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理解人口容量的概念及其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综合思维:能够综合考量资源承载力、科技发展水平、社会消费模式等因素,分析影响人口容量的多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3.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数据解读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人口问题、制定人口策略的能力。

4.区域认知:增强学生对不同区域人口容量差异性的认识,理解人口容量具有地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人口容量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特别是资源环境对人口容量的制约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全面、动态地分析人口容量问题,理解人口容量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系统。

三、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地图册•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视频资料展示人口容量相关案例)•相关统计数据资料(如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各国资源分布等)•小组讨论任务卡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人口容量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案例分析法:选取国内外典型人口容量案例,分析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数据解读法:利用统计数据,直观展示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不同情境下的人口容量问题,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资源枯竭与人口增长冲突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过多可能带来的问题。

•问题引导:提问“地球能养活多少人?”“人口容量是如何确定的?”激发学生探索人口容量的兴趣。

2. 新课教学•概念解析:明确人口容量的定义,即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影响因素分析•资源环境:讲解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矿产)和环境质量(如空气质量、水质)对人口容量的制约作用。

•科技发展水平:分析科技进步如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拓展生存空间,从而增加人口容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人口合理容量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人口合理容量教案

《人口的合理容量》授课方案一、教材解析: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的第三节。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线之一,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是重点的因素之一。

所以,本章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全面的理解人地关系这一人类关注的永远话题,为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及地域地理等相关内容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谋求人口合理容量”主要说明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见解、影响因素,说明人口合理容量拥有不确定和相对牢固的双重性。

指出我国必定谋求合理人口的容量,坚定不移地推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令人口增加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这是对本单元知识的总结和感神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本节教材内容较好地表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从整体的知识结构上看,在前两节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解析了人口变化的基本过程之后,本章用一节的篇幅阐述了“人口的合理容量”,重点说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旨在帮助学生成立正确的人口观;经过对“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问题的研究,知道了人口合理容量的见解,并认识到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花销水平对人口合理容量有很大影响;经过对“地球上合适养活多少人”问题的研究,知道了人口合理容量的见解,认识到人口增加必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类才能可连续发展,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所以能够说本节在全章节中起到总结本单元知识和感神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表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节教材由“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和“地球上合适养活多少人”两部分内容组成。

教材设置“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地球上合适养活多少人”这两个问题作为段落的标题,激发学生研究答案而进行学习。

“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最大值)、“地球上合适养活多少人” (最正确值)这样两个标题的比较,能够很好地揭穿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异。

显然,最正确值小于最大值。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准时期内,在保持相对牢固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1.3《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1.3《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达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3.教师强调人口合理容量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策略,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养。
2.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人口合理容量与实际人口数量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表达的能力。
3.多元教学,提高效果:
a.利用地图、数据和图表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b.采用案例分析、辩论赛等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案例,提出提高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表达的能力。
2.通过分析地图、数据和图表,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研究国内外人口合理容量的案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人口忧患意识,认识到人口合理容量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关系,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设计
3.阅读一篇关于人口容量与可持续发展的学术论文或新闻报道,并撰写一篇读后感。要求:不少于500字,阐述文章的主要观点,以及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启示。
4.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要求:独立完成,书写工整,按时提交。
5.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制作一份关于人口容量知识的手抄报,内容包括:概念、计算方法、影响因素、人口合理容量等。手抄报要求:内容丰富,设计美观,创意新颖。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关注人口容量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组织小组合作,进行人口容量调查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导:
(1)通过讲解人口容量对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2)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引导他们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5.总结与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人口容量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2.强调人口合理容量对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解决人口问题作出贡献。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6.课后拓展:
(1)鼓励学生关注国内外人口政策、人口问题等方面的资讯,提高学生的时事关注度。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课稈标准学习目标核心秦养环境承載力与人【1合理容童的区别.丁解:环境瓶诫力.评境人口輕址和人口合理界址的背义从区IWd识记:环埴人n壽童的謬响同索.婢解:立球人口磔it療我啊评搅人口磔试估册倉,应用:根抵一些址叶救軾“现象•仆析环境歩戴力与人口合理容站之间的关乘*分折農圉n萌严帀的人雜人堆协调礙:郴攜地理环境的承载Th理成合理的人H堤柜r 需合禺棒:诰詩贵料・分折怖叫人口會吐的因it.1.环境承载力(1) 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 衡量指标:型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 .环境人口容量资源主要因素(1) 影响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2) 观点:乐观、少悲观、介于乐观和悲观之间的观点。

[自我探究]所有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和环境人口容量之间都呈现正相关性吗?为什么?[提示]不是。

环境人口容量的大部分因素和环境人口容量之间呈现正相关性,但是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和环境人口容量之间为负相关性。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按照口01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华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口03适宜的人口数量。

