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的政权机构

合集下载

辽代的基本政治制度

辽代的基本政治制度

辽代的基本政治制度
辽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辽代政治制度经历了五次制度改革,最终定型为以皇帝为中心、宗室为核心的封建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一、政治组织
辽代政治组织包括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

中央政治组织由皇帝和皇室贵族构成,在南北两地设有两个都总管府,东京(燕京)和西京(上京)分别是北方和南方的中央政治中心。

地方政治组织则由州、县、乡和部落等组成。

二、官吏制度
辽代官吏分为文官和武官两类,文官包括尚书、中书、门下和左右补阙等,武官则包括统军、监军、防卫和统帅等。

同时,辽代还设置了宗室官和部族官两个特殊的官职,由皇室宗亲和各个部落的领袖担任,负责监督各部落的事务。

三、税收制度
辽代税制主要包括赋税和粮食征收两种方式。

赋税是指对各个州县的土地进行估价,按照一定比例征收地租和人头税。

粮食征收则是指按照各地口粮生产情况征收一定数量的粮食,用于供应中央和地方的军需和日常开支。

四、军事制度
辽代为了保卫疆土和进行战争,设置了众多的军事机构,包括都统军、节度使、监军、防卫等。

辽代军队以骑兵为主,马背上的骑手装备有弓箭、斧头、枪矛等多种武器,战斗力非常强大。

五、法律制度
辽代法律制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辽律,包括大律、诏令、衙门刑律等,主要适用于皇室和官员;另一种则是部族法,由各个部落制定,主要适用于各个部落的日常生活和民事纠纷。

总体来说,辽代政治制度以皇帝为中心,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封建官僚机构和税收法律制度。

这种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演化,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实践借鉴。

辽夏金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辽夏金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辽夏金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辽夏金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三个朝代都是从游牧政权向农耕政权过度,所以其内部可以说是矛盾重重,具体表现:辽国的政权有北院,南院,北院就是自己祖宗传下来的那一套,南院就是模仿中原政权设立的控制汉族地区政治机构,不过一般讲北院说了算.西夏国雷同,李元昊的死,内部没藏家与野力家的权利争斗都是.金国在入主中原后曾经历了熙宗的改革,向中原王朝学习,后来海陵王完颜亮当政继续进行改革,但是内部过去的保守派实力极为雄厚,上面两位都没善终,世宗当政后就向女真贵族们妥协,造成金国内部不稳,最后逐渐衰落.所以辽金夏的政治制度就是他们本身较落后但符合自己民族的政治结构与中原先进政治结构相结合的产物,但上述三者都没有完成彻底的汉化,所以他们只能在自己民族聚居地维系统治,而这点后来的满族清朝就做的较好.。

辽国军制

辽国军制

辽朝皇帝是国家军政的最高决策者,也是最高的军事统帅。

北枢密院既是北面官系统的宰辅机构,又是全国最高军政机构。

它禀承皇帝的旨意,处理军机,统御全国的军事力量。

南枢密院虽然是南面官系统的宰辅机构,但并不处理汉地的军务,不领汉军。

北枢密院之下,北、南宰相府具体负责部族的军民事务,诸行宫都部署司掌管各宫卫的军民事务。

部族、宫卫都是军政合一的单位。

殿前都点检司具体负责宿卫行宫。

五京留守司分领五京州县汉军、渤海军,南京(今北京)置有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统率本地区的汉军。

