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课堂练习题

合集下载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检测试卷B卷附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检测试卷B卷附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检测试卷B卷附答案单选题(共30题)1、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A.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B.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C.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答案】 C2、阅读《壶口瀑布》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通过视频展示壶口瀑布的气势,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瀑布的大气磅礴,创设了情境。

营造了氛围B.这段教学旨在让学生初读课文、对壶口瀑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感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C.这段教学体现了阅读教学从整体人手,宏观透视,重视“第一印象”“首感效应”的教学观念D.在这段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重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也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答案】 B3、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根据这一观点,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要以“教材”这个“例子”指导学生吸取作者语言的长处,以课本中的范文为习作榜样。

留心作者如何用词、造句、布局、谋篇B.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重点在由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红楼梦》这一名著C.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用好这个资源,创设由内化——外化的迁移、变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D.教材是个例子,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就要正确处理教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关系,既不能拘泥于教材,又不能脱离这个“例子”【答案】 B4、阅读《伤仲永》课堂结束语,回答问题。

A.教学的结束不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结束.拓展式课堂结束语,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内拉到课外.教会了学生举一反三B.拓展式结束语,由课文学习到类文的对比.增加了课堂的蕴味C.教师从内容到结构,从语言到人物进行对比结课.异中求同,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D.教学是基础,拓展是延伸,拓展式教学深化了教学的内容,弥补了课文教学内容狭隘的缺陷【答案】 C5、古代诗词鉴赏课上,教师讲到古人作诗常用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陈涉世家》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以及点评

《陈涉世家》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以及点评

《陈涉世家》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以及点评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疏通了《陈涉世家》全文的字面意思,同学们在疏通过程中渐渐学会了“独立行走”。

这节课希望同学们再试着跑跑跳跳,不断挑战自己。

好,现在请哪位同学来简要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生1:这篇文章写了一次农民大起义的过程。

生2:这篇文章写了陈胜所领导的一次起义。

师:谁能把两位同学的发言结合起来,更好的概括文意?生3: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陈胜领导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过程。

(点评:引导学生对课堂活动信息进行整理,得到新的更完整的答案)师:刚才这位同学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如何?(生齐说:好)师:好在何处?生5:既全面又准确。

师:嗯,同学们不但概括的好,评得也准。

师:像这样极有历史意义的故事,如果让你讲给别人听,想想哪些环节必须交代清楚?(点评:把整体感知的要求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问题,同时考查学生的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学生思考)生8:起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师:嗯,有道理,你能简要的讲讲吗?生8: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经过是“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结果是“乃立为王”。

师:同学们关于这次起义的重要环节交代得够清楚了吗?(点评:追问,启发学生更深层的思考,将读书与思考引向纵深)生10:不够,起义之前的舆论准备也该说清楚。

师:如何准备的呢?生10:“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师:嗯,你补充得真是恰到好处。

哪位同学能够用更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件事?(点评:及时点评,评后再问,不仅使课堂流程顺畅,更是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生12:丹书鱼腹,篝火狐鸣。

师:如此一来,起义的情况是否都交代完备了?(点评:继续追问,务必让答案从学生的嘴里说出来,真正意义的尊重学生)生13:没有,我觉得“为坛而盟”之前的“愤恚尉”也该讲讲,因为这说明了陈胜很有计谋。

陈涉世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陈涉世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陈涉世家(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陈涉世家》,使学生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陈涉世家起义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陈涉世家起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 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三、教学难点1. 陈涉世家起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 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与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陈涉世家起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3. 讲授法:教师对陈涉世家起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陈涉世家起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陈涉世家起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 讲解:教师对陈涉世家起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进行讲解。

5.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做好笔记,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陈涉世家起义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其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其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人物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陈涉世家起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邀请历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陈涉世家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认识。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陈涉世家》文本及相关历史资料。

人教版语文22课《陈涉世家》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22课《陈涉世家》同步练习含答案

