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中国上下五千年朝代顺序口诀

中国上下五千年朝代顺序口诀

中国上下五千年朝代顺序口诀中国朝代顺序口诀是我们学习中国历史时常常用来记忆各个朝代顺序的口诀歌谣。

通过这个简单有趣的口诀,我们能够迅速记忆并掌握中国上下五千年朝代的顺序。

下面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朝代顺序口诀: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楚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然后宋元明清中共国民共和国这个口诀将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排列,并通过谐音或者特殊的诗意来帮助我们记忆。

接下来,我将对这个口诀中的每个朝代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传说是由大禹建立的,但是由于夏朝的历史记载较少,有争议。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传说是由汤建立的,商朝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最早的统一国家制度和文字。

西周: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由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建立,西周时期出现了分封制度,分封制为后世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

东周:东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四个朝代,由周宣王的儿子周幽王建立,东周时期国力衰退,诸侯争霸。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诸侯国互相争霸,孔子的学说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

战国时期,形成了七雄争霸的局面。

楚汉三国:楚、汉、三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时期。

楚汉时期,刘邦建立了汉朝,结束了秦朝的独裁统治,开启了汉朝的辉煌时代。

三国时期,东汉政权瓦解,三国鼎立,最终被曹魏取代。

西晋: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暂的朝代,由司马炎建立,主要经历了八王之乱和佛教的兴起。

东晋:东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分为东晋和西晋。

东晋时期,政权南迁,经历了永嘉之乱和五胡乱华的时期。

南北朝: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南北分裂成多个王朝。

隋朝:隋朝是由隋文帝杨坚建立,统一了北方,恢复了中国的统一。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李渊建立,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等重要事件。

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秦军的进攻,秦国 变为最强大的国家,
加快了秦的统一
齐Leabharlann 长平之战比一比:下面两场战争,
想一想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点:
城濮大战 (春秋时期)
长平大战 (战国时期)
军队规模 晋:2万,楚:4万
秦活埋赵军40多万
持续时间
一天之内
三年
用兵谋略
退避三舍
反间计
战争结局 晋军大败楚军,晋文 赵军大败,东方六国再
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 西周灭亡
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西周和东周变化的对照表
财力
朝代 土地
兵力
物力
人口
天子与诸 侯的关系
周王室直接管辖
从镐京到洛邑方
西周 圆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 军队多达14万人 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 丰富
天子在政治上 处于最高地位。 ‘礼乐征伐自 天子出’。
※历史特征:
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反而依附于诸侯)
诸侯争霸 (强大的诸侯通过争夺首领地位,成为“霸
主”)
齐 桓 公
越齐 王勾桓公











环境资源:靠海,盛 产鱼盐
条 件 :
管仲改革:1、改革内 政,发展生产
2、改革军制
条 件 :
整顿内政, 发展生产
训练军队
“尊王攘夷”,扩充疆界。
公成为中原霸主
无法抵御秦的进攻
三、春秋战国战争的不同点
性质
春秋的争霸
战国的兼并
军队数量: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 中国古代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

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

关于春秋战国断代,历来说法不一:或以《春秋》绝笔之年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为春秋下限;或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为战国始年,或以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为战国始年等。

得名由来春秋战国来源于春秋和战国两部分,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

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

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

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

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据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的解释,春秋意指春去秋来,以编年体形式记录史实。

而战国的来源是《战国策》,是国别体的史书,作者是西汉的刘向。

时期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

朝代划分

朝代划分

熟记口令⑴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⑵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⑶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⑷夏商西周继,春秋战国承。

