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新型纺纱

合集下载

新型纺纱

新型纺纱

超大牵伸原理
传统三罗拉牵伸装置的主牵伸区已承担了大部分牵伸,实现细纱大牵伸的工艺研 究大多围绕细纱机的后区进行技术研究与改进,通过有效控制摩擦力界的分布,使 后区在实现解捻和预牵伸的功能的同时,牵伸倍数有所增加,从而有利于细纱 机总牵伸能力的提高。大牵伸工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细纱机的牵伸能力, 但由于后区牵伸倍数提高有限,总牵伸倍数的提高受到一定限制,最多可达到80 倍 ~ 100 倍,尚无法实现超大牵伸。 以TH558 型四罗拉三区超大牵伸细纱机为例,将传统的双区牵伸改为三区牵伸,增加 一个牵伸区,使细纱机总牵伸倍数得到大幅度提高,实现了超大牵伸。
2022/3/23
超大牵伸原理
75 四罗拉双胶圈式超大牵伸纺纱装置,在前区集中承担较大牵伸%倍数,后区和中区
分别承担较小的牵伸倍数的工艺配置条件下,可获得较好的成纱条干质量。另外, 通的过扁纺平纱状过 分程布中,实纤观维察沿发纱现线轴: 粗向纱平经行过排高列倍,牵但伸由到请于达输须前入条罗相宽拉关度钳内过口容大时且,纤须维条间呈相比互较作宽 用力薄弱,比较靠近两端的纤维不能成功卷入纱请体输的入概相率关较内大容,而出现被吸棉笛管 带走的现象。对制成率和成纱质量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01
超大牵伸 的背景
02
超大牵伸的 原理
03
超大牵伸的 现状及优势
04
超大牵伸的 发展前景
超大牵伸机构图
超大牵伸的背景
1954年在中央领导推动之下,着手研究超大 牵伸机构的时候,曾经考虑到如果能善于利 用曾经的一些牵伸机构加以适当的改进似乎 是可以达到80—100倍的牵伸。
超大牵伸的背景
环锭纺纱是传统的纺纱工艺,虽然越来越的新型纺纱系统不断用于生 产,但迄今为止,环锭纺纱仍然是高质量细特纱的唯一生产系统. 喷气 纺纱可以纺 7.3tex 的细特纱,但纱线强力远低于环锭纱,而且对纤维 种类有比较大的限制,所以高档服装面料所用的高支纱一般都是由环锭 纺纱生产. 然而,普通环锭纱的微观结构并不是十分理想,纱线毛羽多, 生产速度低. 近两年来,对环锭纺纱新技术的研究,使环锭纱质量及生 产速度得到显著的改善和提高. 超大牵伸纺纱就是 环锭纺纱领域中的一项新技术,它们在改进环锭 纺纱的成纱质量、提高环锭纺纱的生产效率和降 低生产成本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效果。

新型纺纱及其发展(207页PPT课件)

