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学或国子监
2010年导游考试北京主要景点第十章考点知识:国子监

第十章孔庙和国子监第二节国子监一、历史沿革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古代国子监称太学、国子学。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士”,于元朔五年(前124)正式建立太学。
西晋时晋武帝成宁二年(276),又在太学之外,为门阀士族子弟专设国子学。
北齐时改称国子寺。
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
隋炀帝时改称国子监。
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分别设监管理。
明清两朝仅设国子监,兼具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关的两重功能。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年间(1297—1307),明英宗正统年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建扩建。
清乾隆年间又进行了改造,增建了辟雍,形成今天的格局。
历经元、明、清三朝,至今国子监已有700年的历史。
明清两代监学合一,既为中央大学,称国学、太学;又是官署衙门,称国子监。
国子监与其东侧的孔庙构成“左庙右学”之制,所以又称之为“庙学”。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废除科举制度以后,改革旧教育体制,成立了学部,国子监的各项职能归学部执掌。
国子监从此完成了历史使命。
二、国子监的布局国子监位于北京东城区成贤街中部,孔庙西侧,总面积3万平方米,坐北朝南,共有三进院落,其布局可用“三院六堂中辟雍,东西两厢敬一亭”来概括。
(一)前院国子监正门叫集贤门。
门前东西各立跨街牌楼一座,上题“国子监”三字。
牌楼原为木质,民国时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敷以彩绘。
集贤门内即国子监的第一进院落。
院东有持敬门通孔庙,西为现在的北京少年儿童图书馆。
以前院内东西侧还有乾隆年间建成的,为辟雍供水的水井和井亭,水井功能至今不废。
院北正中为太学门。
(二)中院太学门平日不启,专为皇帝亲临使用,日常国了监师生只能走两边侧门。
进太学门即国子监的中院,国子监的主要建筑都集中在这个院子里。
以中间的辟雍大殿为中心,东西侧有六堂,南为四柱三楼琉璃牌楼,上面南侧书“圜桥教泽”,北面书“学海节观”。
左右有碑亭、钟鼓亭。
论明清国子监的管理制度

论明清国子监的管理制度2011级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专业刘璇国子监:简称“国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
我国唐代设立的管理中央官学的教育行政机构,是我国最早的专门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
明清时代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俱国子学性质。
1905年设学部,国子监遂废。
国子监是朝廷培养官吏的场所,教师是培养合格官吏的桥梁与纽带。
明清政府对教师的管理十分严格。
首先,对教师统一的聘任标准。
要求教师对上“竭忠”老成,对监生要以身作则,对教事要严立课程,用心讲解,以臻成效。
如果教师在工作中怠惰失职,以致使监生有戾规矩者,举觉到官,定有责罚。
明统治者认为祭酒、司业为“表率之职”,“务选天下学明行修望重,海内所向慕,士大夫所依归,足以师表一代,名盖一时者”。
其次,加强对教师的业务考核和思想监督。
根据教师对经书的掌握程度和讲解水平决定其职位的升降。
国子监通过严格审查老师讲义,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控制。
王夫之说:每值讲之前一日,具讲义稿呈内阁及勋爵和经筵者阅订,有痴句,则批驳令自改正。
改已,复编呈之。
虽至再三必改定,乃缮写一本呈。
这种对教师的监督审核制度,在明代已成定制,到清代的顺治、乾隆年间更为严格。
比如乾隆曾敕谕国子监祭酒、司业等说:“夫端学术,育贤才,厥惟师儒之功,正身心,修德业,以为国家用,诸生其可弗勉哉! ”他要求教师“严督诸生”,“尽心训诲”,“身体力行”,“以身先之”。
国子监的学生通称监生。
明清太学,对监生的管理非常严格。
为了训练和管理监生,单独设监丞一职,“纠察”师生言行,监丞对学生不仅有审判权,而且还有执行刑罚的权力。
尤其是明代,对监生惩罚极严极重,刑罚种类有痛决、充军、吏役、枷镣终身、饿死、自缢、枭首示众等。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必跪而请授,否则送“绳愆厅记之”。
这种严酷的监规,学生不仅要遵守,还要熟记勿忘,否则不是以“礼法”惩办,就是监禁绝食,“非背讫监规不得支馔。
”明清国子监对学生进行严密的思想控制。
中国古代的国子监

