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教学设计教案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秘教学案

结论:
结论: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材料五:狼孩的故事
材料六:科幻片《地球一号》剪辑片段
1狼孩为人所生,他的大脑与普通的人脑有区别吗?为什么它不能产生意识呢?
2你见过外星人吗?影片中外星人的摸样你喜欢吗?你能画出自己喜欢的外星人吗?
结论:
结论:
A意识活动没有主动创造性B人们的意识无法反映未来
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D人的意识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意识的内容的起源看,它是人脑的机能
B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人脑的机能
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不同宗教的诞生地域不同,向人们描绘的天堂模式也各不同.如伊斯兰教的天堂原型是沙漠绿洲,而中国道教的天堂是封建时代皇宫的翻版.这说明
C动物的动机是主动的,人的意识是客观的D动物心理与人的意识有本质区别
3狼孩的事例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没有社会实践,就不会形成意识B意识不一定是人脑的机能
C“狼孩”的脑子不是人脑D早期教育对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4近年来,约有7000条新词产生.诸如房奴、车奴、超女、快男、恐怖分子等等。从哲学上看,这一事实说明了
A宗教观念并非主观自生的,其内容来自现实世界
B人间的绿洲和皇宫等客观世界是宗教观念的来源
C宗教观念是人们善良愿望的反映,它来源于人脑
D宗教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四辨析题:
1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是物质的,所以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教与学的反思
A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必修4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秘教学案教案

C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5近年来,日本朝野某些人士否认历史事实,否认侵华的历史,否认南京大屠杀。2000年5月公演的《自尊,命运的瞬间》,肆意美化和吹捧当年发动侵华战争的甲级战犯东条英机,把侵略战争描述成“自卫战争”。这表明( )
A 意识不一定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B 错误的意识纯属人脑主观自生的东西
C 历史是由意识决定的 D 错误的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歪曲反映
6之所以对牛弹琴是愚蠢的,是因为( )
A 牛的意识与人的意识不同
B 牛脑没意识,无法欣赏音乐
C 牛没有神经生理系统
D 牛欣赏音乐的能力过于低下
7<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手枪;<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和高尔夫.这是因为
C 动物的动机是主动的,人的意识是客观的 D 动物心理与人的意识有本质区别
3 狼孩的事例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没有社会实践,就不会形成意识 B 意识不一定是人脑的机能
C“狼孩”的脑子不是人脑 D 早期教育对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4 近年来,约有7000条新词产生.诸如房奴、车奴、超女、快男、恐怖分子等等。从哲学上看,这一事实说明了
2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映和动物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有什么区别?
结论:
结论: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材料五:狼孩的故事
材料六:科幻片《地球一号》剪辑片段
1狼孩为人所生,他的大脑与普通的人脑有区别吗?为什么它不能产生意识呢?
2你见过外星人吗?影片中外星人的摸样你喜欢吗?你能画出自己喜欢的外星人吗?
结论:
结论:
第五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生活与哲学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目标导航】一、课标要求1.内容目标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2.提示与建议(1)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2)讨论:以“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为题。
包括精神状态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精神状态与发挥潜能的关系,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客观规律的关系。
(3) 探讨客观世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高考考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三、【知识梳理】1、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①此处强调人所特有的“人脑”,而不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大脑”,不能说意识是大脑的机能,动物的大脑不能产生意识。
②也不能说“电脑”具有意识,“人工智能”发展很快,但不是意识,电脑思维是一个纯粹的逻辑过程,而且是人事先给定的,它同人类思维有本质的区别。
2、意识的内容和形式。
(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人脑不能自己产生意识,意识的源泉是客观世界。
任何意识都有其客观原型。
意识不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做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表现为:①意识形式的主观性;②个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③意识的创造性。
(3)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这是唯心主义观点;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解释为“如同肝胆分泌的胆汁的物质的东西”是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3、意识能够反映物质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能够反映物质:强调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能动性的。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4、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的反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四、【重难点释疑】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高中政治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一、意识的本质(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2)意识产生的前提: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2)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1、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体系,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意识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第二信号系统是人所特有的。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存在。
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总之,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知识理解】正确理解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2)意识从生理基础看,它是人脑的机能;从其对象和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把握意识的内容和本质。
(3)意识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的意识是人们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错误的意识是人们则是歪曲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与对客观事物做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4)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客观世界反映到人脑中,必然要进行加工改造,以主观的形式存在,因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5)总之,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
把握思维的奥妙教学设计教案

把握思维的奥妙教学设计教案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意识的含义(2)意识的作用◇理解:(1)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2)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意义的哲学依据(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应注意的问题◇分析:(1)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2)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并联系现实,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3)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4)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2、能力目标:(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通过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分清框题中的层次(4)通过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学习,从理论上提高理解能力,从实践上提高分析能力,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提高对哲学的学习运用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世界客观性的认识,初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2)思考人类对世界的各种创造活动,深刻体会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二、【重点、难点】:1、意识的本质2、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3、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进一步理解意识的基本概念,认识到人不仅能通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四、【方法点津】:(1)读教材,概括出意识的含义、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2)深入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教(学)案(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教案一、容分析把握思维奥妙这一课和本单元的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容,这两课分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和意识进行了分析。
