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培训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培训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培训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中医学的概念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经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其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诊疗技术和养生方法。它包括中医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康复医学等内容。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中医学也是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溶入了当时先进的科技成果。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性;

中医学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性;

中医学具有科学、仁术和技艺的融合性。

中医学为中国人民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愧为我国和世界科学史上的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问世。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受到古代的唯物主义和辨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神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主要内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三、阴阳学说

四、五行学说

五、藏象学说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完整的个体,“完整”一词的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

(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了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功能系统。

(2)生命物质的同一性——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相互转化,分布于各脏腑器官,保证了各脏腑器官机能活动的统一性。

(3)功能活动——协调为用

任何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在其它脏器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

任何一个体表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都与内脏的活动密切相关。

五脏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形与神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

(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了依据。《内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朱丹溪曰:“欲知其内,当以观乎外”。

(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①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②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③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④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调查资料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生的足月婴儿要高18.31至15.30厘米

东方——多痈疡

病理:南方——多挛痹

西方——多内伤

北方——多脏寒生满病

⑤自然环境与治疗的关系

因时

制宜

因地

(2)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①社会的治安对人体的影响

社会安定,有益健康——“太平之世多长

寿人”。

社会动乱,有害健康——大兵之后必有大

荒,大荒之后必有大疫。

②人的社会地位的改变影响身心健康——

《素问·疏五过论》:“尝贵后贱,虽不中邪,

病从内生”。

中医学在讨论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等重大医学问题时,不仅着眼于人体自身,而且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各种影响,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求医生既要顺应自然法则,因时因地制宜,还要注意调整病人因社会因素导致的生理功能失常,以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可见,中医学早就从宏观上勾画出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全部构架,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且给这一现代医学模式增添了新的内容----天人一体观。

(二)辨证论治

1.症、证、病的含义:

(1)症:症状、体征。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主观感觉到的和能被客观发现的单个症状或体征,是病、证本质的客观反映。如:头痛、发热、浮肿、脉浮、舌淡苔白。

(2)、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如:风寒表实证,

病因一风寒

病性一寒

病位一表

邪正关系一实

反映了疾病在现阶段的本质,可作为治疗疾病的依据。

(3)、病:疾病,

疾病是指致病邪气作用人体后,正邪斗争而引起的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病理变化的全过程。是生命的异常变化。如:肺痈、痰饮、便秘、麻疹、疟疾等。

2、症、证、病、三者关系

(1)区别:

症:是可以被感知的疾病现象,是构成

证候和疾病的基本要素。是诊断疾病和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

证:是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能反映疾病阶段性本质的症状集合。是对疾病现阶段本质的认识,代表了疾病当前所处阶段的主要矛盾。

病:反映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全部过程和基本规律。

(2)联系:

每一种病都包含了以某一症状为主的若干症状、体征组合的不同证候。

症状

若干

总之,病是由症组成的,证是病的本质表现,也是由症组成的,症与证虽然与病有密切关系,但疾病既不单是一个突出的症状,也不单是一个证候,

每一种病都有它的发病原因和病理变化,其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可产生不同的证候,每种病表现出来的证候又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各种不同的证候又有相应的治疗原则。可见,疾病与单一的症状和证候是不同的。症、证、病三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严格的区别。

3.辨证论治的含义

辨:分析、辨别。

证:证候。

论:考虑、讨论。

治:治则、治法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诊断思维过程。

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4.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

5、辨证论治的应用

(1)同病异治:病相同,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疾病的阶段不同,或病人的体质不同,故反映的证不同,因此,治法不同。例如感冒:证

体征

夏季—感受署湿—治疗用芳香化浊药物冬季—感受风寒—治疗用辛温散寒药物

(2)异病同治:病不同,因出现大致相同的证,故治法基本相同。

例如:久痢、脱肛、内脏下垂等病,都是由于中气下陷所致,所以都要以用“提升中气的方法来治疗。

(三)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这说明阴阳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普遍规律,它可以作为万物归类的纲领。阴阳的矛盾运动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生长灭亡的根源。阴阳存在于人体生长、壮老、病死的整个生命过程。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对立:说明阴阳代表了事物现象中相互对立而又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阴阳互根: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单独存在,因而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阳,就无所谓阴,没有阴,就无所谓阳。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消长:阴和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依存,并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运动变化状态之中,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

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从人体部位分:

体表——为阳上部——为阳

体内——为阴下部——为阴

背部——为阳四肢外侧——为阳

腹部——为阴四肢内侧——为阴

从脏腑分:

六腑——为阳

五脏——为阴

气——主动、属阳

从气血分

血——主静、属阴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气平顺,阳气固密,阴阳双方在对立制约消长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人体的生命就正常。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正、邪的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其抗病和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及其所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力。用阴阳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部分。

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也有

阴阳之分:

如六淫寒湿——阴邪

风、暑、火——阳邪

(2)说明病理变化的总纲

阴阳偏胜:

即阴盛或阳盛,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阳盛是病理变化中阳热亢盛的热证。阴盛是病理变化中阴邪偏胜的寒证

病理变化

阳盛:

阳胜则热——证见:高热、汗出、舌红苔黄脉数,属实热证。

“阳胜则阴病”。——证见:口渴,属实热证

阴盛:

阴盛则热—证见:舌淡苔白、脉沉,属实寒证

阴盛则阳病—证见:形寒肢冷、腹痛、泄泻,属实寒证

阴阳偏衰

即阴虚与阳虚,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阳虚是人体阳气的虚损,阴虚是人体阴液的不足。

病理变化:

阳虚—阳虚则寒。证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倦卧,自汗,脉微—虚寒证

阴虚—阴虚则热。证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脉细数—虚热证阴阳相损:

由于阴阳互根,所以机体的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

病理变化:

阴阳相损:

1、阳损及阴:阳气虚弱—阴精化生不足—阴虚

例:脾气虚—食少、腹满、便溏、少气、乏力

心血虚—心悸失眠、面色无华等

2、阴损及阳:阴精亏损—阳气生化无源—阳虚

例:心血亏虚—心悸失眠、面色无华等

心气虚—少气懒言、体倦乏力等

阴阳转化

是人体阴阳失调而出现的病理现象,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所谓“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病理变化

疫毒痢疾:

原始证:腹痛剧,下脓血,高热,烦渴,脉滑数(阳证)

转化证;身凉肢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等(阴证)

(病理:热毒极重,耗伤正气)(由阳转阴)

风寒感冒:

原始证: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等(阴证)

转化证;高热,大汗,大渴,脉洪大(阳证)

(病理:寒邪入里,变化为热)(由阴转阳)

阴阳相离

由于阴阳互根的原理,机体的阴阳一方亏损到了极点已趋消失,使另一方也失去了存在前提而随之消亡。

病理变化

阴阳相离:

阴亡致阳越—阴液耗竭,阳失于依附而外越

阳亡致阴竭—阳气外脱,阴无以化生而枯竭

导致阴阳离决

阴阳相离,茅盾消失,意味着生命的终止,即所谓“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4、用于疾病的诊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张景岳:“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1)四诊分阴阳,为辨证提供可靠依据。

(2)辨证分阴阳:

八纲辨证是临床各种辨证方法的纲领,而阴阳又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表、实、热——阳

里、虚、寒——阴

无论四诊,还是辨证,都必须以分辨阴阳为首务。如张景岳所说:“医道虽繁,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5、用于疾病的治疗----必平阴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因此,把握阴阳失调的状况,调整其阴阳的偏胜偏衰,以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最基本的治疗原则。

①确定治疗原则

《灵枢·邪客篇》:“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泻其有余(损其有余)——适用于阴阳偏胜之实证,即“实则泻之”

阴偏胜——实寒证——寒者热之——用

温热的方药治之

阳偏胜——实热证——热者寒之——用

寒凉的方药治之。补其不足(补其偏衰)——适用于阴阳偏衰之虚证,即“虚则补之”

阴偏虚——虚热证——滋阴清热,补阴

抑阳,阴液充足,虚热自清。

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偏虚——虚寒证——助阳散寒,补阳

抑阴,阳气恢复,虚寒自消。

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②、药物性能,必分阴阳。

“性能”:指药物的四性(四气),五味及作用。皆可用阴阳来归的说明药之四性(四气)

寒、凉——属阴,如黄连、石膏

温、热——属阳,如干姜、附子肉桂

药之五味(六味)

辛、甘、淡——为阳,如菊花、薄荷、猪苓

酸、苦、咸——为阴、如地龙、乌梅、五味

药之作用

升、浮——属阳,如桑叶、升麻、浮萍

降、沉——属阴,如石决明、牡蛎、磁

(四)五行学说

五行在中医学中是怎么运用的?

一、五行及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一)、五行的含义

1.五材:构成客观世界的木、火、

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2.五行:行,运动、运行。五行

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

物质的运动变化。

(二)、五行学说的含义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的概念、特性、生克规律,并用以阐述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人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自然规律的一种自然观和方法论。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五行的特性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朴素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概念。作出了经典性的阐述。将其概括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向下的性质。引申为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

火曰炎上:火具有炎热,向上的性质。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

木曰曲直:“曲”,能弯曲柔和之义;“直”,伸展、畅达的意思。是对树木生长形态的概括,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木。

金曰从革:“从”、由也,金的来源;“革”、变革之意。“从革”,一指金是通过变革而产生;一说金有变革之性。说明金的刚柔相济的特性,引申为具有

沉降、肃杀、收敛、洁静、发声,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金。

土爰稼穑:“稼”,春播(种);“穑”,秋收(收获)。引申为具有受纳,承载,生化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土。