新型纺纱及其发展(207页PPT课件)
紡紗杯內的回轉紗條在經過纖維喂入點時,可能與喂入纖維 長度方向一點接觸,該纖維就可能形成折疊、彎曲形態,形 成纏繞纖維。
2.轉杯紗的性能 (1)紗線的強力:
紡棉時,轉杯紗的強力比環錠紗低10%-20%,紡化纖時 約低20%-30%。
(2)紗線條幹均勻度:
紡中等線密度的轉杯紗,烏氏條幹CV%平均為11-12%, 有的甚至低於10%,而同線密度環錠紗則為12-13%。
釘帽紡紗示意圖
環錠紡紗機加撚和卷繞由同一套機構同時進行,限制 了卷裝的尺寸和運動速度,1877年,日本展出了加撚 和卷繞機構分開的大和紡紗車。
1-圓筒;2-錠子;3-凸釘;4-杠杆;5支架;6-錠盤;7-錠帶;8-筒子
大和紡紗車
中國民間在大和紡紗機的基礎上,加裝了成紗細度控 制器,每臺40-80錠,這便是多錠紡紗車。
纖維不停地喂入,紗線不停地引出,形成連續紡紗過程。
紡杯Rotor
阻撚頭
紡杯凝棉槽
紡杯軸承與潤滑
(三)轉杯紗的結構和性能 1.轉杯紗的結構
通過顯微鏡可以觀察到轉杯紗的表面有許多纏繞纖維,而 在環錠紗的表面則沒有。
轉杯紗的徑向遷移程度大大小於環錠紗。
表4-1 轉杯紗與環錠紗中纖維排列形態數量分佈(%)
圖4-1 自由端加撚示意圖
AB為自由端T1=0 BC紗段上的撚回數為: T1V+n=n 由BC輸出的撚回數應為: T2V=T1V+n=n
T2=n/v n:加撚器的速度, v:輸出速度
自由端新型紡紗的成紗過程:
(一)纖維條的製備 喂入新型紡紗的纖維條大多為熟條,即並條下來的條子,
因此採用傳統環錠紡紗的前紡工藝可獲得纖維條。
山西經緯:F1603、1604、1605; 山西榆次:BS613、BS/D2; 四川川江:FA621BH,FA622等。

《新型纺纱技术》ppt课件

《新型纺纱技术》ppt课件

的强力高于同细度单纱,甚至优于同细度股线;另外由于短纤维须条被长丝
较好地包缠,使得纱线外表的毛羽较少著提高。
2、经济效益的提高
赛络菲尔纺纱技术是将牵伸、并合、加捻、卷绕成形在细纱机上一次完成,
与传统股线消费工艺流程相比,省去了并线和捻线工序,缩短了纺纱所用的
.
塞络菲尔纺
四、赛络菲尔纺的运用
多用于消费轻薄毛型织物,特别是在职业装的 消费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可以提高职业装的外表 平整度,改善其易护理和免烫抗皱性能,甚至实 现毛纺面料的机可洗。
.
嵌入式复合纺纱
一、嵌入式复合纺纱的原理
该技术中心的创新原理是建立了3个加 捻三角区。与原环锭纺纱技术只需一个三 角区有极大的不同,它可以大大缩短浮游 纤维的握持间隔。经过对环锭纺纱中各个 纱线做受力分析发现,在现有的环锭纺纱 过程中,只需一个加捻三角区,各根纤维 都必需可以接受较大的力量 ,纺纱过程才 可以进展。建立3个加捻三角区,在三角区 中建立长丝嵌入式系统定位的运转方式 , 在加捻区内用长丝来提供成纱的足够强力, 其他的纤维那么几乎不用受力 (图l所 示)。
.
嵌入式复合纺纱
嵌入式复合纺纱经过系统定位技术合理配置两根长丝与 两束短纤维须条在前钳口线的位置,使纺纱过程中长丝不 仅对成纱有加强作用,而且可以稳定有效地对加捻成纱过 程中的纤维须条进展加强。长丝首先对短纤维须条进展包 缠加强,然后再与另一包缠加强的纱线须条进展包缠,所 以短纤维在成纱过程中被有效地嵌入到成纱主体中。并且 长丝分布在最外围,有效地分担了大部分纺纱张力,使纤 维须条分担的纺纱张力大幅度降低,因此提高了短纤维须条 的纺纱性能。
.
赛络纺
二、赛络纺处置的问题
1、条干的改善 赛络纺由双根粗纱喂入,在牵伸区并合,所以条干粗细节均有 不同程度的改善 2、毛羽的改善 在纺纱三角区单纱先细微加捻,并和后再加捻须条在主加捻点 处已变成圆柱体,有利于纤维端缠入纱体 3、强力的添加 须条在前罗拉输出处有个三角形加捻区,须条受张力作用捻合 在一同,构成类似股线的双中心纱条,在受力时,两个须条相 互挤压,使纤维间不易滑脱,且毛羽低,纤维利用率高,因此 强力大