经过第四课的学习,生已经了解了什么是物质,为什么世界时物质以及物质是运动的,并且运动是有规律的。
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认识利用规律。
本课对于什么是意识进行说明,论证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的方法论。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什么是意识的探究,学生能够了解如何正确的认识意识,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2、过程与方法。
在掌握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举例分析,提高对意识能动作用的宏观理解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论证,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
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意识的本质2、意识的作用3、一切从实际出发四、课程类型与教学模式、方法1、课程类型:集体授课2、教学模式①传递—接受模式使学生能有效掌握知识,但存在一定缺陷,学生客观上处于接受教师提供信息的地位3、教学方法采用接受式学习的方法,以教师分析为主,辅之以师生的相互讨论(讲授法、讨论法)五、教学用具与媒体1、黑板2、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设计与容第一框:意识的本质一、复习第四课一句话概括第四课的核心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主体动中有静物质运动静止固有属性、存在方式静中有动普遍性规律客观性通过这图例,归纳出第四课的容:三个名词(物质、运动、规律)两对关系(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一个方法论(按规律办事)。
回忆上节课论证世界是物质的过程(请同学来回答下)物质世界自然界是物质的世界: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精神世界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二、导入新课【课文导语】: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人能够通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也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把握思维的奥妙教学设计教案

把握思维的奥妙教学设计教案教案名称:把握思维的奥妙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思维的定义和特点。
2.学生能够掌握思维的基本运作过程。
3.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4.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思维的概念与特点。
2.思维的基本运作过程。
3.不同的思维方式。
4.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思维的概念与特点(30分钟)-向学生介绍思维的定义和特点,强调思维是人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思维的理解和体验,并让学生从自身经验中发现思维的特点,如主动性、目的性和创造性等。
Step 2:探究思维的基本运作过程(40分钟)-分组讨论思维的基本运作过程,并由一名学生代表向全班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并向学生介绍思维的主要运作过程,如感知、思考、判断和决策等。
-制作思维导图,梳理思维的运作过程,让学生对思维的运作过程有更清晰的理解。
Step 3:探讨不同的思维方式(3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思维方式,如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等。
-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别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并对比不同思维方式的优劣势。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灵活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培养多元思维的能力。
Step 4: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40分钟)-向学生介绍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和特点。
-分组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练习活动。
例如,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分别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来解决,并讨论各自的答案和思维过程。
-鼓励学生展示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并对他们的创意给予肯定和鼓励。
Step 5:总结与评价(2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发展和运用多样化的思维方式。
-提供相关练习和扩展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思维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_《把握思维的奥妙——意识的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把握思维的奥妙——意识的作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从《超级工程——中国桥的建设》的探究中,理解人的意识的特点,掌握人能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的指导作用,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过程与方法:在搭桥游戏的课堂活动中和分组合作探究中掌握意识的特点和作用;在理性的辨析中,意识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中国桥的建设中,我们看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战胜天险的豪迈;看到了工匠精神的力量,国家的日益强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正确的发挥意识的作用,我们说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理解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坚持科学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撸起袖子加油干。
【教学重点】意识活动的特点;人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理解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课时准备】 1课时【教学过程】1一、意识的特点、人能动的认识世界课堂活动:用“雪花片”,搭建一座“桥”。
要求:1、分组,组内分工合作,选代表展示成果,摆到讲桌上。
2、对搭建的“桥”命名,并对造型和命名作出说明。
(学生动手动脑,并回答)【师】回顾我们的搭建过程和同学们的展示,你体会到我们的意识具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意识的特点:(1)目的性,(2)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观看视频材料《杨泗港大桥修建时的桥墩问题》,并思考:1、工程师们建桥时遇到什么问题?为什么我们在“搭桥”时没有发现呢?工程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2、如何理解意识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学生观看视频,并回答)对比加深对意识特点的理解:自觉选择性:依据人自己生活或社会实践的需要选择。
主动创造性: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反映当前,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教学设计教案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意识的含义(2)意识的作用◇理解:(1)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2)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意义的哲学依据(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应注意的问题◇分析:(1)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2)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并联系现实,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3)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4)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2、能力目标:(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通过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分清框题中的层次(4)通过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学习,从理论上提高理解能力,从实践上提高分析能力,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提高对哲学的学习运用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世界客观性的认识,初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2)思考人类对世界的各种创造活动,深刻体会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二、【重点、难点】:1、意识的本质2、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3、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进一步理解意识的基本概念,认识到人不仅能通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四、【方法点津】:(1)读教材,概括出意识的含义、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2)深入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3)结合“是先有电脑,还是先有人们关于电脑的设计”的讨论,说明意识能正地认识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应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五、【课文导语】: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人能够通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也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要求。