亦师亦友
在国子监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 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不仅传授知识 ,还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成长,为学生 提供指导和帮助。学生则尊敬教师, 虚心学习,积极向教师请教问题。
教学相长
国子监注重教学相长,鼓励教师和学 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通过与学 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 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学生 则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加深对知识的 理解和应用,提高学习效果。这种良 好的师生关系和互动为国子监的教学 质量和学术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
记。
书法课程
重视书法教育,培养学生的书 写能力和审美观念。
射御课程
作为六艺之一的射御,在国子 监中也有相应的课程设置,培 养学生的武艺和军事素养。
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01
02
03
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教师讲授课程内容,学生 需自行研读相关经典,形 成自学能力。
定期考核
国子监定期举行月考、季 考和年考,检验学生的学 习成果。
六堂
位于彝伦堂东西两侧,分别是率性 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 义堂和广业堂,是国子监学生自习 和住宿的场所。
空间布局与规划
前导空间
国子监的入口部分设有前导空间,通过牌坊、门楼等建筑元素引导人们进入主体建筑区域 ,营造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
中轴线布局
国子监的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布局,从南到北依次为照壁、大门、辟雍、彝伦堂等主要建筑 ,形成一条明显的视觉通廊。
民间教育的兴起
随着民间书院的兴起和私塾的普及,民间教育逐渐取代官学成为主要 的教育形式,对国子监的地位构成了挑战。
对现代教育制度的借鉴与反思
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现代教育制度应借鉴国子监 的历史教训,注重教育内容 的多元化和综合性,既要传 承传统文化,也要关注自然
【知识】国子监是个什么样的机构

【知识】国子监是个什么样的机构?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主要职责是协助国家举行科举考试,负责对国家最优秀学子的教育工作,规范士子的德行、操守,也有一定的监国功能。
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在先秦以前,虞舜时称上庠,五帝时称成均,周代称辟雍,汉以后称太学。
隋朝初期设立国子寺,不久改称国子监,并同时赋予主管全国教育行政职能。
而在以前,太常兼有管理全国教育事务职能。
隋、唐等朝国子监内往往又设太学、国子学等。
宋时,只招收七品以上的官员子弟为学生。
明初先设国子学,不久改设国子监。
清末设立学部(民国以后改为教育部),废除科举制度,国子监撤销。
国子监亦招收有世界各地留学生,朝鲜、俄罗斯、日本等国遣员来华,故设有号舍,专供留学生居住。
隋初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国子学与太学并立,是专门研习儒家经典的经学学校。
唐承隋制,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六学,为传授儒家经典经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自中华书局出版《中国人应知的哲学常识》(统筹:启正;编辑:松露)。
汉朝的太学国子学体现制度型

汉朝的太学国子学体现制度型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一说西周),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属国子监。
国子学。
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始设,与太学并立。
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
北齐改名国子寺。
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
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
唐宋亦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
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分别称国子监。
明清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设学部,国子监遂废。
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与太学,名称虽异,历代制度亦有变化,但俱为最高学府。
惟当两者并设时,国子学之教育对象乃属于更高级统治者之子弟。
汉朝大力发展教育,兴办学校,他们借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教育体系的特点,大力推广私学,放宽教育政策。
同时也兴办官学,兴起和完善了官学和私学两套教育体系。
汉朝的官学已经有了非常完备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最高等级的官学名为“太学”,是当时学习儒家经典的最高等学府。
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
规定儒家经典为学校教材,进一步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元朝 国学联

元朝国学联
元朝的国学(太学)是指蒙古族的官办最高学府。
蒙古建国之初,尚未文治,国家治理方式相对简单粗暴,主要由贵族议事、札鲁忽赤(断事官)掌握行政、司法大权。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继位,推行汉法,建立了一套较完
整的国家体制,国学教育也渐次展开。
1269年,元朝政府设立了“国子学”,以《九经》作为教材,以“明理务
治本统,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治心”为其教育目标。
1271年,国子学改
称“国子监”,负责教导太学生。
国子监的学生被称为“国子生”,其入学资格限于七品以上官员子弟。
由于元朝重视实用科学,国学教育并不限于传统的儒家经典,而是涵盖了医学、天文学、算学等科目。
同时,元朝政府还设立了专门培养官吏的机构,如宣政院、中书省等,这些机构也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实践机会。
此外,元朝政府为了更好地宣传教化,还下令在各州县设立学校,称为“州学”或“县学”,由政府委派教师进行授课。
这些学校与国学相互补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官办教育体系。
总的来说,元朝的国学教育虽然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但其教育内容和形式与传统的汉族教育有所不同,更注重实用科学和职业教育。
同时,元朝政府也积极推动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如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学校,推广蒙古文字等。
国子监历史及简介

