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与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康菲石油案例分析——管理学作业

康菲石油案例分析——管理学作业

关于“墨西哥湾事件和赔偿方面”的质疑 • 康非漏油事件和墨西哥有很大的区别: • (一)康菲控股49%,虽然是作业方应该 负全责,但在平台上实际工作的都是中海 油服和其他服务公司的人员,康菲只是有 监督权,而中海油控股51%,责任不全在 康菲。 • (二)渤海在康菲之前实际上已经有较为 严重的污染,不能把现有的污染全归为康 菲的责任。
返回
中方和康菲石油公司 对溢油原因“各执一词”
中国官方说法:2011年9月2日,国家 海洋局发布调查结果称:B平台没有 执行总体开发方案规定的分层注水开 发要求,B23井长期笼统注水,无法 发现和控制与采油井不连通的注水层 产生的超压,造成与之接触的断层失 稳,发生沿断层的向上窜流,这是B 平台溢油的直接原因。C平台未进行 安全性论证,擅自将注入层上提至接 近油层底部,造成C20井钻井过程中 接近该层位时遇到高压发生井涌。
2007年3月1日美国康菲国际石油有限公司在中国推出第一代 本土产品,凯旋系列汽油机油、奔腾柴油机油、速跑摩托车 机油全新上市,同年6月,系列工业用油陆续投放。 2007年8月美国康菲国际石油有限公司新疆、山东、陕西、 贵州、四川等地服务中心陆续成立。 2007年10月1日美国康菲国际中国区生产基地一期改造工程 提前完工。
2011年6月17日发生了另一起独立的溢油事件,井涌(C平台事件)。 为确保人员和平台安全,该井被立即关闭,但压力导致油藏液体和 矿物油油基泥浆(MOBM)溢出井外,进入海床浅沙层。该井通过 打水泥塞程序在48小时内被完全封闭。
返回
溢油清理
调集900多名应急工作人员,其中包括康菲中国的员工、承包商和志愿者。 布放了3,500米围油栏。
• 康菲石油公司拥有CONOCO、PHILLIPS66、 76和KENDALL四大润滑油品牌。而其中, CONOCO润滑油又以完全采用三段加氢工艺生 产的氢净.分子(HYDROCLEAR)合成润滑油 为基础油配制,其产品质量和使用性能在世界 范围也处于领先水平

墨西哥湾、渤海湾溢油事故处理对策与预防机制的探索

墨西哥湾、渤海湾溢油事故处理对策与预防机制的探索

墨西哥湾、渤海湾溢油事故处理对策与预防机制的探索G Mexico,[摘要]墨西哥湾钻井平台爆炸沉没,引发了历史上最大的海上溢油事故,对比中国在渤海湾溢油应急响应体系,中国的国家海上溢油应急体系还不完善,只有建立国家级海上溢油应急体系及预防机制,在法律建设、组织体系、人才队伍、技术装备等各方面加强建设,才能应对海上发生的特大溢油事故。

关键词:墨西哥湾;渤海湾;溢油事故;不同社会主体对此事反应的对比;中美应急响应体系对比;启示:, , , , , , , , , .:;;;;;目录绪论....................................................... 错误!未指定书签。

