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陶瓷常见质量问题

合集下载

陶瓷黑心原因分析报告

陶瓷黑心原因分析报告

陶瓷黑心原因分析报告一、引言近年来,陶瓷黑心事件频发,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严厉谴责。

陶瓷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产品,其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品质与健康安全。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不良企业将利益放在首位,无视质量和安全标准,制造出了质量低劣的陶瓷产品,给消费者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本报告旨在对陶瓷黑心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中的原因,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陶瓷黑心现象概述陶瓷黑心是指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追求暴利,而采用不正当手段和不合格材料制造陶瓷产品的现象。

这类产品通常存在以下问题:使用劣质原料、掺假掺杂,导致产品强度低、易碎;添加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虚标产品规格和质量,欺骗消费者等。

陶瓷黑心事件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行业的公信力和形象。

三、陶瓷黑心原因分析1. 产业链环节复杂、监管不到位陶瓷制造涉及到众多环节,包括原材料采购、制造工艺、人员操作等。

由于行业规模庞大、复杂度高,导致监管难度加大。

一些企业看到监管的空隙,利用对监管体系的混乱和缺席,从而有机可乘。

2. 利益驱动、追求暴利一些企业利用国内劳动力成本低廉等优势,制造低价产品,以高利润为目标,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选择使用劣质材料,降低成本,而这些廉价材料往往无法达到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

3. 缺乏品质意识和责任感一些企业对产品质量抱有漠视态度,只关注成本和利润。

他们忽视了自己对社会和消费者负有的责任,丧失了对行业发展质量的持续投入和追求的意识。

4. 市场竞争激烈、追求速度忽略质量市场竞争激烈使得企业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

一些企业为了满足客户的大批量采购需求,缩短了生产周期和工序,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来保证产品的快速上市。

5. 监管不到位、奖罚不分明监管部门在陶瓷监管中存在较多问题,如执法能力不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等。

违法生产制造商由于监管不到位,遭受到的处罚相对较轻,未能形成足够的震慑力,从而导致无良企业肆意妄为。

日用瓷器检测标准1

日用瓷器检测标准1

日用瓷器检测标准1 目的(1)确定日用瓷器的一般品质要求.(2)概述日用瓷器产品检验标准及不良品分类标准(有特殊要求除外)。

2 产品范围:按产品的用途分为盘碟类、碗类、壶类、杯类及其他器物类。

3 抽样检测标准:(1)国家标准《日用陶瓷》(GB/T3532-1995)除规定要求进行全检或免检的产品外,其他产品一律都用抽样检验(2)抽样计划:GB/T 2828.1-2003 抽样检验用表(3)品质允收水平:总抽样数的抽样标准为一般抽样II级水平(L2),而测试或测量项目的抽样标准为特殊抽样S-2水平或S1水平,后者包含在前者的样本数内。

(4)AQL允收值如下:危险缺陷(Critical) AQL 0严重缺陷(Major) AQL 1.5轻微缺陷(Minor) AQL 4.0危险缺陷:是指任何因为不符合安全标准而导致产品危害人体的一种缺陷。

严重缺陷:是指会造成产品不能有效使用,会造成产品需要修理或更换的一种缺陷轻微缺陷:是指产品能使用或运行,但轻微地违反产品既定标准的一种缺陷。

4 包装要求(更具体要求参照GB/T 11423)(1)所有的标贴包括说明书、警告标志、箱唛(正唛、侧唛及其他内外箱唛)、彩盒;向上标志、易碎标志、吊卡等等,必须:(i)按中文要求印刷,(ii)贴于正确位置,(iii)清晰(2)包装的说明书、组装图必须与产品实际功能一致(3)所有的包装材料必须全新,不能有损坏和浸湿。

(4)包装材料必须能足够保护产品在正常运输过程中不受损坏。

(5)包装及产品上的条形码必须正确及能扫描。

5 产品要求5.1 吸水率:不大于0.5%.5.2 热稳定性:产品从180℃至20℃热交换一次不裂5.3 任一制品与食物接触面的铅、镉溶出量:铅溶出量不大于1.0 mg/L,镉溶出量不大于0.2mg/L.5.4 产品规格误差5.4.1 口径误差:口径>60mm为士2.0%;口径<=60mm的为士1.5%。