22课《陈涉世家》同步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鸿鹄.()之志发闾.()左適.()戍渔阳所罾.()鱼腹尉果笞.()广社稷.()2.词义理解。

(1)屯.大泽乡()(2)扶苏以数.谏故()(3)陈胜、吴广喜,念.鬼()(4)忿恚.尉()(5)皆刑.其长吏()3.课文阅读积累。

(1)《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鲁迅称这部书是“,”。

(2)本文中“燕雀”泛指小鸟,比喻。

“鸿鹄”,天鹅,比喻。

“闾”是居民聚居处,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富者居住。

“足下”是。

4.通假字。

(1)发闾左適.戍渔阳同,(2)为天下唱.同,(3)固以.怪之矣同,(4)将军身被.坚执锐同,(5)卜者知其指.意同,5.古今异义。

(1)卒中往往..语古义:今义:(2)楚人怜.之古义:今义:(3)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今义:(4)今亡.亦死古义:今义:(5)等.死,死国可乎古义:今义:6.词类活用。

(1)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作,)(2)尉果笞.广(名词作,)(3)大楚兴,陈胜王.(名词作,)(4)夜篝..火(名词作,)(名词作,)(5)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作,)(形容词作,)7.一词多义。

辍耕之.垄上()(1)之怅恨久之.()二世杀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胜吴广皆次.当行()(2)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会.天大雨()(3)会与皆来会.计事()为.屯长()(4)为为.天下唱()士卒多为.用者()为.坛而盟()乃丹书.帛曰()(5)书得鱼腹中书.()8.翻译句子。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9.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司马迁,字子长,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所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二世元年七月”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单选题(共30题)1、阅读《醉翁亭记》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教师的教学评价及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B.教师应该制止学生根据译文推断字词的含义C.教师为学生提供发言机会,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D.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答案】 B2、教师在讲授完《寡人之于国也》后,要求学生注意“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种句式的特殊性,并归纳同类用法的句子。

下列语句中,含有相同用法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B.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C.佚之狐言于郑伯日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答案】 C3、阅读两位教师教学《孙权劝学》的课堂小结,按要求答题。

A.两位教师的课堂小结均为学生后期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基础B.两位教师的课堂小结均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C.教师甲的总结有助于达成知识与能力维度的教学目标D.教师乙的总结让学生趁热打铁,强化翻译文言文的能力4、教师讲解“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时,提及了其中的修辞手法,请学生举出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诗词。

下列举例合适的是()。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B.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C.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D.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答案】 D5、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语言知识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B.语言知识教学过程中“整理”比“积累”重要C.“有效整理”有利于学生学会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D.“有效积累”的是模糊的、个别的、散漫的知识【答案】 C6、学习《春》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给父母听,对喜欢的语句写出自己的体会;模仿本文的写景方法,尝试写夏景、秋景或者冬景。

根据兴趣选做其中一项。

精选题库初中语文《陈涉世家》 课堂练习(2)1北师大版

精选题库初中语文《陈涉世家》 课堂练习(2)1北师大版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乙]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选自《陈涉世家》)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度已失期___________ ②为天下唱___________③陈胜佐之___________ ④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___________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发闯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广故数言欲亡A 野芳发而幽香B 既克,公问其故舜发于畎亩之中故为之说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扶苏以数谏故C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D 不以物喜帝感其诚勿以善小而不为3.下列成语中的“亡”与“今亡亦死”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家破人亡 B.亡命之徒 C.唇亡齿寒 D.生死存亡4.翻译下列句子。

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译文: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译文:5.分别用一句话简要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甲][乙]6.结合[甲][乙]两段文字从三个方面概述陈胜在反秦斗争中表现出的卓越才能。

答: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合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合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合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单选题(共30题)1、李清照《醉花阴》中有词云:“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下列对“人比黄花瘦”的妙处解说得较为恰当的是()。

