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问疼痛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汇总

中医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汇总

中医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汇总中医诊断学是考试中容易得分和对学习其他临床科目有很大帮助的学科,就此,对中医诊断学在考试中常出现考点的容进展了汇总,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重点容,重点复习,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望诊:一、望神中四种神态常考的是少神、假神及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假神尤为常考察的容。

1.得神的临床表现:精神良好,神志清楚,反响灵敏,两目精彩,面色红润,呼吸平稳,肌肉不削,动作自如等。

反映脏腑精气充足,生命活动正常,为安康的表现。

2.少神的临床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缓慢等。

提示正气缺乏,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

常见于素体虚弱者,或病情较轻,或病后恢复期。

3.假神的临床表现: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突然精神转佳,神志清楚;或目无光荣,突然目光转亮;或久病面色无华,突然两颧泛红如妆;久病懒言少语,却突然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久病本无食欲,而突然欲进饮食或食量突然增加等。

提示脏腑精气衰竭,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多见于临终之前。

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二、望面色中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意义是重点中的重点。

考频率尤为高。

1.青色青色主血瘀、肝病、寒证、痛证、惊风。

〔1〕面色淡青,多为虚寒证。

〔2〕面色青黑,多为实寒证、剧痛,或肝病迁延日久。

〔3〕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属心阳虚衰,心血瘀阻,或肺气壅塞。

〔4〕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冷脉微,多属心阳暴脱证。

2.赤色赤色主热证,亦见于戴阳证。

〔1〕满面通红者,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炽热炽盛的实热证。

〔2〕两颧潮红者,多属阴虚阳亢的虚热证。

〔3〕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却颧颊部嫩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

是阳气虚衰,阴寒盛,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属病重。

3.黄色黄色主脾虚、湿证。

〔1〕面色淡黄,枯槁无华,称"萎黄〞。

常见于脾胃气虚,气血缺乏者。

〔2〕面色淡黄而虚浮,称为"黄胖〞。

胃痛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胃痛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胃痛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定义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胃——位于膈下,上口为贲门,接于食道,下口为幽门,连于小肠脘——胃腔。

胃之上口贲门为上脘,胃之中部为中脘,胃之下口幽门为下脘。

故胃痛也称胃脘痛,所谓“胃脘当心而痛”(《素问·至真要大论》)别名心口痛——俗称。

因胃痛最常见的部位是在上腹部,临近心窝处胃心痛——古称。

如《灵枢·厥病篇》:“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

心腹痛——《景岳全书》心胃痛——《寿世保元》流行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的多发病。

据国外资料估计,大约10%的人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

据上海16所大、中型医院的资料分析,经X线钡餐和(或)内镜证实的性滑行溃疡的患病率为5.8%。

北京协和医院从1978-1991年,经胃镜检查证实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占同期内科就诊总病例数的0.33%。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据估计,约占整个人群的10%-20%.男女之比约为2.6-6.5比1.慢性胃炎也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疗效颇佳,有效率可达40%-73%。

历史沿革1.胃痛首见于《内经》。

对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有详细的论述与肝郁有关——“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病因病机寒凝气滞——《素问·至真要大论》寒邪入侵,气血壅滞——《素问举痛论》症状治法——“胃病者,腹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足三里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2.《千金要方》所载九种心痛,实际上多指胃脘痛而言。

3.明代以前医家,多将胃痛与心痛混淆,明代医家始明确加以区分。

王肯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

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4.明清时代的中医文献,重点论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治疗。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第二章-问诊(2)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第二章-问诊(2)