出口日用陶瓷主要安全卫生要求范文

出口日用陶瓷主要安全卫生要求范文

出口日用陶瓷主要安全卫生要求范文摘要:陶瓷制品是一种常见的日用品,广泛应用于餐具、装饰品、花瓶等领域。

然而,由于陶瓷制品与食品接触密切,安全卫生问题成为出口陶瓷制品的重要考量因素。

本文旨在介绍出口日用陶瓷主要的安全卫生要求,包括陶瓷材料的选择与检测、生产过程的管理、产品质量的控制等方面,以保证出口陶瓷制品的安全性和卫生性。

关键词:陶瓷制品、出口、安全卫生要求、食品接触一、引言陶瓷制品是一种以陶瓷材料为基础,通过高温烧制而成的制品。

由于其材料的特殊性质,使得陶瓷制品在使用过程中有着较高的安全卫生要求。

尤其是作为日用品和食品接触的陶瓷制品更应注重安全卫生问题。

因此,对出口陶瓷制品来说,保证产品的安全卫生性是至关重要的。

二、陶瓷材料的选择与检测1. 陶瓷材料的选择陶瓷制品通常是由陶瓷原料、助熔剂等经过一系列加工工艺而成。

在选择陶瓷材料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选择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陶瓷材料,确保产品符合国家安全卫生要求。

(2)食品接触认证:陶瓷制品通常用于食品接触,因此材料需要经过相应的食品接触认证,确保不会对食品造成有害影响。

(3)抗渗透性:陶瓷制品需要具备良好的抗渗透性,以避免食品渗透进陶瓷材料中,导致细菌滋生。

2. 陶瓷材料的检测为了确保陶瓷材料的安全卫生性,需要进行相应的检测。

常见的陶瓷材料检测项目包括:(1)重金属含量测试:重金属是陶瓷材料中常见的有害物质,如铅、镉、汞等。

通过重金属含量测试,可以确定陶瓷材料中的重金属含量是否符合相关标准。

(2)坯体性能测试:坯体性能测试可以评估陶瓷材料的抗渗透性、抗冲击性等性能,从而确保材料在食品接触时不会产生问题。

(3)细菌测试:陶瓷制品常常与食品接触,因此需要进行细菌测试,确保陶瓷材料表面不会滋生细菌。

三、生产过程的管理1. 原材料质量的控制原材料质量的控制是确保陶瓷制品安全卫生性的基础。

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防止不合格原材料的使用导致产品存在安全隐患。

日用陶瓷40个质量问题术语及具体含义

日用陶瓷40个质量问题术语及具体含义

日用陶瓷40个质量问题术语及具体含义1、变形:制品呈现不符合规定设计的形状2、落渣:制品釉面粘有匣钵、糠灰等渣粒3、毛孔:釉面呈现的小孔(或称捺眼、猪毛孔、针眼)4、斑点:制品表面呈现的有色污点,又称铁点、黑点5、色脏:制品表面呈现不应有的杂色现象6、溶洞:易熔物在烧成过程中熔融而产生的孔洞。

因坯体中混入易熔物,如石膏渣、长石渣或颗粒较大的含铁杂质等而形成熔洞7、石膏脏:坯体由于粘有石膏而形成的异色现象8、疙瘩:釉下坯体凸起的瘤状实心体,外形凸起较缓,棱角圆滑,表面光洁9、坯泡:釉下坯体凸起的空心泡10、泥渣:尚未除净的泥屑、釉渣残留于坯上造成的缺陷,外形凸起较急,棱角较为尖锐11、釉泡:釉表面的小泡12、底沿粘渣:制品底脚边缘粘有细小渣粒13、缺釉(包括压釉、缩釉):制品表面局部脱釉,包括:a.压釉:坯体接头凹下处细条状缺釉b.滚〔缩)釉:釉面两边滚缩形成中间缺釉14、裂纹:指坯、釉开裂而形成的纹状缺陷。

