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陈涉世家》赏析
司马迁陈涉世家赏析_司马迁陈涉世家翻译

司马迁陈涉世家赏析_司马迁陈涉世家翻译司马迁的《陈涉世家》让后人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历史图景,对于我国的历史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司马迁陈涉世家赏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司马迁陈涉世家赏析《陈涉世家》是司马迁著作《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讲的是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历史故事。
在《陈涉世家》这篇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陈涉世家》完整而真实的再现了这次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过程和结局,并对陈涉在反抗秦朝暴政的斗争精神进行了详细刻画,体现了陈涉在农民起义的重要作用和他洞察时局的能力,以及优秀的组织才能。
在司马迁的《陈涉世家》中还反映出我国古代农民阶级的智慧和敢于抗争的反抗精神。
另外《陈涉世家》也形象的表现了陈胜和吴广这两个人物形象。
两个人虽都是农民出身,但陈胜胸怀大志,十分有政治远见。
他有智慧有勇气,具有组织群众、谋划起义和领导战争的杰出才能,因此成为农民起义中的杰出代表。
司马迁对吴广的描写略微简单,但从他和陈胜谋划起义、诱杀将尉等事件中能够看出,吴广是一个机智多谋和勇敢无畏的人。
从陈胜吴广身上,我们看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敢于反抗暴政的伟大精神和英雄气概。
司马迁同时对农民起义军内部的矛盾斗争进行了描写,真实叙述了陈胜起义胜利,称王后的骄纵心理,渐渐变得贪图享乐、脱离群众,体现了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司马迁巧妙的把握了这次农民起义的发展进程,同时又善于用语言、动作以及神态刻画人物形象,从而真实生动的为人们再现了这段农民起义历史。
司马迁陈涉世家翻译陈胜是阳城人,字涉。
吴广是阳夏人,字叔。
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有一天)陈涉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说:“如果有一天我富贵了,不会忘记大家。
”同伴苦笑着回答说:"你是个被雇佣耕地的人,哪来的富贵呢?" 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天鹅)的志向呢!"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九百人停驻在大泽乡。
《陈涉世家》内容分析(五篇模版)

《陈涉世家》内容分析(五篇模版)第一篇:《陈涉世家》内容分析内容分析:1、阅读课文,概括各段大意:(1)叙述陈胜的出身和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
(2)写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和谋划过程。
(3)写陈胜、吴广杀尉的起义和起义军胜利发展的经过。
2、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导火索)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答: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导火索)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3、陈胜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怎样的分析?提出了什么口号?答:陈胜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他抓住了秦王朝所面临的严重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做了精辟的分析。
“天下苦秦久矣”,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残暴政治极其愤恨,处处都蕴含着反抗的力量。
楚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受荼毒最深,而当时的楚人又把他们的这种心事寄托在对项燕的怀念上。
陈胜抓住了当时两个最敏感的问题,利用百姓不知二人存亡这一情况,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
4、陈胜、吴广起义之前做了哪些舆论准备?(1)丹书“陈胜王”于帛,置人所罾鱼腹中。
(2)吴广夜之次所旁丛祠中,用篝火装作“鬼火”,学狐狸的叫声大叫“大楚兴,陈胜王”。
5、陈胜、吴广起义分哪几个步骤进行?答:分三个步骤进行:(1)并杀两尉(2)陈胜站出来揭露秦的暴政,并用激励人心的话鼓舞群众(3)提出了起义策略的口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起义军宣告组成。
6、作者主要通过那两方面的描写、刻画来塑造陈胜这位农民运动的领导者的形象?答:主要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动作的刻画来塑造陈胜这位农民运动领导者的形象。
句子分析:1、文中反映秦王朝统治残酷的语句是:失期,法皆斩。