A.“西风”起时的黄花本已很瘦,而此时人比黄花还瘦,以花衬人,更为生动传神地表达出“销魂”之深B.黄花娇小瘦弱。

人比黄花瘦是说人比黄花更好看C.“人比黄花瘦”中将花与人相比,突显出人更加瘦弱D.花人相映,互为衬托;以人比花,更为形象【答案】 A2、教师在讲解高尔基的《海燕》一课时,指出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以下属于借物抒情的一项的是()A.老舍《济南的冬天》B.朱自清《荷塘月色》C.杨朔《荔枝蜜》D.邓荣坤《秋雨》【答案】 C3、教师教授完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之后,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母爱的作品,增强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和体悟,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

A.胡适《我的母亲》B.冰心《荷叶母亲》C.莫怀戚《散步》D.孟郊《游子吟》【答案】 C4、阅读《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教师突破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定位B.创设了民主活跃的课堂,实现了课堂效益最大化C.主体性教学可以淡化教师的作用、引发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D.教师肯定学生的发言、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答案】 C5、某教师在讲完《游褒禅山记》之后,设计了“漫步山水,欣赏华夏风光”的课外阅读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A.语言文字应用B.诗歌与散文C.文化论著研读D.小说与戏剧【答案】 B6、名著导读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中外不同作家的“三部曲”,学生做了以下笔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A.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和《十字架》B.茅盾“农村”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蚀”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C.巴尔扎克“喜剧”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D.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三部曲:《美丽的夫人》《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答案】 A7、期末考试前,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文词语“古今异义”。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53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53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5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阅读课题研究案例,按照要求答题。

某校开展“构建大语文教学圈”的课题研究,组织了(江南博哥)“名著阅读”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课题组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和阅览室,借阅文学作品,静心阅读思考;与省、市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带领学生听取专家关于文学作品阅读的专题讲座;同时,组织学生开展“文学沙龙”活动,定期交流读书心得,分享学习经验。

对上述案例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实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学习融合B.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交流、合作C.体现了语文研究性学习开放性的特点D.体现了对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正确答案:A[解析] A项,并没有体现多学科、多领域的学习融合。

2. 阅读《陈涉世家》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有一句老话,不知道你们这个年纪的孩子熟不熟悉,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

生:(齐答,有的笑)反抗。

师:不知道同学们笑是出于什么原因,可以告诉我吗?生:(迟疑后终于开口)平时觉得学习压力太大了,想发泄一下时就这样给自己找理由的,师:(微笑)这个理由也没错啊。

这句话道出了一个自然规律,压力过大当然会产生反作用力啊。

不过,说出这句哲言的人本意可不在此。

有同学能告诉我它本来是说什么的吗?生:听历史老师经常讲,说的是被压迫者总是会奋起反抗的,而斗争的原因就是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

师:这是一位政治家对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总结。

大家能举出自己熟悉的历史史实吗?(生举例)师:刚才大家找到了我国古代陈胜、吴广发动的秦末农民大起义,我们一定对这个历史事实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哪一位同学可以向我们简单介绍经过?生:陈胜、吴广被征召去筑长城,结果他们在大泽乡的时候,因为下起了大雨,道路被阻断,延误了服役报到的期限,那时秦朝的法律特别残酷,按照秦朝的法律他们要被诛灭九族,于是他们就拼死反抗,发动起义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涉世家》练习题班级:姓名:一、作者作品本文的作者是,著名的家、家和家,作者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

后发愤著书,终于完成。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载了从传说中的到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共130篇。

包括(是帝王传纪)12篇,世家(记本系)30篇,(序列人臣事迹)70篇,10篇,8篇,鲁迅为,。

二、基础知识1.给号前的字注音鸿鹄()闾()遮戍()度()已失期当行()以数()谏故罾()间()祠()陈胜王()忿恚()笞()毋()宁()有种蕲()会()计事社稷()2.解释括号前的字。