2 •研究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1) 影响陣人口战略。

(2) 影响人口政策。

(3) 影响区域的曲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 .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现实中的人类社会,已经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口06老龄化等人口问题,并由人口问01 口主预习固根基主干引导夯基固本题进一步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口 07环境问题。

4[自我探究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矿产资源贫乏,是依靠什么条件提高本国人口合理容量的?[提示]依靠岛国的位置、众多的良港,进口资源能源,出口工业产品;发展科学技术, 提高社会生产力。

『自我反馈』1.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理想的人口规模B. 不同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差别不大C.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科技发展水平D. 消费水平的高低,对环境人口容量有较大影响答案 D解析 A 项指的是人口的合理容量;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 人们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存在较大差别;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有较大的影响。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一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一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教案

《1.3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1、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课标解读:对于这个标准我的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能够说出“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②能够正确辨别和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联系。

③能够简单分析出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④能够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力有一个限度,人类活动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

⑤能够分析、比较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异,明确这两个概念对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⑥学生能够体会“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这两个概念所蕴涵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逐渐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人口合理容量”是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环境承载力”则是仅从自然资源角度估算的生物生理性容量,即把人均消费水平压缩到最低情况下的最大人口容量。

显然,人口的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所指的人口规模。

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是随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

而资源的消耗还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水平紧密联系,这就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限度,人类活动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

人类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这一长远目标。

2、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的第三节。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线之一,人口、环境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要素。

因此,本章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全面的了解人地关系这一人类关注的永恒话题,为以后相关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章用一节的篇幅阐述了“人口合理容量”,重点说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这两个概念,目的是要学生对人口、环境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3)分析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及其发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对影响人口合理容量因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与资源、科技、消费等关系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2)理解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和控制人口对世界人口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2)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3)认识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2、教学难点(1)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需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的第三节。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线之一,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是关键的因素之一。

因此,本章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全面的理解人地关系这一人类关注的永恒话题,为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及区域地理等相关内容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前两节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了人口变化的基本过程之后,本章用一节的篇幅阐述了“人口的合理容量”,重点说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材设置“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这两个问题作为段落的标题,激发学生探求答案而进行学习,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得到这两个问题的精确答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1)报告内容包括:地区概况、人口现状、资源环境状况、人口合理容量分析等。
(2)运用课堂所学的方法和技巧,结合GIS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数据分析。
(3)报告不少于800字,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数据准确。
3.思考题: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1)人口合理容量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3.利用GIS等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分析人口容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设计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分享观点,培养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人口问题的关注,增强人口资源环境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口合理容量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4.案例分析,提升能力: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人口容量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总结反思,情感升华: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人口合理容量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环保、节能等行为,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课后作业,巩固拓展: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适当拓展。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人口合理容量的基本概念,理解其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关系,能运用相关指标进行简单测算。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统计数据等资料分析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3.使学生掌握人口容量预测的方法,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初步分析和判断。
2.学生在数据分析、GIS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差异,适当调整教学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1)概念:指□01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02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1)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03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2)观点:乐观、□04悲观、介于乐观和悲观之间的观点。

[自我探究] 所有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和环境人口容量之间都呈现正相关性吗?为什么?[提示] 不是。

环境人口容量的大部分因素和环境人口容量之间呈现正相关性,但是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和环境人口容量之间为负相关性。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按照□01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02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03适宜的人口数量。

2.研究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 (1)影响□04人口战略。

(2)影响人口政策。

(3)影响区域的□05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现实中的人类社会,已经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人口□06老龄化等人口问题,并由人口问题进一步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07环境问题。

4.控制人口在合理规模之内的措施[自我探究]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矿产资源贫乏,是依靠什么条件提高本国人口合理容量的?[提示]依靠岛国的位置、众多的良港,进口资源能源,出口工业产品;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社会生产力。

『自我反馈』1.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理想的人口规模B.不同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差别不大C.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科技发展水平D.消费水平的高低,对环境人口容量有较大影响答案 D解析A项指的是人口的合理容量;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人们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存在较大差别;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有较大的影响。

2.为了简便,在实际中通常把某一种或几种资源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

其通常依据的资源类型是( )A.土地资源B.水资源C.矿产资源D.森林资源答案 A解析土地资源不可以通过调配而得到补充,而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可以通过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来获得。

因此,通常把土地资源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

『活动点拨』[教材P12读图思考]1.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该地区或国家的环境人口容量将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的数量。

2.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增加。

一般来说,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

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

[教材P14活动]我国目前人口增长模式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但也应该看到,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每年仍净增人口1 000多万,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我国自然增长率的下降,主要得益于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计划生育政策。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报告中认为我国环境人口容量应该控制在16亿左右,这是就我国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而言的,目前的13亿人口已使我国的许多资源不堪重负了,例如,水资源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16亿左右的人口是最大的极限容量,并不是人口的合理容量。

