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胃炎临床
中医临床如何治疗慢性胃炎

中医临床如何治疗慢性胃炎发布时间:2022-06-15T07:31:09.931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2月第4期作者:张建容[导读] 慢性胃炎是常见疾病,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
慢性胃炎又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张建容长宁县竹海镇中心卫生院四川宜宾 644304慢性胃炎是常见疾病,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
慢性胃炎又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后者出现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化生。
慢性浅表性胃炎进一步发展,部分可演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中对慢性胃炎的治疗疗效较好,副作用少,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中医是如何治疗慢性胃炎的一、慢性胃炎的辩证治疗1、脾虚胃热型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反复发作,或萎缩性胃炎活动期,表现为本虚挟有胃热,呈虚实寒热错杂之象。
证见胃部嘈杂,或胃部灼痛,痛无定时,饥时觉痛,饱时觉胀,口苦干而不多饮,纳食量减,大便时稀时秘等,舌质淡或淡红,舌苔薄黄,脉细弦。
治宜健脾补气,和中清胃。
方用半夏泻心汤。
2、胃阴不足型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或其他证型胃炎久病久治伤阴所致,证见胃痛日久,胃部微灼痛,或嘈杂不适,口干纳呆,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少津,苔薄白稍于,脉细数。
治宜养阴益胃、缓急止痛。
方用益胃汤。
3、肝胃气滞型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之初期,多因情志不畅而诱发。
胃部饱胀以进食后为甚,或胃部胀痛连胁,嗳气频作,得矢气稍适,或恶心欲呕,口苦泛酸,大便排出不畅等症,舌边尖稍红,苔薄白,脉弦。
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消胀。
方用柴胡疏肝散。
4、脾胃虚弱型多见于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久病实证已消除仍余脾虚证。
证见胃部虚痞,或隐隐作痛,按之较舒适,喜进热食,食后腹胀,或呕吐清涎,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等,舌质淡、体胖,苔白润,脉细弱。
治宜健脾补气,温中和胃。
方用香砂六君子汤。
二、慢性胃炎的针灸治疗1、中脘穴:慢性胃炎作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迁延的情况。
慢性胃炎的诊断及中西医治疗良方

慢性胃炎的诊断及中西医治疗良方【概述】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种致病因子的经常反复侵袭,发生持续性慢性病变,由于粘膜再生改造,最后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甚至消失。
并可伴有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或非典型增生的癌前组织学病变。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多发病,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并随年龄增加而发病率增高。
目前对于本病的命名和分类尚不统一,有分为慢性浅表性、慢性萎缩性和慢性肥厚性三种者,有分为漫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四种者,有根据病变好发部位和血清中壁细胞抗体存在与否将萎缩胃炎分为A型(胃体胃炎)和B型(胃窦胃炎)者。
现在通常所说的慢性胃炎,一般是指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前者约占慢性胃炎的51.7~85.45%,后者约点慢性胃炎的10.07~32%。
在同一病例中,两者可同时存在,故又有慢性浅表-萎缩和慢性萎缩-浅表性胃炎之称。
本病缺少特异性临床症状,患者经常以胃脘胀闷、胃痛、暖气、食欲不振、吞酸嘈杂的症状来诊。
按照证候学属于中医的“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病证。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慢性胃炎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根据实验研究与临床实践推测,其发病与中枢神经功能失调,各种有害因素的刺激和感染有关。
(一)精神因素 慢性胃炎的发生原因与精神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过度的精神刺激、忧郁、劳累以及其他精神因素的反复作用下,由于强烈的病理性冲动不断传人大脑皮层,造成皮层神经细胞的过度紧张,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之间的平衡失调,结果皮层机能弱化,甚至衰竭。
此外,皮层下中枢失去来自皮层的抑制,其兴奋性过度升高首先在视丘下部产生了优势兴奋灶。
神经细胞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引起植物神经的机能失调,导致胃出现各种病理改变,如胃壁血管产生痉挛性收缩,形成缺血区,使胃粘膜营养不良,胃腺分泌异常等。
长期的失调可产生器质性病变,成为慢性胃炎。
在临床上,经常可发现情绪与食欲有密切关系,即为此理。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院, 有2 ^ ) 例 为痊愈 , 2 6 例 为显 效 , 6 例 为有 效, 总有效 率为 9 6 %。结论 : 用中医 辨 证施 治慢性 萎缩性 胃炎, 效果显 著 , 副作 用 少 , 安全性 高,
患者 易接 受 。 关键 词 : 慢性 萎缩性 胃炎;辩证施 治;临床观 察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4) 3 1 — 0 0 1 6 — 0 2 中图分 类号 : R 2 5 6 . 3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 号 :
治 疗 慢 性 萎 缩 性 胃炎 ,没有 明显 的发 病 时 间 和季 节 性 , 4 J D 岁 以 2 上成年男性发病较多 , 其 主 要症 状 为 食 欲 不增 、 食 量减 少 , 食 后 本组 5 4 例 慢 性 萎 缩性 胃炎经 辨 证 属 肝 胃气 滞 型 2 0例 , 除
、
人络 , 经 主气 , 络主 血 也 ……久 痛则 血 络 亦痹 。 ” 因 肾虚无 力推 动 行 为 医学科 学 , 2 0 0 3, 1 2 ( 3 ) : 2 7 3 — 2 7 5.
