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
2012年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珠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珠海调查队2013年3月29日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大力实施"蓝色珠海、科学崛起"新方略,加强经济运行调节,把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化解经济下行压力,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开创了共建美丽珠海、共享美好生活的新局面。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03.81亿元,比上年增长7.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84亿元,增长3.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3%;第二产业增加值796.28亿元,增长6.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0.5%;第三产业增加值668.70亿元,增长8.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8.2%。
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6:54.4:43.0调整为2.6:52.9:44.5。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374.47亿元,增长7.8%,占GDP 的24.9%。
民营经济增加值482.16亿元,增长8.8%,占GDP的32.1%。
分区域看,香洲和金湾两个行政区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3.95亿元、371.27亿元,分别增长7.9%、10.0%;斗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8.59亿元,比上年下降2.5%。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8%。
其中,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七类价格分别上涨4.8%、2.1%、2.3%、2.1%、3.1%、3.0%和2.3%;交通和通信的价格下降0.8%。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0.6%。
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2.60亿元,比上年增长13.4%。
其中,税收收入122.62亿元,增长9.5%。
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32.08亿元,增长10.5%;营业税23.26亿元,增长6.3%;房产税7.01亿元,增长21.5%;企业所得税15.57亿元,下降3.5%。
2011年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珠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珠海调查队【发布日期】2012.03.19【实施日期】2012.03.1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11年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珠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珠海调查队 2012年3月19日)2011年,珠海市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积极应对欧债危机等国际性经济形势变化,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断推进结构调整,保持了整体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0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1.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70亿元,增长3.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0.7%;第二产业增加值786.42亿元,增长14.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9.5%;第三产业增加值579.11亿元,增长7.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9.8%。
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7:54.8:42.5调整为2.7:56.0:41.3。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321.96亿元,增长8.5%,占GDP的22.9%。
民营经济增加值345.35亿元,增长11.1%,占GDP的24.6%。
分区域看,香洲、金湾和斗门三个行政区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3.48亿元、351.27亿元和188.49亿元,分别增长10.8%、14.2%和9.0%。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0%。
其中,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的价格分别上涨10.5%、2.0%、2.4%、2.3%、5.7%、2.5%和3.7%;交通和通信的价格下跌0.6%。
2013珠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加强经济运行调节,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惠民生结合起来,有效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化解经济下行压力,经济增速逐季提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社会经济发展活力动力增强,为我市实现"蓝色珠海、科学崛起",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62.38亿元,同比增长10.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11亿元,增长5.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2%;第二产业增加值849.05亿元,增长11.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9.6%;第三产业增加值770.21亿元,增长9.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9.2%。
三次产业的比例由 2.6:51.6:45.8调整为2.6:51.1:46.3。
在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441.64亿元,增长10.3%,占GDP的26.6%。
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1.1%,住宿和餐饮业增长2.0%,金融业增长12.0%,房地产业增长18.4%。
民营经济增加值535.77亿元,增长11.1%,占GDP的32.2%。
2013年,珠海市人均GDP达10.48万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1.69万美元,同比增长9.7%。