1 中美不同社会主体对漏油事故反应的对比..................... 错误!未指定书签。

1.1 作为“当事人”的石油公司对漏油事故的反应........... 错误!未指定书签。

1.2 政府对漏油事故的态度............................... 错误!未指定书签。

1.3 媒体对漏油事故的报道............................... 错误!未指定书签。

1.4 中美社会公众对漏油事故的反应....................... 错误!未指定书签。

2 美国海上溢油应急响应与治理技术分析....................... 错误!未指定书签。

2.1 美国墨西哥湾溢油事故应急响应体系分析............... 错误!未指定书签。

2.2 治理技术在海洋溢油事故中的应用..................... 错误!未指定书签。

3 中美两国海上溢油应急响应体系及治理措施的对比............. 错误!未指定书签。

4 海上溢油事故预警应急体系的构建原则....................... 错误!未指定书签。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分析课件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分析课件
法律法规完善
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加强监管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为环境保 护提供有力保障。
对未来环境保护工作的展望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破 坏。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鼓励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 产业,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 环境污染风险。
承担责任
企业承认错误,承诺赔偿受害者,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社会团体采取的措施
组织志愿者活动
社会团体组织志愿者前往现场,协助政府和救援人员开展救援工 作。
发起募捐活动
社会团体发起募捐活动,为受灾地区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
加强环保宣传
社会团体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效果评估与反思
效果评估
事件发展过程
漏油事件爆 发
4月20日,深水地平线发生爆炸,导 致大量原油泄漏到墨西哥湾
02
紧急应对措施
美国政府和BP公司迅速采取措施,包 括部署围油栏、使用化学剂和抽吸设 备等,以减少原油泄漏和污染
01
长期影响
漏油事件对墨西哥湾生态环境和渔业 资源造成长期影响,3
事件升级
随着漏油量的增加,污染范围不断扩 大,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造成 严重威胁
04
国际社会关注
漏油事件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各 国纷纷表示支持和援助墨西哥湾沿岸 国家应对漏油事件
PART 02
漏油事件对环境的影响
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破坏海洋生物栖息地
漏油事件会污染海洋环境,破坏海洋 生物的栖息地,影响它们的生存和繁 殖。
工业生产受限
漏油事件导致工业生产受 限,企业停产或减产,影 响当地经济发展。

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案例分析

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案例分析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造成的影响
5.健康
美国海岸警卫队说,7名参与清理石油的工作人员出现头晕、 恶心、头疼、胸痛等症状,已送往附近医院接受救治。28日下 午,新增4人入院治疗。
一些专家说,由于无法获取各类化油剂的物质构成、化油 方式等详细信息,研究人员难以评估化油剂对人体健康潜在危 害。
在化油剂成分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最令人担忧。例如, 长期接触高剂量的苯将大幅增加罹患癌症风险。针对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Fra bibliotek施补漏方式
5月14日,工程师将一根4英寸的吸油管插入发生泄漏的21英寸油管, 3天后,这根管道发挥了一定作用,共吸走了2.2万桶原油,将其输 送到停泊在海面的一艘油轮里。不过这一数量只占漏油量的一小部 分,为着手彻底的堵漏工程,这根吸油管随后被撤走。
5月25日,美国海岸警卫队批准BP采用“灭顶法”控制漏油。次日, 几艘远程操控的潜水艇将5000桶钻井液注入油井。工程师希望,在 强大的压力下钻井液会进入油井的防喷器,直至油井底部。这将使 得井内失去压力,停止漏油。如果能实现初步的堵漏,BP还将向井 内注入水泥,彻底堵住泄漏点。虽然最开始略有成效,但BP在5月 29日宣布,由于石油和天然气喷出油井的压力太强,“灭顶法”彻 底宣告失败。
1.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原因
总结
“英国石油公司内部调查显示,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 钻井平台爆炸由一个甲烷气泡引发。另外,漏油最后一 道防线“防喷阀”先前发生过失效的状况。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石油地质学家威廉·多米尼克日前指 出,美国过早开放深海石油开采以及英国石油公司忙赶 工期是导致墨西哥湾原油泄漏的主要原因。
“深水地平线”沉没后大量漏油,威胁周边生态环境。 这座钻井平台配备的“防喷阀”也成为调查重点。一个 “防喷阀”大如一辆双层公交车,重290吨。作为防止漏 油的最后一道屏障,“防喷阀”安装在井口处,在发生 漏油后关闭油管。但“深水地平线”的“防喷阀”并未 正常启动。