汉地各州的节度使,包括部分刺史,兼掌军民政,统领管内的节镇兵、乡兵,有的还兼领禁军。

节度使司下设马、步军指挥使司,专掌节镇兵。

除契丹腹里地区外,辽朝将全国划分成几大边防军区,分置军政机构,统驭本军区所有的蕃汉驻军。

设在边疆多民族地区的边防军政机构称招讨司或统军司(契丹语称详稳司)。

西南路招讨司,负责辽夏及本路的辽宋边防,镇遏党项、吐谷浑、突厥等属部。

西北路招讨司,负责镇遏漠北阻卜(鞑靼)系统各部,故其长官又称阻卜都详稳。

乌古敌烈统军司,掌管胪朐河(今克鲁伦河)流域乌古、敌烈等属部分布区的防务。

东北统军司,负责对女真、五国、达鲁虢等东北部族的防务。

东京(今辽宁辽阳)统军司,镇遏渤海、熟女真等族,负责对东部高丽的边防。

招讨司、统军司统领军区内驻军及部族,主持边务,稳定边疆,并掌管境内屯田和群牧,其下分置若干兵马司(详稳司),分镇边疆要地。

如东北统军司下辖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兵马都部署司、北女真兵马司(别称咸州兵马详稳司)等军政机构,南女真兵马司(别称汤河详稳司)则是东京统军司的下属机构。

负责南面辽宋边防的最高军政机构是南京兵马总管府(兴宗重熙四年,1036,改称都元帅府),一般由南京留守兼任兵马总管(都元帅)。

下设南京统军司、南京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司两个统兵机构,前者领契丹、奚、渤海兵,后者领汉军。

在东起涿、易,西跨应、朔等州的辽、宋沿边地区,辽朝置西南面安抚司,专司边务,处理双边交涉。

辽代管理制度

辽代管理制度

辽代管理制度一、政治制度辽代政治制度是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是辽朝政治的核心,统治者的权威是从皇帝来的。

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还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同时还担任着宗教领袖的职务。

辽朝的政治制度非常注重权力的集中,皇帝拥有最高的权力,民众则需要服从并效忠于皇帝。

除了皇帝,辽朝政治制度中还设立了尚书省、门下省、枢密院、宰相等机构。

尚书省是辽朝的中央政府机构,主要负责管理和制定政策。

门下省是辽朝最高行政机构,由宰相负责领导,负责处理国家大事。

枢密院是辽朝的军事机构,对于军队的指挥和管理扮演着重要角色。

宰相则是皇帝最重要的助手,负责协助皇帝管理国家大事。

二、军事制度辽朝的军事制度非常严格,军队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

辽朝的军队分为勇士、契丹、汉军三种,其中勇士是由各部落的勇士组成,契丹是辽朝的主要军队,而汉军则是为了控制汉地而设立的军队。

军队的主要任务是保卫国家安全和收复失地,同时也扮演着维护统治者权威的角色。

辽朝的军事制度还包括了士兵选拔、训练、装备等多个方面。

在士兵选拔上,辽朝非常注重士兵的身体素质和战斗力,只有身强力壮、勇敢善战的士兵才能被选拔为军队。

在训练方面,军队会定期进行严格的训练,以确保士兵在战场上有良好的作战能力。

此外,军队的装备也非常重要,辽朝会不断改进和更新军队的武器装备,以确保士兵在战场上有足够的战斗力。

三、行政制度辽朝的行政制度比较分散,全国被划分为多个州、府、州、县等行政区划,每个行政单位都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管理,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在行政管理上,辽朝注重把权力下放到地方,每个地方官员都有一定的自治权,同时也需要服从上级的管理和领导。

这种行政制度保证了辽朝的统治者可以有效管理和控制全国各地,保持政权的稳定和统一。

另外,辽朝的行政制度还包括了官员选拔、考核、监督等多个方面。

在官员选拔上,辽朝非常注重官员的能力和品德,选拔官员需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和选拔,确保他们有足够的才能来管理地方和处理政务。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辽宋金元时期]相关的文章【名词解释】图文推荐【名词解释】精华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辽宋金元时期]相关的文章【名词解释】图文推荐【名词解释】精华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辽宋金元时期]相关的文章【名词解释】图文推荐【名词解释】精华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

北面官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民族面建立的一咱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均是契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

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重心所在。

设置的北、南宰相府和北、南枢密院都是辽朝中央和权力核心机构,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