分区域看,香洲、金湾和斗门三个行政区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3.93亿元、370.00亿元和238.45亿元,分别增长9.9%、12.2%和10.5%。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 2.3%。
其中,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七类价格分别上涨2.9%、0.8%、0.7%、2.0%、1.1%、1.5%和4.7%;交通和通信的价格下降0.4%。
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4%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4.18亿元,比上年增长19.4%。
2011年珠海经济运行简况

2011年经济运行简况2011年,我市经济总体平稳健康发展。
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0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在珠三角的排位由去年的第七位上升到第六位。
除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外,各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均达两位数。
主要特点:一是二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
2011年,我市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37.70亿元、786.42 亿元和579.11亿元,同比增长3.2%、14.4%和7.9%,分别拉动GDP0.1、7.9和3.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69.5%。
三次产业的比重由上年2.7:54.8:42.5调整为2.7:56.0:41.3。
二是工业生产总体增势良好。
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46.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5%。
六大主导产业中,生物医药和家电电气业增速分别达25.0%和20.3%,均远高于全市平均增速;石油化工、电力能源和精密机械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11.4%、10.6%和14.2%,均达两位数。
但电子信息业受大型企业的影响,增加值同比下降4.0%。
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0.3,同比提高7.8个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175.50亿元,同比增长6.0%。
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2011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8.37亿元,同比增长28.4%,增速居珠三角各市首位,同比加快6.2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为151.88亿元,增长22.6%,增幅居珠三角前列。
四是房地产市场受调控影响较为低迷。
受国家楼市政策频出及珠海11月出台的限购、限价政策影响,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浓厚,居民购房意愿下降。
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40.8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4%。
五是消费市场畅旺,物价涨幅趋稳。
2011年,全市完成消费品零售总额567.86亿元,同比增长18.1%。
全市接待过夜游客1535.68万人次,同比增长11.2%。
珠海经济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珠海经济发展的挑战与对策珠海的发展,使命光荣,现状尴尬。
珠海新时期的新挑战(一)经济总量小,自我发展实力不足2016年珠海GDP2226.37亿元,全省排名第11,珠三角9城市排名第8,GDP总量仅为全省GDP总量的2.80%。
与广州GDP总量2.004亿元相比,两者相差9倍,与深圳GDP总量为1.930亿元相比,两者相差8.7倍。
(二)对外依存度高,受国际市场影响大2011年全市完成进出口516.39亿美元,对外依存度高达243.7%,一季度外贸进出口总额102.68亿美元,同比下降13.0%,其中外贸出口49.26亿美元,同比减少外贸出口6.66亿美元(合41.92亿人民币),严重影响全市GDP增长速度。
当前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将继续对珠海经济产生冲击。
(三)企业规模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主要倚重大企业拉动珠海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8年珠海共有企业法人单位20012个,产业活动单位26725个,2010年全市工业企业单位5075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47个(原标准)。
多年来工业增长主要依靠规模以上企业,2012年第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5.17亿元,占一季度全市GDP的51.3%,其中“两力”,即格力电器公司和伟创力(珠海)工业园所占比重最大,成为制约珠海经济增速的关键因素,如伟创力(珠海)工业园一季度出口额减少了5.95亿美元(合37.38亿人民币),同比下降42.67%,则迅速拉低全市出口增速10.6个百分点。
(四)过于偏重制造业发展,现代服务业被忽视珠海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缓。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珠海一直强调服务业发展,但为做大GDP,产业发展重心实际上始终致力于发展大工业,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了多种措施,建立一系列激励机制,利用公共资源,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在税收、资金、土地等资源配置上更多地倾向于大工业发展,珠海4+4+1园区,基本上是以制造业为主,又多属两头在外企业,致使国内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不足,加之珠海人口规模小,生活性服务业需求不足,均严重影响服务业发展。
珠海发展现状不足

珠海发展现状不足珠海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先行者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然而,珠海的发展现状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珠海的工业结构还不够先进和多样化。
尽管珠海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制造等领域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仍然存在一些传统产业过度依赖的问题,如制造业中的低附加值产业和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
这不仅影响了珠海实力的提升,也对珠海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挑战。
