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4章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4章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表1 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
段 一般地段 不利地段
危险地段
稳定基岩,坚硬土,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 等
不属于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
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 陡坡,陡坎,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 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含故河道、疏松的断层破 碎带、暗埋的塘浜沟谷和半填半挖地基),高含水量的 可塑黄土,地表存在结构性裂缝等 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及 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位错的部位
质量分布的不确定性;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协同作用;节点的非刚性
转动;偏心、扭转及P—Δ效应;柱轴向变形。考虑或不考虑节点
非刚性转动的影响程度可达5%—10%;考虑柱轴向变形,自振周期
可能加长15%,加速度反应可能降低8%;考虑P—Δ效应可能增加位
移10%。 (3)材料的影响。混凝土的弹性模量随着时间及应变程度而改变。
在海城地震时,从位于大石桥盘龙山高差58m的两个测点 上所测得的强余震加速度峰值记录表明,位于孤突地形上 的比坡脚平地上的平均达1.84倍,这说明在孤立山顶地震波将被 放大。图1表示了这种地理位置的放大作用。
图1 不同地形的震害
天津塘沽港地区,地表下3—5m为冲填土,其下为深厚的 淤泥和淤泥质土,地下水位为-1.6m。1974年兴建的16幢 3层住宅和7幢4层住宅,均采用片筏基础。1976年唐山地 震前,累计沉降分别为200mm和300mm,地震期间沉降量突然增 大,分别增加了150mm和200mm。震后,房屋向一边倾斜,房屋 四周的外地坪地面隆起,如图2所示。
图2 房屋沉降
§4.2 把握建筑形体和结构的规则性
建筑结构的平面、立面规则与否,对建筑的抗震性能具有 重要的影响,建筑结构不规则,可能造成较大扭转,产生 严重应力集中,或形成抗震薄弱层。国内外多次震害表明,房屋形体 不规则、平面上凸出凹进、立面上高低错落,破坏程度比较严重,而 简单、对称的建筑的震害较轻。为此,《抗震规范》规定,建筑设计 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性对抗震性能及经济合理性的 影响,宜择优选用规则的形体,其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 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 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建筑平、立面布置的基本原则:对称规则,质量与刚度变化均匀。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答案李国强

y
设防烈度为 8 度和 9 度区的大跨度屋盖结构,长悬臂结构,烟囱及类似高耸结构和设防烈度为 9 度区的高 层建筑,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12、为什么抗震设计截面承载力可以提高? 地震作用时间很短,快速加载时,材料强度会有所提高。 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时,对结构构件承载力加以调整(提高),主要考虑下列因素: ⑴动力荷载下材料强度比静力荷载下高; ⑵地震是偶然作用,结构的抗震可靠度要求可比承受其他荷载的可靠度要求低。 3
G E = D k + ∑ψ i Lk
。
5、什么是地震系数和地震影响系数?它们有什么关系?