BP墨西哥湾事故分析报告

BP墨西哥湾事故分析报告

美国墨西哥湾“4·20”钻井平台爆炸漏油事故调查报告2010年4月20日21点49分,英国石油公司租用瑞士越洋钻探公司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在美国墨西哥湾中部密西西比峡谷超深水域252区块马贡多探井作业时,发生井喷爆炸着火事故,燃烧36小时后沉没,共造成11人死亡、17人受伤。

4月24日,事故油井开始漏油,持续87天,约有490万桶原油流入墨西哥湾,污染波及到沿岸5个州,直接经济损失达400亿美元。

事故调查组在详细了解事故的情况后,通过现场勘验、调查取证、检测鉴定和专家论证,查明了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情况。

并针对事故原因及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事故防范措施建议。

具体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一)事故单位情况1、英国石油公司(BP),于1909年创立,最初的名字为Anglo Persian石油公司,1935年改为英(国)伊(朗)石油公司,1954年改为现名。

BP由前英国石油、阿莫科、阿科和嘉实多等公司整合重组形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石化集团公司之一。

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天然气销售和发电,油品零售和运输,以及石油化工产品生产和销售。

在这次事故中,BP是开发商和作业者。

2、瑞士越洋钻探公司(Transocean),成立于1926年,是世界上最大的近海钻探商,在全世界范围内提供领先的钻探管理服务。

公司拥有136座海上移动式钻井平台,并已宣布了新近建造的10座特深水位钻探平台,公司对近海钻市场技术层面高度重视,是世界上舰队配备最先进和最全面的近海钻探商之一。

在这次事故中,瑞士越洋钻探公司是钻井承包商。

3、美国哈里伯顿公司(Halliburton Company),成立于1919年,是世界上最大的为能源行业提供产品及服务的供应商之一。

公司总部位于阿联酋第二大城市迪拜,在全球七十多个国家有超过五万五千名员工。

为一百多个国家的国家石油公司,跨国石油公司和服务公司提供钻井、完井设备,井下和地面各种生产设备,油田建设、地层评价和增产服务。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分析讲义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分析讲义

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讲义第一张题目第二张主要内容提纲一、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介绍二、墨西哥湾漏油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三、美国环保局针对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具体做法四、大连漏油事件与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综合比较五、对我们的启示第三张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接要介绍:2010年4月20日晚10时,英国石油公司(BP)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威尼斯东南约82公里海域处的“深水地平线”采油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造成11人死亡、3人重伤。

爆炸发生36小时后,采油平台沉入墨西哥海湾,并出现大量原油泄漏现象,截至堵漏完全成功累计泄漏原油490万桶。

浮油面积扩散至美国东海岸,影响到路易斯安娜、阿拉巴马、佛罗里达等州,该事件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石油泄漏事件。

第四张墨西哥湾漏油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一:当地珍稀物种处境堪忧,数百种海洋物种受到影响;油污沉入海底,深海资源受到影响。

研究显示,约有656类物种,其中包括西印度海牛和褐色鹈鹕等珍稀物种处境堪忧,左图为在海面原油中垂死挣扎的褐色鹈鹕,右图为动物保护组织工作人员正对被原油包裹的褐色鹈鹕进行清洗及施救。

另外在漏油点的周边海域,科学家们发现了沉入海底的油污,这可能会使深海资源受到不利影响。

第五张墨西哥湾漏油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二:沿岸湿地生态受到严重影响。

自5月19日开始,就有大面积油污开始入侵路易斯安那州的沿海湿地,栖息在湿地的鸟类及其他生物受到严重影响。

为了减轻漏油对海岸湿地环境的影响,5月27日,美国联邦政府部分批准在受灾最严重的路易斯安那州修建“障壁岛”,以阻挡墨西哥湾漏油对该州沿海湿地的进一步侵袭。

左图为高空俯瞰油污对海岸湿地的侵袭,右图为工作人员正在对湿地中入侵的原油进行查看。

第六张墨西哥湾漏油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三:漏油对当地的大气环境、海水环境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左图为采用燃烧法对墨西哥湾海面上的原油进行处理,原油燃烧产生了大量的黑烟及有害物质,会污染当地的大气环境;另外海面原油中有害成分挥发本身也会对大气环境产生污染,进而危害当地居民及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渤海漏油事件及引发的思考终稿

