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发展史
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简史

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简史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现在,中国各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简史,一起来看看。
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简史①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作用③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
”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茶经》是个里程碑。
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④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程
1.传说时代(公元前2737年):相传,中国的茶文化起源于公元前2737年的秦朝时期。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中国皇帝神农氏喜爱饮茶,并
将茶树视为一种药物。
2.唐宋时代(公元618年-1279年):唐宋时期,茶叶开始成为一种
重要的商品,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唐代的陆羽著有《茶经》,成为中国
茶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3.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1644年):明朝时期,茶文化得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茶叶的种植技术不断提升,茶文化开始与中国传统文
化相融合。
4.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1912年):清朝时期,茶文化达到了巅峰。
清代的茶叶制造技术和茶叶饮用方式成为后来中国茶文化的基石。
5.近代以后:近代以后,茶文化遭遇了一些挑战和改变。
在19世纪
末20世纪初的中国茶叶国内外市场滞销,产量大幅下降。
但在近几十年
的开放中,茶叶行业逐渐恢复并发展壮大,茶文化在中国的地位重新凸显。
总的来说,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神农氏时期开始,经过了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酝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现代茶文化。
茶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仅是饮品,更成为
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标志。
茶道、茶艺、茶叶制作等相关文化形式也得
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无论是中国国内还是国际上,中国茶文化都以其
独特的魅力吸引人们的关注。
茶文化的发展简史

茶文化的发展简史茶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它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以下是茶文化的发展简史:1.茶的起源和传播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但具体的起源地尚无定论。
据考古发现,中国可能是茶的起源地之一。
在古代,茶最初被用作药品和饮品,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
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开始兴起,并逐渐传播到亚洲其他地区,如日本、韩国等。
2.唐代茶文化的兴起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兴起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成为了社会各阶层的饮料,并在文人墨客中广泛流行。
茶叶的制作和饮用方法也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绿茶、黄茶、黑茶等不同种类的茶叶。
此外,唐代茶文化还发展出了独特的茶具和茶道礼仪,如紫砂壶和“三沸”饮法等。
3.宋代茶文化的繁荣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叶的制作和饮用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龙井茶、普洱茶等名茶。
同时,宋代茶文化也注重禅宗和儒家的思想,发展出了独特的禅茶文化和儒家茶礼。
此外,宋代的茶具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青瓷茶具等。
4.元、明、清茶文化的演进元、明、清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演进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叶的制作和饮用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红茶、白茶等新的茶叶种类。
同时,茶文化也受到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影响,如蒙古族奶茶和藏族酥油茶等。
此外,元、明、清时期的茶具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景德镇瓷器等。
5.现代茶文化的发展现代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茶叶种类和制作方法,如乌龙茶、花茶等。
同时,现代茶文化也注重健康和文化交流,出现了许多国际性的茶叶品牌和文化交流活动。
此外,现代时期的茶具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如玻璃杯泡茶等新方法。
总之,中国茶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在未来发展中,中国茶文化将继续发展和创新,为人类健康和文化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制茶发展简史