由此可见,五行的特性虽来源于对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特性的观察,但实际上大大超过了五种物质的本身,既基于五行,又高于五行,是对五种不同功能属性的抽象概括,成为事物和现象的综合概念,具有更为广泛,更为抽象的涵义。

三、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与推演

五行学说从五行的特性出发,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别归属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系统。具体归类可分为两种情况:直接归类——取象比类法

即是将事物的形象与五行的抽象特性相比较,以确定事物的五行归属。

间接推演——推演络绎法

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至与其相关的事物,以得知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上表可看出,五行学说对事物属性的归类与推演法则是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间架,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及其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按五行属性进行归类,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大结构系统,不仅说明了人体内在脏腑的整体统一,而且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四、五行的生克规律

1、相生

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促进的作用。

次序:生生生生

木火土金水

生我者——母

关系《难经》:“母子关系”。我生者——子

2、相克

含义: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抑制,

制约的作用。

次序:木土水火金

关系:克我者——所不胜

我克者——所胜《内经》:“所

不胜与所胜”的关系。

五、相生与相克的关系——制化关系。

即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推动事物正常的变化与发展。没有相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与成长;没有相克,就不能维持事物在协调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已展示出人体自动调控系统模型的雏型。

六、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生理方面

1、将人体的脏腑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并与自然界的五气、五季、五化、五色、五味、五方等联系起来,反映了内外环境的统一性。

2、说明五脏的某些生理功能。如肝属木,主疏泄;脾属土,主运化。

3.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

资生关系。

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

关系。

五脏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了五脏功能的协调平衡。展示出人体自动调控系统模型

(二)阐述五脏病理

说明五脏病变相互影响——相互传变

母病及子—疾病的传变,由

母脏传及子脏。临床上常见的

母子相及传变“肝肾精血不足”和“水不涵木”

子病累母—疾病的传变,由子脏传及母脏,又称“子盗母气”。临床上常见的有心肝血虚和心肝火旺。

传其所胜—如肝病传脾

相克传变

传其所不胜—如肝病传肺

克克

以木为例:金木土

(我所不胜)克我(我)(我所胜)我克

(三)用于疾病的治疗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与治法

治疗原则——补母泻子

治疗方法

滋水涵木法:滋肾阴养肝阴,适用于肾阴亏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益火补土法:温肾阳以补脾阳,又称“温肾健脾法”。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脾阳不振之证。

培土生金法:补脾气以益肺气,又称“健脾益气法”。适用于肺气虚弱或肺脾两虚之证。

金水相生法:养肺阴滋肾阴的方法。适用于肺阴虚日久致肾阴虚的肺肾阴虚证。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与治法

治疗原则——抑强扶弱

常用治法

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调理肝脾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的肝旺脾虚之证。

培土制水法:补肾或补脾以制约水湿泛滥。适用于脾虚不运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佐金平木法:泻肝清肺。辅助肺金以制肝木的方法,即滋肺阴,肃肺气、抑肝火,适用于肝火犯肺证。

泻南补北法:泻心火滋肾水。适用于肾阴亏虚,心火亢盛的心肾不交之证。

3、根据药物的色味与五脏相应的关系,指导临床用药

药青味酸多入肝,如青黛、乌梅。

药赤味苦多入心,如朱砂、黄连。

药黄味甘多入脾,如黄精、红枣。

药白味辛多入肺,如白果、辛夷花。

药黑味咸多入肾,如玄参、地龙。

(五)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藏象二字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在的生理病理现象,故称“藏象”。

“业医不知脏腑,开口动手便错。”一、藏象的含义

指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现象。藏象是一个动态的名词,藏与象之间存在着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因“藏变”可以决如面色红润,脉搏和缓有力——心血充足

面色淡白,脉细无力——心血不足。

二、藏象学说的含义

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脏腑及其与形体、官窍、情志之间以及脏腑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学说。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心为主宰。

形成了五大功能系统。

心系统:心、小肠、脉、舌、喜、汗、面、

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悲、涕、毛、

脾系统:脾、胃、肉、口、思、涎、唇、

肝系统:肝、胆、筋、目、怒、泪、爪、

肾系统:肾、膀胱、骨、耳(二阴)、恐、唾、

发、

(二)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人体生理和病理学概念,是一个综合性的功能单位。

中医一个脏腑的功能不但包含了解剖生理学中同名脏器的功能,而且还包括了其它几个脏器的部分生理功能;而解剖生理学中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又可分散在藏象学说中某几个脏腑之中。

中医学的“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以象测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与功能合一性结构。因此,“藏”的概念不仅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和病理学概念,是一个形态与功能的综合概念。

而西医学在原子论自然观的指导下,重视还原分析的方法,研究各脏器的解剖结构特点,并从这些结构特点出发,解释各脏器的功能活动。

定“象变”。“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故可“以象论藏”。因此中医与西医的心肝脾肺肾名称虽然相同,但是生理和病理概念却不一样,所以,学习脏腑切忌以西证中,对号入座。