包括:a.阴裂:指被釉盖没的裂纹.b.釉裂:指釉面开裂而坯体未裂多c坯釉皆裂:指坯体和釉均裂15、水泡边、刺边:制品口部边沿出现的一连串小泡16、粘疤:烧成时坯体与外物粘接形成的残缺17、烤花粘釉:烤花过程中制品釉面粘上的有色污点及釉面损伤18、缺泥:坯体残缺现象,容易发生在制品的口沿与底足两处19、画线缺陷:用线条装饰的线和边的缺陷20、画面缺陷:画面残缺和色泽不正的现象21、火刺:由火焰中飞灰造成的黄揭色粗糙面22、釉面擦伤:制品釉面出现条痕和局部失光的现象23、烟熏:制品局部或全部呈现灰黑、揭色现象。

又称吸烟、串烟、吃烟。

常见于以煤烧明焰窑还原气氛烧成陶瓷制品时24、阴黄:制品局部或全部发黄25、釉薄:制品表面由于釉层过薄,形成局部釉面不光亮的现象26、桔釉:釉面密集针孔群,使釉面缺乏光泽,外观呈桔子皮状,则称之为桔釉27嘴耳把歪、损伤:指嘴、耳把高低不适,歪斜不正,损伤28、接头泥色差、彩色不正:指嘴、耳把接头泥的色泽与产品本身的色泽不一致29、泥釉缕:坯体,釉面局部凸起的缕伏现象,大多为釉熔化后流聚而成30、波浪纹:制品釉面高低不平呈现的波浪纹样31、滚头迹:在滚压或刀压成型中产生的弧线状很迹32、蓝金:由于金层过薄而形成的发蓝现象33、生烧:制品未达到烧成温度,造成陶瓷制品吸水率偏高,颜色发黄,釉面光泽度低且粗糙,抗折强度低,尺寸不符,敲击时声音不脆34、过烧:制品超过烧成温度,造成变形,尺寸不符,抗折强度低,釉面起泡或流釉35、白瓷白度:反映入射光在釉面上的漫反射光的强弱,36、色差:样板与被检品之间的颜色(红、绿、黄、蓝)差异37、光泽度:表示釉面对入射光作镜面反射的能力,同时又表征釉面的平整程度38、抗热震性:陶瓷制品抵抗外界温度急剧变化而不出现裂纹或者不破损的能力。

广东质监抽查结果日用陶瓷类质量合格率91%

广东质监抽查结果日用陶瓷类质量合格率91%

卖” 的概 念 , 传 统 的终 端 零 售 上 , 过 色 彩 、 质 、 在 通 材 形 纹 、 仿大理 石 、 仿布面 等产 品层 出不穷 。 中木纹 风潮 经 其
状、 品类 等 方 面 的“ 百搭 ” 满 足现 代 消 费者 的个 性 需 过几 年 的沉寂 以后 , 2 1 开始 , 来 从 0 0年 重新 进入 消 费者视
暗淡 的 问题 。不 过 , 多消 费者对 玻 璃洁 具 的质量存 有 《骨 灰 瓷 器 》 G / 1 8 5 2 0 《日 用 精 陶Βιβλιοθήκη 器 》 很 、BT 0 1—0 2 ;
疑虑 。销售 人 员通常会 告诉 消 费者 , 这种 玻璃 是抗 高温 Q / 2 7— 0 2 普通 陶 瓷烹 调器》 G 1 6 1 2 0 《 食 B T59 20 《 、B 2 5 ~ 0 3 与 的钢化 玻璃 , 更耐 使用 。 物 接 触 的 陶 瓷 制 品 铅 、 镉 溶 出 量 允 许 极 限 》 、
从技 术来讲 , 出现 了两个 趋势 。第 一个 是 喷墨 技 也
崭 新 的蓝海 , 同时也对 制造 商的 生产 与设 计能 力提 出更 术 的兴起 , 相对 于传 统产 品 , 墨 打 印产 品 可 以实 现立 喷 高要求 。在 这种 互为影 响 的形势之 下 , 陶卫 行 业 的发展 体感 的花纹 、 为防 水耐 磨 的质 感 , 更 既具 有墙 纸 的 表现
行业资讯
活 , 费方 式也 越 来越 理 智 , 往 成为 国 内时 尚潮流 的 消 往
广东建材 21 年第 1 02 期
其次 , 瓷砖色 彩突 破浅色 系 , 变得丰 富 多彩 。 多年 前
先锋 。 在家 居领域 , 那种 在 9 0年代 之前 曾经 出现过 的一 意大 利 的产 品, 颜色 以浅色 系为 主 , 在 是五 彩缤 纷 的 。 现

