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容谌容简介

合集下载

80年代小说复习资料

80年代小说复习资料

莫言,1981年开始创作,发表了《枯河》《秋
水》《民间音乐》等作品。1985年发表中篇小说《透 明的红萝卜》轰动文坛,1986年发表《红高粱》也倍 受关注。著有长篇小说《天堂蒜薹(tai)之歌》《 十三步》《酒国》等,有《莫言文集》五卷。90年代 以后,莫言保持了比较旺盛的创作生命力,时有作品 问世,主要有长篇小说《丰乳肥臀》《檀香刑》《四 十一炮》《生死疲劳》等。(P115 116)
伤痕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开拓性意义:
伤痕文学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 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 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在当代文学史上, 它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 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以强烈的批判性、 暴露性和震撼人心的悲剧性开启了80年代文学 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 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了在专制主义与 极左路线下人性遭摧残、人权被剥夺的悲剧, 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P102)
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伤痕文学的代表作, 除了上面两篇外,还有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 子》、王蒙《最宝贵的》、王亚平《神圣的使 命》、肖平《墓场与鲜花》、李陀《愿你听到这 支歌》、宗璞《我是谁?》和《弦上的梦》、陈 国凯的《我该怎么办?》、孔捷生的《在小河那 边》、张抗抗的《爱的权利》、韩少功的《月 兰》、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和周克芹的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汪曾祺的小说中随时插入的关于风俗民情和自然
景观,这不仅营造了一种氛围和意境,还形成了他小 说的独特的结构方式。他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散。 而且这种结构方式开启了新时期小说的散文化的先河。 就叙述的语言质地方面而言,汪曾祺的小说俭省、疏 放、淡远,而又从中透出凝重、显现奇崛。不管是叙 述事件还是描绘景物,是写对话还是描写人物,都显 示出灵动、清逸的风致。汪曾祺用闲聊随意的方式结 构小说,将口语的活泼与古典的优雅结合起来的方式, 充分显示了传统的讲故事的魅力,最大限度的缩短了 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使小说阅读有了听 的效果。(P114)

浅谈谌容的“知识分子情结”

浅谈谌容的“知识分子情结”

浅谈谌容的“知识分子情结”——以《人到中年》为例摘要:在当代女作家中,谌容是比较特殊的一位。

一支笔,一个样,湛容手中那支笔在当代女作家中,显得与众不同。

她不描个人恩怨、人世纷争,也不在小涟漪中制造大波澜,不在草坪上制造假山盆景或虚假的小桥流水,甚至很少在女性的世界中留连沉迷,而是专注于勾勒纷繁多样的现实人生,反映广阔多样的社会生活。

除写女性风景、婚姻家庭外,她还广泛地触及到当前时代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政治经济问题、知识分子问题,以及环境保护等诸方面的问题。

然而,在所有的这些问题中,湛容最执着于也最为关心同时也是写得最成功的莫过于“知识分子问题”。

本文将通过其代表作《人到中年》简单论述谌容的“知识分子情结”。

关键词:谌容、《人到中年》、知识分子情结一个作家的人生经历并非绝对是决定其创作取向的根本因素,但却必然会对其创作取向、其创作思维产生深刻的影响。

湛容之所以始终热情地、密切地关注现实,关注知识分子问题,并一直在反映广博而又繁复的现实生活的创作道路上迈步,着力塑造知识分子中的典型,与她自身的经历不无关系。

由于长期身处逆境,饱尝世态炎凉、人生的孤独及生活的艰辛,湛容走上创作道路后一直能够毫不畏缩地直面现实人生,且特别敏感于现实生活的重压和严酷。

其创作在直面现实人生时往往无法拒绝悲剧人生意识的介入,致使悲剧色调成为渗透其小说创作的基本色调之一。

同时,作为建国初新中国所培养出一代知识分子的一员,湛容的思想意识中深植着那一代知识分子所共有的情结,即对政治生活的强烈的参予意识与批判意识。

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这一情意结的驱动、影响下,她的创作面向女性自身,面向知识分子,面向现实的社会政治生活,写出了许多具有较大社会反响较大的作品。

湛容笔下的知识分子,不管自身的命运处境如何艰辛和尴尬 ,都始终能够忍辱负重,追求理想,保持一份可贵的人格情操,即先天下之优而优,坚持真理,乐于自我牺牲,这在其代表作《人到中年》的主人公陆文婷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

