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全集子5
李达的最后十四年

李达的最后十四年作者:吴娟许雅亭来源:《人民文摘》2009年第08期1953年2月23日,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的李达调任武汉大学校长,治校期间拨乱反正,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力图将武汉大学建成一流大学。
然而“文革”来临,这位红色教授因为正直和耿介受迫害致死。
公开质疑“教育革命”63岁的李达来武汉大学主持校政,人们对这位久负盛名的马克思主义者表示欢迎。
他态度诚恳,礼贤下士,被尊称为老校长。
李达1953年做武大校长到1966年去世,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和知识分子中正在发动一连串批判和斗争,政治运动层出不穷,教育界也风云变幻。
用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的话说:“当时整个中国和武大出现了一个极‘左’路线,而李达的思想体系跟这个路线是格格不入的。
搞教育和哲学,都得实话实说。
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对教育破坏极大,李达极力反对。
”大跃进时期,“左”倾思想泛滥,大兴教育革命成了当时的主要任务之一。
但李达认为哲学系的师生长时期劳动,讨论“花生地里出哲学”实在是莫名其妙。
他一再催促学生返校上课,说:“都搞劳动,大学还成其为什么大学?”但是,武汉大学的经验却被推广到各大专院校,毛泽东视察武大时也肯定其“教育革命”的成绩。
李达却开始痛苦地反思,对武大“教育革命”由沉默、抵制到公开反对。
1961年,李达终于找到机会发言。
会议上,他指斥这一时期武大教育的失败。
于是,一些“左”派被调离武大。
但是,李达在整风运动中措辞激烈的讲话,也得罪了许多“教育革命”积极分子,埋下了后来在“文革”中被整的祸根。
向毛主席求救1965年1月,李达当选为全国三届人大常委。
中组部已通知他留京专任全国人大常委,不再担任武汉大学校长,还给他在京找了房子将书籍、衣物搬去,但李达因急于向其助手交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下卷《历史唯物论大纲》的编撰工作,便于1966年1月22日回武大暂住。
可是,李达哪里想到,大祸就要降临。
他赶回武大其实是“自投罗网”。
李达实践论解说 -回复

李达实践论解说-回复李达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重要人物,他的著作《李达实践论》是一部全面解读中国实践和社会变迁的重要理论著作。
本文以《李达实践论》为主题,将逐步回答相关问题。
一、李达是谁?《李达实践论》是什么?李达是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
他在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以其卓越的学术贡献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在中国学术界广为人知。
《李达实践论》是他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对中国社会变迁和实践探讨做了深入剖析。
他的研究对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他提出了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揭示了实践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为什么要研究实践?实践是社会变革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李达强调,理论必须发源于实践,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真正指导社会的发展。
研究实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社会进步提供有效的指导。
三、实践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的作用是怎样的?李达认为,中国的社会变迁是一个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中实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践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变化。
李达指出,中国革命实践的成功,使中国社会从一个落后的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阶段,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点。
实践的力量推动了中国走上了一条符合其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四、实践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是怎样的?在政治领域,实践是推动社会制度创新和进步的力量。
李达认为,政治实践不仅包括政府机构的实践,还包括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广大人民群众的有序参与和集体行动,可以在政治制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领域,实践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李达强调,经济实践是生产力的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不断改进生产方式和提高生产力水平。
在文化领域,实践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关键。
李达认为,文化实践是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创造和传承。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不断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文学作品和科学研究成果,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大浪淘沙》之李达:浮世虚名乖素愿,人生真理润吾身

《大浪淘沙》之李达:浮世虚名乖素愿,人生真理润吾身李达李达,湖南零陵人,(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是毛主席的湖南老乡,比毛主席年长3岁,一生与毛主席可以说是亦师亦友亦同志的亲密关系,李达一直叫毛主席为“润之”,毛主席则称他“鹤鸣兄”,毛主席曾称赞李达为“真正的人”、“理论界的鲁迅”、“零陵出马克思主义”,1922年5月,毛主席聘李达为湖南自修大学校长,建国后毛主席亲自任命李达为湖南大学校长,1952年11月,李达又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