售后知识--陶瓷产品质量售后解答

售后知识--陶瓷产品质量售后解答

售后知识陶瓷产品质量售后解答瓷砖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的质量问题,盟主帮助大家总结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希望对大家的销售售后工作有帮助。

1、什么叫瓷砖表面质量缺陷?如何引起的?答:瓷砖产品存在产品外表及釉面外观的缺陷质量叫表面质量缺陷。

主要分为以下几点:1)表面污染,出现釉料污染或者其他成分污染。

2)釉料加水后搅拌不均匀,转釉或洗釉盅后表现明显。

3)清洁时,水花溅到砖面上。

4)砖坯表面污染如素烧窑落脏或砖坯存放时间长造成表面污染.5)环境因素影响,如施釉附近喷釉漆或带有油性的尘埃等。

6)盅罩漏斗内大量其它污渍。

7)釉料在釉缸内沉淀。

8)油泵产生气泡,釉缸内的釉容量低于釉缸2/3。

9)釉面上沉有黑色的橡胶。

2、瓷砖表面出现针孔或溶洞是什么情况?答:瓷砖釉面出现的针刺状的小孔叫针孔。

易熔物熔融使产品正面形成的孔洞叫溶洞。

以下情况会出现这类问题:1)坯釉附着力不好.如施釉时,砖坯表面不干净,刮痕严重,砖坯过干或过热,釉中干燥收缩大原料用量过多等.2)釉浆细度过粗,烧成温度低,釉熔融不好。

3)熔块熔制温度过高或过低,造成釉熔体粘度过大烧成范围窄。

4)素坯氧化不完全(黑心),釉烧时产生气体.5)烧成区未能保持在零压至正压下操作.出现还原气氛.3、对角线差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答:砖的两条对角线之差叫对角线差.以下情况会出现这类问题:1)半成品尺码过大或者尺码偏差太大磨边过程砂轮切割大不均匀。

2)砂轮切削力不够,砖坯在磨边过程出现走位。

3)磨边线传动机存在问题,或者压轮机构存在问题,砖在磨边过程中出现走位。

4)夹砖机构、挡砖机构动作失灵或调节不当,使砖坯在传动方向上发生偏移。

4、什么叫釉裂?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这类问题?答:釉面上有不规则如头发丝的微细裂纹叫釉裂.以下情况会出现这类问题: 1)釉坯膨胀系数不一致,相差较大。

2)釉层过厚,釉的弹性较差。

3)素烧或釉烧温度过低,保温时间太短。

4)素烧温度过高,釉料过粗,坯釉附着力不够,中间层生成困难等都导致釉裂或剥边.5、什么叫崩边崩角?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这类问题?答:砖的边、角或表面崩裂掉细小的碎屑叫崩边崩角。

日用陶瓷条码符号质量现状及改进措施

日用陶瓷条码符号质量现状及改进措施

条码与信息系统2019年第5期BAR CODE &INFORMATION SYSTEM 日用陶瓷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种瓷器,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喜爱。

商品条码在日用陶瓷上的应用,极大提高了该类产品流通效率,减少了人工盘点带来的意外损坏,而良好的条码符号质量,是保证商品条码在日用陶瓷中无“障碍”应用的基础。

本文从日用陶瓷商品条码应用状况、条码符号质量现状入手,分析应用中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

商品条码在日用陶瓷上的应用和质量现状商业超市中,所有日用陶瓷都使用了商品条码,日用陶瓷商品条码覆盖率达100%,日用陶瓷的盘点、结算都是通过商品条码实现,达到了依托条码,快速流通的目的。

随机选取208批次日用陶瓷条码符号样品进行研究,条码符号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产品有186批次,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占样品总数的89.4%。

