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微生物室室内质量控制流程

合集下载

实验室质量管理手册之微生物室室间质量评价管理程序SOP

实验室质量管理手册之微生物室室间质量评价管理程序SOP

微生物室室间质量评价管理程序
(一)目的:规范室间质量评价操作,确保检验质量。

(二)适用范围:适用省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

(三)职责:本室人员均应遵守本程序。

(四)操作人员:本室工作人员。

(五)操作程序:
1、微生物室应参加省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每半年
对省临检中心发放的质控品进行一次菌株鉴定和药敏试
验。

2、微生物室人员收到质控物后,应核对质控品的数量、批号,
注意包装有无破损,无误后接收并按要求保存。

3、室间质控样本必须按实验室常规工作进行,由进行常规工
作的检验人员测试,必须使用实验室的常规检测方法和试
剂,不特殊对待。

检测结果必须在截止日期前上报。

4、室间质控的检测结果记录于质控记录本上,收到反愦结果
后应分析室间质控状态,如有不合格结果应先报告科主任
并签字;然后查找原因,填写质量分析及纠正措施,并将
措施下达至微生物人员,避免常规工作或质控再次发生同
样错误。

医院检验科临床微生物室内质控制度

医院检验科临床微生物室内质控制度

检验科临床微生物室内质控制度
一、切实执行质控制度,规范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工作,积极参加XX省临床检验中心和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量评价活动。

二、坚持“三査,三对’,检查合格后的标本方可接种,不合格标本进行登记,并通知临床重新留取合格标本。

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的鉴定程序,要求鉴定到科,属,种、型。

四、KB法药敏实验毎周用标准菌株测定一次,如实记录结果和绘制质控图,所选用的纸片种类不低于15种,对失控情况应加以分析,校正,并如实登记。

五、保存各种标准菌株,每3-6月转种鉴定一次,并如实记录;临床标本分离株和上级单位室间质评菌株毎株需保留。

六、染色液和诊断血清毎月应用已知阳性,阴性标准株检测,并记录;对失效或不合格者予以更新。

七、培养基,各种生化反应管应有配制成分,方法,无菌试验,标准菌株合格试验记录。

八、触酶,氧化酶试剂毎周配制一次,并用阳性、阴性标准菌株作监测,试剂应放4℃冰箱冷藏。

九、仪器设备专人负责制,应有使用,保养记录,对恒温箱,冰箱等毎日记录温度,随时校正。

十、高压蒸汽灭菌器每次消毒时放置灭菌效果指示卡,完成后剪贴在登记本上,不达标则要分析原因。

检验科室内质控失控处理方法

检验科室内质控失控处理方法

检验科室内质控失控处理方法室内质控主要用于每天测定情况的监测,用于评价精密度,每天采用高、低两个水平质控品随样品一起测定,理想的情况是每天在控。

但实际情况是容易出现失控,当出现失控时,可按下列方法寻找原因并处理:■分析原始数室内质控主要用于每天测定情况的监测,用于评价精密度,每天采用高、低两个水平质控品随样品一起测定,理想的情况是每天在控.但实际情况是容易出现失控,当出现失控时,可按下列方法寻找原因并处理:■分析原始数据及初步估计失控原因,当发生失控时,对该项目同批定的全部原始数据(包括校准品、试剂空白或质控品及患者样本)结合近期室内质控图和平时的经验进行分析,有助于估计失控原因的大体方向,提示误差类型和失控原因,使查找原因的工作更有重点。

■对具体的检测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失控后,应对该批检测的全过程进行迅速、仔细的回顾。

分析有无特殊情况,如电压波动、仪器不稳定、试剂瓶标签贴错、试剂放置位置不符合要求、试剂污染、质控品与定标物异常、参数设错等原因.并检查使用的校准品或试剂有无变更生产厂家、批号或接近失效期等。

■通过选择性复查进一步分析判断失控原因和决定处理方法,为验证上述的初步分析,并进一步查清失控原因,对标本作妥善处理,一般进行选择性复查。

复查时,应包括下述样品,以便尽量一次找出原因,及时发出患者标本的化验结果。

失控时使用的质控品;重新打开一支相同批号的质控品;失控时使用的校准品;重新打开一支相同批号的校准品;少数几个患者的标本,最好包括已知病情、近期曾做过该项目检测的患者标本。

