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教案1 苏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高中化学集体备课 《第一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高中化学集体备课 《第一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教案 苏教版必修2

1~2 1 1~2 3~10 2 1~8 11~18 3 1~8
-1
教案
[投影小结]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 1
2
3
4
5
6
7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周期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B Si As Te At Al Ge Sb Po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Fr F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
[讲]根据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可推知: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铯(Cs ),位于第6周期第ⅠA 族(左下角),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氟(F),位于第2周期第ⅦA 族(右上角)。

位于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有一定的金属性,又有一定的非金属性,如Al 、Si 、[小结]元素周期律具有重要的应用和意义。

首先,元素周期表是元素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原子结构
原子序数=质子数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
表中位置同主族—相似性、递变性
同周期—递变性
元素性质
电子得
失难易
金属性与
非金属性
强弱
[点击试题]位置决定性质
某主族元素的原子有四个电子层,它的最外层上有两个电子,下列关于此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原子半径比钾的原子半径大
、其氯化物难溶于水。

2021学年高中化学专题五1.1元素周期律2教案苏教版必修1.docx

2021学年高中化学专题五1.1元素周期律2教案苏教版必修1.docx

元素周期律
本节课是化学必修2本单元是本节课学习内容是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5第一单元《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元素周期律”的教学内容。

在化学必修1专题1第三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学习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认识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是原子结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加深对元素性质的理解。

1.结合有关数据,运用实验探究等方法认识元素周期律,即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元素周期律
1.幻灯片
2.化学实验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多媒体展示】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
【提问】由于目前我们已经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为了研究方便,人们习惯上对元素进行编号。

由于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是不会变化的,所以人们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编号,这种编号称为原子序数。

根据原子序数的规定方法,该序数与原子组成的哪些粒子数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提问】请同学分别完成学案表格,根据表格思考讨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发现能有什么规律?观看图片,教材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为3~10、11~18的元素,最外电子层填充的电子数都随着核电荷数的逆增,依次从1道增到8,呈现周期性变化。

高一化学必修二:1.2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docx

高一化学必修二:1.2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docx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高级中学孟红霞一.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2.掌握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周期性排布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能力及演绎归纳能力。

2.在学习中提局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是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的以及客观事物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从周期律的导出培养学生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及探求知识的,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

3.结合周期律的导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抽象方法。

二. 教学重,难点元素周期律的推出三. 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大家说我们生活的这个物质世界是不是特别的丰富多彩呢?的确,我们生活的这个物质世界确实是特别的丰富多彩,变化无穷。

但是大家知不知道这一切是什么组成的呢?[回答]元素![引导]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发现了一百多种元素,如果我们能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对于我们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都非常有帮助。

那么,元素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回忆]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卤族和碱金属几个元素族的知识,了解到一个族内的元素性质是相似的,而族与族之间元素的性质是不同的,同一族内,如果我们学习了典型元素的性质,就可以通过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推知族内其他元素的性质。

这一切都是从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开始的。

[提问]那么,大家觉得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应从那里入手呢?[回答]从结构入手。

[评价]很好!结构决定性质。

[教师讲述]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科学实践中已经认识到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因此研究元素间的相互联系极其变化规律也必须从研究原子的结构入手。

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氢化物
[设疑激趣]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随着原子
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呢?
[观察思考]
尝试根据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原子半径的递 变预测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或得电子能力的相对 强弱。
[学生活动]对比分析、相互讨论、归纳整理、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引导学生注意最外层电子数的递变、原子半 径的递变。
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从认知思维特点上看,该年 龄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活跃,但抽象思维能力薄弱。“元素
周期律”理论性强,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所 以教师必须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 握本节课的内容。同时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碱金属、
卤族元素性质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的相互关系,也初步理解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因此,
加热或磷蒸汽
加热
点燃或光照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SiH4
PH3
H2S
Hl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对比分析非金属与氢气化合的反 应条件,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及对应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 的酸性强弱。
[学生小结]由实验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第三周期, 非金属元素Si、P、S、I: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氢化物的 形成由难到易,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 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
[归纳小结]通过上述实验探究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从
11-18号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 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学生总结]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 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拓展提升]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随原子序数的递增:
1、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高一化学苏教版元素周期律教案

高一化学苏教版元素周期律教案

高一化学苏教版元素周期律教案本教案将详细介绍高一化学苏教版教材中关于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点,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活动和讨论问题,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内容。

一. 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历史背景(200字)元素周期律是指将元素按一定规律排列的表格。

它是现代化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对于理解元素特性和化学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二. 元素周期律的发展过程(200字)1. 门捷列夫周期律门捷列夫于1869年提出了最早的周期律,他将当时已经发现的63个元素按原子量和性质进行了分类,发现了元素周期性规律。

