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无线局域网接入技术
无线接入网技术

15
2 WLAN接入网
一、WLAN概述
1、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无线局域网:通过无线 传输媒质连接的信息设备构成,可实现双向话音、视频、数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业务传输。
2、传输方式
无线电: ①直接序列扩频(DSSS: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② 跳频扩频(FHSS:Frequency Hopped Spread Spectrum ) ③ OFDM( Orthogonal FDM),多载波调制技术
Node B
Iub
2019/11/20
UE
Uu
8
二 、主要业务与技 术
1、固定无线接入
1)定义:
从业务结点接口到用户终端全部或部分采用无线方式,终端一 般不含移动方式。
PSTN
PBX / RSU
交接
箱 馈线
分线 盒
配线
用户 /CPN
引入线
①
②
实线为有线
方式,虚线
③
为无线方式
④
(小灵通)
⑤
2019/11/20
⑥
9
(子母机)
2)频率分配
450MHz、800 /900MHz、1.8 / 1.9GHz、3.5GHz
3) 应用
(1)小型无线接入系统(1~4,8, 16)用户,用于农村、山区等用户密度 底的地区(早期太白山景区2002年);
PSTN /
Interne
控制
单/多
(2) 无t 线市话系统模拟
器/基 站
2019/11/20
7
(3)接入网控制器 / 无线传输机之间接口 每种网络有其自身的标准接口,或是内部定义的接口。 对于 3G中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UTRAN (Universal Terrestrial
计算机网络第8章 局域网布线、物理拓扑结构

逻辑拓扑
双绞线以太网中的所有计算机共享一个通信介 质,计算机必须竞争对介质的控制,并且一个 特定的时间只有一台计算机能进行传输。 实质是总线结构
物理拓扑与逻辑拓扑可能是不同的
网络接口卡与布线方案
为使改变布线方案而不改变接口硬件称为可 能,许多网络接口支持多种布线方案 尽管有多种连接器,但是一个特定接口在一 个时间内只能使用一种布线方案 优点:
2. 细缆以太网布线
与粗缆以太网布线的区别
使用比粗缆以太网更细、更柔软的同轴电缆 安装与运行比粗网简单 由于完成收发器功能的硬件被做在网卡里,所 以外部无需外部收发器
通过BNC连接器直接连接每台计算机
BNC
2. 细缆以太网布线
与粗缆以太网相似的地方
均采用同轴电缆,具有良好的屏蔽性 均需要终止器 采用总线拓扑 具有相似的电子特性
2. 小型办公室局域网布线
线缆的选用 1. 一般总线结构的局域网多使用铜轴电缆,不过我 们这里主要讲星形结构的局域网,所以不作详细介绍。 2. 星形结构的局域网所用的线缆大多是双绞线 (Twisted pair cable)。它是由两根绝缘导线互相绞合 而成。双绞线可分为两类:无屏蔽双绞线 (UTP)和屏蔽 双绞线 (STP)。 屏蔽双绞线与无屏蔽双绞线主要的不同是增加了一 层金属屏蔽护套。这层屏蔽护套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增强 其抗干扰性,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带宽。但是 由于价格比无屏蔽双绞线贵,安装也比较困难,加之小 型局域网结构简单、设备少,所以没有必要使用屏蔽双 绞线。
1.家庭布线(LAN无服务器共享上网)
配置路由 网络的灵魂是软件。当我们布完线,架好 硬件之后,就要对路由器进行配置了。 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设置“xDSL”的参数。 将“DHCP Server”设为“Enabled”,这样就 可以让所有计算机自动获得一个“内网IP” 。 启动防火墙功能,这样可以杜绝来自外部的 大部分攻击。
WLAN接入技术

