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与现代司法教育

合集下载

张謇美育思想对南通道德风尚高地建设的启示

张謇美育思想对南通道德风尚高地建设的启示

张謇美育思想对南通道德风尚高地建设的启示作者:曹银虎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0年第09期[摘要] 张謇是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他通过兴实业、兴教育、倡导政治体制改革,通过不懈的追求和实践来实现他的爱国志向。

张謇在继承孔子思想的“仁”“礼”观念基础上,形成了以情感陶冶为核心、美育独立为原则、塑造“理想的人”为目的的生命美育观,形成了以“情智合一”为原则、以艺术教育为主要手段的美育方法论。

张謇的美育思想对当前南通市道德风尚高地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张謇美育思想;南通;道德风尚;建设;启示张謇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先驱,是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学家、书法家、立宪运动领袖。

在实业救国的道路中,为使学生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有较为清醒的爱国主义情怀并树立顾全大局的意识,张謇“竭力提倡国家主义”,要求学生应努力珍惜祖国大好河山,“打破为我主义”,培养国家情怀。

在公共文化建设中,张謇倡导在中国建立图书馆和博物馆,指出“承学之后,曾经上书建议清政府在首都设立合博物馆图书士,久相慨惜”。

在实业救国的道路上,张謇在家国重建和社会公共构建上做了深入的探讨,对当前南通市道德风尚高地的建设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面对近几年国内不时仍会泛起的包括盲目排外在内的非理性爱国言行,作为正在和平崛起的负责任大国之国民,我们的危机与忧患意识显然不能忘却。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张謇的爱国精神仍然具有时代价值。

以下笔者就张謇美育思想对南通道德风尚高地建设的启示进行探讨,主要对张謇的美育思想体系进行阐述,对张謇美育思想对当前南通市道德风尚高地的建设的借鉴进行挖掘,并具体从“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育人为先,重视教育建设”“基于区域特色文化,重视博物馆文化建设”“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多元化城市文化传播结构”四个方面阐述张謇美育思想在当前南通市道德风尚高地建设中彰显的时代价值。

一、张謇美育思想体系(一)张謇教育思想中的美育思想张謇教育思想在其美学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作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先驱,张骞十分重视教育,其所涉猎的教育范围之广,创办学校数量之大,从事教育活动之多,同时代的任何教育家都难以望其项背。

近年来国内清末新政研究概述

近年来国内清末新政研究概述

晚清社会的整个轨迹可以沿着封建统治者清王朝在面对内忧外患实施的三次重要的新政来追寻,即洋务新政、戊戌新政以及清末新政。

这其中,清末新政是规模最大,实效最显著的一次,就其背景而言,它处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转型交汇点上;就其内容而言,清末新政涵盖了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教育改革、司法改革等各个层面;就其作用而言,清末新政无疑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其涉及到的改革措施对后世也产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对清末新政历史地位和作用影响的重新认识和定位,一批相关研究专著不断问世。

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张连起的《清末新政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侯宜杰著《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殷啸虎著《近代中国宪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清末新政的研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一、研究概况及评析近年来清末新政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下面将分别作以概括和评析。

(一)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诚如亨廷顿所总结的那样:“急进的现代化……不能产生政治上的进步,反足以造成衰落。

[1]”清末新政虽然失败,但其实行的各项改革实质上已经开启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教育以及社会现代化探索历程。

王洪涛从法制的角度化看待清末新政的积极作用,“清末的宪政改革在国家制度和政治法律生活中贯彻了民主原则和法制原则,并且取得了实效。

按照法制现代化的标准,民主原则中的分权原则、民权原则和法制原则及所包含的自由、平等都得到了体现。

[2]96-99”汪生太、程乃胜则是从动力来源分析了近代中国宪政现代化的模式,他们认为“近现代宪政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其精髓是通过权力的分立的限制尤其是国家的最高权利,保障公民的权利。