四、五脏、六腑,奇恆之府各自的生理功能

(一)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主神志,“君主之官”

肺——司呼吸主气,主宣降,主通调水道,

助心行血、化血。肺为娇脏,“相传之官”亦称“华盖”

脾——主运化、升清、统血。脾喜燥恶湿,“仓廩之官”,后天之本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为刚脏喜条达,“将军之官”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本篇是从老师之授课讲稿、论文著作、毕业题词、带教面授等方面选录整理而成,内容极其丰富,哲理非常深刻,传道用心良苦。篇中有反映老师对祖国医学无比酷爱,及执着精神;有显示老师发扬祖国医学的抱负、构想,及发挥中西医之长,使中医学成为最完备医学的热诚期盼;有对《伤寒论》至高无上经典的学习体会;有对后之异军突起温病学说的研究心得;有对末学诲人不倦的"中医千万不能丢失辨证论治法宝"的谆谆教导;有毫不隐私的古方运用、药物研究的经验传授;有为初学者开辟门径、备勤学者临床参考、朗朗成诵、易于记忆、选方能尽左右逢源之妙的自创歌诀等等。 总之,吾等若认真研读,必将和医案一样获益匪浅! 中医焉可称为草药医生。中医和西医根本不同,有人把西医看作科学医生,而把中医视为草药医生。我们不否认西医之诊疗是以科学为基础.然将中医看作草药医生,是对中医根本没有认识。中国医学是中国固有之医学,和中华文化有关,有独立的学术体系,此种医学是由生活实践之经验积累而产生的。即循着积累之经验,不断地应用与体验,乃发现了其中的原理原则,而成为一种专门性的学问。如汉·张仲景综合前人治伤寒的经验,归纳起来,著《伤寒论》一书,将治伤寒分为六经,从表到里,从阳到阴,以比较推理之逻辑治学方法,显示出伤寒之学理,从而成为后世治伤寒的法则。是例证之一。 中医临床是以"证"为依据,因之历代许多医学名家,所著的浩如烟海的医书,可以咸视之为"证治学",即"辨证论治"。证治学为从病象研究治法,即从病象,分辨病证的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然后处方,以取得疗效。这其间存在着盈虚消长之道理,充分体现出辨证论治是基于一种哲理之学问。以理治学,即为科学。斯为例证之二。有人以中医不懂生理而诋毁之,殊不知,+中医之生理学.是研究脏腑功能的。虽对实质方面固然缺少确实性,是个缺陷,然基于中医学为独立的学术体系,中医之特殊性为辨证论治,因之,中医学屡经年移代革之经验、发展,而成为行之有效的专门学问,则充分表明:中医临床所本的是"证治学",不是从生理上求治法。同时,亦毫无疑义地表明:中医研究脏腑功能之生理,是完全正确的,及他对"证治学"建立之功勋是不容抹杀的。此为例证之三。于此可见,谓中医是草药医生,不是认识不够,即是排斥异己者,有心轻薄中医。 事实上已经证明,并将继续得到证明:凡是一种有用学术,必有益于世人,决不会被排斥而磨灭的,中医也应无例外。辨证必须掌握三要诀1.辨主次一个证候有几个不同之症状,相同之症状可出现在不同证候之中,因之,要根据症状来辨别证候,就要抓住能反映疾病本质的主证。(1)患者比较突出的症状,最感痛苦、最严重的症状。例如:患者突然腹痛,要辨别腹痛属于什么证候,必须将其他兼证结合起来进行审辨,辨明他与主证有无联系。如腹痛的同时兼有反酸、呕吐、泄泻、胃脘拒按、泻后腹痛即减等证,那么,此腹痛即可断定为"饮食内伤"证。(2)要确诊一个证候,非有此不能成立诊断之症状。例如:患者头痛头晕,其一面赤耳鸣,怔忡不宁,证属肝阳上扰;其一胸满呕逆,食少苔腻,证属浊痰上泛。此两个证候,前证若无面赤,肝风证不能成立;后证若无苔腻,浊痰证亦不能成立。因为头痛头晕,由肾气上逆而致者,也可出现耳鸣;由心脾两虚而致者,也可出现怔忡不宁;由胃中寒饮上逆而致者,也可出现胸满呕逆等症。(3),在整个病情变化中,对一切症状之产生和消退,有决定性意义之症状。例如:温病病在气分,舌苔黄白相兼;病人血分,舌现绛色。在气分则证见壮热烦渴,大便秘结;入血分则证见夜热更甚,神昏惊厥。这些症状咸随舌苔转变而转变的,从此也可以说明以舌苔黄白,舌现绛色作为温病在气分、血分的主证是正确的。2.辨同异将要确定一个证候,发现其中一两个症状,一般是不应该在此证候出现,那么,就应当根据此一两个症状及其特点重新考虑,从"同中辨异"。同中辨异,不仅从多数相同的症状中,可以找出不同差别,就是一个症状,也有同异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 绪论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述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 (一)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 《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三因记忆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因学说”、《小儿药证直诀》 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 金元 张从正(张子河)——攻邪派 李杲(东垣老人)——补土派 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士雄 另有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1、病、症、证的概念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 2、辩证与辨病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02 课程代码:01400052 适用专业(方向):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总学时数:64 学分数:4.0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适当配合多媒体教学。课时共计64学时。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绪论(4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自学: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色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8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了解精气学说。 自学: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气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就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就是阐释与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就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与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与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1)定义:人体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中医基础教学大纲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正文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时与方法】 总课时6主要特点4 其他2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掌握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内容。 3.掌握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内容。 4.掌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概念 (一)精的概念 (二)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的属性 (三)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相反、阴阳相互抑制削弱。 (二)阴阳互根互用:阴阳相互依存、阴阳相互促进化生。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3、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河间六书》 ②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脾胃论》 ③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儒门事亲》 ④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 4、温病四大家:①清·叶天士——《温热论》 ②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③清·薛生白——《湿热条辨》 ④清·王士雄——《温热经纬》 5、整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和完整体。 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整体观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界、社会)的统一性。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 ②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 ③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④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 ⑤诊断上:察外知内 ⑥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 (2)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①生理方面②病理方面 (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3)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6、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 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 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 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痢疾。 7、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8、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9、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准确。故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疗中相互联系而不分割的两个方面。 10、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 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这是本门课程最后一个单元,在前面系统讲述了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回过头来:讲一讲作为本科学生如何来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最终,学习之后,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在这个基础之上,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在这里面,再作一次解释,提供一个思路和方法。至于在讲述过程中曾经提到某一个问题,有多种学术观点、有多种学说,作为本科教学,只提供一个目前学术界共识的一个学说,其余的一律不要求,仅供同学们今后学习的时候去思考、去探索。 首先说一说,作为本科生进入高等学校,第一门中医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要想学好这门课程,每位同学应该做好三方面的准备,就是在原有高中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我们讲授这门课程,同学们能够体会到《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国的文化密切相关。无论在哲学和科学,乃至人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密切相关。特别是和中国古代的哲学,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因此,我们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认真去学一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史。推荐给同学们一本我认为不错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教研室,是给哲学系学生上公共课的,叫《中国古代哲学史》。希望大家认真去阅读。通过阅读这本书,自学,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大致的发展过程。我们前面讲过气、阴阳五行,那里面都做了解释,这个

