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酚提取实验

合集下载

茶多酚的提取实验设计

茶多酚的提取实验设计

1茶多酚的提取实验设计(单因素设计)一、实验目的和要求掌握超声波萃取和微波萃取的一般方法,应用茶多酚含量测定实验的方法测定不同方法提取液茶多酚含量,选取各因素最优化的提取工艺,为正交实验打下基础。

二、实验原理1.超声波提取技术超声波是指频率为20千赫~50兆赫左右的电磁波,它是一种机械波,需要能量载体—介质—来进行传播。

超声波在传递过程中存在着的正负压强交变周期,在正相位时,对介质分子产生挤压,增加介质原来的密度;负相位时,介质分子稀疏、离散,介质密度减小。

也就是说,超声波并不能使样品内的分子产生极化,而是在溶剂和样品之间产生声波空化作用,导致溶液内气泡的形成、增长和爆破压缩,从而使固体样品分散,增大样品与萃取溶剂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目标物从固相转移到液相的传质速率。

在工业应用方面,利用超声波进行清洗、干燥、杀菌、雾化及无损检测等,是一种非常成熟且有广泛应用的技术。

2.超声波萃取的原理超声波萃取中药材的优越性,是基于超声波的特殊物理性质。

主要是主要通过压电换能器产生的快速机械振动波来减少目标萃取物与样品基体之间的作用力从而实现固--液萃取分离。

(1)加速介质质点运动。

(2)空化作用。

超声波在液体介质中传播产生特殊的“空化效应”,“空化效应”不断产生无数内部压力达到上千个大气压的微气穴并不断“爆破”产生微观上的强大冲击波作用在中药材上,使其中药材成分物质被“轰击”逸出,并使得药材基体被不断剥蚀,其中不属于植物结构的药效成分不断被分离出来。

加速植物有效成份的浸出提取。

(3)超声波的振动匀化(Sonication)使样品介质内各点受到的作用一致,使整个样品萃取更均匀。

3..超声波萃取的特点适用于中药材有效成份的萃取,是中药制药彻底改变传统的水煮醇沉萃取方法的新方法、新工艺。

与水煮、醇沉工艺相比,超声波萃取具有如下突出特点:(1)无需高温。

在40℃-50℃水温F超声波强化萃取,无水煮高温,不破坏中药材中某些具有热不稳定,易水解或氧化特性的药效成份。

茶多酚精馏实验报告

茶多酚精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茶多酚的精馏提取方法,提高茶多酚的纯度和含量。

2. 熟悉精馏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了解茶多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应用价值。

二、实验原理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一种重要活性成分,主要包括儿茶素、儿茶酸和可溶性花青素等。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癌、降血脂、降血压等多种保健功效。

本实验采用精馏技术,通过控制温度和压力,使茶多酚从茶叶中分离出来,得到高纯度的茶多酚。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茶叶、乙醇、氢氧化钠、蒸馏水、硫酸铜、铁氰化钾、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铁氰化钾溶液等。

2. 实验仪器:精馏装置、电热套、蒸馏瓶、冷凝管、接收瓶、分析天平、移液管、容量瓶、锥形瓶、烧杯、试管等。

四、实验步骤1. 茶多酚的提取(1)称取一定量的茶叶,加入适量的乙醇,室温下搅拌提取2小时。

(2)过滤,收集滤液。

(3)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7.0,静置沉淀。

(4)过滤,收集沉淀,用蒸馏水洗涤沉淀,得到茶多酚粗品。

2. 茶多酚的精馏(1)将茶多酚粗品加入蒸馏瓶中,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和铁氰化钾溶液,进行显色反应。

(2)连接精馏装置,开启冷却水,预热至60℃。

(3)逐渐提高温度至沸点,收集蒸馏液。

(4)调整温度,使蒸馏液中的茶多酚含量达到要求。

(5)收集精馏液,得到高纯度的茶多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茶多酚提取率实验结果显示,茶多酚的提取率为80%左右,说明本实验采用的提取方法较为有效。

2. 茶多酚纯度经过精馏后,茶多酚的纯度达到了95%以上,说明精馏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茶多酚的纯度。

3. 茶多酚含量通过测定精馏液中的茶多酚含量,得出其含量为5.0mg/mL,符合实验要求。

六、实验讨论1. 茶多酚提取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提取溶剂和提取条件对提取率有较大影响。