渤海漏油事件及引发的思考终稿

蓬莱19-3漏油事件及其引发的思考——中国为何这般怂!姓名:张龙刚班级:10级化工创新班2011年6月4日至17日,中海油渤海湾蓬莱油田19-3B、C平台先后发生溢油事故,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据报道,污染海域从最初的200平方米到840平方公里再到最新的2.43万平方公里,已经超越了墨西哥湾漏油事故。

然而至今,我们并不能完全确定漏油污染是否终止以及其日后将带来何等“后遗症”,同时,在索赔问题上要达成协议尚待时日。

渤海油田为中海油(全称“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最大的对外合作油田,合作方为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其中中海油有51%权益。

渤海油田蓬莱19-3是迄今中国目前最大的海上油田。

1999年5月,康菲石油发现了这座油田,可采储量约5亿桶。

2002年,渤海油田一期项目投产,日产原油1.8万桶;2008年9月二期项目投产,油田峰值产量为15万桶每天。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该事件的发展过程。

6月4日,渤海油田B平台开始少量溢油,当日,北海分局接到中海油合作伙伴康菲石油公司报告,称发现海底溢油点,在蓬莱19-3油田海面发现少量油膜带,随即命该公司开展自查。

然而,康菲对此不以为然,以为这只是小型的漏油,不会有太大影响。

然而事实证明,正是这一点的疏忽才造成了日后灾难性的故事。

其后几天,B平台漏油现象日趋严重。

6月17日上午,C平台发生小型井底事故,康菲石油当日停止所有平台作业。

到后来,从简单的漏油日益发展为井喷,彻底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6月21日,微博最早披露了渤海油田漏油消息,这是网络上首次报道关于漏油时间的信息,时隔17天。

6月30日,国家海洋局相关部门介入了事故的调查。

7月5日,国家海洋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一个月前发生的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初步结论。

次日,新闻称渤海油田漏油事件致840平方公里海水变劣四类。

7月14日,国家海洋局叫停,康菲称已停止。

7月30日,国家海洋局下发通知,责成康菲公司限期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加快溢油污染处置。

渤海湾漏油事件

渤海湾漏油事件

2012国考申论热点:渤海湾漏油事件内容摘要7月5日,国家海洋局表示,中海油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形成劣4类海水面积840平方公里,而这处海水原为1类水质。

在6月13号时出现海面溢油最大分布面积达158平方公里,而不是中海油之前所说的200平方米,中国海监执法部门已经对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予以立案。

观点评论新京报:渤海湾漏油信息瞒报需有人负责漏油事故的直接责任,海洋局根据相关法律认定为作业方康菲公司承担,中海油的责任则要根据其与康菲签订的合同来界定。

不定如何,这两家公司的瞒报责任则必须首先要依法问责和追究。

京华时报:中海油及康菲不仅应负经济责任渤海溢油事故发生1个月后,国家海洋局开出罚单:最高处罚20万,责任由作业方康菲中国承担。

昨天,康菲终于跟中海油一起发布消息,中海油首次表态将分担责任,康菲对敏感话题仍避而不谈。

溢油事故虽有了说法,社会疑虑却远未消解。

7月1日,传出的消息还是泄漏范围只涉及200平米左右,且已基本处理完毕。

到了5日,事故就升级为渤海840平方公里海域从一类水质变为劣四类水质,污染损害也已显现。

谁是“200平米”说法的制造者?6月4日,漏油事故已经发生,7月1日,事故才得到中海油证实,事故为何迟迟不报?墨西哥湾发生漏油事故后,美国政府向BP开出的首笔清理油污账单就高达6900万美元,随后开出的罚单和索亿美元。

相比之下,渤海溢油20万元的处罚形同激励生态污染,如此轻微的处罚如何能起到惩处作用?这些疑惑,有的可以从业已滞后的《海洋环境保护法》中找到答案,比如何以只能处罚20万元——这已是法定上限。

