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教育学311考试大纲

教育学311考试大纲一、课程概述教育学311是一门深入探讨教育理论、实践与研究方法的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教育现象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理解教育的多维影响因素,并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及其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2. 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
3. 培养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4. 学习如何设计、实施和评估教育研究项目。
三、课程内容1. 教育学理论基础- 教育哲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政策与法律2. 教育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 混合方法研究- 教育研究设计3. 教育实践与改革- 教学法与学习理论- 课程设计与开发- 教育技术与创新- 教育评估与评价4. 当代教育问题- 全球化与教育- 教育公平与包容性- 教育与社会变迁- 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四、考试形式与评分标准1. 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 论文撰写- 研究项目报告2. 评分标准- 理论知识掌握程度(30%)- 研究方法运用能力(30%)-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 论文撰写与研究项目的质量(20%)五、考试范围与重点1. 教育学理论基础- 理解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 了解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对教育政策的启示。
2. 教育研究方法- 熟悉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的特点、优势和局限性。
- 能够设计和实施简单的教育研究项目。
3. 教育实践与改革- 掌握教学法与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实践技巧。
- 理解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过程及其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4. 当代教育问题- 分析全球化背景下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探讨教育公平与包容性的重要性及其实现途径。
六、参考书目与资料1. 教育学基础理论书籍2. 教育研究方法论专著3. 当代教育问题研究报告4. 教育政策与法律文献七、学习建议1.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同学分享观点和经验。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2024年大纲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2024年大纲(311)教育学专业基础2024年大纲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学专业作为培养优秀教育人才的重要学科,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为了适应教育事业的需求,对教育学专业2024年大纲进行修订。
本大纲总结了教育学专业的基础内容和发展趋势,旨在为培养专业人才提供指导,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专业背景教育学专业是培养教育工作者的基础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技能。
该专业涵盖了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三、课程设置1. 教育学概论本课程介绍了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领域,培养学生对教育学专业的全面了解和认识。
2. 教育心理学本课程主要研究学习者心理特点、教育环境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教育心理分析和指导能力。
本课程重点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对教育现象的社会学分析和把握能力。
4. 教育经济学本课程主要研究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教育投入与产出等经济学原理,在培养学生的教育经济学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同时,还强调对教育公平、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5. 教育法学本课程重点研究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法学原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以及对教育法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6. 教育评价学本课程主要研究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的教育评价设计和分析能力,以及对教育质量和效果的评估能力。
7. 教育管理学本课程重点研究教育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以及对教育管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8. 教育技术学本课程主要研究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设计和应用能力。
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为将来的教育工作做好准备。
四、教学目标1. 理论知识:学生将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热点。
2. 方法技能:学生将掌握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技能,能够进行教育实践和教育评价。
311教育学2024考试大纲

311教育学2024考试大纲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已由教育部发布。
以下是关于311教育学考试大纲的简要介绍:
一、考试性质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教育学专业基础的综合考试,旨在考察学生对教育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教育实践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二、考试内容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主要考察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具体包括:
教育学原理:考察学生对教育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教育学原理分析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中外教育史:考察学生对中外教育历史的发展、演变以及重要教育事件、人物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育心理学:考察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心理学原理分析教育问题的能力。
教育研究方法:考察学生对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手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教育研究方法进行教育研究的实践能力。
三、考试形式和分值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满分为300分。
考试时间为180分钟,其中教育学原理约100分,中外教育史约100分,教育心理学约40-70分,教育研究方法约30-60分。
四、考试难度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的难度较大,要求考生对教育学相关知识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全面的分析能力、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
研究生考试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311)试卷及答案指导(2024年)

