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禅诗的意境
禅意深远的经典诗句

禅意深远的经典诗句引言经典诗句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有许多禅意深远的诗句,蕴含了智慧和启迪。
这些诗句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婉约的意境,表达了人们对生活、自然和心灵的思考和追求。
本文将深入探讨禅意深远的经典诗句,分析其中的内涵和背后的哲理。
禅意与诗歌禅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诗歌则是表达情感和思维的独特形式。
禅意与诗歌的结合,使得经典诗句具备了更深远的哲理意义。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禅意深远的经典诗句: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一》(唐·陶渊明)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3.推窗望月明,举头思故乡。
——《枫桥夜泊》(唐·张继)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明·文天祥)这些诗句中,禅意与诗歌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给人以无限的思考和启发。
禅意诗歌的内涵禅意诗歌的内涵丰富而深邃,表达了人类对于自然、存在和人生的思考。
以下是禅意诗歌的主要内涵:无常禅意诗歌强调的是万物无常的性质。
时间流转、世事变迁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应当接受和领悟这一真理,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起伏和变化。
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表达出时间的无常和流动。
虚静禅意诗歌追求的是内在的虚静和心灵的宁静。
通过静心凝视自然景物,诗人企图超越物象的表象,把握生命的本质。
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河秋夜横,海上千木暗。
”表达了对虚静境界的追求。
自然禅意诗歌融入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崇敬。
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看作是和谐共生的,诗人在面对自然时感到无尽的启示和思考。
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送别》中写道:“曾是寒梅傲雪腻,今非,当时已垂泪。
”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命变迁的感慨。
悟道禅意诗歌通过抒发心灵的愿望和追求,表达了对人生、智慧和境界的追逐。
诗人试图通过文字传达禅宗的智慧和开悟,引导人们寻找内心的平和与宽容。
楚山禅诗一首解读

楚山禅诗一首解读
【最新版】
目录
1.楚山禅诗的概述
2.楚山禅诗的主题与风格
3.解读楚山禅诗一首
4.总结
正文
楚山禅诗是中国禅宗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唐朝,流传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楚山禅诗以山水为主题,以简洁、淡泊、自然的语言表现禅宗思想,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
楚山禅诗的主题与风格,可以用“静、净、境”三个字来概括。
静,即宁静、清静。
楚山禅诗中的山水,常常被描绘成静谧、幽静的景象,以此表现出禅宗追求的清静境界。
净,即清净、无染。
楚山禅诗中的山水,被描绘成没有尘埃、没有污染的净土,以此表现出禅宗追求的清净境界。
境,即意境、境界。
楚山禅诗中的山水,被描绘成具有深刻意境的景象,以此表现出禅宗追求的意境境界。
下面,我们以一首楚山禅诗为例,解读其意义。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描绘了登高远望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追求更高境界的愿望。
在这首诗中,楚山被描绘成高耸入云的山峰,黄河被描绘成奔腾入海的江河,以此表现出诗人面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向往。
诗人通过登高远望,想要穷尽千里风光,表现出对更高境界的追求。
最后,诗人用“更上一層樓”来表达自己追求更高境界的决心和信心。
楚山禅诗是中国禅宗诗歌中的代表作,以山水为主题,以简洁、淡泊、自然的语言表现禅宗思想,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
楚山禅诗的主
题与风格可以用“静、净、境”三个字来概括。
禅诗二十首道尽人生哲理(禅诗七绝最佳古诗词)

禅诗二十首道尽人生哲理(禅诗七绝最佳古诗词)有网友问禅诗二十首道尽人生哲理,下面小编就以1504字给大家详细介绍禅诗七绝最佳古诗词,预计阅读需要4分钟!前几日,一个好友问了我一个颇有意思的话题:为何现在跑到寺里出家的人,越来越多了?的确,这两年,我听到了很多这样的新闻,包括一些北大、清华的高材生,不管他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我觉得都是他们个人的决定,我们这些外人很难说他是对是错;而仔细分析这个现象,我们会发现:内心的平静,是很多现代人的追求。