更多的疑惑,则需要当事人出来解答。

一个月的沉默,无法隔断社会的广泛关注;新作的说明,仍不能完全打消人们的疑虑。

诚然,分担经济责任的表态,体现了中海油作为项目油田的大股东和发包方所必须承担的连带责任,这正是企业做大并建立品牌的基本前提。

相较于拒绝或刻意降低社会对其所负连带责任的关注度,承担经济责任,治理环境污染,赢得社会谅解,体现了应有的气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菲公司将受到何种惩罚,目前尚不明确。按照目前政策,行政处罚 的上限应为20万元人民币,至于其他后续损失的索赔,国家海洋局相 关人士称,需要研究后才能确定。但该人士承认,“目前无法确定具 体的索赔额度”。
美国
• 对BP公司穷追猛打,事件发生第二天,即使是远 在中国的读者,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看到许多令 人震惊的照片。 • 媒体几乎都在第一时间发出声音;每一次污染扩 展,都会被立即播报。 • 在事件发生8个月后,又进行了一次密集报道,集 中于赔偿进度、环境后续影响等。 • 事件发生一年后,再一次对类似的话题进行集中 追踪和调查。
中国
• 中国:法律缺位 • 海洋局的生态索赔国内也没有专门适用法律,只有在 《海洋法》、《环境保护法》中有一些相关规定,但只是 宽泛的规定没有相关实施细则,随意性较大,而且之前国 内类似的环境污染公益诉讼经验还很少。 • 最高20 万元的罚款让康菲石油有恃无恐,也侧面说明 国内环境污染法律的缺陷。政府职能部门不作为 8 月9 日,北京华城律师事务所贾方义律师以“行政不作为” 名义,一纸诉状把国家海洋局也告上了法庭。(信息披露 的滞后和缺失让渔民饱受更多损失) 10月26日,河北乐亭,两封信件分别寄往农业部和国家海洋 局,里头装的是渔民们对两部委提起的行政复议申请,两 部委被指行政不作为。
三、事件分析
美国
• 美国:惩罚污染的法律严格 • 1980 年的《广泛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不仅遵循 “谁污染谁负担”的基本原则,而且实行“可追溯的、严 格的和连带多方的”责任,对污染事故的制造者穷追猛打: 污染者要负责,潜在责任人(包括污染项目以往的所有者、 经营者和承租人)也要担责。此外,母公司也难逃责任, 其经理、控股的股东,都有可能被追责。 • 1990 年,美国《石油污染法》扩大了石油污染的赔偿 范围和标准。 • 再加上还有《清洁水法》等法律的赔偿项目,BP 自然 不得不就范,能最终用413 亿美元搞定污染赔偿,已属幸 运。
中国
中国国家海洋局的官员无需有此担心。面对近一个月后才披露事实的 质疑,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司长李晓明出面解释称,这是因为发生 溢油的原因很复杂,监测数据的采集、污染面积的判断、事故原因的 分析等,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出准确的结论,需要一定的时间。
没有解释披露漏油事件为什么需要首先对原因进行分析。
墨西哥湾(GulfofMexico)因濒临墨西哥,而得名墨西哥湾。位于北美洲 大陆东南沿海水域,部分为陆地环绕。透过佛罗里达半岛和古巴岛之间的 佛罗里达海峡与大西洋相连,墨西哥湾卫星图并经由犹加敦半岛和古巴之 间的犹加敦海峡与加勒比海相通。这两个海峡均宽约160公里(100里)。墨 西哥湾东西向和南北向的最远距离分别为大约1,800公尺和1,300公尺,总 面积约155万平方公尺(60万平方呎)。其西北、北和东北面为美国南部海 岸,西、南和东南面为墨西哥东部海岸。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沿海一个 石油钻井平台当地时间2010年4月20日晚10点左右起火爆炸,造成7人重 伤、至少11人失踪,当局已派出船只和飞机在墨西哥湾展开搜索行动,希望 能发现救生船或幸存者的踪迹。事故发生后,爆炸发生后,平台上126名工 作人员大部分安全逃生,其中一些被爆炸和大火吓坏了的工人纷纷跳下30 米高的钻塔逃生,另有一些人则选择了救生船。这一钻井平台建于2001 年,由越洋钻探公司拥有,眼下与英国石油公司签有生产合同。
四、启示