其次,珠海的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
虽然珠海在引进了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中心,但相比于国内其他一线城市,珠海的创新能力仍然较弱。
珠海在科研人员数量、研发投入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对于珠海的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带来了挑战。
另外,珠海的公共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
尽管珠海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已经做出了一定努力,但仍然存在着公共服务不均衡的问题。
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医疗服务难以满足需求等问题依然存在。
这对于吸引人才、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构成了制约。
最后,珠海的交通网络还不够完善。
尽管珠海通过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与周边城市之间实现了相对便捷的交通联系,但是珠海内部的交通状况仍然不尽如人意。
由于城市规模扩张较快,交通拥堵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珠海半岛的通行能力有限,交通瓶颈影响了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综上所述,珠海的发展现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珠海应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创新能力,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完善交通网络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只有这样,珠海才能在未来持续健康发展,并在国内乃至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珠海港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珠海港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摘要:港口是珠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将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重要的增长板块。
港口作为一个综合度极高的经济体系,珠海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要将港口打造为珠海经济的支柱产业。
重视研究以港口优势整合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海域和海岸的空间布局,改革港口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培育港口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临港工业、港口物流业、港口服务业和港口旅游业“四业”协调发展,推动珠海经济实现质的飞跃和跨越式全面腾飞。
关键词:珠海港口经济发展分析港口是珠海核心战略资源,是建设海洋经济大市的重要依托,是珠海建设珠江三角洲区域性中心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珠海在2008年"两会"期间确立"以港立市"的发展战略,以港口建设为引擎,以港区发展为龙头的全市经济发展新格局,从高栏港经济区开始启动。
按照珠海港总体规划,重点打造高栏港区,加快提升万山港区,尽快把珠海港建设成华南地区重要枢纽港,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我国沿海主枢纽港。
实施以港立市战略,加快港口建设,不仅可以推动经济规模上水平,还将大大提升珠海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
珠海港是全国21个沿海主枢纽港之一。
目前,珠海港已形成包括西部的高栏港区、东部的桂山港区,以及市区的九洲、香洲、唐家、洪湾、井岸、斗门等港区的港口格局。
2008年12月,高栏港区两个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建成投入使用。
这是珠海港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结束了珠江西岸没有大型国际集装箱码头的历史,标志着珠海港由喂给港发展成为远洋干线港,适应了国际航运船舶大型化、经营集约化的趋势,极大增强了珠海港参与国际航运的竞争力,提升了珠海港的吞吐规模和运作层次,珠海"以港立市"的战略跨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战后日本经济复苏,2 0 世纪亚洲“四小龙”出现,以及我国沿海、珠三角、长三角崛起,都说明了港口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珠海的港口由于起步晚,发展速度较慢,如何应对经济一体化带给珠海港的挑战就显得尤为重要。
2004年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4年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正文:---------------------------------------------------------------------------------------------------------------------------------------------------- 2004年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珠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珠海调查队2005年3月23日)2004年,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全市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综合经济经济实力: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4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3.8%,高出预期发展目标0.8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4.18万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约合5056美元。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继续向"二、三"产业并重,"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共同方向调整优化。
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63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311.44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216.20亿元,增长12.7%。
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3.8∶56.4∶39.8调整为3.4∶57∶39.6,其中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6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63%和36%。
