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我们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来说的。
第一次革命是我们党领导的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
改革之所以成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第一,从改革的性质和目的来看,它同革命一样,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这必须通过改革来实现,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第二,从社会发展的动力看,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我国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邓小平根据马克思和毛泽东的这些思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们建立起来的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某种历史条件下,也可能产生对生产力的束缚的观点,因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容,以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具体表现。
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三,从改革的特点看,它同革命一样,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首先,改革是对旧体制的根本性的变革,而不是对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改革要实现的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
其次,改革涉及到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内容的全面变革,社会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重大的改革。
社会的每一方面都不能离开改革。
再次,改革深刻地引起了每一个人的社会生活、利益格局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
改革冲击着人们传统思想和观念,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利益关系和相互关系的巨大变化。
改革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改革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读《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有感“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我们伟大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对于中国如何走好现代化建设这条道路的精辟论断与思想的结晶。
从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情况来看这一伟大的论断,我不禁为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所折服,也深深地体会到了改革的确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
1985年,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等各种具体制度,以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改革(开放也是改革)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全面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改革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例如,社会主义必须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等。
那么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第一,说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社会主义改革目的要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制度,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
第二,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因为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因此,改革也就是革命。
第三,改革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就其变化的领域的广度与深度来看,完全称得上是一次革命。
第四,改革具有全面性,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全面变革,引起了生产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管理方式、分配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第五,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在当前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发展生产力与僵化的经济体制以及其他方面体制的矛盾,只有改革,才能解决这一矛盾,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个国家要发展、要进步就要不断的改革。
一个事物能否很好的发展、前进取决于自身内部的矛盾是否得到了好的决解,而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改革是不断决解各种所存矛盾的最好方式,也是一个国家不断的更新血液、不断的以更好更好崭新的面貌面对时代检验的重要途径,它能以强劲的方式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邓小平理论个代表试卷及参考答案(4)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试卷(四)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未填、错填或多填均无分。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是 [ ]A.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B.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C.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D.西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2.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的 [ ]A、萌芽、酝酿阶段B、初步形成阶段C、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阶段D、走向成熟并形成理论体系阶段3.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在于 [ ]A.提出实事求是B.强调解放思想C.强调理论联系实际D.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的中心任务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C.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D.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B.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C.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D.从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6.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实现四个现代化C.提高国家综合国力D.提高人民生活水平7.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是 [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坚持依法治国C.保证社会公平D.保持社会稳定8.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A.改革B.道义上和政治的一致C.阶级斗争D.个人利益9.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体现了邓小平关于 [ ]A.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B.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D.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10.一个社会实行何种所有制结构,归根到底是由 [ ]A.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B.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C.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决定的D.党的政策决定的11.我们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因为我国 [ ]A.是社会主义国家B.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12.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股份合作制经济B.股份制经济C.集体经济D.国有经济13.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依法规范的企业制度,一般采取 [ ]A.合作制B.合伙制C.公司制D.个人业主制14.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佳句赏析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佳句赏析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它以卓越的勇气和雄心,书写着国家历史的新篇章。
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中国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的命运。
这场革命不仅仅是对制度的颠覆和重构,更是对国家发展的全面推动和提升。
改革攸关国家富强的未来,为亿万人民铺就了迈向现代化的道路。
改革实现了中国从封闭落后到对外开放的转变。
通过推行市场经济、吸引外资,中国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一巨大的飞跃,更是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从饭碗到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攀升,社会各界的创新意识和活力也被激发出来,为中国发展注入了无穷动力。
改革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中国人民逐渐意识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关键,只有不断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改革激发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培育了一批批优秀的创业者和科技人才。
中国正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实力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改革不仅仅是一场经济上的变革,更是涵盖各个领域的全面革新。
政治体制、教育制度、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都经历了深刻的变化。
改革赋予了人民更多的权利和自由,推动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中国人民意识到,改革不是独立的行动,而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努力,是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
改革没有终点,强国梦想也没有终点。
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正在书写现代化的华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将继续推进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而不懈努力。
改革是我们前进的引领之星,永远照亮我们追梦的道路。
第七章 改革开放练习题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练习题一、单选题1. 实行对外开放是()A. 我国的长期基本国策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策C. 实现工业化时期的政策D. 发达社会主义的政策2. 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 改革C. 阶级斗争D. 无产阶级专政3.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从根本上说是()A. 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必然结果B. 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C. 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D. 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4. 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B. 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C.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D. 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阶级斗争5. 我国改革()A. 是生产关系的根本革命B. 目的是改变社会形态C. 中心是发展生产力D. 前提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6. 我们要把()作为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重要结合点。