[3]13-19”而梁严冰等人是在思考清末政治体制现代化历程后作出了如下的四点反思:“第一,在政治体制近代化过程中,处于改革前沿,掌握权力核心的政治领导人物和领导集团的主导意识、能力、素质及改革具体运作中所采取的策略、方法、手段等,直接决定着改革的成败。

儒者心态与制度选择:张謇立宪思想及实践探析

儒者心态与制度选择:张謇立宪思想及实践探析

其何嗣煽“ 始作《 变法平议 》以六部为次, , 循梅生( 何嗣煜) 乡校丛议 例’ 申其意也。 可见《 变法平议 》 在当时代表着一部分温和变革
者的心声。总体观之, 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
从政治, 经济 , 军事, 文化和教育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变革。他认为“ 法
久必弊, 弊则变亦变, 不变亦变。不变而变者亡其精 , 变而变者去其 腐"l L _ 。但又不是盲 目的一哄而上, 不能像戊戌变法那样“ 有诟骂而 无商量, 有意气而无条理。 ]而是根据中国的实际 隋况 , z6 7 反复斟酌 ,
儒 心 与 度 择:謇 宪 想 实 探 者 态 制 选 张 立 思 及 践 析
● 李 刚
( 河南大 学 法律文化研 究所 , 河南 开封 4 5 0 ) 70 1

要 : 已放弃 了仕途之路且 专心致志于实业与教育的张謇 , 早 在二十世 纪初封 建 专制制度 腐朽到 登峰造 极地 步时 , 开
苦追求的 康庄大道。 可是张謇却选择 了回家乡办厂 , 这条几千年来
不为国^所重视且布满荆棘的道路。他欲以强大 的实业来挽救 中 、
大变化。10 年正月 , 93 日本驻江宁领事邀请张謇及江南名流参加 日
本第五次国内劝业博 览会 , 张謇欣然应充。大约七十天的考察, 他亲 眼目 睹了君主立宪政治给 日 本带来的诸多裨益 , 使他确立了‘ ‘ 刀事法 为上” 的观念 。他在 日 中深有感触 的写道“ 记 则将举一事, 自纠缠 先
见有虫则 去之 , 有弊 则易之 。为木 计, 见 为法 计, 虽圣 人不过 如 此。

行自 上而下的政策变革来巩固大清政权。在这样的背景下 , 张謇用 半个月时问写成了—个堪称全面改革社会的《 变法平议》 。

张謇法律思想及其实践

张謇法律思想及其实践

强调法学教育的实践性
02
张謇提倡法学教育应注重实践,认为实践经验对于法律人才的
培养至关重要。
推动法学教育体制创新
03
张謇提倡引入西方先进的法学教育体制,推动了中国法学教育
的现代化进程。
提倡法治教育
强调法治理念的重要性
张謇认为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的法治理念。
推动法治观念的普及
03
张謇法律思想在司法领域的实践
改革司法体制
建立独立、公正的司法机构
张謇主张建立独立、公正的司法机构,摆脱政治干预和利益关系 的影响,以确保法律的公正实施。
实行审判分离
张謇提倡实行审判分离的制度,将审判权与行政权分离,以避免权 力集中和滥用。
建立律师制度
张謇提倡建立律师制度,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和服务,增强司法 公正和透明度。
贡献
张謇的法律思想对中国法律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他 的主张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推动了中国法律的现 代化进程。
02
张謇法律思想在立法领域的实践
制定《公司条例》
要点一
总结词
该条例奠定了中国公司立法的基石,明确了公司的定 义、类型、权利与义务,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具有 划时代的意义。
要点二
04
张謇法律思想在行政领域的实践
加强行政执法
01
强调依法行政
张謇认为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使职权,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管理,不
得滥用权力。同时,行政机关应当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行政效率。
02 03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张謇认为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是加强行政执法的关键。他主张选拔具有 专业知识和法律素养的优秀人才,组建专业的行政执法队伍,并进行定 期的培训和考核,以提高执法水平。

