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于明治维新的异同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docx

结果迥异
日本的国力、经济力全面上升,实 现了经济现代化。成功地走上了资 本主义道路; 中国的经济却未能起飞,仍停留在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处于挨打 的状态。
改革的目的
• 洋务运动的目的和宗
旨是向西方学习,引 进西方先进的近代科 学技术,抵御外辱维 持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但 并不是为了改变社 会体制,让中国走上 资本主义道路到达复 兴变强的目的。
两 者 之 间 的 历 史 渊
背景相似
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 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 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 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日本:19世纪中叶,日本仍处在小 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天皇并无权威, 大权掌握在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德 川幕府手中。德川幕府在日本推行 “闭关锁国”政策,将日本通向世 界的大门死死关上。外国人中仅有 中国和荷兰的商人可以在唯一的开 放口岸—长崎从事商业活动,国民 没有信仰自由。社会生产力低下, 人民生活困苦,幕府的统治者们却 仍在加大盘剥和压榨。随着欧美侵 略者的相继入侵,日本又陷入更为 深重的民族危机。
就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各自遇到的封建 顽固势力的力量来说,中国的封建势力 远较日本封建势力强大。
• 明治维新前夕,日本全国
手工工场已有所发展,而 且已经创办起一些近代军 用和民用企业,开了近代 化之端。资本主义因素在 封建经济解体的裂土上迅 速增长着。新兴的资本主 义势力不仅成了反对幕府 活动的支柱,而且在倒幕 胜利后成为日本近代化的 核心力量。
• 洋务运动前夕的中国,在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大 炮轰开其大门之后,小农 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 经济结构虽然开始了逐步 分解的过程,但资本主义 因素,在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的汪洋大海之中,几 乎是等于零。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分别是中日两国近代化的开端,但差别很大,1洋务运动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不学习西方制度,明治维新技术制度一块学,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这是两国最大的不同,2目标不同,明治维新主张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洋务派主张利用洋务运动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3领导阶级不同,明治维新是中下级武士和资产阶级化的新型地主,商人领导的,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官僚地主领导的4结果不同,明治维新是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实现了国家强盛,洋务运动最终失败5性质不同,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洋务运动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结局殊异原因之探微453 次点击2 个回复0 次转到微评装甲近卫军于 2006-6-8 19:55:43 发布在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在十九世纪中叶之后,在西方列强优势力量的冲击下,中国与日本做了各项努力,两国所从事近代化其国家实施的诸项措施,实际上是一项极具历史意义的大竞赛,基本地影响和决定了近代很长时期内两国不同的命运。
日本在此竞赛中一度获致胜利的事实,对中国而言,尤具悲剧的性质。
笔者认为,无论从历史的角度或现实政治的角度而言,中、日两国都是命定的竞争者,我们全国上下对此应慎重持之。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就近代时期内决定两国近代化成败的某些关键性因素,予以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其意义实在是多方面的。
对于中日近代期间自强运动一者失败一者成功的事实,究竟什么因素决定性地影响了两者历史的发展?什么因素附属性地影响了两者历史的发展?这就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一、两国的地理特征日本是个岛国,实为导致其能有效应付西方挑衅的基本因素。
日本的国土狭隘,完全由一群岛屿组成,岛与岛之间交通便利,消息传递容易。
对西方所给予的刺激至为敏感。
中国则面积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自然条件相差甚巨,除沿海沿江部分地区外,其他地方交通向极困难,所以,即使列强发动侵略战争乃至攻陷京城,各省的内陆仍然至为安全,绝少激动起普遍的同仇敌忾的意念。
日本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比较分析

xx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比较分析在受到西方侵略者的冲击下,日本和中国这两个亚洲国家几乎在同时进行了一场改革,然而两者的结果却截然不同,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同点:在背景方面两者多遭受到了外来侵略者的冲击,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遭到了惨败,主权进一步沦丧,国门进一步打开,日本在经过“黑船事件”后,和美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内的封建经济趋于解体,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阶级斗争尖锐,各地农民起义,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危险;两者多是一场近代化改革;改革前夕两者多是封建专制国家,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时期,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发展到了顶峰时期;中国和日本当时多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改革的时间基本相同;多受到国内封建势力的阻挠;两者在一定程度上都促进了本国的近代化进程,发展了本国的近代企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同点:1.