F=m
g x
m g g
S T) aa( x = 中 k =
g x
m ax
g
—地震系数,通过地震系数可将地震动振幅对地震反应谱的影响分离出来,是确定地
较大的放大,因此场地固有周期 T 也将是地面运动的主要周期,称之为地震动的卓越周期。 2、为什么地基的抗震承载力大于静承载力? 地震作用下只考虑地基土的弹性变形而不考虑永久变形。地震作用仅是附加于原有静荷载上的一种动力作 用,并且作用时间短,只能使土层产生弹性变形而来不及发生永久变形,其结果是地震作用下的地基变形 要比相同静荷载下的地基变形小得多。因此,从地基变形的角度来说,地震作用下地基土的承载力要比静 荷载下的静承载力大。另外这是考虑了地基土在有限次循环动力作用下强度一般较静强度提高和在地震作 用下结构可靠度容许有一定程度降低这两个因素。 3、影响土层液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
第 5 章 钢混结构抗震 1、什么是刚度中心?什么是质量中心?应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刚心就是指结构抗侧力构件的中心,也就是各构件的刚度乘以距离除以总的刚度; 质心就是指结构各构件质量的中心; 质心和刚心离的越近越好,最好是重合,否则会产生比较大的扭转反应。因为地震引起的惯性力作用 在楼层平面的质量中心,而楼层平面的抗力则作用在其刚度中心,二者的作用线不重合时就会产生扭矩, 其值等于二者作用线之间的距离乘以楼层惯性力的值。 2、总水平地震作用在结构中如何分配?其中用到哪些假定? 根据各柱或各榀抗侧力平面结构的抗侧刚度进行地震作用引起的层剪力的分配。假定地震沿结构平面的 两个主轴方向作用于结构; 假定楼层屋盖在其平面内的刚度为无穷大。 3、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有何意义? 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将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一级最高。划分的目的是控制钢筋混凝土的等 级及用量,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不足。 4、为什么要限制框架柱的轴压比? 当 n 较小时,为大偏心受压构件,呈延性破坏;当 n 较大时,为小偏心受压构件,受压边砼先达到极限 压应变,呈脆性破坏。并且当轴压比较大时,箍筋对延性的影响变小,为保证地震时柱的延性,故限之。 5、抗震设计为什么要满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杆件”的原则?如何满足这些原 则? P133~ 4
建筑抗震设计-第4章-框架、抗震墙

4
框架、抗震墙与框架-抗震墙
防震缝的震害 防震缝宽度过小,地震时结构相互碰撞造成震害。 建 筑 抗 震 设 计 总结以上震害调查结果,除注意场地和地基因素外,从 结构上主要应注意:
1)结构的刚度在平面上和沿竖向的分布要规则、均匀;
2)结构构件要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延性; 3)重视构造,加强对混凝土的约束,防止剪切、锚固 等脆性破坏; 4)保证施工质量。
天津城建大学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建 筑 抗 震 设 计
建筑抗震设计
主讲人:王庆鹏
•目录
1 2 建 筑 抗 震 设 计 3 4 5 6 7 抗震设计原则 场地、地基与基础 地震作用与结构抗震验算
框架、抗震墙与框架-抗震墙
多层砌体房屋 底部框架-抗震墙、多层内框架砖砌房屋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
4
框架、抗震墙与框架-抗震墙
4.1 概述 抗震墙 建 筑 抗 震 设 计
框架-抗震墙
抗震墙结构是由纵、横向的 钢筋混凝土墙所组成的结构。 因为墙体较多,侧向刚度大, 所以它可以建的很高。
框架房屋
抗震墙主要承受水平荷载,框架主要承受竖向荷载。
4
框架、抗震墙与框架-抗震墙
4.2 震害及其分析 框架梁、柱的震害 梁柱变形能力不足,构件过早发生 破坏。一般是梁轻柱重,柱顶重于柱底, 尤其是角柱和边柱更易发生破坏。 1、柱顶 柱顶周围有水平裂缝、斜裂缝或 交叉裂缝。重者混凝土压碎崩落,柱 内箍筋拉断,纵筋压曲成灯笼状。
4
框架、抗震墙与框架-抗震墙
§4.3 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一、房屋的适用最大高度
《抗震规范》规定:乙、丙和丁类建筑的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适 用的最大高度应不超过下表的规定。
重大社202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3版)》教学课件4

4.2 抗震概念设计法介绍
介绍 定义及内涵 场地 结构体系 规则性 非结构构件 材料及施工
(6)构件层面:结构构件及连接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延性),避免脆性破坏 利用延性,不仅使设计更为经济,且 能吸收更多的地震输入能量而有利于 抵御结构倒塌的发生。
砌体:约束条件 混凝土:避免脆性破坏(剪
切、混凝土压溃、粘结) 预应力:配置足够非预应力
➢ 抗震结构的分析模型应尽可能与实际相符。 通常情况下,宜采用空间分析模型; 当楼屋盖为刚性且质量和刚度分布接近对称时,可采用平面分析模型; 复杂结构的多遇地震反应分析,应取两个以上力学模型进行互相校验;当结构
层间位移较大时还应计入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 ➢ 对于采用计算机程序计算的分析结果,须经过判断确认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
不规
不连续
换构件(梁、桁架楼等层向承下载传力递突变
则
楼层承载力突变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
不规则类型
扭转不规则定义
平面不扭规转则不规则
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 端弹性水平位移凹(凸不或规层则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
凹凸不规则 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木结构房屋
地震作用传递途径,清晰?可靠?