较重要的机构有汉人枢密院和尚书省,由于决策权掌握在北面官机构,所以南面官中书省、门下省都有名无实。

更戍法更戍法,北宋兵役制度,又称出戍法。

北宋初年,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

更戍军冠以驻泊、屯驻、就粮等名目。

通常出戍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江南、淮南、两浙、荆湖、川峡、广东等地戍军,以三年为期轮换。

出戍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军兵,以半年为期轮换。

朝廷临时任命戍军统兵将官,造成兵不知将,将不识兵,易于控制。

此法虽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宋神宗时,罢废更戍法。

府州军监:自宋取消节度使后,府州军的政务均以中央文臣代行.府的长官,除京师设置府尹外,其馀皆称作"权知府事",简称知府.各州皆称"知州事",简称"知州".军监则各置"知军事"和"知监事"简称知军和知监.帅漕宪仓宋各路置安抚司掌军事与民政,简称帅司;转运司掌财赋与转运,简称漕司;提点刑狱司掌司法刑狱,简称宪司;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仓与贷放钱谷等事,简称仓司。

帅、宪、仓长官仅一人,分为安抚使、提点刑狱公事与提举常平司;漕则一路或有二三人,转运使、围运盒使与转运判官皆简称为漕。

四司设置先后不一,废置不常,南宋方成定制。

四司又皆有监察官吏之权,总称监司。

猛安谋克制金朝在女真族聚居区建立的地方行政组织。

辽金元的行政管理

辽金元的行政管理

行政监督

元代监察机构组织的完备性:元代监察机构组 织相当完备。有中央御史台、地方行御史台和 各道肃政廉访司三级。22道肃政廉访司分隶中 央御史台和西、南两行御史台,两行台又受制 于中央御史台。这样御史台监临中书省和附近 行省,行御史台监临其他行省,各道肃政廉访 司监临路、府、州、县,形成一个以御史台为 中心,行御史台为重点的,各道肃政廉访司为 经纬的严密监察网络,纵横交错,覆盖全国, 使封建监察体系趋于完备。
中央行政体制


勃极烈制的内容: 金代的一个官职,所设官职为勃极烈,在都勃极烈 下置国相,是都勃极烈的辅臣,处于宰辅地位,在 国相之下没诸勃极烈,开始时都勃极烈由各部公推, 后随着完颜部的强大而成为一个家族的世袭职位。 勃极烈制带有明显的氏族制度残余,不利于缓和矛 盾,稳定政治、恢复经济,后逐渐由三省制代替。
辽金元的行政管理



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 916年始建年号,937年,改 国号为辽.始于太祖耶律阿保 机,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 左旗南) 辽代与北宋对峙,是统治中国 北部的一个王朝,1125年为 金所灭。在太祖阿保机统治时 期,创建奴隶制国家,确定皇 权世袭,建立军队,制定法律, 修建都城,制造文字,此后继 续向外扩张。

辽代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1、世选:契丹及其他游牧出身的官吏 的主要门径。是指具有世选特权的家 族中按某些标准挑选一个合格的人来 继承某一官职和爵位。 2、科举:是汉族和渤海官僚入仕的门 径。


(1115年-1234
年)女真勃兴于 今黑龙江、松花 江流域及长白山 地区。1115年女 真领袖完颜阿骨 打称帝建国,国 号大金。
官员管理


辽国两院制度

辽国两院制度

辽国两院制度【原创版2篇】目录(篇1)1.辽国两院制度的背景和历史渊源2.两院制度的运作机制和特点3.两院制度的影响和意义正文(篇1)辽国两院制度是辽朝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院指的是北、南两个院,分别负责不同的职责。

一、背景和历史渊源辽国两院制度是在辽朝初期建立的,当时辽朝的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实行了北、南两个院的制度。

北院负责管理北方地区,南院负责管理南方地区。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辽朝末期,直到清朝的建立。

二、运作机制和特点两院制度的特点在于其分工明确,职责分明。

北院主要负责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管理,而南院则主要负责文化、教育、宗教等方面的管理。