青年时代的李达就曾立志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1919年6月,他目睹旧中国的黑暗现实,毅然放弃理科专业的学习,开始专攻马列主义,并自此走上了毕生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他以一支笔为武器,把三尺讲台当作阵地,虽历尽坎坷,至死心系马列,终成中国首屈一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教育家,实现了他“浮生虚名乖素愿,人生真理润吾身”的初心和梦想,不愧为一个“真正的人”!毛主席与李达作为中国最早的8位中国共产党党员之一,李达担负起了党的“一大”的发起与组织工作,并因其岀色的工作能力和卓越贡献,在党的“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早期领导人,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李达一度自行脱党,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共产主义信仰和革命主张,历经曲折而一心向党,1949年12月,由刘少奇介绍,毛主席等做历史证明人,党中央批准李达为中共正式党员。
《大浪淘沙》中的李达《大浪淘沙》中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让人们对李达有了更进一步全新的了解,在他的身上突出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历尽沧桑而矢志不渝,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笃信真理一以贯之,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王会悟李达与王会悟郎才女貌、伉俪情深,夫妻俩志同道合,共同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立下的汗马功劳将永载史册。
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阴差阳错,李达后来还有一段不为人所熟知的感情生活,那就是他的第二任妻子石曼华,是石曼华陪伴李达走完了人生的最后几十年。
李达

七律诗
咏中共一大代表李达 江北川 江北川 两赴扶桑读理科,书生意气总蹉跎。 两赴扶桑读理科,书生意气总蹉跎。 传播马列烽烟起,唤醒工农血雨磨。 传播马列烽烟起,唤醒工农血雨磨。 交恶无声钦大德,著书立说化干戈。 交恶无声钦大德,著书立说化干戈。 诲人不倦身垂范,六六犹难渡劫波。 诲人不倦身垂范,六六犹难渡劫波。
李达故居
• 现李达故居座北朝南,分 李达故居座北朝南, 座北朝南 前后两栋,中有天井, 前后两栋,中有天井,属湘西 地区典型的庭院式建筑。 地区典型的庭院式建筑。院中 有院,高低错落有致 有致, 有院,高低错落有致,与周围 自然环境有机结合, 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形成乡间 小园林式的布局 前栋围房, 的布局。 小园林式的布局。前栋围房, 后栋是正屋,左间为李达卧室, 后栋是正屋,左间为李达卧室, 右间为书房,东西为厢房。 右间为书房,东西为厢房。砖 木结构,盖小青瓦。 木结构,盖小青瓦。室内为木 壁间墙,方花格窗,正屋檐高4 壁间墙,方花格窗,正屋檐高 顶高6.6米 占地1260平方 米,顶高 米,占地 平方 米。199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 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 护单位 2000年,对故居按原貌进行了 年 修复。 修复。
谢谢!
•
Thank you!
•
毛泽东点评李达
• 李达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是最早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准确地、坚定地传播给中国人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学习 勤奋,治学态度谨严。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素养根底深厚。半个多 世纪以来,李达把他的全部精力都用在正确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上, 用以武装革命人民的头脑,同时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反对社会主 义、共产主义的反动学者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中国民主革命与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是同真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正确宣传分 不开的 李达的功绩永垂青史。他为捍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真 理而献身的革命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的英灵将伴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全人 类的解放,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李达光烈士

李达光烈士
作者:暂无
来源:《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9年第4期
李达光,原名李生旺,字亮明,乳名三喇嘛,托克托县柳林滩人,幼时在河口镇小学读书,1926年考入归绥中学,1927年转入绥远师范学校,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四一二”政变发生后,李达光因几次参加反帝反日的革命活动被学校开除,于次年返回河口镇,继续坚持革命活动。
1930年夏,李达光考入北平宏达学校,与中共河北省委接上了关系。
1932年5月,中共河北省委派李达光等3人回绥远工作,建立了中共归绥中心县委。
1933年秋,李达光不幸被捕,后成功越狱,以行医为名在土默川、包头和大青山一带活动。
1938年9月,八路军开辟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李达光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回到托克托县永圣域一带开展抗日工作。
1940年秋天,李达光带领一支游击队在归绥、托县、和林格尔三角地带开展游击斗争。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困难时期,时任绥蒙行署教育处长的李达光,以医生、农民等身份为掩护活动于土默川一带,同时与托和清县委保持着联系。
1945年底,由于坏分子告密,李达光被国民党托县党部逮捕,押到绥远省监狱。
李达光在狱中视死如归,于1946年被害,时年37岁。