4.2 抗震概念设计法介绍
介绍 定义及内涵 场地 结构体系
(2)具有多道防线
➢若干分体系:框架+墙(筒体) ➢设置屈服区:如耗能支撑。
规则性 非结构构件
材料及施工
上海金融寰球中心
形式:多重延性分体系组成(框剪、框筒、框撑、框墙、筒中筒);
单一体系(框架结构“强柱弱梁”)
大量震害表明,建筑场地的地质条件与地形地貌对建筑物震害有显著影响。(地表 错动、地裂、液化、地基不均匀沉降、滑坡) 场地选择的原则:选择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不在危险地段建设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_东南大学_4 第四章建筑结构基础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_2 第2讲建筑结构隔震设计

图 隔震结构计算简图
分析对比结构隔震与非隔震两种情况下各层最大层 间剪力,宜采用多遇地震下的时程分析。
弹性计算时,简化计算和反应谱分析时宜按隔震支 座水平剪切应变为100%时的性能参数进行计算;当采 用时程分析法时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输入进行计算。
4.2
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
(3)上部结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水平向减震系数应用
c.当橡胶支座的第二形状系数小于5.0时,应降低平均压应力限值;小于5不 小于4时,降低20%;小于4但不小于3时,降低40%;
d.外径小于300mm的橡胶支座,丙类建筑的平均压应力限值为10MPa。
4.2
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
(3)隔震支座水平剪力计算
隔震支座的水平剪力应根据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的水平剪力按各隔
② 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抗震措施
当水平向减震系数为大于0.40时(设置阻尼器为0.38)不应
降低非隔震时的要求;水平向减震系数不大于0.40 (设置阻尼器 为0.38)时,可适当降低抗震规范对非隔震建筑的要求,但烈度 降低不得超过1度,与抵抗竖向地震作用有关的抗震构造措施不 应降低。
4.2
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
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应保持稳定,不宜出现不可恢复变形。 隔震层橡胶支座在罕遇地震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同时作用下,拉应力
不应大于1Mpa。 隔震层的平面布置应力求具有良好的对称性。
4.2
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
(2) 隔震支座竖向承载力验算
抗震规范规定:隔震支座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竖向压应力 设计值不应超过下表列出的限值。
经历相应设计基准期的耐久试验后,刚度、阻尼特性变化不超过初期 值的±20%;徐变量不超过支座橡胶总厚度的0.05倍;
抗震设计第四章

第 4 章 钢筋砼框架与框架-抗震墙房屋
4-4 框架、框架-抗震墙结构和抗震墙结构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 高度不超过 40m, 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框架、框架-剪力墙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剪力墙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也可近似采用底部剪力法。
第 4 章 钢筋砼框架与框架-抗震墙房屋
框架结构单独基础系梁的设置: 框架结构单独基础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基础连系梁: 一级框架和Ⅳ类场地的二级框架: 各柱基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差别较大。 基础埋置较深,或各基础埋置深度差别较大, 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存在软弱粘土层、液化土层和严重不均匀土层。 桩基承台之间。
二、填充墙的震害
第 4 章 钢筋砼框架与框架-抗震墙房屋
第 4 章 钢筋砼框架与框架-抗震墙房屋
三、地基和其他原因造成的震害
第 4 章 钢筋砼框架与框架-抗震墙房屋
第 4 章 钢筋砼框架与框架-抗震墙房屋
第 4 章 钢筋砼框架与框架-抗震墙房屋
§ 4-3 抗震设计一般规定 一、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 根据震害经验和经济合理的要求,“规范”规定了乙、丙和丁类建筑的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不应超过表4-1的规定:
第 4 章 钢筋砼框架与框架-抗震墙房屋
两端固定柱产生 侧移时 , 柱端剪力为:
第 4 章 钢筋砼框架与框架-抗震墙房屋
第 4 章 钢筋砼框架与框架-抗震墙房屋