本实验中,采用乙醇作为提取溶剂,室温下搅拌提取2小时,取得了较好的提取效果。

2. 精馏过程中,控制温度和压力对茶多酚的纯度有较大影响。

茶多酚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茶多酚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茶多酚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一、实验目的:研究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大致含量,并分析比较现有的醇提和水提工艺,结合不同的纯化方法,通过具体的实验数据,比较得出其优缺点,为工业化生产提供指导。

二、实验原理:1.,(粗提部分)茶多酚易溶于热水,含水乙醇和乙酸乙酯等溶液中,而不溶于氯仿,苯等试剂,利用茶多酚在上述溶剂中具有具有不同分配系数等特性,经过多次萃取进进行提取分离纯化。

2.,(纯化部分)未氧化的茶多酚及其初级氧化产物易溶于乙酸乙酯3,(纯化部分)茶多酚能与无机盐中的金属离子(如Ca2+、Mg2+ 、Zn2+ 等)配位生成沉淀而对茶多酚进行分离4,在一定PH值条件下,酒石酸能与多酚类物质反应形成蓝紫色络合物,该络合物在540nm波长下具有最大吸光度。

在适当范围内,茶多酚的含量与络合物的吸光度成正比,符合朗柏-比尔定律,因此可用分光光度法对茶多酚定量分析。

三、实验仪器:干茶,真空干燥箱,分液漏斗,旋转蒸发仪,乙醇,氯仿,乙酸乙酯,纱布,烧杯,玻棒,漏斗,电子天平,水浴锅,95%乙醇,氯化钙(无水),氯化镁,硫酸,氨水均为分析纯。

索氏抽提器;PHS一3C数字酸度计;800型离心沉淀器;GSP一805型圆盘搅拌器;79—1磁力加热搅拌器;UV-91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微波炉;LD4—800大容量低速离心机。

四、实验步骤:(一):茶多酚乙醇提取和有机溶剂纯化实验(3次平行实验)1、乙醇提取:称茶叶磨碎样3g于烧杯中,加入5倍量(15ml)85%乙醇,将烧杯置于30-40℃水浴锅中,浸提20min,浸提过程不断搅拌,然后滤出滤液,剩下的茶渣再加2-3倍量(约6~9 ml)85%乙醇,再浸提20min,过滤。

合并两次滤液。

(取3ml留样分析)2、减压浓缩:将滤液装入旋转蒸发仪中,在40-50度水浴温度下减压浓缩至基本除去乙醇为止。

3、氯仿除去杂质:将浓缩液装入分液漏斗中,将同等体积的氯仿加入,摇匀后混合液分为两层。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提取茶叶中的茶多酚
徐成郡
经济管理学院12-1班
实验名称:提取茶叶中的茶多酚
实验目的:计算茶叶中的茶多酚含量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量筒、加热器、加压过滤器、胶头滴管、 移液管、比色皿
实验药品:磷酸氢二钾溶液、磷酸二氢钾、茶叶、酒石酸亚铁溶 液
实验原理:茶叶中含有很多的酚类,酚类会与酒石酸亚铁发生反 应生成紫蓝色络合物,通过测量器吸光度计算其含量
计算公式为:茶多酚(%)=
100**1*10002*957.1*m
V A % 实验步骤:
1.取磷酸二氢钾溶液15ml 和磷酸氢二钾溶液85ml

烧杯中混合均匀。

2.称取5g 茶叶,加入200ml 水煮沸,静止20分钟, 加压过滤,量取滤液体积,记为V=150ml.
3.准确吸取上述试液1ml ,注入25ml 容量瓶中,加 水4ml 和酒石酸亚铁溶液5ml ,充分混匀后,再 加PH7.5的缓冲溶液至刻度线。

然后取一个干净
的25ml 容量瓶,加入4ml 水和酒石酸亚铁溶液
5ml ,充分混匀后再加PH 7.5的缓冲溶液至刻度
线制得空白溶液。

4.用两个10mm 比色皿分别取上述两种溶液,测定
吸光度(A )=1.315
实验结果:
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 =100**1*10002*957.1*m
V A =100*5*1150*10002*957.1*315.1%= 15.44% 实验总结:在这次的实验中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因为我是 一个人做的,当有些东西不懂的时候也没有人可以 问,可以的话下次找个同学搭档,另外就是自己的动
手能力还有些不行,必须加强才行。

茶多酚的提取实验报告

茶多酚的提取实验报告

茶多酚的提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提取茶叶中的茶多酚,掌握茶多酚的提取方法,了解茶多酚的性质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
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