试论张謇的警察教育思想

试论张謇的警察教育思想

【 作者简介 】柳卫民 , , 男 湖北警 官学院副教授 。 【 基金项 目】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 学研究 项 目基金资助( 目批准号 :9 J 802 项 0YC 808o
2l O 0年 3月
湖 北警 官 学院学报
J u a f Hu i o r lo be Uniest o lc n v ri f Po ie y
M a. r20l 0
第 2期
总 第 13 1 期
NO. Se . O 1 3 2 rN . 1
试 论张謇 的警察教 育思想
t i i nia df r e e fc drc lc d c to h u t, hnkngo n o m dp re t t n a ihpoi ee u a int o gh swhihi p s dCh n lc d a inm o e nz to c ule i apo iee uc to d r ia in m a nlg tne hec ntm p r r lc d ai yse o tu to ndpoiet ln du ain. nde i h e dt o e o a ypo iee uc tons tm c nsr c n a lc ae te c to i
Ke rsZ ag a; o c u ao ; dri t ne uao og t y wod :hnj n p l e d ct n mo e z i ;d ct nh uhs i i e i n ao i t
张謇( 8 312 ) 15 .9 6 , 字季直 , 翁 , 号啬 江苏通州人 , 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 的爱 国实业家 、 教育家 与政 治家。作 为我 国近代警察教育 的先躯者 ,张謇 丰富 的警察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警察教育史上起着重要 的作用 , 对当前 我国警察 教育体制 的改革具有重要 的借鉴 意义 和新 的启迪 。

张謇帮教思想及其当代传承

张謇帮教思想及其当代传承

张謇 , 末状元 , 清 中国传 统 文化熏 陶下 的儒 者 , 亦是 近代 著名教 育家 、 实业 家和 慈善 家 。他 从小饱 读 四 书五 经 , 明 、 性 高 , 1岁脱 口所 对 的下联 “ 聪 悟 1 我踏 金鳌 海 上来 ” 老师 所 出上 联 “ 与 人骑 白马 门前 去 ” 无论 , 从形 式 、 内容还 是韵 律上 都极 其对 称 , 句 子本 身也 富含 意境 。天 资聪 慧 的张謇 也很 努 力 , 于宋 蓬 山 先 且 对 生布置 的学 习任 务都能及 时 完成 ;5岁时 因考 试成 绩不 佳 , l 被宋 璞斋 先生 斥责 为 “ 譬若 千人 试而 额取 九 百
九 十九 , 一不取 者 , 若也 ”l 。 有 必 l 张謇 之后便 时 时 以“ 百九 十九 ” 1 8 3 九 警示 自己 。 并用 各种办 法逼 自己努力 读 书 , 有“ 悬梁锥 刺股 ” 态 度 。 很 头 之
勤 奋努 力 、 持之 以恒 、 开拓 创新 的精 神伴 随着 张謇 一生 。他 历尽 艰 辛 , 办 以大生 纱 厂为 核心 企 业 的 创 数 十个 企事 业单 位 , 他认 为 “ 下将 沦 ”1 “ 穷之 法惟 实业 , 富之 法 亦惟 实 业 ”1 这是 “ 天 [ 1 救 , 致 [ 2 Ⅲ, 自今 以往 更 历百 年而 不 可逃 之 观 念 ”1 他 开 风气 之 先 , 办从 师 范 学校 、 [ 2 Ⅲ; 开 普通 学校 到 职 业 学校 等 各类 学 校 , 认 为 他 “ 育者 , 教 万事 之 母 ” , 是 “ 后求 活 ”1 , “ 恃 教育 ”1 ; 满 怀 仁爱 之 心 , 立 如 残废 院 、 民工 若 死 [ 也 惟 3 m 1 他 3 m 建 贫 厂 、 良所 、 流所 等一 系列 慈善 事业 , 济 棱 在他 看来 , 失教之 民与失 养之 民 , “ 苟悉 置而不 为 之所 , 为地 方 自治 之 缺憾 者小 , 国家政治 之隐忧 者大 也 ”】 , 为 [o 且他 创办 的慈善 事业 , 尚“ ” “ ” 6 4 崇 教 与 养 相结 合 。 謇的 帮教 思 张 想, 交融 着他 教 育 、 慈善 事业 中所 体 现 的那些 丰 富而 前 瞻 的观 点 , 移默 化 地 传承 至 今 , 就 了和 谐 安 定 潜 成