教材(IP专业)WLAN接入技术目录第1章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概述 (4)1.1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简介 (4)1.2宽带无线接入的关键技术 (5)1.2.1 调制技术 (5)1.2.2 天线技术 (6)1.2.3 动态带宽分配技术 (6)1.3典型宽带接入技术介绍 (7)1.3.1 MMDS (7)1.3.2 SDHIP (7)1.3.3 LMDS (8)1.3.4 WiMAX技术 (8)1.3.5 Clearwire明线技术 (9)1.3.6 McWiLL技术 (10)1.3.7 WLAN技术 (11)1.3.8 蓝牙技术 (12)第2章WLAN技术原理 (13)2.1WLAN基本概念 (13)2.1.1 IEEE 802.11协议简述 (13)2.1.2 802.11b的物理层 (13)2.1.3 WLAN数据链路层 (14)2.1.4 802.11g-最新WLAN主流标准 (15)2.1.5 802.11a (18)2.1.6 802.11n (18)2.2WLAN互联结构 (18)2.3WLAN的操作 (21)2.4WLAN安全性 (22)2.4.1 WEP(Wired Equivalent Privacy有线等效加密) (22)2.4.2 RADIUS认证 (23)2.4.3 地址过滤 (23)第3章WLAN组网方式与典型应用 (25)3.1IP网络结构 (25)3.2数据网络的分层结构-组网模型 (25)3.3宽带接入组网结构 (26)3.4WLAN典型组网应用 (26)3.4.1 无线接入点(AP)组网方式 (26)3.4.2 接入控制器基本应用方式 (27)3.4.3 家庭和办公室WLAN接入 (28)3.4.4 大中型办公室WLAN解决方案 (28)3.4.5 无线局域网在Hotspot的应用 (29)3.4.6 可运营WLAN整体解决方案 (29)参考资料 (30)第1章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概述1.1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简介宽带无线接入(BroadbandWirelessAccess,简BWA)技术目前还没有通用的定义,一般是指把高效率的无线技术应用于宽带接入网络中,以无线方式向用户提供宽带接入的技术。
无线局域网(WiFi)技术解析

无线局域网(WiFi)技术解析无线局域网(WiFi)技术是一种无线数据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和工作中的各个领域。
它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无线上网体验,使得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连接到网络并获取所需信息。
本文将对无线局域网技术进行详细的解析,包括其工作原理、使用范围、安全性等方面。
一、无线局域网的工作原理无线局域网技术是基于无线电波的传输方式。
它通过无线设备(如无线路由器)将有线网络信号转化为无线信号,然后通过无线信号进行传输和接收。
具体来说,无线局域网的工作流程如下:1. 信号传输:无线路由器接收到有线网络信号后,将其转化为无线信号,并通过天线发送出去。
无线设备(如手机、电脑等)通过接收器接收到无线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传输给终端设备。
2. 数据处理:终端设备接收到电信号后,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并交给操作系统进行处理。
操作系统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码和处理,然后将数据呈现给用户。
3. 数据传输:用户可以通过终端设备发送数据请求,终端设备将数据请求转化为电信号并传输给无线路由器。
无线路由器将电信号转化为无线信号发送出去,最终传输给有线网络进行数据交换。
二、无线局域网的使用范围无线局域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最常见的使用场景为家庭、办公室和公共场所。
1. 家庭:在家庭环境中,我们通常使用无线局域网技术来连接各种智能设备,如手机、电脑、智能电视等。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
2. 办公室:在办公室环境中,无线局域网技术可以方便员工之间的远程协作和文件共享。
同时,它还能提供稳定的网络连接,满足办公室对高速网络的需求。
3. 公共场所:很多公共场所,如咖啡厅、酒店、机场等,都提供无线局域网服务供用户连接。
这使得用户可以随时使用网络,满足其上网和信息获取的需求。