无论是从人口增长的趋势看,还是从环境人口容量看,我国必须采取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甚至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继续实行计划生育。

探究点环境人口容量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我们知道,当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木桶能容纳多少水,主要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桶板究竟有多长。

如果各块桶板的长度并不相等,那么,木桶容纳水量的多少取决于长的桶板,还是短的桶板呢?这其中的答案就是所谓的“木桶效应”。

(1)木桶的底面积确定后,它的容量取决于哪个桶板?(2)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制约其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3)如何提高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答案](1)短的桶板。

(2)我国西北地区有着广袤的土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水资源缺乏,成为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3)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消费;发展科技;加强区域合作等。

1.制约因素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这些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如下表所示:2.特性——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资源的总数并不确定,一个地区的资源也会不断变化,这是因为资源的数量和开发利用程度要受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

科技发展了,一方面会使现有资源的利用程度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可使开发资源的数量增加,即它的利用程度和开发程度具有不确定性。

如下图所示:下表为某岛国环境与人口信息。

读表完成(1)~(2)题。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45万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5万2006年实际供养的人口数量30万2010年实际供养的人口数量35万(1)A.25万B.30万C.35万D.45万(2)环境人口容量( )A.只受资源丰富程度影响B.与科技发展水平呈负相关C.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D.与对外开放程度无关[解析]第(1)题,表格中,该岛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45万,此数据能反映该岛国环境承载力。

第(2)题,环境人口容量不只是受资源丰富程度影响;环境人口容量与科技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与对外开放程度呈正相关。

[答案](1)D (2)C[方法指导] 如何区分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的关系,即某一种资源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如土地人口承载力、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等。

环境人口容量则主要研究的是一个地区、一定时期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它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

环境承载力是确定环境人口容量的前提,但环境承载力往往大于环境人口容量,一般人们用最小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环境人口容量。

探究点人口合理容量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估测,全国耕地面积保持在1.23亿公顷,播种面积1.93亿公顷,粮食总产量8.3亿吨,若以人均500千克测算,我国耕地面积可承载的人口为16亿左右。

材料二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8~9亿。

如果按照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之内。

(1)如何理解两则材料中“16亿”与“7亿”的区别?(2)材料二说明,为满足人类更高级的需要,人口合理容量是如何变化的?因此,为了提高人口合理容量,人类应如何做?[答案](1)材料一中的16亿是指我国的环境承载力,是我国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材料二中的7亿是指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减小。

应提倡适度消费。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表解如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

读表回答(1)~(2)题。

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约14~15亿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约15~16亿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15.1亿或16.6亿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约8~9亿(1)表中反映出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 )A.约15~16亿B.15.1亿或16.6亿C.约8~9亿D.约14~15亿(2)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 )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②地区开放程度③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④国家人口政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第(1)题,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结合表中内容,可知“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为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

第(2)题,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首要因素;科技水平影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消费水平影响资源的消耗,地区开放程度影响从外界获取资源的数量,因而它们都是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重要因素。

[答案](1)C (2)A[方法指导] 图析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1)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环境允许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即能养活多少人,而人口合理容量代表了合理生活的最大人口数量、国家发展与安全的最小人口数量(最佳人口),即最适合养活多少人。

资源、科技、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有很大影响。

(2)人口合理容量不仅反映了人口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而且体现了人口数量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相适应性,是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必须谋求人口的合理容量,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探究点1环境人口容量1.有关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也越大B.科技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小C.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也越小D.社会分配制度对环境人口容量大小没有影响答案 A解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它与资源、科技发展水平成正相关,与消费水平成负相关。

所以,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2.江苏比西藏承载更多人口,这说明江苏比西藏( )A.资源利用条件更优越B.生活消费水平更高C.交通运输条件更便捷D.人均生存空间更大答案 A解析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江苏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优于西藏,资源利用条件优越,因而人口承载量大。

探究点2人口合理容量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东部的实际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B.我国西部的实际人口数量低于人口合理容量C.若实际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则当地自然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D.若实际人口数量等于人口合理容量,则人口与环境资源基本协调答案 D解析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在7亿左右,但从目前实际人口数量看,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均已超过人口的合理容量。

4.有关环境人口容量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②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③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④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答案 A解析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很多,例如,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及消费水平等。

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负相关,科技水平、资源丰富程度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故②③错误,①④正确。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考点分布表]考点题号环境人口容量3,4,7,8,10,12,13人口合理容量1,2,5,6,9,11[基础巩固]读不同气候区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测算表,回答1~2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