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簸”、“涯”2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江南春》。
3.借助注释,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4.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的情感,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
2.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诗人生平简介。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历史上有许多的文人墨客写下千古诗句或文章来赞美歌颂我们的黄河母亲。
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学习一首古诗——《浪淘沙》,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他创作的《浪淘沙》共九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首。
就让我们跟随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再次走进黄河吧。
二、回顾方法,初解诗题1、师:在学这首古诗之前,我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古诗的学习方法。
生回答:解诗题,知作者——诵读全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解诗题。
“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
(浪淘沙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3、诗人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三、小组合作,学习古诗(一)初读古诗1、指名朗读古诗。
2、纠正字音,指导书写。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形容黄河非常曲折。
②簸:指由于风大,黄河水颠簸摇荡,波涛滚滚。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逆流而上。
4、全班齐读古诗。
(二)理解前两行诗意1、交流理解前两行诗意。
前两行诗意:九曲黄河,挟带泥沙,波涛滚动,奔腾万里,仿佛来自天边。
2、品味古诗意境,指导朗读。
①自古“黄河”就与“雄伟”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哪些词体会到黄河雄伟壮观?生:“九曲黄河”“浪淘风簸”师:你能读出这种气势吗?②学生读,全班读。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理解古诗中较为生僻的词汇和古汉语用法,如“壁”、“涧”等字词的古义。
-鉴赏古诗的深层意境,尤其是对诗中隐喻和象征意义的把握。
-体会诗人情感表达的细腻之处,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王维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将古诗的韵律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朗读和创作中,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举例解释:
-在解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难点在于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佳节”和“思亲”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这种情感如何通过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古诗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用现代汉语表达古诗的意境?”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古诗知识创作小诗。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问题是,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觉得可以尝试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课堂上鼓励他们主动提问、分享学习心得,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经验。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
2.语言建构与应用: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韵律、修辞手法,提高古诗文阅读、理解、赏析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示范课:《古诗三首书湖阴先生壁》教案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品”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书湖阴先生壁》教案【教学内容】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3.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
【教学流程】一、用诗歌解锁诗人的生命历程(出示王安石图片)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走近一位诗人——他是北宋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
我们熟知他,因为他是文学家。
一生创作诗歌大约1500首。
他的政治生涯犹如过山车一般,宦海沉浮。
政治上忽起忽落的每一个时间节点,他都用诗歌表达心境。
这就是——王安石。
他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同年新年,王安石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元日》。
指名读《元日》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也就是五年之后,王安石被罢相。
熙宁八年二月,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
带着对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和对故乡、亲人的怀念的种种矛盾,王安石途中写下了《泊船瓜洲》。
指名读《泊船瓜洲》之后,王安石再次被罢相,退居江宁。
经历了两次辞相两次再任,王安石心灰意冷。
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有共通之处。
于是,他用一首《梅花》来自喻。
指名读《梅花》晚年的他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
那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一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当院墙壁上。
于是,世间就有了这样一首诗。
【板书:书湖阴先生壁】二、用注释解锁文体的秘密1.自由读题,自主解题。
2.小结:借助注释学习古诗是很有效的方法。
三、设置驱动性任务,思辨性研读文本(一)品自然之美(出示任务一)任务一:读通读顺,大致读懂诗歌。
思考:你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1.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读懂诗歌。
2.小组交流。
3.学习反馈。
重点关注:净、成畦、绕、排闼。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六单元18 古诗三首 优质版教案

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48)
《江南春》描写了美丽如画的江南风光,表现了诗人对江南
春景的高度赞美与无限神往。
《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是诗人题写在湖阴先生屋壁上的。
这首诗既描写了湖阴先生所居的清幽环境,同时也通过对环境的
描写表达出对居所主人品性、情趣的赞赏。
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49)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五、课堂演练,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50、51)
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52)
(1)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2)积累描写景色的诗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是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一共包括三首写景的诗歌《浪淘。
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会写教材要求的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重点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 学习诗人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 掌握古诗中的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如思乡之情、孤独之感等。
- 理解古诗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 古诗具有韵律美,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初步体会古诗的意境。
例如,在教学《宿建德江》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再引导学生按照“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的节奏朗读,感受诗歌的抑扬顿挫。
2. 注释法- 古诗中的字词含义与现代用法有一定差异,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诗句的含义。
如在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时,让学生通过注释理解“卷地风”是指风从地面卷起,“水如天”是形容湖水像天空一样开阔平静。
3. 情境教学法- 借助多媒体展示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意境。