2、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其理由有两个:(1)天下苦秦久矣。
(2)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3、陈胜、吴广发动农民起义的有利条件是: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4、陈胜在动员群众中最激励人心的一句话是: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5、点明这次起义性质的一句话是:伐无道,诛暴秦。
古诗陈涉世家翻译赏析

古诗陈涉世家翻译赏析文言文《陈涉世家》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陈涉世家》是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的传记。
公元前209年,以陈胜、吴广为首的戍卒九百人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揭开了反对秦王朝残暴统治的序幕。
此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详细地记述了陈胜起义的全过程,以及相继而起的各路起义军的胜败兴替。
文章记述了起义军的浩大声势,肯定了陈胜在反对秦王朝统治斗争中的功绩。
同时,作者司马迁也论述了陈胜起义最终失败的原因:起义领袖缺乏指挥全局的能力、自身蜕化、用人不当,导致起义军作战失利,内部离心离德。
陈胜、吴广都死于自己的随从或部下之手,其结局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
【原文】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ORg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古诗文《陈涉世家》赏析

古诗文《陈涉世家》赏析陈涉世家两汉:司马迁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世家内容分析

第二段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 , 从开头到“失期 , 法皆斩”,写起义背景“ 屯大泽乡”介绍了起义的地点,“为屯长”,是号召 徒众的有利条件。“失期 , 法皆斩”是起义的导火线 。 第二层,从“陈胜、吴广乃谋曰”到“吴广以为然 ”,写陈胜、吴广谋划起义。陈胜首先对形势进行了 精辟的分析,“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体现了陈胜高人一筹的谋略 。 第三层,从“乃行卜”到段末,写陈胜、吴广的“ 威众”之策。为起义作舆论准备而置书鱼腹和故作狐 鸣,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智慧,也反映了我国农民起 义发动时期的某些特点。
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 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攻”“下”“收”“皆下”等动词, 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 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 地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 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第三段:叙述发动起义到建立张楚政 权的经过。
•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何乎?
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的摆布,敢于起义。表现 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 壮士不四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血性男儿,好大志向,是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表现出陈胜 敢地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当然,也表现了渗入到中国人血
假如九百戍卒既没有遇雨,也没 有失期,你认为这次农民起义会 爆发么?
这是《陈涉世家》的结尾部分。司马迁在 高度评价陈涉的同时,也并没有掩盖他的 错误和局限性。
还会发生,因为天下苦秦久矣; 不会发生,因为没有有利的时机。
请翻开课本P191
•一起来看 •研讨与练习
一、熟读课文,注意本文叙事的脉络,回答问题。 1.陈胜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怎样的分析? 提出了什么口号?
陈涉世家赏析文章中的历史记述细节

陈涉世家赏析文章中的历史记述细节陈涉世家是一篇对古代中国农民起义领袖陈涉的评述,历史记述细节。
文章中详细描绘了陈涉的经历和他领导农民起义的历程。
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篇历史评述,更是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农民起义和民间英雄的传说和历史观。
首先,陈涉世家中对于陈涉的描写极具传奇色彩。
文章提到陈涉原本是一个自命不凡,喜欢滥施小聪明,做事不认真仔细的乡民。
但是在他看到百姓疾苦和贵族不公之后,他自己改变了,成为了一个勇敢,聪明的领袖。
他不畏强权,善于调动农民的热情,率领他们起义反抗暴政。
