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教案
【K12学习】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一篇:分析小学三年级数学《乘法的估算》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内容:课本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6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估算,初步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加强变式与比较,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3、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验估算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感受估算。
1、引课:老师知道同学们在十一长假中安排了许多丰富多采的活动。
小明一家非常喜欢旅游,他们来到了首都北京的一座公园。
在公园售票处,小明遇到了一群也想去公园参观的孩子,共29人,每张门票8元,他们带了250元钱,够吗?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出示例2: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2、分析问题。
认真读题,独立思考。
说一说: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建立联系。
“带250元钱够吗?”指的是够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指的是 250元钱够不够买门票。
理解了题意,我们来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①谁来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指名说,学生可能说出用乘法,先算29× 8。
板书课题:乘法并板书29× 8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要解决带250元钱够吗?为什么要先算29× 8?②选择算法。
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用笔算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运用估算,只要算出一个大约数就可以?请你选择。
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
通常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
3、引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估算。
4、解决问题。
独立思考:怎么知道29× 8大约得多少?先静静地想一想。
【K12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义务教育课程)

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课程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目标: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课时安排:单元:数一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1-10各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等。
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点: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按要求观察。
看第2页的图,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
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谁能告诉大家,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图上到底有哪些东西。
汇报的时候要说清楚,个数是1的是什么,个数是2的是什么,个数是10的是什么?学生独立观察。
二.汇报。
生按1、2、3……的顺序汇报,师板书1、2、3……个数是1的有……红旗、教学大楼、老师、操场、风向标、气温箱、足球个数是2的有……双杠、跳绳、门柱个数是3的有……石凳、帽子个数是4的有……垃圾箱、国旗护栏问:你是怎么知道有4个垃圾箱的?个数是5的有……高楼、个数是6的有……花、大树、个数是7的有……小鸟、个数是8的有……小树个数是9的有……女同学个数是10的有……男同学指板书,这些数你能数一数吗?能完整的说有1个什么,2个……同桌互相说一说。
【K12学习】小学数学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
那么小学数学教案应该怎么做?以下是xx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使学生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2.能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和分析数量关系的本领.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学具等.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拍手游戏.(1)教师拍4下,同学们比老师多拍1下,你们拍几下?(2)教师拍7下,同学们比老师多拍2下,你们拍几下?教师拍手后,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后再拍手.2.师:你们能告诉老师是怎么算的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样的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出示课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7【演示动画"应用题"】.(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第一行摆4个圆片○○○○第二行摆三角形,比圆片多2个.应先摆和圆片一一对应的同样多的部分△△△△再摆比圆片多的2个三角形△△第二行摆_____个三角形△△△△△△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摆的,使学生明确:在和圆片同样多的三角形部分再接着摆多的部分,就是三角形的个数.(2)启发学生互相说条件,操作学具,提高操作能力,进一步理解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2.教学例8【演示课件"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例8)"】.(1)出示例8,引导学生读题,使学生明确:题中有两个条件:黄花9朵,红花比黄花多6朵.问题是红花有多少朵.(2)根据学生口述条件和问题,启发学生学生明确红花多,黄花少.(3)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红花比黄花多6朵,具体地说是什么意思?使学生明确:就是红花比黄花的9朵多6朵或就是红花的朵数比9朵多6朵.(4)继续演示课件"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例8)",揭示投影片红花盖住的部分的纸条.使学生明确:红花的朵数就是和黄花同样多的9朵红花,再填上比黄花多的6朵红花.(5)列式计算9+6=15(朵)(6)完成回答答:红花有15朵.(7)进一步理解,帮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使学生明确:求比一个数多见的应用题,题中的两个已知条件,一个量多,一个量少.多的里面有一部分和少的同样多,求多的是多少.用与少的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少的数量)再加上比少的多的部分.3.反馈练习.(1)“做一做”第1题.①根据图意,口述题意.②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③独立列式计算.④订正时,启发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2)“做一做”第2题.①启发学生互相议一议.②独立列式计算.③订正时,启发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三)全课小结师生共同总结: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要分析数量关系,谁多、谁少,再列式解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三第1、2题.1.草地上有49只黑羊,白羊比黑羊多27只.有多少只白羊?2.鱼缸里有87条红金鱼,花金鱼比红金鱼多48条.有多少条花金鱼?板书设计探究活动猜硬币游戏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游戏准备每人准备10枚硬币游戏过程1.同桌同学互相活动.2.一人左手握住3枚(或任意枚)硬币,右手握住5枚硬币,问:左手有3枚硬币,右手比左手多2枚,右手有几枚硬币?待另外一人回答后,再将右手展开,验证其答案是否正确.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笔算.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正确书写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和计算顺序.