第一框题意识的本质一、意识的本质(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十课时)◇课堂探究:想一想,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生物的反应形式同人的意识是什么关系◇探究提示: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是物质的或者化学的反应;生命物质包括植物和动物,都具有对外界刺激做出感应的特性,动物还具有感觉的能力,-但这些反应都属于它们的本能;而人的意识活动则是自觉的,无生命物质、植物和动物的反应有着本质区别。
但人的意识活动也要依赖于一定的生理基础,特别是人脑这一高度发达的物质器官。
因此,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基础。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探究人类意识与非生命物质、植物和动物反应的历史联系,从而说明人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现象既不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自然界先于意识而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运动的发展,大脑越来越发达,大脑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生物的反映由应激性到动物的感觉、心理的发展,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课堂探究:(1)谈谈你所熟悉的动物有哪些复杂的心理反应。
(2)上述动物的心理为什么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探究提示:(1)高等动物的心理不仅包括感觉、表象、情感,甚至还有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如猴子可以借助木棒获得高处的食物。
关于这一点,教材中也有不少事例。
(2)动物心理不能发展为人的意识,其根本原因是它们缺少意识赖以产生的物质器官——人脑。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动物的大脑和单纯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
意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意识是社会劳动、语言和人脑的必然产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是使猿变成人的决定因素,也是人的意识产生的决定因素。
人的劳动同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
而在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外部世界的劳动中,不仅要求人们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要有抽象思维这种人类意识的反映形式来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劳动过程中,由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了语言。
语言的产生推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并随着社会劳动的进步而日趋完善,这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此可见,人类: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所以,马克思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反之,如果脱离社会实践,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就不会形成人的意识。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课堂探究:(1)有没有一种高等动物的脑在复杂性上超过人脑(2)动物的脑在机能上有没有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探究提示:(1)高等动物虽然也有一定的心理反应,但是其大脑无论是在重量、构造,还是在机能上,都要比人脑简单。
因此,人脑与高等动物的脑有着本质的区别。
高等动物的复杂性不会超过人脑。
(2)在脑的机能上,人脑机能包括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能够形成一定网络系统,而动物脑则没有语言区,这是因为动物缺乏社会性的劳动。
因此动物脑在机能上不可能达到人脑水平,不会形成意识。
课本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强调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动物脑比人脑要低级,不会形成意识。
1.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只是人脑的特有机能,动物的脑不会产生意识。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第一,人脑比动物脑具有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第二,人脑对外界刺激的条件反射不仅包括第一信号系统,而且可以在语言刺激下产生人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
3.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
人脑只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要产生意识,除了要有人脑,还必须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实践使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
◇课堂探究:(1)对动物说“梅”,能不能使动物“止渴”对动物谈“虎”,能不能使动物“色变”(2)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映和动物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有什么区别◇探究提示:(1)由于动物脑对客观事物只能形成表面的感觉等本能性的反应,而不能像人脑那样抽象出事物更深层次的东西,因此对动物说“梅”不能让其止渴,对动物谈“虎”不能使其“色变”。
(2)人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映,也即意识,既包括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一感觉,也包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抽象思维,而且更重要的是抽象思维。
人的意识是人对事物主动的、能动的反映。
而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则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条件反射,不具有抽象概括能力。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目的在于通过动物脑和人脑对事物反映的差别,强调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只能是人脑。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第二十一课时)◇课堂探究:(1)离开了客观对象,能不能产生人类的意识(2)离开了客观对象,会不会有鬼神观念◇探究提示:(1)从内容上来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不是人脑主观自生的,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事物。
因此,离开了客观对象,就不能产生人类意识。
(2)鬼神观念是意识的一种,只不过是错误的意识,也就是说,鬼神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歪曲、虚幻的反映。
所以,离开了客观对象,不会形成鬼神观念。
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强调客观事物对意识形成的重要性。
意识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
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
2.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的意识是指人脑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错误意识则是歪曲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做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3.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
4.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教材插图说明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会产生意识。
◇课堂练习:关于意识的正确说法是( )A、意识是人脑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的特有功能B、人脑会思考,有人脑就会有意识C、感觉是事物作用于人脑形成的,思维的内容则是人脑的产物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答案:D 解析:本题仍是在考查意识的含义,但却是从起源、生理基础、内容三个方面!分别设置选项。
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A项表述正好相反,故不选。
要形成意识,除了要有人脑,还要通过社会实践使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B项表述忽视了实;践和客观事物这两个要件,故不选。
意识包括感觉和思维两种形式,感觉是对事i物表面现象的反映,思维则是对本质和规律的反映,二者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故c项表述错误。
只有D项准确揭示了意识的本质,应入选。
第二框题意识的作用二、意识的作用(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第二十二课时)◇课堂探究:(1)为什么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要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2)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探究提示:(1)最蹩脚的建筑师在建筑之前,就已经在头脑中形成了对建筑物的主观构造,形成了计划、草图。
而蜜蜂再灵巧,也只是本能地去建筑蜂房,而不会先形成对蜂房的认识而去建筑。
(2)马克思这段话说明:人比动物高明的地方在于: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指导人们顺利开展实践活动。
课本设置这一栏目,旨在强调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目的性。
从而说明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这与动物纯粹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主动地反映它。
(3)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