■最常见的原因是试剂变质、污染或配制、校准的错误等。

查找原因时,应从当天与前一天有差别的试剂入手.如未发现当天所用的试剂与前一天有差别(没有更换试剂),则应从那些容易发生变质、稳定性较差或按近失效期的试剂开始。

■如试剂方面找不到原因,应校准仪器或条件可能时使用另一台同类仪器进行复查,以判断是否由仪器造成失控。

另在选择性复查中,各样本结果与失控时的测定结果表现出不同倾向性的规律变化。

108-室间质量评估(EQA)---检验科作业指导书

108-室间质量评估(EQA)---检验科作业指导书

部门:微生物室
收到质控 品日期
建议检测 日期
截止日期
年 组织单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检验科科室间质评记录
表格编号:
质评类别
第几次质评 主任签收
结果发出 结果存底 日期 日期
质量负责人
备注
检验科微生物学室间质评比对分析报告表
检验科作业指导书
检验科作业指导书
室间质量评估 (EQA)程序
文件编号:
版本: 生效日期: 页码: 第3页共 3 页
检验科作业指导书
检验科作业指导书
室间质量评估 (EQA)程序
文件编号:
版本: 生效日期: 页码: 第2页共 3 页
5 室间质控回报结果的分析总结 5.1 当质控结果由卫生部或广东省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评室反馈于实验室时,有一份评估报告和 一份参与总结报告,而后者列出了评估实验室成绩的评分标准;全科人员通过阅读结果报告,进行自 我学习与总结分析,以达不断提高微生物检验技能目的。 5.2 每次质评活动的回报评估报告均需由科主任助理填写《 检验科微生物学室间质评比对分析报 告表》,交科主任审阅签名,并进行归档。 5.3 当质评回报结果评估报告是合格满意的,则让所有组员传阅其中的总结报告,学习其中的标 本处理原则与菌株鉴定药敏方法。 5.4 当质评回报结果评估报告是有不合格项目,先由操作者本人作分析总结查找失控原因,由主任 助理调查之后提出整改与改进措施,报科主任审核,必要时科主任组织全科人员进行学习,详细措施 解释记录在《 检验科微生物学室间质评比对分析报告表》中。寻找失控原因方法如下: 5.4.1 与保存的原始数据进行核对,排除填写错误。 5.4.2 检查室间质控标本检测当天的仪器校准是否通过、室内质控是否在控。 5.4.3 检查室间质评标本的溶解是否正确,培养结果与涂片结果是否一致。 5.4.4 检查质控标本检测当时试剂质量是否稳定。 5.4.5 室间质评标本发放单位是否存在的内部质量问题。 5.4.4 重新检测保存的间质评标本,寻找引起不合格的原因。 6 室间质评菌株的保存 室间质评菌株生化反应比较典型,且经过参考实验室验证,应尽量将菌株保留,作为以后示教或质 控菌株用。 7 质量记录 《 检验科微生物学室间质评比对分析报告表》 《 检验科室间质评记录表》

医院检验科全套程序文件

医院检验科全套程序文件

医院检验科全套程序文件一、前言医院检验科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科室之一,它承担着对患者的各种样本进行检验分析,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任务。

为了确保检验科的工作能够准确、高效、有序地进行,特制定本全套程序文件。

二、检验科的职责与范围(一)职责检验科的主要职责是对来自患者的血液、尿液、粪便、脑脊液、胸水、腹水等各种样本进行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检验分析,提供准确的检验结果和诊断依据。

(二)范围涵盖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体液学检验、临床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等多个专业领域。

三、人员管理程序(一)人员招聘与选拔根据检验科的工作需求,制定招聘计划,明确招聘条件。

选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员。

(二)人员培训新入职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包括科室规章制度、工作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定期组织在职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三)人员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对人员的工作表现、业务能力、工作质量等方面进行定期考核。

考核结果与绩效奖金、职称晋升等挂钩。

四、样本采集与运输程序(一)样本采集制定详细的样本采集操作规程,明确不同样本的采集方法、采集时间、采集量以及注意事项。

采集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采集。

(二)样本标识采集后的样本应进行清晰、准确的标识,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样本类型、采集时间等信息。

(三)样本运输样本采集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运输至检验科,运输过程中应保证样本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避免样本受到污染、损坏或丢失。