树欲静而风不止,真正的宁静从来都不关乎耳边是否有声音,而是一种发自人类心底的状态,在平静中,有一种平静的力量,可以让我们不迷失在急躁中。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抛下一切去寺庙修行并不现实,但时不时品几首禅诗,寻找内心的宁静也不是难事,本期小美就给大家分享两首富有哲理的禅诗,一首是关于寒夜垂钓,一首是关于冬日赏月,它们都表达了一种从容淡定的生活之美,真正的宁静就在人们的心中。
一:钓鱼诗《船子和尚偈》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位来自唐代的和尚,他的和尚名叫德诚,曾师从弘道燕燕禅师,经过30年的禅修,他找到了一条船,在松江和珠京之间航行,他以过江为职业,因此得名船和尚,因为他是一位高僧,许多人慕名而来,他以渡船为榜样,教人行善。
这首诗是他在渡船上时写的,那天晚上,水岸静悄悄的,他难得有时间放松,就拿了一根鱼竿,独自在河边钓鱼,高僧钓鱼当然不是为了鱼,也不是为了钓鱼,而是为了冥想。
前两句已然禅意盎然,长长的丝纤垂入水面,激起层层涟漪,这些涟漪从圆心向四面八方开放,让水面呈现出一派波涛起伏的奇妙景象,看到这样的景色,有三个静:水面平静,周围环境安静,诗人的心安静,垂钓环境与禅意环境在这波光影中完美融合,字里行间藏着一颗禅意。
最后两句有更深的禅意,冷水自然是无鱼,这是无相;但同时,诗人也不是一无所有,他背了一船明月,这是相,最后是有"有"还是"无",讲究的是一个"悟"字,这是禅意的更高境界。
浅析三首禅诗的意境

浅析三首禅诗的意境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的这首诗代表了小乘佛教的思想意境。
菩提树是佛教的一种象征。
当年佛祖是在一株菩提树下悟道成正果的,佛教把菩提树作为修行得正果的一种象征。
身是菩提树,意思是我们的身体要象菩提树一样,保持端正的体态,不断修持精进。
心如明镜台,是把我们的心比喻为明镜台,如果灰尘粘染则不明澈。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字面意思为明镜台要不停地擦拭,才不会沾染上灰尘。
意思是说我们要不断地勤修,保持心境的平和,才能恢复本心得悟正果。
该诗前两句是讲的身心方面的修行,后两句是修行的结果,明心见性。
小乘佛教注重的是自身的苦修实证,见性成佛。
小乘的思想是本心即佛。
这些在神秀的诗中都体现出来。
神秀追求的是现实,不断的提醒自己,让自己不断的修心,不要让尘世来影响自己的内心,从而符合了佛学中不断修行的真谛。
所谓的“四大皆空”和《金刚经》中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和无寿者相”。
都是不断的修行,不断参透佛法,达到的一种境界,而并非所说的万象皆空,这不是说空就空的,而是要真正做到心空,真正做到心中“无相”。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这首诗是慧能针对神秀的诗而作的,突显了大乘佛教的思想意境。
菩提本来是指的菩提树,菩提本无树,就是否定了菩提树的有形实质。
明镜亦非台,同样也是否定明镜台的有形实质。
这两句是说,菩提就在你的心中,明镜也只是你的心。
菩提树也好,明镜台也好,本来都是空。
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意思是说,既然本来一切事物都是空,那么沾染尘埃又从何说起呢?尘埃也是空啊!这首诗的意境就在于空得彻底,一切事物都是空,就连小乘的本心、本性也是空。
慧能追求理想主义,视万物万相为无,就一个无字,然而世间又有几人真正的可以达到这个境界,无尘、无相,真正的做到唯有无心,既然无心又何来修心、修道。
连达摩祖师都要在菩提树下坐上七天七夜才修成正果。
这或许是佛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我们是否真的能做到,是问有谁能真正的做到不受外界的影响。
宋代高僧写了首绝美禅诗,淡定从容,在喧嚣浮华的时代必须读一读

宋代高僧写了首绝美禅诗,淡定从容,在喧嚣浮华的时代必须读一读释守净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僧人和诗人,虽然史书上对他的记载寥寥无几,但是他现在流传下来并有迹可循的诗词却大约有43篇之多,我们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偈二十七首》就是他的代表作品。
《偈二十七首·其一》宋代·释守净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这首诗只是释守净《偈二十七首》中的一篇,但是清新典雅的风格、从容淡定的智慧却足以让我们受用终生。
这首诗是诗人在爬山悟道的过程中创作的。
言语平淡,让人瞬间感到轻松愉快,躁动不安的心也渐渐安静下来。
诗人没有使用任何特别深刻的文字和写作手法,而是描述了他用眼睛看到的非常普通的自然景色,引发了对生命及其意义的感叹。
当诗人看到山上的流水顺势而下的时候,他感叹人的一生就应该顺势而为,万不可因循守旧;当诗人发现漂浮的白云被风吹进洞穴时,他告诉我们,这并不是白云刻意追求的,只是顺着风的方向。
这两句诗的意思很好理解,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这种随波逐流的人生哲学。