2017《新型纺纱》课程教学大纲

2017《新型纺纱》课程教学大纲

江南大学《新型纺纱》课程大纲课程名称与代码:《新型纺纱》课程性质:必修/选修/限选课学时/学分:48/3 先修要求:修完纺织材料学,纺纱工程等课程后课程负责人:谢春萍教材和补充教材信息:部级规划教材《新型纺纱》;主编谢春萍;中国纺织出版社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验训练,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所学理论和工程思维方法,开展转杯纺等典型新型纺纱适纺原料问题的分析、鉴别、评价等工程实践,并通过文献研究对新型纺纱的原料选配展开分析,以获得有效配棉方案。

(支撑毕业要求2)(2)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市场所需产品的特性,考虑需求与公共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确定纺纱各项工艺参数,开展目标产品的优化设计(支撑毕业要求3)(3)使用现代工具:运用工程制图技术手段,测绘转杯纺纱机传动图,表达转杯纺产品的设计;用模拟分析的方法开展竹节纱织物风格的模拟设计;(支撑毕业要求5)(4)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支撑毕业要求8)(5)二、课程内容第一章概述(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新型纺纱的特点,掌握新型纺纱与环锭纺纱的区别,新型纺纱的分类、新型纺纱的发展趋势。

(二)重点与难点:新型纺纱特点比较,自由端与非自由端纺纱的原理(三)教学内容第一节环锭细纱机存在的问题1、钢丝圈和纺纱张力的制约2、气圈稳定性的影响第二节新型纺纱的分类与比较1、新型纺纱的分类2、自由端纺纱与非自由端纺纱3、只要新型纺纱的比较4、新型纺纱的特点第二章转杯纺纱(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转杯纺纱成纱基本原理、转杯纺纱机组成与工艺过程,转杯纺喂给、分梳除杂、气流输送、凝聚加捻等机构的结构组成和工艺参数对成纱质量的影响,转杯纱成纱结构与性能特点,转杯纺适纺性能与产品开发。

(二)重点与难点:转杯纺纱成纱原理中分梳除杂原理、纤维剥离输送原理、凝聚并和原理、加捻与假捻原理等。

新型纺纱技术-精品文档

新型纺纱技术-精品文档

嵌入式复合纺纱
三、嵌入式复合纺纱存在的问题
第一 、生产操作难度大。生头难,需多人多次才能生一个头 ;挡车难, 在加捻三角区内须条断、丝不断,断头不易察觉。 第二 、设备利用率低。根据目前的状态,设备最多只能开50%的锭子;若 通过粗纱架改造来保证100%开机,将影响巡回清洁风机的运行,同时影响 其他机台操作。 第三、用短纤维纺粗号纱。前纺很难实现,高效短流程嵌入式纺纱指出只要 5mm 以上纤维就可以纺纱,没有指出前纺工序应该如何改进设备状况。事 实上,对于5mm 以上短纤维采用环锭纺纱在纺纱的前工序是不可能生产出 适合高效短流程嵌入式纺纱用粗纱的。目前的环锭纺纺纱对于并条机粗纱 机来说,纤维平均长度只可以实现不低于16mm 纤维的纺纱,而且 5%纤维 的长度最好在25mm 以上。
一、赛络菲尔纺的原理
sirofil则是利用一根长
丝与粗纱同时喂入细纱机,
长丝经预牵伸后直接喂入
细纱机的前罗拉钳口,并 与细纱机上同时喂入的粗
纱保持一定的间距 , 在前罗
拉钳口下游汇合加捻成纱。
塞络菲尔纺
二、赛络菲尔纺解决的问题
1、纱线质量的提高
由于长丝的存在以及它使短纤维集合得更紧密这两个原因,使得赛络菲尔纱的强 力高于同细度单纱,甚至优于同细度股线;另外由于短纤维须条被长丝较好地包缠, 使得纱线表面的毛羽较少;同时由于长丝的引入,纱线的条干明显改善,所以纱线质 量获得显著提高。
2、经济效益的提高
赛络菲尔纺纱技术是将牵伸、并合、加捻、卷绕成形在细纱机上一次完成,与传 统股线生产工艺流程相比,省去了并线和捻线工序,缩短了纺纱所用的时间,提高了 产量;另外,与同细度股线相比,细旦长丝的存在可以使所纺赛络菲尔纱线的截面纤 维根数减少,所用短纤维的细度降低一个档次,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新型纺纱与花式纱线

