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与核反应

合集下载

中子与核反应的研究与应用

中子与核反应的研究与应用

中子与核反应的研究与应用中子(neutron)是一种无电荷、质量等于质子的亚原子粒子,它对于核物理、材料物理、中子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研究与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中子的基本性质、中子与核反应的关系以及中子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中子的基本性质中子是组成原子核的基本粒子之一,相对于质子而言,它没有电荷,但质量相同。

中子的核外结构并不稳定,它在自由状态下一般只能存在约十五分钟左右,之后会通过放射性衰变转变成质子、电子和反中子。

中子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子是一种中性粒子,因此它不受电磁力的作用。

这种中性特性使得中子能够穿透电磁场,不受电荷的干扰,因此在核物理实验和成像技术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中子与核反应的关系中子与核反应是核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中子可以与原子核发生相互作用,引发核反应。

根据中子能量的不同,核反应可以分为热中子核反应、中等能量中子核反应和快中子核反应等不同类型。

在热能区,中子的能量较低,与原子核的碰撞频率较高,因此引起核反应的概率也相对较高。

在这一能区,中子通常以热平衡方式与原子核相互作用,例如核裂变和核聚变等。

在中等能量区,中子的能量介于量子化合物能谱的几个能隙之间,与原子核发生弹性和非弹性散射,可产生激发态核或直接引发核反应。

在这一能区,中子的散射和吸收反应是研究核材料的重要手段。

在快能区,中子的能量非常高,核反应中的能量转移很小,因此中子可以穿透原子核而不发生碰撞。

快中子的特性可以用来研究原子核结构和核素特性,同时也可用于医学放射治疗中。

三、中子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1. 核能领域中子是核反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核能的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中子可以通过控制裂变链式反应引发核能反应,实现核能的释放和控制。

中子也是核聚变反应中的重要因素,聚变反应需要在高温等环境下提供足够的能量,中子可以提供进一步的燃料供应。

2. 材料科学中子的特性使其对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分析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子的核反应方程式

中子的核反应方程式

中子的核反应方程式
1. 对于铀-235(U-235)的裂变反应:
当U-235核捕获一个中子时,会形成U-236,这个新核会非常不稳定并迅速裂变成两个碎片核,释放出2-3个新中子和大量的能量。

这个过程可以用如下方程式表示:
U-235 + n -> Ba-141 + Kr-92 + 3n + energy.
2. 对于氢-2(H-2,也称为氘)的聚变反应:
当两个氘核聚变在一起时,会形成氦-3核,同时释放出一个中子和能量。

这个过程可以用如下方程式表示:
H-2 + H-2 -> He-3 + n + energy.
这些方程式展示了中子与核反应时可能发生的两种基本类型的反应,裂变和聚变。

裂变反应是核电站中使用的反应类型,而聚变反应则是太阳和恒星内部的主要能量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只
给出了两种常见的反应类型,实际上中子与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发生的反应类型和方程式还有很多种。

中子与核反应

中子与核反应
23
只有入射中子的能量高于某一阈值时才可能发生非弹性散射,非弹性散射具有阈能的特点。 一般来说,轻核激发态的能量高,重核激发态的能量低。但即使对于像
238
U 这样的重
核,中子也至少必须具有 45 keV 以上的能量才能与之发生非弹性散射。因此,只有快中子 反应堆中,非弹性散射过程才是重要的。 在热中子反应堆中, 由于裂变中子的能量在兆电子伏范围内, 因此在高能中子区仍会发 生一些非弹性散射现象。但是,中子能量很快便降到非弹性散射阈能以下,往后便需借助弹 性散射来进一步使中子慢化。 2.2.3 中子的吸收 由于吸收反应结果是中子消失, 因此它对反应堆内的中子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中子吸收 反应包括 (n, γ ) , (n, α ) 和 (n, p) , (n, f ) 这四种类别的反应。 1. 辐射俘获 (n, γ ) 辐射俘获是最常见的吸收反应,生成的新核是靶核的同位素,往往具有放射性。辐射俘 获反应可以对所有能量的中子发生,但低能中子与中等质量核和重核作用时易发生这种反 应。典型的如,
λ=
在实际计算中,一般使用折算波长 ,
2.86 × 10−11 (m) E
(2.1)
=
2.2 中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
λ