中国制茶发展简史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历史悠久。
以下是中国制茶发展的简史:1.早期的野生茶叶采摘和饮用(约公元前2000年):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距今约公元前2000年,古代中国的人们已经开始采摘和饮用野生茶叶。
当时的茶叶主要用于医药,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
2.唐朝的贸易和茶叶烹制(公元7-10世纪):唐朝时期,茶叶开始成为贸易商品,并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这个时期,人们开始烹制茶叶,将其烘干并制成茶砖,以方便贩卖和携带。
3.宋朝的茶叶研究和茶艺发展(公元10-13世纪):宋朝是中国茶叶研究和茶艺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创造新的茶叶加工工艺,如蒸制、揉捻和烘焙等,使茶叶的质量和口感得到了提升。
此外,茶艺也开始崭露头角,茶具的制作和使用也得到了改进。
4.明朝的茶叶贸易和海外传播(公元14-17世纪):明朝是中国茶叶贸易和海外传播的时期。
茶叶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中国的茶叶开始出口到葡萄牙、荷兰等欧洲国家,并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商品。
5.清朝的茶叶产业和茶文化发展(公元17-20世纪):清朝时期,中国的茶叶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种植大规模的茶树园,并使用机械化的加工设备进行茶叶的烘干和加工。
同时,中国茶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茶道、茶歌、茶诗等茶文化形式开始盛行。
6.现代茶叶产业的发展和茶叶文化的传承(20世纪至今):现代茶叶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茶叶的品种和加工工艺得到了创新和改进。
同时,中国茶文化也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各种茶文化活动和茶艺表演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
总体而言,中国制茶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古代茶叶采摘和饮用、茶叶贸易和海外传播、茶叶产业和茶文化的发展等不同时期。
茶叶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满足了人们的饮用需求,也在文化、经济和贸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千年左右的古代中国。
以下是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的主要里程碑:
1. 传说中的发现:相传公元前2737年,中国的神农氏发现了茶叶的草药功效。
他在煮水时,一片树叶飘落到了水中,水的颜色变得清澈,味道也变得香甜,于是茶叶的发现便被传说。
2. 中国的茶树栽培:在公元前8世纪,茶树开始被人们有意识地栽培和采摘。
中国的茶树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安徽等地。
茶叶的制作也开始逐渐规范化。
3. 茶的普及:茶的普及主要发生在唐朝(618年-907年)。
茶被作为一种饮品被广泛普及,并在文人墨客中流行起来。
茶馆也开始在城市中兴起。
4. 茶道的兴起:茶道是日本独特的茶文化形式,起源于中国的茶道文化。
在宋朝时期,茶道逐渐形成。
茶道强调茶的独特气质和沉静的心境,强调茶与自然的融合。
5. 茶叶贸易:在唐朝时期,茶叶开始成为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
茶叶贸易使得茶文化传入了世界各地,如日本、韩国、印度等。
6. 茶文化的发展:在明清时期,茶文化达到了巅峰。
茶艺表演、茶具制作、茶叶研究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茶文化也开始影
响其他领域,如文学、绘画等。
7. 茶文化的现代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茶文化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茶叶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茶道也逐渐被世界范围内的人们所学习和追求。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文化的元素,成为了一种独特而受人喜爱的文化形式。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发展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国。
这篇文章将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发展,从起源谈起,逐步展示其丰富多元的内涵和对社会的影响。
1. 茶的起源茶叶最早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相传在中国古代一位帝王在煮水时不小心一片茶叶落入其中,得到了香气四溢的茶水。
这起源于偶然的发现最终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根基。
2. 茶的发展与繁荣在东汉时期,茶开始被广泛种植和采摘。
到了唐代,茶被视为珍贵的礼物和重要的贸易商品。
当时茶文化逐步形成,针对茶的烹饪、品尝和礼仪等方面的规范得以确立。
唐代的《茶经》成为第一部论述茶文化的重要著作,对后世的茶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茶道的兴起茶道是中国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和谐、内敛和自然。
茶道注重茶叶的选用、茶具的运用和烹制礼仪的规范。
茶道的兴起引导了人们对茶的专注品味和内心的宁静体验。
4. 不同地区的茶文化差异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茶文化也有所差异。
例如,福建的武夷岩茶以其独特的岩韵和浓郁的香气而闻名,广东的潮汕功夫茶讲究倒茶的技巧和品味,四川的蜜蜡茶则注重茶与蜂蜜的独特融合。
每个地区的茶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丰富了整个中国茶文化的多样性。
