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颜氏家训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合集下载

颜氏家训·兄弟篇原文

颜氏家训·兄弟篇原文

颜氏家训·兄弟篇原文颜氏家训·兄弟篇【原文】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

自兹以往,至於九族,皆本於三亲焉,故於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

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

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

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娣姒之比兄弟,则疏薄矣。

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

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已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际,异於他人,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弭。

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

仆妾之为雀鼠,妻子之为风雨,甚哉!兄弟不睦,则于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

如此,则行路皆躇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亲也!娣姒者,多争之地也。

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

况以行路之人,处多争之地,能无间者鲜矣。

所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处重责而怀薄义也。

若能恕己而行,换子而抚,则此患不生矣。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译文】有了人群然后才有夫妻,有了夫妻然后才有父子,有了父子然后才有兄弟,一个家庭里的亲人,就有这三种关系。

由此类推,直推到九族,都是原本於这三种亲属关系,所以这三种关系在人伦中极为重要,不能不认真对待。

兄弟,是形体虽分而气质相连的人。

当他们幼小的时候,父母左手牵右手携,拉前襟扯后裙,吃饭同桌,衣服递穿,学习用同一册课本,游玩去同一处地方,即使有荒谬胡乱来的,也不可能不相友爱。

颜氏家训文言文翻译讲解

颜氏家训文言文翻译讲解

一、作者简介颜之推(531年~591年以后),字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

他一生历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饱尝离乱之苦。

颜之推曾写了一篇《观我生赋》,对自己身经亡国丧家的变故以及一生三化的无可奈何情状,作了痛苦流涕的陈述。

在《颜氏家训》中,他总结了自己的经验教训,以期对后世有所裨益。

二、内容概述《颜氏家训》共分为二十篇,涉及家庭教育、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多个方面。

其中,有关家庭教育的篇章尤为突出,被誉为中国第一本论述家庭教育的课本。

三、文言文翻译讲解1. 原文:“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

”翻译:名誉与实际,就像形状与影子一样。

讲解:这句话强调了名誉与实际之间的关系,即名誉是建立在实际基础上的。

只有实际具备一定素质,才能获得良好的名誉。

2. 原文:“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

”翻译:品德技艺全面,那么名誉一定良好;容貌美丽,那么影子一定漂亮。

讲解: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名誉与实际的关系,即一个人的品德和技艺越全面,其名誉越好;一个人的容貌越美丽,其影子越漂亮。

3. 原文:“今不修身而求个名於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於镜也。

”翻译:现在不修身养性而追求名誉的人,就像面貌丑陋却要求镜中的影子美丽一样。

讲解:这句话批评了那些不注重修身养性却追求名誉的人,认为他们如同面貌丑陋却要求镜中影子美丽一样,是不可能实现的。

4. 原文:“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翻译:上等的人忘记名誉,中等的人追求名誉,下等的人窃取名誉。

讲解:这句话将人分为上、中、下三等,并分别阐述了他们对名誉的态度。

上等的人注重内在修养,不追求名誉;中等的人追求名誉,但不过分追求;下等的人则通过不正当手段窃取名誉。

四、总结《颜氏家训》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著作,其文言文翻译讲解对于我们理解这部著作的精神实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颜氏家训》的翻译讲解,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对家庭教育、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方面的见解,以及他对人生、名誉、品德等方面的思考。

颜氏家训.pdf

颜氏家训.pdf

[作者名] 【北齐】颜之推 [类别] 人文史地卷第一 序致 教子 兄弟 后娶 治家序致第一 [本章字数:1200 ]----------------------------------------------------【原文】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

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效,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 【 颜氏家训译注 】行其所服。

禁童子之暴谑x u è,则师友之诫j i è不如傅婢b ì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x ì,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