A. 改善人民生活B. 政策的稳定C. 改革的力度D. 对外开放的政策7. 我们的对外开放是()A. 只对发达国家开放B. 只对发展中国家开放C. 只对欧美开放D. 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8. 在对外开放中坚持()是我们的一条基本原则A.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B. 依靠外援C. 开放我国市场D.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9. 邓小平在()作出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重要表述A. 党的十二大B. 党的十三大C. 党的十四大D. 1992年南方讲话10.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A. 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B. 实用主义的标准C. 判断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D. 判断经济工作的标准二、多选题1. 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A. 改革是动力B. 发展是目的C. 稳定是前提D. 发展是手段E. 稳定是目的2. 我国的改革是()A. 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B. 中国的第二次革命C.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 改变原有的社会形态E. 对原有经济制度的改良3. 我们的改革()A. 对象是具体体制B. 目的是解放生产力C. 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D. 方法是有秩序、有领导地进行E. 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4. 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A. 公有制为主体B. 共同富裕C. 发展非公有制D. 一部分人富起来E.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5. 改革的作用在于()A. 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B. 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C. 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D. 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E. 引起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6. 1994年江泽民提出()A. 抓住机遇B. 深化改革C. 扩大开放D. 促进发展E. 保持稳定7. 在对外开放中,我们坚持()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A. “引进来”B. “走出去”C. 生产加工D. 转口贸易E. 劳务输出8. 掌握“三个有利于”标准必须明确()A. 不能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要求的、本来就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的东西加以拒绝B. 不能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要求的、本来无所谓姓“社”姓“资”,社会主义可以用资本主义也可以用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的东西加以排斥C. 对于那些确实姓“资”,但在一定条件和一定限度内合乎“三个有利于”要求,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的东西,也要允许其存在和适度发展D. 一概不问姓“社”姓“资”E. 姓“社”姓“资”可以截然分开9. 从()看,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第七章习题与答案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习题与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 B )。
A、阶级斗争B、改革C、物质利益原则D、精神文明建设2、我国改革的性质是( A )。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B、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C、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阶级斗争D、变革社会主义制度3、我国的改革( C )。
A、是生产关系的根本革命B、目的是改变社会形态C、中心是发展社会生产力D、对象是根本制度4、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从根本上说是( C )。
A、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必然结果B、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C、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D、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5、实行对外开放是( A )。
A、我国的长期基本国策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策C、实现工业化时期的政策D、社会主义发展的权宜之计6、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是( B )。
A、引进外资B、自力更生C、引进外资技术D、独立自主7、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标志是( C )。
A、从兴办经济特区到广大内地的开放B、从吸引外资到广泛的国际合作C、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D、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8、第一次对“三个有利于”标准作出完整表述,是在( A )。
A、邓小平的南方谈话B、党的十四大C、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D、党的十五大9、“三个有利于”标准是( C )。
A、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B、实用主义的标准C、判断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D、实践标准在思想领域的具体化10、在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中(B )。
A、改革是目的B、发展是目的C、稳定是绝对的D、稳定是动力11、邓小平多次指出,改革必须坚持( C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循序渐进的原则C、社会主义方向D、“三个有利于”标准12、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是( B )A、以姓“资”还是姓“社”为标准B、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C、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标准D、以“三个代表”为标准二、多项选择题:1、我国的改革是( ABC )。
改革开放为什么深刻改变了中国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在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历史巨变已悄然发生。
那么,什么才是改革开放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根本原因?邓小平在谈到我们为什么会在1978年提出改革时指出:“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
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
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
”这指出了我国改革的直接动因是摆脱贫穷,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邓小平曾经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意义上多次讲到,“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他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正因为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所以改革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
中国有句话叫“兼听则明”。
因此,听听国外那些对中国持公正或比较客观态度的人士对中国改革的评析,有助于我们认识改革开放是中国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根本原因。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经说过,改革开放使中国命运彻底跳出了近代以来的“下降通道”,中国改革,最复杂也最成功。
“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说,中国的经济增长让发展中国家收益巨大,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也被很多国家视为可效仿的榜样;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念、社会发展模式、对外政策,会在国际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和共鸣。
改革开放为什么深刻改变了中国类似这样的中肯评价还可以再举。
只要坚持辩证思维,面对这些评价我们既会充满自信,又不会妄自尊大。
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深化改革所作的重要讲话中,也明确指出了改革开放是近40年来中国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根本原因。
他指出:“上世纪70年代末,十年内乱后的中国,经济濒于崩溃,人民温饱都成问题。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导读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导读原著内容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1985年3月28日)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
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
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了我们已经遇到的一些风险。
我们在确定做这件事的时候,就意识到会有这样的风险。
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
我们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动摇的,一直要干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
因为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害问题,每一步都会影响成亿的人。
改革能否成功,再过几年就能看清了。
农村的改革3年见效,包括城市、农村在内的全面改革更复杂了,我们设想要5年见效。
这中间一定还会犯错误,还会出问题。
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哪一步走得不妥当,就赶快改。
最近出现的一些问题没有什么了不起,国际上有人把它看得比较严重,我们自己心里是踏实的。
两个开放,即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这个政策不会变,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是两个开放政策的继续和发展。
改革需要继续开放。
不久前,我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执行开放政策时,强调了理想和纪律,这是必要的。
有人认为,中国谈理想,是否意味着要收了。
不是这样。
对于开放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的头脑是清醒的,不是盲目的。
我们的方针不是收,而是继续放,也许今后要放得更大。
外国有的评论家说,中国的现行政策是不可逆转的。
我认为这个看法是正确的。
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11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导读一、历史背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决定》指出:必须按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要求,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无论从改革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所引起的巨大作用看,还是从其所引起的我国社
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变革的深度和广度看,都可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因而成为推进社会主义
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变成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革命胜利后,又成功
地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
国近代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伟大革命。而社会主义改革,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
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制度、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
变成一个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以改革的目的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
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
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存在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不存在解放生产力问题的观点,是片面的、
错误的。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
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
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
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
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
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
思想观念层面。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要求进行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
改革已辐射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促使社会生活发生整体转型。改革是政策的重新选择,
是体制的重新构建,是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的重新调整。通过改革达到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
障碍之目的,因而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们的改革不是对旧
体制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的改善,而是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的自
我完善和发展,说到底,是一个体制创新的问题。改革的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
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也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