条码符号空白区窄、放大系数小的问题突出,个别样品光学参数不符合标准。

日用陶瓷条码符号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如图1所示。

条码放大系数不符合标准要求GB 12094—2008《商品条码零售商品编码与条码表示》要求,商品条码(EAN-13)的放大系数为0.8~2.0,条码符号长度29.83mm 到74.58mm 之间,商品条码尺寸不能过大,也能不太小。

放大系数越小,对印刷精度要求越高,出现不合格品的机率也就越大;而放大系数过大,超出识读设备的视野,不能正常使用。

日用陶瓷条码放大系数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有93批次,占不合格条码总数的50%,而且问题全部都是放大系数小。

空白区宽度过窄空白区的作用是提示识读器归零,开始采集和结束采集数据,空白区的宽度应不小于(即大于或等于)相关标准要求的最小宽度尺寸。

从研究对象看,日用陶瓷条码符号空白区宽度小于标准要求的样品有72批次,占不合格样品总数的38.7%。

可译码度低可译码度反映了印刷过程中未被占用的,为扫描识读过程留出的容许误差。

陶瓷安全隐患排查(3篇)

陶瓷安全隐患排查(3篇)

第1篇一、引言陶瓷作为我国传统工艺的代表,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途广泛。

然而,随着陶瓷产业的快速发展,陶瓷产品的安全隐患也逐渐显现。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陶瓷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本文将对陶瓷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陶瓷安全隐患排查内容1. 原材料安全隐患(1)原料质量不合格:部分陶瓷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采购低价、低质的原料,导致陶瓷产品存在安全隐患。

(2)原料处理不当:在原料处理过程中,如磨粉、筛选等环节,若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原料中混入杂质,影响产品质量。

2. 生产工艺安全隐患(1)窑炉温度控制不稳定:窑炉是陶瓷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设备,若温度控制不稳定,会导致陶瓷产品出现色差、变形等问题。

(2)釉料配比不当:釉料是陶瓷产品表面的装饰层,若配比不当,可能导致釉面脱落、裂纹等质量问题。

(3)成型工艺不规范:成型工艺是陶瓷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若不规范,可能导致产品尺寸不准确、外观粗糙等问题。

3. 设备安全隐患(1)设备老化:部分陶瓷企业设备老化严重,存在安全隐患,如传动皮带磨损、电器线路老化等。

(2)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设备维护保养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关键,若维护保养不到位,可能导致设备故障,影响生产。

4. 环保安全隐患(1)废气排放超标:陶瓷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气,若排放超标,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废水处理不达标:陶瓷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水,若处理不达标,将对水体造成污染。

5. 仓储安全隐患(1)仓储环境不达标:陶瓷产品对仓储环境有较高要求,如温度、湿度等,若仓储环境不达标,可能导致产品变形、开裂等问题。

(2)仓储管理不规范:仓储管理不规范,如货物堆放杂乱、标识不清等,可能导致产品损坏、丢失等问题。

三、陶瓷安全隐患排查措施1. 建立健全原材料采购制度,确保原料质量合格。

2. 加强生产工艺管理,严格控制窑炉温度、釉料配比等关键环节。

3.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瓷缺陷分析--色脏色脏-----制品表面呈现不应有的染色现象。

