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一、改革的实质1985年,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等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也是改革)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全面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改革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例如,社会主义必须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等。
第一,说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社会主义改革目的要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制度,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
第二,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因为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因此,改革也就是革命。
第三,改革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就其变化的领域的广度与深度来看,完全称得上是一次革命。
第四,改革具有全面性,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全面变革,引起了生产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管理方式、分配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第五,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在当前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发展生产力与僵化的经济体制以及其他方面体制的矛盾,只有改革,才能解决这一矛盾,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反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不仅是当前而且是今后一个时期内全国工作的大局和必须遵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我们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
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答: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而言的。
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
所以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为什么说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答:1、实行对外开放可以为我们解决现代化建设中资金严重短缺的困难。
2、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我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3、实行对外开放使我们能够广泛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
4、实行对外开放使我们能够直接了解世界信息,掌握世界跳动的脉搏。
所以说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3,为什么说“三个有利于”标准是衡量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
答:1、“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是在及时分析、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经验的结果.
所以说“三个有利于”标准是衡量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
[精品]如何理解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精品]如何理解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573c8d01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dd.png)
[精品]如何理解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之一,被誉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次革命的特点是在保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放开经济、放宽思想,使中国逐步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贫困到富裕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命运。
理解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一、革命的意义革命是破除旧的体制和思想,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
对于一个社会而言,革命是一种必须经历的历史进程,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改革是革命的一种方式,它不同于传统革命,改革是在保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革命,其实质是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改革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制度效能,使中国在不断发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改革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是中国在经过毛泽东时代的生产力和制度建设之后,逐渐走向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的必然结果。
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制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产生了严重的问题,如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浪费、生产低效,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社会动荡和经济退步等。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需要一次改革,以推动社会进步。
三、改革的措施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放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引进外资、鼓励个体经济等。
这些措施打破了原有的封闭经济体制,使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大幅度提高。
同时,中国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改革农村经济、户籍制度、司法审判等,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这些措施的实施为中国的新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改革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柱;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拉近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中国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为中国的外交带来一系列的成果。
改革不仅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改变了个人的命运,使中国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更加稳定。
读《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有感

读《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有感摘要: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新变化的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将再次出发,把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贯彻到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将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开始新的征程。
关键词:“改革” 十八大“改革”是十八大报告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全文出现86次。
所以,今天我们有必要重读《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篇文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这篇文章中关于改革的深刻含义。
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之原因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之所以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主要原因有:第一,社会主义改革不是那种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但也不是个别方面和环节上的细枝末节上的修补,而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第二,改革必然会涉及和引起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必然会引起人们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必然会触及到每个人的实际利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调整。
从改革引起的社会变革和深度来说,他实际上是一场新的革命;第三,改革的目标同过去革命的目标一样,都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正是在解放生产力的意义上,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及其重要经验文章中有一句话,说:“改革能否成功,再过几年就能看清了。
”那么,我们今天看来,改革是成功的吗?很明显是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力大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明显得到改善,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另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攀升,科学技术更是日新月异等等。
我们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归根结底,就是“一条道路”“一个体系”“一种制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宁夏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2008年12月17日15:38 来源:《宁夏日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个论断是对我国改革开放性质的精辟概括,也是他关于改革开放性质思想的最集中体现。
重温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我们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这两次革命,前者属于制度选择,后者属于政策选择。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要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开放这场新的革命,决不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作为一场革命,它不是要革社会主义制度的命,而是要革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的生机与活力、严重妨碍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旧体制”的命。
改革开放这场革命,也不同于以夺取政权为目标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它是对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完善,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否定。
它的大前提是:这场新的革命,是在过去革命取得成功和建设取得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
因此,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制度自身基础上的自我调整、自我改进、自我完善。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
通过改革,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化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非对抗性矛盾,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也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和第一次革命一样,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就改革的广泛性、深刻性、艰巨性而言的。
改革开放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社会深层次矛盾的调整,它必然要引起整个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并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心得体会: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最新)

心得体会: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最新)心得体会: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最新)在改革开放走到第X个年头的今天,我们应当如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及从什么样的角度、态度、力度来认识和推进改革开放,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的题为《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深刻总结40年来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郑重宣示新时代开启加强中国同世界交融发展新画卷的坚定信念和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第二次革命”?这一论断背后有着怎样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二次革命中的“革命”意蕴邓小平同志最早把改革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在1985年3月28日会见日本自由民主党副总裁二阶堂进时,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
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
”说到“革命”,我们并不陌生,曾经一个时期“革命”是中国最流行的一个政治话语。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革命是以夺取政权为目标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统治的运动。
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也认为:“革命是国家内部剧烈的、根本性的、暴力性的变迁,以改变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和神话以及相应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权、政府行为和政策。
”而改革是一个国家领导层主动推动的、通常是渐进式的社会政治革新。
但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狭义上讲,革命主要是指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正如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从广义上讲,革命泛指某种事物发生的根本变革,从量变产生质变,引起质的飞跃,如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等等。
邓小平所提出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而言的,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与之相连的社会主义革命,亦即不同于政治和社会革命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
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理解