这一部分描述不仅反映了陈涉的成长历程,更展现了一个民间英雄的形象,具有文字的魅力,能够打动人心。
其次,文章中记录了农民起义的历程和陈涉领导农民的战斗经验。
陈涉世家中详细描述了农民挖掘陷阱,攻击城门,组织游击战等战斗方式,非常详细地展示了当时农民起义的场景。
文章中还提到了陈涉领导农民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失败和困难,但是他始终坚定,信心不减,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部分内容突出了陈涉的战斗技能和战略思考能力,同样也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性。
最后,在文中可以看到许多描写古代社会环境以及政治风气的描写。
文章中提到了天下大乱的情况,贵族的黄巾纷争,更为重要的是写出了农民的苦难和困境。
文章还描绘了当时各个阶层和社会群体的困境,以及这些困境是如何成为了农民起义的推力。
这些描写反映出了当时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和政治环境,而这些特点和环境,也是陈涉领导农民起义的重要背景。
综上,陈涉世家是一篇优秀的历史记录,不仅侧重于陈涉,更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点,还描述了农民起义的重大事件。
这篇文章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运作,同时也展示了农民起义的力量和民间英雄的传说。
此外,文章的较为生动的描写方式和紧凑的结构等方面都很优秀,是一篇值得推荐的阅读材料。
陈涉世家原文翻译及注释

陈涉世家原文翻译及注释《陈涉世家》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是一篇记载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事迹的传记。
以下是原文、翻译及注释。
原文: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陈涉世家》课文赏析

《陈涉世家》课文赏析
本文通过记述陈胜起义的原因、经过及起义初期迅猛发展的形势,塑造了起义领导人陈胜的光辉形象。
文章在刻画人物及剪裁方面均有独到之处。
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作者在塑造陈胜这一起义领袖的形象时,着重记述了人物富有个性的语言,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现了他卓尔不凡的心志和不甘于受剥削的反抗精神;“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几句话,显示出陈胜有胆有识;“天下苦秦久矣”一段,则更显示出他政治上敏锐的洞察力;“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显示出他在谋略上高人一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更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不仅显示了陈胜的远大抱负、反抗精神,而且对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很好地表现出这位义军领袖卓越的领导才能。
二、取舍材料,详略得当
为陈涉作传,作者并未按陈涉的生活经历泛泛地写,而是精心取舍材料。
写陈涉年少时,只选取他佣耕垄上的言行,表现他胸怀大志;写起义的准备和经过,文字详尽,用墨如泼。
写起义军的进攻路线及政权的建立,文字简略,惜墨如金。
这样安排使得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很好地表现了他非
凡的才略和他在反秦斗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一中心。
司马迁的《史记》堪称传记文学的典范,《陈涉世家》一文语言的生动简洁值得我们在阅读时细细品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涉世家》赏析【文学常识】1.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他花费毕生的精力,用“不虚美、不隐恶”的笔调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
这部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的三千多年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
书中史料翔实,作者思想倾向也极为鲜明,“不虚美、不隐恶”。
例如课文《陈涉世家》,作者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的传记列在“世家”里,足见他对陈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看重。
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解题】《史记》体例,“世家”是记述世袭封国的诸侯和辅汉功臣事迹的传记。
《陈涉世家》即陈涉的传记。
陈涉既非诸侯,也非辅汉功臣,而被列入世家,可见司马迁对传主功绩的推崇。
陈涉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全国农民大起义的领袖。
在秦末徭役繁重,赋税无度,刑罚残酷,民不聊生的形势下,他和吴广一起,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点燃了农民起义的燎原烈火,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甘忍受黑暗统治,敢于奋起为自己生存权利而斗争的英雄气概。