五、结构的布置 1. 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框架和抗震墙均应双向设置,柱中线与抗震墙中线、梁中线与柱中线之间偏心距不宜大于柱宽的 1/4。 2. 框架-抗震墙和板柱-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之间无大洞口的楼、屋盖的长宽比,不宜超过表4-5的规定;超过时,应计入楼盖平面内变形的影响。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习题答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习题答案【篇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解答山大】=txt>第1章绪论1、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只跟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烈度则表示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建筑物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烈的程度。
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烈度。
2.如何考虑不同类型建筑的抗震设防?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分为四类:甲类(特殊设防类)、乙类(重点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丁类(适度设防类)。
1.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
简称甲类。
2 .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
简称乙类。
3 .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
简称丙类。
4 .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
简称丁类。
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抗震设防的基本要求及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建设部在2001年7月20 日公布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该规范 对上面标准作了修改。
设 甲类 防 乙类 分 丙类 类 丁类
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 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需尽快恢复的建筑 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 抗震次要建筑
较小乙类建筑:工矿企业的变电所、空压站以及城市供水水源的泵房等。 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指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
3.地震作用
甲类 按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
地 乙类 震 作 丙类 用
丁类
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一般情况下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在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对乙、 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 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的罕遇地震 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3.“三水准”抗震设防是对单一水准设防的改进, 是向“性能设计”发展的重要步骤
单一水准设防思想是我国《74规范》、《78规范》 和目前许多国家采用的设防思想。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7.2级),经济损失为1000亿美元。
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7.3级),经济损失为94亿美元。
单一设防目标不适合当前现代化发展要求,应研究开 发下一代性能设计规范和抗震设计方法。
“性能设计”要点 (1).对抗震设计规定相应的地震作用标准
常遇地震 偶遇地震 少遇地震 罕遇地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1 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
地段类别
地质、地形、地貌
有利地段 一般地段 不利地段
危险地段
稳定基岩,坚硬土,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 等