三、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性随着无线局域网技术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无线局域网技术采取了一系列安全措施。
第8章 无线局域网接入技术

接入网技术
SSID : Service Set Identification
25
WEP协议
有线等价保密协议,Wired Equivalent Privacy
控制帧、数据帧或是管理帧
持续时间表示一个帧的持续发送时间,以便虚拟载波侦听 序列号是对分段号的标识,以便按序重组 地址分为四种地址,不过不同的帧类型,地址个数也不同
四种地址为:源地址、目的地址、发送站地址、接收站地址
21
接入网技术
关于MAC地址的进一步说明
假设A与B通信,则A首先将数 据发给AP,然后由AP转发给 B 源地址
认证
成为组成员 BSS成员 可使用DSS
关联
ESS成员
DS服务
12
接入网技术
8.2.6 分段与重装
WLAN对高层的接口呈现以太网的接口
对上的服务接口为以太接口
WLAN帧必须先转换成以太帧,再交高层
发送方需要对SDU分段
为了适应无线信道的传输,形成PDU时
接收方需要对分段重装,再上交高层
IP
MSDU
MAC
MPDU
PHY
分段
13
重装
接入网技术
8.2.7 802.11主要标准
IEEE std 802.11-1997发布,2Mbps@2.4GHz IEEE 802.11, 1999 Edition IEEE 802.11a-1999 : 54Mbps@ 5GHz IEEE 802.11b-1999 : 11Mbps@2.4GHz IEEE 802.11g-2003 : 54Mbps@2.4GHz IEEE 802.11i-2004 ,MAC的安全性增强 正在发展:
网络接入技术

无线局域网接入设计摘要:无线网络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采用红外线、微波、激光等无线传媒代替传统电缆。
无线网络技术范围非常的广泛,可连接无线网络的设备已扩展到各类计算机及计算机外部设备、数码产品、家用电器等。
无线网络分为无线广域网、无线城域网、无线局域网几类。
无线局域网技术可以使用户在本地创建无线连接,用于临时办公室或其他不便于设线缆的场所,或者用于增强现有的有线局域网,目前,无线局域网的推广和认证工作主要由产业标准组织Wi-Fi联盟完成,无线局域网技术常又被称为Wi-Fi。
对于无线局域网广阔的应用前景、广泛的市场需求以及技术上的可实现性,促进了无线局域网的完善和产业化,已经商用化的802.11b网络也正在证实这一点。
随着802.11a网络的商用和802.11x以及其他无线局域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局域网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关键词:无线网络;范围广泛;可实现性;产业化1.1无线网络使用技术目前,使用的比较广泛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有蓝牙(Bluetooth)、无线IEE802.11(Wi-Fi)和红外线数据传输(IrDA)。
此外,还有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近距离无线技术标准,它们分别是ZigBee、超宽频(ultra wideband)、短距通信(NFC)、WiMedia、GPS、DECT和专用的无线系统等。
1.2无线局域网标准体系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技术反正至今,主要为两大类:IEE802.11标准和欧洲邮电委员会(CEPT)制定的HIPERLAN(High Performance Radio LAN)标准体系。
IEE802.11标准是由面向数据的计算机局域网发展而来的,网络采用无线连接的协议,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产品都是按这个标准开发的;与之对抗的HIPERLAN-2标准则是基于连接的无线局域网。
致力于面向语音的蜂窝电话,这个网络标准正在审定之中,所以暂时还少有产品上市;现在市场上主要的运用IEE802.11标准。
计算机网络基础第8章无线局域网与网络接入技术

8.1.3 无线局域网的传输标准