概念是怎样?气、阴阳五行学说是怎么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论。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除了读这本书之外,建议同学们读一点中国的小学,现在叫蒙学,中国文化的蒙学,推荐一本,读一读《幼学琼林》。那里包括天文、自然、地理、文化、哲学、伦理,全都有了,是中国传统教育第一名七门课程。至于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还有许多书,读这一本,我看就能了解一下中国文化的概貌,从哲学、社会科学、伦理学、天文、地理、气候,那里面都有。再推荐一本书,要想了解中国文化的大致发展过程,现在教育部为全国的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编写了一本中国传统文化,大概就有三本教材,任何一本教材都可以。因为本科生不需要了解更多,掌握更多,三十二开本,也就是一百多页,又都是全国统编教材,是教育部统编的,读一本《中国传统文化》。读三本书,达到什么目的呢?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过程。通过这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特别是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历史。它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使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化的特征,它与西方文化有什么区别?在这个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医学,在理论上,它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这些书,掌握这些知识,解决了初步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决定的中国人的科学思维方式,和西方人的科学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只有掌握了中国的文化所决定的科学思维方式,按照这个科学思维方式才能把《中医基础理论》学好。 第二点讲,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方法,一定按照中国人的科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纯干货)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纯干货)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善诊者,按脉察色,先别阴阳。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之间相对立,依存互根不分离,消长转化并发展,阴平阳秘为目的。人身阴阳为生理,阴平阳秘为和气。调理阴阳救偏弊,虚实寒热定根基。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脉、骨髓、胆、女子胞。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五脏所主: 1、心位胸中外护包,血脉神志汗液晓,开窍于舌华在面,君主之宫藏神要记牢。 2、肺司呼吸主降宣,卫气外布皮毛间,通调水道开窍鼻,古人又谓水上源。 3、脾为中焦主运化,统血肌肉四肢间,开窍于口华在唇,后天之本仓廪官。 4、肝为胁部主藏血,疏泄又分两种说,一说消化主情志,一说消化主疏泄。其华在爪主筋健,开窍于目记心田。