陈涉起义因种种原因经过六个月就失败了,陈涉本人也被叛徒杀害。
但在陈涉起义的影响和推动下,各路起义军迅速席卷全国,终于推翻了秦王朝。
起义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课文所节选的是由策划起义到陈涉称王一段史实。
【注评】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陈胜是阳城人。
“……者,……也”是古汉语中典型的判断句句式。
阳城: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告成镇。
字:表字。
古人除了姓名,有的还有字、号。
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
吴广是阳夏人。
阳夏: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太康县。
○交代两位起义领袖的籍贯,名字。
传记写法,一般都由籍贯、名字起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chuò)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少时:年轻的时候。
尝:副词,曾经。
与人佣耕;和别人一起被雇用给人种地。
辍:停止。
之;动词,来到。
垄上:田埂上。
怅恨:烦恼多恨。
久之:很长时间。
这里作“怅恨”的补语。
苟:连词,假使,如果。
无相忘:大家互相不要忘记。
○展示陈胜胸怀大志,并为下文伏笔。
(《陈涉世家》所载故人尝与佣耕者见陈胜一节,课文未录。
) 佣者笑而应(yìng)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hóngh ú)之志哉!”佣者:指和陈涉一起受雇佣的人。
笑而应:边笑边回答。
“而”字连接“笑”和“应”两个动作。
若:代词,你。
指陈胜。
为:动词,是。
何富贵也:哪里来的富贵呀!何:疑问代词。
也:句末语气词。
太息:叹息。
嗟乎;唉。
古汉语中常用感叹词。
燕雀:燕子和麻雀。
安知:怎么能知道。
安:用作表疑问的副词。
鸿鹄:天鹅。
志:志向。
○通过对话,揭示陈涉胸有大志。
介绍陈涉早年的片断经历,表现出他是胸怀大志的人物。
二世元年七月,发阊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二世:秦始皇在沙丘病死后,赵高等谋杀公子扶苏,立胡亥为皇帝,称为秦二世。
二世元年:即公元前209年。
发:征发。
闻左:指住在里巷左边的贫苦人。
秦时,富人住闾右,穷人住闾左。
谪戌:征发去守卫边塞。
渔阳:古郡名,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
九百人:九百名(贫苦人)。
屯:驻扎。
大泽乡:古地名,即今安徽省宿县南蕲县集西的小刘村。
后人曾在这里为陈胜、吴广建立祠庙。
皆次当行:都编在这一行列。
皆:副词,都。
次:动词,按顺序排列。
为屯长:担任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duó)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会:副词,表示恰好遇上某一时间、机会或事情。
可译为“正遇上”。
天大雨:天下大雨。
道:路。
度:推测,估计。
已:已经。
失期:不能按期到达(渔阳)。
法皆斩:法律规定(不能按期到达)就要斩首。
○当时刑罚的残酷于此可见。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乃:副词,用在谓语之前,表示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的顺承相因,或时间上的紧相衔接。
可译为“(于是)就”。
谋:商量。
今:今天。
亡:逃跑。
亦死:也是死。
指逃跑后被捉住即被处死。
举大计:举大事。
指起义。
等死:同样是死。
死国:为国家而死,这里是指为夺取政权而死。
可乎:好不好呢? ○这正是起义的意义所在。
这_“谋“揭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shu6)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天下:天下人。
苦秦久矣:受秦朝的痛苦已经很久了。
吾:我。
闻:听说。
二世少子也: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
不当立:不应当做皇帝。
古代习惯将王位传给长子。
当立者:应当做皇帝的。
乃:动词,是。
公子扶苏:秦始皇的大儿子,被派往北部边塞监军。
秦始皇死前,给他诏书让他赶回咸阳办理丧事。
秦始皇死后,宦官赵高伪造了秦始皇的诏书,逼扶苏自杀。
以数谏故:因为多次规劝秦始皇的原故。
数: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次数多。
可译为“多次”“屡次”。
上:皇帝,指秦始皇。
使;派遣。
外:都城以外。
这里指边塞。
将兵:统率军队。
今:今天,现在。
或:有人。
闻:听说。
“闻”后承前省略宾语“其”(代扶苏)。
多闻其贤:大都知道他贤良。
多:副词,大都,大多。
未知其死:不一定知道他死了。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倡,宜多应(yìng)者。
”吴广以为然。
项燕:战国末年楚国的名将,项羽的祖父。
公元前223年,与燕将王翦作战,战败身死。
为:动词,做。
数有功:多次立功。
爱:爱护,关心。
楚人:楚国人。
怜之:怜措他。
之:代词作宾语,代项燕。
或;有人。
以为死:以为他死了。
“以为”后面承前省略宾语“其”。
以为亡:以为他逃了。
诚:副词,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中,表示所修饰的成分是一个假定的事实。