国子监历史及简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国子监是我国古代的教育机构,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是专门用来培养皇族贵族子弟的学校。
国子监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之一。
下面将为您介绍国子监的历史及简介。
国子监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设立的是太尉史官府,主要用来教育皇族后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子监不再只对皇族子弟开放,也开始对士大夫子弟招生,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学府。
国子监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经义、文学、史学等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知识,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和才华。
隋唐时期,国子监发展成为官办学校,设立了讲学和举行考试的规程。
唐朝时期,国子监成为了六部官学,由尚书省管理,每年招收朝廷官员子弟以及有志于进仕的士人。
唐代国子监有“东五门、西五门”之称,其中东五门以学士为主,西五门以博士为主,培养了一大批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
宋代时期,国子监的地位更加凸显,成为了官方继续教育和选拔官员的主要场所。
元明清三代,国子监不断完善和改进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了一批重要的政治家、学者和文化名人。
其中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设立“国子监公卿学宫”,招收全国各地的学子,推行“太学士”,“国子监生”等制度,对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康熙年间,国子监改名为圣学,直到清末废除。
国子监的历史绵延了两千多年,见证了中国教育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今,国子监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但是其精神依然留存。
我们不能忘记国子监曾经的辉煌,也应该继承其教育理念,培养优秀的人才,传承中华文化。
【2000字完】第二篇示例: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官办教育机构,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的一所大学。
国子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在隋朝时期开始设立有太学、太学监、国子监。
国子监由宋代开始成为了太学监的别称,专门用来培养各地的选才,在中国封建社会扮演着重要的教育机构。
国子监一般设立在京城,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声望,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学府之一。
唐朝国子监管辖

唐朝国子监管辖
唐朝国子监是当时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位于长安城(今西安市),负责管理全国的教育事务。
国子监下辖六个门类,统称为“六学”,这六学分别是:
1.国子学:主要招收三品以上官员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入学,重点学习儒家经典。
2.太学:主要招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学习内容同国子学,以五经分业。
3.四门学:主要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及有才能的平民子弟,传授儒家经典。
4.律学:培养法律人才,教授律令、刑法等知识。
5.书学:培养书法人才,教授书法、篆刻等技艺。
6.算学:培养数学人才,教授算术、天文等知识。
国子监的最高教育行政长官为祭酒,副官司业负责协助管理。
国子监的学生在学习成绩合格后,可参加尚书省的科举考试,进而担任官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体介绍第 1 页国子学或国子监,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
国子学的设立相对于“太学”而言,除了是国家传授经义的最高学府外,更多的承担了国家教育管理的职能.
历史足迹
西周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称为“太学”,汉武帝设置“太学”也是承袭了传授儒家经典最高学府的功能。
西晋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初立国子学。
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之始。
隋开皇初年,决定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开皇十三年(593) 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
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唐设国子学。
贞观元年(627)唐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
监内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
宋沿唐制,分设西京国子监、东京国子监,增辖武学。
宋代国子监亦屡易其名,有时称国子监,有时称国子学,其职能具有二重性,一是作为官学最高管理机构,二是生徒就学的最高学府。
明清改国子学为国子监。
明朝国子监创于明太祖初定金陵之时,即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
后太祖建都南京,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改学为监,故称国子监。
清因明之旧制,世祖始修葺北京国子监。
但清朝末期日趋腐败,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致于积重难返。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国子监归入学部。
北京国子监
北京国子监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15号,与孔庙和雍和宫相邻。
国子监街两侧槐荫夹道,大街东西两端和国子监大门两侧牌楼彩绘,是北京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
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
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主要建筑
集贤门
国子监敬一亭集贤门,国子监的大门,门内院子东西设有井亭,东侧的持敬门与孔庙相通。
太学门
进入国子监的第二门,太学门。
进入后就是国子监的第二进院落。
里面有琉璃牌坊,辟雍和彝伦堂。
琉璃牌坊
走过太学门,就是国子监二门内大型琉璃坊牌坊,他是北京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
第 2 页
总体介绍
坊。
正反两面横额均为皇帝御题,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
位于集贤门内,是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正面额书“圜桥教泽”,阴面为"学海节观",彩画华美,是北京唯一不属于寺院的琉璃牌坊。
琉璃牌坊辟雍
国子监辟雍
琉璃牌坊辟雍,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
建于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
四面开门,设台阶六级。
辟雍周围环绕著长廊,四面架设精致的小桥横跨水池使殿宇与院落相通,这种建筑形制象徵著天圆地方。
乾隆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以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六堂,是位於辟雍左右两侧的33间房,合称为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
彝伦堂
彝伦堂内的王码学校彝伦堂,位于辟国子监彝伦堂雍以北,元代名为崇文阁,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并改名为彝伦堂,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之后,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
敬一亭
敬一亭,位于在彝伦堂之後,是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
建于明嘉靖七年,设有祭酒厢房和司业厢房和七座御制圣谕碑,是国子监祭酒办公的场所。
十三经刻石碑
共190座,原立于东西六堂,现珍藏于国子监与孔庙的夹道内。
这些石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十三部,计63万多字,为我国仅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
我国石刻经书始于汉代,该部石经由蒋衡书写刻于乾隆年间,故又有乾隆石经"之称
小知识
国子监之“监”不读兼
“监”作监察、监视、监狱解时读平声jiān(兼),用作官名、官署名时读去声jiàn(荐)。
结尾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
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中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