5、肾为腰部主藏精,生殖发育是本能,纳气生髓又主骨,主水开窍二阴经。其华在发通于脑,开窍于耳记心中。左肾右命根基在,先天之本不可轻。 六腑: 中清之腑为之胆,水谷之海在胃间,受盛之腑为小肠,传化糟粕大肠间,气化津液为膀胱,上焦如雾精气漫,中焦如沤浮游谷,下焦如渎水莫断。 脏腑之间关系:心血肺气紧相依,心血脾胃不可离,生成运转不可息,心肝血液不可离, 心火肾水相交济,各少其位为不及,心中无水火上炎,肾中无火水凌心, 肺气脾血土生金,肺气宣发脾健运。肝血肺气相互根,肺肾水病卧不稳。 肝主疏泄脾统血,相互依赖病郁结。脾肾为本先后天,前因后果必有缘, 肝肾精血又同源,相互依存为本根。心与小肠热必降,肺与大肠咳不畅。 脾升胃降气正常,胆与肝脏互影响,肝失疏泄湿热旺,肾与膀胱气化常。 一有病变尿不利,气化不利膀胱伤。腑与腑经以通畅,一不通畅即有伤。 气血津液气:真气者受之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元气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及任务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就是由中医学得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照中医学得逻辑体系组织而构建得理论体系。它以中国古代朴素得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得生理、病理为理论核心,并融合了历代著名医家真知灼见得一门课程。本课程包括了认识论与方法论两部分内容。认识论方面主要就是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等哲学思想以及藏象学说等为代表得对人体生命活动与病理变化得认识;方法论主要就是以辨证论治、养生防病为核心得临床思维方法,遣方用药法则等。本课程体现了古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得有机融合,就是中医院校各专业学生学习中医药学其她各门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所必修得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这种中医基础知识得奠定作用将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产生深远得影响。中医基础理论就是中医学得灵魂,课程中所阐述得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对临床实践具有很重要得指导意义。扎实得中医基

础理论功底对学生以后参加临床医疗实践活动,培养正确得思维方法,提高临床辩证水平以及开拓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得作用。 第二部分课程培养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得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知识,为学习中医其她各科奠定坚实得基础,并对学生得中医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训练。课程要求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得观点来认识古代得哲学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经络得生理功能,以及疾病得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初步了解人体脏腑得主要病理表现。 二、技能目标 本课程得教学过程中,通过用验案来对照理论,结合理论进行辨 析讨论,让学生亲身感受临床诊疗经过,培养学生得临床兴趣,使得理论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并直观形象地把握理论,能初步运用中医理 论来辨析疾病得病因、病机、治疗原则。 三、职业素质与态度目标 通过本课程得教学,使学生逐渐了解中国传统医学在防病治病方面得魅力,理解并热爱中医,形成对祖国医学文化得认同感,初步树立救死扶伤得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培养全心全意为人类健康服务得情感,逐步确立为人类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做贡献得人生理想。 第三部份课程教学框架设计与学时安排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知识汇总 绪论 1. 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 本草经》等医学问世。 2.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李东坦(补土派);朱震 亨、朱丹溪(滋阴派) 3. 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是: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 4. 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白身的整体性,人与白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5.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6. 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 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侯,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即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四诊一>病因、病位、病性、病势;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1.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2.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 3. 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 阴阳基本概念:是对白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 事物阴阳属性:相对性主要表现三个方面:阴阳属性相互转化;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比 较对象不同; 3.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

4. 制约太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制约不及:“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 5. 阴阳互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 互资生、促进和助长; 6. 阴阳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7. 脏腑形体阴阳属性:心一阳中之阳,肺一阳中之阴,肝一阴中之阳,肾一阴中 之阴,脾一阴中之至阴; 8. 概括人体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9. 阴阳分析病理变化:阴阳失调主要表现形式:“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 10. 阴阳偏胜:即阴偏盛、阳偏盛;“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实热证”;“阴胜则阳病, 阴胜则寒,实寒证”。 11. 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阳虚则寒,虚寒证”;“阴虚则热,虚热证”。“邪气盛 则实,精气夺则虚”。 12. 实热证:高热、烦躁、面赤、口干唇燥、舌红少津,脉数; 13. 实寒证:面白形寒,畏寒肢冷;月完腹冷痛,泻下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活 沉紧; 14. 虚寒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卷卧、白汗、脉微; 15. 虚热证:低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16. 阴阳偏胜治疗原则:原则“实则泻之”;方法:“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17. 阴阳偏衰治疗原则:原则“虚则补之”;方法:“虚热证,阳病治阴”。“虚寒证,阴 病治阳”。 18. 药物阴阳属性:阴(寒、凉、酸、苦、咸、沉、降);阳(热、温、辛、甘、升、浮) 1.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 的关系。 2.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生理变化) 3.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病理 变化) 4. 五行相悔: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