明治维新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全面西化的变革运动,洋务运动则是一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2.指导方针不同: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纲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明治维新则是以“脱亚入欧”为指导思想,要全面破除封建统治,走上资本主义道路3.目的不同:洋务运动的目的只是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来维护已经腐朽的封建统治,镇压农民运动,明治维新则是为了巩固新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发展资产阶级4.领导力量: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洋务运动在真正实行时处处受到制约,慈禧太后掌握朝廷实权,为了平衡权利,一手扶植顽固派,另一方面又重用支持洋务派,洋务运动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领导集团没有占据政治和兵权的主动,洋务派力量弱小;明治维新领导则是下级武士,他们原本属于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但却得不到很好的任用,决定了下级武士必定要背叛幕府,成为反封建营垒的重要成员并且充当了领导者的角色。
正是在这一势力的领导下,日本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天皇掌权,大刀阔斧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5.外部环境不同:洋务运动时期中国面临着多国的侵略和瓜分,抢占中国市场;英美列强,则利用日本作为牵制和侵略中国的工具,因而不但放松了对日本的侵略,反转而扶植日本。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并迅速发展,其侵略性的本质决定了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
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远在世界东方的仍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和日本无疑成了侵略的最好对象。
于是,船炮的轰隆声惊醒了沉睡中的亚洲姊妹,两国统治者为了挽救社会危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分别进行了一场以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为主体内容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运动,并对其国家今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下面就来分析其中几个方面的异同点,并尝试从中找出两者迥异结局的部分原因。
㈠背景的相似与相异⑴内部环境--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加深鸦片战争后,英国人的坚船利炮轰碎了大清朝天朝上国的美梦,地主阶级开明派逐渐认识到,中国正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①,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统治措施已经不足以应对新的困境,必须改变传统,学习西方文明,才能抵御外侮强敌。
如果说中国被迫开发放是源于与英国的鸦片战争的话,日本则是由于1853年的黑船事件。
在这此事件中,美国人佩里率舰队进入日本,强迫日本于第二年和美国签订了《日本亲善条约》,开放下田和函馆两个港口,供美舰补给用。
西方列强看到了强权的威力,英、俄、法、荷等国家纷纷派出将领,率领舰队来到日本,以军事为威协,强迫与日本签订和美国相类似的条约,日本奉行了200多年的锁国政策,亦是从此被打破。
并且在这个时期,两国的经济基础仍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不仅无力改进生产技术和扩大再生产,甚至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
封建统治也已开始走向没落,统治阶级的腐化及外来侵略使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愈加激化。
在这种情况下,受到西方改革潮流影响和农民起义冲击的中、日两国统治阶级内部都发生了分化。
⑵外部环境的差异首先,在侵略者的眼中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较日本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因此中国受到了列强的瓜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四分五裂,主权丧失,这给洋务运动及后来的一系列图强救国运动带来了巨大阻力。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异同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异同2013级临床13班17号朱子豪统治阶层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自然经济为基础,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这种君主集权专制政体的结构特点表现为君主在全国范围内拥有绝对的权力和最高的权威,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是君主的办事机构,一切政务的最高决定权都集中在皇帝手中。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体系的发展速度也远远大于同时期的中国。
倒幕力量下级武士,商人,西南诸蕃力量和皇室也远远高于反清力量。
日本在幕府时代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天皇并无实权,幕府末期,掌握实权的幕府统治者又不得人心,在对内对外的政策上引起了国内人民的不满,出现了统治危机。
这使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得以发动并成功。
无实权的天皇和下层资产阶级可以联合以夺取实权,下层的资产者可以利用天皇的名义去反对幕府统治者,这些条件在中国是没有的。
[董以山:《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山东大学学报,1995.1〕]所以这样说,明治维新是一场革命,一场政治秩序的更迭,而洋务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统治为中心的改良运动。