(1)发()闾左()遮戍()渔阳900人;(2)皆次()当行()(3)会()天大雨:(4)皆来会()计事:(5)度()已失()期(6)今亡()亦死,…等()死(7)天下苦秦()久已(8)以数()谏()故:数()有功(9)上使()外将()兵(10)或()闻无罪(11)项燕为()楚将:为()坛而盟:(12)为天下唱()(13)卜者知其指意()();指目陈胜:()(14)丹书帛曰();得鱼腹中书()(15)罾()鱼腹中:(14)陈胜王():(16)间()令吴广之次所()丛()祠中(17)夜篝()火(18)卒中往往()语()(19)忿恚()尉,令辱()之;(20)笞()广:(21)召令徒属()曰(22)借()第()令毋()斩(23)固()十六七(24)从()民欲()也(25)比()至陈(26)车六七百乘(),骑()千余(27)被()坚执()锐。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发闾左遮戍渔阳九百人通,(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通,(3)固以怪之矣通,(4)将军身被坚执锐通,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天下苦秦久矣(2)苟富贵,无相忘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4)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5)将军身被坚执锐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6)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三、分析第一段1.写陈涉作者有没有从他出生写起,详写了什么?作者专写了陈胜的,这是分清主次,突出重点。

作者选择了的典型事例,通过的细节,运用,以及的描写,揭示出陈涉年少时的个性。

2、解释文中的三个“之”字:A、之()垄上B、怅恨久之()C、之()志哉3、文中点名陈胜社会地位的一句;表明陈胜对现状不满的句子是:。

4、“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深刻含义是:四、分析课文第二段1、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为动词的词A、此叫我先威众耳B、卒买鱼烹食C、置人所罾鱼腹中D、大楚兴,陈胜王2、填空。

(1)起义的时间:地点:导火线是。

(2)陈胜认为起义将取得人民支持的理由是:①②。

“宜多应者”的根据客观上是:主观上是提出了的起义口号。

(3)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是:①②3、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1)苛重的兵役,一句可见摇役之重;(2)残酷的刑法,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被逼的。

根本原因是:4、这段文字可分几层?各写了什么?5、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1);(2)6、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舆论准备,是怎样的?有何作用?陈胜、吴广用和制造陈胜要做王的舆论,主要作用是。

7、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人物以为主,运用、、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

由此可以看出陈胜的品质。

8、表现陈胜、吴广远大抱负的句子是四、分析课文第三段1、这一段可以分几层?怎样分?写了哪三方面内容?另外请你用一句话概括.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A. B C.总的来说是叙述了2、第3段开头交代了几个场面?分别是何用意?开头交代了、、这三个场面。

“”是起义的第一步,目的是为了扫清障碍,“广故数言欲亡”“故”表明用计,目的是激怒将尉“笞广”,“尉果符广”“果”表明计划成功,“剑挺”写出将尉的凶残,接着用等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陈胜、吴广面对强敌,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

激励众人反抗决心的一句话是“召令徒属”慷慨陈词,几句话简洁精炼,说理中肯,具有强烈的和。

再次体现陈胜的和。

文中在描述这两个场面后,插入一句议论“从民欲也”,表明起义正是,对“为坛而盟”的描写,则显示了的气氛。

3、本段后半部分主要写了起义后势如破竹的大好形势,对“比至陈”的场面描写有何特点?运用一连串数词,形象地展现了起义后的大好形势。

至此,陈胜的“”变成了现实。

4、文段后半部分哪些词语体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之大。

5、陈胜、吴广动员大家参与起义讲了哪三点原因?(1) (2) (3)6、陈涉是起义的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作者对陈胜是的,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便可见对他的功绩是肯定的。

7、观全文,作者在安排材料详略上,有何特点?详写了和,略写了、、等,这样有详有略地写,才能突出表现陈胜的非凡才能。

8、文中最能体现陈胜反抗精神的两句是、《陈涉世家》练习题司马迁一、作者作品本文的作者是司马迁,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父司马谈也是著名思想家)作者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