2. 门捷列夫周期表的不足门捷列夫的周期表存在一些问题,如无法解释周期表中的空位、未能正确地安排同一族元素的顺序等。

3. 梅德莱耶夫周期律梅德莱耶夫在1871年发表的周期律修正了门捷列夫的不足,将元素周期表改进为现代我们所熟知的样子。

三.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200字)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主要由横行(周期)和纵列(族)组成。

横行代表了元素的周期性变化,纵列代表了元素的相似性。

2. 主要特点a. 周期性规律: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增加,周期表上的元素性质会发生周期性变化。

b. 同一族元素:同一族中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价电子数相同。

四. 元素周期律的应用(200字)1. 预测新元素:根据元素周期律的规律,科学家可以预测未被发现的新元素的性质和存在的可能性。

2. 解释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周期律,我们可以推测元素的化合价,并解释某些元素化合价的例外情况。

五. 学习活动和讨论问题(200字)1. 活动一:利用元素周期表找出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并给出相应的解释和理论依据。

2. 活动二:比较同一族元素的性质,讨论其相似性和差异性,并解释其原因。

3. 活动三:研究新发现的元素,了解其命名来源和性质,给出对其化学性质的预测。

六. 总结(100字)元素周期律是对元素性质进行分类和描述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素的特性和化学反应。

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5篇

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5篇

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5篇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5篇化学元素周期表是依据原子序数从小至大排序的化学元素列表。

列表大体呈长方形,某些元素周期中留有空格,使特性相近的元素归在同一族中。

由于周期表能够精确地猜测各种元素的特性及其之间的关系,因此它在化学及其他科学范畴中被广泛使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5篇,盼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1学问与技能:使同学初步把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育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和规律思维力量;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位置间的关系的推导,培育同学的分析和推理力量。

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的熟悉,渗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同学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育同学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同学的学习爱好教学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详细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详细”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教学重难点: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原子的结构、性质、位置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学校我们学过了元素周期律,谁还记得元素周期律是如何叙述的吗?[同学活动]回答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过渡]对!这样的叙述虽然很概括,但太抽象。

我们知道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

既然是规律,我们只能去发觉它,应用它,而不能违反它。

但是,我们能否找到一种表现形式,将元素周期律详细化呢?经过多年的探究,人们找到了元素周期表这种好的表现形式。

元素周期表就是元素周期表的详细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

它是人们的设计,所以可以这样设计,也可以那样设计。

历史上原来有“表”的雏形,经过漫长的过程,现在有了比较成熟,得到大家公认的表的形式。

依据不同的用途可以设计不同的周期表,不同的周期表有不同的编排原则,大家可以依据以下原则将前18号元素自己编排一个周期表。

高中化学 1.1.2 元素周期律(1)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2021年整理)

高中化学 1.1.2 元素周期律(1)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2021年整理)

江苏省徐州市高中化学1.1.2 元素周期律(1)导学案苏教版必修2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徐州市高中化学1.1.2 元素周期律(1)导学案苏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徐州市高中化学1.1.2 元素周期律(1)导学案苏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锁定目标找准方向备注1.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

2.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周期性变化规律。

3.通过图表来呈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自我构建快乐无限一、温故知新:原子序数的产生背景:由于目前我们已经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为了研究方便,人们习惯上对元素进行编号。

由于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是不会变化的,所以人们按根据原子序数的规定方法,该序数与原子组成的哪些粒子数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 = 二、观察填表(1):根据预习,写出核电荷数为1-—-—18 号的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观察3-—-—10号、11--—--18号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排布随原子序数的递增有什么规律性的变化?H HeLi Be B C N O F NeNa Mg Al Si P S Cl Ar。

(小组预习时讨论: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变化特点)观察填表(2)(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达到稳定结构时最外层电子数1~21→23~101→11~181→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变化观察填表(3)根据教材表1--—2填写下列表格。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序数原子半径的变化3~90.152 nm→ nm (大→)11~170。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1.1.2元素周期律 学案设计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1.1.2元素周期律 学案设计

课时2 元素周期律班级_______学号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课前准备]1~18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学海导航]二、元素周期律(一)元素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最外层电子数1、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除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_________;2、当原子的电子层数不同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电子层数的增加而__________。

3、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具体表现(1)金属性强弱判断:通常情况下,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越容易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即单质的___________性越强;该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______性越强。

(2)非金属性强弱判断:通常情况下,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越容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气态氢化物越___________;该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______性越强。

