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合集下载

毒理学基础整理

毒理学基础整理
1.胃肠道
特点:?
因素:
(1)化学物的脂溶性和水溶性
同时有亲水性和亲脂性的分子通过胃肠道壁;亲脂性较强的分子,静水层是限速屏障;亲水性较强的化合物则上皮细胞膜是屏障。
(2)胃肠道的酸碱度
(3)消化道内容物的数量和性质、胃肠的蠕动和排空速度以及肠道菌丛等也可对吸收产生一定的影响。
2.呼吸道
特点:
(1)肺泡数量多、表面积大、肺泡气与血液之间距离短、肺内血液灌注量大等特点,经肺吸收十分迅速,仅次于静脉注射。
17、代谢解毒: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以后成为低毒或无毒的代谢物的过程
18、代谢活化:一些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的现象
第三章
(1)基本概念(需背诵):
生物转运:外源化学物穿越生物膜的过程,且其本身的结构和性质不发生变化
生物转化:又称代谢转化,是指外源化学物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形成的产物结构与性质均发生了改变。
与消除速率常数成反比
清除率:指单位时间内,机体所有途径能够消除的外源化学物占有的血浆容积值。CL同样是一个反映机体清除外源化学物效率的参数。
生物利用度:指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时的吸收率。利用此参数可以比较外源化学物以不同途径进入机体时的吸收程度。
计算公式为:
F = AUC(非静脉注射途径)/ AUC(静脉注射途径)
5.经肺排泄:(1)体温下以气态存在的物质(2)挥发性液体如乙醇
6.其他途径:
(1)脑脊液
(2)乳汁排出
(3)汗液和唾液
(4)毛发和指甲
(6)生物转化的意义及主要类型。
意义:一、代谢解毒与代谢活化
二、外缘化学物溶解度的变化
I相反应和II相反应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二价金属离子转运体
dmt 胃肠道吸收
肽转运体
pept 胃肠道吸收
在毒理学上,主动转运方式对于被吸 收后化学物的不均匀分布及从肾和肝脏排 泄过程特别重要,而与吸收的关系较小。
(三)膜动转运(cytosis) 1.胞吞(endocytosis) 通过生物膜的变形移动和收缩,把颗粒 状物质或液滴包围起来最后摄入细胞内。 吞噬(phagocytosis):对颗粒物 胞饮(pinocytosis):对液滴
消除(elimination) 化学毒物的代谢和排泄的合称。
※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可能同时发生
意义:
(1)有助于阐明外源化学物毒作用的 机制。
(2)有助阐明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 学物联合毒作用的机制。
(3)可通过改变外源化学物ADME过 程,以预防和治疗外源化学物中毒。
第一节 生物膜和生物转运
③外源化学物必须是非解离状态。
单纯扩散示意图
特点: 不消耗能量,不需载体,不受饱和限
速与竞争性抑制的影响。
注意: 分配系数极高的外源化学物易存留在膜 内,不易通过膜。对于只能全部溶于脂 肪或全部溶于水或两者都难溶解的物质, 都难以通过。
2、滤过 (filtration)
是化学物通过生物膜上亲水孔道的过 程。
糖类
蛋白 质
脂质
液态镶嵌模型示意图
1.膜的脂质成分 连续的脂质双分子层排列。
2.镶嵌在脂质中的蛋白成分 结构蛋白、受体、酶、载体或离子通
道。 3.生物膜的多孔性
是某些水溶性小分子化合物的通道。
生物膜主要有三个功能: ①隔离功能,包绕和分隔内环境; ②是进行很多重要生化反应和生命现象 的场所; ③内外环境物质交换的屏障。
表 3-1 细胞膜对外源化学物主动转运系统

食品毒理学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和生物转运

食品毒理学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和生物转运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和生物转运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①外源化学物的固有毒性和接触量;②外源化学物或其活性代谢物到达作用部位的效率。

一、外源化学物的体内动态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代谢)→排泄Absorption → Distribution → Metabolism → Excretion二、生物转运1.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脂质双分子层基架,分子数超过蛋白质分子数100倍以上。