五、检验仪器设备管理程序(一)仪器设备采购根据科室的工作需求和发展规划,制定仪器设备采购计划。

采购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采购程序,确保采购的仪器设备符合质量要求。

(二)仪器设备验收新购置的仪器设备应进行严格的验收,包括外观检查、性能测试、技术参数核对等。

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微生物室管理制度

微生物室管理制度

微生物室管理制度一、总则为加强、规范微生物室的管理,确保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与卫生,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和科学研究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规定(一)实验室安全1.遵守《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微生物实验室必须符合卫生标准,并取得卫生许可证方可进行实验。

2.实验室从业人员需经过相应的培训,并持有效的健康证明方可上岗。

3.建立严格的实验室耗材进货查验制度,禁止采购无健康许可证、无商品标签或过期的实验材料。

4.设立专门的物品储存区域,不同类型的实验材料要分类存放,做到先进先出,防止过期变质。

5.实验操作前要对实验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检查,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材料不得进行实验操作。

6.实验操作过程中应确保实验器皿、培养基、试剂、标本等的有效隔离,避免交叉污染。

7.实验操作后应及时清理工作台面、废弃物和实验器具,保持实验室清洁整洁。

8.实验室必须定期进行消毒和通风,保持室内空气质量良好。

(二)生物安全管理1.遵守《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严格控制实验室内的生物材料和实验动物的管理。

2.实验室从业人员必须佩戴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并按照规定程序处理生物材料。

3.实验室内应设置相应的生物安全柜和防护设备,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4.实验室内不得进行未经批准的生物实验,禁止将实验室内的生物材料带出实验室。

5.生物实验结束后,必须按照规定程序处理实验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防止对环境和人员造成危害。

三、安全检查(一)定期对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实验室的安全与卫生。

(二)对实验室耗材、设备和防护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转和有效性。

(三)对实验室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安全知识培训和健康检查,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健康状况。

四、附则本制度由实验室主管负责解释和执行,确保实验室的安全与卫生。

如有需要,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医院检验科微生物检测流程

医院检验科微生物检测流程

医院检验科微生物检测流程Microbiology Testing Processes in Hospital Laboratories.Microbiology testing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infections in hospital settings. The laboratory team follows a systematic workflow to ensure accurate and timely results.Pre-Analytical Stage.1. Specimen Collection:Proper specimen collection is essential to obtain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The type of specimen varies depending on the suspected infection, and specificcollection guidelines must be followed.2. Specimen Transport:Specimens must be transported to the laboratorypromptly and under appropriate conditions to maintain specimen integrity.3. Specimen Processing:Specimens may undergo various processing steps, such as centrifugation, filtration, or staining, to prepare them for testing.Analytical Stage.1. Culture:Specimens are inoculated onto culture media and incubated at specific conditions to allow microorganisms to grow. Culture growth is observed and evaluated to identify potential pathogens.2. Microscopy:Gram staining and other microscopy techniques are used to characterize microorganisms based on theirmorphology, cell wall composition, and staining patterns.3. Biochemical Tests:Biochemical tests are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metabol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solated microorganisms, which aid in identification and antimicrobialsusceptibility testing.4. Molecular Diagnostics:Molecular tests, such a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can detect specific genetic sequences of pathogens, providing rapid and sensitive identification.Post-Analytical Stage.1. Interpretation of Results:Laboratory professionals interpret test resul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patient's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other relevant information to determine the significance offindings.2. Reporting:Test results are documented and reported to healthcare providers, who use them to guide patient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decisions.3. Quality Control:Strict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are implemented throughout the testing process to ensur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results.中文回答:医院检验科微生物检测流程。

检验科微生物室sop文件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

检验科微生物室sop文件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

检验科微生物室sop文件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检验科微生物室SOP文件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作业指导书细菌室工作守则文件编号:LAB,SOP,JX001细菌室工作守则1.每日工作前用紫外线照射实验室半小时以上。

2.入室前应穿工作服,并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3.实验室内应保持肃静,不准吸烟、吃东西及用手触摸面部。

尽量减少室内活动,以免引起风动,无关人员禁入。

4.非必要物品禁止带入实验室,必要资料和书籍带入后,应远离操作台。

5.做好标本的登记、编号及试验记录。

未发出报告前,请勿丢弃标本。

6.标本处理及各项试验应在操作间进行,接种环用完后应立即火焰灭菌,沾菌吸管、玻片等用后应浸泡在消毒液内。

7.实验时手部污染,应立即用过氧乙酸消毒或浸于3%来苏儿溶液中5-10分,再用肥皂洗手并冲洗干净;如误入口内,应立即吐出,并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或3%双氧水漱口,根据实际情况服用有关药物。