1. IEEE 802.11b无线网络概述 1999年9月,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批准 了IEEE 802.11b规范,这个规范也称为Wi-Fi。IEEE 802.11b定义了用于在共享的无线局域网(WLAN)中 进行通信的物理层和媒体访问控制(MAC)子层。在 物理层,IEEE 802.11b采用2.45 GHz的无线频率,最大 的位速率达11 Mbps,使用直接序列扩频(DSSS)传输 技术。
3
8.1 无线局域网
无线网络发展于有线网络的基础上,他的显著特点 是使网上的PC机具有可移动性,能够快速方便解决有 线方式难以实现的网络信道的联通问题。因而广泛适 用于需要可移动数据处理或无法进行物理传输介质布 线的领域。随着IEEE 802.11无线网络标准的制定与发 展,使无线网络技术更加成熟与完善,能够给用户提 供更加安全可靠、移动、高效、远距离的网络互联方 案,并已成功的广泛应用于众多行业如:金融证券、 教育、学校、大型企业、工矿港口、政府机关、酒店 、机场、军队、外企等。
16
8.1 无线局域网
2. IEEE 802.11标准中的物理层 在IEEE 802.11标准中规定了三种方法实现物理层: (1)跳频扩频FHSS。 (2)直接序列扩频DSSS。 (3)红外技术IR。
12
8.1 无线局域网
(2)无线AP(无线接入点)。在典型的WLAN环 境中,主要有发送数据和接收的设备,这称为接入点/ 热点/网络桥接器(Access Point:AP)。
无线AP是在工作站和有线网络之间充当桥梁的无线 网络节点,他的作用相当于原来的交换机或者是集线 器,无线AP本身可以连接到其它的无线AP,但是最终 还要接入有线网,这样来实现互联网的接入。
详解11种无线局域网接入技术问题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详解11种无线局域网接入技术问题,无线局域网接入技术主要从各种接入技术和GSM接入技术介绍无线局域网接入技术,轻轻松松就能完成设置,没什么难的。
赶快进入无线的世界中来吧。
随着通信市场日益开放,电信业务正向数据化、宽带化、综合化、个性化飞速发展,各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而竞争的基本点就在于接入资源的竞争,如何快速、有效、灵活、低成本提供客户所需要的各种业务成为运营商首要考虑的问题。
而无线接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运营商的需要。
◆无线接入不需要专门进行管道线路的铺设,为一些光缆或电缆无法铺设的区域提供了业务接入的可能,缩短了工程项目的时间,节约了管道线路的投资。
◆随着接入技术的发展,无线接入设备可以同时解决数据及语音等多种业务的接入。
◆可根据区域的业务量的增减灵活调整带宽。
◆可十分方便的进行业务迁移、扩容。
在临时搭建业务点的应用中优势更加明显。
常用无线接入在结构上大致上可分为2种类型,一种是局端设备之间通过无线方式互联,相当于中继器。
另外一种是用户终端采用无线接入方式接入局端设备。
1、无线局域网接入技术GSM接入技术GSM是一种起源于欧洲的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
该技术是目前个人通信的一种常见技术代表。
它用的是窄带TDMA,允许在一个射频即'蜂窝'同时进行8组通话。
GSM是1991年开始投入使用的。
到1997年底,已经在100多个国家运营,成为欧洲和亚洲实际上的标准。
GSM数字网具有较强的保密性和抗干扰性,音质清晰,通话稳定,并具备容量大,频率资源利用率高,接口开放,功能强大等优点。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采用此项技术标准,此前一直是采用蜂窝模拟移动技术,即第一代GSM技术(2001年12月31日我国关闭了模拟移动网络)。
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各拥有一个GSM网,GSM手机用户总数在1.4亿以上,为世界最大的移动通信网络。
2、无线局域网接入技术CDMA接入技术CDMA即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的缩写,译为"码分多址分组数据传输技术",被称为第2.5代移动通信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线信道是一种开放的环境,物理上不能进行隔离 通过对用户合法性的认证和对数据加密提高安全性
认证的策略 开放系统认证
一种非身份认证,目的是让AP感知站点的存在 其实没有什么安全性可言
共享密钥认证(一个共享的密钥KAB只要通信双 方知道)
9
IEEE802.11标准体系 ——认证与加密(续)