(稳定性和流动性)蛋白质镶嵌或贯穿于脂质双分子层中,各种功能的物质基础。

糖类多为短糖链,与膜脂质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或糖蛋白。

有的可作为膜受体的识别部分,特异性地和激素或递质分子相结合;有的则作为抗原物质,表达某种免疫信息液态/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不同生理功能的球形蛋白质。

3.意义生物膜这种液态/流动镶嵌结构与外源性化学物转运密切相关。

膜的流动性1. 使膜可以承受较大的张力和外形变化而不致破裂,即使发生较小的断裂,也可以自动融合修复;2. 使细胞具有变形能力生物膜与细胞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息息相关。

4.生物膜的功能5.生物膜的生物转运方式6.影响生物转运的因素外源化学物本身的结构、分子量的大小、脂/水分配系数的大小、带电性、与内源性物质的相似性等。

影响简单扩散的主要因素生物膜的浓度梯度、厚度、面积、脂/水分配系数、解离度等。

脂/水分配系数 (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化学物在含有脂和水的体系中,在分配达到平衡时在脂相和水相的溶解度比值。

第二节吸收吸收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部位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染毒首过效应除口腔和直肠外,从胃和肠吸收到局部血管的物质都要汇入肝门静脉到达肝脏之后再进入体循环,未到体循环就被肝脏代谢和排泄的现象首过效应积极的保护作用(肝脏非靶器官)在吸收部位发生代谢后再进入体循环的现象都称为首过效应一、经消化道吸收消化道是水和食物中外源物的主要吸收部位,从口腔到直肠的各个部位都可吸收外源化学物,经消化道吸收主要在小肠内进行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1.吸收机制:简单扩散膜孔过滤载体中介吞噬或胞饮等脂溶性的非解离型的有机化学物分子以被动扩散方式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层到达粘膜的血液外源化学物经膜孔(直径为0.4nm)滤过主要是较小(分子量小于200)的水溶性分子一些金属类可以经特异的转运载体机制吸收,如铬和锰可以通过铁转运机制吸收,铅可以利用钙转运机制吸收等一些颗粒物质如偶氮染料和聚苯乙烯乳胶可通过吞噬或胞饮作用进入小肠上皮细胞2. 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1)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固体物质且在胃肠中溶解度较低者,吸收差;脂溶性物质较水溶性物质易被吸收;同一种固体物质,分散度越大,与胃肠道上皮细胞接触面积越大,吸收越容易;解离状态的物质不能借助简单扩散透过胃肠粘膜而被吸收或吸收速度极慢。

第三章 外源物在体内的转运与转化

第三章 外源物在体内的转运与转化
第三章 外源物在体内的转运与转化 Biotransportation and Biotransformation of Xenobiotics
【目的要求】
• 掌握毒物在体内的来踪去路 • 了解生物转化反应及意义 • 熟悉在体内的分布与贮存 • 了解毒物动力学
【内容 内容】 内容
• 基本概念 • 生物转运与转化概况 • 吸收、分布与贮存、排泄 • 代谢转化反应及意义
四、其它途径
• 经眼吸收
– 局部作用先于全身作用
• 经注射
– 静脉 – 腹腔 – 皮下 – 肌内
第三节 分 布 Section 3 Distribution
一、外源化学物分布的毒理学意义
• 分布
– 是指毒物被吸收进入血液或其它体液后,随血液 或淋巴液流动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细胞的过程。
• 影响外源化学物分布的最关键因素
– 器官或组织的血流量; – 对毒物的亲和力。
• 毒物在体内分布的特点
– 呈不均匀分布。
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
• • • • ①、流经器官或组织的血流量; 流经器官或组织的血流量; ②、器官或组织对化学毒物的亲和力 ; ③、化学毒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 ; 化学毒物通过组织、细胞屏障的能力。 ④、化学毒物通过组织、细胞屏障的能力。
• 电离或离解状态和体液中的pH值 • 生物膜两侧体液的蛋白质浓度和与毒物蛋白 质结合的亲合力
滤过(filtration) 滤过
• 定义与特点
– 毒物透过生物膜上亲水性孔道的过程,依靠生物 膜两侧的渗透压梯度和液体静压的作用
• 影响因素
– 化学物分子量的大小
• 4nm孔道通过>200 的分子 • 70nm孔道通过>60000分子