大腹痛:脾胃病变
腹 痛
小腹痛:大肠、膀胱、胞宫等病, 寒、热、气、
如湿热下注、瘀血阻滞等
血、食、石、
少腹痛:多指小腹两侧之疼痛,多 虫阻滞气机
属肝经病变 ,如寒滞肝脉
三 问疼痛(二)疼痛的部位【表3 】
疼痛 部位
病变所属脏腑经络
病理机制
肾的病变:如肾阴虚,
腰痛
肾阳虚;或肾虚,复受 风、寒、湿热之邪及挫
获取基 本信息
假定 诊断
获取诊 评估假 断信息 定诊断
通常临床医生根据就诊主要症状的类型作出几个 基础假定,接下来的问题是寻找支持或修订这些假 定的证据,然后评估该假定诊断。有经验的临床医 师可能要在假定诊断与评估间经历几个循环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一般情况
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出生地、婚姻、通 讯地址(电话号码)、工作单位、职业、入院日期、 记录日期、病史陈述者及可靠程度等。若病史陈述者 不是本人,则应注明与患者的关系
1.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 每种疾病的起病或发作都有各自的特点,详细询问起病情
况对诊断疾病具有重要的鉴别作用。有的疾病起病急骤,如 脑栓塞、急性心绞痛和急性胃肠穿孔等;有的疾病则起病缓 慢,如肺结核、肿瘤、风湿性心瓣膜病等。疾病的起病常与 某些因素有关,如脑血栓形成常发生于睡眠时;脑出血、高 血压危象常发生于激动或紧张状态时。
阴汗:下焦湿热郁蒸
自汗:醒时经常出汗,活动尤甚的症 状。其病理机制如下:
气虚证 阳虚证
阳气 亏虚
肌表不固 玄府不密
自汗动 则尢甚
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的症状。
病理机制:
阴虚或气 阴两虚 入睡卫阳 由表入里
阳亢内热 内热加重蒸津外泄
肌表不固

中医医助问诊话术

中医医助问诊话术

问诊话术1.问患者哪里最不舒服?(如果是疼痛需问清疼痛部位、疼痛程度、疼痛性质:如胀痛、刺痛等)2.持续了多长时间?3.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不舒服的情况?有无诱因?刚开始的症状是什么样的?不适的部位?4.从症状开始到今天来看病病情有什么发展改变?5.症状开始到今天有没有去过哪家医院或诊所治疗?那边给出什么样的诊断?吃过什么药?接受过什么治疗?(有病历本及化验单检查报告单要求拿出来)6.现在有没有不舒服?什么症状?怎么不舒服法?7.之前身体怎么样?有没有生过什么病?什么时候生病的?有没有动过手术?(如果是妇女应询问剖宫史,人流史。

妇科疾病尤其需问妊娠次数、生产胎数,以及有无流产、早产、难产)(近年动过相关疾病手术的应附有出院记录)8.是做什么工作的?9.精神状态怎么样?平常情绪(心情)怎么样?10.饮食规律吗?有无偏嗜?是否有口干口苦等?饮水量?肠胃怎么样?11.生活起居习惯,有无熬夜?睡眠如何?一般睡多长时间(包含睡眠质量、是否多梦、是否难以入睡、是否易惊醒),(对于失眠、中老年患者问一下有无潮热、盗汗及程度、出汗部位、出汗量)12.大便几天一次?形状成形吗?颜色正常吗?有无干硬、黏滞等情况?小便次数、色质、排尿感?(尤其是泌尿系统疾病)13.是否结婚、结婚年龄、有无生育、配偶健康状况14.女性:是否在孕中?初潮年龄、月经周期、带经时间。

是否规律?月经量(多?少?正常?),有无血块?月经颜色?月经质地(稀?稠?正常?)带下颜色?带下量?带下气味?15.有没有对某些食物或药物等过敏?16.平常有没有怕冷或发热?(若现在有发热情况需测量体温并记录数据)17.有没有其他的头身胸腹、耳目不适?18.一些或与遗传病相关的应询问有无与患者同样的疾病,有无与遗传有关的疾病?。

中医诊断学超全超精华总结

中医诊断学超全超精华总结

中医诊断学各章节重点知识汇总01 脏腑辨证【心血虚、心阴虚】【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各种原因导致心脉痹阻异同】【痰蒙心神、痰火扰神】【风寒犯肺、肺阴虚、燥邪犯肺异同】【肺阴虚与燥邪犯肺的异同】【肺热炽盛、痰热壅肺异同】【脾气虛、脾虚气陷、脾阳虚、脾不统血异同】【寒湿困脾、脾阳虚异同】【寒湿固脾、湿热蕴脾异同】【肝血虚、肝阴虚异同】【肝火炽盛、肝阳上亢异同】【肝风内动】02 望诊(一)五色主病1.青色—木、肝—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1)面色淡青或青黑【寒、痛】(2)突见面青灰,唇青紫【心阳暴脱、心血阻】(3)久病面唇青紫【虚、肺闭塞】(4)面色青黄(苍黄)【肝郁脾虚】(5)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惊风】(6)妇女面青—肝强脾弱(月经不调)。