产生原因,(1)装烧或搬运制品时叠放歪斜互相靠在一起,因颜料未干造成花面粘着的痕迹。

(2)操作人员手上粘有颜料.(3)彩烤时有碎屑或杂质落在画面上.解决办法:(1)贴印花面和绘画的制品在装烧或搬运时,应细致小心,叠放要正稳。

(2)操作人员工作时手上要保持干净,勿粘颜料。

(3)防止彩烤碎屑、杂质落在画面上。

陶瓷缺陷分析--画面彩色不正画面彩色不正(1)画面缺陷--面面残缺和色泽不正的现象.(2)彩色不正--同一花纹色彩浓淡不匀或由于欠火而产生不光亮的现象。

产生原因:I.釉下装饰(1)分水时,水色、浓淡、厚薄不统一。

(2)施釉时,釉层厚薄不一或画面不干净.(3)花纸上的料没有全部贴坯上,或使用了不符合要求的花纸,以及纸上料色有浓淡不匀的现象。

(4)烧成温度低或烧成气氛不当,使釉面没有充分玻化,花纹色彩不易进出.(5)烧成时由于吸烟或者是欠釉影响产品的呈色效果.2.釉上装饰(1)花纸质量不好或存放时间过长而变质.(2)操作技术不熟练,贴花时未贴妥,而鼓有空气,随着彩烤时温度上升,气泡胀破,导致爆花,或花纸正反面贴错,会造成严重爆花.(3)贴薄膜花纸时,所用酒精配制不当.(4)彩烤时,从色料中或花纸中所产生的气体会对其它产品上的色料发生反应,从而出现呈色不良.(5)所使用的燃料其含硫量过高,使气氛中的二氧化硫与釉料或色料中氧化钙及其它化合物生成硫酸盐,从而使彩色失去光泽。

(6)装烤方式或装载量不当。

(7)彩烤温度过高或过低,使彩色不正。

解决办法:1。

釉下装饰(1)熟悉釉下贴花的操作技术,以及手工工艺,掌握釉下花面的色彩浓淡要求,调好料浆水份.(2)保管好花纸,防止受潮或过干,产生贴花的问题。

(3)掌握釉下贴花产品的施釉厚度,防止过厚或过薄。

(4)制定合理的烧成制度,防止吸烟和烧成气氛不良的现象。

2.釉上装饰(1)妥善保管好花纸,勿使其受潮变质,注意先进厂的先用,保管时间不超过两年,若时间过久将会自然老化变质。

(2)根据不同季节,气候和薄膜厚薄,配制适宜的酒精溶液.(3)操作要细心熟练,一次不宜贴粘过多的产品,贴一批及时将气泡、皱纹用纯酒精刮干,然后再继续进行彩贴。

(4)根据花纸型号,所贴彩件品种,选择适当的空位,适合的彩烤温度,并注意通风。

’(5)不使用含硫量过高的燃料。

陶瓷缺陷分析--画线缺陷画线缺陷-----用线条装饰的线和边的缺陷。

产生原因:1.釉下装饰的线条的画线缺陷(1)坯体变形或是包边形,使打划线条时因坯摆动而易断线.(2)操作不熟练,手振动或笔画太快、太慢,产生重线或燕尾状线条,虎头蛇尾,浓淡不一.(3)坯垮边缘沾有不干净的坯粉、灰尘、油污.(4)氧化钴料液太租,-引起气泡或料刺。

2。

釉上装饰的画线缺陷冲金兰金(1)金水容器内混有灰尘和水份,以致影响金水的色泽和附着力。

(2)薄膜花纸一般采用聚乙稀膜为基体,它在200℃左右开始熔融,300℃左右即开始分解而放出难闻气体,遇冷又将凝结,由于冷凝后的液体溶化金水能力较强,故一触及金水将造成冲金。

(3)彩烤时产品装得过紧,影响废气的排除,窑内潮湿或燃料含硫量较多,还将造成蒙金、冲金。

(4)产品上有灰尘、油污或粘贴花纸时的余液等,在镶金,画线前未抹掉,则容易造成断金、蒙金和麻点。

(5)金水稀释剂加入量过多或彩烤温度太低造成发兰或紫色.(6)金水自身浓度不足,画得太薄也引起兰金.3.流金、炸金(1)金水稀薄或金笔含金水量过大.(2)昔通金水用在贴薄膜花纸的产品上,或烤花升温过急。

(3)金水性能不良或金水中溶剂量过大,会引起炸金.解决办法,(1)熟练技术撮作,掌握色调性能和浓淡,洗净或擦净将划金线部位的灰尘、油污等杂质。

(2)将青花料中的二氧化二钴色基,改用尖晶石型彩料作为发色基因,这样可大大减少气泡理象.(3)在镶金或画金时,控制金水中稀释剂的加入量.(4)彩烤时注童稀装和合理搭配,使产品之间有一定的间距,并在预热带多装排气孔,以利于废气的及时排除,以防冲金、兰金。

(5)严格执行彩烤工艺制度,防止烤花升温过急.陶瓷缺陷分析--底足粘脏底足粘脏-----指底足粘有其它杂质而变色.产生原因:(1)制品在运输、加工过程中粘有杂质在底足土,烧成后形成色足.(2)烤花装烧的托板矽钢片上有铁屑或其它杂质,装烤后制品产生色足。