这种分工使得两院之间能够相互配合,共同推动辽朝的发展。

三、影响和意义辽国两院制度对于辽朝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加强了辽朝对全国的控制,使得辽朝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其次,它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使得南北文化得以相互融合。

最后,它也为后来的清朝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为清朝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总之,辽国两院制度是一种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政治制度。

目录(篇2)1.辽国两院制度的背景和历史渊源2.两院制度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3.两院制度的运行机制和特点4.两院制度的影响和意义正文(篇2)一、背景和历史渊源辽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其两院制度是在其政治制度中占据重要地位。

两院制度是指辽国中央政府设立的两个平行机构,即北院和南院。

北院负责辽国北方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事务,南院则负责南方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事务。

二、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北院由辽国的皇帝直接领导,负责处理辽国北方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事务。

南院则由北院管辖,负责处理南方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事务。

两院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协作,共同构成了辽国中央政府的行政体系。

三、运行机制和特点辽国两院制度的特点在于其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

北院和南院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制约,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

高一历史辽夏金知识点

高一历史辽夏金知识点

高一历史辽夏金知识点辽夏金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北方草原民族的崛起和统治时期。

在高一历史课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辽夏金时期的重要知识点。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辽、夏、金三个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文化发展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辽的知识点1. 历史背景:辽的建立可以追溯到916年,时为北汉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

辽以建州(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都城,建立了庞大的国家体系。

2. 政治制度:辽的政治制度为封建制度,皇帝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辽设有中书省、门下省等中央机构,地方上设有州、县等管理机构。

3. 文化发展:辽的文化以契丹族文化为主体,同时也吸收了汉、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

辽文化以辽字为主要文字,同时也有契丹字、汉字等多种文字体系。

二、夏的知识点1. 历史背景: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国家,建立于1038年,经过16年的抗金斗争后灭亡。

夏统治地区包括陕甘宁地区和青海地区。

2. 政治制度:夏的政治制度为王朝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为太上皇,称为君主制。

夏设有中书省、门下省等中央机构,地方上设有州、县等管理机构。

3. 文化发展:夏的文化以回鹘族文化为主体,同时也吸收了汉、藏、蕃等民族的文化。

夏的繁荣时期,文化艺术发展较为迅速,塑造了独特的夏文化。

三、金的知识点1. 历史背景:金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115年,金以中京(今北京)为都城,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北方政权。

金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北方的草原民族崛起,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政治制度:金的政治制度为王朝制度,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金设有中书省、门下省等中央机构,地方上设有州、县等管理机构。

3. 文化发展:金的文化主要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同时也吸收了契丹、女真等民族的文化。

金朝时期,国内经济、农业、商业等方面有较大发展,金朝的文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辽夏金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辽夏金时期在北方地区建立了强大的政权,保护了北方的稳定和统一,对中国的疆域安定有一定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国的政权机构辽国的政权机构辽朝幅员辽阔,民族成分复杂,既有“转徒随时,车马为家”的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渔猎部族,又有“宫室以居,城郭以治”①的汉人和渤海人。

为了有效地治理被征服地区和被统治民族,契丹统治者在建立政权和开拓疆域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各族上层人士参与治理,吸取他们的治国经验,学习各族的文化和制度,使他们的统治方式与各地区人民的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

世宗耶律阮(兀欲)时,逐渐形成了适应本国基本情况的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经穆、景、圣三朝,统治制度逐渐完备,机构逐渐完善。

辽朝统治的基本方针是“因俗而治”,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②,因而它的统治体制也就同时具有“行国”和“城国”的基本属性。

“因俗而治”的方针,体现在统治机构的设置上就是“官分南、北”。

辽国从朝廷到地方都有两套平行的政权机构——北面官和南面官。

“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处理契丹各部和其他游牧、渔猎部族事宜,长官由契丹贵族担任,办事机构在皇帝御帐的北面;“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管理汉人,渤海人事务,长官由契丹贵族、汉人和渤海人中的上层担任,办事机构在皇帝御帐的南面。