1949年以前的中国近代宪政史回顾与反思

1949年以前的中国近代宪政史回顾与反思

1949年以前的中国近代宪政史回顾与反思导言风云激荡的二十世纪已然成为历史,上一世纪是中国这个东方古国发生剧烈动荡与深刻变化的一个世纪,而其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在上世纪前半叶数度与宪政民主失之交臂,以至于整个民族在后半叶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早在清王朝末期,即十九世纪末,从体制内到体制外,都涌现出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以在中国实现宪政民主为毕生追求目标,为此前仆后继,牺牲奋斗。

中国是亚洲地区最早建立起“共和国”的国家。

从上世纪初至今,中国共产生过13部宪法草案和宪法。

然而时至今日,除台湾和港澳少数地区率先实行宪政民主制外,广大的中国大陆地区人民依旧徘徊在宪政的大门之外,与世界潮流相隔绝。

沉思百年中国行宪史的屈辱与光荣、苦难和奋争,当有益于未来的中国宪政转型与宪政政体的最终实现。

须加以说明的是,笔者并非法律及历史学界专业人士,在此仅就笔者阅读到的有关资料,作一梳理介绍,并加以自己的认识,亦为时间不充裕的网友了解这一段历史提供便利。

由于个人学识和掌握的资料所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方家指正。

据陈奎德先生<中国的宪法与宪政>,1949年以前,中国曾先后产生过七部宪法及宪法草案:1. 清末《钦定宪法大纲》(1908)2. 辛亥革命南北议和产生的《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3. 袁世凯主导的《天坛宪草》(1913年10月30日)4. 《曹鲲宪法》(1923年)5. 蒋介石主导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6. 《五五宪草》(1936年5月5日)7. 《中华民国宪法》(1946年12月25日,以下简称《民国宪法》)以下将主要以此为线索,分述其产生背景和要义,总结各阶段之经验教训。

一、清末“预备立宪”与《钦定宪法大纲》清末“预备立宪”,是伴随着辛亥革命之前的晚清十年“新政”,由体制内外一批矢志改革、锐意图强的“立宪派”极力促成的一次得到统治者认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宪制变革。

以往由于意识形态的粗暴干预,官修“正史”对此均采取轻描淡写的态度,或以“预备立宪”只是变中国为“君主宪制”,没有打倒皇帝,而斥其为“反动”或“垂死挣扎”,而对诸如“太平天国”、义和拳之流“暴民政治”却大加褒扬。

张謇与现代司法教育

张謇与现代司法教育

张謇与现代司法教育张謇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不仅在观念上使实业、教育、慈善思想理论更为丰富和更具近代色彩,而且还克服种种困难将这三者相结合并努力付诸于实践,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而通过科举之路走上仕途的张謇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他特别关注民生,尤其是对特殊人群,更是倾注了满腔的热情。

他“以人为本”的仁爱思想,崇尚德育的教育观念,以及“经世致用”的技术教育理念组成了他的特殊人群帮教思想,而他的帮教思想融合于他的各项事业中并在现代司法体系中传承了下来。

一、以人为本的“仁爱”观点与人性关怀张謇作为晚清状元,饱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的社会责任感与儒家的治世思想,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儒家思想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传统儒者的形象,其思想和行为无不打上了深深的儒学印迹。

他在第三养老院开幕演讲时说:“夫养老,慈善事也,迷信者谓积阴功,沽名者谓博虚誉。

鄙人却无此意,不过自己安乐,便想人家困苦。

虽个人力量有限,不能普济。

然救得一人,总觉安心一点。

”[1]张謇一生以“能言不能行”为耻,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思想上,他还以“仁爱”思想作为行动的指南,用以指导自己的帮教活动。