2.赤色—火、心—热证,亦见于戴阳证。

(1)满面通红【实热】(2)午后两颧发红【阴虚】(3)【久病重病面红如妆】【戴阳】3.黄色—土、脾—脾虚、湿证。

(1)面色萎黄【脾胃虚、气血缺】(2)面色黄胖【脾虚湿蕴】(3)面色黄疸【阳湿热、阴寒湿】(4)面色淡黄而垢【湿】4.白色—金、肺—虚证、寒证、失血。

(1)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血虚、失血】(2)面色㿠白【阳虚】(3)面色㿠白虚浮【阳虚水泛】(4)面色苍白【亡阳、暴脱、阴寒】5.黑色—水、肾—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1)面黑暗淡【肾阳虚】(2)面黑干焦【肾阴虚】(3)面色黧黑兼肌肤甲错【血瘀】(4)眼眶周围发黑【水饮、寒湿、睡眠】(二)望目“五轮学说”:瞳仁肾水、黑睛肝风、血络心血、白睛肺气、眼睑脾肉1.目神①有神【健康、易治】②无神【难治】2.目色①目赤肿痛【实热】②白睛发黄【黄疸】③目眦淡白【血虚、失血】④目眶周围色黑【肾虚水泛、寒湿】⑤目生翳【邪毒、肝胆实火、湿热、阴虚火旺、眼外伤、全身疾病、小儿疳积】3.目形①目胞浮肿【水肿、低枕睡觉】②眼窝凹陷【气血虚、阴阳竭】③眼球突出【肺胀、瘿瘤】④胞睑红肿【风邪、脾胃热】4.目态(1)瞳孔缩小【中毒、药物性、眼疾】(2)瞳孔散大双侧【五风内障、青盲、杏仁、药物性、危重濒死、极度情绪】单侧【热极生风、中风、脑外伤、颅内肿瘤】(3)目睛凝视【肝风内动、脏腑精衰、痰热】(4)昏睡露睛【脾胃虚、伤津、多小儿、昏迷危重】(5)胞睑下垂①双睑【先天不足、脾肾亏】②单睑【脾虚、外伤】(6)目瞤【风热、邪不泻、血气弱、经失养】(三)望皮肤1.斑疹。

中医疼痛临床诊断【精选文档】

中医疼痛临床诊断【精选文档】

【疼痛临床诊断核查表】疼痛的诊断:是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表情、痛态及舌象、肤色等,以确定疼痛的部位和程度;闻诊察痛:则凭听觉和嗅觉,闻病人疼痛发出的声音、气味,以确定疼痛的部位和特征;问诊察痛:询问病人及陪诊者,以了解痛证发生发展的过程、现将一般常用的诊断方法。

兹分述如下。

一、问诊的运用问诊察痛,主要询问疼痛的部位、诱因、病史、特性、程度、时间及伴随症状。

(一)疼痛的部位1.问身躯四肢部(1)身痛:——周身疼痛,最常见于风寒束表,和阳虚内寒。

若风湿留着肌表,症见身体酸痛或烦痛,肢困沉重,转侧不利;若身体偏于一侧疼痛,多为患侧受邪,气血郁滞于肌腠之间;若全身疼痛如被杖,为外感湿热疫毒;若阳虚内寒,则见周身疼痛而畏寒。

(2)颈项痛:——见于外感、落枕。

若项痛连头,多为外感风寒,太阳经气郁滞;若颈痛引肩胛,为手太阳经脉病变;若颈项痛引肩背、腰部,为邪伤肾脏,《内经》称之为“阴痹".扭伤性颈痛,多表现单侧,痛向肩背放射,并有负重感;若颈项痛,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转动时痛剧,其痛可向肩部放射者,又多是落枕。

(3)肩痛:——肩部肌肤疼痛,部位表浅,或牵拉背部,手臂作痛,肩关节活动正常者,为外感风寒,经脉不利所致;肩部筋骨疼痛,部位较深,疼痛剧烈,经久不愈,肩关节活动障碍,局部发凉者,为肩部感受寒湿所致,见于“肩凝证”。

