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新剂型和新技

合集下载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

展望
• 随着时辰药理学和时间药物治疗的发展, 脉冲制剂受到越 来越多的关注。脉冲制剂因其在释药时独特的释药特征, 能根据生理节奏的变化, 自动调节释药时间, 时滞、释放 曲线、释放度是评价一种脉冲口服制剂是否成功的重要指 标。目前利用外界刺激如热、光、电磁场、超声波等来实 现脉冲释药, 优点是容易控制时间, 可进行多次释药, 但 由于需要安装外置能源, 造成了人体给药的不方便, 因而 对于这种脉冲制备方法的研究目前尚停留在体外研究, 体 内研究则更多的是在动物身上进行。
2.干包衣层控制的脉冲给药 2.干包衣层控制的脉冲给药
• 压制包衣脉冲片按其外层 材料可分为半渗透型、溶 蚀型和膨胀型等几类。 • 包衣材料主要有亲水性凝 胶材料, 蜡质材料,如氢 化蓖麻油、二十二烷酸等 , 致孔剂有乳糖、聚乙二 醇等。
干包衣层控制的脉冲给药
2.1 半渗透型脉冲制剂包衣材料主要是蜡质加致孔 剂。加有致孔剂的蜡质衣层水可部分渗人, 从而 产生一定的渗透压。同时蜡质衣层也在缓慢溶蚀, 一定时间后衣层分散完全, 可使片芯暴露。 • 通过改变包衣的厚度或包衣材料中疏水、亲水物 质比例可以调节间隔时间。
应答式释药系统( 应答式释药系统( responsible system)
• 应答式释药系统包括开环和闭环两种体系。 • 在控制释药领域中, 开环系统被称作脉冲式或外调式释药 系统,利用外界变化因素, 如磁场、光、温度、电场及特 定的化学物质等的变化来调节药物的释放。 • 闭环系统被称为自调式释药系统。是利用体内的信息反馈 控制药物的释放, 不需外界的干预。利用pH 的改变来调 节释放速率即是其中一种方式
• 脉冲释药系统定义:按预定的模式迅速而短暂地释放定量
药物, 并且能迅速停止释放药物的给药系统。该系统不是维 持稳定的血药浓度, 而是按照需要和预定的时间单次或多次 释放足够的药物, 提供有效的血药浓度,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 果。 • 脉冲制剂是随着时辰药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 可以通过掌握发病节律, 并根据发病节律设计药物制剂, 对 节律性发作的疾病用药疗效显著。因此脉冲制剂受到国内外 研究者和许多制药公司的关注, 目前已有产品问世, 其应用 前景广阔。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课程标准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课程标准
1.熟悉药物新剂型的发展历史、分类、现状和发展趋势;
2.掌握固体分散体、包合物、微囊等主流药物新剂型的设计原理和制备工艺。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的应用特点;
2.能够对常见的药物新剂型进行鉴定和质量判断;
3.掌握药物新剂型常见品种的制备方法。
三、素质目标
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具备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自主创业的素质;
采用PPT进行理论教学课堂教授为主,辅以课外作业、答疑、实践操作等,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工具与媒体: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声像资料、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实验室等场所,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提倡产学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生产中提高、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切实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4.微型包囊技术
囊心物、囊材、包囊方法、评价方法及微囊性质,微囊在药剂上的应用
5.口服速释制剂
速释制剂的定义、应用特点,速释制剂的制备技术
6.口服缓控释制剂
缓释制剂、控释制剂的定义、优点,缓、控释制剂的制备技术,缓、控释与普通制剂的区别
7.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的基本概念、设计基础和分类,主动靶向和被动靶向的区别,微球、微囊、微粒、纳米粒、纳米球、纳米囊及乳剂、微乳等常见靶向制剂的基本概念、原理与制备方法
2.加强职业道德意识,具有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职业素质。
学习内容:
一、理论部分
1.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概述
药物剂型的概念、药物新剂型的发展历史、分类、现状和发展前景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固体分散技术
固体分散物的概念、材料、应用特点、制备方法、速释与缓释原理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呼吸道给药共66页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呼吸道给药共66页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呼吸道给药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谢谢你的阅读