财政收支:经济增长有效带动财政收入的增加。
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46亿元,按年初预算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8.6%。
其中,含增值税6.52亿元,增长16.7%;营业税8.32亿元,增长28.3%;房产税2.21亿元,增长12.7%;企业所得税2.80亿元,增长2.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一、珠海基本概况珠海1953年建县,1979年建市,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享有全国人大赋予的地方立法权。
总面积7653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687.8平方公里。
全市常住人口145.4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95.69万人。
下辖香洲、金湾、斗门3个行政区,设有珠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珠海保税区(附设珠澳跨境工业区)、高栏港经济区、横琴开发区、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等五个经济功能区。
珠海是我国重要的口岸城市,设有拱北、九洲、珠海港、万山、横琴、斗门、湾仔、跨境工业区等国家一类口岸8个,其中,拱北口岸是我国第一大陆路口岸,九洲口岸是内地最大的水路客运口岸。
区位优越,东邻香港,南与澳门陆路相接,有大小岛屿146个,有“百岛之市”之称。
生态环境优美,山水相间,陆岛相望,气候宜人,是全国唯一以整体城市景观入选“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的城市。
人居环境较好,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和联合国人居中心颁发的“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2007年又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和“中国和谐名城”称号。
二、珠海的比较优势和优良条件珠海肩负着支持港澳繁荣稳定的重任,同时拥有经济特区的先发优势,具有较好的政治基础和政策基础。
除此之外,珠海在珠三角西部城市群中还具备以下方面的比较优势和优良条件。
一是区位优势突出。
珠海的区位优势首先体现在与澳门山水相连,两者在空间上几乎就是一个城市。
珠海与大珠三角其它的中心城市同样距离很近。
珠海东与香港隔海相望,相距仅36海里,最近的牛头岛相距仅3海里;珠海距广州市约140公里,大约两个小时车程。
此外,珠海位于南方大江西江主干道的河口位置,也是西江流域通往海洋的门户。
磨刀门是西江干流的出海口,水量充沛,年径流量占珠江的28.3%,为八大口门之首。
在更大的尺度上,珠海也是中国重要的门户城市之一。
珠海设有拱北等国家一类口岸6个,二类口岸7个。
据研究,在开放条件形成的全国城市经济区中,珠海、广州、深圳为中心城市的华南区腹地涵盖了广东、湖南、广西、海南以及江西南部地区。
随着“泛珠三角”经济合作不断加强,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入,珠江口西岸的发展步伐加快,港珠澳大桥等一批大型基础设施加紧推进,珠海区位优势将不断增强,珠海在区域合作中也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二是基础设施完备。
珠海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
珠海港是珠三角唯一具有建设30万吨码头的国际深水港,而且已被定位为国家沿海地区主枢纽港;珠海机场设施完善,按照国际机场标准建设,有4000米长的跑道,而且净空条件在珠三角地区独具优势。
此外,港珠澳大桥、广珠铁路、广珠城际轻轨等一系列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正在或即将兴建。
未来十年,珠海将形成以“一桥双港”(一桥为港珠澳大桥、双港为海港、空港)为龙头、“八纵六横”为骨架、“两铁一网”(两铁为广珠铁路、广珠城际轻轨,一网为西江水运骨干航道网)为支撑的综合交通体系,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即将兴建的港珠澳大桥。
大桥将珠海到香港的陆路距离缩短了150公里,使珠海成为连接香港、澳门和珠三角西翼的重要交通节点,加之其它正在修建的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广珠铁路,将从根本上改变珠海在全国交通网络中处于末梢位置的不利局面。
港珠澳大桥的意义不仅于此,它通过珠海与国内的交通主动脉相连,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当天可以直落香港、澳门。
大珠三角流域的发展腹地也因此而拓展。
比如,通过西部沿海高速公路,从珠海到广西将缩短到4个小时。
在香港中文大学“珠江三角洲研究小组”发表的报告里,估算出港珠澳大桥可令香港生产总值增加200亿元,并提供2.5万个就业机会;同时也估算出从珠海到葵涌码头的运输时间将缩短约三分之二,而运输成本降低三分之一。
在此基础上,报告也估算出珠海因为港珠澳大桥而新增的境外直接投资(FDI)在60亿美元左右,新增的GDP在190亿美元上下。
三是后备资源丰富。
首先是淡水资源,珠江八大入海口有五个在珠海境内,带来大量宝贵的淡水资源。
更重要的是,珠海丰富的土地资源与珠三角其他地区土地稀缺形成巨大反差,能够为发展大工业和大城市提供广阔的空间。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珠三角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日渐突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珠三角土地面积只有4.17万平方公里,目前可供开发的土地相当有限,可谓寸土寸金,大部分城市正面临无地可用的局面。
深圳、东莞、佛山等市,已基本没有土地可供大规模开发。
以目前的建设速度,深圳剩余可开发用地大概只能支撑十年。
与此对照,珠海的工业用地储备在珠三角核心区6个城市中最为宽裕。
据统计,珠海还有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储备,这也是珠三角核心区东翼城市目前最为缺乏的生产要素。
以珠海这个特区城市为基地,开发珠江西岸,前景光明。
四是城市品牌良好。
珠海经济特区25年来始终坚持发展经济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战略,如今25年精心维护的环境优势正加快转化城市品牌,进而成为经济优势。
以其美丽的海滩、整洁的城市环境、优秀的生态环境,珠海曾获评联合国“人居奖”、被国家权威部门授予“园林城市”、“卫生城市”、“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等多项殊荣的南方海滨城市,以其独有的魅力获得海内外的良好口碑,形成了“海上云天,天下珠海”的城市品牌。
在新近的《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珠海的城市品牌位列十六,在珠三角仅次于深圳和广州。
同时,该报告也把珠海的经验概括为“筑巢然后引凤,宜居带动乐业”。
可以预料,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人们尤其是高端人才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环境优势将在未来为珠海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
三、珠海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改革开放以来,珠海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始终坚持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理念,积极探索一条符合改革开放特点,符合珠海发展特色的道路,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