秦后西东汉,三国西东晋。

五代和十国,隋唐一大统。

元明清三朝,中国疆土定。

⑸盘古开天又辟地,炎黄二帝战蚩尤。

尧舜大禹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二汉。

三国二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国。

北南二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朝代简介夏朝:约前2070-前1600年安邑山西夏县禹帝姒文命(夏禹)商朝:前1600-前1046年亳河南商丘商太祖子履(商汤)周朝:前1046-前256西周:前1046-前771年镐陕西西安周武王姬发东周:前770-前256年雒邑河南洛阳周平王姬宜臼春秋:前770-前475年战国:前475-前221年秦朝:前221-前207年咸阳陕西咸阳秦始皇赵政[1][2][3]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西汉:前206-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汉高祖刘邦包括新朝(由新帝王莽所见,9-23)和玄汉(由汉更始帝刘玄所建,23-25)东汉:25-220年雒阳河南洛阳汉光武帝刘秀三国:220-280曹魏:220-265年洛阳河南洛阳魏文帝曹丕蜀汉:221-263年成都四川成都汉昭烈帝刘备孙吴:222-280年建业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晋朝:265-420西晋:265-316 洛阳河南洛阳晋武帝司马炎东晋:317-420 建康江苏南京晋元帝司马睿十六国304-439南北朝:(420-589年)南朝:宋:420-479 建康江苏南京宋武帝刘裕齐:479-502 建康江苏南京齐高帝萧道成梁:502-557 建康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陈:557-589 建康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北朝:北魏:386-534 平城山西大同魏道武帝拓跋珪洛阳河南洛阳东魏:534-550 邺河北临漳魏孝静帝元善见西魏:535-556 长安陕西西安魏文帝元宝炬北齐:550-577 邺河北临漳齐文宣帝高洋北周:557-581 长安陕西西安周孝闵帝宇文觉隋朝:581-618 大兴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唐朝:618-907 长安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五代十国:907-960后梁:907-923 汴河南开封梁太祖朱晃后唐:923-936 洛阳河南洛阳唐庄宗李存勖后晋:936-947 汴河南开封晋高祖石敬瑭后汉:947-950 汴河南开封汉高祖刘暠后周:951-960 汴河南开封周太祖郭威宋朝:960-1279北宋:960-1127 开封河南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南宋:1127-1279 临安浙江杭州宋高宗赵构辽国:907-1125 皇都辽宁辽国耶律阿保机大理:937-1254 太和城云南大理太祖神圣文武帝段思平西夏:1032-1227 兴庆府宁夏银川西夏景宗李元昊金国:1115-1234 会宁阿城(黑) 金太祖阿骨打元朝:1206-1368 大都北京元世祖忽必烈孛儿只斤铁木真(即成吉思汗)1206年建蒙古国。

中国历代王朝顺序

中国历代王朝顺序
2、宦官专权(如李辅国等),党争内耗(如牛李党争);
3、长年战乱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阻碍了经济发展,引起农民起义与外族入侵。
9、五代十国(907年―979年)
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891年~979年)的合称,也指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政权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统称十国。
兴盛原因
灭亡原因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兴盛原因
灭亡原因
唐太宗即位后,从隋末农民战争中认识到群众的力量,吸取隋灭教训,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同时,留心吏治,选贤任能,知人善用,从谏如流,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促进了民族关系的融合,稳固边疆,太宗则被四方诸国尊为“天可汗”。在其执政的贞观年间(627-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中国历代王朝顺序: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

春秋战国之各国历代时期

春秋战国之各国历代时期

(前 500 年--前 491 年) (前 490 年--前 477 年) 嬴公 (前 476 年--前 443 年) (前 442 年--前 429 年) (前 428 年--前 425 年) 嬴肃 (前 424 年--前 415 年) 悼子 (前 414 年--前 400 年) (前 399 年--前 387 年) 出子 (前 386 年--前 385 年) 師隰 (前 384 年--前 362 年) 渠梁 (前 361 年--前 338 年) 嬴駟 (前 337 年--前 311 年) 嬴蕩 (前 310 年--前 307 年) 嬴稷 (前 306 年--前 251 年) 嬴柱 (前 250 年--前 250 年) 嬴楚 (前 249 年--前 247 年) 嬴政 (前 246 年--前 210 年) 嬴胡亥 (前 209 年--前 207 年) 嬴子婴 (前 206 年) 47 天。
齐鲁秦晋赵韩魏楚燕郑宋吴越陈卫蔡曹中山…
五星四射
西周:
武王 成王 康王 昭王 穆王 共王 懿王 孝王 夷王 历王 共和 宣王 幽王
姬发 (前 1046 年--前 1042 年) 姬诵 (前 1042 年--前 1020 年) 姬钊 (前 1020 年--前 995 年) 姬瑕 (前 995 年--前 976 年) 姬满 (前 976 年--前 922 年) 姬繄扈 (前 922 年--前 899 年) 姬囏 (前 899 年--前 891 年) 姬辟方 (前 891 年--前 885 年) 姬燮 (前 885 年--前 877 年) 姬胡 (前 877 年--前 841 年)
21 年 4年
18 年 37 年 19 年 17 年 19 年 44 年
五星四射