5. 茶与社会的关系茶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除了作为日常饮品和烹饪原料外,茶还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
茶马古道和水陆茶运等贸易方式的兴起促进了茶叶的交流与发展,茶宴和茶艺表演成为社交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合。
6. 茶文化的现代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茶文化的传承,中国的茶产业逐渐走向国际市场,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不断创新,茶文化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茶文化节、茶文化研究和茶文化旅游等活动逐渐兴起,推动了社会对茶文化的关注和认可。
中国茶文化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念,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发展历史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
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南方的古代居民开始发现并采用了茶叶作为药用植物。
他们将茶叶煮熟,并将其汁液用于治疗疾病。
茶的药用价值逐渐为人所知,成为古代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前8世纪,中国的古代文化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出现了茶叶的饮用文化。
《诗经》中就有关于饮茶的记载,茶叶开始被视为一种美食,成为宴会和社交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唐朝(618年-907年),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已经进一步发展,茶叶开始成为一种广泛饮用的饮品。
唐代的文人们也将茶作为一种文化艺术进行研究和欣赏,茶具和茶艺开始有了很大的进步。
宋朝(960年-1279年)时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
茶的种类和品质不断提升,茶的品饮过程也变得更加精致繁复。
茶具的制作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茶托、茶碗、茶盅等各种新的茶具出现,茶艺也开始成为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
明朝(1368年-1644年)时期,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进一步精细化,茶叶的品质和口感大为提升。
明朝时期还出现了以瓷器和茶具装饰为主题的茶壶和茶盘,成为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清朝(1636年-1912年)时期,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继续发展。
康熙和乾隆两位清朝皇帝对茶文化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他们亲自参与茶叶的品尝和研究,通过编写茶叶的专著和出版茶叶的艺术画册来推广茶文化。
20世纪以来,茶文化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传播。
茶文化节、茶艺表演和茶叶的国际交流活动等成为了茶文化发展的一部分。
同时,茶文化也融入了现代生活方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文化元素。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摘要:一、茶的历史起源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三、茶文化的繁荣时期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五、茶文化的未来展望正文: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茶,作为中国古老的文化符号和饮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自古以来,茶叶的栽培、制作和饮用,在中国大地上一代又一代传承,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一、茶的历史起源据考古学家研究,茶树起源于我国南方地区,早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时代,茶就被当作药物使用。
距今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茶叶仅作为药用植物而被人们所认识。
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随着茶叶的普及,茶文化逐渐形成。
汉代时期,茶叶成为朝廷贡品,受到上层社会的喜爱。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茶道逐渐兴起,品茗成为一种雅趣。
唐代,茶道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茶圣陆羽撰写了《茶经》,被誉为茶文化的鼻祖。
三、茶文化的繁荣时期宋代时期,茶文化进入繁荣阶段。
茶艺技法不断提高,茶具、茶室等茶道器具日益讲究。
同时,茶宴、茶会等茶文化活动盛行,茶文化开始融入民间生活。
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明代,茶叶制作技术得到革新,茶叶逐渐走向世界。
清代时期,茶文化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皇家茶仪。
近现代,茶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茶艺、茶道、茶宴等形式多样的茶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五、茶文化的未来展望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茶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茶产业逐步转型升级,茶科技得到重视和发展。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传承弘扬,发挥其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总之,中国茶文化发展史悠久,历经沧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象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文化发展史中国人最先发现和利用茶,茶最早是做食用和药用,茶作饮用则晚于食用、药用。