【译文】圣贤的著述,教导人们要尽忠尽孝、言语谨慎、行为检点;看来有关立身扬名的道理,也说得够完备了。

从魏、晋以来,各种阐述古代圣贤思想的著作,道理重复,内容雷同,互相抄袭模仿,犹如屋内建屋、床上叠床。

我现在之所以又来写这类书,并不是想用它来做事物的规范、世人的榜样,只要想用它来端正自家的门风,提醒教导子孙罢了。

同样一句话,有的人就相信,这是因为说话者是他们所亲近的人;同样一个吩咐,有的人就照做,这是因为吩咐者是他们所敬服的人。

要禁止小孩过于淘气、顽皮的行为,则师长的告诫,还不如侍婢的劝阻有效;要制止兄弟间的争斗,若告以尧、舜的教导,还不如他们妻子的诱导、劝告。

我希望这本书能被你们后辈子孙所遵从,那它就胜过奴婢、妻子所起的作用了。

【原文】吾家风教,素为整密。

昔在龆龀,便蒙诱诲。

每从两兄,晓夕温?。

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

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

年始九岁,便丁荼蓼,家途离散,百口索然。

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

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

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

颜氏家训全文原文带译文

颜氏家训全文原文带译文

颜氏家训全文原文带译文《颜氏家训》全文及注释如下:原文: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

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

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凊,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

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

年始九岁,便丁荼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

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

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

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

二十已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于斯。

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

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

释义:古代圣贤们的书籍,主要教导人们要忠诚孝顺,言语要谨慎,行为要检点,建功立业使名播扬等道理,这些已经说得非常的详细全面了。

魏晋以来,阐述古代圣贤思想的书,类似的道理重复,内容非常接近,这就好比屋内再建造一个屋子,床上再放上一张床一样,显得多馀且无用。

我如今再写一部类似的《家训》,并非是敢于给大家在办事为人处世方面作什么规范,只是作为整顿家风,警醒子孙后代罢了。

同样的一句话,因为是亲近的人说出来的就相信;同样的命令,因为是佩服的人发出的就会执行。

禁止小孩的胡闹嬉笑,师友的劝诫不如婢女的命令;阻止兄弟间的打闹争吵,尧舜的教导还不如妻子的劝解。

我希望这《家训》这本书能被你们所遵信,希望它能胜过婢女对幼童、妻子对丈夫所起的作用。

我家的门风家教,向来严谨细密。

在我小的时候,就受到诱导教诲。

每天跟随两位兄弟,早晚孝顺侍奉双亲,言语平和,举止端正,大方得体,恭敬有礼小心翼翼,就像朝见威严的君王一样。

颜氏家训文言文课文翻译

颜氏家训文言文课文翻译

夫风化者,自上而下也。

是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各守其道,此之谓“礼”。

礼也者,教之本也。

教者,政之本也。

政者,民之本也。

民者,国之基也。

是以古之圣王,莫不尚德以教民,导之以礼,齐之以刑,则民安其生,各得其所。

译文:风化,是从上到下逐渐形成的。

因此,父亲慈爱子女,兄长友爱弟弟,丈夫忠诚妻子,各守自己的道德准则,这就是所谓的“礼”。

礼,是教育的根本。

教育,是政治的根本。

政治,是民众的根本。

民众,是国家的基石。

所以,古代的圣王,没有一个不崇尚道德来教育民众,用礼来引导他们,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这样民众就能安居乐业,各得其所。

原文:吾观自古帝王,莫不崇儒尚文,以礼治国。

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是以礼乐教化,民风淳朴,国家长治久安。

译文:我看自古以来,所有的帝王都没有不崇尚儒学,重视文化的,用礼来治理国家。

孔子说:“用道德来引导他们,用礼来统一他们,使他们有羞耻之心,而且自觉遵守。

”因此,礼乐教化,使得民风淳朴,国家长治久安。

原文:然则,家训者,所以传家之宝也。

吾人处世,必当慎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各守其道,此乃立身之本。

吾人当以此为训,子孙世世传之。

译文:那么,家训,就是传家之宝。

我们在世间行走,必须谨慎自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父亲慈爱子女,兄长友爱弟弟,丈夫忠诚妻子,各守自己的道德准则,这是立身之本。