2007年的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是建市前的1979年的206.8倍,工业总产值是1979年的1639.8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1979年的74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1979年的945.9倍,人均GDP 是1979年的51.4倍。
近年来,珠海围绕建设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行示范市和珠三角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大力实施以港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三产旺市四大战略,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为珠海实现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07年,全市实现本地生产总值886.8亿元,同比增长16.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6.1万元,在全省排名第三位;工业总产值2504.4亿元,增长18.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3.2亿元,增长3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1.5亿元,增长18%;外贸进出口总额398.7亿美元,增长21.5%,其中,外贸出口184.7亿美元,增长24.5%;来源于珠海的财政总收入248.9亿元,增长27.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5.8亿元,增长25.8%。
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90元,增长9.2%;农渔民人均年收入7622元,增长8.8%。
(二)经济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我们注重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工业经济质量,有重点地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航空修造等高新技术产业。
鼓励择商选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继续支持信息产业特别是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走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道路。
2007年,电子信息、家电电气等六大主导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41.9亿元,同比增长19.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3.6%。
其中,电子信息、家电电气、电力能源和生物医药业产值增幅均超过20%。
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从上年的26家增加到35家。
工业适度重型化,轻重工业产值的比为39.5:60.5,重工业产值比重突破60%,创建市以来的历史新高。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70.8%,同比提高46.3个百分点。
(三)城市环境呈现新面貌。
在狠抓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市大力优化经济发展软硬环境,积极推进“生态珠海”建设,不断巩固珠海城市发展优势,增强城市魅力。
狠抓环保工作,荣获省环保责任考核“六连冠”和珠江综合整治考核“三连冠”,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名列全国前茅,顺利通过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
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在建成珠海机场、珠海港、粤西沿海高速公路、江珠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港珠澳大桥项目融资方案基本确定,广珠铁路即将全线动工,广珠城际快速轨道全线推进,高栏港区8万吨级石化码头试产营运,加紧建设两个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液化天然气项目一期工程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4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前期工作,立体交通体系规划建设成效显著。
珠海电厂3、4号机组投产,5、6号机组等一批电力设施前期工作正在加紧推进。
(四)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
2007年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3亿美元,同比增长24.8%。
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61个,其中世界500强在我市新设和增资项目30个,同比增加14个。
建市以来,全市实际利用外资94.98亿美元,共有30个世界500强企业在珠海投资了68个项目。
2007年引进内资注册资本金总额21.9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投资总额超1000万元的项目74个,同比增加42个。
拱北口岸客车“一站式”验放系统和港澳旅客自助查验系统投入运行,横琴口岸新联检楼投入使用,开通九洲港至香港国际机场海上新航线。
珠港机场合作成效明显,2007年机场年客运量首次突破100万人次,增长30.3%。
珠澳跨境工业区建设稳步推进,配套基础设施与项目招商进展顺利。
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高水平承办国际跳水大奖赛、国际汽联锦标赛等重大赛事。
(五)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我们进一步推动以产权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初步实现了国有资本向基础性、公益性和重点关键领域集中。
成立了城市资产经营公司,加强城市资产营运和管理。
建立健全民营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推动蓉胜和万力达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成功上市,晶艺公司在美国证交所上市,金山软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我市在中小板上市的企业达6家,数量排在全省第三、全国第七。
格力集团、珠光集团和市商业银行重组工作顺利推进。
引进中石油集团投资城市管道燃气项目,推动城市管道燃气特许经营改革。
平沙、红旗和白藤农场改革加紧推进,有效化解了农场金融债务。
2007年,市属国有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66.2亿元、利润总额25.8亿元、净利润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1.5%、66.9%和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