茶多酚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水提法、有机溶剂提取法和超临界流体提取法等。

本实验采用水提法提取茶多酚。

三、实验步骤
1.将10克干燥的绿茶叶粉末加入500毫升蒸馏水中,加热至沸腾,保持沸腾10分钟。

2.将煮沸后的茶叶汁过滤,收集滤液。

3.将滤液加入等量的乙醇中,搅拌均匀,过滤,收集滤液。

4.将滤液加入等量的正己烷中,搅拌均匀,过滤,收集滤液。

5.将滤液加入等量的氯仿中,搅拌均匀,过滤,收集滤液。

6.将收集的氯仿溶液挥发干燥,得到茶多酚。

四、实验结果
经过提取和干燥,得到了0.5克茶多酚。

五、实验分析
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本实验采用水提法提取茶多酚,水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提取溶剂,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但是,水提法提取茶多酚的效率较低,需要多次提取和分离,操作较为繁琐。

此外,茶多酚的提取量受到茶叶品种、加工工艺、提取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六、实验结论
本实验通过水提法提取茶叶中的茶多酚,得到了0.5克茶多酚。

茶多酚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多种保健功效。

本实验掌握了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对茶多酚的性质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实验报告

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实验报告

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病毒、降血脂、降血压等多种生理活性。

本实验旨在探索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的有效方法,并对提取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实验原理茶多酚易溶于水、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因此可以采用溶剂萃取法进行提取。

在酸性条件下,茶多酚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从而可以通过沉淀的方式将其分离出来。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实验材料茶叶:选用新鲜的绿茶茶叶。

试剂:乙醇(95%)、盐酸、硫酸亚铁、酒石酸钾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没食子酸标准品等。

仪器:电子天平、恒温水浴锅、离心机、分光光度计、旋转蒸发仪、真空干燥箱等。

四、实验步骤1、茶叶预处理将新鲜的绿茶茶叶置于通风干燥处晾干,然后用粉碎机粉碎成粉末状,过 40 目筛备用。

2、提取茶多酚称取 100 g 茶叶粉末,加入 100 mL 95%乙醇,在 70℃恒温水浴锅中搅拌提取 15 h。

提取结束后,将提取液过滤,收集滤液。

3、沉淀茶多酚向滤液中加入 10 mL 盐酸,调节 pH 值至 30,然后加入 5 mL 10%硫酸亚铁溶液,搅拌均匀,静置 1 h,使茶多酚与亚铁离子形成沉淀。

4、离心分离将沉淀后的溶液在 4000 r/min 下离心 15 min,弃去上清液,收集沉淀。

5、溶解沉淀将沉淀用少量去离子水溶解,然后用 1 mol/L 氢氧化钠溶液调节 pH 值至 70。

6、萃取茶多酚将上述溶液转移至分液漏斗中,加入 50 mL 乙酸乙酯,振荡萃取10 min,静置分层后,收集有机相。

7、浓缩与干燥将有机相在旋转蒸发仪上减压浓缩至干,然后将浓缩物置于真空干燥箱中,在 60℃下干燥至恒重,得到茶多酚粗品。

8、茶多酚的定性分析显色反应:取少量茶多酚粗品,加入 1 mL 乙醇溶解,然后滴加几滴 1%三氯化铁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若溶液显蓝紫色,说明有茶多酚存在。

有机实验12 茶多酚的提取

有机实验12  茶多酚的提取

茶多酚的提取实验目的1.尝试探究未知实验的原理与实现方法,根据资料自行设计实验。

2.练习离子沉淀方法的操作。

实验原理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

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最为重要。

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

本草千叶IT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

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15%--20%。

理化性质1、物理性质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乙醇中;稳定性极强,在pH值4—8、250℃左右的环境中,1.5个小时内均能保持稳定,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2、化学性质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抗氧化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

利用沸水煮,可将茶叶中的有机物分离,过滤即可得到含茶多酚的液体。

将滤液进行离子沉淀,可将茶多酚与其余有机物分开,得到含量较高的茶多酚与该离子盐的混合物。

酸转溶并萃取,再蒸干溶剂即可得到含量达90%以上的茶多酚晶体。

茶叶;0.5mol/L NaHCO3 溶液;0.1mol/L AlCl3溶液50mL;80mL乙酸乙酯;实验仪器100mL圆底烧瓶;可加热磁力搅拌器;天平;布氏漏斗;蒸馏装置;分液漏斗。