中 医药治 疗 慢性萎 缩 性 胃炎 的 临床 观 察
高 鸿 闫 平
摘要: 目的 : 探讨 中医辨证 施治慢性 萎缩性 胃炎 的临床 效果 。方 法 : 将我 院于 2 0 1 1 年1 月至 2 0 1 3 年 1 月收治 的 5 4 例慢 性 萎缩性 胃炎 , 用 中医健 睥温 胃、 和 胃、 益 胃辨证施 治。结果 : 5 4 例 中除 2 例 胃镜检 查 胃小弯有不 明 包块 , 转入上 级 医院治疗 , 其余 5 2 例 均在 治疗 两周后 出
1 பைடு நூலகம்
内蒙 古 中医药
组症状积分无显著差异( 尸 > 0 . 0 5 ) , 有 统 计 学 意义 , 治 疗后 自身 前 血 行 , 气血 运 行不 畅 , 血流 迟缓 , 留而成 瘀 , 经久 不 已 , 舌 质黯 , 舌 后 对 照 有显 著 差 异 ( P < O . O 5 ) , 有统 计 学 差 异 , A组 与 B组 有 显 著 下 脉 络瘀 紫 、 迂 曲、 增粗 , 治 以益 气 活 血 祛瘀 , 常 配 以 益母 草 、 当 差异 ( 尸 < 0 . 0 5 ) 。B组 明显优 于 A组 。 归、 川芎、 川楝 子 、 香 附等 理血 之 品 。 在 B组患 者 治疗 时使 用 了 益母贴 , 且 取 穴 为关 元 , 关 元 位 于 下腹部 , 前 正 中线 , 脐 下 3寸 , 是任 脉与 足 三 阴经 交 会 穴 , 专治 月 经 调 、 崩漏 带 下 等 症 , 在 痛 经 治疗 方 面 有 特 效 , 根 据 两 组 比较 我 们清 楚 的看 到 内服加 外 敷 的独 特优 势 ,使 中医 药在 使 用 时 有 3 讨 论 了新 的方 向 , 在临床中 , 患 者 使 用时 依 从 性 也 较 好 , 会 在 外 敷 时 痛经 ( d y s me n o r r h e . a ) 是 一种 妇 女 常见 的症 状 , 在 中医 上来 说 感 到腹 部温 热 。 因此 , 对 益母 汤 和益 母 贴外 敷进 行 进 一 步研 究 和 属 于急 症 , 指 的是 在月 经 来 潮时 出现 小 腹部 痉 挛性 疼 痛 , 临床 常 开 发具 有 临床 意义 和科 学 价值 。 见症 状 为 腹 痛 、 下 腹 坠胀 、 腰 酸等 其 他 不 适 , 中医 范 畴为 “ 痛经 ” 参 考文 献 “ 经 行 腹痛 ” , 我 国 妇女 痛 经 发生 率 高达 6 8 . 2 %。[ 5 1 发 现初 潮 早 、 【 l 】 马 宝璋冲 医妇科 学p a ] . 7 版上 海: 上海科 学技 术 出版社 , 2 0 0 6 : 9 5 . 经期 长者 痛 经 的程 度 较严 重 , 吸 烟者 持 续更 痛 , 且 发病 率 有上 升 f 2 ] 吴 燕痛  ̄[ M I L: 曹泽 毅. 中华 妇 产科 学【 M 1 . 第 二版 . 北京: 人 民卫 2 0 0 4 , 2 2 1 7 — 2 2 1 9 趋势旧 。严 重 者影 响 生 活和 工作 , 怎 样 使这 样 一个 影 响人 生活 的 生 出 版 社 , 疾 病 得 以缓 解 , 是 我们 的 一大 任务 。 祖 国 医学 里 记载 痛经 病 机为 【 3 】 乐 杰. 妇产 科 学 第六 版 【 M 】 . 北京: 人 民卫 生 出版 社 , 2 0 0 4 , 3 4 7 气血运行不畅 , 气 虚 血瘀 , 内 阻 冲任 、 女 子包 , 不通 则 痛 , 临床 上 3 4 8 . ( 第 六版) 使 用 益母 汤但 常 因虚 致 实 如 气虚 、 湿阻、 瘀血等 , 而 且 多 见正 虚 『 4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卫生部 . 中药新 药 临床研 究指导 原 则【 M 1 . 北京: 9 9 3 : 2 6 3 — 2 6 6 。 瘀血 ,故应结合虚实寒热的轻重在补虚或通泄邪气 的基础上进 人 民 卫 生 出版 社 。 1 行治疗。 在 痛 经 的初 中期 , 可 见 并有 气滞 与 寒凝 。 因 肾气 虚弱 , 运 【 5 】 张洪, 朱 美玉 , 严冰 华 , 等. 1 5 8 5名 医学 专 业女 生 原发 性 痛 经 影 化不 及 。 导致 气 滞 , 外 感寒 凉致 瘀 血 而痛 经 , 在长 期 痛经 的后 , 在 响 因素调 查f J 1 . 中国校 医, 2 0 0 8 , 2 2 ( 3): 2 8 7 — 2 9 0. 肾虚 的基 础 上 多见 瘀 血 , 正如 《 类 证 治裁 》 所云 : “ 初 痛 在经 , 久 痛 【 6 1 于学文 , 金辉, 韩蓁 , 等. 少女原 发性 痛 经 影 响 因 素分 析 『 J 】 . 中国
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近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一些不良的习惯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慢性胃炎主要和长期饮食不规律、过度劳累、情绪低落,肝气郁结有关,其属于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非常高。
大部分人在一生当中或多或少会出现胃疼、胃胀等症状,整体而言,慢性胃炎预后良好,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才能够尽快恢复健康,那么中医如何治疗慢性胃炎呢?1.什么是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因素导致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通过胃镜观察,可发现黏膜细胞出现水肿、出血、糜烂等症状。
慢性胃炎属于临床常见消化道疾病,数据显示,在进行胃镜检查的人群当中,大约有80%-90%都可能会被诊断为慢性胃炎,且男性多于女性,随着人们的年龄逐渐增加,患有慢性胃炎的几率也在不断攀升。
1.慢性胃炎的原因有哪些?1.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的重要原因之一,几乎超过一半的慢性胃炎都是因其导致引起的。
1.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长时间饮用浓茶、咖啡、酒类饮品,或者是经常性进食辛辣的食物,过饱、过饥等不良习惯都可能会导致慢性胃炎。
其次,如果使用药物不当,也可能会引起慢性胃炎。
1.精神方面因素长期从事精神压力过大的职业,其慢性胃炎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普通人,且更加容易焦虑、紧张不安、暴躁、抑郁,长期下去可能会造成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引起慢性胃炎出现各种不良症状。
1.气候环境当气候发生变化时,如果人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季节变化,可能会引起感冒,还可能会导致慢性胃炎,特别是已经患有慢性胃炎的人群而言,在气候季节变化时,一定要多加注意,天气变凉也可能会导致病情复发。
1.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1.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主要分为中成药与中药汤药两种。
