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方论》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08级中西医临床(2)班xx0241《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金匮要略》,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金匮要略》,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金匮要略》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
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
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具体地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前xxxx曰:“医者之学部,全在明伤寒之理,故仲景之书有二,即伤寒\金匮要略是也,夫《伤寒论》乃治时病之法也,《金匮要略》乃治杂症之法也,而金匮之方,则又半从《伤寒论》中来。
”陈修园曰:“医门有xx,犹儒门之有xx也。
其著述伤寒、金匮,集汉代之前之大成,立三百九十七法,法法遵经,传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古,以六经铃百病,为不易之定法,以此病例彼病,为启悟之捷径。
由此可见,《金匮要略》确为中医重点学习之书。
”《金匮要略》对于中医的学习如此之重要,因而我们理应认真学习它,学好它。
对于《金匮要略》的学习我自有一些感受和体会:一、扎实xx功底《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其行文形式自然是古汉语文原文,字体亦为繁体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初学伤寒不久,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学习《金匮要略》让我重拾中医经典之作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总有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
但是在这么多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
然而在未接触到《金匮要略》之前,我并不太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而且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但是实际上,通过初学《金匮要略》后,我才知道《金匮要略》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然是经得起考验,其中大部分内容均为历代著名的医家刻苦钻研之作。
不仅能指导中医的临床,更能有效地帮助掌握中医理论,所以,从那时起,学习《金匮要略》开启了我重拾中医经典之作的道路。
二、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现代医学关于疾病的概念有1、明确的病理基础:即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并发症依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数据,全面掌握病人的临床资料,确定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然后确定疾病类型,根据疾病的病理基础所必然产生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特征,诊断疾病。
2、有明确的治疗目的:现代医学的治疗基础是建立在对人体部位的结构病理、系统病理生理、遗传过程、免疫活动、内分泌和物质代谢的认识基础上的,有针对性地使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方法,对病理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和阶段进行有效治疗。
3、有对疾病转归的明确认识:消除疾病原因,改变病理状态,使其趋向生理常态。
4、对不同系统疾病,其认识思维模式不同。
张仲景的病证结合概念?1 有明确的一元化的病理基础:依据四诊和参的方法,对病人所出现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判别,辨别致病邪气的性质、强弱;辨别人体正气在脏腑、经络何部位不足和异常,来判定疾病的原因,再结合发病的表里部位、五脏部位及相互关系,分析疾病的病机;确定针对性治疗原则,限定治疗范围与禁忌,分型论治。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金匮要略》是一本中医学经典,它是唐朝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誉为是《伤寒论》的补充和发展。
《金匮要略》中的诊疗方法、药方制剂以及预防保健方面,都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在我的学习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金匮要略》的重要性,并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防病先防于未病。
《金匮要略》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曾有一篇文章相传:“如果一时半刻不注意身体,时间久了会犯成各种疾病。
然而,即使健康的人也往往没有做好预防工作,只有在感染不同的疾病后,他们才会开始注意身体的健康状况。
”这足以证明预防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在《金匮要略》中,有一些很好的防病方法,例如讲究饮食健康、锻炼身体、合理安排睡眠等等。
研读《金匮要略》的人们可以从中吸取营养,找到更好的保养身体、预防疾病的方法。
其次,中医治疗方面,《金匮要略》也有很多可取之处。
在中医治疗学中,病源诊断和治疗都非常重要。
《金匮要略》书中讲到的“辨病论治”是其中的关键。
正确的方法是首先要正确地判断病源,然后才能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就好比是“点穴”,非常注重选取合适的药方和用药剂量。
在这方面,《金匮要略》也有很多的具体方法,例如针刺、艾灸和汤剂等。
此外,中医治疗特别乍人了解病情多方面,中医在诊治疾病时一般要兼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舌苔、脉搏等诸多因素。
应对不同的病源,有时候中医治疗需要长期的调理,患者应该多了解、多听从医生的指导,合理地配合治疗。
总之,《金匮要略》不仅是中医学中的经典之一,也是一个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的传统文化。
读者可以在展开这本书的同时,了解中医经典及其实践精髓,积累相关的知识技能,并在日常生活中以此呵护自己的身体。
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医的重要性不可估量。
因此,通过《金匮要略》的阅读,我们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将中医传统文化推向高潮,并为自己、家人甚至社会,提供更好的中华医学贡献。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精选5篇)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精选5篇)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篇1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是中医界流传已久的医学典籍,为张仲景所著,主要讲述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学习《金匮要略》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是对临床医学的指导和实践。
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首先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即从患者的整体状况出发,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全身状况,结合中医理论,确定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我也学习了中医常见病证的诊治方法,如血虚证、血瘀证等。