药物新剂型新技术的教学

药物新剂型新技术的教学

药物新剂型新技术的教学引言:药物剂型和技术的发展对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日益成熟,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不断涌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由于这些新剂型和新技术的特殊性,需要专门的教学来确保其正确的应用和使用。

药物剂型是药物在制备过程中所使用的物质与设备等的组合的系统,通过不同的剂型可以改善药物的特性,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对药物剂型的教学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讲解剂型的定义和分类:需要对剂型的概念和分类进行讲解。

剂型的概念是指制药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技术和设备的组合,可以将药物转化成特定的形式,方便患者使用。

药物剂型按其剂型特征的不同可以分为固体剂型、液体剂型、半固体剂型等。

对于每一类剂型,需要介绍其特点、应用范围和制备方法等。

2. 指导剂型的制备:剂型的正确制备对于保证药物的功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教学中需要对不同剂型的制备方法进行详细的讲解,并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制备过程,掌握制备技巧和注意事项。

3. 强调剂型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每一种剂型都有其适应症和禁忌症,这些是基于剂型的特殊性和临床应用的需要而规定的。

教学中需要重点讲解各种剂型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通过临床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判断剂型的使用情况。

4. 介绍剂型与药物效应的关系:不同剂型的使用会对药物的吸收和释放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药物的功效和安全性。

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剂型与药物效应的关系,通过示意图和案例分析,深入探讨剂型对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药物新技术层出不穷,为药物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由于新技术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教学中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介绍新技术的原理:新技术的原理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技术的前提,需要通过文献调研和实验数据等手段,全面介绍新技术的发展背景、原理和应用前景。

特别是对于与传统技术有较大差异的新技术,需要通过图解和实际操作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新技术的独特之处。

药物新剂型新技术的教学

药物新剂型新技术的教学

药物新剂型新技术的教学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因此,药学教育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将新的知识和技术与传统的教授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首先,药学教育需要加强对新的药物剂型的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药物剂型的研究,诸如控释制剂、微粒剂型、纳米药物等新类型的药物制剂已经逐渐进入到临床使用中。

因此,药学教育需要重点关注这些新型药物制剂的特点、制备方法、应用范围和剂量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些新型药物,并掌握其制备和使用技术。

其次,药学教育也需要关注新的药物输送技术的教学。

随着化学、物理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药物输送技术也在不断涌现。

如靶向输送、酶耦合技术、超声波输送等新技术,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改善药物的作用靶点和降低毒副作用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药学教育需要将这些新技术和传统的药物输送技术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药物输送知识和实践技能。

除此之外,药学教育也需要重新审视传统药物研发和生产过程的教学。

尽管有许多新型药物剂型和输送技术的出现,但传统的药物研发和生产过程仍然是药物研究的基础。

因此,药学教育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传统药物研发和生产过程的基础概念、原理和工艺流程,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型剂型和技术的研发和生产流程。

最后,药学教育还需要注重对药物安全和对药物新技术研究的伦理和法律问题的教学。

随着新型药物剂型和技术的出现,往往会涉及许多较为复杂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因此,药学教育需要为学生提供关于药物研究伦理和法律问题的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以便将来能够在药品研究和生产中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第20章药物制剂的新剂型