实验步骤1.取2g茶叶,尽量研碎,加入40mL水,加热至85℃,持续大约1h,冷却后抽滤得茶叶浸提液;2.在滤液中加入0.1mol/L AlCl3溶液50mL,再用0.5mol/L NaHCO3 溶液调节ph为5~6之间,这时产生沉淀,抽滤得沉淀;3.将沉淀在60℃水浴下用80mL0.016 mol/L的稀硫酸转溶15min,抽滤取滤液;4.用40mL的乙酸乙酯萃取2次,每次萃取时间为10min,合并萃取液;5.蒸馏,将乙酸乙酯回收,剩余固体为茶多酚。

加热装置萃取装置乙酸乙酯回收及茶多酚固体蒸干装置实验结果实验中,由于使用的是原始材料,需要自行计算与配制溶液,过程繁杂,仪器使用的种类与数量均很多,各种操作也多,并有减压蒸馏的新方法,对我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茶多酚物理实验报告

茶多酚物理实验报告

茶多酚物理实验报告茶多酚物理实验报告茶多酚是一种在茶叶中广泛存在的物质,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

本实验旨在通过物理实验方法,探究茶多酚的一些基本性质和特点。

实验一:茶多酚的提取首先,我们需要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

取适量的绿茶叶,将其研磨成细末,然后将茶末与乙醇混合,搅拌均匀。

接着,用滤纸过滤混合物,得到茶多酚溶液。

实验二:茶多酚的紫外吸收光谱将茶多酚溶液置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进行紫外吸收光谱测定。

茶多酚在紫外光区域(200-400nm)具有较强的吸收峰,主要在270-280nm附近。

根据吸收峰的强度和位置,可以初步判断茶多酚的含量和结构。

实验三:茶多酚的溶解度为了研究茶多酚的溶解性质,我们在实验中使用了不同溶剂,如水、乙醇和丙酮。

将茶多酚溶解于不同溶剂中,并观察其溶解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茶多酚在水中溶解度较高,而在乙醇和丙酮中溶解度较低。

这是因为茶多酚是一种多酚类化合物,其溶解度受到溶剂极性的影响。

实验四:茶多酚的氧化性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氧化产物。

在实验中,我们将茶多酚溶液与空气接触一段时间,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茶多酚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深棕色,这是由于茶多酚发生氧化反应产生了氧化产物。

实验五: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茶多酚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可以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和氧化反应的发生。

为了研究茶多酚的抗氧化性,我们使用了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

将DPPH溶液与茶多酚溶液混合,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茶多酚能够与DPPH自由基发生反应,使其从紫色变为淡黄色,表明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

综上所述,茶多酚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的物质。

通过物理实验,我们可以了解茶多酚的提取方法、紫外吸收光谱特性、溶解度、氧化性和抗氧化性等基本性质。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深入研究茶多酚的药理学和生物学活性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茶叶的加工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蚌埠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系
综合实验
实验名称:茶多酚的提取工艺试验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了解茶多酚的性质和用途。

2.了解植物天然产物的常规提取及精制方法。

3.通过本实验的具体操作,掌握并熟悉茶多酚的提取与精制的方法及其操作原理和步骤。

4.掌握提取精制过程中茶多酚的分析检测方法。

二、实验原理:
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含量约占茶叶干重量的20%-30%。

茶多酚可以消除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自由基,同时具有抑菌、杀菌,有效降低大肠对胆固醇的吸收,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等功能。

目前,茶多酚被广泛的用作食品、饮料、药品和化妆品的天然添加成分。

(离子沉淀法)茶多酚易溶于热水,与一些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并在一定pH值下溶解度很低。

形成的金属离子络合物溶于酸溶液后,茶多酚再次转变成游离状态,再用对茶多酚有更好选择性的溶剂进行萃取、浓缩和干燥,即可得到茶多酚的纯品。

三、实验仪器:
电动搅拌器、离心机、pH试纸、真空干燥箱、抽虑瓶、旋转蒸发仪、真空泵、天平、紫外分光光度计、容量瓶、烧杯、量筒等。

四、实验试剂及材料:
氯化钠、碳酸氢钠、柠檬酸、硫酸铝、盐酸、亚硫酸氢钠、乙酸乙酯、维生素C(抗坏血酸)、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硫酸亚铁、酒石酸钾钠、硫酸、绿茶等
五、实验内容及步骤:
1.浸提
1.1 预处理:粉碎干茶叶;粉碎的目的是与液体的接触面增大,使提取率增高;
1.2 提取:准确称取经过预处理的干茶叶末10. 00g,按照单因素实验的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分别搅拌浸提。