=
4.55 × 10−12 (m) E
(2.2)
为了研究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首先必须要有能够满足不 同要求的中子源以产生所需要的中子。当今,人们使用的中子源大致分成三类,即加速器中 子源、反应堆中子源和放射性中子源。一般说来,前两种中子源,特别是加速器中子源性能 更好,多用性强;而放射性中子源可实现便携式,使用方便,适合野外及现场使用。 中子在介质中与介质原子的电子发生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 我们只考虑中子与原子 核的相互作用。 2.2.1 中子与原子核相互作用分类 势散射、直接相互作用和复合核的形成,是中子与原子核相互作用的三种方式[2]。 1. 势散射 势散射是最简单的核反应,如图 2.2 所示。它是中子波和核表面势相互作用的结果,中 子并未进入靶核。任何能量的中子都可能引起这种反应。这种作用的特点是:散射前后靶核

中子的归一化处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子的归一化处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子的归一化处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子是原子核中的一种粒子,它不带电荷,质量与质子相似。

中子在核反应、核裂变以及核聚变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中子没有电荷,因此它在物质中的传输和相互作用方式与带电粒子有所不同。

在核能领域和物理研究中,对于中子的产生、检测和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利用中子,我们需要对中子进行归一化处理。

中子的归一化处理是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技术,将中子的能量、方向和速度进行标准化和统一化,以便进行更精确的实验和研究。

归一化处理可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同时也方便不同实验之间的比较和验证。

在中子的归一化处理中,常用的方法包括中子探测器的校准、中子源的标定、中子的速度和能量谱的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实验和计算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子进行精确的测量和处理。

归一化处理的结果可以被应用于核能、辐射防护、材料科学等领域。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子的定义、特性和产生方法,以及中子的归一化处理方法。

通过对中子的归一化处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中子的特性,促进中子研究的发展和应用。

同时,我们还将分析中子归一化处理的意义和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展望中子研究的未来发展,并指出相关研究的方向和挑战。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读者能对中子的归一化处理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并对中子研究感兴趣的科研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简要介绍以下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2. 正文:本章将深入探讨中子的定义、特性、产生和检测方法,以及中子的归一化处理方法。

通过对中子这一重要粒子的全面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

2.1 中子的定义和特性:在本节中,我们将介绍中子的基本定义和核子组成。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中子的质量、电荷、自旋等基本特性,以及与其他粒子的相互作用。

2.2 中子的产生和检测方法:这一节将重点介绍中子的产生和检测方法。

2012.10.18中子的测量方法和探测器1

2012.10.18中子的测量方法和探测器1

的中子灵敏度可达 :
2.3×10-14 A/(n.cm2.s) 电离室高压电极(负极) 的内壁 及收集极外壁涂硼,室内充1%的氦 和6%的氮,93%的氩气。 由于中子产生的电流较大,γ的影 响较小。
9
(2)正比计数器
10B
(n, α) 7Li
输出脉冲幅度为:
A是正比计数器的气体放大倍数通常可达到103 ~105 ,En是中子的动能;Q是反应能;e是电子电荷量;W 是 平均电离能;C是计数器的等效输出电容。 主要用于热中子的测量。
16
几种发射体特性数据表
中子截面 ( b ) 150 5.1 37 响应时间 T 1/2 42s 3.7 min 瞬时 反应 (n,γ)β ̄ (n,γ)β ̄ (n,γ)γ
发射体
铑(Rh) 钒(V) 钴(Co)
密度
g/cm3
相对灵敏 度 铑=100
100 17.5 1.5
1014通量 燃耗 %每年
32 1.6 11
能量为E n 的中子微观截面σ= σ0(1/υ)
2
2、核反冲法 中子与物质原子核发生弹性碰撞,原子核被反冲,且带一定正电荷,选用反冲核 弹性碰撞截面大的材料作为探测器灵敏物质,就可以简接测量中子的注量率。通常是 利用含氢物质作为灵敏体。 反冲核的反冲能表示为:
EA
4A 2 E cos n 2 (1 A)
各种闪烁体测量中子的性能对比
名 称 型 号 规 格 Φ32,50
Φ50×20 Φ50×1.5 Φ50×1.5 Φ40×10 Φ10~50 探测中子 效 率%
光衰时间 0.2μS 0.2μS 0.2μS 0.2μS 0.1μS 30 ns
光谱峰(1010m) 4500 4500 4500 4500 3950 4470