新型纺纱与花式纱线

《新型纺纱与花式纱线》是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理论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纺织市场个性化需求的变化,各种新型纺纱纺制的纱线及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花式纱线都呈现出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花式纱线已占有相当的份额,广泛应用于服装、装饰、产业等各类制品。

为了满足教学和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们做了广泛的市场调研,在分析研究大量相关资料和论文、论著的基础之上,编写了《新型纺纱与花式纱线》一书。

《新型纺纱与花式纱线》由肖丰任主编,尚亚力任副主编,具体分工如下。

第一章、第六章由河南工程学院王秋霞执笔,第二章、第五章由河南工程学院肖丰执笔,第三章、第四章由河南工程学院李营建执笔,第七章、第八章由河南工程学院苏玉恒执笔。

第九章、第十一章由河南工程学院陈理执笔,第十章、第十三章第二节一第五节、第十四章由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张曙光执笔,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一节由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尚亚力执笔。

全书由肖丰、尚亚力统稿修改完成。

本书附带多媒体光盘由河南工程学院李营建制作。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信息专业委员会和河南嵩岳纺织集团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而且花式纱线生产技术发展迅猛,生产设备更新很快,书中难免有疏漏或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2007年12月第九章花式纱线概iS.本章知识点1.花式纱线的定义。

2.花式纱线的分类。

3.花式纱线的发展及应用情况。

第一节花式纱线的发展及其意义一、花式纱线的发展历史花式纱线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在色织和粗毛纺产品中都有应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型纱线已成为国际纺织产品市场上一大品种,其用途广泛。

特别是近几年以来,花式纱线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服装、家纺、产业等领域都有开发利用。

在大连、上海、北京等地举办的纺织品博览会上,花式纱线产品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

国际上采用花式纱线制织的时装面料也是越来越多,根据对2001年意大利女装500块毛纺织面料分析,其中用花式纱线织造的织物占到30%以上。

新型纺纱1范文

新型纺纱1范文

新型纺纱1范文新型纺纱1范文新型纺纱技术在纺织行业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它采用了先进的纺纱设备和工艺,通过改进纺纱的工艺流程和提高纺纱设备的性能,实现了纺纱过程中的高效率、高品质和低成本。

这种纺纱技术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纺织品的不断提高的需求,而且还能够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和资源的高效利用。

以下将对现代纺纱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新型纺纱技术利用了先进的纺纱设备,如自动化纺机、智能化纺纱机等。

这些设备能够实现自动化操作,减少了人工干预,提高了生产效率。

同时,智能化设备还能够通过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时监测生产过程的各项参数,并进行自动调整,以确保纺纱的质量稳定。