第四章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第4章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一般说来,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内容与要求:概念设计、 抗震计算、构造措施。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可以在保证结构整 体性,加强局部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概念设计 是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总体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即 根据对结构抗震性能(承载能力、变形能力、耗能能力等)的正确把 握,合理地确定结构总体与局部设计。强调抗震概念设计是由于地震 作用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复杂性、间接性和耦连性)和结构计算假 定与实际情况的差异,这使得其计算结果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结构的 实际受力、变主要有: (1)地面运动的不确定性。地震时的地面运动是多
维的,地震动的各个分量对建筑物都起破坏作用。历次 地震中强震仪已经多次记录到地面运动的三个正交平动 分量,即一个竖向分量和两个水平分量,此外还有地面 运动的转动分量。
(2)结构分析的影响。影响结构动力特性和动力反应的因素:
图8 建筑结构平面的扭转不规则
图9 建筑结构平面的凹凸不规则
图10 建筑结构平面的楼板局部不连续
平面长宽比不宜过大,一般宜小于6。否则,不同部位地 基震动的差异带来建筑内水平振动和竖向振动各自的差 异不同步,并伴随扭转振动的发生,导致结构受损,如图11所示。
图11 平面长宽比过大的建筑
u 建筑立面 立面变化要均匀,即建筑的质量
图6 结构刚度在平面上的分布不均匀
在国内外地震调查资料中,不难发现角柱的震害一般较 重,这主要由于角柱受扭转反应最为显著。1972年尼加拉 瓜的马那瓜地震,位于市中心15层的中央银行,有一层地 下室,采用框架体系,设置两个钢筋混凝土电梯井和两个楼梯间,都 集中布置在主楼两端一侧,两端山墙还砌有填充墙,如图7所示。这种 结构布置造成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明显不重合,偏心很大,显然对抗 震不利。1972年发生地震时,该幢大厦遭到严重破坏,五层周围柱子 严重开裂,钢筋压屈,电梯井墙开裂,混凝土剥落。围护墙等非结构 构件破坏严重,有的倒塌。
图16 Olive—View医院主楼剖面
表3 竖向不规则类型
不规则类型
定义和参考指标
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
侧向刚度不 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除顶
规则
层或出屋面小建筑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
于相邻下一层的25%
竖向抗侧力 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
在海城地震时,从位于大石桥盘龙山高差58m的两个测点 上所测得的强余震加速度峰值记录表明,位于孤突地形上 的比坡脚平地上的平均达1.84倍,这说明在孤立山顶地震波将被 放大。图1表示了这种地理位置的放大作用。
图1 不同地形的震害
天津塘沽港地区,地表下3—5m为冲填土,其下为深厚的 淤泥和淤泥质土,地下水位为-1.6m。1974年兴建的16幢 3层住宅和7幢4层住宅,均采用片筏基础。1976年唐山地 震前,累计沉降分别为200mm和300mm,地震期间沉降量突然增 大,分别增加了150mm和200mm。震后,房屋向一边倾斜,房屋 四周的外地坪地面隆起,如图2所示。
图2 房屋沉降
§4.2 把握建筑形体和结构的规则性
建筑结构的平面、立面规则与否,对建筑的抗震性能具有 重要的影响,建筑结构不规则,可能造成较大扭转,产生 严重应力集中,或形成抗震薄弱层。国内外多次震害表明,房屋形体 不规则、平面上凸出凹进、立面上高低错落,破坏程度比较严重,而 简单、对称的建筑的震害较轻。为此,《抗震规范》规定,建筑设计 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性对抗震性能及经济合理性的 影响,宜择优选用规则的形体,其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 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 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建筑平、立面布置的基本原则:对称规则,质量与刚度变化均匀。
在地震区,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规则的 建筑方案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方案应进行 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 建筑方案。
§4.3 选择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
1.抗震结构体系的要求 ①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②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 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力; ③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 量的能力; ④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a)局部机制