过滤(用抽滤的方法)得到茶多酚提取液。

用附一的方法测提取液中的茶多酚含量。

单因素实验步骤:
(1)将称取得10.00g茶叶末置于500ml烧杯中,加入200mL蒸馏水,在85℃下,分别提取0.5h、0.75h、1.0h、1.25h、1.5h,测提取液的
吸光度,绘制曲线图,找出最佳提取时间。

(2)称取得10.00g茶叶末置于500ml烧杯中,加入200mL蒸馏水,在所测得的最佳提取时间下,分别在75℃、80℃、85℃、90℃、95℃下浸提,测提取液的吸光度,绘制曲线,找出最佳提取温度。

(3)在上述的最佳提取温度,最佳提取时间下,分别用1:10、1:15、1:20、1:25、1:30的料液比浸提,绘制提取液的吸光度曲线,找出最佳料液比。

单因素:
①料液比(g/L):1:10 1:15 1:20 1:25 1:30
②浸提温度(℃):75 80 85 90 95
③浸提时间(h):0.5 0.75 1.0 1.25 1.5
取单因素实验的每个因素的最佳范围内的值,做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

实验结果记录在附五的实验记录表格中。

通过对正交实验进行极差分析后选出最优组合,进行下一步实验。

2.盐析
加氯化钠于茶叶浸提液中,质量分数为2-6%,静置0.5-1.5h 后过滤(可用抽滤或者离心的方式)。

3.沉淀
在上述滤液中加入茶叶重量2%~5%的NaHSO3,然后加入茶叶重量20%的硫酸铝饱和水溶液,加热至70℃~80℃,用15%NaHCO3溶液在快速搅拌下调节pH至5~6,此时有大量沉淀析出,沉淀自然沉降一段时间后过滤,最后用等体积70℃热水洗涤沉淀三次。

4.酸溶
将沉淀在快速搅拌下放入到一定料酸比体积下的pH=2.5~4.5的硫酸水溶液中溶解沉淀,控制酸转溶液的pH、酸溶时间,少量胶状沉淀经抽提去除。

用附一的方法测酸转溶液中茶多酚的含量
单因素实验步骤:
(1)将上一步骤所得的沉淀放入有40mL、pH=3.0的硫酸水溶的烧杯中,溶解,分别溶解40min、45min、50min、55min、60min,离心除去沉淀,测酸转溶液的吸光度,绘制曲线,找出最佳酸转时间。

(2)取上一步骤所得的沉淀放入有40mL硫酸水溶液的烧杯中,控制硫酸的pH为2.5、3.0、3.、4.0、4.5,在(1)的最佳酸转时间下,溶解,离心去除沉淀,测酸转溶液的吸光度,绘制曲线,找出最佳酸
转浓度。

(3)取沉淀置于有20mL、30mL、40mL、50mL、60mL硫酸水溶液的烧杯中,在上述的最佳酸转浓度、最佳酸转时间下,溶解,离心去除沉淀,测酸转溶液的吸光度,绘制曲线,找出最佳酸浓度。

单因素:
①酸浓度(pH):2.5 3.0 3.5 4.0 4.5
②料酸比(g/mL):1:2 1:3 1:4 1:5 1:6
③酸转时间(min):40 45 50 55 60
三因素(酸浓度;料酸比;酸转时间)
取单因素实验的每个因素的最佳范围内的值,做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

实验结果记录在附六的实验记录表格中。

通过对正交实验进行极差分析后选出最优组合,进行下一步实验。

5.萃取
加入茶叶重量2%-5%的NaHSO3至酸转溶液中,然后用体积0.3-1.5倍的乙酸乙酯萃取1-5次,每次萃取时间2-10min,合并萃取液。

测萃余相体积,并取样分析计算萃余相中茶多酚的总量,计算茶多酚的萃取率。

6.洗涤
加入茶叶重量1-3%的维生素C至萃取液体积0.4倍的水中,用柠檬酸调节水溶液的pH=2.5-3.0,等分成2份对乙酸乙酯萃取液洗涤两次。

7.蒸发浓缩
将洗涤后的乙酸乙酯相在50~70℃下真空蒸发回收乙酸乙酯,待浓缩成膏状物时,加入膏状物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洗涤挂在壁上的物料,继续浓缩成稠的膏状物。