民国时期中国各地水灾不断,经常导致一些地区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民不聊生。

目睹此景,张謇万分悲痛。

1914年(民国三年)8月,张謇在南通县城西门外大码头创办贫民工厂,专门教授无所依靠的贫民子弟各种手工工艺,使其有一技之长,俾能独立谋生,具备收容与教育合一的性质[2]。

场内还附设“恶童感化院”及“游民习艺所”。

张謇曾说:“没有饭吃的人,要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使他能够逐渐提高。

这就是号称儒者应尽的本分。

”[3]这与他早年所说的“士大夫有口当述苦人之苦,有手当救穷人之穷。

”是一脉相承的。

除此之外,张謇还创建了残废院,残废院中辟有男女工厂作为平日工作之用,残废者尽其所能每日工作4小时,上下午各2小时,工作种类有加工草鞋、艾条、烛心、火柴箱等,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分别从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謇与现代司法教育张謇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不仅在观念上使实业、教育、慈善思想理论更为丰富和更具近代色彩,而且还克服种种困难将这三者相结合并努力付诸于实践,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而通过科举之路走上仕途的张謇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他特别关注民生,尤其是对特殊人群,更是倾注了满腔的热情。

他“以人为本”的仁爱思想,崇尚德育的教育观念,以及“经世致用”的技术教育理念组成了他的特殊人群帮教思想,而他的帮教思想融合于他的各项事业中并在现代司法体系中传承了下来。

一、以人为本的“仁爱”观点与人性关怀张謇作为晚清状元,饱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的社会责任感与儒家的治世思想,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儒家思想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传统儒者的形象,其思想和行为无不打上了深深的儒学印迹。

他在第三养老院开幕演讲时说:“夫养老,慈善事也,迷信者谓积阴功,沽名者谓博虚誉。

鄙人却无此意,不过自己安乐,便想人家困苦。

虽个人力量有限,不能普济。

然救得一人,总觉安心一点。

”[1]张謇一生以“能言不能行”为耻,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思想上,他还以“仁爱”思想作为行动的指南,用以指导自己的帮教活动。

民国时期中国各地水灾不断,经常导致一些地区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民不聊生。

目睹此景,张謇万分悲痛。

1914年(民国三年)8月,张謇在南通县城西门外大码头创办贫民工厂,专门教授无所依靠的贫民子弟各种手工工艺,使其有一技之长,俾能独立谋生,具备收容与教育合一的性质[2]。

场内还附设“恶童感化院”及“游民习艺所”。

张謇曾说:“没有饭吃的人,要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使他能够逐渐提高。

这就是号称儒者应尽的本分。

”[3]这与他早年所说的“士大夫有口当述苦人之苦,有手当救穷人之穷。

”是一脉相承的。

除此之外,张謇还创建了残废院,残废院中辟有男女工厂作为平日工作之用,残废者尽其所能每日工作4小时,上下午各2小时,工作种类有加工草鞋、艾条、烛心、火柴箱等,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分别从事。

残废者生病、死亡,均由院中负责医治、埋葬[4]。

张謇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没有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上而是实实在在地落实到了行动中,他的儒家民本精神和仁爱思想在其创办的慈善事业中得以充分展现。

除了以上列举的“贫民工厂”、“恶童感化院”、“游民习艺所”和“残废院”,他还建立了棲流所、改良监狱、养老院以及医院等组成的集救济、改良、振恤、教养、抚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张謇是本着一颗“仁爱”之心帮助这些机构内的特殊人群的,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张謇以他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的含义,他更以他炽热无比的“仁爱”之心经营着南通的自治事业。

时间已经过去一百多年,南通的近代化,可以说是张謇一手带动的,他的帮教思想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下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特殊人群帮教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五扶一促”的帮教思想就是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的。