肩部刺痛,经久不愈,则为瘀血阻于肩部经络,或因闪挫扭伤所致。

(4)背痛:—-若上连项颈,板滞不舒,为外感风寒;背部滞痛,部位固定,活动减轻,则为瘀血阻络;若背部疼痛、噫气、叹息、或惊恐不安,为肝胃不和,经气不利,《内经》谓之“风厥证。

”(5)臂痛:——臂部疼痛,遇寒加重,且有重着牵拉感者,为感受寒湿之邪。

表现为内侧痛者,为手少阴心经受邪;外侧痛,为手少阳三焦经邪;上臂外侧痛,为手太阳小肠经受邪。

(6)阴股痛:-—即大腿内侧疼痛,单侧或双侧均可发生,且常连及阴部,若双侧疼痛牵及阴部,常可在肝肾经络和脏腑的病变中出现,多是寒湿为患;若阴股痛始见于一侧,阴股内痛,且起突肿物者,是“疝气"。

《中医诊断学》问诊-疼痛、不适

《中医诊断学》问诊-疼痛、不适
中医诊断学Βιβλιοθήκη 三、问疼痛1.含义
询问患者机体不同部位疼痛的感觉,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2.病因病机(下表)
类型 病因
病机
特点
因实致痛 感受外邪 气机阻滞, 新病暴痛、痛势较剧、持续不解、
(实痛) 气滞血瘀 气血不畅
痛而拒按
痰食虫积 不通则痛
因虚致痛 (虚痛)
气血不足 脏腑组织, 阴精亏损 经络失养
不荣则痛
多属痛痹、着痹。
冷痛 灼痛
疼 痛 伴 有 冷 感 喜 寒 证 ( 实 、 常见腰脊、脘腹、颠顶、四肢关节等
暖。
虚)
处。
疼 痛 伴 有 热 感 喜 热 证 ( 实 、 常见于咽喉、口舌、胸胁、脘腹、关
凉。
虚)
节等处。
中医诊断学
重痛 疼 痛 伴 有 沉 重 感 。湿邪困阻气机 肢体关节重痛不移,多属着痹;头
主病 实证 虚证 寒证 热证
部位 大腹
小腹 少腹
表现特点 大腹隐痛,喜温喜按 小腹胀满而痛,小便不利 小腹胀痛或刺痛,随月经周期而发
少腹冷痛,牵及外阴
背痛
部位
表现特点 肩背作痛
后 背 两 侧 、 或 脊 背痛连项 背部位发生疼痛
脊痛不可俯仰
中医诊断学
主病 脾胃虚寒 膀胱气滞 胞宫气滞血瘀 寒滞肝脉
中医诊断学
部位
表现
主病
周身痛
头 身 、 腰 背 、 四 肢 新病周身痛 感受风寒湿邪,经气
均觉疼痛
不利,属实证
久 病 床 不 起 气血亏虚,筋脉失养,
而周身痛 属虚证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1.含义 指问头身、胸腹部位除疼痛以外的其他不适感觉等,以搜集病情资 料的方法。 2.询问方法 有无、特点、兼症等。 3.内容