解决办法:(1)运输加工工具或台面应打扫干净,防止存有杂质。

(2)矽钢片应涂上一层釉浆,使制品不直接与矽钢片接触。

陶瓷缺陷分析--烤花粘釉烤花粘釉-----烤花过程中制品釉面粘有有色污点及釉面损伤.产生原因:主要是制品在装箱、满炉时,制品装得不整齐,或者是由于过份震动,使制品歪斜,互相靠在一起,烧烤花制品上面的颜料粘到另一制品上去,或在700℃一800℃之间,釉面受到损伤。

解决办法c(1)满炉时注意配好筒口,一定要正、直、整齐,不可歪斜.(2)装箱时注意制品间留有空隙,推箱尽量平稳,减少不必要的震动.陶瓷缺陷分析--滚迹滚迹-----在滚压或刀压成形中产生的弧线状痕迹(包括中心凹凸滚头迹、震迹)产生原因:(1)泥料含水份偏高或偏低,偏高则容易使坯体成型表面出现滚头迹,如若滚头中心与坯体中心重合,转速比不恰当时还会引起滚头尖,小范围粘泥形成凹陷,偏低则容易产生震迹。

(2)泥料加入量太大,排泥不清或第一轮加泥未加满,二次投泥而使泥料过多,排泥不清,容易出现滚头迹。

(3)重压时间过长、过短,过长则容易出现震迹,过短则因受压次数不够,退刀太快出现滚头迹.(4)成型时压力不足,或者是滚头脱出模型太突然。

(5)刀片施压时,刀片的工作面受磨损斜度太小.(6)石膏模与模座不吻合,太紧或太松,或横座的橡胶圈太软.(7)滚头中心偏移过多造成坯体中心凸起。

(8)滚头中心部份未进行修整易出现凹陷,反之,如修正过度滚头尖唐损和中心长度不够,则易出现凸形。

(9)成型设备质量差,设备零件松动或轴承烧坏也会出现震迹。

解决办法;(1)严格控制泥条的含水率在工艺指标范围内。

(2)控制泥条的加入量,防止过多过少。

(3)定时检修滚压成型设备.(4)合理调节滚头夹角和型刀斜度,保证坯体的受压时间.(5)熟练掌握修模、制模或修制模座的技术工艺要求,一般要修制成倒锥形,模型与模座接触要吻合.陶瓷缺陷分析--泥渣泥渣-----尚未除净的泥屑、釉屑残留于坯体上造成的缺陷。

产生原因:(1)压坯时界泥弓或刀片往内装斜,使余泥掉入坯内.(2)界泥弓或刀片积有泥屎,起刀时掉入坯内。

(3)修磨坯时,泥料或坯粉积在坯体上.解决办法:(1)正确安装刀片,避免泥掉入坯内。

(2)经常清理界泥弓架。

(3)捺水时应铲除泥屑、泥渣。

陶瓷缺陷分析--嘴、耳、把接头泥色差嘴、耳、把接头泥色差-----指嘴、耳、把接头泥的色泽与产品本身的色泽不一致。

产生原因:(1)接头泥配方不当,使用原料不纯。

(2)粘接嘴、耳、涂撩的石灰水过浓,而使接头处呈现不同颜色.解决办法:(1)接头泥配方的原料应尽量采用产品本身的泥釉料,以便保持色泽一致。

(2)粘接嘴、耳、把后涂撩的石灰水不宜过浓.陶瓷缺陷分析--石膏脏石膏脏-----坯体由于粘有石膏而形成的异色现象。

产生原因:(1)压坯、注浆脱模时,泥料或坯体中带入老化的破损石膏模屑.(2)回笼泥、釉中存有石膏灰尘或块屑。

(3)原料中含硫酸钙的杂质.(4)工业环境卫生不好,废石膏模或粉屑未及时处理而混入泥釉中。

解决办法:(1)搞好工业环境卫生,回笼泥与破模等杂物要严格分开,防止泥釉中混有石膏模屑或粉尘.(2)注意模型质量和老化程度,压坯注浆倒坯时细心操作,防止有石膏屑混入坯体中.(3)采用含硫酸钙少的原料。