也许这就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和一个穷人的区别。
但是很多人会反驳说,如果人生不能追求目标,不能实现理想,那还有什么意义呢?这是一种消极的避世思想,是不可尊重的。
但诗人在最后两句给出了答案,也让这首禅诗的境界更加深邃。
诗人说他所提倡的顺势而为并非是在懦弱退让,他希望人生就像流水和白云一样,在奔腾不息、踏遍天空之后也就能够获得淡定从容的力量了,没有必要执着于前尘往事苏铁开花是一种罕见的景象,但诗人将其扩展到生活中的所有兴趣和追求。
当我们努力之后能遵从自己的初心,看淡过去,一切的结果自然就来了。
这首诗没有使用任何生僻的词语和深刻的典故,但却字字珠玑,意境深远。
佛教不入红尘,不向往名利,但也要辩证看待。
或许真的就是“大道至简”,人生中最深刻的道理往往就隐藏在最简单的话语当中,只不过太多人没有读懂而已。
每次读到这些优美的诗句,我都会忍不住感叹,也许少一些敌意和浮躁,我们的社会会更好。
中国传统的禅诗

中国传统的禅诗中国传统的禅诗,往往展现出一种宁静、淡泊、豁达的精神境界。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禅诗: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菩提谒》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谒》3.半夜寻幽上岳楼,月明林下两三家。
门前不点青苔水,只白松声老瓦盆。
——唐·贾岛《寻隐者不遇》4.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宋·苏轼《东山胜云》5.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虞世南《蝉》6.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云三昧力,印破水中埃。
——唐·灵云志勤《桃花》7.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唐·贾岛《题诗后》8.举手攀南月,回首谢中原。
竟日空摹仿,凌朝忆药栏。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9.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无门慧开《颂平常心是道》10.云在青天水在瓶,各人眼中有妙景。
若能见得本来事,生死海中全自在。
——《白居易》11.人生有情泪沾衣,世事如棋布星罗。
若问人间何最苦,最苦人生是别离。
——《白居易》12.庐陵烟雨入江南,水远山高不可攀。
若问人间何处去,青灯黄卷伴云闲。
——《庐陵僧》13.人间繁华如梦境,唯有禅林入画屏。
若能了悟其中意,万劫不复再重生。
——《金乔觉》14.心中无尘心自静,一念不生全体现。
若能见得本来性,生死轮回也不怕。
——《憨山大师》15.青山绿水皆成趣,一草一木总关情。
若能了悟其中意,万物皆有灵性生。
——《紫柏大师》16.世事如梦不可信,一念清明全体现。
若能了悟其中意,万法皆空无挂牵。
——《莲池大师》17.人生如梦境虚幻,世事如浮云飘渺。
若能看透其中意,何惧生死轮回苦。
——《永明大师》。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王维(701年-761年),唐代文学家、诗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他的诗作以含蓄深远、意境优美闻名,被称为“诗中山水画境,以禅意灵动闻名”。
一、修身养性:王维诗中的禅意王维的诗作中常融入禅宗思想,以表达个人对于修身养性的追求。
他通过描绘山水间的景色,展现了自然的美妙和人文的情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登鹳雀楼》。
他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篇,将自然风景与人类生活相联系,表达了修身养性的追求。
二、虚静意境:王维笔下的山水王维善于通过山水的描绘,表现出禅宗的虚静意境。
他的诗作中常运用自然物象来描绘人类情感,并通过对景物的观察和思考,传达出一种超越日常琐碎的境界。
例如《送别》中的“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通过描述人们的离别情景,展现了对于人生易逝的思考。
三、自然与人生:禅意的体现王维的诗作中常将自然景色和人生相融合,体现出禅宗的境界。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例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送别》中的“明月一钩弓,飞鸟万里空”,都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传递出禅宗的精神。
四、超越尘嚣:禅与人生境界的追求王维的诗作常以超凡脱俗、超越尘嚣为目标。
他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自然景色的展现,使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能够暂时远离纷扰,心境得到安宁和宁静。
他的诗作中弥漫着禅修的气息和追求禅境的精神,使我们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喧嚣世界的不朽魅力。
