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的第二次革命完整版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一、改革的实质1985年,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等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也是改革)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全面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改革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例如,社会主义必须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等。
第一,说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社会主义改革目的要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制度,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
第二,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因为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因此,改革也就是革命。
第三,改革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就其变化的领域的广度与深度来看,完全称得上是一次革命。
第四,改革具有全面性,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全面变革,引起了生产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管理方式、分配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第五,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在当前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发展生产力与僵化的经济体制以及其他方面体制的矛盾,只有改革,才能解决这一矛盾,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反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不仅是当前而且是今后一个时期内全国工作的大局和必须遵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我们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
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摘抄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摘抄好词:1. 破立并举- 小片段:你看啊,改革就像重新装修房子。
旧的格局不合理了,有的墙得拆了(破),然后按照新的设计理念,重新砌墙、布置家具(立),这就是破立并举啊。
就像咱们中国的改革,一些旧的体制机制不适应发展了,那就打破它,同时建立起新的、更有活力的模式。
这改革可不就是一场充满智慧的破立游戏嘛,不破不立,破立之间,新的生机就冒出来了。
所以说,破立并举这个词,太能体现改革的精髓了。
2. 革故鼎新- 小片段:咱村里以前都是靠天吃饭,种那些老作物,用老方法。
后来呢,有人提出革故鼎新。
这就好比你穿了好多年的旧衣服,破破烂烂还不合身了,那就得扔掉(革故),换上崭新又时尚的新衣服(鼎新)。
村里开始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采用现代化的种植技术。
嘿,这一下产量大增,大家的收入也提高了。
所以啊,革故鼎新就是改革的响亮号角,让陈旧的东西走开,新的东西闪亮登场。
3. 推陈出新- 小片段:我奶奶那辈做饭啊,就是那几样菜,做法也很传统。
现在呢,年轻的厨师们推陈出新。
就好像把以前那些旧菜谱当成是老房子,在这个基础上(推陈),重新装修、改造,加入新的食材、新的烹饪方式(出新),就变成了一道道美味又新奇的菜肴。
中国的改革也是这样,从旧的东西里挖掘出新的价值,让整个国家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推陈出新啊,就是让中国这个大厨房做出更多的美味给世界品尝。
好句:1. “改革如同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它需要无畏的勇气去挑战既有的格局,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去开辟未知的道路。
”- 小片段:老张和老李在茶馆里聊天。
老张说:“你看这改革啊,可不得了。
就像一个人站在悬崖边上,面前是一条从来没人走过的路。
这时候,你得有多大的胆子(无畏的勇气)才敢迈出那一步啊。
而且你得相信(坚定的信念),走下去就能找到新的天地。
咱们国家以前的那些老规矩、老做法,就像一道道围墙,改革就是要冲破这些围墙,去发现新的大陆。
你说这改革是不是超级厉害?”老李猛点头:“可不是嘛,这就是一场自己跟自己较劲的革命啊。
读《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有感

读《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有感摘要: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新变化的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将再次出发,把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贯彻到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将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开始新的征程。
关键词:“改革” 十八大“改革”是十八大报告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全文出现86次。
所以,今天我们有必要重读《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篇文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这篇文章中关于改革的深刻含义。
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之原因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之所以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主要原因有:第一,社会主义改革不是那种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但也不是个别方面和环节上的细枝末节上的修补,而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第二,改革必然会涉及和引起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必然会引起人们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必然会触及到每个人的实际利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调整。
从改革引起的社会变革和深度来说,他实际上是一场新的革命;第三,改革的目标同过去革命的目标一样,都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正是在解放生产力的意义上,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及其重要经验文章中有一句话,说:“改革能否成功,再过几年就能看清了。
”那么,我们今天看来,改革是成功的吗?很明显是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力大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明显得到改善,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另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攀升,科学技术更是日新月异等等。
我们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归根结底,就是“一条道路”“一个体系”“一种制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宁夏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2008年12月17日15:38 来源:《宁夏日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个论断是对我国改革开放性质的精辟概括,也是他关于改革开放性质思想的最集中体现。
重温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我们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这两次革命,前者属于制度选择,后者属于政策选择。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要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开放这场新的革命,决不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作为一场革命,它不是要革社会主义制度的命,而是要革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的生机与活力、严重妨碍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旧体制”的命。
改革开放这场革命,也不同于以夺取政权为目标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它是对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完善,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否定。