汤药治疗主要是医生经过辩证论治,在全面了解患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的体质状况进行用药,因此,汤药是有针对性的,这样对症下药通常效果良好,能够照顾的更加全面。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由多个因素引起的胃黏膜病变,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消瘦等。
中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等病理不同有关。
因此,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方法,切实解决病因病机,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重要的临床疗效。
本文在充分调研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一、辩证论治1. 脾胃虚弱型病因:脾胃功能低下,消化能力降低,导致食物不易消化,胃肠道蠕动缓慢,产生消化不良症状。
治法:健脾益胃,调和胃气。
方药:四君子汤,六君子汤。
临床疗效: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脾胃虚弱在人体的表现,四君子汤方能补脾健胃,而六君子汤可以补益中气,起到扶正祛邪之作用。
临床应根据病情轻重和脾胃虚实程度进行选方,连续服用1-2个疗程,常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 阴虚火旺型病因:肝肾阴虚,阴血不足,导致胃中阴虚火旺,出现上腹灼热、口干口渴等症状。
治法:滋阴降火,益肾养胃。
方药:六味地黄汤,六味丸。
临床疗效:六味地黄汤可滋阴降火,六味丸方可滋阴养肾,起到了滋阴润燥的作用,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
二、临床疗效观察1.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本次研究采取随机对照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医辩证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药物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
2. 中医治疗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治疗后,患者的不适感、食欲、体重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体重增加、食欲提高、不适感消失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
并且,治疗组在治疗后的随访时间内再发病率低于对照组。
三、总结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显著的疗效。
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可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满足患者的个体化治疗需求。
但由于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治疗过程中应考虑个体差异化,术中术后要注意同步营养支持治疗,促进病情恢复。
未来应继续进行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中医辩证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中医辩证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中医辩证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一、前言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而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则是中医辨证中的一种常见类型。
本文通过一项临床观察,探讨中医辩证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疗效及临床应用。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2.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患有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00例,男女比例约为1:1,年龄在18-60岁之间。
在入选患者中排除了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精神疾病等的患者。
2.2 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严格的幽门螺杆菌检测,同时进行中医辩证辨别,将患者分为脾胃虚寒型和非脾胃虚寒型。
脾胃虚寒型患者采用中医辩证加减治疗,非脾胃虚寒型患者采用传统的西医治疗。
治疗周期为3个月,每月复查一次临床症状和体征,并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
三、结果3.1 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脾胃虚寒型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率明显下降,治愈率达到80%以上。
而非脾胃虚寒型患者的治愈率略低,仅为60%左右。
3.2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脾胃虚寒型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明显减轻,恶心、呕吐等症状几乎消失。
而非脾胃虚寒型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相对较慢,部分患者仍有不适感和恶心呕吐等症状。
3.3 治疗安全性在观察过程中,脾胃虚寒型患者在接受中医辩证加减治疗后,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治疗安全性较高。
而非脾胃虚寒型患者在接受西医治疗后,部分患者出现了消化道不适、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
四、讨论中医辨证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病因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调导致免疫力下降,加上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患者胃部功能受损更为严重。