鲁考公 鲁炀公 鲁幽公 鲁魏公 鲁厉公 鲁献公 鲁真公 鲁武公 鲁懿公 鲁废公 鲁孝公 鲁惠公 鲁隐公 鲁桓公 鲁庄公 鲁闵公 鲁釐公 鲁文公 鲁宣公 鲁成公 鲁襄公 鲁昭公 鲁定公 鲁哀公 鲁悼公 鲁元公 鲁穆公 鲁共公 鲁康公 鲁景公 鲁平公 鲁文公 鲁顷公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地关系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地关系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西周: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镐京和丰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

历史上将东迁之前那一时期的周朝称为西周。

西周共传12王,历时275年左右。

从西周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

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

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6年。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历史进入了周王朝时代,周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

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的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

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了。

周原是商王朝统治下的一个方国,传说是帝喾的后裔,属于姬姓之族。

到虞夏之际,其祖先弃定居在邰。

周弃在这里,继承和发展了种植“百谷百蔬”的经验,对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后稷”。

范围:周武王灭众多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强迫封建制的小邦国接受周朝的分封制,周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它是按照诸侯与周王室的亲疏关系而划分的。

周王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众建诸侯、裂土为民”的分封制。

东征结束后,周公按原来的计划,在东方修建洛邑,以加强对东方的监督。

又在洛邑以西修建王城,以军队八师驻守,作为朝会东方诸侯的东都。

于是,西起岐阳,东到圃田,所有渭、泾、河、洛地带,都成为周的王畿。

关中的镐京被称为“宗周”;东都王城被称为“成周”。

春秋战国时间起止时间是多少

春秋战国时间起止时间是多少

春秋战国时间起止时间是多少春秋战国时间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的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这段时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而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的是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的一个各国混战时期。

春秋战国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称东周时期。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大动荡。

具体表现: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战国时期大事件1、召陵之盟召陵之盟,是春秋时期齐国为首的中原诸侯国与楚国的会盟。

春秋初年,楚国发展起来,向中原挺进,与齐抗衡。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宋、陈、卫等八国军队攻溃楚的盟国蔡国,陈兵楚境,以楚不向王室朝贡相质询。

楚为避齐锋,派大夫屈完与齐讲和,齐也看到楚国强大,无隙可乘,即与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订立盟约,史称“召陵之盟”。