毒理学第三章 毒物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毒理学第三章 毒物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酶、载体、离子通道) *糖(少量) 功能: *隔离功能 *进行生化反应和生命现象的场所 *内外环境物质交换的屏障
(二) 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1.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滤过(filtration)
2. 特殊转运(special transport)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膜动转运(cytosis)
双功能诱导剂 单功能诱导剂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毒物代谢酶的主要诱导剂 巴比妥类
以PB为代表,可诱导CYP2B1/2、2C、3A1/2、 NADPH-细胞色素P-450 还原酶、EH、UDPGT和GST; 多环芳烃类 以3-MC为代表可诱,导CYP1A1/2、EH 和ST; 醇 / 酮类 如乙醇、异烟肼可诱导CYP2E1; 甾类 如孕烯醇酮16α-腈、地塞米松可诱导CYP3A1/2; 氯贝特(安妥明)类过氧化物酶体诱导剂: 可诱导CYP4A1/2和NAT。 多氯联苯(PCB,如Aroclor1254) 兼有PB和3-MC样诱导作用
Disposition
Summary
absorption
Biotransportation distribution
Biotranformation
excretion
Elimination
(metabolism metabolic transformation)
§研究外源化学物ADEM过程的意义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 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前言 毒物的如何进入机体内的? 在体内发生了什么? 如何排出体外?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1)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1)
层(stratum corneum)的过程,为穿透阶段。 ② 第2阶段:即由角质层进入表皮深层(颗粒层、棘层和
生发层)和真皮(dermis),并被吸收入血,为吸收阶 段。 经皮肤吸收主要机理是简单扩散,扩散速度与很多因素 有关。在穿透阶段主要影响因素是外来化合物分子量的 大小、角质层厚度和外来化合物的脂溶性。
31
血气分配系数: 气态物质在呼吸膜两侧的分压达到动态平 衡时,在血液中的浓度与在肺泡空气中浓度之比,称为血 气分配系数。血气分配系数越大,即溶解度越高,表示该 气体越易被吸收。 ➢ 血气分配系数高的气态化学物质经肺吸收的速率主要 取决于呼吸频率和深度。 ➢ 血气分配系数低的气态化学物质经肺吸收的速率主要 取决于肺血流量;
37
4. 其它途径吸收
其它途径吸收
静脉注射: 腹腔注射: 肌肉和皮下注射。
38
二、分布
1.概念 分布是外源化学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或其它体液后,随着 血液或淋巴液的流动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
2.影响外源性化学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① 器官或组织的血流量。 ② 器官或组织与外源性物质的亲和力。
24
对于经胃肠道吸收的化学物,首过消除非常多见。 因为它们在经体循环到达机体其它部位前,首先 要经过胃肠道粘膜细胞、肝和肺的首过消除。
首过效应可以减少经体循环到达靶器官组织的外 源性化学物的数量,可能减轻毒性效应。 乙醇可被胃粘膜的醇脱氢酶氧化; 吗啡在胃肠道粘膜细胞和肝脏与葡糖醛酸结合; 锰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后排泄到胆汁。
第二节 毒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一、吸收(absorption) 基本概念 吸收是指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常是机体的外表面或
内表面的生物膜转运至血循环的过程。外源性化学物主要 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 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 外源性化学物在从吸收部位转运到体循环的过程中,已经 开始被消除,此即首过效应或首过消除。