我们应当以此为训诫,让子孙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原文:世有浮华,俗尚轻薄。

吾人当立志,崇德尚贤,励志勤学,以求闻达。

勿以富贵骄人,勿以贫贱自卑。

唯有如此,方能立足于世,不辱家门。

世间有浮华,世俗崇尚轻薄。

我们应当立志,崇尚道德,尊重贤人,励志勤学,以求得显达。

不要因为富贵而骄傲,不要因为贫贱而自卑。

只有这样,才能立足于世间,不辱家门。

通过以上翻译,我们可以了解到颜氏家训的主要内容,它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倡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颜氏家训节选文言文翻译

颜氏家训节选文言文翻译

序致第⼀夫圣贤之书,教⼈诚孝,慎⾔检迹,⽴⾝扬名,亦已备矣。

魏、晋已来,所着诸⼦,理重事复,递相模效,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

吾今所以复为此者,⾮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孙。

夫同⾔⽽信,信其所亲;同命⽽⾏,⾏其所服。

禁童⼦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凡⼈之⽃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

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温凊。

规⾏矩步,安辞定⾊,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

赐以优⾔,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

年始九岁,便丁荼蓼,家涂离散,百⼝索然。

慈兄鞠养,苦⾟备⾄;有仁⽆威,导⽰不切。

虽读礼传,微爱属⽂,颇为凡⼈之所陶染,肆欲轻⾔,不修边幅。

年⼗⼋九,少知砥砺,习若⾃然,卒难洗荡。

⼆⼗已后,⼤过稀焉;每常⼼共⼝敌,性与情竞,夜觉晓⾮,今悔昨失,⾃怜⽆教,以⾄于斯。

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徒古书之诫,经⽬过⽿也。

故留此⼆⼗篇,以为汝曹后车⽿。

=============================================================译⽂圣贤的书籍,教诲⼈们要忠诚孝顺,说话要谨慎,⾏为要检点,建功⽴业使名播扬,所有这些也都已讲得很全⾯详细了。

⽽魏晋以来,所作的⼀些诸⼦书籍,类似的道理重复⽽且内容相近,⼀个接⼀个互相模仿学习,这好⽐屋下⼜架屋,床上⼜放床,显得多馀⽆⽤了。

我如今之所以要再写这部《家训》,并⾮是敢於给⼤家在办事为⼈处世⽅⾯作什么规范,⽽只是⽤来整顿家风,教育⼦孙后代。

同样的⾔语,因为是所亲近的⼈说出的就相信;同样的命令,因为是所佩服的⼈发出的就执⾏。

禁⽌⼩孩的胡闹嬉笑,那师友的训诫,就不如阿姨的指挥;阻⽌俗⼈的打架争吵,那尧舜的教导,就不如妻⼦的劝解。

我希望这《家训》能被你们所遵信,总还⽐阿姨。

妻⼦的话来得贤明。

我家的门风家教,向来严整周密,在我还⼩的时候,就受到诱导教诲。

颜氏家训及文言文翻译

颜氏家训及文言文翻译

一、作者简介颜之推(531年~591年以后),字介,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

其先世随东晋渡江,寓居建康。

在侯景之乱、梁元帝萧绎自立于江陵、西魏破江陵等历史事件中,颜之推曾历任散骑侍郎、黄门侍郎等职。

他一生历经四朝,三为亡国之人,饱尝离乱之苦。

在《观我生赋》中,他对于自己身经亡国丧家的变故,以及一生而三化的无可奈何情状,作了痛苦流涕的陈述。

二、内容概述《颜氏家训》共有二十篇,内容涉及家庭教育、道德修养、人际关系、历史典故等多个方面。

其中,序致第一篇主要阐述了作者写此书的宗旨,即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其他各篇则从不同的角度对家庭教育、道德修养、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三、文言文翻译以下为《颜氏家训》部分文言文翻译:1. 原文: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