2
WLAN环境及面临的问题(续)
隐藏站点问题
A覆盖B和D、不覆盖C B、D全覆盖 C覆盖B和D、不覆盖A A、C彼此不覆盖,导致:
D A B C
* A、C侦听不到彼此的载波; * 可能出现A、C同时向B或D发送 且彼此认为没有冲突, 实际上冲突会在B或D处发生 *CSMA失效,信道有效利用率下降
A、C互为 隐藏站点
IEEE802.11标准体系
CSMA/CA操作过程
①发送方在发送数据帧前先发送一个短的RTS控制帧 ②接收方收到该RTS后,返回一个CTS控制帧 ③所有站都监控信道,发现信道忙,推迟接入 ④发送方收到CTS后,发送数据帧 ⑤接收方收到数据帧后,进行校验 正确:发ACK进行确认 错误:丢弃该帧 ⑥发送方超时没有收到ACK,则重发该帧
4
WLAN的网络结构
无中心-对等结构(ad-hoc)
B A D
频率f
C E
Internet
所有移动站点都处于平等地位 无中心站,所有站点间可直接通信无需中继 所有站点共享同一信道,竞争同一信道 不便于采用定向天线 用户增加时,冲突厉害 适合用户少且范围小的组网
WLAN的网络结构
有中心-AP接入结构
14
MAC帧通用格式
帧 控 制 持续时 地址 间ID 1 地址 2 地址 3 序列 号 地址 4 帧体 校验
MAC帧格式由三部分组成:MAC帧头、帧体和校验 控制字段不同决定了帧类型的不同 控制帧、数据帧或是管理帧 持续时间表示一个帧的持续发送时间,以便虚拟载波侦听 序列号是对分段号的标识,以便按序重组 地址分为四种地址,不过不同的帧类型,地址个数也不同 四种地址为:源地址、目的地址、发送站地址、接收站地址
市场地位上的绝对优势,所以在很多领域和场合,WLAN又仅 市场地位上的绝对优势,所以在很多领域和场合,WLAN又仅 代表802.11x系列标准,不代表红外等其他无线局域网标准。 代表802.11x系列标准,不代表红外等其他无线局域网标准。
WiFi原仅代表802.11b系列的技术,但随着802.11g系列技术 WiFi原仅代表802.11b系列的技术,但随着 802.11g系列技术
PLCP功能
将MAC帧增加同步头、起始定界符等,形成物理层 PDU,以适合信道的传输。 不同的PMD子层,所对应的PLCP也不同。
PMD功能
信号的调制、解调,信道状态检测,从信道上收发、 数据
7
IEEE802.11标准体系
——组网方式、BSS与ESS
组网方式
ad-hoc(无中心、对等) AP接入(中心控制),也称基础结构
RTS和CTS握手,解决隐藏站点问题,避免冲突 确认与重发,确保在易受干扰的无线信道上数据传 输的可靠性
对每一帧都进行确认(停等协议) 只有收到正确应答后才发下一帧
11
IEEE802.11标准体系
MAC协议——CSMA/CA协议
载波侦听
物理层载波侦听
可以通过检测信号能量,判定信道的忙闲状态
MAC层虚拟载波侦听
单跳结构、共享信道、IEEE802.11标准系列、适应于几 百米范围的固定或移动PC机的无线接入
1
无线局域网的概述
无线局域网的功能
为小范围内固定或移动站点提供无线数据通信
无线局域网的环境及面临的问题 有限的带宽
2.4GHz无需申请频带,非常拥挤 5GHz频带 如何利用有限的带宽是WLAN面临的问题之一
通过分析MAC帧的类型以及交互的顺序判定信道 的占用情况(可能的趋势)
IEEE802.11标准体系
MAC协议—CSMA/CA协议(续)
RTS(请求发送ready to send)与CTS (清除待发送clear to send) 为更好的避免冲突,采用RTS/CTS握手机制
站点发送数据之前,先发送RTS 如果收到通信对象的CTS,则没有冲突,可以发送数据, 并在后续的发送中不会冲突 如果定时收不到CTS,说明冲突产生,退避并重试
假设站点A最初与AP1关联,在BSS1内,开始向BSS2方向移动 当A移动到BSS1边缘时,开始扫描,寻求下一个AP,寻到AP2,开始与 AP2关联,站点告知AP2自己来自AP1,AP2通过DS与AP1通信,获取 AP1为A缓存的信息,并开始转发A的信息。
IEEE802.11标准体系 ——认证与加密
共享信道
多个站点共享同一信道 数据通信具有广播的特点 两个或以上站点同时发送会发生冲突 如何避免冲突、如何分解冲突是WLAN面临的问题之二
WLAN环境及面临的问题(续)
隐藏站点和暴露站点
共享无线信道的广播信息不一定到达每个站点 存在着隐藏站点和暴露站点的问题 隐藏站点会增加站点冲突的可能性 暴露站点会抑制信道资源的充分利用 如何克服隐藏站点和暴露站点是WLAN面临的问题之 三
BSS与ESS(续)
ESS