朝官体系:北面官和南面官在朝廷,北面官中的最高行政机关是北枢密院,也称契丹枢密院。

长官为北院枢密使、知北院枢密使事、北院枢密副使、北院枢密直学士、北院枢密都承旨等,枢密使、副由契丹贵族担任,直学士则多用汉族士人和契丹文学之士。

由于契丹贵族是辽朝统治集团的核心,北枢密院同时也是皇帝直接控制下的辽朝常设的军国大事的最高决策机构。

总理契丹等各游牧部族军、政和游牧事宜的中央机构是南、北二宰相府。

长官为南、北府宰相。

早在遥辇阻午可汗时,契丹八部就已由二府分领,自公元910年以萧敌鲁为北府宰相后,后族萧氏世预北府宰相之选。

圣宗时,北府统五院、六院、乌隗、涅剌、突吕不等28 部;自神册六年(921)以皇弟耶律苏为南府宰相后,宗室世预南府宰相之选。

南府统乙室、楮特、突举、品等16 部。

后期,随着辽朝社会发展、进步,以契丹别部人和汉人、渤海人为两府宰相者,也不乏其人。

敌烈麻都司掌契丹礼仪,犹如南面官的礼部,长官为敌烈麻都,主持契丹传统的祭山仪、拜陵仪、瑟瑟仪和腊仪等。

夷离毕院掌刑狱,长官为夷离毕。

夷离毕为遥辇联盟后期所设,除掌政刑外,也兼掌契丹仪式的祭祀,如岁除、祭山、丧葬等仪。

大林牙院掌文翰,修契丹文文告。

长官为北面都林牙、北面林牙承旨、北面林牙等。

北面官中还有位居百官之上的大于越。

于越一职出现于遥辇氏联盟后期,首任此职者是耶律阿保机的伯父耶律释鲁。

释鲁在遥辇氏联盟后期的权力斗争中起过关键作用,被授予于越之职,与联盟首领“同知国政”。

此后,耶律阿保机为于越,“总知军国事”,并取代遥辇氏为部落联盟首领,进而在部落联盟的废墟上建立了政权。

建国后,于越“坐而论议以象公师”,“无职掌,班百僚之上,非有大功德者不授”。

大惕隐司掌四帐皇族政教,长官为惕隐,系大宗正之职。

“惕隐”的官号可能继自突厥,突厥称“可汗子弟为特勤”,回鹘也有官职“狄银”,它们与“惕隐”和后来元朝时的“的斤”,“皆‘特勤’之异译”。

韩儒林教授考证认为:突厥的“特勤”,除可汗子弟外,异姓也得为之;特勤一号,至少在5 世纪下半期嚈哒人业已使用。

皇帝的禁卫、宿值等由殿前都点检司承担,长官为殿前都点检,也称大内都点检。

都点检一职出现在辽穆宗时期,当是从后周和北宋学来的,由于辽朝汉人多不管军,来自于中原的这一职务入辽则变成了北面官。

宣徽有南、北二院,长官为南,北院宣徽使,同知南、北院宣徽使事等。

掌御前祗应之事,凡册封、朝会、行幸、还京、接见使臣等,掌殿廷礼仪,负责押殿前班,引皇帝上、下殿,宣答,宣赞,请木契,受表等。

如册皇太后仪,宣徽使需请木契,唤仗,押班,引皇帝上、下殿。

南面官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南枢密院,也称汉人枢密院,是掌定居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汉人、渤海人州县事务的朝廷机构。

长官有南院枢密使、同知南院枢密使事、南院枢密副使、南院枢密直学士和南院枢密都承旨等。

南院下设吏、户、兵、刑、厅(即工部)五房,分管各部事,兼有唐代尚书省的职能。

中书省是南面朝官中的又一机构。

它的前身是辽太祖时的汉儿司,为初期治理汉人事务的机构。

及至南枢密院成立,尚书省职能多归南枢密院,汉儿司改名政事省,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改称中书省,负责六品以下汉官除授,兼掌礼部事。