核反应

核反应





29
反应堆

核反应堆的全称是核裂变反应堆(nuclear fission reactor),简称反应堆(reactor); 是一种可控核裂变链式反应并把产生的能量转 换成热能或电能的一种装置。 将于专章详细介绍(核能)


30
放射性核素生产程序

根据核素的核性质和对产品的要求来确定生产程序:

17
主要放射性核素的生产

通过核反应生产放射性核素主要有三种 途径:

用中子核反应生产(反应堆、中子源); 用带电粒子核反应生产(加速器); 从裂变产物中提取。
18
加速器生产放射性核素的特点

带电粒子核反应所生成的放射性核素一般是缺中子 的,它们是电子俘获衰变或是β+衰变,具有这些核性 质的放射性核素用于医疗诊断中有定位准确、病人受 的剂量小等优点。 加速器生产的放射性核素一般不是靶元素的同位素, 可用化学方法分离制得无载体或高比活度的放射性核 素。 加速器建造投资少,运行管理方便,便于就地生产, 因而能广泛用于生产短寿命核素。
28
同步辐射光源的突出特点

其波长或能量分布是连续的,在很宽的波长范围发出连续的光,可用于 相当广泛的研究对象; 同步辐射光是很准直的、亮度很高的、高通量的和具有偏振性及具有特 定时间结构的脉冲光源。 其能量分布和亮度还可以精确计算,能准确观察晶体的点阵参数或取向 的微小变化; 同步辐射还是一种极为“干净”的光源,光谱中无杂质谱线存在,可用来 做要求极高的研究,如分析相对含量万亿分之一(10-12)的元素。 同步辐射具有上述这么多优异的性质,它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地在科学 技术的各个领域里表现出来。

Hale Waihona Puke 4中子引发的核反应类型

《核反应堆物理分析》名词解释及重要概念整理

《核反应堆物理分析》名词解释及重要概念整理

第一章—核反应堆的核物理基础直接相互作用:入射中子直接与靶核内的某个核子碰撞,使其从核里发射出来,而中子却留在了靶核内的核反应。

中子的散射:散射是使中于慢化(即使中子的动能减小)的主要核反应过程。

非弹性散射:中子首先被靶核吸收而形成处于激发态的复合核,然后靶核通过放出中子并发射γ射线而返回基态。

弹性散射:分为共振弹性散射和势散射。

微观截面:一个中子和一个靶核发生反应的几率。

宏观截面:一个中子和单位体积靶核发生反应的几率。

平均自由程:中子在介质中运动时,与原子核连续两次相互作用之间穿行的平均距离叫作平均自由程。

核反应率:每秒每单位体积内的中子与介质原子核发生作用的总次数(统计平均值)。

中子通量密度:某点处中子密度与相应的中子速度的乘积,表示单位体积内所有中子在单位时间内穿行距离的总和。

多普勒效应:由于靶核的热运动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所以这时共振峰的宽度将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同时峰值也逐渐减小,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或多普勒展宽。

瞬发中子和缓发中子:裂变中,99%以上的中子是在裂变的瞬间(约10-14s)发射出来的,把这些中子叫瞬发中子;裂变中子中,还有小于1%的中子是在裂变碎片衰变过程中发射出来的,把这些中子叫缓发中子。

第二章—中子慢化和慢化能谱慢化时间:裂变中子能量由裂变能慢化到热能所需要的平均时间。

扩散时间:无限介质内热中子在自产生至被俘获以前所经过的平均时间。

平均寿命:在反应堆动力学计算中往往需要用到快中子自裂变产生到慢化成为热中子,直至最后被俘获的平均时间,称为中子的平均寿命。

慢化密度:在r处每秒每单位体积内慢化到能量E以下的中子数。

分界能或缝合能:通常把某个分界能量E c以下的中子称为热中子,E c称为分界能或缝合能。

第三章—中子扩散理论中子角密度:在r处单位体积内和能量为E的单位能量间隔内,运动方向为 的单位立体角内的中子数目。

慢化长度:中子从慢化成为热中子处到被吸收为止在介质中运动所穿行的直线距离。

中子的重要性在核反应中的作用

中子的重要性在核反应中的作用

中子的重要性在核反应中的作用核反应是指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核裂变和核聚变两种形式。