其次,在临床实践方面,我通过与患者的互动,深刻体会到了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性。
在患者看来,中医临床医学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例如,在面对一位感冒患者时,中医不会直接给予抗生素等西药,而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发热、恶寒、咳嗽等,结合中医理论,给予相应的中药治疗。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既提高了治疗效果,又增强了患者的满意度。
此外,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
中医临床医学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症状,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观察,我学会了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总之,学习《金匮要略》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是对临床医学的指导和实践。
在未来的医学道路上,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医临床医学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篇2《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之一,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文献。
本书以论述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为主,旨在为广大患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治疗方案。
我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深感其内容丰富,治疗方法独特。
本书不仅提供了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还强调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本书所提出的治疗方案针对不同患者个体差异,结合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因等因素,采取灵活、全面的治疗措施,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不仅加深了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也深刻体会到其中的医学智慧。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谈谈对金匮要略的感悟和体会。
首先,金匮要略以“评”为核心,作者张仲景在书中反复强调“评”字的重要性。
所谓“评”,就是辨别疾病的属性和特点。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了许多评法,如辨别疼痛的位置、性质和病因;辨别病人的体质、舌苔、脉象等。
在临床中,医生需要通过仔细观察和全面的询问,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评估,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这种辨证施治的方法是中医内涵的核心,也是中医之所以具有独特优势的重要原因。
而金匮要略的治疗原则也是深受启发的。
在书中,张仲景强调了“治未病”、“先天后天”、“辨标本”、“虚实”等治疗原则。
其中“治未病”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倡平时调养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这与现代医学中的保健观念相一致。
而“先天后天”则是强调了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不同的体质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也是中医个性化治疗的一个重要思想。
而“辨标本”和“虚实”则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强调了要从疾病的本质和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这些治疗原则对于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提出的大量治疗方法和方剂也具有重要意义。
书中详细介绍了许多疾病和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穴位按摩等。
这些治疗方法凝结了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智慧,对于我们学习和理解中医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金匮要略中介绍的大量方剂也为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金匮要略》是一部具有极高医学理论价值的中医典籍,其中的丰富经验和医学智慧对于当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和学习金匮要略,我们不仅能够深入理解中医药的原理和理论,也能够学习到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医学智慧。
因此,我认为《金匮要略》是一部值得珍藏和传承的中医经典,也是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医药的重要参考书籍。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2)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金匮要略》一书为东汉末年(约公元210年)张机(字仲景)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研究内伤杂病的一部专书,由于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并且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治疗内科杂病的典范。
一、《金匮要略》书名的涵义及沿革(一)书名的涵义“匮”,俗作“櫃”,《六书故》:“今通以藏器之大者为匮,次者为匣”。
可知,“匮”为盛物之器。
“金匮”是"以金为匮",它与“以石为室”之“石室”并称为“金匮石室”。
据《汉书.高帝纪》载:“与功臣剖符作书,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又《索隐》:“石室金匮,皆国家藏书之处”。
所以,“金匮”和“石室”,都是指藏放古代帝王的圣训或实物的器具和地方,以作为谨慎保存。
古人为了表示某种文献的珍贵和重要,就常以“金匮”或“石室”命名,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曰:“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这里的“石室金匮”就是代表珍贵和重要的意思;《黄帝内经素问》有“金匮真言论”的篇名,在清代陈士铎著有《石室秘录》等,都是言其重要或珍贵之意。
“要”,《博雅》:“约也”,即大约,不详之意。
“略”,《博雅》:“不详也”。
“要略”二字,高诱在释《淮南子要略注》时说:“略述其要,明其所指,序其微妙,论其大体,故曰要略”。
清代医家陈修圆说:“书之所以名为要略者,盖以握要之韬略在此也”。
因此,“要略”是举其要而去其繁,存其精而从其简的意思。
正因为如此,所以《金匮要略》一书文多节略,提纲挈领;或详于此而略于彼,或详于方而略于证,或详于证而略于方等。
有人认为《金匮》方证不全,这恰恰是张仲景“启悟之法”的缘故。
从书名涵义的理解,我们在学习《金匮要略》时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明了本书的“大体”,即总的精神实质和大纲、大法;二是要在“大体”的基础之上深入领会,深刻理解,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只有掌握好这两方面的学习方法,才能够达到灵活运用《金匮要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东汉张仲景撰于3世纪初,属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金匮要略学习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篇1原先打算,一条一条的写,但写了几条后发现如果前后不对照的话,没法写。