后发愤著书,终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共130篇。

包括本纪(是帝王传纪)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8篇,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分析第一段1.既然是写陈涉,为何开头并举吴广的籍贯、表字?体现吴广在起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段叙述了陈胜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为以后领导起义作伏笔。

3.第一段分几层,用"||"划出后,总结层意,并理出线索。

层意:年少时(鸿鹊之志)——服役后(谋划起义)——举大计后(据陈称王)线索:抓住陈胜、吴广的活动这条贯穿全文的主线。

4.为什么在开头列出吴广呢?突出陈胜是本文的中心人物,同时也暗示吴广在起义中的特殊地位,这样开头,下文据此展开,写陈、吴二人合谋举事,并对吴广在谋划起义和建立张楚政权中的作用作了详细的描述。

5、写陈涉作者有没有从他出生写起,详写了什么?作者专写了陈胜的少年生活,这是分清主次,突出重点。

作者选择了“陈涉少时”“与人佣耕”的典型事例,通过“辍耕之垄上”的细节,运用人物对话,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出陈涉年少时的个性。

6、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反映在哪里?是为了介绍其少年时的志向,反映在陈涉与伙伴的对话中。

“苟富贵,无相忘”表明其不甘贫穷,要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

“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展现其远大理想。

三、分析课文第二段2.填空。

(1)起义的导火线是_。

(去渔阳途中遇雨失期,皆将斩)(2)陈胜认为起义将取得人民支持的理由是:①_②_(①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的不满;②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3)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是:①_②_(①置书鱼腹;②黄火狐鸣)(4)提出的起义口号是:__(自称扶苏、项燕)3.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1)苛重的兵役,“发阁左適戍渔阳九百人”一句可见摇役之重;(2)残酷的刑法,“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被逼的。

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已4、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1)先提贤君公子扶苏可以利用,以宗法观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绪,并争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统治者内部力量;(2)再提深受楚国人民爱戴的名将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义,具有号召力,又可燃起人民对秦灭楚的复仇火焰。

两个策略,反映陈胜对时局的关注和精到的智识。

5、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舆论准备,是怎样的?有何作用?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制造陈胜要做王的舆论,主要作用是‘威众’”。

6、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

四、分析课文第三段2.这一段可以分几层?怎样分?写了哪三方面内容?另外请你用一句话概括.第一层(“吴广素爱人……吴广为都尉”)起义开始时的情形。

第二层(“攻大泽乡……号为张楚”)起义初期的迅猛发展和陈胜立国经过。

第三层(“当此时……杀之以应陈涉”)概述诸郡县反秦斗争情形。

A并杀两尉,B为坛而盟,C.胜利进军。

总的来说是叙述了发动起义到建立张楚政权的经过。

3、第3段开头交代了几个场面?分别是何用意?开头交代了“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这三个场面,“并杀两尉”是为了扫清障碍,“广故数言欲亡”“故”表明用计,目的是激怒将尉“答广”“尉果符广”“果”表明计划成功,“剑挺”写出将尉的凶残,接着用“夺”“杀”“佐”“并杀”连着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陈胜、吴广面对强敌,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

“召令徒属”慷慨陈词,几句话简洁精炼,说理中肯,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

再次体现陈胜的胆识和才智。

文中在描述这两个场面后,插入一句议论“从民欲也”,表明起义正是人心所向,对“为坛而盟”的描写,则显示了简朴隆重的气氛。

4本段后半部分主要写了起义后势如破竹的大好形势,对“比至陈”的场面描写有何特点?运用一连串数词“百”“千”“万”,形象地展现了起义后的大好形势。

至此,陈胜的“鸿鹊之志”变成了现实。

5.文后半部分哪些词语体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之大。

6.是起义的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便可见对他的功绩是肯定的。

7.观全文,作者在安排材料详略上,有何特点?详写了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了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起义的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这样有详有略地写,才能突出表现陈胜的非凡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