第20章药物制剂的新剂型

历史
经皮给药系统这一概念在1965年提出, 年提出, 经皮给药系统这一概念在 年提出 第一个经皮给药系统东莨菪碱贴剂1979 第一个经皮给药系统东莨菪碱贴剂 年获FDA批准,治疗晕车晕船 批准, 年获 批准
皮肤结构
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 最上层是表皮, 最上层是表皮,表皮的上层为角质层 含有角蛋白), ),它是由未脱落的死细 (含有角蛋白),它是由未脱落的死细 胞形成, 胞形成,约10~15µm ~ 表皮下是真皮,有血管分布和神经 表皮下是真皮,有血管分布和神经
经皮限速步骤
角质层约10~ 角质层约 ~15µm,由干化无生命活 , 性组织组成, 蛋白( 性组织组成,含40%蛋白(主要角蛋 蛋白 ),40%水和脂质,是经皮药物吸收 水和脂质, 白), 水和脂质 的限速屏障
一旦透过角质层, 一旦透过角质层,药物就能进入生长表 皮和真皮, 皮和真皮,进入全身循环 在水中和脂中都有一定溶解度的药物易 穿透皮肤
靶向给药系统( 第三节 靶向给药系统(TDS) )
优点:高效、低毒、 优点:高效、低毒、靶向性
靶向制剂
具有靶向性药物载体的制剂通常称为靶 向制剂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因其粒径小,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因其粒径小,易被 网状内皮细胞摄取, 网状内皮细胞摄取,使药物浓集于靶组 织、靶器官,提高疗效并降低对其他组 靶器官, 织的毒副作用
根据TDDS的结构,可分为两类: 的结构,可分为两类: 根据 的结构
① ②Leabharlann 骨架型 膜控型2、骨架型TDDS 、骨架型
骨架型在背衬层和正面中间为含药骨架 层,骨架控制经皮吸收药物的释放速率 制备时,药物和聚合物一起溶解或混合, 制备时,药物和聚合物一起溶解或混合, 作为骨架并干燥 大部分TDDS含过量药物保证换药前还有 含过量药物保证换药前还有 大部分 药物释放

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PPT

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PPT

三、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1.微针的长度: 皮肤的角质层厚约10~20μm,是一层死组织,没有血管
和神经,却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障碍;表皮层位于外皮下 约50~100μm处,含有少量活细胞及神经,不含血管;更深 处的真皮中含有大量的活细胞、神经及血管。设计的微针长 度应能刺入皮肤达到治疗作用又不触及神经组织以避免产生 疼痛,所以微针的长度影响药物的经皮吸收。
CPU
图4.不同针形(平型、尖型)微针阵列
3.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根据对微针阵列刺入皮肤可转运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范围
进行初步研究:采用针长为 550、700和900μm的微针分别处 理新鲜离体人皮肤,用瀑布蓝、右旋糖酐-瀑布蓝、异硫氰酸 荧光素-右旋糖酐为模型化合物进行透皮给药。研究发现,3种 微针可大幅度提高这三种物质的透皮速率,微针对这三种物质 的促渗效果分别是瀑布蓝>右旋糖酐-瀑布蓝>异硫氰酸荧光 素-右旋糖酐,对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物质促渗效果更好。
➢ 避免因口服给药而产生的肠胃内消化酶对药物的分解、 破坏作用和肝脏的“首过效应”避免因静脉注射而引 起的痛楚和感染;
➢ 通过控制药剂输送的速率, 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增 加疗效;
➢ 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胃肠道反应;
➢ 随时可中断给药改善患者的顺应性等;
CPU
缺点: 然而,由于皮肤(特别是角质层)严重阻碍药物的透皮吸收, 即便在各种促渗剂的作用下,也仅能使部分小分子药物穿过 皮肤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大多数药物,尤其是蛋白类大分 子药物,即便是一些剂量低、疗效高的药物,透皮渗透速度 也难以满足治疗的需要。因此,皮肤尤其是角质层成为开发 透皮给药制剂的重大障碍,相关研究多,但产品少。为了改 变这一现状,诸多物理透皮技术不断涌现,其中微针阵列技 术为经皮给药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