它的大前提是:这场新的革命,是在过去革命取得成功和建设取得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
因此,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制度自身基础上的自我调整、自我改进、自我完善。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
通过改革,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化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非对抗性矛盾,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也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和第一次革命一样,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就改革的广泛性、深刻性、艰巨性而言的。
改革开放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社会深层次矛盾的调整,它必然要引起整个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并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理解

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理解
理解如下: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这两次革命,前者属于制度选择,后者属于政策选择。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要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
通过改革,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化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非对抗性矛盾,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也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就改革的广泛性、深刻性、艰巨性而言的。
改革开放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社会深层次矛盾的调整,它必然要引起整个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并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意蕴解读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意蕴解读摘要:马克思在对进化与革命关系科学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革命”。
邓小平将改革称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第二次革命”,深刻剖析了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可能性及必要性,将改革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范畴,并就改革的“革命性”及其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做出相关论述。
关键词:改革;基本范畴;第二次革命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17-02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范畴(一)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可能性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一段马克思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经典表述。
在这里,马克思在对进化与革命关系科学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革命”。
然而,正如“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句话所揭示的,社会革命既不是社会运动发展的唯一形式,也不是社会发展的永久性方式。
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意味着社会革命的发生,但是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生产关系本身的发展和变革作为一种量的或部分质的变化,它不是社会革命,而是社会改革,是贯穿于全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基本形式。
历史上,由“血缘家庭”到氏族公社,由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大变革,均是在原始公有制范围内发生的具体制度的重大变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英国为例,在夺取资产阶级政治革命胜利后,1932年开始进行国会改革,1841—1846年降低了1 035种商品的关税税率,1849年则废除实行了近200年的航海条例等社会变革。
对此,恩格斯曾做出过这样的评价:“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是并不因此缺乏力量的变革。
”在这里马恩把每一种社会制度都看作是在不断改革中发展变化的,各个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又通过自身的发展创造着消灭自身的物质条件,因此,从社会革命的阶段性来说,社会改革是迄今为止任何社会形态的必经阶段。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革命是什么?从概念上讲,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狭义上讲,革命主要是指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
从广义上讲,革命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革命”它既可以是政治领悟社会身份和地位的巨变,也可以是生产力进步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变。
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及与之相连的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亦即一次新的伟大革命,我们主要就从经济这一方面来看——并且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意义上的革命,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为什么我们要进行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不是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避免的政治行动。
这种政治行动之所以不可避免,是因为它不是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是由社会矛盾运动规律决定的。
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当时的中国却刚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整个政治局面是处在一个混乱状态,经济情况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尖锐,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就指出“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
”。
之所以称其为革命,是因为中国的改革是彻底的革命,而不是改良。
它对存在着严重弊端的旧体制进行个全面重大变革,特别是对经济体制进行全面创新,把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是对原有体制根本性的变革和彻底转换,而非一般性的调整或细枝末节的修剪。
它不是片面的,而是一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诸多领域的彻底改革。
同时,这还是一场从宏观到微观,从社会物质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一场广泛、全面的变革。
改革开放为什么是“第二次革命”

改革开放为什么是“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也被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一变革起源于毛泽东去世后的中国社会情况,经过了一系列的思想解放和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改革开放之所以能被称为“第二次革命”,是因为它超越了中国历史中以革命手段为主要特征的变革,而更多地是一次内外部结合、全方位、全面深入的变革。
首先,改革开放实质上是一次思想解放的革命。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封闭、僵化的思维方式成为了中国发展的阻碍。
改革开放推动了思考方式的多元化、开放化,使得全社会不再固步自封地从属于某一种思维模式。
人们开始独立思考,思考与学问的自由成为人们的一种权利和追求。
改革开放以人的思想解放为基础,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社会进步。
其次,改革开放是一次经济体制改革的革命。
改革开放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改革经济体制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存在着严重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使得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并且由于经济体制闭塞,市场经济的发育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国家整体经济发展遭遇困境。