总结:通过对王维诗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常常运用山水描绘和自然意象来表达禅意境界。
他的诗作中常融入禅宗思想,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传递出一种追求超越尘嚣的意境。
他的作品以其深远的艺术意境和哲理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也让人们从中领略到禅与人生境界的美妙。
在读他的诗作时,我们不禁被引导到一个超脱尘嚣的意境中,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清净。
诗人王维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入他的作品中,传递给后人一种禅意境界。
最美禅诗28首

最美禅诗28首一、引言禅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简洁精炼的语言表达出了诗人的禅悟和生活哲理。
禅诗不仅在艺术形式上独树一帜,更揭示了人生的真谛。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28首最美的禅诗,通过分析诗中的意境、修行理念和禅悟,带领读者领略禅宗的深邃和美丽。
二、梦幻山水1. 登鹳雀楼任务名称注释:表达了登高远望的禅悟,借景抒发内心平和与宁静。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唐代王之涣创作的经典之作,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以及登高远望的行为,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物的洞察和对生活的超越。
诗人借景抒发了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同时表达了想要达到更高境界的愿望。
2. 静夜思任务名称注释:觉察内心的清醒,意识到凡尘俗事的虚幻和无常。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唐代李白创作的经典之作,以简洁的语言描述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里对明月的赞美和思考。
通过凝视明月的行为,诗人觉察到内心的清醒,意识到凡尘俗事的虚幻和无常,进而思念故乡和追求超越。
3. 清明任务名称注释:通过观察春天一切万物的萌发、育长和蓬勃发展,传达了禅宗修行的思考和态度。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是宋代杜牧创作的名篇,通过观察春天一切万物的萌发、育长和蓬勃发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禅宗修行的态度。
诗人以自然景物作为表现对象,揭示了禅宗思想对世界真实性的理解。
三、人生感悟1. 登高任务名称注释:借高处远望的视角,思考人生的真谛。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是唐代杜甫创作的名篇,通过借高处远望的视角,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真谛的追求。
诗人将风景和自然景观作为表现手法,揭示了人生的短暂和变幻无常。
2. 夜泊牛渚怀古任务名称注释:通过回忆古代辉煌的事迹,触发对世事变迁的思考与感悟。
牛渚西江夜,泊船独听钟。
千山远寺掩,一月夜航空。
这首诗是唐代杜甫创作的名篇,通过回忆古代辉煌的事迹,触发对世事变迁的思考与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禅诗的意境摘要:情(意)、景(境)结合而有意境,以中国古代禅诗为例:作为我国诗史上的奇葩,禅诗始于南北朝,兴于唐宋,由最初毫无诗意的偈颂逐渐发展为具有无穷意境美的禅诗,曰:虚无空灵、寂照清静、淡泊冲和。
由于禅宗对诗歌的渗透,禅诗的三种意境往往互相交融,密不可分,共同交织了一个令人无限回味的意境。
关键词:禅诗;意境;虚无空灵;寂照清静;淡泊冲和所谓意境,无非是诗人主观的“意(情)”与客观的“境(景)”两个方面的交融,也可叫做有情之境,具有使读者动情而神游象外的艺术魅力,反映到艺术作品中,则包孕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
禅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禅诗的意境进行初步的探讨,宗白华先生说:“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
”[1](68)因此,对禅诗意境的探讨也是无穷尽的。
一从历史上看,禅诗真正成熟和兴盛应在禅宗开创很久以后,大约是晚唐,若宽泛来讲,恐怕从南北朝起诗中带点禅意的“禅诗”就出现了。
禅诗大多为僧人和士大夫文人所作。
僧人写诗始于东晋,历宋、齐、梁、陈、北周、隋诸朝,代有其人,康僧渊、支道林、慧远等成为中国第一代诗僧。
宋人姚勉在《赠俊上人诗序》中说,汉僧译,晋僧讲,梁、魏至唐初,僧始禅,犹未诗也,唐晚禅大盛,诗亦大盛。
士大夫文人以谢灵运、王维、贾岛、白居易、王安石、黄庭坚、苏轼等人为代表。
佛教在中国的兴盛,使士大夫文人接触到佛经,尤其是禅宗的偈颂以后,不可避免地受其内容形式的影响,正是对偈颂禅理的心慕手追,士大夫文人自觉创作了不少意境深远的禅诗。