可译为“如果确实”。
以: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吾众:我们这些人。
诈: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是为了欺骗而假装的。
可译为“假装”“伪”。
自称:自己声称。
为天下倡:向天下发出号召。
为:介词,表示在动作行为发出的同时所旁及的对象。
可译为“向”。
宜:副词,表示“应当”。
语气比“应”婉转些。
多应者:有很多人响应。
“应者”是助词“者”与动词“应”结合而成的名词性“者”字短语,用来指称响应的人。
吴广以为然:吴广认为(陈胜所说),有道理。
○二人谋划的核心是舆论准备,他们首先找到具有广泛号召力的旗号。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乃:副词,用在谓语之前,表示在某种情况之后,紧接着又出现了另外的情况。
行卜:卜,占卜,一种向上天鬼神问吉凶的迷信作法,近似于后来的算卦。
行卜即去找占卜的人问吉凶。
卜者:占卜的人。
动词“卜”与助词“者”结合而成的“者”字短语,表示占卜的人。
其:他们的。
指意:心意。
足下: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
这里的意思是“你们的”。
事皆成:所策划的事情都能成功。
有功:意思是可以建立功业。
然:连词,用来连接分句与分句或者段落与段落。
往往位于后一分句或段落之首,表示转折。
可理解为“虽然如此,可是……”,译文可只译出“可是”。
卜之鬼乎:(你们)卜问过鬼神吗?”之:代词,用在动词后、名词前,作用等同于“之手”。
可根据文义译出“之”所代的对象,并加上适当的词语如“在”“到”等。
乎: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疑问。
○占卜也是制造舆论。
卜者也代为出谋划策。
陈胜、吴广喜,念鬼,日:“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日“陈胜王”,置人所罾(zēng)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喜:高兴。
因受卜者启发而高兴。
念鬼:思考算卦人要他们卜问鬼神的用意。
念:动词,想。
此:代词。
代卜者所说“卜之鬼乎”的话。
威众:在众人中树立威信。
耳:语气词。
乃:副词,便。
丹书帛:用朱砂把字写在丝绸上。
丹:朱砂。
陈胜王:陈胜称王。
王:动词,称王。
置:放在。
人:别人。
罾:一种鱼网。
这里是用网打鱼的意思。
所罾:是助词“所”与动词罾”相结合组成的名词性短语,在句中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
烹食:烧了吃。
得:得到。
这罩是“发现”的意思。
固以怪之矣:感到很奇怪。
固:副词,用在谓语之前,表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或者表示客观情况的确凿无疑。
这里可译为“确实”。
怪:以为怪。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之:代词,用在动词后面,作为代词的作用在这里趋于虚化,往往用来表示动作的持续,或者表示对这一动作行为的强调。
○在卜者启发下,制造出足以威众的灵异。
又间(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日“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间令:暗中派遣。
间:形容词,悄悄地,秘密地。
之:到。
次所旁丛祠中:驻地旁边杂草丛生的祠庙里。
次:驻扎。
篝火:用竹笼罩着火。
现在把“营火”“燎火”也称为篝火。
狐鸣:这里是指学着狐狸叫。
大楚兴:大楚兴盛。
旦日:到了天亮。
旦:天亮。
往往:副词,处处,这里是表示动作的普遍发生。
语:谈论(这件事)。
指目:指指划划地看着。
○再制造一个类似的灵异,以加强威众的效果。
面对机遇,陈胜、吴广密谋起义,并做了周密的舆论准备。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huì)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广:吴广。
素:平时。
多为用者:有许多愿意为他出力的人。
“为用者”是助词“者”与短语“为用”结合而成的名词性“者”字短语,在句中充当宾语。
短语“为用”中间承前省略代词“其”。
将尉:押送戍边人的军官。
醉:酒喝醉了。
广:吴广。
故:副词,故意。
数言:多次说,欲:助动词,想要,打算。
亡:逃跑。
忿恚尉:激将尉发怒。
忿恚:形容词使动用法。
令:动词,使,让。
辱:使受耻辱。
之:代词,以:连词,连接前后两句,所连接的后一句是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作“来”。
激怒其众:激怒群众。
其:代词,代吴广。
尉:将尉。
果:副词,果真。
笞:用鞭、、杖或竹板子打人。
剑提:将剑拔出。
这是一个以剑相威胁的姿势。
广:吴广。
起:奋起。
夺而杀尉:夺过剑来,杀掉将尉。
而: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动作。
“夺”后承前省略“剑”。
佐之:协助他。
之:代词,代吴广。
并杀两尉:把两个将尉都杀了。
并:副词,表示一个动作同时涉及两个以上的对象。
可译为“都”。
○为起义设计一个导火线,并成功地实施。
召令徒属日:“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日:“敬受命。
”召:召集。
令:号令,号召。
徒属:同行的人和部下士兵。
公等:各位。
公:对人的敬称。
当:副词,用于动词前表示应该怎么样,或就要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