民族构成中国在被满清少数民族统治后,使得其政府本色不可避免地具有少数民族天生的、本色的民族狭隘意识,不可能像汉民族那样充满自信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汉族具有天生的“家国天下”意识。
这种局限性导致满清王朝首先是考虑满洲人的小集团利益,其次才是全国利益,甚至可以不保中华——正所谓“保大清不保中国”,故而满人往往是“防汉”在“制夷”之前。
其结果就是造成近代史上,满清一再延误中国起飞的良机。
记得当年李鸿章访问德国时曾经拜访俾斯麦,请教如何使中国强大。
俾斯麦直言不讳地说:“学习德国模式当然好,但是不适合中国,因为德国是单一制民族国家,所以上下同心,利益高度一致,而中国是满清执政,如果效仿德国的模式,其结果很有可能是中国的江山将从满洲人手里失去……,相比而言我对日本到是很看好,这个国家与德国一样,都是单一民族国家,而且民族狂热,尚武好斗,有远大的民族抱负。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
1.相同点:都主张像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
2.不同点:①中国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只学西方先进的科学
技术,而不学先进的思想和政治经济制度;②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③日本不但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引进西方先进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④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3.不同的原因:①经济:中日两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中国洋务运动时,民族
工业虽然已产生,但力量薄弱,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19世纪的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较大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日本社会的深刻变化;②政治:两国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不同。
中国封建专制势力强大,在洋务运动中,顽固派掌握实权,并始终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为目标;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实力强大,并最终推翻幕府统治,掌握国家实权。
新政群为摆脱外来压迫,积极发展资本主义,为建立近代化国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同与不同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相同与不同点19世纪中期,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完成,列强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远东。
1840—1842年、1856—1860年两次鸦片战争,1853年美国伯利率舰队驶向日本,中日闭关锁国的大门相继被打开。
两国同时面临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
为应对危局两国也几乎是在同时搞起了两场自强运动------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
三十年后,也即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在洋务运动中组建起来的在当时号称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全军覆灭,被迫签署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之后日本挤身于资本主义列强行列,成为近代亚洲唯一保持独立的国家。
而中国殖民灾祸进一步加重,险些遭受被列强瓜分的命运。
中日这两个曾站在近代化同一起跑线上的国家,何以三十年后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本文试图从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中探寻其中的原由。
一、两国背景之比较:中国向以天朝大国自据,蔑视一切外来事物。
自古以来的边患均来自生活于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
这些游牧民族由于在文化上落后于汉民族,它们入侵中原的结果,总是在不同程度上接受汉文化,甚至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而日本则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先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当19世纪在同样的面临来自西方的高于我们传统农业文明的工业文明的冲击时,两国的反映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统治者仍然极其厌恶和蔑视西方的一切,在1842----1856年两次战争之间的十几年中,面对西方扩张主义的挑战几乎没有做什么。
只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再次战败的刺激下,才出现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以达到自强之目的。
然而即使是洋务派也仍然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而向西方学习也就只能局限于先进的军事技术方面。
喊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
日本面对西方侵略做出的反映则要比中国快的多,他们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

董以山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发生了洋务运动,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由于二者是发生在大体相同的国际背景之下和大体相同的时间里,更由于二者在某些口号和形式上有类似之处,因此人们往往愿意将二者进行比较。
一、 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是日、中两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运动
另外,日本在幕府时代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天皇并无实权,幕府末期掌握实权的幕府统治者又不得人心,在对内对外政策上引起了国内人民的不满,出现了统治危机,这使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得以发动并且胜利。无实权的天皇和下层的资产者可以联合以夺取实权,下层的资产者又可以利用天皇的名义去反对幕府统治者,这些条件在中国是没有的。