饮茶始于何时?中国的饮茶普及于何时?如何饮茶?下面略加论述。
史书中记载关于茶的最早记录与利用是在48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书中说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神农是怎样发现茶叶的呢?传说,神农为人民治病,亲自尝试各种草木的功效。
在煮水时,偶然有茶叶由枝头飘入锅内,竟发现茶水可用来治病。
另一种传说,神农尝试草木治病的功效,误食一种有毒植物中毒“死”在树下,幸有茶树上的水滴入神农口中,因而得救。
当然,这些仅是传说而已,但是后人仍尊称炎帝神农氏为“茶王”。
茶之始,其字为“荼”,最早出现于唐代,从中唐时才从“荼”字分列出来称为“茶”“茗”。
史书中记载与茶有关的文字有:茗、槚、荈、葭、诧。
一、饮茶始于西汉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纭,争议未定。
大致说来,有先秦说、三国说、魏晋说、西汉说。
随着茶具的发展及制茶工艺的进步,饮茶也随之更加普及。
从神农时代的吃茶到现代的品饮,茶历经3000 ---4000多年,经历了一品二啜三饮四喝五吃的阶段,从生理需求到追求精神享受的境界。
二、饮茶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崇尚俭朴魏晋茶两晋南北朝时茶叶主要做为特殊的祭祀品,西周到西汉年间茶叶经历从种植到买卖的转变过程。
当时只有帝王才有条件去喝茶,但在南北朝时已经产生从官家到百姓,从朱门到柴户的转变。
这说明茶叶在百姓中已得到广泛使用。
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有史可据,但在西汉时期,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西汉对茶作过记录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均是四川人。
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安,并逐渐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传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从西汉直到三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限于王公朝士,民间可能很少饮茶。
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记:"陆纳为吴兴太首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
西晋刘琨《与兄子南州刺史演书》有:"吾体中烦闷,恒假真茶,可信致之"。
晋左思《娇女诗》有:"止为茶荈剧,吹嘘对鼎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语新说·轻诋第二十六》记:"褚太傅初渡江。
……刺左右多与茗汁"。
又《纰漏第三十四》载:"任问人云,此为茶为茗。
"两晋时期,江南一带,"做席竟下饮",文人士大夫间流行饮茶,民间亦有饮茶。
南朝梁萧子显《南方书·武帝本纪》:“我灵座上,慎勿以牧为祭。
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践,咸同此例。
”意思是:在我去世的时候,切忌不要拿很多牲畜来祭祀我,只要放一些饼果,茶叶、米饭、酒就好了,天下人不论贵践和我一样。
《释道该说续名僧传》:"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
……年垂悬车,饭所饮茶。
"《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
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后魏杨衡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
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
……时给事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
"南朝宋山谦之《吴兴记》有"乌程温度,出御荈","长兴啄木岑,每岁吴兴、昆陵二郡太守才茶宴会于此,有境会亭。
"南北朝时期,帝王公卿、文人道流,茶风较晋更浓。
吴兴有御茶园,采茶时节二郡太守宴集,大概是督造茶叶,上贡朝廷。
三、饮茶风俗成于中唐走向繁荣唐代茶唐朝当时为郡县制,有328个县,其中28个县以茶叶做为重大农业种植项目。
唐代是中国茶叶史上第一个高峰期,生产总值达到最高,形成很大气候,分布15个省市。
唐朝诗人白居易《琵琶行》:“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日浮梁买茶去。
”浮梁是指江西上饶,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茶商更重于名利,把新婚的妻子放在家里,自己长途跋涉去江西上饶进货。
说明了茶叶经历了从个人消费到茶商、茶贩的转变过程。
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茶叶集散地的不断扩张,形成了销售买卖的局势,带动了饮茶区域的扩大。
在唐朝还有很多诗词咏茶,例如:徐夤的《谢尚书惠蜡面茶》:“武陵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在仙。
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含翠缕烟。
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意思是:春来的第一个月圆时,采摘的新茶要先敬仙人。
印制有飞鹊的茶饼来之不易,从千里迢迢运过来……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
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
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侠,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穷曰竞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