“五扶一促”内容包括“精神上扶心,生活上扶困,就业上扶技,发展上扶业,智力上扶学”以及“促进思想和行为转化”。

“精神上扶心”主要强调刑释解教人员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重新找到社会归属感,尽快融入社会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生活上扶困”主要是指是帮助刑释解教人员解决所面临的生存问题,“一失足成千古恨”刑释解教人员出狱后很难再得到家庭成员的认可,有的刑释解教人员甚至变得无家可归,再加上社会上的偏见,刑释解教人员的生活没有保障,他们很容易再次铤而走险,极易“重操旧业”。

因此,对刑释解教人员的生活上的扶困是帮教活动的重中之重。

“就业上扶技”“发展上扶业”就是进行就业辅导培训,进一步增进社区服刑人员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了解,提高社区服刑人员正确择业、就业、自我创业的能力,同时宣传就业新政策、新法规,在社区服刑人员自我创业时协调工商、税务部门,帮助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

“智力上扶学”是指刑释解教人员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学习,主动接受教育管理,不断加强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做对自己和家人负责、对社会有益的守法公民。

“一促”就是“促进思想和行为转化”即对回归社会后的守法公民的思想教育,包括认罪悔罪教育,法律常识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通过这些教育转变他们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规范他们的行为,使他们更好地回归社会。

“仁者爱人”,“五扶一促”的帮教思想涉及到特殊人群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了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而张謇“仁爱”的思想也得以在“五扶一促”的帮教思想中传承了下来。

二、以德育为主的人格培养理念与健康身心的创塑张謇饱读儒家经典,“盖以科目进者,平日诵法圣贤,讲明义理,本源故已清明。

”[5]他深谙孔子的仁、义、礼、忠、孝等道德伦理“人道尽而后可以进圣贤之域”[6]他把孔子所倡导的人格视为人生完美、高尚和理想的品格,一生践履。

可是当时社会“今国人道德之堕落破坏极矣。

蔑礼教,弃信义,习为欺诈,变幻百出,宁有人理可说!”[7]的现状,使得张謇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国人大病,在有天良者无知识,有知识者无天良,或乃并二者而无之,而立于左右斯民之地。

”[8]在张謇的观念中,道德的衰败要借助道德的完善和强化来挽救。

张謇认为“伟人必智,必仁,必智,必勇。

”[9]“若谓如人格,人果所行不昧良心,不背公道,即遘无妄之祸,自有不朽之名”那便是一个伟人。

张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人知伦纪与德行艺三者而已”[10]培养高尚的人格必须从“自爱”“自重”“自信”“自立”开始,“人但问能自爱、自重自信,自立否耳。

自爱者不得而辱之,自重者人不得而轻之,自信者人不得而眩之,自立者人不得而挤之。

”[11]同时要“能勤苦”“能自苦”。

[12]因此,道德教育对高尚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国三年,以南通地濒江,密迩沪上,风气所扇,以妓为生者日多,恶鸨虐妓之风亦日盛,乃发起筹办济良所。

”[13]“南通济良所”这是一种为不良妇女和娼妓而设的收容机构。

该所除履行一般的收容职责外,还对入所女子施以教育,学习科目不仅有国文,数学等基础知识,并有研究人生行为之价值、指示人类处事之方法的伦理学,“惟不德无行,为人所不齿,即社会所不容,故德行为重”[14]“学之不明,而千百年来女界独罹其黑暗矣”济良所特别强调对不良妇女道德的教育,开启她们的智慧。

这不仅可以帮助她们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而且在改良社会风气,保障妇女身心健康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有着以礼治国,以德治国的文化传统,孔子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不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张謇以道德为主的培养理念对现代的特殊人群帮教有着极大的影响。