中医诊断学问诊

中医诊断学问诊
虚证—久病缓泻,脾虚、脾肾阳虚
黎明前腹痛作泻,泻后痛减, 伴有形寒肢冷、腰膝痠痛
“五更泄” (脾肾阳虚,寒 湿内积)
2.便质异常
• (1)完谷不化—脾肾阳虚 • (2)溏结不调—肝郁乘脾、脾虚
下痢脓血—痢疾 • (3)便血 鲜红—近血(痔疮、肛裂)
黑便—远血(消化道出血)
3.排便感异常
• (1)肛门灼热—大肠湿热 • (2)里急后重—痢疾 • (3)排便不爽—大肠湿热、肝郁乘脾 • (4)滑泻失禁—脾肾阳虚 • (5)肛门气坠—脾虚气陷、大肠湿热
成人—肾气不足、膀胱虚衰
九、问经带
• 妇女生理特点:经、带、胎、产
(一)问月经
• 1.经期异常
• 月经先期:血热、气虚 • 月经后期:血虚、寒凝 • 月经先后不定期:肝气郁结、脾肾虚损
• 2.经量异常
• (1)月经过多:热盛、脾肾气虚、血瘀、崩漏 • (2)月经过少: 精血亏少
气血两虚 寒凝血瘀 • (3)闭经:血瘀、肝气郁结、脾肾亏虚
• 3.经色、经质异常
色淡红质稀:气血亏虚 色深红质稠:血热 色紫暗夹血块:寒凝血瘀
• 4.痛经:
气滞血瘀、阳虚寒凝、气血亏虚
(二)问带下
• 白带:脾肾阳虚、寒湿下注 • 黄带:湿热下注 • 赤白带:肝郁化热
十、问男子
阳痿、遗精、早泄
问小儿
• (一)问出生前后情况 • (二)问预防接种、传染病史、遗传病史 • (三)问发病原因
实 火邪 阳热盛-心神被扰 痰热
(二)嗜睡
心肾阳虚---精神疲惫,似睡非睡,畏
嗜睡
寒肢冷,脉微细
痰湿困脾---困倦嗜睡,伴胸闷、苔腻
脾气虚弱---饭后嗜睡,食少纳呆
六、问饮食与口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部位确定后,必需结合审辨疼痛性质,方 可确定其病因、病机和病证的寒热虚实。
1、头痛Headache
• 头痛是指整个头部或头的前后、两侧及顶部疼痛。由于手 和足三阳经均直接循行于头部,故“头为诸阳之会” 。 足厥阴肝经上行于头与督脉相交,其它阴经也多间接与头 部联系。根据头痛部位,可确定病在哪一经。
• 大腹-脐以上-脾胃 • 小腹-脐以下-肾、膀胱、大小肠、胞宫 • 少腹-小腹两侧-足厥阴肝经 • 喜按为虚,拒按为实。喜冷为热,喜热为寒。 • 胀痛无定处-气滞 • 刺痛不移-血瘀
6、背痛Backache
• 背痛指背脊、肩背部疼痛。
7、腰痛Lumbago
• 腰痛指腰脊正中,或腰部两侧疼痛。腰部中间为 脊梁骨,两侧为肾所在部位,故称“腰为肾之 府”。
• 4、固定痛Fixed pain,痛处固定不移。胸胁脘腹等处固定疼 痛,多属瘀血所致;肢体关节处的固定疼痛,多因寒湿或 湿热阻滞所致,多见于痹病(着痹)。
5、冷痛Cold pain,痛有冷感而喜暖。腰脊、脘腹、巅 顶及四肢关节(寒痹)等处,属寒证。因寒邪侵袭属 实寒证;因阳气不足,失于温煦属虚寒证。 6、灼痛Burning pain,痛有灼热感而喜凉。咽喉、口舌、 胁肋、脘腹、关节等处,属热证。多因火热之邪窜扰 经络,或阴虚火旺、组织被灼。 7、绞痛Colicky pain,痛剧如刀绞割。多因有形实邪闭 阻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心脉痹阻所致的“真心 痛”,结石阻塞尿路所致的腰腹痛等。 8、隐痛,痛势不剧,但绵绵不休,多因精血亏损,阳 气不足失于温养。头、脘腹、胁肋、腰背等部位。 9、重痛Heavy pain ,痛而有沉重感,多因湿邪困阻气机 所致。头部、四肢、腰部以及全身等部位,而头部重 痛,亦可因肝阳上亢,气血上壅。
第四章 问诊 Inquiry examination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 目的地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 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它与疾病有关 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三、疼痛Inquiring about pain
•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机体各个 部位都可发生疼痛,且导致的原因很多,如感受 外邪、气滞血瘀、痰浊凝滞、食滞、虫积等,阻 滞脏腑经络,闭塞气机,使气血运行不畅,“不 通则痛”,属因实而致病;若因气血不足,阴精 亏损,使脏腑经络失养,“不荣则痛”,属因虚 而致痛。