新时期文学的发展

新时期文学的发展

《布礼》
张贤亮
作者简介: 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 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等 职,并任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 作协主席团委员。受家庭影响,从小深受 中国古典文学熏陶,中学时代开始广泛接 触俄罗斯文学和法国文学作品,并尝试文 学创作,曾写作发表了60余首诗歌。
1979年重新执笔创作。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灵与肉》、《邢老 汉和狗的故事》、《肖尔布拉克》、《初吻》等;中篇小说《河的子 孙》、《龙种》、《土牢情话》、《无法苏醒》、《早安朋友》、 《浪漫的黑炮》、《绿化树》等 ;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男 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以及长篇文学 性政论随笔《小说中国》。散文集有《飞越欧罗巴》、《边缘小品》、 《小说编余》、《追求智慧》等 。曾三次获得国家级小说奖,多次 获得全国性文学刊物奖,获国家与宁夏自治区“有特殊贡献的知识分 子”和称号。有九部小说被搬上银幕,作品被翻译成27种文字在世 界各国发行,有广泛的国际影响。1993年初,作为文化人“下海” 的主要代表人物,创办华夏西部影视。如今华夏西部影视城公司下属 的镇北堡西部影城已成为宁重要的人文景观和旅游景点,被誉为“中 国一绝”。华夏西部影视城的成功,证明了在市场经济社会发挥人的 智慧与管理的重要,为较为滞后的西北地区发展经济提供了一条思路。
1957年错划为右派,被遣送到北京西山绿化大队等处劳 动,当过马车把式,烧过石灰;还在北京茶淀、团河等劳 改农场长时间同各色劳教人员一起,从事沉重的劳动;以 后又到山西,在砖窑场里当过窑工,在煤矿上挖过煤。 1979年平反后,重新执笔,陆续发表了大量的作品: 《大墙下的红玉兰》、《第十个弹孔》、《杜鹃声声》、 《泥泞》、《葵花嫂外传》、《遗落在海滩的脚印》、 《伞》、《远去的白帆》、《雪落黄河静无声》、《风泪 眼》、《北国草》等。其中《大墙下的红玉兰》、《远去 的白帆》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第十个弹孔》获文化 部颁发的优秀故事片奖,《雪落黄河静无声》获《中篇小 说选刊》优秀中篇小说奖。现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中国 作协理事、北京市作协常务理事、北京市政协常委。

什么是教育

什么是教育
• • • • 学员回到自己原来的“核心小组”; 各小组长主持小组交流活动; 各编号学员轮流向其他成员讲解自己观点; 其他成员注意倾听,并向讲述者提问和相 互讨论。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第三次讨论(10分钟)
• • • • 各“核心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 向全班汇报自己小组的主要三个观点; 其他组成员注意倾听,可以提问和讨论; 教师流动于各组之间进行课堂观察,并适 时鼓励学员活动。
分组
• 每4人组成一个“核心学习小组”; • 组内成员:1、2、3、4编号; • 推选一位学员担任小组长。
1 2 3 4
每一个小组成员记住自己的研究任务 • 1号:任务1
• 2号:任务2 • 3号:任务3 • 4号:任务4
学习材料
• 学员学习研究阅读材料; • 每一位学员思考和归纳自己负责的问题; • 在自己的笔记本上面做出简要记录。
学科应用: 社会教育: 假如没有学校会怎么样? 假如机器人最终可以完成所有的工作,生活将会怎样? 假如禁止移民社会会怎样? 语言: 假如没有书,世界会怎样? 假如字母表中只有20个字母会怎样? 假如小说中的人物个个都是罪犯,不是守法者怎么办? 科学: 假如地球停止转动,会怎样? 假如海豚灭绝了会怎样? 假如电没有发明会怎样?
交流与共享
结论: 教师设计一种巧妙的组织策略,促进 每一个学习者都充分发挥潜能。
培训活动举例
– – – – A. 1917年 B. 1817年 C. 1894年 D. 清光绪二十年
——引自《中国青年报》,徐国智,中日两国历史考题的比较,2007
教师培训创新研究举例
教师培训活动 丰富教学策略