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顺序.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红、黄色圆片及数位表.教学过程一、复习42-20 79-685-40 67-31 65-365-3这道题的竖式应该怎样写?2.想一想笔算加法时都应注意些什么?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1.教学例1.65—3=_______________教师说明也可以写成竖式进行笔算.(1)出示图示,使学生明确:十位上 6个○表示 6个十;个位上 5个○表示 5个一,读作 65.(2)说明:要从65里减3启发学生思考:3表示什么?应该从哪里去掉?引导学生明确:3表示3个一.应该从65里个位上“5个一里去掉3个一.”教师同时在个位○中划去3个.(3)说明:笔算竖式怎样写呢?要求学生在稿纸上写数字65,在65的个位数5的下面写上3,也就是3要对着65的个位数5.写上减号和横线.就是数位对齐,与笔算加法的道理一样.(4)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提醒学生,在横式等号后面也要写上得数.2.教学例2.(1)比较例2和例1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2)请学生独立操作学具,注意去掉的23应该怎样去掉?(3)学生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提问:你在写竖式时,其中写减数中的“2”,你是怎样想的?(2是在十位上,应与65的十位上的6对齐.)(4)学生对照数位圆片图,进行尝试计算.(5)集体订正,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时的思维过程.3.小结计算方法.说说笔算减法的方法是怎样的?笔算方法和口算方法相比,主要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三、加深理解,形成技能填空:69-27= 99-8= 70-40=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及时鼓励.四、全课小结,完善新知.引导学生明确: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还要注意,计算时要仔细,得数要写在模式等号后.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例1 65-3= 62 例 2 65-23= 42探究活动小猫钓鱼游戏目的巩固百以内的加减法.游戏材料用硬纸片做成的鱼若干条,每条鱼身上有一道算式,鱼嘴用铁丝做成一小圆圈;小猫面具;钩鱼杆、线、鱼钩.游戏程序1.用课桌围成一个长方形“鱼塘”,“塘”中放“鱼”,鱼身有算式的一面朝上.2.每3人一组,头戴小猫面具,身上挂一个写有得数的牌子,围在课桌外面.3.用鱼杆、鱼钩钓得数与自己身上的得数相同算式的鱼.以上是xx整理的有关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K12学习】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第一篇:——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
由于在现实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
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
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充分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
同时,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和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法: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
学法: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想像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1、认识立体图形…………………………………1课时2、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no:1教学内容:认识立体图形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36页的第2题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K12学习】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小学数学优秀教案(一) 导入新课,初步感知师:你熟悉你同桌的脸吗?请你观察你同桌30秒,看看他的五官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生:师反问:如果某人的五官不是这样分布,而是双眉在一侧,双眼在另一侧,嘴和鼻子、耳朵随意分布,你觉得这个人还好看吗?为什么?生:师:(或师或生引出“对称”一词)对称体现了一种美,这种美在我国的京剧脸谱中有着更加完美的表现,今天我就为大家准备了一组脸谱图片,请你一边欣赏一边找出与众不同的一张来,并说明他为什么与众不同?(配《说唱脸谱》乐出示课件:幻灯片1)生:6号脸谱与众不同,因为左右不对称。
(可视机提示)师:京剧中的画脸谱就是运用了数学中的“对称”知识,对称分为中心对称和轴对称两种,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轴对称图形。
(出示课件:幻灯片2)(二) 探究新知,经历过程1、师:看到这个标题你有哪些问题需要问?(如果学生没有问题则师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等等)2、师:带着这些问题大家自学课本100101页的知识,看看哪些问题你可以自己解决;哪些自己不能解决,不会的与本组的同学寻求合作完成;或者你又发现了哪些新的知识?3、小组汇报结果与发现(课件出示:幻灯片3)①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②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③正方形、长方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
④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不止一条对称轴。
)4、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和什么是对称轴,下面我们就来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并找出它的对称轴。
小组合作,组长记录结果。
(出示课件:幻灯片4)(如果有分歧即用自制图形验证)5、师:我们知道了折痕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那我们怎样在图形中表示呢?拿出自己的自制轴对称图形来画一画,画之前我先告诉的大家对称轴的表示方法:板书演示:师:画完之后与别人交流一下,评价一下,看看意见是否一致?师生共同探讨不一致的可能原因:有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并不是唯一的。
【K12学习】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1_1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1一.小数乘法教学内容:本单元教材要求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运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推广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等内容。
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换玻璃”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这样能足成学生利用元、角之间,米、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根据小数与整数的密切联系,教材先教学小数乘法,再教学分数乘法。
与原义务教材比,淡化了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把重点放在计算的算理和方法的总结上,引导学生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解释小数乘法的算理,并由此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
小数的数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在例3、例4中,均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分别观察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准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帮助学生按一定顺序概括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例4的教学中,应用合作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有序地概括出计算小数乘法的一条清晰的思路: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