第3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第3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高浓度--转运→ 低浓度,有载体(carrier) 参加,不需消耗能量,可饱和。
一些水溶性大分子如葡萄糖、氨基酸、 核苷酸等。
(二)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化学物由浓度低--转运→ 浓度高
一侧,引起能量消耗。特点: (1)需有载体参加 (2)载体有一定容量,可饱和 (3)特殊选择性 (4)两种结构相近物质可出现竞争抑制 (5)需消耗一定能量 (6)外源化学物可逆浓度梯度转运
血气分配系数低的气态外源化学 物经肺吸收速率主要取决于经肺血流量 (灌注限制性),在血液和气相之间达 到平衡时间约为8-21min。
血气分配系数高的气态外源化学 物经肺吸收速率主要取决于呼吸的频率 和深度(通气限制性),在血液和气相 之间达到平衡的时间至少为1h。
B.取决于气态物在血液中的溶解度 溶解度越大,越易被吸收。 一般水溶性大的物质在血液中的溶
2. 一些特殊的结合蛋白,与毒物的亲和 力很强。如金属硫蛋白(meta1lothionein) 能与镉、汞、锌及铅结合;肝细胞中的γ 蛋白能和胆红素、有机酸、有机阴离子结 合。Z蛋白能和有机酸或金属离子结合。
1、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又称顺流转运。
简单扩散方式的条件是: ①膜两侧存在浓度梯度; ②外源化学物必须有脂溶性;
脂/水分配系数(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是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的 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 的比值。一般来说,外源化学物的脂/水分配 系数越大,经膜扩散转运的速率较快。
(三)经皮(skin)吸收
皮肤是一个十分紧密的屏障。经皮 吸收是外来化学物透过完整皮肤进入 血液的过程。
1、经皮吸收的途径
(1) 表皮脂质屏障:需通过紧密排 列的角质层(限速屏障),再经多层细 胞达到真皮,最后进入血液。

3-1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3-1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57
血-气分配系数
(blood-gas partition coefficient) 是指气体在血液中的分压和在
肺泡中的分压达到饱和时,气体在 血液中浓度与在肺泡中浓度之比值。
血-气分配系数越大,即溶解度 越高,表示该气体越易被吸收。
2019/10/24
58 58
对气态物质的吸收及影响因素
主要通过简单扩散方式吸收: 影响因素: 分压差大吸收速度快; 血/气分配系数 系数高吸收速度快; 溶解度和分子量: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与转化
内容概要
1 生物膜和生物转运 2吸 收 3分 布 4排 泄 5 毒物的代谢转化
2
食物在经口摄入后在体内经过 怎样一个过程后被排出体外?
3
4
化学毒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取决于 两个因素:
1)化学毒物的固有毒性和接触量; 2)化学毒物或其活性代谢物到达作用
脂/水分配系数
外源化学物的脂溶性(亲脂性)可用脂/ 水分配系数来表示。
脂/水分配系数是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 相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 中溶解度的比值。
该比值越大,扩散转运速率越快;过大 后易存于膜脂内,不通过膜。
28
举例: 外源化学物A和B的脂/水分配系数分
别为1和5,当膜外侧水相浓度为1,膜内 侧水相浓度为0.5时,外源化学物A和B 经膜的简单扩散速率之比是多少? A:(1*1-0.5*1)=0.5 B:(1*5-0.5*5)=2.5 A和B扩散速率之比是1:5
9
研究ADME过程的意义
了解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为中毒机制研究提供线索,阐明单独 作用或联合作用及物种差异
为急救和治疗措施提供参考 提供接触生物学标志和中毒诊断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第四节