(资料来源:《内蒙古日报》)
(责任编辑/高旭天)。
李达、王会悟:中共一大成功召开的杰出贡献者

2022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将要召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今天,与党的一大有着无可比拟的密切关系。
其中,中共的创始人之一李达及妻子王会悟,对中共一大的成功召开作出了杰出贡献。
志同道合的革命夫妻李达,1890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零陵地区角山镇(现为永州市零陵区)一个农民家庭。
1909年秋,李达以优异成绩考入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北京大学前身)。
1913年,他又以优异成绩考取湖南官费留日生,前往日本留学。
1918年5月,李达参与组织中华留日学生救国团,罢课回国请愿,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1919年,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等在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发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
李达便在《觉悟》副刊上连续发表文章,介绍欧洲各社会主义政党的情况,并翻译《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社会问题总览》等著作,积极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夏天,时年30岁的李达从日本回到上海,积极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
同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陈独秀为书记。
后受陈独秀委托,李达担任代理书记职务,全面负责上海早期党组织的工作,并于同年11月,主编《共产党》月刊。
王会悟,1898年7月出生在浙江省嘉兴府桐乡县(现为桐乡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
她的父亲王彦辰是一名晚清秀才,开了一家私塾,教家族中的孩子读书。
她13岁时,由于王彦辰不幸病故,家庭经济拮据,无奈之下,她不得不从嘉兴师范学校退学回到家乡接替父业执教,挣钱养家糊口。
1918年间,她不堪受人藐视,愤而辞职到湖州的胡郡女塾攻读英语。
最初她在校边念书、边给学校打扫卫生,后来有人发现她中文功底不错,就将她推荐给校长,经考察,学校决定让她给学校牧师的夫人们当老师,这样她才成了一名“教师”。
王会悟在校期间经常阅读《新青年》杂志,并用白话文大胆地给陈独秀、李达、恽代英等她所敬佩的社会名流写信,表示赞成提倡白话文,拥护他们所宣传的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
《李达年谱》所涉生平事迹史实考辨

《李达年谱》所涉生平事迹史实考辨作者:陈汝财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10期(李达故居管理处,湖南永州 425000)摘要: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李达年谱》(周可、汪信砚著)充分吸收了《李达全集》编纂整理的成果,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李达的学术人生。
在李达的生平和革命事迹的叙述方面,有个别史实的表述存在需要补充或修正的地方。
对李达处于颠沛流离时为避免国民党当局和日军迫害坚持著述和办学进行不屈的斗争应做进一步的适当表述;对李达离开党中央机关应做适当表述;对李达家庭成分问题没有完全交代清楚,再版时恳望补充修正。
关键词:李达年谱史实考辨生平事迹人民出版社2016年11月版《李达年谱》(周可、汪信砚著)充分吸收了《李达全集》编纂整理的成果,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李达的学术人生。
这是该年谱的最大成果和优点。
当然,由于课题组时间紧迫,加之关注点的侧重,在李达的革命事迹的叙述方面,有部分史实语焉不详,特别是与李达同志家乡永州、李达同志离开党中央机关和李达本人的家庭有关的史实,存在个别遗漏甚至错讹之处。
这里提出来,以商榷于专家,恳望再版时予以增补或修正。
一、《李达年谱》对李达处于颠沛流离时为避免国民党当局和日军迫害坚持著述和办学进行不屈的斗争应做进一步的适当表述。
李达所处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家机制不健全,使得他在夹缝中求得生存,殊多不易。
为了反抗国民党当局和日军的追捕和迫害,李达不屈服于时代对个人命运的安排,进行了不屈的抗争。
一是《李达年谱》(以下简称《年谱》)对1927年5月21日马日事变爆发前李达被迫离开长沙做了叙述,但对李达从长沙转移到零陵的艰难过程和对国民党倒行逆施的反抗一节没有做适当交代。
读后,给人的感受是李达是纯粹为了个人安危而逃离革命队伍。
事实上,李达作为一个革命家,一直在为党的事业而抗争。
李达1927年5月21日马日事变当天接到党组织的通知,王会悟紧急叫李达连夜离开长沙,他当晚同父亲、大哥、大侄,租一艘木船经过15天的湘江漂泊,逆流而上,终于在6月6日抵达零陵蔡家埠渡口,秘密回家躲避[1]。
李达

据就在于社会的“经济构造”发展的必然性。他依据这个根本观点,深刻揭露和批判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伦理道德,指出这种道德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中国的大家族制度,亦即封建的农业经济组织,并与专制政治有着十分明显的依存关系,其实质是历代帝王专制和封建家族制度的护符,是封建统治者压迫劳动阶级的工具。他认为,现代的经济组织,促起劳工阶级的自觉,迎合社会的新要求,大家族制度因此陷入了崩颓粉碎的命运,封建伦理道德也必将随着归于败亡,而为“劳工神圣”的新伦理、新道德所取代,从而实现道德领域的革命。为了实现这一革命,李大钊认为必须将它同社会革命结合起来,并且提出了物心两面和灵肉一致的主张,即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类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组织。他指出:不改造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定没有效果;不改造人类精神,单求改造经济组织,也怕不能成功。为了确立新道德以利于改造人类精神,他强调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切陈腐的僵死的旧道德加以人为之力,促使其迅速崩溃。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哲学家。
