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古诗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教案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教案教学设计张敏【教学要求】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教学策略】1、教法:自学辅导法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准备】播放《思乡曲》,师生合作背诵思乡的诗词。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泊船瓜洲》《秋思》【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教学重点】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教学流程】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
由古至今,从未间断。
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
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诗。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
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诗歌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
画出不懂的问题。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教案

古诗词三首授课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经过看说明,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的等方法,感知诗词马虎,用自己的话表达诗句的意思。
4、领悟作者的思乡之情,推断作者是经过什么来表达自己感情的。
授课重难点:领悟作者的思乡之情,推断作者是经过什么来表达自己感情的。
授课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授课时间:两课时授课过程:第一课时《泊船瓜洲》一、导入1、齐读单元导语。
2、释题。
泊:停船3、知诗人:王安石,北宋诗人,祖籍江西临川县,因父亲在江苏南京担当官职,后死于南京,因此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听闻这首诗是诗人从南京赶往北京当官上任的途中写的。
4、读题。
二、学习古诗1、齐读古诗2、生根听闻明理解整首诗的马虎。
3、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理解诗句:京口到瓜洲只有一江之隔,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领悟诗情:人在途中,心系家乡我从故乡南京出发去北京,途中将船停靠瓜洲,看见江苏的镇江到瓜洲只有一水只隔,镇江离我的家乡南京只隔着几座山而已。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出门主要靠的是?走习惯了,“一水之间”“重山之隔”已经算是很近了,诚然我现在离家只有“一水之间”“重山之隔”,但是我是在赶路啊,在慢慢地远离家乡啊。
(板书:人在途中,心系家乡)这种还没走远就想回家的心情是(后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天过去了,又有再来的时候,你瞧,他把江南大地吹绿了,那么聚会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照我回家乡。
)就把这种想重返家乡的感情寄望给象征着聚会的明月吧!三、背诵并默写。
第二课时《秋思》一、复习导入1、背诵《驳船瓜洲》。
2、北宋王安石在《驳船瓜洲》中倾诉了自己还未远离他乡,就希望着回家之时,于是他把自己的这中感情寄望在象征着聚会的明月身上。
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首关于思乡的诗,诗人又是看到什么想起自己的故乡呢?3、读课题,释题,知诗人。
二、学习古诗1、齐读古诗,学习生字“洛”。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泊洲瓜洲、秋思、长相思》教案设计

泊洲瓜洲、秋思、长相思》教案设计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1、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方法,感受诗情。
2、突破方法:充分朗读,讨论。
【教学准备】1、了解三位作者生平。
2、收集思乡的古诗。
【教学程序】一、学习《泊船瓜州》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
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生回忆,师总结: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⑵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
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2、交流资料,了解诗人: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3、整体把握,初步感知:⑴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⑶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4、赏析诗句,感悟诗境:⑴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⑵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⑶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
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⑷同桌互读,练说。
⑸指数名学生说。
⑹小结: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⑺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⑻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⑼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
男女生赛读。
⑽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
五年级教案古诗三首

五年级教案古诗三首在五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古诗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能够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以下是针对三首古诗的详细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古诗中的生字、生词,掌握其读音、写法和含义。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掌握古诗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书写和运用。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达手法。
引导学生将古诗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体会古诗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意。
2、讲解法:对古诗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诗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展示一些古代诗词的图片或讲述一个与古诗相关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1、作者简介简单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诗人有初步的了解。
2、初读古诗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3、理解诗意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重点解释生字词和难理解的词句。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的内容。
4、体会情感让学生思考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组织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
5、朗读背诵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教师进行指导。
尝试让学生背诵古诗。
(三)学习第二首古诗按照上述步骤,依次对第二首古诗进行教学,注重引导学生比较两首古诗在内容、情感和表达手法上的异同。
(四)学习第三首古诗同样采用以上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第三首古诗。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21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一些基本的诗歌意象和表达方式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诗歌的基本意象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对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2.对比教学法:将三首古诗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图片、音乐等素材,以及相关的思考题和讨论题。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句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简要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跟读,体会古诗的韵味。
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朗读三首古诗,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语气。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案第【1】篇〗教学目的1、学会“榆、畔、帐”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诗句的意思。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
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师简介,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4、简介纳兰性德。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榆关、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②齐读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
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把这首词有节奏地读一读。
三、学习诗句(一)默读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二)学习上阙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是的,……(简介背景)。
3、山一程,水一程,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齐读。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9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9篇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1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教师抓住要害词“只”、“又”、“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思乡情感。
3、拓展阅读《乡愁》,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爱好,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怀乡思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入情入境,理解诗人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王安石简介;描写春景的古诗、词语。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声背诵)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静静的夜晚、圆圆的月亮,经常会勾起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齐读课题。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三个步骤学习古诗(出示幻灯,齐读)。
1、谁愿意介绍一下王安石?2、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幻灯片)3、理解题目。
(1)“泊船”是什么意思?(停船靠岸。
)“瓜洲”是在什么地方?(2)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二、抓字眼,明诗意过渡:王安石路过瓜洲写下这首诗,他想说什么呢?(幻灯)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①请大家自由地把《泊船瓜洲》这首诗仔细读两遍,争取把多音字读准,把诗读通顺,留意节奏。
②指名读:请你读一读。
其他同学留意听,这首诗当中有三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③听完学生朗读,教师做简单的评价,生小组读,老师范读,生再齐读。
④读古代的诗歌,我们不仅要把它读得正确、有节奏,还要读出感情来。
指名读,齐读。
⑤诗读到这儿,你的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有什么感觉?指名回答。
⑥是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这首诗。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
过渡:王安石为什么会如此地思念家乡?①请大家默读这首诗,看看插图和注解,然后同桌说一说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5.古诗词三首教学分析《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并不遥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情。
三个地名是理解诗句的基础,只隔有助体会诗情,绿是谢谢用词的范例。
《秋思》是叙事抒情,借助寄家书适当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临行又开封是个教学生长点。
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它融写景、叙事于一体,是一首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一程、一程,一更、一更的理解有助加深诗歌意境的体会。
故园无此声意味无穷,是个有力的生长点。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3.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4.通过对重点字词的品读,学习古诗词用词的确切性。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学习两首古诗《泊船瓜洲》和《秋思》。
第二课时:学习词《长相思》。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1.出示几句古诗,读读,说说这些诗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表达的?(思乡情:写景、叙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一人。
2.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词句,是如何表达的?3.出示单元阅读目标:阅读课文的时候,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古诗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
思) 教案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
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
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
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
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