中医辩证加减治疗主要调理脾胃功能,增强免疫力,以期造成不利于幽门螺杆菌生存繁殖的环境,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慢性胃炎中医辩证分型治疗的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中医辩证分型治疗的临床分析目的研究和分析中医辨证分型在治疗慢性胃炎中的实际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诊所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间收治的6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实际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的前提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性的西医治疗办法,观察组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突出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临床效果。
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在临床治疗有效率的对比结果可知,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是96.7%和70.0%,充分体现出了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式在治疗慢性胃炎疾病中的优势,P<0.05。
结论在慢性胃炎的治疗过程中,使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办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病痛,并且取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具有较大的实用性。
标签:慢性胃炎;治疗效果;生活质量慢性胃炎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出现黏膜糜烂的情况,因此也经常被称作为非糜烂性的慢性胃炎疾病[1]。
慢性胃炎在临床中不常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并且病情容易出现迁延不愈的情况。
除此之外,一些慢性胃炎的患者在临床上出现消化不良等一系列的症状,其中还涉及到呕吐和上腹无规律性隐痛等。
慢性胃炎不断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如何改善该疾病的治疗效果成为了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2]。
笔者主要分析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效果,选取60例我诊所收治的相关患者为主要研究的对象,具体表述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诊所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间收治的6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实际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的前提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性的西医治疗办法,观察组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突出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临床效果。
对照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区间为20-50岁,平均年龄是35岁;观察组中男23例、女7例,年龄区间是24-50岁,平均年龄是37岁。
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

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理特征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综述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医生和中医药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回顾了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临床研究方法、常用中药方剂、治疗机制等方面的进展。
重点分析了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评价标准和治疗效果,以及中医药在治疗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
展望了未来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推动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也期望能够激发更多中医药研究者投身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为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方法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方法日益丰富和成熟,主要包括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性研究、文献综述与数据挖掘等。
这些方法的运用,不仅提高了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随机对照试验是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设立对照组和实验组,随机分配患者接受治疗,以评估中医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种方法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中医药治疗的效果,为中医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观察性研究也是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了解中医药治疗的实际效果和患者的反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9Βιβλιοθήκη 例。全部病例随访 2 年以上。
目前认为 GIST 来源于胃肠道黏膜下未分化的间质细胞,
1.2 治疗方法:36 例中,手术完整切除 24 例,因肿瘤体积较大, 主要发生于老年人,多数发生于胃(60~70%),20~30%发生于小
浸润周围脏器及大血管,手术不能完整切除的 12 例,全部手术 肠,也可以发生于食道、结直肠、肠系膜等其它部位。手术切除