原来的条文本来就是比较乱,还是按某种方式总结比较好。
不过,加上jt、郝万山的,自己只看了三遍,感觉水平还不行,也不知道该怎样总结。
哎,试试吧,开头总是最难的,想哪写哪吧,以后再整理。
1.胡希恕讲座依据的伤寒论版本,根据讲座来看不是桂林古本,应该是宋.林亿等校正的《伤寒论》通行本,并参考成无己本,很多也与《医宗金鉴》对比。
2.胡希恕认为伤寒论中前面的脉法、伤寒例等是王叔和搞的,非仲景所写,所以他不讲这些。
我听的伤寒论讲座是直接从"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开始的,包括下面的六经病,有8篇:>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中、下,三篇。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辩少阳病脉证并治>辩太阴病脉证并治>辩少阴病脉证并治>辩厥阴病脉证并治辩霍乱病脉证并治>辩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共讲了10篇。
3.每次听的时候都在想,为啥太阳病讲上、中、下三篇,这么长?六经的条文共381条,太阳病三篇就占了178条,占了快一半;全书方剂112方,太阳病三篇就占了74方,一半还多。
目前(以后不一定,呵呵),我的理解是:对一个正常、健康的人体来说,开始得病时病邪应该都是从外到内影响人体(不是从表到里,少阴病也有表证),也就是说对理论上健康的人,最先得的病应该全部是太阳病!如果人体抵御能力比病邪能量强,那么在太阳病阶段就可以将病邪排出体外。
如果人体抵御能力比病邪能量弱,那病邪就会通过六经往内进行传变。
在通过六经传变的过程中,人体也是在不停的与病邪斗争的,这个过程《黄帝内经》中叫"正邪交争";比如,在太阳经时,人体会尽量汗出而解;经过人体的抵抗后,病邪在向内传的过程中也会变弱,最终会怎样?我想无外乎3种:a.病邪最终被排出体外,正气胜,邪气退。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金匮要略》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被誉为中医学的宝典,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医学智慧和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验证。
以下是我对《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
首先,《金匮要略》对于疾病的诊断和辨证论治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在《金匮要略》中,通过对症状的描述和分析,结合脉象和舌诊等辨证方法,明确了疾病的病机和证候,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这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不仅能够准确把握疾病的特点,还能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了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金匮要略》在治疗方法上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独到的见解。
其中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饮食调理等多种治疗手段。
在药物治疗方面,通过对药性和功效的详细描述,提供了丰富的药物选择和搭配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针灸疗法方面,通过对经络和穴位的论述,介绍了针灸的原理和方法,为针灸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操作指南。
此外,对于饮食调理和起居调摄等方面也有着详细的介绍,为疾病的调理和康复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
另外,《金匮要略》还对一些常见病症和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比如对于伤寒、温病、痈疽等疾病,都有着详细的论述和治疗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总的来说,学习《金匮要略》是对中医经典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对于提高临床医生的医术水平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不仅对中医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对临床治疗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希望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够不断学习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为患者的健康和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金贵要略方论》有感
《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通过二年级下学期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感触颇多:
1、人与自然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
2、治未病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
3、上下之病治其中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
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
4、辩证论治
一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
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泻火即可止血,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
芩、连
以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其热,火降血亦安。
二呕而脉弱,小便复利。
身有微热,见厥者,难逆,四逆汤主治。
四逆汤方: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此病属虚寒性呕吐,而仲景却没有去止呕,而从病因开始,治以回阳救逆。
仲景从审因论治着手,这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6、治病思路
一黄疸病篇中(1)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告诉我们黄疸病也能够先考虑脾,再考虑肝。
(2)然黄家始得,从湿得之;诸病黄家,但当利其小便——告诉我们可以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疗黄疸。
二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
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猪苓汤主治水热互结伤阴证。
而其方药由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组成。
全方无清热之药,却可以清热利水养阴。
告诉我们当有形之邪与无形之邪相结合,宜治有形之邪。
7、计量的准确性
(1)五苓散用量剂量泽泻五两:茯苓三两:猪苓三两:白术三两:桂枝二两=5:33:3:2,现代实验研究表明只有这个剂量配伍,才能更好的发挥利小便,发汗的目的。
(2)甘草干姜汤甘草四两:干姜二两=2:1 重用甘草,可以延缓干姜的半衰期。
(3)麦门冬汤中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7:1 半夏:祛痰而不化燥,降逆而不
伤正。
(4)大黄甘草汤大黄四两:甘草一两=4:1 甘草:扶正祛邪,益气和中。
结语:通过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中,王老师上中下三焦思想给予我很深的感触。
我会把这些宝贵的知识带上我人生的征程。
再次感想王老师的精心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