谌容一家的故事

谌容一家的故事

谌容⼀家的故事说起谌容,⾸先想到的是她的代表作《⼈到中年》。

在上世纪⼋⼗年代,那是传诵⼀时的作品。

不能说洛阳纸贵,争相传阅那还是真实的写照。

后来根据⼩说拍了电影,潘虹和达式常主演,⼀炮打红,好评如潮,看过电影的⼈要⽐看过⼩说的⼈多得多。

潘虹也籍此成为⼀线明星,光彩照⼈。

谌容原籍四川巫⼭,⽣于湖北汉⼝。

1957年毕业于北京俄语学院,任中央⼈民⼴播电台⾳乐编辑和翻译。

后当过中学俄语教员。

曾三次到农村体验⽣活和劳动,其中⼀次她孤⾝⼀⼈⾃掏路费来到吕梁⼭下汾阳县,在⼀个叫万年青⽣产队的⼩村与村民共同⽣活。

⼤⾃然的清新美丽和农民的纯朴真诚,使她的⾝⼼得到陶冶抚慰,她的第⼀部长篇⼩说《万年青》描写就是1962年万年青⼤队在⽀书江春旺的带领下,同县委副书记黄光推⾏“包产到户”试点⼯作进⾏⽃争的故事。

当然,⽤现在的眼光来看,那是⼀部失败的作品。

囿于时代的桎梏,谌容也⽆法揪着⾃⼰的头发升上天去。

改⾰开放以后,谌容的创作步⼊春天,先后创作了⼩说《⼈到中年》、⼩说集《永远是春天》、《赞歌》、《真真假假》、《太⼦村的秘密》等,奠定了她在中国当代⽂学的地位。

谌容善于在⽇常家庭⽣活中开掘出重⼤的社会主题,追求⼩说的诗意美和艺术表现的新颖独到,格调清新明丽、委婉细腻、朴实深沉。

谌容的⽼伴是范荣康,原名梁达,江苏南通⼈。

“范荣康”是他三四⼗年代在上海做地下党⼯作时的化名。

时间长了,周围的同志都忘记了他的本名。

他1946年加⼊中国共产党。

1948年毕业于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次年⼊华中⼤学新闻系学习。

曾任上海学⽣联合会《学⽣报》编辑。

建国后,历任重庆《新华⽇报》记者、⼯业组组长,《⼈民⽇报》记者、编辑、评论部主任、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兼职教授,是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著有《新闻评论学》等。

谌容的⼤⼉⼦便是中国喜剧界不世出的⼤师梁左。

梁左深受母亲的影响,但真正让他⼤红⼤紫的是相声和喜剧。

想当年,姜昆、⽜群在春节联欢会上表演的段⼦《虎⼝遐想》、《电梯奇遇》、《特⼤新闻》和《⼩偷公司》等等都是出于此公之⼿,百集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闲⼈马⼤姐》、《美好⽣活》、《临时家庭》(导演)更是奠定了梁左在中国喜剧界的地位。

30.张洁、谌容

30.张洁、谌容

她的作品曾多次获奖。出版有长篇小说《万年青》、 《光明与黑暗》,小说集《永远是春天》、《赞 歌》、《真真假假》、《太子村的秘密》、《谌容 谌容 小说选》、《谌容 谌容中篇小说集》,以及《谌容 谌容集》 谌容 谌容 等。她还发表过一些散文。 谌容善于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开掘出重大的社会主题, 谌容 追求小说的诗意美和艺术表现的新颖独到,格调清 新明丽、委婉细腻、朴实深沉。
2、《哦,香雪》的情节、人物、主题
台儿沟 香雪
2、《哦,香雪》 2、《哦,香雪》的创作特色
1)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 叙述者位置: 叙述者位置:城市人 2)浓郁的抒情色彩 景物描写 心理描写 叙述结构 :以感情抒发为内在逻辑 3)情感基调 清新、婉丽、优美、 清新、婉丽、优美、纯净的 寄予了作者对时代现实的严峻思考 4)独特的创作意蕴 赞美现代化进入民间社会
女性激愤的呼声: 方舟》 三 女性激愤的呼声:《方舟》
1、作者简介 张洁,原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幼年丧父, 张洁 原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幼年丧父, 原籍辽宁抚顺 从母姓。1978年发表处女作 年发表处女作《 从母姓。1978年发表处女作《森林里来的孩 引起文坛注目。1979年加入中国作协 年加入中国作协, 子》引起文坛注目。1979年加入中国作协, 同年发表的短篇小说《 是不能忘记的》 同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 触及爱情与伦理道德的关系这一敏感问题, 触及爱情与伦理道德的关系这一敏感问题, 引起文坛的大反响。1980年调北京电影制片 引起文坛的大反响。1980年调北京电影制片 厂工作。后为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 厂工作。后为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现旅 居美国。出版有《张洁小说剧本选》 居美国。出版有《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 散文集《 是不能忘记的》 方舟》 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 张洁( 张洁(1937 中短篇小说集《祖母绿》 长篇小说, 中短篇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 重的翅膀》 只有一个太阳》 无字》 重的翅膀》 ,《只有一个太阳》,《无字》; -) 散文集《在那绿草地上》 游记《 散文集《在那绿草地上》;游记《一个中国 女人在欧洲》等作品集。 女人在欧洲》等作品集。