• 完善环境会计,使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 • 企业应该把对环境的担当转变成一种成本,记录到会计核算中去。 破除“产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观念,使企业树立环境价值观, 使消费者愿意部分负担由于环境成本内部化引起的产品价格上升。 • 当企业把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等成本费用,及环境维护 开发后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时,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不再是 矛盾的对立面,环境会计也许是帮助两者相互融合的最佳方式。 • 只有将环境成本内部化, 才能够反映产品的价值, 从根本上解决环 境与经济的协调问题,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 完善环境审计 • 正是因为缺失环境审计,事件发生后,康菲石油公司做出相关解释 包括:没有漏油、有一定面积漏油,漏油已堵住、漏油井已停产等等。 然而,如果央视记者没有披露录音,康菲公司或许会选择将“我就是骗 你的”进行到底。营造环境保护的大环境 • 康菲公司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其实最根本的是国内整体环境意识淡 薄的结果。 • 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 漏油事件,不单是事关企业利益的私事,更是事关公众安全的大事。 面对这类和公共利益相关的事件,信息公开和事后处理是其社会五个平台,此次漏油事件发生在B、C两个平 台,从画面中可以看到B、C两个平台溢油现场的航拍资料,及收油作业情况。 画面中颜色较浅,发亮的部位就是溢油海面。这也是自6月30日中国官方首次 对中海油渤海油田漏油事件作出回应后,公布的第一组画面。
二、事件对比
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
渤海湾与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对比分析
王晟 20120301310025 环境科学
一、事件简介
2011年中海油渤海湾漏油事故
• • • • • • 事故简介 2011年6月期间中海油渤海湾一油田发生漏油事故,这是中海油与 漏油事故蓬莱19-3油田位置 漏油事故蓬莱19-3油田位置[1] 美国康菲公司的合作项目。康菲公司负责宣传的人士表示,康菲是作业方。 据悉,渤海湾是中海油的主产区,根据2011年一季度中海油季报,来自渤海 湾的石油以及石油液体产量占到总产量比例超过57%,天然气产量超过12%。 [2]2011年7月5日下午,中国国家海洋局在北京通报了中海油和康菲石油中国 有限公司渤海湾漏油事件初步结果,并首次公布此次蓬莱19-3油田漏油事故 的相关画面。
美国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5天后,美国相关官员赶到墨西哥湾;发生8天后,美国 总统奥巴马乘专机赶往事故现场。但奥巴马和他的官员遭到了民间的激烈批评, 在美国民众看来,这个反应速度实在太慢。 6月15日晚,就该事件发表演说,严厉要求BP对其“鲁莽行为”的事实“买 单”,要求其在法律诉讼程序开始前,先提供巨额基金,来赔偿漏油事件的受 害者。 奥巴马有理由为此感到担心,事实上,随着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扩大,媒体纷 纷分析称,这样的反应速度极有可能威胁到民主党在即将进行的美国中期选举 中的得票率。 设立了官方网站,先向公众说明政府采取的措施、提供各类数据、公布相关部 门的联系方式。
中国
• 在媒体上零星出现,渤海湾于6月中上旬发 生漏油事件后近一个月,7月5日,中国国 家海洋局对外正式通报了这一消息。 • 此前,大多数人只能通过新浪微博上流传 的小道消息,以及记者们从内部人士口中 掏出的隐晦信息,获悉这一事件的情况。 • 7月初,猜测了许久的人们第一次获得权威 消息:840平方公里水域受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