禅诗始于佛教的偈颂,但早期诗偈完全是在阐述佛教哲理,没有丝毫诗意可言,陷于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如马祖道一的示法偈: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
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再如南岳怀让的示法偈: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
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中唐以后诗意越来越浓,不少禅师已自觉提倡语言修饰,反对不讲修辞的野谈俗语,文益禅师《宗门十规论》里的观点就集中代表了这种倾向:稍睹诸方宗匠,参学上流,以歌颂为等闲,将制作为末事。
任情直吐,多类于野谈;率意便成,绝肖于俗语。
偈颂的诗化使其干瘪的意境逐渐演变成具有无尽意境美的禅诗。
按照周裕锴的说法,诗对偈颂的反馈或渗透有三:一是仿拟大作家、点化前人诗句,用典故成语;二是“诗歌体制与风格的演变”;三是“不少禅诗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
[2](30-32)由此,禅诗摆脱了说教诗的痕迹,以禅入诗,以禅喻诗,诗禅弥合无间,生成无限可能的耐人寻味的意境。
二意境属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理论中,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的融合,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
“意,标示主观,是指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境,标示客观,是指客观生活形象的反映。
”[3]意境萌芽于先秦《易传》的“立象尽意”,庄子的“言不尽意”说,用于文学批评,形成文论术语,则始于唐代诗论,扩展于宋代以后,在今天的文学评论中,更广泛用于各种文学创作。
托名为唐代诗人王昌龄所撰的《诗格》,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镜,二曰情境,三曰意境,成为文论观念“意境”可见的最早论述。
禅宗在唐代确立以后,就在诗人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近禅的诗人熟悉禅宗的思维方式,逐渐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艺术思维习惯,他们谈禅、参禅,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了禅理、禅趣。
而禅师也和诗人酬唱、吟诗,在诗中表现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关照和理解。
据近人覃召文所考,王梵志是隋末唐初开始大量为诗的僧人,作品多达三百余首,以后寒山有六百首,拾得有五十余首,诗僧作品虽增多,但诗语俚俗诙谐,仍难登大雅之堂。
诗僧在诗质与诗量方面都能有跻身士林,齐致风骚的成就者,要到中晚唐时期,特别是以皎然、贯休、齐己三人为代表的僧俗唱酬集团。
纵观浩如烟海的各朝各家禅诗,其诗中所蕴含的意境大致有三种:虚无空灵,寂照清静,淡泊冲和。
(一)虚无空灵的意境美虚无空灵是禅诗中最常见、涵泳最广的一种意境。
魏晋玄学主张“以无为本”,佛教般若学则主张“一切皆空”,在禅宗看来,大千世界无不是本心的产物,外部的一切皆是虚妄,“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4]一方面,中晚唐时,南宗禅因其“顿悟”说投合士大夫们的心意,受到他们的一致欢迎,他们纷纷向禅宗靠拢,以禅为雅,寄性于江湖僧寺成为时代风尚;另一方面,有些士大夫仕途失意或晚年退仕,过着隐居山林,放浪形骸于名山大川的闲适生活,悟得永恒的虚空的禅理佛趣,因而诗中多展现一种虚无空灵的意境美。
从内容上看,这种意境美又可分为两方面。
1、超妙空灵这类禅诗多采取寓禅于景的手法,运用轻灵简单的语言,通过对无我之境的细致描绘,向人们传达一种超妙空灵的境界。
如昙颖的《小溪》:小溪庄上掩柴扉,鸡犬无声月色微,一只小舟临断岸,趁潮来此趁潮归。
诗人笔下的自然景物是小溪庄上柴扉紧掩,月色朦胧鸡犬无声,妙在虽访友不遇却任运而行,小舟趁潮来去自如,给人一种空明轻灵的感觉。
再如清顺的《题西湖僧舍壁》:竹暗不通日,泉声落如雨。
春风自有期,桃李乱深坞。
诗人以空际着笔,挥洒出一片遮天蔽日的竹林,泉声淩落如雨,春风有期,桃李自开自落,让人置身于一个空灵澄明的世界,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5]2、虚幻空无用禅宗宣扬的“心冥空无”入诗,字里行间明显充斥着空幻虚无的诗境,以卢纶,诗僧寒山、拾得为代表。
如卢纶的《题念济寺晕上人院》:泉响竹潇潇,潜公居处遥。
虚空闻偈夜,清净雨花朝。
放鹤临山阁,降龙步石桥。
世尘徒委积,劫火定焚烧。
苔壁云难聚,风篁露易摇。
浮生亦无著,况乃是芭蕉。
《智度论》六说:“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化。
”佛教宣扬四大皆空,认为世间一切都虚幻不实,而人事成败与世情反复都是劫数使然,作者通过委积的世尘、焚烧的劫火、难聚的浮云、易摇的清露以及中空的芭蕉,表现一种万事难凭、浮生无著的感慨。
再如寒山的《不见朝垂露》:不见朝垂露,日烁自消除。
人身亦如此,阎浮是寄居。
切莫因循过,且令三毒祛。
菩提即烦恼,尽令无有馀。