• 问疼痛,应注意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 间、喜恶等。
(一)问疼痛性质Inquiring the nature of the pain
• 1、 胀痛Distending pain ,痛而且胀的感觉。气滞作痛特点。 胸胁脘腹等处胀痛,时发时止,多属肺、肝、胃肠气滞之 证。而头目胀痛,多见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证。
9、周身痛General pain
• 周身痛是指头身、腰背、四肢等部均觉疼 痛。临床应注意询问发病时间,了解病程 长短。一般新病周身痛,属实证,感受风 寒湿邪居多;若久病卧床不起而周身作痛, 则属虚证,为气血亏虚,失其荣养所致。
• 2、刺痛Stabbing pain ,痛如针刺,为瘀血致痛的特征。以 头部及胸胁脘腹等处较为常见,多伴痛处固定、拒按等。
• 3、窜痛Migratory pain,痛处游走不定,或走窜攻痛。若胸 胁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者,多因气滞所致;若肢体关节疼 痛而游走不定者,又称为游走痛,多见于痹病(行痹)。
• 临床应注意结合疼痛的性质和兼症进行辨 证以外,一般进食后痛势加剧者,多属实 证;进食后疼痛缓解者,多属虚证。喜按 为虚,拒按为实。
腹部区位图
5、腹痛 Abdominal pain
• 腹痛,包括大腹、小腹、少腹部疼痛。 腹痛问诊 与按诊密切配合。首先查明疼痛的确切部位,判 断病变所在脏腑。然后结合疼痛性质及兼症,来 了解致疼痛的原因,以辨病证虚实。
10、闷痛 指疼痛带有满闷或憋闷的感觉。常见于胸 部,多因痰浊阻肺,或痰瘀阻滞心脉,气机不畅所致。 11、酸痛 指疼痛伴有酸楚不适感。常见于四肢、腰 背的肌肉、关节等处,多因湿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 也可因肾虚组织失养。 12、掣痛 指疼痛而兼牵掣感,往往一处痛而连及它 处,也称引痛。多因邪气阻滞,筋脉不通,或筋脉失 养。如:心脉痹阻不通所致之胸痛彻背。 13、空痛Empty pain,痛有空虚之感,多因气血、精髓 亏虚失养。
2、胸痛Chest pain
• 胸痛指胸部正中或偏侧疼痛。由于胸居上 焦,内藏心肺,所以胸痛多为心肺病变。 问诊时应分辨胸痛的确切部位。然后再进 一步了解疼痛的性质及兼症,综合分析引 起胸痛的原因。
• 血瘀心脉-虚里憋闷,痛如针刺 • 肺痈-发热胸痛,咳吐脓血痰-热毒壅肺
3、胁痛Hypochondriac pain
除上述各种不同性质的疼痛,各有其病 因、病机外,总括规律是:
凡新病,病势较剧而拒按者 ── 多属“痛则不痛”的实证
凡久病,病势较缓而喜按者 ── 多属“不荣则痛”的虚证。
(二)问疼痛部位
• 由于机体的各部位与一定的脏腑经络相联 系,所以通过询问疼痛的部位,可了解病 变所在的脏腑经络,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 后头痛连项-太阳经 • 两侧头痛-少阳经 • 前额眉棱前头痛-阳明经 • 巅顶痛-厥阴经 • 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无论外感、内伤,虚实诸证,均可
导致头痛。通过询问头痛的性质及兼证,可了解导致头痛 的原因,作为辨证的依据。
• 头部空痛、隐痛:虚证;头部胀痛:气滞、肝阳上亢或肝火;头部刺 痛:血瘀:头部重痛:湿邪、肝阳上亢或肝火
• 胁痛是指胁的一侧或两侧疼痛。两胁为足 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循行所过的部位, 肝胆又位居于胁部,则胁痛多与肝胆病变 有密切关系。
4、脘痛Epigastric pain
(Upper abdomen pain)
• 脘痛是指胃脘部疼痛。由于胃受纳腐熟水 谷,以和降为顺,多种因素易引起胃失和 降,致胃腔疼痛。
• 腰脊或腰骶部疼痛,多属寒湿痹病、或为瘀血阻 络、或由肾虚所致。腰痛以两侧为主者,多属肾 虚。
• 临床常结合按诊,询问病人腰部两侧有无叩击痛, 作为肾病诊断的重要指征。
8、四肢痛Pain of the limbs
• 四肢痛是指四肢、肌肉、筋脉等部疼痛, 多因风寒湿侵袭或湿热蕴结,气血运行受 阻所致。亦有脾胃虚损,水谷精微不达四 肢而作痛。若独见足跟或胫膝酸痛,多属 肾虚,多见于年老体衰之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