排泄( 排泄(excretion)是外源化学物及其 ) 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 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是生物转 运的最后一个环节。 运的最后一个环节。 经肾随尿液排出、经肝脏排出、 经肾随尿液排出、经肝脏排出、经呼吸 道排出、 道排出、其他
34
主要途径: 主要途径: (一)经肾随尿液排出
二、化学物的贮存: 化学物的贮存: 贮存 进入血液的环境化学物大部分与血浆蛋白或 机体内各组织成分结合。 对蓄积器官产生危害的⇒靶组织 靶器官 靶组织或靶器官 靶组织 靶器官; 对蓄积部位不显示毒害的⇒贮存库 贮存库。 贮存库 主要贮存库: 主要贮存库: 1、血浆蛋白 与血浆蛋白的亲和力高的外源物可取代亲和力低 的化合物。
一些化学物在体内的相对累积
血液 狄氏剂 Pb Hg(NO3)2 Hg(CH3)+ Hg(C6H5) 1 1 1 1 1 肝 26.3 1.7 2850 1.5 3600 脑 3.32 1.1 6.7 0.8 4.7 肌肉 37 0.7 83 骨 77 肾 6.6 3960 1.7 2400 脂肪 158 -
外源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最主要的排泄途径。 .肾小球被动滤过(renal filtration);
肾小管的主动分泌(tubular secretion); 肾小管再吸收(reabsorption) (reabsorption)
35
(二)经肝脏排出
毒物⇒肝实质细胞⇒胆汁⇒肠道⇒粪便排 出或进入肝肠循环 1、肝细胞⇒胆汁:主要为主动转运 2、胆汁⇒小肠: a、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脂溶
性毒物被重吸收,经门静脉回到肝脏⇒再次随胆汁分泌, 形成循环。
⇒延长毒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毒性增加
36
b、直接排出体外
高度极性的化合物,随粪便排出。
(三)经呼吸道排出
一些气体和挥发性物质:主要通过简单扩散 由肺排出。 非可溶性颗粒物:肺泡⇒细支气管⇒支气管 ⇒ ⇒ ⇒咽部⇒随痰咳出或进入消化道。
(四)其它途径排出
12
影响因素:
膜孔大小: 一般0.4nm;M<100-200的化合物可通过 0.4nm孔。 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微孔直径达到 45nm ,可以允许分子量5000的分子迅速通过。
13
(二)特殊转运
对于某些非脂溶性的、分子量较大的、不能 通过被动转运方式转运的环境化学物质。
特 殊 转 运
腹腔、皮下、肌肉和静脉注射
28
第三节
分布与贮存
分布(distribution)指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 一 、分布 指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 流或淋巴液后,随体循环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 流或淋巴液后, 过程。 过程。 不同的外源化学物在体内各器官组织的分布不 不同的外源化学物在体内各器官组织的分布不 均匀。 均匀。
31
2、肝和肾: 存在特殊的结合蛋白,对污染物亲和力高于血浆 蛋白。 3、脂肪组织: 脂溶性污染物可蓄积于脂肪组织中。 4、骨骼组织: 骨中某些成分对环境化学物有特殊亲和力。 F-、Pb、Sr等与骨基质结合 体内贮存的毒理学意义: 体内贮存的毒理学意义: 急性中毒的解毒机制;毒物的二次供给源。
32
衡时,血液与肺泡空气中的浓度比。
系数高⇒吸收速度快; 溶解度和分子量:
脂溶性物质:脂/水分配系数; 非脂溶性物质:分子量大小。
肺通气量和血流量:
通气量↑ ⇒吸收量↑ ;血流量↑ ⇒吸收量↑
23
3、对颗粒物的吸收: 对颗粒物的吸收:
主要受颗粒大小的影响。 进入呼吸道颗粒物的归宿: >10µm,大部分沉积在上呼吸道; 5-10 µm,大部分阻留在气管和支气管; 1-5 µm,可到达呼吸道深部,部分到达肺泡; < 1µm,在肺泡内沉积。 沉积在肺泡内的颗粒物的归宿: 吸收进入血液; 随粘液咳出; 进入淋巴系统; 长期存留在肺泡⇒肺泡灰尘病灶或结节。
16
3、膜动转运Cytosis
一些固体颗粒或液滴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 特殊亲和力,可改变细胞膜表面张力,引起外包或 内凹,将外源物包围进入细胞。 入胞作用:胞饮 入胞作用 胞饮(pinocytosis) 胞饮 胞吞(endocytosis)--吞噬:摄入的是固体物质。 胞吞 胞饮:Pinocytosis 摄入的是液体物质 出胞作用:胞吐 胞吐(exocytosis) 出胞作用 胞吐
21
(二)呼吸道吸收
呼吸道: 鼻腔⇒气管⇒支气管及其分支⇒肺泡 ((Alveoli) 1 、吸收特点: 吸收的物质直接进入体循及影响因素
主要通过简单扩散方式吸收: 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分压差大⇒吸收速度快; 血/气分配系数:当肺泡和血液中气态物浓度达到平
靶器官 (损害) 损害) 器官组织
[接触 接触] 接触
[代谢 代谢] 代谢
肝 消化道
[排泄 排泄] 排泄
游离型
(贮存) 贮存)
肾 胆汁
[排泄 排泄] 排泄