在核反应中,中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子在核反应中的重要性以及其作用。

一、中子的重要性中子是构成原子核的基本粒子之一,其质量与质子相近,但不带电荷。

中子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促进核反应在核反应中,中子起到了促进反应的作用。

在核裂变反应中,中子被用来轰击重核,使其发生裂变。

在核聚变反应中,中子被用来激发轻核,使其发生聚变。

中子的存在使得核反应更容易发生,加速了反应的进行。

1.2 维持核稳定性中子的存在对于维持核稳定性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原子核中,质子之间的库伦斥力会使得核变得不稳定。

而中子的存在可以通过核力相互作用来中和这种斥力,从而维持核的稳定性。

中子的数量对于核的稳定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3 产生新的核素中子在核反应中还可以产生新的核素。

在核裂变反应中,中子轰击重核后,可以使其发生裂变,产生两个或多个新的核素。

在核聚变反应中,中子激发轻核后,可以使其发生聚变,产生一个新的核素。

中子的存在使得核反应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核素,丰富了核物理学的研究内容。

二、中子在核反应中的作用中子在核反应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诱发裂变中子可以诱发核裂变反应。

当中子轰击重核时,能量传递给重核,使其发生裂变。

裂变反应是一种放出大量能量的反应,被广泛应用于核能产生和核武器制造等领域。

中子的能量和轰击位置对于裂变反应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2.2 促进聚变中子可以促进核聚变反应。

在核聚变反应中,中子激发轻核,使其发生聚变。

聚变反应是太阳和恒星中常见的反应,也是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子的能量和轰击位置对于聚变反应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2.3 产生裂变产物和聚变产物中子在核反应中还可以产生裂变产物和聚变产物。

在核裂变反应中,中子轰击重核后,可以使其发生裂变,产生两个或多个新的核素。

在核聚变反应中,中子激发轻核后,可以使其发生聚变,产生一个新的核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这一过程对核燃料的转换、增殖和原子能的利用有重大的意义。 另外,由于辐射俘获会产生放射性,因此会给反应堆设备维护、三废处理及人员防护等 带来不少问题。 如在用轻水作慢化剂、 冷却剂、 反射层或屏蔽材料时, 就要考虑中子与 H 核 的辐射俘获反应:
1 1 1 H+ 0 n → 2 1
1
H+γ
40
(2.9)
复合核的形成和衰变
1) 复合核的形成 中子 + 靶核 [ Z X ] → 复合核 [
A A+1 Z
X ]*
(2.3)
2) 复合核的分解 复合核 [
A+1 Z
X ]* → 反冲核 + 散射粒子
(2.4)
这里的上标“ * ”号表示复合核处于激发态。 中子与原子核作用的三种方式中, 根据中子与靶核相互作用结果的不同, 一般将将中子 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类型分为两大类: 1. 散射:有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其中弹性散射又可分为共振弹性散射和势散射。 2. 吸收:包括辐射俘获、核裂变、 (n, α) 和 (n, p) 反应等。 下面分别介绍这两大类核反应过程。 2.2.2 中子的散射 散射是使中子慢化(即使中子的动能减小)的主要核反应过程。它有非弹性散射和弹性 散射两种。 1. 弹性散射 弹性散射还可分为共振弹性散射和势散射两种。 势散射过程没有复合核的形成过程。 共 振弹性散射经过复合核的形成过程,但只对特定能量的中子才能发生。 弹性散射的反应式为:
(n, p) 表述此反应过程。如果从核里发射出来的核子是中子,而靶核发射 γ 射线,同时由
激发态返回基态,这就是直接非弹性散射过程。 3. 复合核的形成 中子与原子核相互作用的最重要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入射中子被靶核 Z X 吸收,形成 一个新的核——复合核
A+1 Z
A
X。 中子和靶核两者在它们质心坐标系中的总动能 Ec 就转化为复
此反应放出高能 γ 射线 ( E > 2.2 MeV) 。此外,还有空气中的 Ar 在辐射俘获反应后,生 成半衰期为 1.82 h 的 Ar ,等等。 2. (n, α ) 和 (n, p) 等反应 例如 (n, α ) 反应
10 5 1 4 B+ 0 n→7 3 Li + 2 He 41
(2.10)
23
只有入射中子的能量高于某一阈值时才可能发生非弹性散射,非弹性散射具有阈能的特点。 一般来说,轻核激发态的能量高,重核激发态的能量低。但即使对于像
238
U 这样的重
核,中子也至少必须具有 45 keV 以上的能量才能与之发生非弹性散射。因此,只有快中子 反应堆中,非弹性散射过程才是重要的。 在热中子反应堆中, 由于裂变中子的能量在兆电子伏范围内, 因此在高能中子区仍会发 生一些非弹性散射现象。但是,中子能量很快便降到非弹性散射阈能以下,往后便需借助弹 性散射来进一步使中子慢化。 2.2.3 中子的吸收 由于吸收反应结果是中子消失, 因此它对反应堆内的中子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中子吸收 反应包括 (n, γ ) , (n, α ) 和 (n, p) , (n, f ) 这四种类别的反应。 1. 辐射俘获 (n, γ ) 辐射俘获是最常见的吸收反应,生成的新核是靶核的同位素,往往具有放射性。辐射俘 获反应可以对所有能量的中子发生,但低能中子与中等质量核和重核作用时易发生这种反 应。典型的如,
238 92 239 92 1 U+ 0 n →