此外,新型纺纱设备还具有高速度和低噪音的优点,使得纺纱过程更加快速和安静。

其次,新型纺纱技术改进了纺纱的工艺流程,提高了纺纱的效率和质量。

传统纺纱工艺中,纱线需要经过多次的拉伸和加热处理,以达到理想的纺纱效果。

而新型纺纱技术通过优化前处理和拉伸工艺,减少了纺纱过程中的中间环节,从而缩短了纺纱的周期和降低了消耗。

同时,新型纺纱技术还能够在纺纱过程中加入特殊的添加剂,改善纱线的柔软度和强度,并降低纺纱过程中的摩擦和磨损,以提高纺纱的质量。

再次,新型纺纱技术还利用了先进的纺纱材料,如高强度短纤维、空心纤维和特殊纤维等。

这些纺纱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柔软度,能够满足人们对纺织品的不同需求。

同时,新型纺纱材料还具有较好的吸湿性和透气性,能够提高纺织品的舒适度和抗菌性。

此外,新型纺纱材料还具有较好的抗老化性能和耐磨损性能,能够延长纺织品的使用寿命。

最后,新型纺纱技术还注重环保和节能。

传统纺纱技术中,纺织品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液等,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而新型纺纱技术通过改进纺纱工艺和采用环保材料,减少了纺织品生产过程中的废物排放,并且能够将废物进行回收和再利用。

此外,新型纺纱技术还能够通过节能纺纱设备和优化能源利用,减少了能源的消耗,降低了生产成本。

纺织技术导论第四章纺纱技术

纺织技术导论第四章纺纱技术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服装行业
纺纱技术是服装行业的基础, 通过纺纱技术生产的纱线可以 用于制作各种服装,如内衣、 外衣、运动服等。
家用纺织品
家用纺织品也是纺纱技术的应 用场景之一,如床单、毛巾、 窗帘等。
02
纺纱工艺流程
原料准备
原料种类
根据纺纱需求选择合适的原料,如天然纤维(棉花 、羊毛、亚麻等)和人造纤维(聚酯纤维、尼龙等 )。
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型纺纱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智能化
绿色化
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型 纺纱技术将更加智能化,实现生产过程的 自动化和信息化。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新型纺纱技术将更 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 负面影响。
个性化
跨界融合
随着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新型纺纱技术将 更加注重产品的个性化,满足消费者对独 特风格和定制化的需求。
原料品质
确保原料品质符合纺纱要求,如纤维长度、细度、 含杂率等。
原料预处理
对原料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洗涤、烘干、除杂等 ,以提高纺纱效率和产品质量。
纺纱设备与工具
纺纱机
根据纺纱原料和产品需求选择合适的纺纱机,如棉纺机、毛纺机 、化纤纺丝机等。
辅助工具
包括各种规格的罗拉、锭子、皮辊、金属针布等,用于支撑和传 输纤维,控制纤维运动。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纺纱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出现了多种新型纺纱机,如走锭纺纱机、环锭纺纱 机等。
现代纺纱技术
现代纺纱技术融合了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 化技术,提高了纺纱效率和品质,同时也推 动了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
纺纱技术的分类与特点
80%
传统纺纱技术
传统纺纱技术包括手摇纺车、脚 踏纺车等,其特点是简单、易操 作,但效率较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喷气纺纱的工艺过程 棉条从棉条筒引出后直接进入双皮 圈牵伸装臵,经过50~300倍的牵伸 后从前罗拉送出,被吸入加捻管。 加捻管由两个转向相反的涡流喷嘴 组成,经两股反向旋转涡流的作用, 自须条中分离出头端自由纤维,并 紧紧地包缠在芯纤维束的外层而形 成喷气纱。纱条由引纱罗拉引出, 经卷绕罗拉卷绕成筒子,满筒后筒 子自动抬起,脱离卷绕罗拉,并由 输送带送到车尾收集。
பைடு நூலகம்

(三)工艺路线 1. 第一条:高效开清棉联合机组(附高效除杂装臵)→高产梳棉机→ 两道并条机→转杯纺纱机 2. 第二条:高效开清棉联合机组(无附加装臵)→双联梳棉机→两道 并条机→转杯纺纱机