教学目标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过程与方法: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迁移的思想,运用旧的知识来解决新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推理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检验的习惯。
【K12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案设计模板

小学数学课堂教案设计模板课堂教案对于教师们而言,永远是开展教学活动必要的工具之一!是xx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第一篇: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教材从描(画、印)出简单几何体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认识一些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头系。
这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引入新课时主要用到谈话法进行教学通过谈话的形式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联系起来,教学例题时则主要用到操作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面在体上”,在操作实验过程中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通过“摸、看、描”,在获得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辨别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几个老朋友,他们是谁呢?请看:(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小朋友们的桌面上都有一个这样的物体,请你拿出桌面上的物体,跟着老师这样摸摸你手中物体其中的一个面,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感知面在体上)生:平平的、滑滑的。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1、说一说师:那我们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请到纸上呢?同桌讨论,说一说:你是准备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搬到纸上?学生汇报,交流。
【K12学习】新课标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

新标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1 小数的乘法教学内容:(机动3时左右)1、小数乘法(9时左右)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1、使学生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会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性质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在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
1 小数乘法第一时教学内容: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⑴例1:风筝每个3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用加法计算:3+3+3=10元3元=3元角3元×3=9元角×3=1角9元+1角=10元用乘法计算:3×3=10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
为什么用3×3计算?3×3表示什么?(3个3或3的3倍)初步理解算理。
怎样算的?把3元看作3角3.元扩大10倍3角×3×310元10角缩小10倍10角就等于10元买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教案
数学是为了让小学生有计算能力,有基础的数学知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教案的内容,欢迎阅读借鉴。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教案:数学广角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
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鸡兔同笼的原题数据比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探究,因此教材先编排了例1,通过化繁为间的思想,帮助学生先探索出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再解决《孙子算经》中数据比较大的原题。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既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
其中假设和列方程解是解决该类问题的饿一般方法。
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配合鸡兔同笼问题,教材在做一做和练习中安排了类似的一些习题,比如龟鹤问题,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巩固用假设法或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2、过程与方法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用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重难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关键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设计:
鸡兔同笼问题
教科书第112-115页。
1、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通过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与鸡兔同笼有关的数学史,
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一、故事引入
教师: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出示题目: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笼子里若干只鸡和兔。
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
鸡和兔各有几只?
让学生以两人为一组讨论。
汇报讨论的结果。
、列表:
鸡876543
兔012345
脚161820222426
、假设法:
假设笼子里都是鸡,那么就是82=16脚,这样就比题目多26-16=10脚。
因为刚才是把兔子当成鸡,一只兔子少算两只脚,那么多出的10只脚就有102=5兔子。
因此,鸡就有:8-5=3
、用方程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只。
根据鸡兔共有26只脚来列方程式
2x+4=26
2x+84-4x=26
32-26=4x-2x
2x=6
x=3
8-3=5
2、小结解题方法:
教师:以上三种解法,哪一种更方便?
小结:要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以采用假设法或方程解都可以。
用方程解更直接。
3、独立解决书中的趣题。
、方程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只。
根据鸡兔共有94只脚来列方程式
2x+4=94
2x+354-4x=94
140-94=4x-2x
2x=46
x=23
35-23=12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算术解:
假设都是鸡。
235=70
94-70=24
24=12
35-12=23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三、巩固与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11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读题分析后,列式解答。
鼓励用方程解。
2、完成教科书第115页做一做的第2题。
提问:根据图中你能了解什么信息?
请同学独立列式解答。
68=48
假设8条都是大船可坐48人。
48-38=10
假设人数比实际的人数多10人。
多10人的原因是把部分的小船当成了大船,也就是每条小船多算了2人。
多的10人除以每条船多算的人数,就是有多少条小船。
10=5
8-5=3
这是表示有3条大船。
四、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一、二题。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教案:《分类》感知分类
出示两个文具店,提问: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揭示课题,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体验分类
教师:小朋友们到游乐园玩,买了许多气球。
看,多漂亮!
教师:这些漂亮的气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