239 92
U+γ

β U ⎯⎯⎯ → 23min
239 93
β Np ⎯⎯⎯ → 239 94 Pu 2.3d
(2.7)
以及
232 90 233 90 1 Th + 0 n →

233 90
Th + γ

β Th ⎯⎯⎯ → 22min
233 91
(n, n) (n, p)
(n, n) (n, γ )
30 ≤ A ≤ 90
(n, n) (n, γ )

重核
A>90
β Pa ⎯⎯→ 27d
233 92
U
(2.8)
239
238
Pu 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 233 U 在自然界中也不存在,它们都是一种人工易裂变材料。
U 与 232 Th 在自然界蕴藏量是很丰富的,因此这一过程对于铀、钍资源的利用非常重要。
238
像以上的
U 和 232 Th ,通过俘获反应能转换成易裂变材料,因此,称它们为可裂变同位
2
mH = 1.007825 u = 938.7820 MeV c 2 。在工程计算中,通常近似地取中子的静止质量
为 1u。
20
中子从宏观来看是电中性的。但是,中子具有内部电荷分布。如果中子内正、负电荷分 布的中心稍有不重合, 中子就应该具有电偶极矩。 中子电偶极矩是否为零的问题具有基本的 重要性, 因为通过不同的相互作用理论, 它涉及宇称守恒和时间反演对称法。 目前已经发现, 如果在中子内部分开的正、负电荷都为电子电荷 e 时,其中心的距离必须少于 10-24 cm。测 量中子电偶极矩并提高此实验精度,属于基础研究的范畴。 中子有自旋角动量 = 2 ,是费米子,它遵守费米统计,服从泡利不相容原理。 中子具有磁矩, μ n = −1.913042
21
系统的内能没有变化。入射中子把它的一部分或全部动能给传靶核,成为靶核的动能。势散 射后,中子改变了运动方向和能量。势散射前后中子与靶核系统的动能和动量守恒,势散射 是一种弹性散射。
图 2.2 势散射
2. 直接相互作用 入射中子直接与靶核内的某个核子碰撞, 使其从核里发射出来, 而中子却留在了靶核内 的核反应。如果从靶核里发射出来的核子是质子,这就是直接相互作用的反应,用符号
233
U 、 235 U 、 239 Pu 和 241 U 在各种能
量的中子作用下均能发生裂变, 但在低能中子作用下发生裂变的可能性比较大, 通常把它们 称为易裂变同位素。而同位素
232
Th 、238 U 和 240 Pu 等只有在能量高于某一阈值的中子作用
下才发生裂变,通常将它们称为可裂变同位素。目前,热中子反应堆中最常用的核燃料是易 裂变同位素
A Z 1 1 * X+0 n → ( A+ → Z X) A Z 1 X+0 n → A Z A Z 1 X+0 n
1 X+0 n
(2.5)
其中前一式为共振弹性散射,后一式为势散射。 在弹性散射过程中,由于散射后靶核的内能没有变化,它仍保持在基态,散射前后中子 -靶核系统的动能和动量是守恒的,所以可以把这一过程看作“弹性球”式的碰撞,根据动 能和动量守恒,可用经典力学的方法来处理。 在热中子反应堆内,对中子从高能慢化到低能的过程中起作用的是弹性散射。 2. 非弹性散射 它的反应式为
A Z 1 1 * 1 X+0 n → ( A+ → ( ZA X ) * + 0 n Z X)