(四)转杯纺纱的前纺工艺与设备 ⒈清梳工序 为了适应转杯纺纱的要求,尽量去除纤维中的微尘,清梳工序应从以 下方面来考虑: (1)利用吸风来加强对微尘的清除。 ( 2 )在开清棉工序中,利用刺辊来加强对纤维的开松作用,使纤维在进入梳棉 机前即分解为单根纤维状态,使杂质能充分落下,尽早排除。 ( 3 )采用新型高产梳棉机,充分利用附加分梳元件及多点除尘吸风口来加强对 纤维的分梳除杂作用,也可采用双联式梳棉机,由于此类设备采用两组梳理机构 相串联,其梳理面积,除杂区域大为增加。双联梳棉机机构复杂,维修不便,所 以在生产中应用较少。 ⒉并条工序 根据转杯纺纱工艺流程短,成纱强力低的特点,提高纤维伸直平行度 和降低熟条重量不匀率就成为确定并条道数的重要依据,从成纱的强力考虑,二道 并条优于一道并条。并条道数过多,会由于重复牵伸次数多而影响棉条的条干均匀 度,特别是在原料较差的转杯纺生产中,并条对条子质量的改善作用很小,在梳棉 机上装加自调匀整装臵则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质量要求较低的粗特纱及废纺 时,可采用一道并条或直接生条喂入。纤维的弯钩方向对转杯纺纱无显著影响。
四、 转杯纱织物性能 (一)外观与手感 布面均匀、清晰,疵点少; 捻度多,手感硬; 手感丰满、厚实。 (二)强力 基本与成纱强力成正比。 (三)耐磨性 优于环锭纱织物。 (四)透气性、染色性、上浆性 纱体蓬松,透气、染色、上浆性能均较好。



(五)覆盖性 略优于环锭纱织物。 (六)弹性 与环锭纱织物差异较小。 (七)保暖性、吸湿性 略优于环锭纱织物。

(二)转杯纱的成纱特点: ( 1)强力 由于转杯纱中弯曲、对折、打圈、缠绕纤维多,纤维的内外转移 差,当纱线受外力作用时,纤维断裂的不同时性严重,且因纤维间接触长度 短,滑脱的几率增加,因此,转杯纱的强力低于环锭纱,纺棉时较环锭纱约 低10%~20%,纺化纤时,约低20%~30%。 ( 2)条干和含杂 由于转杯纱在成纱过程中避免了牵伸波和机械波,且在凝 聚过程中又有并合效应,所以其成纱条干比环锭纱均匀。纺中特纱时,乌氏 特条干不匀率平均为11%~12%。 由于原棉经过前纺工序的开松、分梳、除杂、吸尘后,在进入纺杯以前,又 经过了一次单纤维状态下的除杂过程,所以转杯纱比较清洁,纱疵少而小, 其纱疵数仅有环锭纱的1/4~1/3。 ( 3)耐磨度 纱线的耐磨度除与纱线本身的均匀度有关以外,还与纱线结构 有密切关系。因为环锭纱纤维呈有规则的螺旋线,当反复摩擦时,螺旋线纤 维逐步变成轴向纤维,整根纱因失捻解体而很快磨断。而转杯纱外层包有不 规则的缠绕纤维,故转杯纱不易解体。因而耐磨度好。一般转杯纱的耐磨度 比环锭纱高10%~15%。转杯纱因其表面毛糙,纱与纱之间的抱合良好,因此 制成股线比环锭纱股线有更好的耐磨性能。




(4)弹性 纺纱张力和捻度是影响纱线弹性的主要因素。一般情况是纺纱张 力大,纱线弹性差;捻度大,纱线弹性好。因为纺纱张力大,纤维易超过弹 性变形范围,而且成纱后纱线中的纤维滑动困难,故弹性较差。纱线捻度大, 纤维倾斜角大,受到拉伸时,表现出弹簧般的伸长性,故弹性较好。转杯纱 属于低张力纺纱,且捻度比环锭纱多,因而转杯纱弹性比环锭纱好。 (5)捻度 一般转杯纱的捻度比环锭纱多 20%左右,这对某些后加工将造成 困难(如起绒织物的加工),同时捻度大,纱线的手感较硬,从而影响织物 的手感。所以,需要研究在保证一定的单纱强力和纺纱断头的前提下,降低 转杯纱捻度的措施。 (6)蓬松性 纱线的蓬松性用比容(cm3/g)来表示。由于转杯纱中的纤维伸 直度差,而且排列不整齐,在加捻过程中纱条所受张力较小,外层又包有缠 绕纤维,所以转杯纱的结构蓬松。一般转杯纱的比容约比环锭纱高 10%~15%。 (7)染色性和吸浆性 由于转杯纱的结构蓬松,因而吸水性强,所以转杯纱 的染色性和吸浆性较好,染料可少用 15%~20%,浆料浓度可降低 10%~20%。

