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放大镜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1《放大镜》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1《放大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这一节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课第一节,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放大镜的特性,探索放大镜的原理,以及了解放大镜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事物也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但学生在使用放大镜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对放大镜的原理和应用也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让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放大镜的原理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学会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科学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的原理和应用。
2.难点:放大镜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放大镜的特性,发现放大镜的原理。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放大镜的原理。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实验材料。
2.学具:放大镜、实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放大镜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演示放大镜的特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放大镜观察实验材料,验证放大镜的原理。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放大镜的原理和应用。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6.小结(3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放大镜的原理和应用。
7.家庭作业(2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进行记录和总结。
《1.1 放大镜》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上册

《放大镜》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功能;2. 掌握使用放大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通过观察实践,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作业内容1. 观察任务:学生利用提供的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体,如文具、书本、纸张等,发现并记录放大镜下的新奇世界。
要求观察细致,并拍照或画图记录观察结果。
2. 实践任务: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清单,动手制作简单的放大器,如纸杯、纸板、放大镜等,并尝试使用自制放大镜来观察物体。
要求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思考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并记录制作过程和结果。
3. 探索任务:学生利用自制放大镜在校园或社区进行实地观察,寻找新的观察对象,如昆虫、植物等。
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放大镜来解答。
三、作业要求1. 观察任务:学生需认真观察身边的物体,并拍照或画图记录观察结果。
观察时要保持安静,以免影响其他同学。
2. 实践任务:学生需按照材料清单制作出简单的放大器,并正确使用自制放大镜进行观察。
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需思考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并尝试解决遇到的问题。
3. 探索任务:学生需在校园或社区进行实地观察,寻找新的观察对象。
在观察过程中,学生需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放大镜来解答。
同时,学生需注意安全,遵守学校和社区的规定。
4. 作业完成后,学生需提交观察记录、制作过程和结果的照片或画图作品,以及一篇总结报告。
报告需阐述自己在观察、实践和探索过程中的发现、思考和感悟。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观察记录是否细致、准确;制作过程是否合理、实用;探索过程中是否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报告是否清晰、有条理、富有感悟。
2. 评价方式: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品进行评分,并结合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3. 评价结果:优秀作品将在班级和学校内展示,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同时,教师将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1.1放大镜》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上册

《放大镜》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放大镜》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提高其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放大镜》的相关内容,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2. 观察实践:学生需在家中准备一个放大镜,选择家中常见的物品(如硬币、植物叶片等)进行观察,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细节。
3. 制作观察报告:学生需将观察到的细节整理成观察报告,包括观察对象、观察时间、使用放大镜的倍数、观察到的细节以及自己的感想。
4. 小组讨论:学生需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察报告,互相交流使用放大镜的经验和感受,并探讨如何更好地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三、作业要求具体要求如下:1. 学生必须完成预习任务,了解放大镜的基本知识。
2. 学生需在家中使用提供的物品进行实际观察,并保证观察记录的准确性。
3. 观察报告需字迹清晰,内容详实,能够反映出所观察对象的细节特点及个人感想。
4. 小组讨论时需积极参与,与小组成员充分交流,互相学习。
四、作业评价评价标准如下:1. 预习任务完成情况:是否提前预习了相关内容,对放大镜有基本的了解。
2. 观察实践:是否在家中进行了实际观察,并准确记录了观察到的细节。
3. 观察报告:报告内容是否详实,字迹是否清晰,是否能够反映出所观察对象的细节特点及个人感想。
4. 小组讨论:是否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与小组成员充分交流,互相学习。
五、作业反馈作业反馈如下: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对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指导。
2.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表扬和展示其作品。
3. 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将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促使其改正错误并提高完成质量。
4. 师生将通过课堂讨论、互动问答等形式对作业中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和巩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1《放大镜》说课稿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1《放大镜》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课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放大镜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科学实验感兴趣,乐于参与实践活动。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技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放大镜的使用技巧。
2.难点:放大镜的制作方法和放大镜在实际应用中的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来解决问题。
2.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放大后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放大镜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3.制作: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制作方法,动手制作放大镜。
教师进行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应用:学生用制作的放大镜进行观察,体验放大镜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巩固学生对放大镜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原理:光的折射•制作方法:透明材料、凸透镜、支架•使用方法:观察、调整焦距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能熟练掌握放大镜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2.学生能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放大镜的原理。
3.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能有效利用放大镜解决问题。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1《放大镜》说课稿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1《放大镜》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等活动,了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材以生动有趣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符合小学科学教学的要求。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科学探究有较高的兴趣。
但在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2.难点:放大镜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实际操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和分组合作教学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放大镜的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放大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的作用和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活动1:观察放大镜。
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放大镜的放大效果。
3.探究活动2:实验探究放大镜原理。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放大镜对物体的放大效果,引导学生发现放大镜的原理。
4.探究活动3:制作简易放大镜。
让学生动手制作简易放大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5.探究活动4:创新实验。
让学生运用放大镜进行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 放大镜 -教学课件