新时期文学(1976年

新时期文学(1976年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肯定“实践是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评两个“凡是”,要求 “解放思想”;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提出党 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文艺界拨乱反正和艺术自由的提倡

1977年至1979年,政治的拨乱反正也贯彻到文 艺领域。集中清算了“四人帮”的极左文艺观念。 文艺组织恢复工作。文学刊物相继复刊。一批被打 倒的作家“归来”,重新获得了创作的权利和自由。
茂和他的女儿们》、梁晓声《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②对改革现实的近距离反映:
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
贤亮《男人的风格》、路遥《平凡的世界》、贾平 凹《浮躁》
③知青题材
从维熙《北国草》、叶辛《蹉跎岁月》、张抗抗
《隐形伴侣》、梁晓声《雪城》、老鬼《血色黄 昏》、张承志《金牧场》
主体性的认识和人的主体性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2、文化寻根的讨论。文学论争从纯粹的文学作品
变化到纯粹理论的争鸣。文学在现代化的过程中, 显示出强烈的本土意识,出现了“文化寻根”热等, 出现了以地域文化为明显标识的作家。如韩少功、 李杭育、郑万隆等。 3、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 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学史” 专栏,陈思和、王晓明主持。重写文学史,是80年 代
1、历史小说热
姚雪垠《李自成》(二、三)、徐兴业《金瓯缺》、
凌力《星星草》、《少年天子》、任光椿《戊戌喋 血记》、蒋和森《庚子风云》
2、革命战争题材
魏巍《东方》、《地球的红飘带》、黎汝清《皖南
事变》、孟伟哉《昨天的战争》
3、现实生活题材
①对“文革”年代的描写与反思:
莫应丰《将军吟》、蒋子龙《蛇神》、周克芹《许

[人到中年 谌容]谌容

[人到中年 谌容]谌容

[人到中年谌容]谌容谌容篇(1):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微小说写作基础一、什么是微型小说微型小说是指小说中,篇幅最小,少则几十字,多则千字左右;内容单一,一般只撷取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人生中的一个精彩瞬间,社会的一个小角落.给以聚焦,放大,以反映社会,表现人生的小说。

它又有超短篇、极短篇小说、袖珍小说、瞬间小说、一分钟小说、千字小说之称。

这类小说的最显著特点是“微”“小”.颇像雕刻中的“微雕”。

二、微型小说的类型微型小说由于短小灵便,便于吸收各种文学艺术长处,因此,在艺术结构形态上,也出现了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发展态势:有事件式的(如鲁迅的《一件小事》),有场面式的(如鲁迅的《示众》),有特写式的(如谌容的《总统梦》);有颂扬式的(如航鹰的《地毯》),有抨击式的(如蒋子龙的《看护》),有讽刺式的(如许世杰的《关于申请添购一把铁壶的报告》);有怪诞式的(如王蒙的《扯皮处的解散》),有象征式的(如王哲的《蓝窗帘》),有哲理式的(如白小易的《客厅里的爆炸》),有寓言式的(如王蒙的《善狗与恶狗》);有书信式的(如吴若增的《又及》),有公文式的(如陈序初的《捉奸报告》);有蒙太奇式的(如周锐的《站牌与糖葫芦》)。

三、微型小说写作的基本要求1.微小单一。

微型小说篇幅小,字数少,不可能容纳较多的较复杂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只能重点突出一个人物性格的一个小侧面.写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情节简单,场面集中,把笔力聚焦到一个点上。

像谌容的《总统梦》,对政府三令五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社会热点问题.聚焦到一个还需要母亲帮着穿衣的小学生“梦”里来展现。