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理解
理解如下: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这两次革命,前者属于制度选择,后者属于政策选择。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要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
通过改革,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化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非对抗性矛盾,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也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就改革的广泛性、深刻性、艰巨性而言的。
改革开放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社会深层次矛盾的调整,它必然要引起整个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并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意蕴解读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意蕴解读摘要:马克思在对进化与革命关系科学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革命”。
邓小平将改革称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第二次革命”,深刻剖析了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可能性及必要性,将改革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范畴,并就改革的“革命性”及其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做出相关论述。
关键词:改革;基本范畴;第二次革命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17-02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范畴(一)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可能性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一段马克思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经典表述。
在这里,马克思在对进化与革命关系科学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革命”。
然而,正如“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句话所揭示的,社会革命既不是社会运动发展的唯一形式,也不是社会发展的永久性方式。
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意味着社会革命的发生,但是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生产关系本身的发展和变革作为一种量的或部分质的变化,它不是社会革命,而是社会改革,是贯穿于全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基本形式。
历史上,由“血缘家庭”到氏族公社,由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大变革,均是在原始公有制范围内发生的具体制度的重大变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英国为例,在夺取资产阶级政治革命胜利后,1932年开始进行国会改革,1841—1846年降低了1 035种商品的关税税率,1849年则废除实行了近200年的航海条例等社会变革。
对此,恩格斯曾做出过这样的评价:“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是并不因此缺乏力量的变革。
”在这里马恩把每一种社会制度都看作是在不断改革中发展变化的,各个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又通过自身的发展创造着消灭自身的物质条件,因此,从社会革命的阶段性来说,社会改革是迄今为止任何社会形态的必经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政班台丽媛2009143791
摘要: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是就改革的广泛性、深刻性、艰巨性而言的。
关键词:改革开放第二次革命邓小平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句话我们听了很多年。
这一论断是邓小平于1985年3月28日在会见日本自由民主党副总裁二阶堂进时提出的,他阐述道:“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
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
”
那么怎样理解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呢?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一下我的一些认识:
首先,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这两次革命,前者属于制度选择,后者属于政策选择。
第二次革命具有同第一次革命一样的伟大意义。
第一次伟大革命,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经过35年的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而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独立的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这无疑是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的最伟大的革命。
然而,中国的革命历史并没有到此完结, 1949年3月在中国人民大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候,毛泽东就高瞻远瞩地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①“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
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②正如毛泽东所预言的那样,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又开始走上了新的伟大革命的征程。
这就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行和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在中国充分体现出来,如果说前一次革命还只是一出长剧的序幕,那末这场新的革命则已经和正在进入长剧的高潮。
改革开放这场新的革命,决不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改革作为一场革命,它不是要真正革社会主义制度的命,而是要革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的生机与活力、严重妨碍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旧体制”的命。
改革开放这场革命,也不同于以夺取政权为目标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它是对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完善,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否定。
它的大前提是:这场新的革命,是在过去革命取得成功和建设取得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
如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体现的是量变,而“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讲的是量变中的部分质变。
可
见,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量变中有部分质变的过程。
因此,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制度自身基础上的自我调整、自我改进、自我完善。
其次,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
通过改革,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化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非对抗性矛盾,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也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和第一次革命一样,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
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③
1992年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对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丰富和发展。
这篇谈话一开始就精辟地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这一段话,把革命与改革、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连贯起来,赋予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个命题以更加严整、更加丰满、更加深刻的内涵。
最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就改革的广泛性、深刻性、艰巨性而言的。
改革开放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社会深层次矛盾的调整,它必然要引起整个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并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就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来说,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还将深刻改变人们的传统习俗、就业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就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来说,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巨大的阻力,改革的风险和艰巨是一场革命;改革越向纵深发展,越要涉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这就更增加了改革任务的艰巨性和时间的紧迫性;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世界经济的开放式大发展,对我国的改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起步晚的国情,更增加了改革任务的紧迫性。
早在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时就指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不熟悉的、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尤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涉及的面很广……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
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
”④
改革势必触及人们的利益和权力,势必要对利益、权力的关系和结构进行调整,因而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对此要有清醒的估计和慎重的处置。
但是,它毕竟与通常的革命直接指向某一或某些阶级或社会集团有着不同的性质
和情形。
所以邓小平说:“这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
”
改革还须要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第二次革命,通常的革命往往充满激烈的阶级冲突和急剧的社会震荡,往往是爆发性的,突变式的,表现为原有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社会历史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飞跃。
而我们的改革,尽管也要引起社会面貌广泛深刻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是非爆发性的、非突变式的,总体上表现为逐步前进、逐步积累的渐进过程;这种过程的实现不需要也不允许出现剧烈的社会震荡。
相反地,改革需要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须要坚决排除一切导致混乱甚至动乱的因素。
如果不能正确处理改革中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既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也不利于改革事业的健康发展。
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害问题,每一步都会影响成亿的人。
”同时,改革也是极其艰巨和复杂的,而且是长期的。
从这一点来讲,改革同过去的革命斗争一样,必将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改革者们必须要有革命年代的那种革命精神,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和百折不挠的坚韧和毅力来投身于改革之中。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如果现在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关于中国第二次革命的一系列振聋发聩的论述,为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社会革命论增添了新的内容,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深水区”,目前正处在攻坚阶段,在资源环境、民生、收入分配差距、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还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认真领会和掌握邓小平关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重要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和提高对改革的认识,提高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自觉性;也有助于正确理解和把握这场改革的特点及其规律,以便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沿着正确轨道更加健康地发展。
注释:①②《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438页。
③《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25、26页。
④《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42、1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