A Z
(2.6)
X +γ
在这个过程中,入射中子的绝大部分动能转变成靶核的内能,使靶核处于激发态,然后靶核 散射前后中子与靶核系统的动量守恒, 但动能不守 通过放出中子并发射 γ 射线而返回基态。 恒。 只有当入射中子的动能高于靶核的第一激发态的能量时才有可能使靶核激发, 也就是说,
合核的内能,同时中子与靶核的结合能 Eb 也给了复合核,于是使复合核处于基态以上的激 ,然后,经过一个短时间,复合核衰变或分解 发态(或激发能级) Ec + Eb (见图 2.3 所示) 放出一个粒子 (或一个光子) , 并留下一个余核 (或反冲核) 。 以上两个阶段可写成以下形式:
22
图 2.3
λ=
在实际计算中,一般使用折算波长 ,
2.86 × 10−11 (m) E
(2.1)
=
2.2 中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
λ

=
4.55 × 10−12 (m) E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2)
为了研究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首先必须要有能够满足不 同要求的中子源以产生所需要的中子。当今,人们使用的中子源大致分成三类,即加速器中 子源、反应堆中子源和放射性中子源。一般说来,前两种中子源,特别是加速器中子源性能 更好,多用性强;而放射性中子源可实现便携式,使用方便,适合野外及现场使用。 中子在介质中与介质原子的电子发生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 我们只考虑中子与原子 核的相互作用。 2.2.1 中子与原子核相互作用分类 势散射、直接相互作用和复合核的形成,是中子与原子核相互作用的三种方式[2]。 1. 势散射 势散射是最简单的核反应,如图 2.2 所示。它是中子波和核表面势相互作用的结果,中 子并未进入靶核。任何能量的中子都可能引起这种反应。这种作用的特点是:散射前后靶核
μ N ,负号表示磁矩矢量与自旋角动量矢量方向相反。
磁矩结构有一定分布, 其均方根半径约为 0.9 fm。 由于中子有磁矩, 故可以产生极化中子束。 中子具有强穿透能力。 它与物质中原子的电子相互作用很小, 基本上不会因原子电离和 激发而损失其能量, 因而比相同能量的带电粒子具有强得多的穿透能力。 中子在物质中损失 能量的主要机制是与原子核发生碰撞。由此产生两个问题:中子的探测和对中子的防护。探 测中子虽然可用核辐射探测知识所介绍的各种探测器, 但必须特别考虑中子经过与原子核作 用产生的次级带电粒子,通过对这些次级带电粒子的探测来获得入射中子的信息。但是,一 般说来,对中子的探测效率更低,能量分辨也差。对中子的屏蔽和防护是任何产生中子的设 备都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中子与其他粒子一样具有波粒两重性。能量为 E (eV) 的中子,其波长为
第 2 章 中子与核反应
原子核理论的中子物理的发展,在核能事业研发中,具有重要意义。 原子能的开发及应用,促进了中子物理的研究。自 1938 年发现中子能引起重核裂变及 释放核能以后, 人们就以很大的精力研究中子及它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性质, 为建立核反应堆 和发展核武器提供了许多有用的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