长官有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为南面官中的宰相。

但“汉宰相(即南面宰相)必兼枢密使事乃得予闻机事”。

南面官中也有国史院、御史台、诸寺监等机构,有监修国史、御史大夫、大理正和殿阁大学士、学士,“大理、司农有卿,国子少府有监”。

随着辽朝境内封建因素的增长,中央集权化的倾向逐渐增强,圣宗以后,汉人也不乏任北面官者,如韩德让曾兼北、南院枢密使,大丞相;室昉、刘晟、邢抱质、大康乂,也先后任过南、北府宰相。

捺钵与斡鲁朵制以游牧的契丹贵族为核心建立的辽政权,虽有五京的建置,皇帝与朝臣却并不常居京城。

同部民的“随阳迁徙,岁无宁居”一样,他们每年四季都巡幸于不同地区,政治中心也随着他们的行踪而转移,于是皇帝“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捺钵”。

每年两次在夏、冬捺钵,“与北、南大臣会议国事”,傅乐焕先生称之为“大政会议”。

这类大政会议是辽朝的最高决策机构,许多重大问题都是在这类“大政会议”上决定的。

斡鲁朵与捺钵是辽政权“行国”特色的突出反映。

“捺钵”又作“纳拔”、“纳钵”、“剌钵”、“纳宝”,汉意为“行宫”或“行在”。

辽帝的四时捺钵制度既与契丹人游牧和渔猎经济活动相适应,同时也受政治形势的影响和制约。

辽初,冬、春多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及以南的潢水、土河流域,夏、秋多在上京西北永安山、拽剌山(今大兴安岭东南余脉)一带。

圣宗前期,因对宋交涉的需要,捺钵也相应南移,春捺钵多在鸳鸯泊(今河北张北安固里淖),夏、秋在炭山(今河北沽源县境闪电河源头),冬季则多住南京(今北京)。

天祚帝末期,东北与女真战事连年局势不稳,被迫将捺钵移向西南鸳鸯泊、西京(今山西大同)、南京一带。

圣宗后期至兴宗、道宗和天祚帝前期百余年间,社会稳定,捺钵制也得以完善,四时捺钵地点逐渐固定。

捺钵在长春州(关于长春州的所在地,吉林洮南县城四家子古城和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他虎城两说)附近的鸭子河、混同江、鸭子河泊(鸭子河泊有为今月亮泡、黄花稍泊两说);夏捺钵在永安山、拽剌山一带;秋捺钵在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右旗索博力嘎苏木)伏虎林;冬捺钵在潢、土二河间的广平淀。

跟随皇帝至四时捺钵的是一个庞大的行宫部落集团,它包括与皇帝关系最密切的诸斡鲁朵和朝廷的北、南面官员。

朝廷的北面官全部随行;南面官中宣徽院所属百司官员全部随行,枢密院、中书省宰相一人,枢密都、副承旨二人,令史十人,中书令史一人,御史台、大理寺选一人从行。

其他汉官留守中京,办理汉人公务。

留守官有权任命县令、录事以下文官,县令以上文官只能以堂帖权差,等会议行在所取旨后方可给敕正式任命;武官则必须奏准。

春捺钵的主要活动是钩鱼和捕鹅。

正月中旬起衙帐离开冬捺钵,三月中旬到达。

江河尚未解冻,鹅雁未至时,凿冰钩鱼;冰雪融化,鹅雁北归后,放鹰鹘猎捕天鹅。

钩得第一尾鱼,捕得第一只鹅后,便举行头鱼宴和头鹅宴,互相庆贺。

这既是契丹人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内容,也是辽国统治者的娱乐活动。

春捺钵活动期间,捺钵周围千里之内的属国、属部首领要到捺钵朝见辽帝,以示臣服。

所以春捺钵活动也包括了安抚、控制、考察各属国、属部的政治内容。

四月中旬,行宫集团离开春捺钵进山避暑、赏花。

皇帝与北、南面臣僚共议国事,这是一年中的第一次大政会议。

闲暇时间则从事游猎。

七月中旬,入山射虎、鹿,转入秋捺钵,天冷后到冬捺钵避寒,再与北、南面臣僚举行第二次大政会议,共议国家大政方针。

同时接见宋及诸国使臣,闲暇时校猎、讲武。

辽国皇帝的捺钵活动,既是契丹人的经济活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也是辽国统治集团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朔漠以畜牧射猎为业,犹汉人之劭农。