改革开放将市场机制引入国家发展进程中,转变了对经济的管理方式,激发了市场活力,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进步。
进一步地,改革开放是一场对外开放的革命。
改革开放将中国引向了对外开放的道路,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
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积极与其他国家开展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与合作,吸收了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与技术,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中国也积极承担起全球责任,根据其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参与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稳定,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此外,改革开放也是一次社会制度变革的革命。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土地改革使农民真正实现了土地的私有化,个体经济兴起,城市的工人阶级逐渐丰富起来。
社会的分工更加明确,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发展。
同时,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社会公平正义意识逐步增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是的第二次革命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邓小平在1985年3月28日在会见日本自由民主党副总裁二阶堂进时第一次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他阐述道:“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
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
”邓小平所提出的这个重要论断无疑是正确而又极富远见的,查阅资料后我又对这一论断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如何理解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说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它们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革目的要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制度,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
既然讲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那么我们首先要知道中国的第一次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革命开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而1949的新中国成立则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由我国无产阶级领导的并取得伟大胜利的一次革命,它成功的实现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目标,彻底的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及时的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其次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通过改革,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化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非对抗性矛盾,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也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和第一次革命一样,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最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就改革的广泛性、深刻性、艰巨性而言的。
改革开放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社会深层次矛盾的调整,它必然要引起整个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并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害问题,每一步都会影响成亿的人。
”同时,改革也是极其艰巨和复杂的,而且是长期的。
从这一点来讲,改革同过去的革命斗争一样,必将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我们非得有革命年代的那种革命精神,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和百折不
挠的坚韧和毅力投身于改革不可。
同时,还要有革命战争时期的那种敢闯、敢冒、敢于试验、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和胆略。
了解了为什么被称为第二次革命后,我们再来看“改革”这个词的含义。
“改革”在今天有着一个更为习惯的说法:改革开放,要知道对外开放更是“改革”一项重要内容。
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等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改革呢?邓小平针对当时的中国国情所做出的决策在今天看来也是意义非凡的,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
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严重性不足所带来的致命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无不向我们展示着社会主义在中国走不通,社会生产力低下,各方面距发达国家仍有十分大的差距,人民的温饱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结解决,科学技术和教育落后,官僚主义和家长制作风依旧肆虐,各式各样的因素阻碍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建国以后模仿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产
力的发展,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不
改革就没有出路"1978年,邓小平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致词中说:"中央指出: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反复强调指出:经济领域要改革,政治领域要改革,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都要改革,要进行全面改革.围绕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核心问题,邓小平对全
面改革的对象,内容,目标,原则和方法作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构想,从而成为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改革开放是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必
然走向,当代中国由此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一种新的形态。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就在于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得到落实。
全国国有企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转换所有制为重点,积极进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或其它形式改制,亏损企业进行兼并、拍卖、租赁,使企业活力不断增强。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科技、教育、卫生、金融、财税、计划、投资等改革进展顺利。
积极扩大对外联系和往来,发展外向型经济。
特别是“八五”时期,是基础设施和基本生产条件改善最快的时期。
建成了一大批重点项目,全国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城镇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确立和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
无论从改革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所引起的巨大作用看,还是从其所引起的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变革的深度和广度看,改革开放都可以说是一场崭新的革命,对社会发展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引领中国走上了现代化,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是走得通的,所以改革真真切切称得上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