呼气
分泌腺 乳汁、汗 乳汁、
3

尿
图3-1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
Absorption 吸收 ↓ Distribution分布 ↓ Metabolism代谢 ↓ Excretion排泄 Toxicokinetics (毒物动力学 ) 毒物动力学 Toxicodynamics (毒物效应动力学 毒物效应动力学) 毒物效应动力学 Biotransportation (生物转运 生物转运) 生物转运 Biotransformation (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
24
(三)皮肤吸收
皮肤通透性较弱⇒屏障; 亲脂性高的化合物⇒皮肤吸收⇒全身性中毒。 1、皮肤构造:表皮、基膜、真皮。
25
2、化学物皮肤吸收需通过的屏障: 表皮角质层:M>300,不易通过; 连接角质层:阻止非脂溶性物质; 基膜:仅能阻止某些物质透过。 不同部位皮肤对毒物的通透性不同: 不同部位皮肤对毒物的通透性不同: 阴囊>腹部 额部 手掌>足底 阴囊 腹部>额部 手掌 足底 腹部 额部>手掌 3、吸收途径:表皮;毛囊、汗腺及皮脂腺 表皮吸收主要方式:简单扩散。
17
第二节


定义:环境化学物经各种途径透过机体的生物膜 而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
环境化学物
消化道
呼吸道
皮肤
注射
毒理学试验
18
(一)经胃肠道吸收(Digestive tract)
消化道: 口腔⇒食道⇒胃⇒肠道,主要吸收途径。
胃肠道吸收面积比较:
组织
面积(M2)
口腔
0.02

0.1-0.2
小肠
100
10
人体体液pH:
血液 7.3-7.5
口腔 6.2-7.2
胃 1.0-3.0
十二指肠
空肠 6.3-7.3
回肠 7.6
4.8-8.2
结肠 7.8-8.0
直肠 7.8
脑液 7.3-7.4
尿液 4.8-7.5
汗水 4.0-6.8
母乳 6.6-7.0
11
2、滤过(Filtration) 滤过 定义: 定义 环境化学物透过生物膜上的亲水性孔道的过程。 驱动力:流体静压或渗透压; 转运物质:分子直径<膜孔的化学物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 膜动转运
14
1、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主动转运 定义: 能量的消耗,利用载体 载体转运以 定义:化学物伴随能量的消耗 能量的消耗 载体 透过生物膜的过程 驱动力:代谢能量 驱动力: 特点: 特点: 需要有载体; 化学物质可逆浓度梯度转运; 载体具有一定选择性; 载体有一定容量; 相似结构底物可发生竞争性抑制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和生物转化
内容概要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生物膜和生物转运 吸 收 分 布 排 泄 毒物的代谢转化
2
第一节 生物膜和生物转运
一、外源化学物的体内动态
接触] 接触 外源 [接触 化学物
皮肤 肺
[吸收 吸收] 吸收
血液循环 白蛋白结合型
[分布 分布] 分布
生 物 转 运
过(filtration) 过 (endocytosis), 膜动 (cytosis) (exocytosis)
8
(pinocytosis)
(一)、被动转运 )、被动转运
transport): 1、简单扩散(Passive transport): 简单扩散( 定义: 定义:生物膜两侧的化学物分子从浓度高的 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即顺浓度梯度 顺浓度梯度)扩 顺浓度梯度 散。 驱动力:浓度梯度 转运物质:多数环境化学物 转运速率(R):
15
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定义: 利用载体由高 定义:非脂溶性化学物,利用载体由高 利用载体由高浓度处向低 向低 浓度处移动的过程,称为易化扩散,又称帮助扩 散或载体扩散。 特点: 特点: 需要载体; 不消耗代谢能量。 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但因只能从高浓 度处向低浓度处转运,故又属于扩散性质。
乳汁:有机碱、亲脂性有毒物 唾液、汗液、头发、指甲、月经等
37
第五节
毒物的代谢转化
一、生物转化和毒物代谢酶 二、Ⅰ相反应 三、Ⅱ相反应 四、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38
一、生物转化和毒物代谢酶: 生物转化和毒物代谢酶: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经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 相反应和Ⅱ 经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 Ⅰ相反应和Ⅱ相反应 代谢产物(metabolites):生物转化的产物。 (metabolites):生物转化的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