生生之资,于是乎出。

自辽有国,建立五京,置南、北院,控制诸夏,而游田之习,尚因其旧”。

宋朝人对此十分理解,他们知道“北人打围,一岁各有处所,..如南人趁时耕种也”,并非像宇文懋昭所谓的“承平日久,无以为事,四时游猎,荒无定所”。

捺钵既是举行国政会议的地点,又是皇帝处理国事的场所,它才是辽国的政治中心。

斡鲁朵汉译为“行宫”,是皇帝,个别后妃、亲王个人掌管的政治、经济、军事机构。

它有办事的衙署、长官、军队、牧场、州县和从事生产、服务的宫分人。

斡鲁朵的经济收入是主人的私产。

宫分人“入则居守,出则扈从”,“有调发,则丁壮从戎事,老弱居守”。

皇帝死后,由后妃和子孙继承。

辽国共有斡鲁朵十三个,包括九帝、二后(太祖后述律月理朵和景宗后萧绰)、一个皇太弟(圣宗时的孝文皇太弟耶律隆庆)的十二个斡鲁朵和圣宗朝大丞相韩德让所建的文忠王府。

斡鲁朵制创于辽初,耶律阿保机将迭剌部分为五院、六院二部,将宗室分为孟父、仲父、季父三房后,他本人则以建国前的侍卫军腹心部为核心,另建立宫卫“算斡鲁朵”(汉名“弘义宫”)。

这是辽国的第一个斡鲁朵,它的主人就是辽的开国皇帝太祖阿保机。

此后,各斡鲁朵是以“分州县,析部族,设官府,籍户口,备兵马”的方式建立的。

斡鲁朵辖有著帐户、宫分户和州县。

著帐户是由犯罪的宗室、外戚和大臣家属组成的,他们承担仆役、侍从、警卫等非生产性的祗从之役。

宫分人多来源于战争俘虏,后妃的陪嫁者——媵臣和由州县、部族中抽调者。

初期还有一定数量的自愿附宫籍者。

他们中有汉人、渤海人、契丹人和其他部族人。

宫分人中大多从事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狩猎业。

隶属斡鲁朵的州县人户,由诸宫提辖司管理,不参加四时捺钵活动,但要向斡鲁朵提供徭役和出兵马从征。

斡鲁朵的管理机构为都部署司,长官称都部署,也称宫使。

宫使掌本斡鲁朵的户口、钱帛、司法和刑狱。

同时统领禁卫,既是本斡鲁朵的行政长官,也是军事统帅,直接对本宫主人负责。

总领辽国各斡鲁朵军政事务的机构是契丹行宫都部署司和汉儿诸行宫都部署司。

长官为契丹行宫都部署和汉人行宫都部署,掌“行在行军斡鲁朵之政令”。

汉人行宫都部署管理行宫中的汉人和渤海人事务。

在四时捺钵中,皇帝的斡鲁朵组成小禁围,其他各斡鲁朵跟从在皇帝斡鲁朵附近,组成大禁围,共同保卫皇帝的安全。

斡鲁朵的武装力量是宫卫骑军,而平时侍卫有殿前都点检和诸宫都部署所统的武装。

地方行政机构:部落与州县圣宗时,辽朝已建有上、中、东、南四京。

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升后晋所割云州为西京,于是五京俱备。

初期,以上京为都城。

中京建成,遂取代上京成为辽朝的都城。

但是,游牧的契丹人所建的国家,具有行国的基本特征。

它的政治中心不在具有城国特征的五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