经络 细目一经络学说概述 1.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经络系统的组成 细目二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①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②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③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头面部的分布 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分布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太阳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后头部。 总的来说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2)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3)躯干部的分布 阳明经腹面,太阳经背面,少阳经侧面,足三阴经腹面。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是: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细目三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奇者,异也。所谓奇经,是指这些经脉与十二经脉不同。它们与十二正经的区别是: (1)它们的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2)它们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3)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 “八脉”是指奇经共有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2.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1)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督脉——“总督诸阳”(与六阳经交会于大椎,称为“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脐下三寸,足三阴经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称为“阴脉之海”) 阴维——维络诸阴经,联络所有的阴经而与任脉交会(于廉泉喉结上舌骨下、天突); 阳维——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而与后督脉相合; 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海”; 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 阴跷、阳跷——“分主一身左右阴阳”。 (2)调节十二经脉中的气血 除任、督直接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外,其他奇经还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 (3)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奇经八脉虽然不似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它们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从而加强了某些脏腑之间的相互沟通。 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机能 督脉 (1)循行部位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以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龈交穴)。 分支1:从脊柱里面分出,络肾。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贵州民族大学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1、总体目标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核心,融合了历代著名医家真知灼见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树立中医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掌握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等哲学思想以及藏象学说等为代表的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认识体系。学会辨证论治、养生防病为核心的临床思维方法及遣方用药法则。通过学习该课程,为以后的学习、研究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知识目标 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对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训练。要求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古代的哲学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初步了解人体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 3、能力目标 教学过程中通过典型医案,结合理论进行辩证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直观形象地把握理论,能初步运用中医理论来辨析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 4、素质养成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逐渐了解中国传统医学在防病治病方面的魅力,理解并热爱中医,形成对祖国医学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治未病”的养生观念,逐步确立职业目标。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学时序号教学内容概述能力要求(教学目标) 安排

1 绪论1.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 3.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 4.了解中医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2 2 第一章精气、阴阳、 五行1.掌握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了解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阴阳、五行等概念的形 成; 3.掌握古代哲学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主 要内容; 4.了解古代哲学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 应用。 4 3 第二章藏象1.掌握藏象的概念; 2.掌握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3.掌握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 4.掌握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5. 掌握五脏的生理特点; 6.掌握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7.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 8.掌握三焦的生理功能、部位划分及其生理特点 9.了解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10.了解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4 4 第三章气血津液与 精神1.掌握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功能; 2.了解精的分类; 3.了解气的运动与气化; 4.掌握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5.了解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4

中医博士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与复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和复习题 (七版教材) 绪论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的基础和方法 3.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观点 4.整体观念的概念 5.为什么说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从结构、生理、病理、诊治等方面说明) 6.试从生理、病理两方面说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7.证、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生万物的机理 3.气的两种存在形式 4.气机与气化的概念及其联系 5.气的中介作用的意义 6.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7.阴阳的基本概念 8.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9.阴阳对立制约与消长、平衡的关系 10.阴阳互根互用的概念及其意义 11.阴阳交感的机理和意义 12.阴阳消长的涵义和形式 13.阴阳转化的内在依据、条件和形式 14.阴阳自和的涵义和意义 15.人体脏腑经络的阴阳划分(二分法与三分法) 16.阴阳偏胜、偏衰和互损的病理变化及其理论基础 17.怎样调整阴阳的偏胜偏衰和互损 18.五行的基本概念 19.五行的特性 20.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21.五行相生的概念、次序和母子关系 22.五行相克的概念、次序和所胜、所不胜关系 23.五行制化的概念和规律 24.五行相乘的概念、次序和产生机理 25.五行相侮的概念、次序和产生机理 26.母子相及的涵义 27.以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28.根据五行生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29.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30.中和思维和类比思维方法