2.以小见大。

微型小说虽然写的只是人物的一个小侧面.事件的一个小片段,生活的一个小场面,却应该从时代的角度、社会的角度、历史的角度、哲学的角度、人生的角度加以审视,予以观照,以揭示生活的底蕴、人物的灵魂、深刻的主题、浓厚的情韵、深永的意趣。

如鲁迅的《一件小事》,尽管只写了生活中的一个交通小事故,却表现了人力车夫的胸襟和品格,情怀与气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谌容-谌容简介
“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第一个伟大代表”是马克西姆·高尔基,即“痛苦的马克西姆”。

中国新时期文坛上重要的女作家谌容,看来也该姓高尔卡雅。

即使不读
她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不了解她的简历,只要看看她那被中医称作“肾虚”或“气滞血淤”的
黑眼圈,和她两指夹着的香烟,你就会隐约感到她身心可能遭受过的痛苦。

在她这
种年龄的知识女性中抽烟的不多,凡抽烟的大多有些坎坷的经历,从事着沉重的精
神劳动,也都颇有些女丈夫气。

大器晚成
谌容于1936年10月3日在湖北省汉口出生后刚满九个月,就被中国历史上的“七
七”事变卷进了动荡的生活。

在从武汉到成都,到重庆乡下,到北平,又返回重庆
的颠沛流离中,她度过了自已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她成名后多次对采访者说过“我
没有牧歌式的童年”,她给自已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陆文婷们或惠莲们安排了孤苦寂
寞的童年,大概就是在表达她自己对“童年”二字的理解和感受吧?当然,她的
“根”是在四川,祖籍是她从未去过的巫山。

所以她让《永远是春天》里的男主人
公李梦而用川菜为女儿山妮饯行。

但她的很多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里回旋着的是纯正的京腔京韵,
她甚至以北方人的耳朵和心理,感觉出拖长的川腔里风趣幽默的成分,她把这口音
给了研究外国文学的沈志业,使他
得以借此在小说《真真假假》中的政治学习会上
严肃地扮演一个令人捧腹的角色,达到她对“文革遗风”调侃的目的。

谌容看来,浪迹
天涯的人生旅程把这个川妹子改变得颇有些忘本了。

她生命的航程中重大的转折点是重庆解放后的1951年。

当时这个梳着两条小辫
于的大眼睛初中学生“立志脱离家庭,参加工作”。

她要摆脱的那个家庭,曾给她
起过很典雅、很封建的名字:德容;那个家庭还有一个毕业于中国大学法律系、当
过国民党法官的父亲。

中断学业,自食其力,不知她当时是否感到过痛苦,但这样
的政治抉择对一个十五岁的小姑娘来说是够严峻、够沉重的。

她先后考取了部队文
工团和西南工人出版社,家庭的熏陶令她在歌舞和书籍之间更钟情于后者,于是这
个出版社门市部的小小营业员,便常常背着书沿着嘉陵江走向工厂矿山去卖书,从
此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以至过了三十年她成名后,人们得以借“从卖书到写书”
之题大作文章。

也许1952年在西南工人日报社读者来信组工作,白天分发来稿来信、
夜里记录广播新闻之余拼命读书的谌容,并不曾有过当作家的自我设计,但她自修
了俄语和全部高中课程,广泛涉猎了解放区文学和苏联文学,于1954年考上了当时
的北京俄文专修学校,成为新中国第一批调干大学生,实际是为日后登上文学殿堂奠定了基础。

起初她似乎很顺利地走上了另一条
道路:读书,入团,结婚出中
央机关,而北京市的中学也不敢接纳一次次晕倒在讲台上的病号,她只好回到北京
市教育局,吃“劳保”,待分配。

疾病的折磨,生活的孤独,“闲”的惨痛,成为
她人生舞台上最不堪回首的黑暗一幕。

为了寻找精神寄托,她读书,集邮,习画,
听戏,操持家务,这一切都丰富了日后她写作的小说的细节,却没能使她的灵魂得
到解脱。

虽然拿着“劳保”在家中做贤妻良母的,无论是六十年代还是九十年代都
大有人在;虽然在《真真假假》里谌容写过“烹调是通向家庭幸福的桥梁”;虽然
她多次让自己笔下的陆文婷们、阿璋们抒发对丈夫、儿女和家庭的歉疚、负债的感
情,但作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的新中国女性看来,“烹调蒸煮、缝纫洗涤”“只
是家庭的需要,并不是社会所需要的。

我毕竟还是一个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