召陵之盟是齐桓公“尊王”的又一次胜利,其霸主地位更加巩固。

2、鄢陵之战鄢陵之战,是公元前575年(周简王十一年)晋国和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鄢陵地区(今河南省鄢陵县)发生的战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封: 东周时期,于公元前 425 年(周考王 15 年)封其弟于河南地,建立周 公国,是为。这是周王朝最后一次分封。自从这次分封后,周王的土地 全部分封完毕,连自己也是寄居于此周公国,此时的周天子已与乞丐 无异。 死,其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时,周惠公封其小儿子 于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东西周分立,西周都河南旧于王城,东周都 巩。 西周自立国以来,一直采取讨好各大强国的政策,尤其是。秦国和 周围列强经常向西周和东周征收赋税和兵源。周时,西周和东周常相 互倾轧攻伐。 周赧王在位时,周天子地位已经完全徒有虚名,其土地(周天子的 王畿)也被韩、赵一分为二,以洛邑之河南王城为西周,仍都洛邑,以巩 附为东周,分别由东、西周公治理,周天子由成周迁于王城,依附于西 周公。 前 256 年(赧王 59 年,51 年),攻打西周,西周公恐,以西周三十六 城、人口三万降秦,秦尽收其地,归其君于周,悲奋而死,秦没有立新 王而取九鼎和礼器置于(途中一鼎落于),迁西周公于憾狐,元年(前 249 年),君欲趁秦连丧昭襄、孝文二王伐秦,秦庄襄王以为大将,起兵十万, 执东周君而归,尽收巩城等七邑。迁东于阳人之地,然诸侯还有韩国、
范围: 周武王灭众多小国建立较大的,强迫封建制的小邦国接受周朝的, 周分公、侯、伯、子、男,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按照诸侯与周王室的亲疏关系而划分的。 周王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众建诸侯、裂土为民”的分封制。 东征结束后,周公按原来的计划,在东方修建洛邑,以加强对东方 的监督。又在洛邑以西修建王城,以军队八师驻守,作为朝会东方诸侯 的东都。 于是,西起岐阳,东到圃田,所有渭、泾、河、洛地带,都成为周的。 的镐京被称为“宗周”;东都王城被称为“成周”。 周公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便实行大分封,以作为王 室的屏藩。首先,对于旧地,以朝歌为中心,封给武王弟康叔,建立卫 国。 东方以商丘为中心的商代,分封给旧殷中反对纣王的启,称为,使 他保持商人的宗祀。
周王室除了加强广大“东土”的统治之外,又扩展了它的“北土”和“南 土”。在北方,为了加强控制南北和辽西一带的戎翟部落,周王封召公 奭于蓟,建立。
在南方,为了加强对巴、濮、楚、邓等部的控制,在上游建有蒋、息 等同姓国,在唐、白河流域建有申、吕等国,还在淮、汉之间建有“汉阳 诸姬”,在大江下游的地区,在文王以前,就有太王的长子和次子渡江 南下,在沿岸建立。
西周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
周朝
西周(前 11 世纪—前 771)
( 前 11 世 纪 —
东周(前 770—前
春秋(前 770–前
前 256)
256)
476)
(前 476–前 221)
西周: 西周(公元前 1046 年~公元前 771 年)是由之子姬发灭商后所建立, 定都于和(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历史上 将东迁之前那一时期的称为西周。西周共传 12 王,历时 275 年左右。从 西周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 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 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 的前身,其它还有、、、、、等诸多少数民族。 西周,从 1046 年周武王灭起至公元前 771 年被和所杀为止,共经 历 11 代 12 王,大约历经 276 年。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中国历史进入了周王朝时 代,周朝是中国社会的鼎盛时期。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 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族的逐步形成,成为汉民族的前身,其 它还有、、、、、等诸多少数民族。
卫国、魏国、燕国、、、,彻底灭亡,至公元前 221 年秦先后灭韩、赵、魏、 楚、燕、齐六国,一统天下。
东周: 东周(前 770 年-前 256 年)是指的后半段。周王室东迁(今)以后 到灭亡这段时间,史称东周,以别于在这以前国都在时期的。东周王室 衰微,。东周首位君王为(宜臼),共传 25 王,历时 515 年,东周占周朝 的大部分时间。最后为秦所灭。东周前半期,争相称霸,持续了二百多 年,称为“时代”;后半期,剩下的诸侯大国继续互相征战,称为“时代”。 面对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边境的又乘机入侵,天子不能担负共 主的责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求助。在这情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 霸主。中原诸侯对四夷侵扰则以“”口号团结自卫。 公元前 771 年,西北的少数民族攻破(今陕西西安),杀死,灭亡。 第二年(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迁都(今)史称东迁,东周开始。五十九 年(公元前 256 年),东周为所灭,共传 25 王,历时 515 年,东周时期又 分为(公元前 770 年—公元前 476 年)与(公元前 475 年—公元前 221 年) 两个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转变的时期。这一转变是以的 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死后,太子宜臼即位,为。周平王于公元前 770 年, 迁都,建立了东周王朝。据记载,春秋时共有 140 多。其中比较出 名是(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和、、、、、、。
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 政权的,加速了的灭亡。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前 771 年, 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了。
是商王朝统治下的一个,传说是帝喾的后裔,属于之族。到虞夏之 际,其祖先弃定居在。在这里,继承和发展了种植“百谷百蔬”的经验, 对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后稷”。
周公自己受封以今天曲阜为中心的鲁国,命长子伯禽前往。受封 时,又分有“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具备有周王室的各 种文物制度。鲁国成为代表王室镇抚东方的大国。
在海、岱之间的薄姑故地,由师尚父受封,在营丘建立齐国。对于 违抗王室的侯伯之国,齐国有征伐的特权。
河东地区,是太原防御群翟部落内侵的前哨。为了加强镇守,封成 王同母弟叔虞于唐国故地,建立晋国。
在周王朝统治下,还有大量的旧国。仍然保持原来的地位不变。 据说,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国,姬姓之国共有五十三个,占了其中的 绝大部分。而在姬姓之国中,属于文王诸子的有;属于武王之子的有四 国;属于周公后裔的有六国。这些封国大小不等,有的是畿内的。它们 广泛地分布在中原地区内,与众多的旧国错杂在一起,这就直接加强 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