译文:人民有了,然后才有夫妇;有了夫妇,然后才有父子;有了父子,然后才有兄弟;一家之亲,这三者而已。

2. 原文: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

译文:兄弟,是形体分异而气息相连的人。

3. 原文: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译文:我之所以再次写这本书,并不是敢以自己的言行来规范世人,而是为了整齐家门,教育子孙。

4. 原文: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

译文:禁止童子的暴行和恶作剧,老师的告诫不如家仆的指挥。

四、总结《颜氏家训》作为一部古代家训,其内容丰富、观点独到,对我国古代家庭教育、道德修养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学习《颜氏家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家庭教育观念,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同时,对《颜氏家训》中的文言文进行翻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内涵,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颜氏家训全文及译文

颜氏家训全文及译文

《颜氏家训》是汉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

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颜氏家训》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

历代统治者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被后世广为征引,反复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可见《颜氏家训》影响之大。

【教子篇】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书之玉版,藏诸金匮。

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

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是也。

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吾时俯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译文: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颜氏家训阅读答案
翻译译文
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颜氏家训阅读答案翻译译文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
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

自兹以往,至于
九族①,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

兄弟者,分形连气②之人也。

方其幼也,父母左提
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
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

及其壮也,各
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姒③之比兄弟,则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
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

惟友悌深至,不为旁
人之所移者,免夫!
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
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际,异于他人,望深则易怨,地④亲则易弭。

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

仆妾之为雀鼠,妻子之为风雨,甚哉!
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
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

如此,则行路皆踖其面而
蹈其心,谁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而失
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将数万之师,得
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亲也!
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
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

况以行路之人,处多争之地,能无间者,鲜矣。

所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处
重责而怀薄义也;若能恕己而行,换子而抚,则此患不
生矣。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
是反照而不明也。

沛国刘琎,尝与兄瓛连栋隔壁,瓛呼
之数声不应,良久方答;瓛怪问之,乃曰:“向来未着
衣帽故也。

”以此事兄,可以免矣。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九族:指本身以上的父、祖、曾祖、高祖和以下的子、孙、曾孙、玄孙。

另一种算法是父族四、母
族三、妻族二,合为“九族”。

②连气:又称“同气”。

指兄弟同为父母所生,气息相同相连。

③娣姒(dìsì):兄弟之妻互称,弟妻为娣,后称“妯娌”。

④地:居住。

此处有“相处”之意。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响:回声
B.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弭弭:消除
C.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恤:体恤
D.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蹈:踏、踩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皆本于三亲焉盘盘焉,囷囷焉
B.及其壮也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C.若能恕己而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乃曰:“向来未着衣帽故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文主要谈论家庭成员间的相处问题,认为兄弟之情是家族人伦关系中很重要的,不能不加以重视。

B.兄弟不仅要让妯娌间避免纷扰,更要相亲相爱;因为兄弟之情对于整个家族的团结、和睦、治理、稳定是十分重要的。

C.此文多处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生动地说明了兄弟在家族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D.作者认为影响兄弟友谊的主要原因是妯娌关系不睦、子侄关系不和、弟弟不敬兄长等,并提出了防范的办法。

20.请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3分)
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
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

21.把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①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3分)
②所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处重责而怀薄
义也。

(4分)
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颜氏家训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17.C项(恤:忧虑,担心)
18.C项(都是连词,“如果”。

A项第一个“焉”是语气助词,无意义;第二个是助词,形容词词尾。

B项
第一个“其”是代词,“他”;第二个是代词,“我”;D项第一个“乃”是连词,“就,才”;第二个是代词,“你,你的”。

19.D项,【“子侄关系不和”是兄弟不睦造成的后
果而不是原因。


20.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
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

21.①只有相亲相爱、感情至深,不会受旁人(妻子)影响而改变关系的兄弟,才可以避免上述情况。

②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大家面对(家庭中的)集体事务时却处以私情,肩负重大的(家庭)责任却心怀个人的区区恩义。