按成纱方法分 1. 加捻成纱 2. 包缠成纱 行纺。 3. 自捻成纱 4. 粘合成纱
靠给纤维须条施加一定的捻度成纱。如转杯纺、涡流纺。 靠纤维相互包缠成纱。如喷气纺、摩擦纺DREF-III、平 靠两根单纱的假捻自捻成纱。如自捻纺。 靠一定的粘合剂使纤维粘合成纱。如粘合纺。
第二节 转杯纺纱(O.E rotor spinning)
三、新型纺纱的分类 新型纺纱的方法很多,核心问题是如何使纤维加捻而成为具有一定物理机 械性能和外观结构的纱线,实施不同的加捻过程,采用不同的加捻机构, 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新型纺纱方法。 按纺纱原理分,新型纺纱可分为自由端纺纱和非自由端纺纱的大类。 (一)自由端纺纱 自由端纺纱需经过分梳牵伸—凝聚成条—加捻—卷 绕四个工艺过程,即首先将纤维条分解成单纤维,再使其凝聚于纱条 的尾端,使纱条在喂入端与加捻器之间断开,形成自由端,自由端随 加捻器回转,使纱条获得捻回。转杯纺纱,涡流纺纱、摩擦纺纱等都 属于自由端纺纱。

(二)转杯纺纱对前纺工艺的要求 ⒈纤维中的尘杂应尽量在前纺工艺中去除 尽管转杯纺纱机采用了排杂 装臵,但由于微尘与纤维的比重差异小,不易清除干净,而前纺工程 中却可以很容易地、尽早地去除这些微尘,不仅利于提高成纱质量, 而且有利于降低转杯纺纱机周围的灰尘,改善工作环境。 ⒉提高喂入棉条中纤维的分离度和伸直平行度 加强清梳开松、分梳作 用,提高纤维分离度,利用并条机的牵伸作用,使纤维伸直平行,以 减少分梳辊分梳时的纤维损伤,提高纺纱强力。
1-棉条 2-喇叭口 3-给棉板 4-给棉罗拉 5-分梳辊 6-输棉管 7-转杯 8-转杯内壁 9-凝聚槽 10-引纱管 11-细纱 12-导向器 13、14-牵引 罗拉 15-卷绕罗拉 16-纱管 17-排杂通道
转杯纺纱工艺过程
转杯纺纱工艺过程
(一)转杯纺纱的工艺特点 ⒈采用握持分梳,气流输送的牵伸形式,避免了因罗拉牵伸装臵状态不良造成的 “机械波”和因纤维在牵伸区内的不规则运动造成的“牵伸波”。所以转杯纺纱机 可适应大于9 mm,又小于纺杯直径的各类纤维,并适纺纤维粗细差异较大的纯纺 与混纺。 ⒉采用了引纱罗拉握持,纺杯回转的加捻方式,可在轴承的允许限度内提高纺杯 转速,如采用间接轴承或磁悬浮轴承,纺杯的转速可以增加到13万转/分以上。 ⒊在纺杯回转一定时间后,纺杯内凝聚糟中会聚积尘杂,影响成纱均匀度和纺纱 断头率,尘杂积聚的多少与原料质量,前纺清梳的开松除杂效果有关。 ⒋依靠气流输送并重新凝聚排列,使成纱中的纤维伸直平行度很差,加之分梳辊 梳理时,紧贴于喂给板和分梳辊腔壁的须条层没有受到梳理,若喂入棉条中纤维的 分离度较差时,不仅可能造成纤维的损伤,而且会因纤维束较多引起成纱条干恶化, 断头增加。 ⒌由于转杯纱中纤维排列的伸直平行度差,转杯纱要保证一定的强力,纱条截面 内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纤维根数,所以转杯纺纺高支纱较为困难,故最低适纺特数仍 高于环锭纺纱。