8.实验过程中,如污染了实验台或地面,应用3%来苏儿覆盖其上半小时,然后清洗;如污染工作服,应立即脱下,高压灭菌。

9.若出现着火情况,应沉着处理,切勿慌张,立即关闭电闸,积极灭火。

易燃物品(如酒精、二甲苯、乙醚和丙酮等)必须远离火源,妥善保存。

10.工作结束时检查电器、酒精灯等是否关闭,观察记录培养箱、冰箱温度及工作情况,用浸有消毒液的抹布将操作台擦拭干净,并将试剂、用具等放回原处,清理台面,未污染的废弃物扔进污物桶,有菌废弃物应送高压灭菌后处理。

11.离室前工作人员应将双手用消毒液消毒,并用肥皂和清水洗净。

12.爱护仪器设备,经常清洁,注意防尘和防潮。

作业指导书细菌室消毒隔离措施文件编号:LAB,SOP,JX002细菌室消毒隔离措施1.每天工作前用消毒液消毒工作台,上班前、下班后开紫外灯(最少半小时)进行空气消毒。

2.非必要品禁止带入实验室,必要资料和书籍带入后,应远离操作台。

3.使用后的载玻片、盖片、平皿、试管等用消毒液浸泡,经煮沸后清洗或丢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验科微生物室室内质
量控制流程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检验科微生物室室内质量控制流程一、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性能维护
微生物室常用仪器设备主要包括:细菌培养箱、细菌鉴定及药敏测试仪、显微镜、高压灭菌器、冰箱、水浴箱等。

这些仪器设备的质量维护对于检验结果的质量保证至关重要。

性能维护方法及维护频率参照制造商提供的使用手册进行。

如使用手册中未详细注明或实验室自身无法完成,由生产厂家协助解决,每年至少一次。

二、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要求对培养基进行两方面的质量控制:无菌试验以及已知菌生长试验。

无菌试验一般为随机抽样3-5%,在35℃条件下培养48h,每批培养基至少进行一次无菌试验;已知菌生长试验的前提条件是实验室有足够的已知菌储备,其中包括标准菌株(如ATCC或NCTC标准菌株)及经过准确鉴定的临床分离菌。

如果条件允许,提倡使用标准菌株。

已知菌生长试验应明确预期结果。

每批培养基至少进行一次已知菌生长试验。

三、细菌染色的质量控制
在临床细菌学检查过程中,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使用频率最高。

1.革兰染色IQC要求:利用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及大肠埃希菌ATCC25922)或其他已知的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至少每周进行一次质量验证。

2.抗酸染色:利用已知的抗酸杆菌(AFB)阳性涂片每周或在更新炭酸复红染液时至少进行一次质量验证。

四、细菌鉴定或鉴别常用试验的质量控制
细菌鉴定或鉴别试验的IQC就是利用已知菌或标准菌株(如ATCC或NCTC标准菌株)进行鉴定或鉴别试验相关影响因素的质量监控。

应用频率较高的试验IQC每周至少一次,频率较低的试验IQC随标本一同进行。

五、微生物药物敏感试验的质量控制
临床常用抗微生物药物敏感试验包括一般β-内酰胺酶测试、超广谱β-内酰胺酶(ELBLs)测试、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以及定量药敏试验(即MICs测定法)。

1.一般β-内酰胺酶测试的质量控制:至少每周一次。

质控菌株可使用临床分离的已知菌株,但最好使用标准菌株,如淋病奈瑟菌
ATCC31426(β-内酰胺酶阳性绿脓杆菌ATCC27853)和淋病奈瑟菌
ATCC43069(β-内酰胺酶阴性或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2.ESBLs测试的质量控制: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原NCCLS)目前仅提供了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奇异变形杆菌ESBLs的测试标准。

其测试标准参照最新的CLSI文件。

质量控制随临床测试菌株一同进行。

3.纸片扩散法及MIC测定法药敏试验的质量控制:质控试验条件、质控菌株选择及质控允许范围参照最新的CLSI规定。

频率为每周至少一次。

4.某些耐药菌检测的质量控制:一些耐药菌株如高水平氨基糖苷类耐药的肠球菌、苯唑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等的IQC具体方法、质控菌株及质控预期结果参见最新的CLSI规定。

质量控制随临床测试菌株一同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