β-环糊精的褪黑激素鼻腔给药
2.环 糊 精
图10-8. 褪黑激素鼻腔和口服给药后的血药浓度-时间比较 (-○-:0.2mg+0.75%β-CYD,鼻腔;-●―:0.4mg+0.75%β-CYD,鼻腔;―*-:2.5mg,口服)
二甲基-β-CYD对纤毛运动频率的影响
3.壳聚糖
1生理因素
酶:鼻腔分泌物中有许多酶存在,参与药物的代谢,鼻腔中的NADPH2细胞色素P2450 酶的含量较肝脏高3~4 倍,能产生一种“伪首过效应”。
结构:鼻黏膜的厚度、脂质双分子层的结构也是影响鼻黏膜吸收的重要因素。
其他疾病:当感冒等疾病影响到鼻黏膜的生理功能时,鼻黏膜纤毛的清除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药物在鼻腔中的滞留时间和吸收情况.
粉雾剂的研究关键
能否到达肺泡是粉雾剂开发的技术关键。可溶性的药物可能很快被肺组织溶解,不溶性的药物就难于吸收,会被肺部纤毛排出,此外还要求到肺泡的药品没有刺激性,保证对病人的安全,且即使多剂量给药也无潜在性损伤。
粒径大于8微米就会被上呼吸道截留住,小于0.5微米粒径到肺泡后还容易回吐出来,因此1~5微米是肺泡应用的最合适的粒径。此外还要粉体抛松,溶解性好,与气管表面没有静电,堆密度小,形态为球型,不能为针状结晶,休止角小于3度,这样的粉体学特征构造是粉雾剂的最合适选择。
01
2.5粉雾剂
粉雾剂是在气雾剂的基础上,为克服气雾剂的不足,综合粉体工学的知识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其使用方便,不含抛射剂,药物呈粉状,稳定性好,干扰因素少。
粉雾剂的最大优点在于使用时,病人的吸气气流是粉末进入体内的唯一动力,故不存在协同困难,降低了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尤其适合老人和儿童使用,而气雾剂吸入给药时,即使经过指导,也约有30%的病人不能正确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2) pH 值: 正常成人鼻腔的pH 值范围 在6. 6~7. 1之间,这是药物经鼻给药的限制 条件之一。
? (3) 酶:鼻腔分泌物中有许多酶存在,参与药物 的代谢,鼻腔中的NADPH2细胞色素P2450 酶 的含量较肝脏高3~4 倍,能产生一种“伪首 过效应”。
? (4) 结构:鼻黏膜的厚度、脂质双分子层的结 构也是影响鼻黏膜吸收的重要因素。
解剖学 生理学 药物及剂型 给药的技术和方法
1. 鼻 腔 容 积 1. 粘 液 的 1.药物的 理化性 1.给药体积
和长度 流动速度 质
2. 鼻 上 皮 的 2. 粘 膜 的 2.药物的浓度 2.液滴的大小或固体颗
表面积 酶及组分
粒的大小
3. 从 鼻 孔 到 3. 纤 毛 运 3.药物制 剂的粘 3.沉积的位置
? (5) 其他疾病:当感冒等疾病影响到鼻黏膜的 生理功能时,鼻黏膜纤毛的清除功能也会受 到影响,进而影响到药物在鼻腔中的滞留时 间和吸收情况.
2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剂型方面:
? 药物分子量 ? 药物的p Ka ? 油水分配系数 ? 溶液PH ? 药物的浓度和黏度 ? 剂型方面
药物分子量
? 药物分子量的大小与其鼻内的吸收程度有 着密切的关系, 通常分子量小于1000的化合 物鼻腔给药后, 生物利用度较高, 但在有吸收 促进剂存在的情况下, 药物的分子量大于 6000, 也能获得较好的吸收。
溶液pH 对大鼠鼻腔吸收生长激素后的血药浓度影响(均为等渗) (-〇-:pH=5 ;-●-:pH=6 ;-◇-:pH=7 )
药物的浓度和制剂的粘度
? 多数药物的鼻腔吸收随药物的浓度增加而 增大, 少数药物例外。
? 增加药物溶液的粘度,可以降低鼻纤毛清 除率,提高生物利用度。
2.3鼻黏膜给药的剂型
? 在鼻腔内使用,经鼻粘膜吸收而发挥全身 治疗作用的制剂,称为鼻腔给药系统。
? 中国古代西藏就有把檀香木和芦荟提取物吸入鼻 腔止吐的记载
? 北美印第安人通过鼻腔吸食一种树叶的粉末来治 疗头痛
? 在印度医学系统中鼻腔治疗也是早已被人们认识 的一种治疗途径,而且鼻烟作为提神剂、鼻腔吸 食可卡因和多种致幻剂早已为人们熟知 .
鼻 腔的 弯 动的频率 度和密度
曲角度 4. 大 气 的 4. 药 物 制 剂 的 4.给药装置的特性
4. 鼻 甲 的 结 条件
pH 值
构 5.“鼻中隔”5. 病
理的
5.药物和 制剂的
5.进入食管的损失
的存在 状况
表面张力
6. 细 胞 的 结
6.吸收促进剂