以朝露唏作比来说明人生的短暂无常,正源自《金刚经》里一段著名的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6]再如拾得的《平生何所忧》:平生何所忧,此世随缘过。
日月如逝波,光阴石中火。
任他天地移,我畅岩中坐。
日月如波,光阴似石火,倏忽即逝,任天地变改,我自放旷超然。
这正是诗人对虚幻无常的人生顿悟之后的畅达。
(二)寂照清静的意境美佛教基本宗旨是解脱人世间的烦恼,证悟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寂然界,所以佛家称离烦恼曰寂,绝苦患曰静,一切诸法皆是寂静门。
禅宗所谓禅定也为达到这一境界,其观照是所谓“寂照”,就是用寂然之心去观照万物寂然的本质。
寄兴于空山寂林,到禅房静室或大自然中寻求寂静清幽的境界,是盛中唐诗人参禅的一般途径,很多诗中都表现了这种无人之境。
如:义公习禅处,结构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群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
彼此名言绝, 空中闻异香。
(王昌龄《题僧房》)佛陀告诫信徒们说,修行人应去寂静的地方栖身,专心于精神的宁静。
诗人集中笔墨描写禅院的幽寂清净,正映衬禅师空寂宁静的心境。
王维晚年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世称“诗佛”,诗中富于禅趣,其中渲染最广泛的是寂照清净的意境,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在绝无人迹,亘古幽寂的山涧里,芙蓉花寂寞地自开自落,这是一个何等静谧的境界!近人愈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篇》中说:“东坡《罗汉赞》:‘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世称妙语,亦即此诗之意境。
”明人胡应麟《诗薮》把此诗同《鸟鸣涧》称作“入禅”之作,并说“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然而,寂照并不是把人心引向死寂,宗白华认为:“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禅’的心灵状态。
”[1](55)即运用动和静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动写静,喧中求寂,表现喧静两皆禅的诗境。
以王维为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用人语之响、弹琴长啸、花落鸟鸣的动指向空山、深林、春涧的静,展现了寂然静穆的意境。
(三)淡泊冲和的意境美佛教徒衣食起居简朴,语言平实,心境恬淡,与人相处和善,从而构成了佛教徒个体行为方式的基本特征。
禅门大德说,道人之心,譬如秋水澄渟,清净无为,澹泞无碍,唤他作道人。
这种人生哲学随着禅宗的兴盛发展,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士大夫所接受,适意恬淡,平和冲淡日益成为士大夫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反映到诗中,则体现了一种淡泊冲和的意境美。
具体来讲,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色彩的清淡这类禅诗有意运用清素的意象作素材,很难看到鲜艳的字眼,其体格不过烟云、草树、山川、鸥鸟、风雪。
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柳宗元《江雪》)风生高竹凉,雨送新荷气。
鱼游悟世网,鸟语入禅味。
(黄庭坚《又答斌老病愈遣闷二首》其一)晓出开霜阪,饥鸟啄麦畦。
山腰余雪瘦,天面冷云低。
(毛滂《晓出定光寺》)2、语言的平淡主要指不粘滞于文字,遣词造句不露斧凿痕,如风吹水,如月印潭,淡然无痕。
如:落日寒蝉鸣,独归林下寺。
松扉夜未掩,片月随行履。
唯闻犬吠声,又入青萝去。
(守诠《题梵天寺》)周紫芝《竹坡诗话》盛赞此诗“幽深清远,自有一种林下风流”。
再如:僧家竟何事,扫地与焚香。
清磬度山翠,闲云来竹房。
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长。
向晚禅堂掩,无人空夕阳。
(崔峒《题崇福寺禅院》)作者用平淡的语言,描写了僧人的日常起居,流露出冲淡的禅意。
3、情感的恬淡禅诗多表达一种恬淡自适的心境,不被外界所惑,不动心起念,没有执著心,任运随缘,超然物外。
如: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孟浩然《万山潭作》)道心淡泊随流水,生事萧疏空掩门。
(韦应物《寓居遣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有此恬淡心境,出之以平淡的语言,就构成意境的冲淡,“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7]他们的淡就如同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三意境的根源是自然、现实,意境的组成因素是生活中的景物和情感,离不开物对心的刺激和心对物的感受,因此情境交融、情景结合而有意境。
正如朱承爵在《存余堂诗话》中所言,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