陶瓷缺陷分析--缺泥缺泥-----坯体残缺现象。

产生原因,(1)模型内面不乎有疙瘩或粘有死泥。

(2)压坯界泥未界清或磨坯时砂纸过粗,用力过猛碰缺坯体。

(3)坯体在加工传递、运输、装烧中操作不小心,碰损坯体或加工工具碰损坯体.解决办法:(1)模型平整干净、疙瘩死泥要铲净.(2)坯体成型时必须刮平口沿。

(3)干燥坯体上板叠放时应注意轻拿轻放,(4)磨坯时,新砂纸要楼软,轻操作。

(5)各工序取放坯体时应仔细操作。

陶瓷缺陷分析--疙瘩疙瘩-----制品釉下凸起的瘤状实心体。

产生原因;(1)主要是石膏模型质量差,模型老化,模型表面残缺或有孔洞使坯体表面印出凸状.(2)模内或泥料中混杂死泥或其它难熔杂物。

(3)打釉未过筛捞子屑或施釉时坯体掉入釉缸未用筛打捞净,使死釉死泥屑沾在坯体上.(4)荡釉绞口后未及时停车或沾釉积釉有回头釉,形成釉珠釉块。

(5)施了釉的坯体粘上釉料或浆料。

解决办法;(1)检查石膏模型质量,注意模种光滑平整,防止脱模剂积于模种的局部,发现模型残缺老化,应及时剔除.(2)脱模后的模型要倒放或成型后清扫模内的死泥等。

(3)施釉时釉料要过筛,井经常用筛打捞釉浆的子屑,釉团除去死釉、泥屑。

(4)磨坯人员在磨坯时应均匀磨倒坯体周身,以达到平整光滑.(5)保持泥料干净,盛放泥料的工具要清洁.陶瓷缺陷分析--火剌火剌-----制品的边缘或局部由于火焰中飞灰造成的黄褐色租糙面。

产生原因:(1)匣钵之间不严密,火焰直接侵蚀制品。

(2)匣钵有裂纹或破损,火焰侵蚀.(3)喷火口处火焰温度太高。

解决办法:(1)匣钵之间要严密.(2)匣钵在装坯之前应进行检查,发现有裂纹或破损应修补或剔除.(3)在近喷火口温度太高处不装烧制品.陶瓷缺陷分析--磕碰磕碰-----制品局部被冲去而形成的残缺。

产生原因:(1)开窑时匣钵未执平稳,放置匣钵用力过猛使制品被碰破.(2)产品推叠过高有倾倒情况,在加工过程中拿放制品不细心.(3)制品在搬运时有磕碰.(4)瓷器装箱未装正或过紧、过松导致瓷器相互咬破或碰坏.解决办法:(1)严细操作,轻拿轻放制品.(2)产品不能堆积过高,要靠住成品架.(3)搬运时要轻、稳、慢.防止制品碰坏.(4)瓷器装篮要放垫纸。

陶瓷缺陷分析--釉泡釉泡-----制品釉层表面的小泡.产生原因:(1)坯体入窑水分过高,加上预热带温度低,碳素沉积釉中。

(2)氧化不足或还原过早,使分解物和沉积的碳素在釉料熔化前没有全部排出,而隐藏在釉中.(3)还原气氛过浓,造成碳素沉积.(4)釉的始熔温度低,釉料玻化过早,而使沉积在釉层中的碳素不能分解捧出。

(5)坯料中碳酸盐、硫酸盐含量过高.(6)二次施釉的时间间隔太长,,容易产生釉泡.(7)过干过热的坯体施釉,坯体与釉浆温差过大,不能使釉料被坯体均匀吸收,烧成时容易封闭气孔,使气体无法外逸。

解决办法:(1)调整釉料配方,如用白云石代替石灰石等。

(2)严格控制坯体的入窑水份,一般在2—3%左右.(3)适当提高氧化炉的炉温,促使还原带过来的游离碳素完全燃烧.(4)提高釉料的始熔温度,降低釉料的高温粘度.(5)过干过热的坯体不施釉.若采用二次施釉的方法,应缩短施釉的间隔时间.陶瓷缺陷分析--釉面擦伤釉面擦伤-----制品釉面出现条痕和局部失光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