生平和著作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3年留学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当日本向中国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亡国条件后,他参加了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他尖锐地抨击以孔子为偶像的旧礼教、旧道德,同反动势力展开猛烈的斗争。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他逐步明确地站到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来。1917~1919年,他先后发表了许多宣传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与资产阶级改良派胡适展开“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在思想界引起强烈的反响。他1918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任经济学教授,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工作。同年年底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并于次年主编《晨报副刊》。他积极支持和领导1919年的五四运动,并于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学组织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北京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课题之五李达政治学论著整理与研究负责人:丁俊萍教授(一)著作1.《劳农俄国研究》,商务印书馆1922年8月初版,377页,至1926年12月共印行4版。
已复印1924年3月2版、1926年1月第3版、1926年12月4版。
未查询到:1922年8月初版。
2.《民族问题》,上海南强书店1929年9月版,82页。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已复印1929年9月30日版。
3.《整风运动的辩证法》,《理论战线》1958年第3期,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9月版,30页。
已复印1958年9月第1版。
4.《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10月版22页。
发表于《理论战线》1958年第2期。
收入《李达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已复印1958年10月第1版。
5.《德国劳动党纲领栏外批评》(译著),即《哥达纲领批判》,德国马克思著,湖南自修大学校刊《新时代》1923年创刊号。
(二)论文1.《什么叫社会主义?》,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19年6月18日,署名“鹤”。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2.《社会主义的目的》,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19年6月19日,署名“鹤”。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3.《战前欧洲社会党运动的情形》(或《战前欧洲社会党的情况》),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19年6月20、21、22、23、26、30日、7月1、2、3日,署名“鹤”。
(已提供)4.《陈独秀与新思想》,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19年6月24日,署名“鹤”。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5.《短言》,《共产党》月刊1920年11月7日第1号,未署名。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6.《第三国际党(即国际共产党)大会的缘起》,《共产党》月刊1920年11月7日第1号,署名“胡炎”。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7.《德国社会民主党之暗潮,急进派与保守派斗争》等四则“世界消息”,《共产党》月刊1920年11月7日第1号,未署名。
8.《张东荪现原形》,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0年11月7日,署名为“江春”。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9.《劳动者与社会主义》,《劳动界》1920年11月28日第16号,署名“立达”。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10.《劳工神圣颂》,《新青年》1920年12月第8卷第4号,署名“H..M”.。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11.《社会革命底商榷》,《共产党》月刊1920年12月7日第2号,署名“江春”。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12.《短言》,《共产党》月刊1920年12月7日第2号,未署名。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13.《远东无产阶级大会》第18则“世界消息”,《共产党》月刊1920年12月第2号,未署名。
14.《马克思还原》,《新青年》1921年1月第8卷第5号,署名李达。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15.《全欧共产党及独立社会党之联席会议》,《共产党》月刊1921年4月第3号,署名“江春”。
(忽略)16.《劳农俄国之农工会议》等30则报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消息》,《共产党》月刊1921年4月第3号,署名“江春”。
17.《短言》,《共产党》月刊1921年4月第3号,未署名。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18.《告中国的农民》,《共产党》月刊1921年4月第3号,未署名。
(已提供)19.《俄国农民阶级斗争史》(译文),日本佐野等撰,《新青年》1921年4月第8卷第6号。
20.《“五一”运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1年5月1日劳动纪念号,署名“江春”。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21.《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新青年》1921年5月第9卷第1号,署名李达。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22.《从科学的社会主义到行动的社会主义》(译文),日本山川均著,《新青年》1921年5月第9卷第1号(亦载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1年第7卷第8期)。