[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chronic gastritis. Methods: 110 cases of pa - tients with chronic gastrit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Western medicine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 - ventional Western treatment,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group in the control group based on the use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Re - 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Western medicine control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were 94.55% and 85.45%,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upe - rior to control group in clinical effect of Western medicine,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 < 0.05 ). Conclusion: the tradi- 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chronic gastritis clinical effect, safety and reliability, less adverse reac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im - prov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 Key words ]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ronic gastritis; clinical analysis
所取组织送病理科检查。
是 目 前 首 选 的 治 疗 手 段 ,但 其 生 物 学 行 为 难 以 确 定 ,且 手 术 后
1.3 病理组织学结论:全部 36 例切除标本均进行了常规病理组 存在复发风险,特别是中—高度恶性的患者。酪氨酸激酶抑制
织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117 均阳性,其中低度恶性 8 剂甲磺酸伊马替尼可使肿瘤降期,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切
1.6 疗效判断标准:(1)有效:手术完整切除的病例无复发、未完 GIST 患者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30 例有效 (83%),6 例无
整切除的病例瘤体体积缩小,未发生转移,二次手术完整切除。 效(17%)。
(2)无效:治疗期间病情进展,发生远处转移或死亡。
总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阻断细胞
例,中度恶性 13 例,高度恶性 15 例。
除率,预防手术后复发。甲磺酸伊马替尼初始剂量 400mg/d,一
1.4 药物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初始剂量 400mg/d。用药时间:低 线治疗中发生疾病进展,可增加剂量至 600~800mg/d。如果在治
度恶性患者用药 1 年以上,中、高度恶性患者用药 2 年以上。在 疗中病情进展应考虑是否存在如下因素:(1)患者的依从性:是否
1.7 结果:8 例低度恶性和 13 例中度恶性患者术后随访 2 年以 内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加速肿瘤细胞凋亡,且药
上无瘤生存。高度恶性 15 例中 6 例于治疗半年后死亡,另外 9 物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轻微,可以预测和处理,是目前治疗
例术后随访 3 年以上无瘤生存。12 例不能一次手术切除的病例 GIST 安全有效的首选药物。2006 年 1 月另一种酪氨酸酶抑制剂
治疗期间病情发生进展增加剂量至 600—800mg/d。
在正确的剂量下坚持服药;(2) 患者是否同时合用其他可能与甲
1.5 不良反应:主要有:水肿、恶心、腹痛、血小板减少、乏力、皮 磺酸伊马替尼相互作用的药物;(3) 是否药代动力学的改变导致
疹等,经对症处理后缓解。
甲磺酸伊马替尼的血浆浓度降低,导致疾病控制不佳。本组 36 例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9-0049-02
Clinic county analsis of f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eatment of chronic gastvitis Sihong Fengjinting Hospital in Suqian city of Jimsu province 223900 ZHAO Hua
术后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 7 个月瘤体缩小二次手术完整切 苹果酸舒尼替尼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甲
除,术后继续治疗 2 年以上无瘤生存。
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耐药或不能耐受的 GIST 患者。大量实验证明,
2讨 论
接受苹果酸舒尼替尼治疗,同样可以达到临床收益及生存获益。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临床分析
赵 华*
摘 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11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和西医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 单纯西医治疗,中医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治疗。结果:中医治疗组和西医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55%与85.45%,中医 治疗 组临 床 效果 显 著优 于 西医 对照 组 ,差异 有 统计 学 意义(P <0.05)。结论 :中 医治 疗 慢性 胃 炎临 床效 果 显著 ,安 全可 靠 、不 良 反 应 少,能显著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中医;慢性胃炎;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