日本在1603年建立了德川幕府制度,结束了日本长期的战乱状态,国内出现了一个相对和平安定的局面,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
在农村,出现了商人阶层,他们用自己的资金或借助于城市中的大批发商的贷款,把农产品收购起来转卖给上一层的商人或城市中的大批发商,从中获得商业利润。在棉织业中也出现了“换棉”和“租机”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手工业中出现了作业分工的集中的工场手工业,1867年私营的雇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场已有400多家。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社会中已出现了资产阶级,他们在经济上有一定势力。在幕府末年,大商业和高利贷也有较大发展,城市中已经出现了一批叫做“株仲间”的商业垄断组织。有些商人已凭借手中的经济势力参与政治。据记载仅日本大阪市富商和高利贷借给封建主大名的债款就高达六千万两黄金,每年利息就相当于大米三百万担。有此富商和高利贷者已不仅能凭借经济势力挟制大名,而且还直接参与藩政。当时已出现的资产阶级虽然经济上有了这种势力,但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被视为下等阶级。另外,日本社会还有一个中国社会所没有的武士阶级,他们是封建统治者固定的亲兵,不事生产,只能依靠禄米生活。幕府统治末期,由于财政困难,幕府和各藩经常削减和停发下级武士的禄米,使一大批下级武士和家属生活异常困苦。这迫使不少武士冲破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法规的束缚,抛弃武士身份去从事商业和手工业,转为教师和医生等。有的甚至直接把武士身份转让给大商人,自己做商人家中的养子,直接同高利贷和商人资产阶级结合起来。这些资产阶级化了的武士的出现和他们改革社会的政治要求使弱小的资产阶级有了同盟者,而且资产阶级化了的下级武士中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水平和组织能力方面又高于资产阶级,有些就成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和明治维新运动的领导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几乎就没有消停过,不是在准 备战争就是在战争。 1890年11月29日施行《明治宪法》或曰《帝国宪法》 为明治维新最终完成 4年后的1894年7月,日本就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 甲午战争; 1904年又爆发日俄战争; 1931年9月18日,日本以武力侵占我国东北;1937年 7月7日,全面侵华; 1941年12月7日袭击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引发太平 洋战争,直到1945年完全战败。
是以天朝上帮自居,总以为地大物博,无所不有,无 所不能,瞧不起外来文化。和日本人那种积极进取的 学习精神,简直是天差地别。
工业之差距
日本在幕府时期,就采用西式技术制造火炮, 先后从法国、美国进口了大量机床设备。“明 治维新”后,引进技术设备的规模更是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于1880年制造出了完 全由日本人自己设计的第一艘军舰“磐城”, 但这艘军舰要晚于福建马尾船厂造出的第一艘 军舰十年,从这可以看出,“洋务运动””起 跑的时间并不晚,某些方面还早于日本
“洋务运动”只不过是一种量的变化,并不是质变。国家政体没有丝
毫变化,还是封建主义制度,其落后性根本不能与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先进性相比。 虽然在清朝晚末期出现过戊戌变法,但那毕竟是一次不成功的政变,很快被保守 势力所镇压,百日维新如同昙花一现,随着六君子的人头落地,中国近代一次变 法图强的努力,被扼杀在萌芽之中。清朝那架破破烂烂的马车,在慈禧这个憋脚 的驭手驾驭下,颤颤巍巍地走上历史的老路,最后走向灭亡。
日本的明治维新实际上是一个浅薄的,犯了方 向性错误的,未脱离社会封建传统的,不完全 的社会改革。其中最大的问题和隐患就是明治 维新极度强化了日本国民对天皇的崇拜,并导 致了天皇的高度集权,使得日本政治比历史上 更加专权,把教权(神道教)、皇权和政权三权 合而为一(即大三权),都高度统合在日本天 皇的身上。这就为日本后来走向灾难留下了祸 根。
日本之“明治维新”:第一次鸦片
战争时期,日本同中国一样,都是闭关锁国的 国家,发展水平相差不大。
政治体制之差别
“明治维新”是一个从上至下的国家政体改革,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
的君主立宪制,建立了现代的教育制度、军事制度、土地制度、银行制度等等, 是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全面的革新,是质变。日本正是有了这些现代制度的支撑, 很快地跟上西方国家的脚步,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列强中的一员。
中日的一些异同点
工 教 政 目 历 业 育 治 的 史 体 背 制 景
目的
中国的洋务运动: 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日本的明治维新: 巩固天皇政权,主要发展资本主义 .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历史背 景
晚清之“洋务运动”:第一次鸦片
期间,中国主张放眼世界的一代先驱林则徐、 魏源首先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11电1唐依彤教育之差距
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全国大力推行义
务教育,许多人出国留学,归国后在学校里任教,日 本的教育在”明治维新”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国 民的受教育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而在西方影 响下的日本教育制度,将日本推上了近代化发展的高 速路。
而中国,由于在历史上强大的时间太长了,国人总
明治维新真的很成功么?
许多人都认为日本当年的明治维新很成功。 我却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也许从一个不太长的历史阶段来看,日本 的明治维新是成功的,或者说从表面上看是成 功的。但是,如果从更长的历史阶段上观察, 我们就会发现,日本的明治维新不仅不成功, 而且是极其失败的。
因为正是明治维新所取得的表面成功,使得日 本在当年拥有了迅速膨胀的综合国力,于是到 处寻求扩张,发动战争,想要掌控亚洲,作黄 种人的领导者,进而称霸全球,并成为引发世 界大战的祸源国之一。然而,最后却招致惨败, 还结结实实地挨了两颗原子弹,成了全世界唯 一被原子弹轰炸过的国家,差一点就亡种亡国, 若再不赶快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国就面临被 完全摧毁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