在教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播放夏夜乡村的视频,有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等元素,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当时的环境中,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4. 讨论法- 针对古诗中的疑难问题或诗人表达的情感等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例如在分析《宿建德江》中诗人的“愁”因何而来时,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的见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多媒体展示一些古代诗人的图片,如李白、杜甫、苏轼等,提问学生对这些诗人的了解,引导学生说出他们所写的一些著名古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教案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浪淘沙(其一)》: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
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江南春》: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
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
全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书湖阴先生壁》: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作品,是题壁诗,广为流传。
这首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杜牧(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8《古诗三首》 公开课教案

18 古诗三首【教材分析】《古诗三首》前两首分别描绘了南北不同的美景;第三首以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景色,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三首古诗表现了不同地域的景物特点,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涯”“莺”两个生字词。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前两首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通过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古诗大意,并抓住重点诗句体会景物特点,感受诗词之美。
3.结合创作背景及诗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品读感悟把握古诗大意。
2.走进诗意境,感受诗词之美,体会诗人情感。
【前置性作业】1.自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能背过。
2.自学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中的词语。
3.理解:诗中描述了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查阅并整理刘禹锡、杜牧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交流分享积累。
背古诗优胜小组上台展示积累的的古诗,要求声情并茂。
1.引领大家一起评价。
2.交流喜欢的原因——学生评价——对喜欢的再背一遍【设计意图:拓展积累,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激情导入1.结合小组课前三分钟导入:通过背诵,老师能感觉到同学们对诗歌的热爱,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齐读课题----第17 课《古诗三首》,这三首古诗分别是----齐读:《浪淘沙》《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
(出示课题,生齐读)2.在欣赏之前我们要先会读,我们回想一下读诗要注意什么?(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调动情绪,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小组合作检测交流,巩固前置性作业。
学习:《浪淘沙》(其一)(一)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哪些字音要注意?九曲(qǔ)浪淘风簸(bǒ)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
【预设评价】:你读的真流畅!字音也读对了还有谁也想像他一样读一读?那就齐读吧(二)注意停顿、读出节奏读通诗句对我们来说并不难,读古诗还要读出节奏。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18《古诗三首》教案

六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教案素养目标1、会写“涯、莺”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
重点: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难点: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新课导入1.师: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我们要去学习三首描绘南北不同的美景以及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诗歌。
2.板书课题——古诗三首3.背景介绍: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
一度奉诏后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
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
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阅读鉴赏任务一:朗读课文,根据诗句想象画面,说说古诗的大意。
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九曲①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②自天涯③。
如今直上④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古诗大意: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边。
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去到天上的牛郎织女家。
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古诗大意: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昔日到处香烟缭绕的寺庙,如今只剩亭台楼阁掩藏在迷蒙的烟雨之中。
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①净无苔,花木成畦②手自栽。
一水护田③将绿绕,两山排闼④送青来。
古诗大意:茅屋常被主人打扫,干净得不生青苔,院内一排排花木都是主人亲手种植的。
院外,一条溪流环抱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仿佛推开屋门把那翠色送到了眼前。
任务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三课时精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簸、涯”两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体会古诗的意境,感知诗文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分析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
4. 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会写“簸、涯”两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体会古诗的意境,感知诗文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
2.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浪淘沙》一、导入新课古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我们从牙牙学语开始,《春晓》《静夜思》就一直伴着我们成长。
而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成为了作者创作的源泉,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图片展示)。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其一)。
二、讲授新课在学古诗之前,我请同学来说一说学习古诗的方法。
(1)解诗题,知作者(2)解词语,明诗意(3)多诵读,悟诗情下面我们一起学习《浪淘沙》(其一)1.板书:浪淘沙(其一)2.齐读课题。
(一)解诗题,知作者1.说一说你对“浪淘沙”这个题目的理解。
浪淘沙:唐代曲名。
2.说一说这首诗描写什么?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
3.作者及背景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传世。
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
一度奉诏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
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
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4.自学反馈a同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字词。
簸涯b自主朗读,注意节奏(读通,读顺)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c指名读整首诗。
d全班齐读整首诗。
(二)解词语,明诗意①默读古诗,找出不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或和同学交流。
②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③理解整首诗的意思1.词语解释(1)浪淘沙:指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3)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4)簸:掀翻,上下簸动。
(5)“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突写得了神入化。