1生理因素
? (1) 鼻黏液:鼻黏膜表面覆有一层黏液,称 为“黏液毡”,黏液毡由于纤毛运动、自身 牵引力及吞咽动作,使其不断向下向后移动 至鼻咽部。黏液毡约每10 min 更新一次,这 将影响到药物在鼻腔中的滞留情况。
药物的p Ka 值
? 药物的p Ka 值也是影响药物鼻黏膜吸收的 重要因素。
? 药物在鼻黏膜内的扩散很大程度上受到药 物解离度的影响,分子在非离解pH 条件下吸 收最好,部分解离时吸收较好,如果完全解离 后,吸收最差。药物非解离部分的多少,取决 于药物的解离常数( Ka) 和体液的pH。
油-水分配系数
脂溶性大的药物容易吸收。 ? 鼻黏膜与大多数生物膜一样 ,具有“脂质筛”特
性脂溶性大的药物容易通过 ,并且药物的油 (辛醇)水分配系数与其吸收率常数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 关系。
溶液的pH
? 正常人的鼻腔分泌液 pH 值为5.5~6.5 ,鼻用制剂的 pH 值不超过 7.0。
? 生长激素经大鼠鼻腔给药后溶液的 pH 和渗透压对 血药浓度的影响,见图
? 因此使血管与组织之间容易进行体液及物质交换 , 药物吸收后可直接进入体循环。
第二节:鼻黏膜给药
2.1鼻黏膜给药的优点
? (1) 无胃肠道降解作用 ; ? (2) 无肝脏首过效应 ; ? (3)
目的; ? (4) 药物吸收迅速 ,给药后起效时间快 ,生物利用度
高,某些药 物经鼻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接近 100 % , 大分子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可以通过吸收促进剂或 其他方法的应用来提高 ; ? (5) 一些胃肠道难以吸收的药物经鼻给药效果较好 ; ? (6)可避免长期皮下注射引起局部组织过敏、变性 或坏死 ; ? (7) 给药方便,易于被患者接受。
2.2鼻黏膜给药的影响因素
? 多肽类药物通过鼻腔途径的吸收机理目前 尚未阐明, 许多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与分子量 有密切关系(表1)
分子量的影响
注:-●-:4-氧-4氢-1-苯并吡喃-2-羧酸,Mr:190; -□-:对氨基马尿酸,Mr:194;
-〇-:色氨酸钠, Mr:512; -◇-:胰岛素, Mr:5200;
-◆-:葡聚糖, Mr:70000
?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鼻黏膜是脂质双分子层结构 ,可 以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
? 药物可以有两种方式穿过黏膜 :一是通过黏膜中的 脂质载体通道 ;二是通过水溶性细胞间隙。
? 鼻黏膜表面积很大 ,鼻腔除鼻前庭、鼻腔嗅膜及鼻 甲前一小区域外 ,均为具有纤毛上皮的黏膜 ,大大增 加了药物吸收的有效表面积。人体鼻黏膜总吸收 面积约150 cm2 ,鼻黏膜下有丰富的毛细血管、静 脉窦、动静脉吻合支以及淋巴网络。
1.2经鼻给药的理论依据
?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 在功能上是相互为用的,在病机上是相互影 响的。鼻是人体的官窍之一,位于头面正中, 与肺密切相关;鼻又位于头面部,而“头为诸 阳之会”;鼻与全身经脉相通,即“鼻通十二 经脉和五脏六腑”。因此,通过经络的传导 和调整作用,鼻腔给药可治疗全身病证。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 呼吸道给药

主要内容
? 概述 ? 鼻黏膜给药 ? 肺部给药 ? 小结
第一节:概述
1.1概述 ? 人体许多部位的黏膜可用于传递药物,如
鼻腔黏膜、口腔黏膜、直肠黏膜、阴道黏 膜及眼黏膜等,其中鼻腔黏膜给药是目前 研究较多的全身用药新途径之一。 ? 1985年美国新泽西洲罗杰大学出版了专题 讨论会资料,证明鼻腔给药系统在临床治 疗上和药动学上具有明显的优点,是行之 有效,很有发展潜力的给药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