重视对特殊人员的道德教育也是“五扶一促”思想的一大特色。

南通司法局利用当地县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建立德育基地,德育内容以“听人生故事、学革命传统、谈进步感悟”等为主,以老党员、老干部、老革命的奋斗史、自强心、人生阅历引导社区服刑人员感悟人生曲折艰苦,树立进步信心,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自由、感恩社会的宽容和帮助,做到自信、自立、自强,迷途知返,以实际行动来报答社会,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此外帮教中心配备了心理测试、电脑分析软件及多种国内外先进心理放松和治疗设备,建有接待咨询室、沙盘治疗室、训练室、宣泄室、团体活动室、档案室等6个功能室。

中心聘请资深心理专家定期坐诊。

当今司法局在继承张謇的以人格培养为主的道德教育的同时还有所创新,增加了心理辅导和教育,这对于丰富教育矫正手段,培养社区服刑人员健康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激发荣誉感和责任意识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三、“经世致用”的谋生教育实践与创业援助古语有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

”传统的教育强调伦理纲常,是谋道而不谋食的理想主义空论,张謇针对这一缺陷,摒除了“学而优则仕”的陈腐思想,强调“以实践为主”。

他帮教思想也同样如此,他认为只注重人格上的完善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挽救那些失教失养人群,如果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证,那些高尚人格的养成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因此张謇特别注重失教失养人群的自力更生的能力的培养。

正如他所说“教育的目的是要传授自立谋生的知识和技能,为地方造就合格的士农工商,使地方无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使人人都能自食其力、自养其老”。

[15]民国元年,张謇建金沙市游民工厂,收留地方游民及贫苦弟子,分别惩顽、拘禁、恤留、收养四部,使之习工艺,受教育,期满出厂,俾能执一艺就正业,为良善之民;张謇自在狼山建造残废院、盲哑学校以后,又在南通城西门外将清时的养济院改建成“南通栖流所”,收养哀怜无依之乞丐。

栖流所内订有较为完整的管理制度,食、息、起、居都有定时,置工作室使能有习艺的场所。

凡被收养者“日做粗工”,并“习有小艺”,使其能有作工谋生、自食其力的能力,然后分送各处令其作工自立。

张謇的谋生教育理念真正“使那些因为种种原因不能自食其力、自养其老的人不至于流离失所。

做到婴有所育,长有所教,青壮有所用,残疾有所依,流离有所栖,灾荒有所济,垂老有所养,尸骨有所葬”。

张謇对特殊人群的谋生教育主要是为了让这些人能够有一技之长,能够独立谋生,不至于流落街头,无所依靠,甚至“重操旧业”,再次误入歧途。

“五扶一促”的帮教思想不仅继承了张謇的谋生教育的观点,还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除了根据个人的特长,免费组织参加技能培训班,如电脑、电工、维修工、烹饪等培训班外,还开通“就业扶助绿色通道”,对有志创业者,联合劳动人事、工商等部门提供优质服务,对有就业培训需求的特殊人员,由劳动人事部门免费开展相应的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

这不仅帮助了创业者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还可以带动一批人参加就业,可谓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当代司法部门继承了张謇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的“仁爱”观点、以道德教育为主的高尚人格的培养理念、“经世致用”的谋生教育实践这三点帮教思想,使帮教思想具有了更明确、更丰富的近代内容。

这不仅为“五扶一促”帮教思想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基础,还启发他们在现有的帮教模式下继续创新,将张謇的帮教精神发扬光大,进一步发展完善新的历史时期的帮教工作,使得特殊人群的帮教工作逐渐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要求。

四、结论研讨前人业绩,追踪先贤的步伐,张謇在特殊人群帮教思想上的实践可以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他以实干家的开拓精神,教育家的人文情怀致力于南通地方建设。

他在践行自身的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的“仁爱”观点、以德育为主的人格培养理念、”经世致用”的谋生教育实践的特殊人群帮教活动的过程中,营造了近代南通独有的,淳朴的民风,奠定了南通“安置帮教工作”的社会人文底蕴,对南通司法系统所提出的“五扶一促”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五扶一促”帮教思想是对张謇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这对构建永安南通、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