(6)银河:银河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著名的中国神话传说故事鹊桥相会。
(7)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牛郎织女是一个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有百鸟到银河搭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
2.解释句意。
(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
(2)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既然你是从天边而来,如今请你带着我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牛郎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3.理解了句意,你能说说诗意吗?万里黄河弯弯曲曲夹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找牛郎织女的家。
(三)多诵读,悟诗情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1)能根据注释和查阅资料来理解诗意真棒,不过老师有点疑问“九曲黄河”你为什么不说千曲,百曲呢?真的是万里沙吗?自古以来黄河相传就有九曲十八弯的说法。
“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
(2)自古“黄河”就与“雄伟”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哪些词体会到黄河雄伟壮观?交流回答:九曲黄河、浪淘风簸。
(3)指导朗读: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力量美表现出来吧!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看到大家读诗这么积极,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请给老师一点温馨提示吧!注意:把字读准,声音洪亮。
把“九曲黄河”“浪淘风簸”读重些,豪迈些。
(4)图片欣赏,感受雄伟这就是黄河,从高空俯瞰,如巨龙蜿蜒盘旋。
它是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流经九个省和自治区。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
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欣赏了远景图,我们再来欣赏一幅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波涛汹涌、巨浪滔天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虎啸龙吟、震耳欲聋你感受到了什么?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小结:前两句描写了黄河“弯弯曲曲、黄沙滚滚、波涛汹涌”的特点,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来自天边,奔腾千里、雄伟壮观的图景。
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表达了作者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2.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1)全班齐读。
(2)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想象训练: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直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
想象一下牛郎织女的家是什么样子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资料宝库:牛郎织女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有百鸟到银河搭鹊桥,牛郎织女相会。
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优美。
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
(3)说一说:这首诗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诗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黄河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
“九曲”用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自天涯”写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
后两句作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牛郎织女家,侧面表现了黄河的雄伟。
(4)小结:借描写神话传说,向往着随黄河水能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5)尝试背诵。
(指名背。
全班背。
)(四)课堂练习三、课堂小结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辛苦、劳累,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诗人用精炼的语言,将现实中汹涌的黄河与想象中静谧的银河相融,寄托了对宁静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
这是多么奇伟的想象。
四、板书设计浪淘沙(其一)现实(夸张)神话(想象)向往美好第二课时《江南春》一、导入新课1.检查上节课的掌握情况。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领略了黄河宏大的气势,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
江南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是一个被文人墨客美化了的地方,是古往今来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3.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江南春》二、讲授新课在学古诗之前,再次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1)解诗题,知作者(2)解词语,明诗意(3)多诵读,悟诗情走进《江南春》,欣赏《江南春》的美景(图片展示)1.板书:江南春2.齐读课题。
(一)解诗题,知作者1.说一说你对“江南春”这个题目的理解。
“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2.作者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以七绝最为出色。
杜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背景: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
既是咏史怀古,也是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
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
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
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描写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3.出示江南春天的美景图,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描绘看到的图片。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词语。
)过渡:春天是美好的,是生机勃勃的,如果让大家只用几个词语来描绘春天,大家肯定会觉得不够全面、不够客观。
那么,诗人杜牧是怎样用几句诗就给我们描绘出了生动形象的江南春景呢?请大家自由诵读全诗,感受诗中的春景。
4.自学反馈a同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字词。
莺旗b自主朗读,注意节奏(读通,读顺)。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c指名读整首诗。
d全班齐读整首诗。
(二)解词语,明诗意①默读古诗,找出不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或和同学交流。
②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③理解整首诗的意思1.词语解释(1)南朝:东晋灭亡后,先后在南方地区建立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合称。
(2)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
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
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3)千里:这里的“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4)绿映红:绿叶映着红花,这里用颜色指代景物,给人丰富的联想。
如绿叶衬红花,桃红映柳绿。
(5)水村山郭:傍水而居的小村,依山而建的城。
(6)酒旗风:酒旗迎风招展。
(7)楼台:指佛寺中的建筑。
(8)烟雨:像烟雾那样的细雨2.解释句意。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小结:春天的江南,处处黄莺鸣叫,绿叶中映着红花,河边村庄,山边城郭,酒旗随风摇动。
南朝以来所建的许许多多座寺庙,又多少楼台笼罩在迷蒙的烟雨里!(三)多诵读,悟诗情1.学习前两句诗——晴景,写今。
“千里”二字,渲染了江南广袤的大地上黄莺啼叫、绿树丛丛、红花簇簇春意盎然的美丽景象。
“水村、山郭”是静态描写,写“酒旗迎风飘动”是动态描写。
(1)说说这两句诗是从哪些感官来写景物的。
明确:听觉——莺啼;视觉——绿,红,水村,山郭,酒旗;触觉——风(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描写的景色。
(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3)这两句诗描绘的春景有什么特点?(明媚、有声有色、充满生机。
)2.学习后两句诗——雨景,怀古。
(1)“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两句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诗人又特意让它们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加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使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