ESS: Extended Service Set ,可扩展服务组 多个BSS通过一个分布系统(DS)相连构成一个ESS(每 个BSS内有一个AP,用于连接DS及控制BSS内站点的接 入) ESS有一个ID,称为ESSID(与BSSID统称为SSID)。 同一个ESS的站点可以在不同的BSS之间切换
第8章 无线局域网接入技术
无线局域网的产生 无线局域网概述 802.11标准
标准概要 组网与通信 CSMA/CA协议 MAC帧格式与类型
无线局域网的典型应用
无线局域网的引入
希望自由接入、希望在不易布线和不便布线的 地方接入需求,推动产生了无线接入技术 无线局域网的产生源于无线数据通信 无线局域网(WLAN)
5
IEEE802.11标准概述
1990年IEEE802委员会成立IEEE802.11工作组 1997年6月公布标准 现行标准是IEEE802.11-1999 IEEE802.11标准全称 无线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和物理层规范 Wireless LAN Medium Access Control and Physical Layer Specifications 标准包含的内容包括 基本的组网方式及结构 协议参考模型 MAC层协议、数据格式与数据传输 物理层技术 用户认证与信息安全
DS
BSS1
AP
AP
BSS2 ESS
8
IEEE802.11标准体系
——组网方式、BSS与ESS
DS
AP2 BSS2
BSS1
A
AP1
ESS
BSS的站点之间的通信、站点与DS的通信都靠AP转发 ESS有一个ID,同一个ESS的站点可以在不同的BSS之间漫游 标准未对如何具体实现漫游进行规定,可能的策略:
AP f Internet Internet
所有移动站点通过中心站点(AP)接入 一般AP位置不动,实现站点的接入和到有线网的桥接 不考虑移动站点之间的直接通信 只考虑各站点与AP之间的直接通信 无线站点之间、无线站点到互联用户的通信都需通过AP转发
有中心的结构便于对用户的接入管理,更适合作WLAN接入网的 结构
RADIUS服务器
DS
RADIUS客户模块 802.1x服务器模块
AP
BSS1
AP1
ESS
AP2 BSS2
802.1x客户模块
站点
IEEE802.11标准体系 ——认证与加密(续)
数据加密 定义了一种可选的加密协议,即WEP WEP:Wire Equivalent Privacy 有线等价保密 目的是为了提供等同于有线网的保密级别 实际上很难保证,效果不好 在接入网,必须采用更好的保密协议
BSS
BSS Basic Service Set ,基本服务组 BSS是一个基本的WLAN的单元网络 为一组站点提供通信服务 在一个BSS内,各站点可直接通信(对等),或只能通过一跳中 继实现站点之间的通信(AP) 每个BSS都有一个ID,称为BSSID 不同的BSS之间的站点不能直接通信,必须通过分布系统互连并 转发
10
IEEE802.11标准体系 ——移动与关联
站点移动情况
固定仅在BSS内移动 在同一个ESS内不同的BSS之间移动 在不同的ESS之间移动
IEEE802.11不支持站点在不同的ESS之间移动 站点在通信之前必须与某个AP关联
关联之前,必须先经过认证
站点在移出一个AP时,必须重新与另一给AP关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WLAN环境及面临的问题(续)
暴露站点问题
A覆盖B,不覆盖C、D B覆盖A、C,不覆盖D C覆盖B和D、不覆盖A D覆盖C,不覆盖A、B
A B C
D
* 本来同时B向A、和C向D发 送不会冲突 * 但B发向A时,C因检测到载 波而抑制向D的发送
B、C互为 暴露站点
3
WLAN环境面临的问题(续)
移动带来不定因素
访问控制
标准定义了两种访问方式
分布式协调功能DCF,站点之间通信基于竞争协议 CSMA/CA 点协调功能 PCF,是一种集中控制方式,站点之间 的通信基于轮询的方式,一种无竞争的方式
关联 认证与加密 帧的分段与重装
无线信道易受干扰,短帧有利于提高传输的成功率 分段功能是802.11的一个可选项
IEEE802.11标准体系 ——物理层功能
WLAN作为接入网采用的认证策略 ——基于端口的用户接入控制协议IEEE802.1X
将802.1X服务器软件装入AP,且AP有RADIUS(Remote Authentication Dial In User Service,远程用户拨号认证系统)客户端功能 AP接收用户的认证请求,并通过RADIUS客户端模块转换成RADIUS的请求 报文发向RADIUS服务器 认证通过,返回AP,AP转发给请求的认证的站点 AP与站点建立关联,并转发该站点的数据 RADIUS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