(b)整体机制
图24 结构屈服机制
单一结构体系只有一道防线,一旦破坏就会造成建筑 物倒塌。特别是当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地震动卓越周期相 近时,建筑物由此而发生的共振,更加速其倒塌进程。如果建筑物 采用的是多重抗侧力体系,第一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在强烈地震作 用下遭到破坏后,后备的第二道乃至第三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立即 接替,抵挡住后续的地震动的冲击,可保证建筑物最低限度的安全, 免于倒塌。在遇到建筑物基本周期与地震动卓越周期相同或接近的 情况时,多道防线就更显示出其优越性。当第一道抗侧力防线因共 振而破坏,第二道防线接替工作,建筑物自振周期将出现较大幅度 的变动,与地震动卓越周期错开,使建筑物的共振现象得以缓解, 避免再度严重破坏。
图23 不合理的结构体系
2.设置多道防线
多道抗震防线可以从图24 的解释中得到基本认识。图24a中, 强梁弱柱型的框架结构底层柱的上下端出现塑性铰,或单肢剪力 墙结构底部出现屈服变形,将迅速导致结构的倒塌。而图24b中, 强柱弱梁型的框架结构或双肢剪力墙加连系梁结构,则需要全部 梁端出现塑性铰并迫使结构底部也出现屈服变形时,结构才破坏。 后者至少存在两道抗震防线,一是从弹性到部分梁(或连系梁) 出现塑性铰,二是从梁塑性铰发生较大转动到柱根(或剪力墙底 部)破坏。
图14 大悬挑建筑
图15 良好的建筑立面
1971年美国圣菲南多地震,Olive-View医院位于9度区,主 楼遭到严重破坏。它是一幢刚度和强度在底层突变的建筑 的典型震例,其教训值得借鉴。该主楼是六层钢筋混凝土 房屋,其剖面如图11所示。该幢建筑三层以上为框架—剪力墙体系, 底层和二层为框架体系,而二层有较多的砖隔墙。该结构上、下层 的侧向层间刚度相差约为10倍。地震后,上面几层震害很轻,而底 层严重偏斜,纵向侧移达600mm,横向侧移约600mm,角柱出现严 重的受压酥碎现象。
结构设计和施工经验表明,形体复杂的建筑并不一概提倡设 防震缝,而应当调整平面尺寸和结构布置,采取构造措施和施工 措施,能不设缝就不设缝,能少设缝就少设缝;必须设缝时,应 保证必要的缝宽。
图21 设置防震缝
图22 合理设置防震缝
工程实际情况千变万化,出现不规则的建筑设计方案 是不可避免的。建筑结构按不规则的程度,分为不规则、 特别不规则和严重不规则等三种程度。不规则,指超过 表2 和表3 一项的不规则指标;特别不规则,指多项超过表2、 表3 的不规则指标或某项超过不规则指标较多,具有明显的抗震 薄弱部位,将会引起不良后果;严重不规则,指体形复杂,多项 不规则指标超过表2、表3 的上限值或某一项大大超过规定值, 具有严重的抗震薄弱环节,将会导致地震破坏的严重后果。
构件不连续 力由水平转换构件(梁、桁架等)向下传递
楼层承载力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
突变
的80%
侧向刚度不规则是指侧向刚度沿竖向产生突变,形成薄弱 层,在地震作用下,塑性变形集中发生在薄弱层,加速结 构破坏、倒塌。这里,侧向刚度计算取楼层剪力除以层间 位移。
图17 薄弱层破坏
图18 侧向刚度不规则
图3 较合理的平面形状 图4 不合理的平面形状
在简单的平面中,如果结构刚度在平面的分布不均匀,与 质量中心有偏差,仍然会产生扭转。
图5 刚度中心偏离质量中心引起的扭转
结构力求对称,以避免扭转。对称结构在单向水平 地震动下,仅发生平移振动,各层构件的侧移量相等, 水平地震力则按刚度分配,受力比较均匀。非对称结构 由于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不重合,即使在单向水平地震动下也会激起 扭转振动,产生平移—扭转耦连振动。由于扭转振动的影响,远离刚 度中心的构件侧移量明显增大,从而所产生的水平地震剪力则随之增 大,较易引起破坏,甚至严重破坏。在结构布置中,应特别注意具有 很大侧向刚度的钢筋混凝土墙体和钢筋混凝土芯筒的位置,力求在平 面上对称,不宜偏置在建筑的一边,如图6所示。
因此,需要合理布置抗侧力构件。例如,在结构布置时,应特别注 意具有很大抗推刚度的钢筋混凝土墙体和钢筋混凝土的芯筒位置,力 求在平面上要居中和对称。此外,抗震墙沿房屋周边布置,可以使结 构具有较大的抗扭刚度和较大的抗倾覆能力。
图7 马那瓜中央银行结构平面 (a)低层平面;(b)剖面
表2 平面不规则类型
不规则类型
定义和参考指标
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 扭转不规则 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
值的1.2倍
凹凸不规则
平面凹进的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
楼板局部不连 续
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 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
图 20 楼层承载力突变
合理设置防震缝,可以将形体复杂的建筑划分成“规 则”的结构单元,降低结构抗震设计的难度,提高各结构 单元的抗震性能。如图所示。但是,在建筑中设缝也会带 来一些问题:影响建筑立面、多用材料,构造复杂、防水处理困 难,地震时缝两侧的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位移急剧增大而发生 相互碰撞,产生严重的震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