23.《无政府主义之解剖》,《共产党》月刊1921年5月7日第4号,署名江春。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24.《短言》,《共产党》月刊1921年5月7日第4号,未署名。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25.《马克思派社会主义》,《新青年》1921年6月第9卷第2号,署名李达。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26.《短言》,《共产党》月刊1921年6月7日第5号,未署名。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已提供)27.《短言》,《共产党》月刊1921年7月7日第6号,未署名。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28.《日本社会主义同盟》等8则“世界消息”,《共产党》月刊1921年.7月第6号,未署名。
29.《上海劳动界的趋势》等6则“国内消息”,《共产党》月刊1921年7月第6号,未署名。
30.《李卜克内西传》,载《李卜克内西纪念》,人民出版社版1922年1月版,署名“李特”。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31.《俄国的新经济政策》,《先驱》1922年1—2月第1、2号,署名“李特”。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32.《评第四国际》,《新青年》1922年7月第9卷第6号。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33.《对于全国劳动大会的希望》,《先驱》1922年5月1日“五一”节纪念号。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34.《日本政党改造之趋势》,《向导周报》1922年第1期,署名“李鹤鸣”。
●35.《劳农会之建设》(即列宁的《苏维埃政权当前的任务》),李达译(亦说李立译)、人民出版社1922年左右出版。
(忽略)36.《何谓帝国主义?》,湖南自修大学《新时代》1923年4月10日第一卷第1 号。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37.《为收回旅大运动敬告国人》,湖南自修大学《新时代》1923年4月10日第一卷第1号。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38.《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湖南自修大学《新时代》1923年5月15日第一卷第2号。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39.《中国商工阶级应有之觉悟》,湖南自修大学《新时代》1923年7月15日第一卷第4号。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40.《旧国会不死,大盗不止》,湖南自修大学《新时代》1923年7月15日第一卷第4号,署名“达”。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41.《社会主义与江亢虎》,长沙《大公报》副刊《现代思想》1923年8月14、15、16、17、19、21日,署名李达。
收入《李达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
●42.《评江亢虎的中国社会党》,《湘报》1923年11月5日。
(忽略)43.《选录:何谓帝国主义?》,《民国日报》“平民”副刊1923年第161期。
44.《马克思之共产主义》,1926年6月李达写于湖南大学,《湘潭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
45.《日帝国主义底陆海军现势》,《现代中国》1928年第一卷第3期,署名“李平凡”。
46.《三民主义之社会学的研究》,《双十月刊》1928年第2期,署名“李平凡”。
47.《中国所需要的革命》,《现代中国》1928年第2卷第1号,署名“李达”。
48.《完成民主革命!》,《现代中国》1928年第2卷第3号,署名“李平凡”。
49.《革命过程中的民主革命》,《双十月刊》1928年10月第2卷第4号。
50.《中国农业人口之阶级的分析》,《双十月刊》1928年6月第2期,署名“平凡”。
51.《现代中国社会之解剖》,《现代中国》1928年第2卷第4号。
●52.《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1934年4月由中国共产党以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筹备会的名义提出,李达、宋庆龄、何香凝等10人领衔,1779人签名、发表,刊物不明。
(忽略)53.《先阶级社会之考察》,《经济学报》1935年第一卷第1期。
54.《中国所需要的革命》,重庆《理论与现实》1939年第一卷第2期。
55.《朝鲜民族解放运动:在中国抗战中的重要性》,《福建新闻》1939年第6期。
56.《〈自然科学与政治〉——在科学工作者协会湖大分会上的讲话》,《人民湖大》1950年4月26日第3期。
57.《在“五一”工友代表纪念会上的致词》(题目为郎廷建拟定),《人民湖大》1950年5月3日第4期。
58.《继承五四的革命传统》,《人民湖大》1950年5月10日第5期。
59.《纪念五四青年节——李达主席致辞》,《人民湖大》1950年5月10日第5期。
●60.《继承五四的革命传统》(《人民湖大》1950年第5期。
(与58是同一文)61.《如何研究马列主义?》,《人民湖大》1950年5月17日第6期。
62.《为保卫远东安全与世界和平而奋斗!》,《人民湖大》1950年7月27日第16期。
63.《争取亿万人签名》,《人民日报》1950年7月3日。
64.《在湖南省首届各届人民代表会议上的讲演词》,《人民湖大》1950年10月19日第28期。
64.《勇敢自信,决心打胜争取和平的战斗!》,《人民日报》1950年10月19日(亦在《人民湖大》1950年10月26日第29期发表)。
66.《特聘代表李达讲话》,《湖南政报》1950年第10期。
67.《关于“抗美援朝”的题词》(题目为郎廷建拟定),《人民湖大》1950年11月16日第32期。
68.《时事学习动员报告——一九五零年十一月二十日在全体师生动员大会上》,《人民湖大》1950年11月24日第33期。
●69.《拥护伍修权在安理会上的发言》,《新湖南报》1950年12月5日。
(原本已提供)70.《关于平壤光伏与目前形势的报告》(题目为郎廷建拟定),《人民湖大》1950年12月11日第35期。
71.《一切优秀勇敢的青年们投身到国防建设前线去——在动员湖大人投考军事干校大会上的报告》(题目为郎廷建拟定),《人民湖大》1950年12月15日第36期。
72.《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大会上的报告词》(题目为郎廷建拟定),《人民湖大》1950年12月19日快报第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