3. 新型纺纱的范畴 1965年以来发明的不同于传统纺纱技术的纺纱方法统称为新型纺纱。 4. 新型纺纱的发端 1965年捷克转杯纺纱KS200 1971年澳大利亚自捻纺纱MKI 1975年波兰涡流纺纱PF-1 1975年奥地利摩擦纺纱DREF-II 1975年荷兰粘合纺纱Twilo 1981年日本喷气纺纱MJS
二、新型纺纱的特点 新型纺纱与环锭纺纱最大的区别在于将加捻与卷绕分开进行 ,并将新的科 学技术 —— 微电子、微机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从而使产品的质量保证体 系由人的行为进化到了电子监测控制。与传统的环锭纺相比,新型纺纱 具有以下特点: 产量高 新型纺纱采用了新的加捻方式,加捻器转速不再像钢丝圈那 样受线速度的限制,输出速度的提高可使产量成倍、成倍的增加。 卷装大 由于加捻卷绕分开进行,使卷装不受气圈形态的限制,可以 直接卷绕成筒子,从而减少了因络筒次数多而造成的停车时间,使时 间利用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流程短 新型纺纱普遍采用条子喂入,筒子输出,一般可省去粗纱, 络筒两道工序,使工艺流程缩短,劳动生产率提高。 改善了生产环境 由于微电子技术的应用,使新型纺纱机的机械化程 度远比环锭细纱机高,且飞花少、噪音低 ,有利于降低工人劳动强 度,改善工作环境。
《新型纺织技术》
第四章 新型纺纱
材料与纺织工程学院· 纺织研究所
第一节
新型纺纱概述
一. 新型纺纱的由来 (一)传统纺纱与新型纺纱(1828年) 1. 传统纺纱技术的优点 (1) 机构简单,维修保养方便。 (2) 生产率较高。 (3) 适纺性强。 (4) 成纱质量好。 2. 环锭纺纱技术的固有缺陷分析 1. 受钢丝圈转速限制,生产速度不可能有突破性 提高。 2. 受钢领直径限制,卷绕容量不可能有大幅度提 高。
第三节 喷气纺纱
喷气纺纱属于非自由端纺纱,是利用喷射气流对牵伸装臵输出的须条施以假捻, 并使露在纱条表面的头端自由纤维包缠在纱芯上形成具有一定强力的喷气纱。 喷气纺纱机机构简单,没有高速机件,但其纺纱速度高,生产效率可达环锭纺 的15倍、转杯纺的3倍。其适纺范围较广,成纱结构具有独特的风格,是一种 潜力很大,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型纺纱方法。 适于纺制涤棉混纺纱和纯化纤纱,可纺纱线密度范围为29.2 ~ 7.3 tex(20 ~ 80 英支)。
一、转杯纺纱的工艺过程 棉条经喇叭口,由喂给罗拉和喂给 板缓慢喂入,被表面包有金属锯条 的分梳辊分解为单根纤维状态后, 经输送管道被杯内呈负压状态(风 机抽吸或排气孔排气)的纺纱杯吸 入,由于纺杯高速回转的离心力作 用,纤维沿杯壁滑入纺杯凝聚糟凝 聚成纤维须条;生头时,先将一根 纱线送入引纱管口,由于气流的作 用,这根纱线立即被吸入杯内,纱 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抛向凝聚糟, 与凝聚须条搭接起来,引纱由引纱 罗拉握持输出,贴附于凝聚须条的 一端和凝聚须条一起随纺纱杯的回 转,因而获得捻回。引纱罗拉将纱 条自纺纱杯中引出后,经卷绕罗拉 卷绕成筒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