【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颜氏家训译文】
有了人类以后才有夫妇,有了夫妇以后才有父子,
有了父子以后才有兄弟:一个家庭中的亲人,就这三者
而已。

以此类推,直到产生出九族,都是来源于“三亲”,因此对于人伦关系来说,三亲是最为重要的,不
能不加以重视。

兄弟,同是一母所生,形体各异,而气息相通的人。

他们小的时候,父母左手拉一个,右手牵一个;这个扯
着父母的前襟,那个抓住父母的后摆;吃饭是用一个餐盘;穿衣是哥哥穿过的传给弟弟;学习是弟弟用哥哥用
过的课本;游玩是在同一个地方。

即使有悖礼胡来的人,兄弟间也不会不相互爱护。

等到他们长大成人以后,各
自娶了妻子,各自都有了孩子,虽然有忠诚厚道的人,
兄弟间的感情却是逐渐减弱。

妯娌比起兄弟来,关系就
更是疏远淡薄了。

现在让关系疏远淡薄者来决定关系亲
密者之间的关系,这就如同给方形的底座配上圆形的盖子,一定是合不拢的。

只有相亲相爱、感情至深,不会
受妻子影响而改变关系的兄弟,才可以避免上述情况。

Zxxk
父母死后,兄弟间互相照顾,应当如同身体和它的
影子、音响和它的回声那样密切。

互相爱护先辈所给予
的躯体,互相珍惜从父母那儿分得的血气,不是兄弟又
有谁会这样互相爱怜呢?兄弟之间的关系与别人不一样,相互期望过高就容易产生不满,而接触密切,不满也容
易得到消除。

就像一间居室,有一个洞就立刻堵上,有
一条缝隙就马上涂盖,就不可能有倒塌的忧虑了。

如果
对雀子老鼠的危害不放在心上,对风雨的侵蚀不加以提防,就会致使墙壁倒塌,楹柱摧折,没法补救了。

仆妾
比起雀子老鼠,妻子比起风雨,其危害更甚。

兄弟之间如果不能和睦,侄儿子之间就不能互相爱护;侄儿子之间如果不互相爱护,家庭中的子弟辈们就
会关系疏薄;如果子弟辈们关系疏薄,那童仆之间就可
能成为仇敌。

这样,过往路人都可以任意欺辱他们,谁
能够救助他们呢?有的人能够结交天下之士,相互之间
都能快乐友爱,而对自己的哥哥却缺乏敬意,为什么对
多数人可以做到的,而对少数人却不行呢!有人能统领
几万军队,使部属以死效力,而对自己的弟弟却缺乏恩爱,为什么对关系疏远的人能够做到的,对关系亲密的
人却是不行呢!
妯娌之间,容易产生纠纷,即使是同胞姊妹,让她
们成为妯娌住在一起,也不如让她们远嫁各地,这样,
她们反而会因感受霜露的降临而相互思念,仰观日月的
运行而彼此遥相盼望。

何况妯娌本来就是陌路之人,处
在容易闹纠纷的环境里,彼此之间能够不产生嫌隙的,
就非常少了。

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大家面对家庭中的集体事务时却处以私情,肩负重大的家庭责任却心怀个人的区区恩义。

如果她们都能够本着仁爱之心行事,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那样加以爱抚,则这种弊端就不能产生了。

有人不肯以对待父亲的态度来敬事兄长,又怎么能埋怨兄长对自己不如自家孩子恩爱呢?以此反观就可看出自己缺乏自知之明。

沛国的刘琎曾与哥哥刘瓛住房只隔着一层墙壁,有一次,刘瓛喊叫刘琎,连叫几声都没有答音,过了好长时间才听见他答应。

刘瓛感到奇怪,问他原因,他说:“因为刚才还没有穿戴好衣帽。

”以这样的态度敬事兄长,就可以免除隔阂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