第二章藏象 1.藏象的基本概念 2.藏象学说的形成 3.藏象学说的特点 4.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5.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6.心主血脉的概念及血液正常循行的基本条件 7.心藏神的概念,心称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由 8.心的生理特性 9.心在液为汗的机理 10.肺主呼吸与主一身之气的涵义和关系 11.肺主行水或为水之上源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 12.肺朝百脉、主治节的涵义 13.肺为华盖和娇脏的生理病理意义 14.肺气宣发与肃降的概念和体现 15.肺合皮毛的机理和意义 16.脾主运化的涵义和内容 17.脾为后天之本的原理和意义 18.脾主统血的概念和机理 19.脾主四时与脾主长夏的意义 20.脾气主升的主要体现 21.脾喜燥恶湿的临床意义 22.肝主疏泄的概念及其体现 23.肝主藏血的涵义及其生理意义 24.肝为刚脏的生理病理意义 25.肾藏精的涵义 26.肾精与肾气的关系及其生理作用,肾为先天之本 27.肾阴、肾阳的来源和功能 28.肾为五脏阴阳之本的涵义 29.肾主水的概念和机理 30.肾主纳气的概念和机理 31.肾主蛰守位的生理意义 32.肾主骨生髓通脑 33.七冲门的部位及作用 34.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基础 35.胆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之一的道理 36.胆的主要生理功能 37.胃的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38.小肠的部位和生理功能,“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机理 39.大肠的主要功能及其与此相关的其他脏腑功能 40.三焦的六腑和部位概念 41.六腑三焦及部位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42.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功能特点 43.脑的主要生理功能 44.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与此有关的诸因素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 绪论 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得基本概念 中医学就是发祥于中国古代得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得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关于中医学得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得学科,也就是阐述与介绍中医学得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得课程 一、中医基础理论得体系得形成与发展(历代名医与代表著作) (一)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 《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三因记忆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因学说”、《小儿药证直诀》 刘完素(刘河间)——寒凉派 李杲(东垣老人)——补土派 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 二、中医理论体系得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得整体性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得统一性两个方面 (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得思维与实践过程 1、病、症、证得概念 病:即疾病,就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得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得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 症:即症状与体征得总称,就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得个别、孤立得现象可以就是病人异常得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就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得异常征象(就是病与证得基本要素) 证:即证候,就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得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得有内在联系得、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得症状与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 2、辩证与辨病 辩证与辨病都就是认识疾病得思维过程。辩证就是对证候得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得;辨病就是对疾病得辨析,以确定疾病得诊断为目得。辨明疾病得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即辨明疾病从发展到转归得总体病机辨病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疾病得诊断,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得思维与实践过程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得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得体质不同,故反映得证候也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差异 异病同治:几种不同得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得病机,大致相同得证,故可用大致相同得治法与方药来治疗 第一章中医学得哲学基础与主要思维方法 第一节精气学说 精、气、神得概念 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就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得无形而运动不息得极细微物质,就是构成宇宙得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得精粹部分,就是构成人体得本源 气:存在于宇宙之中得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得极细微物质,就是宇宙万物得共同构成本源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1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浅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浅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开考的首门课程,根据多年统计,合格率一般仅在三分之一左右。显然已成许多考生望而生畏的拦路虎。一些意志薄弱者,一、二次失败就偃旗息鼓。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本人认为有诸多原因,其中相当一部分考生的思维方式尚未转向。众所周知,目前我们的中学教学重视数理推论,直观形象教学,虽然对于中医学习普遍也是适用的,但中医独特的理论框架,独特的思维方式,如果尚未很好建立,就难于在中医这块圣地内驰骋,乃至投械退却。这是十分可惜而可悲的。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迅速换“数理化脑袋”为“中医脑袋”十分重要。实践证明,闯过这一关者,只要继续努力,前面即是坦途。 一、脏腑功能认识观 《内经》时代,中医医家对脏腑的部位、结构、形态亦有颇多记载,而且有些论述在当时大大超越世界水平。在论述各脏腑时,教材中亦有部位、结构、形态的阐述,如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心“圆而尖长,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有心包卫护于外”等等。如果顺着这样描述思路去理解,则就会对诸如“肾藏精”、“肺通调水道”、“心主神态”这一些概念理解上的格框。尤其是对刚从高中毕业的学生而言,更是不可思议。故请读书时务必千万要记住P.29有一个重要的说法:“藏象学龄前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用脏腑功能的认识观才能真正理解P.23“左升太过,右降不及”。也就不会钻进脾“似马蹄”、“似镰刀”这类牛角尖里面怀疑中医的科学性,从而影响学习的信心。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名为“脾”,同理去释各脏的功能。 二、生理、病理互证观 中医药有几千年医疗实践的经验,是在长期行生产斗争和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医学理论。中医学理论形成以后,又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中医的实践性融于理论之中,而临床表现是基础。因此,从临床角度而言顺序应是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概念。而教材编写的顺序是:概念→生理、病理→临床表现。故在阅读时,应适度地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譬如以“肾主纳气”一节为例,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之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才能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肾主纳气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和调。若肾的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呼吸就表浅,可出现动辄气喘,呼多吸少等病理现象。从临床表现中证实生理抑或病理,从而得出某一概念。这种论述的形式在教材中比比皆是。所以诸如:如何理解肺朝百脉,脾主升清,肝主藏主等等问题时,皆可用一个模式来回答,即:概念、生理、病理以及临床表现。 三、以象测脏的推断观 何谓“藏象”?藏是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我们要研究内脏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并不是非要打开胸、腹腔观内脏之变化,而是通过临床表现来推断。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望、闻、问、切的诊断手段。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于生理、病理的机制探讨,也举例性地列出一些临床表现。譬如在论述心主血脉一节,怎样才能诊断心主血脉失调呢?从脉、舌、面之象——临床表现以测“藏”。脉涩、结代,面色表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则为心血瘀阻。笔者认为,如果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能适当地参考有关中医各科教材,诸如《中医诊断学》,可能会收到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取象比类的求证观 取象比类就是取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生物的动象和社会现象以类比于人体,从而解释生理、病理、药理等的一种思维,运用方法。不论其科学如何,这种取象比类法一直在中医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