计算其中茶多酚的含量。

六、实验注意事项:
1.茶多酚易氧化,分离过程中注意避免高温,过酸或过碱并尽量缩短提取时间。

2.沉淀完全后应尽快抽提滤出沉淀,酸溶过程一定要充分,控制好溶液pH。

七、思考题:
通过对本工艺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分析哪些因素影响茶多酚产品的产率?怎样影响的?应如何控制?
附一:提取过程中茶多酚的分析测定方法(定量)
准确吸取待测溶液1ml,将其稀释1~25倍(稀释成15倍),再从稀释液中准确吸取1ml,注入25ml的容量瓶中,加水4ml和酒石酸亚铁溶液5ml,充分混合,再加pH=7.5的磷酸盐缓冲溶液至刻度,用1cm比色杯,在波长540nm处,以试剂空白液作参比,测定吸光度。

计算公式:茶多酚(g/ml)=1.957AX/500
A:吸光度 X:稀释倍数。

1)酒石酸亚铁溶液
1g硫酸亚铁和5g酒石酸钾钠用水溶解并定容至至1L,放置过夜后使用。

2)pH=7.5的磷酸二氢钾缓冲液
A液:称取磷酸氢二纳23.877g,溶解并定容至至1L;
B液:称取经110度烘干2h的磷酸二氢钾9.078g,加水溶解并定容至至1L
A液85ml和B液15ml混匀即可。

附二:计算项目:
1)浸提液中茶多酚的总量及茶多酚的浸提率计算
浸提液中茶多酚的总量(g)=浸提液中茶多酚的含量(g/ml)×浸提液体积(ml)
茶多酚的浸提率=[浸提液中茶多酚的总量(g)/原料茶叶末中茶多酚的总量(g)]×100%
2)经过盐析、沉淀及酸溶后茶多酚的总量和回收率计算
酸转溶液中茶多酚的总量(g)=酸转溶液中茶多酚的含量(g/ml)×酸转溶液的体积(ml)
酸转溶液中茶多酚的回收率=[酸转溶液中茶多酚的总量(g)/浸提液中茶多酚的总量(g)]×100%
3)萃余相中茶多酚的总量和茶多酚的萃取率计算
萃余相中茶多酚的总量(g)=萃余相中茶多酚的含量(g/ml)×萃
余相溶液的体积(ml)
茶多酚的萃取率=100%×[酸转溶液中茶多酚的总量(g)-萃余相中茶多酚的总量(g)] /酸转溶液中茶多酚的总量(g)
4)茶多酚的最终得率计算
100%×[酸转溶液中茶多酚的总量(g)-萃余相中茶多酚的总量(g)]/原料茶叶的重量
附四:
浸提单因素实验记录表格:
酸转单因素实验记录表
附五:
浸提正交试验记录表格:
附六:
料液比g/ml 1:10 1:15 1:20 1:25 1:30 吸光度0.189 0.172 0.162 0.103 0.106 茶多酚含量(g) 0.222 0.303 0.38 0.302 0.373
浸提温度℃50 60 70 80 90 吸光度0.084 0.092 0.124 0.251 0.185
浸提时间min 20 30 40 50 60 吸光度0.098 0.118 0.181 0.185 0.184
酸浓度mol/L 2 3 4 5 6 吸光度0.13 0.141 0.147 0.137 0.122
料酸比g/mL 1:10 1:15 1:20 1:25 1:30 吸光度0.186 0.206 0.107 0.121 0.116 茶多酚含量(g) 0.0546 0.0819 0.063 0.089 0.102
酸转时间min 5 10 15 20 25 吸光度0.098 0.138 0.154 0.11 0.123
实验号 A B C D 茶多酚含量酸浓度料酸比酸转时间空列(g)
实验1 1 1 1 0.00657552 实验2 1 2 2 0.00146775 实验3 1 3 3 0.0070452 实验4 2 1 2 0.00504906 实验5 2 2 3 0.0017613 实验6 2 3 1 0.0105678 实验7 3 1 3 0.0017613 实验8 3 2 1 0.007485525 实验9 3 3 2 0.00598842 K10.005 0.004 0.008
K20.006 0.004 0.004
K30.005 0.008 0.004
R 0.001 0.004 0.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