放大镜中间、边缘厚度不同与放大 镜的倍数有关系吗?
放大镜中间厚度、边缘厚度不 同,和放大镜的倍数有关系。
中间和边缘的差越大, 放大镜放大倍数越大; 中间和边缘的差越小, 放大镜放大倍数越小。
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
1.先测量同一个物体放大前的大小。 2.用厚度不同、大小相同的放大镜放大同一个物体。 3.测量放大后物体的大小。 4.测量出每个放大镜最厚与最薄处的差。
测量数据
透镜 A B C D E F 放大镜 2.6 7.8 10 7.8 2.6 普通玻璃 2.8 2.8 2.8 2.8 2.8 近视镜片 2.4 2.2 1.9 4.4 3.4 2.3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
中间厚、四周薄
普通玻璃镜片的特点
中间和四周一样
近视镜镜片的特点
中间薄、四周厚
放大镜
因为凸透镜有放大的功能, 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 所以放大镜具有放大功能。
放大镜的特点
1
2
3
汇报
透明
汇报
汇报
不同放大镜它们中间的厚度和 边缘的厚度都不相同。
透镜
像放大镜镜片这样,透过 镜片能看到镜片后边的物体, 这样的镜片叫做“透镜”。
凸透镜
像放大镜镜片这样, 中间厚,四周薄的透镜, 叫做“凸透镜”。
放大镜的特点
放大镜是“凸透镜”,具 有中间厚,四周薄的特点。
1 1.3厘米 2 1.5厘米 3 1.8厘米
中间最厚
8.1毫米 9.2毫米 10.9毫米
四周最薄
3.6毫米 3.3毫米 2.6毫米
相差
4.5毫米 5.9毫米 8.3毫米
发现
放大镜最厚处与最薄处差越 大,放大镜放大倍数越大。
《1.1 放大镜》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上册

《放大镜》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对放大镜有基本认识,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功能。
2. 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提高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习惯。
二、作业内容1. 观察任务:要求学生回家后,利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体,如植物的叶子、动物的毛发、自己的手指等,记录观察到的细节。
2. 实验任务:学生可自行设计一个小实验,如观察水中的微生物、观察金属表面的锈迹等,使用放大镜进行详细记录。
3. 查阅任务:学生可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了解放大镜在生活和科研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科学知识。
三、作业要求1. 观察任务需真实记录观察到的细节,可使用图片或文字形式提交作业。
2. 实验任务需注明实验目的、步骤、观察结果和总结,形式不限。
3. 查阅任务要求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字数不少于500字。
4. 作业应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如不能按时提交,需及时告知。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观察任务的提交应以图片或文字形式展示观察到的细节,实验任务应包括实验目的、步骤、观察结果和总结,查阅任务应以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为主。
2. 评价方式:教师根据提交的作业进行批改,给出相应的评价分数。
对于优秀作业,可以班级或全校范围进行展示。
3. 评价反馈:对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改进。
同时,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指导。
五、作业反馈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完成作业,我们将定期公布作业完成情况及评价结果,并给予优秀作业者适当的奖励。
同时,我们也将听取学生对作业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不断改进和优化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认真对待本次作业,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
我们期待着看到你们的精彩作业!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巩固学生对放大镜的认识和使用,掌握其放大、透视的特点。
2. 通过观察实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科学精神,树立热爱科学的观念。
1.1《放大镜》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六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七、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
- 观察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如是否主动提问、参与讨论、完成实验等。
- 评估学生对放大镜原理的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 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如是否能够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并记录结果。
- 关键词:观察、焦距、稳定、操作技巧
- 句描述:使用放大镜时,要调整焦距以获得清晰的图像,同时保持放大镜的稳定,避免图像模糊。
③ 放大镜的观察结果分析
- 知识点:观察技巧、记录方法、结果分析
- 关键词:观察技巧、记录、分析、详细描述
- 句描述:通过放大镜观察物体时,要运用观察技巧,详细描述和记录观察结果,进行结果分析。
4. 作业完成情况
- 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如观察记录的详细程度、准确性等。
- 评价学生对作业中问题的思考和解答,通过作业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5. 教师评价与反馈
- 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随堂测试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 提供具体的反馈和建议,指出学生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如是否积极发言、提出观点等。
- 评价学生对放大镜应用案例的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的成果展示来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3. 随堂测试
- 设计一些关于放大镜原理和观察技巧的测试题目,通过学生的答题情况来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 测试题目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2. 课中强化技能
- 教师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 大而清楚。
目不动 镜不动
物动
肉眼看到的电视机屏幕
放大镜下的屏幕
放大镜下的屏幕
用放大镜看看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 像。会发现:屏幕上的颜色是由:红、 蓝、绿三种颜色组成的。
我们的新发现
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 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二、有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
精密仪器 修理工 观察植物 的花或种子
物证检验
农业科 技人员 观察现场找到 的纤维和指纹 公安人员 放大镜 古玩收藏
观察土壤
玉石 检验
牙医
珠宝首饰 鉴定买卖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 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 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1、(
C
)发明了眼镜。
A、格罗斯泰斯特
B、牛顿
C、培根
2、下面是不同放大镜的侧面图,其中( B )放 大镜的放大倍数最大。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放大镜的结构
( 镜 凸 透 片 镜 )
镜 框
镜 柄
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拆除危险 物品
观察病虫 害 考古研究 文物
光学仪器 的镜头
汇聚光线 取火
查看比例 尺较大的 地图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 多的信息。
练一练:
1、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 放大 。人们把放大镜叫做 凸 透镜。 2、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 、 中央厚 、 边缘薄 。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 水晶 琢磨而成的。最早提 出放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 格罗斯泰斯特,能增进视 力的眼镜是由
培根 设计制造的。
1、我们可以把放大镜移至眼前,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 判 断 √ ) 而清晰。( 2、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 √) 3、中间厚两边薄的透明物体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 √ ) 4、放大镜越大,放大的倍数也一定越大。( × ) 5、近视镜的镜片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 ) 6、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 息。( √ )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 泛使用。
我们的研究成果
放大镜镜片
特点是透明、 中间厚边缘 薄(凸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于放大镜的发明
弗兰西斯· 培根
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
关于放大镜的发明
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 体的影响,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 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 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 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