"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穷日竞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
晚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
"陆羽《茶经·云之饮》也称:"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
"杨华认为茶始兴于玄宗朝,肃宗、代宗时渐多,德宗以后盛行。
陆羽《茶经》初稿约成于代宗永泰元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
《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山东一带最为盛行,都把茶当作家常饮料。
《茶经》、《封氏闻见记》、《膳夫经手录》关于饮茶发展和普及的观点基本一致。
开元以前,饮茶不多;开元以后,特别是建中(公元780)以后,举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无不饮茶。
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
甚至出现了茶水铺,"自邹、齐、泡、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买之。
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 意思是从白县、邹县……哪怕至京城都有开茶店、茶铺、煎煮茶卖的,不管什么样的身份,只要投钱都可以取饮。
这说明了唐代饮茶已经成为不可变更的习俗。
《旧唐书·李玉传》:"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怯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
"意思是:茶于人如同米、盐一样不可缺少,对于田间农家,尤其嗜好。
唐代是文明礼仪之邦,也是茶传播的高峰期。
在唐代,茶传至新疆、内蒙古、日本、韩国。
日本女子出嫁时必须习茶道,象征女子比较贤慧;对于武士来说也象征一种民族精神。
唐朝茶传至日本和韩国,是茶文化到文明礼仪的渗透传播。
在《唐国史补》里记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
赞普曰:我此亦有。
遂命出之,此指此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诸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浥湖者。
”意思是: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后,常鲁公到西蕃探亲,鲁公在帐蓬中煮茶,赞普看到后问:这是什么?鲁公得意的说道:这个可以去除烦恼也可解渴叫做茶。
赞普看后道:我这边也有。
后让随从把自己的茶茶拿出来,手指着说:这是寿州的、这是舒州的、这是顾诸的、这是蕲门的……这说明茶已传至新疆西藏地区,形成饮茶习俗。
茶文化的雏形: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是中国茶圣——唐代文学家陆羽撰写的。
陆羽:字鸿渐,又名疾,于唐玄宗733—804年,湖北竟陵人,为茶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约7000多字,共十章,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陆羽原本是一孤儿,身体有缺陷,个头矮小(佝偻),被一和尚收养。
和尚卜卦给陆羽取名时,有鹭从天空飞过,和尚即将其取名为陆羽,字鸿渐。
但是由于陆羽不愿做和尚,就告别了师父下山。
下山后陆羽做过戏子,写过戏文,后被一县令看重送去学习。
陆羽勤学,悟性高,又爱茶,他提出前人对茶的饮用方法“形如沟渠之弃水”,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
他创造了“纯饮法”即:炙-碾-罗,讲究三沸:一沸为85度;二沸茶末放进去搅拌;三沸茶起锅,最多可供三五人饮用。
唐朝的“纯饮法”“煎茶法”奠定了茶艺的基础,是茶艺的雏形,是茶文化的里程碑。
四、饮茶普及于宋代以后奢华富丽的宋代茶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多为“斗茶”。
宋徽宗赵佶不爱从政,则偏爱于:琴、棋、书、画、茶。
当时臣子为讨好皇帝,多研究茶,拿好茶于他。
宋徽宗对茶颇有研究,在《大观茶论》中序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
顾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早其极。
" 当代王安石善于议法,他在《议茶法》中写道:“夫茶是为民用,等于油盐,不可一日以无。
”宋代王安石制定了茶的法规,如生产税、榷茶司等。
在茶叶进入西藏、新疆时规定了榷茶司。
从唐代的繁荣到宋代的奢华富丽,说明茶叶进入了规范时期。
宋朝诗人苏轼《咏茶》:“武夷西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说明当时赵佶爱茶已形成风气,所有的臣子们为了讨好他,每年拿最好的茶来讨他欢心,以讨一官半职的。
唐宋时期茶文化从西南方-东南-东北-新疆-西藏逐渐形成,出现了“茶百戏”“点茶法”,即边注水边放茶末。
宋朝诗人范仲淹被称为茶仙,他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意思是好茶要像酥油一样润滑,有兰花之香、幽香,香要细滑,幽远。
茶香不是开泡就香气扑鼻的。
说明宋代斗茶已经讲究茶的韵味和香气。
“众人之醉我可清,千日之浊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意思是:当每个人不知道生活的方向时我是清醒的,我知道我要做什么,屈原爱国之士爱国为什么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以示爱国呢?刘伶你怎能整日饮洒浇愁来除以心愁,如果懂得饮茶你就不会终日沉醉而不醒。
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
宋昊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茶肆"记:"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会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止用瓷盏漆托供卖,则无银盂物也。
夜市于太街有东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玩观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