你能设计实验去比较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强弱吗?(1)11~17号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强弱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7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1~17号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分组实验时请同学注意下列问题:
1、每四人一组。
2、银白色比较长的是铝片,比较窄的是镁条。
[教师演示]钠与水的反应
需要的仪器和药品
展示台、培养皿(带玻璃片)、小刀、镊子、滤纸、玻璃片
钠、酚酞、蒸馏水
边提问边操作:钠保存在哪里,如何取出,取出后如何处理?
[讲解]下面请同学们在下面分组做镁铝与水的反应。
[讲解]经过分析我们发现,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除1、2号元素外,最外电子层数上的电子数重复出现从1递增8的变化,我们把这种变化称作周期性。
[讲解]请一名同学们试着说一下探究问题1的结论。
[投影]探究问题1的结论:随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即: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重复出现从1个逐渐递增到至8个(达到稳定结构)。
结论
1
单质与氢气的反应
高温下反应
磷蒸汽与氢气能反应
加热反应
光照或点燃时发生爆炸而化合
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
SiH4
PH3
H2O
HCl
2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很不稳定
不稳定
受热分解
稳定
最高价含氧酸
H4SiO4
H3PO4
H2SO4
HClO4
3
最高价含氧酸性
弱酸
中强酸
强酸
酸性更强
[提问]项目1给出元素什么性质?你能获得怎样的结论?
[投影]镁铝与操作方法
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的蒸馏水,将用砂纸打磨后的一小块镁条和一小块铝片同时投入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
[提问]哪位同学说说一下的实验现象。
请根据实验现象,请试判断钠镁铝金属性强弱顺序。
[讲解]镁铝用冷水无法验证金属性强弱,那么我们应如何验证?
[讲解]下面请同学分组做镁铝与同浓度的盐酸的反应。
[引导]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哪些资料?给你这些资料你将如何处理?
[讲解]请一位同学在到前面利用磁性黑板将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进行排列,并说出排列依据。
[提问]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说出自己的排列方式,说出排列依据。
[讲解]刚才同学们看了几种排列方式,你认为最合理的一种是?
[投影]核电荷数为1-18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排列
2、1-18号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除稀有气体元素外)呈现出怎样的规律?
3、1-18号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学性质(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现出怎样的规律?
4、1-18号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最低和最高)呈现出怎样的规律?
[投影]探究问题1:1-18号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出怎样的规律?
[过渡]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和元素的原子半径(除稀有气体外)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那么,元素的化学性质是否也有呈现出相应的周期性变化呢?
[投影]探究问题3:1-18号元素(除了稀有气体元素)随着元素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化学性质(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现出怎样的规律?
[投影讲解]金属性即元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金属性越强,越易失电子。非金属性即元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非金属性越强,越容易得电子。
元素周期律
教学内容




知识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以及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
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投影]试剂和仪器:
钠、镁条、铝片、稀盐酸、蒸馏水、小试管、烧杯、砂纸
[讲述]请同学们在下面讨论一下,一会请同学起来说一下。
[提问]哪位同学说一下的自己的实验方案?
[板书]学生有关的实验方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方案1:
方案2:
………
[讲解]分析实验方案X
钠与水的反应我们在教材必修1中,已经做过。今天由我给大家演示一下钠与水的反应。做完演示实验后,同学们在下面分组做镁铝和水的实验。
[过渡]这也就是本节课我和同学们共同探讨的课题。
[提问引导]在中学阶段我们不可能对一百多种元素的性质全部来研究,应如何研究?
选哪一部分元素作代表?
[讲述]元素的性质有很多,对于前18种元素的性质,我们将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投影]对于前18种元素的性质,我们将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1-18号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出怎样的规律?
[投影]探究问题2:1-18号元素(除稀有气体元素外)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出怎样的规律?
[引导]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哪些资料?
[投影展示]3-9和11-17号元素随着元素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的数据。
[讲述]请同学们在下面写出探究问题2的结论。
[归纳投影]探究问题2的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即: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半径重复出现从大逐渐变小。
[讲解]今用11~17元素为例探究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投影]资料卡:
下列性质可用于判断元素金属性的强弱
1、.该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越容易,则该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
2、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则该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
[讲述]根据资料卡提示,利用大屏幕上所给出的试剂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探究钠、镁、铝的金属性强弱顺序?
德育
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投影引入]迄今,已经发现的元素有100多种,化合物更有二千多万种,如果不找出它们的内在规律,便是一堆杂乱的知识,难以掌握,更不能有效应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在1869年由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成功地对当时已知的元素进行了科学分类,并总结出了重要的规律。
[提问]请一名同学说一下实验现象
[投影]实验记录
金属元素的性质



单质与冷水
与酸反应
结论
[讲述]请根据资料卡中的判据2的提示说出一种判断钠镁铝金属性依次减弱的事实?
[投影]阅读、分析硅、磷、硫、氯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请将结论分别写在右边的框中。
项目
元素
14Si
15P
16S
17C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