2024年研究生考试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311)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在我国教育学发展中,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最早可以追溯到哪位思想家?A、孔子B、荀子C、墨子D、孟子2、以下哪项不属于教育学的三大基本问题?A、教育是什么B、教育为什么C、教育如何进行D、教育与社会的关系3、在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哪本著作被普遍认为是教育学诞生的标志?A、《大教学论》B、《爱弥儿》C、《教育论》D、《普通教育学》4、以下哪位教育家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A、杜威B、皮亚杰C、斯宾塞D、孔子5、教育目的中所强调的个人全面发展是指:A、仅指知识的全面发展B、从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各方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C、主要强调道德品质的提高D、仅关注技能技巧的提升6、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A、知识的权威B、学生学习的促进者C、知识的权威与学习的引导者D、学生学习的指挥者7、关于教育学的定义,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教育学是研究儿童身心发展的科学B.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规律的社会科学C. 教育学是研究教师素质和教学方法的学科D.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政策和管理体制的学科8、以下哪位学者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A. 康德B. 杜威C. 赫尔巴特D. 鲍德温9、在课程编制过程中,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设计理论是:A. 走行课程论B. 学生中心课程论C. 焦点课程论D. 综合课程论10、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两种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
A.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B. 国家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C. 全面发展论与个性发展论D. 素质教育论与应试教育论11、下列关于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C.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D.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12、下列关于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参考书目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参考书目
1. 311教育学专业参考书:
(1)基础读本——近代史讲授大纲》编写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2)理论综合——教育心理学》杨新生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郑丽英、何正铧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基础心理学——心理学概论》宋子文、熊林芳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5)历史学——教育史》文武远、刘可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6)当代教育问题——中小学教育改革新思路》张松松、蒋季勤编,上
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
(7)儿童发展——儿童心理发展》张熙珍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8)教师教育——教师教育》王朝阳、李更春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9)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马伯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学》隋岳芳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2024教育学311大纲

2024教育学311大纲一、引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活动规律的学科,它旨在培养学生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全面理解和深入思考。
本大纲将介绍2024年教育学311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要求。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 培养学生对教育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 培养学生对教育实践的探索和分析能力;3. 加强学生的教育思维和创造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5. 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和综合运用能力。
三、课程内容1. 教育学基本概念:介绍教育学的定义、特点和研究方法。
2. 教育哲学:讨论教育的目的、价值观和教育哲学理论体系。
3.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记忆、个体差异等与教育实践相关的心理过程。
4. 教育社会学:探讨教育与社会、文化、家庭等因素的关系。
5. 教育法律与伦理:介绍教育领域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
6. 教育评估与测量:讲解教育评估的目的、方法和实践案例。
7. 教育技术与创新:介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教育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8. 教育管理与领导:探讨教育组织与管理、教育领导的原理与方法。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课讲授:教师通过授课和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教育学相关的理论知识。
2. 讨论与案例分析: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分析教育案例并提出解决方案。
3. 小组合作项目:学生组成小组,完成指定的教育项目,培养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4. 实地实习与观摩:学生参与实际教育实践活动,观摩教学过程,并撰写相关的实习报告。
五、评估要求1. 平时表现:包括参与讨论、完成作业、小组合作等。
2. 期中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论文: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一篇与教育实践相关的论文。
4. 实地实习报告:学生完成实地实习后,撰写一份详细的实习报告。
5. 课堂展示与讨论: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进行课堂展示并参与相关讨论。
六、结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教育学的各个领域有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为将来的教育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考试大纲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考试大纲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专业是培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法学、教育史学等多个学科。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旨在全面评估考生对教育学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本文将对考试大纲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的内容进行概述和解读。
一、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研究内容。
其中包括:1.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特征和研究对象。
2.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构建主义等。
3. 学习与发展的心理过程: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等。
4.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教学设计、教育评价、学生管理等。
二、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资源配置与使用的学科。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掌握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
其中包括:1. 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经济学的定义、特征和研究对象。
2. 教育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人力资本理论、投资回报理论、教育公平理论等。
3. 教育资源的配置与使用:教育经费的筹措与分配、教育设施的建设与利用等。
4. 教育经济学在教育政策中的应用:教育投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化等。
三、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组织管理与领导的学科。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掌握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
其中包括:1. 教育管理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管理学的定义、特征和研究对象。
2. 教育管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科学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组织行为学等。
3. 教育组织与领导:教育组织的结构与功能、教育领导的角色与职责等。
4. 教育管理学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学校行政管理、教育领导能力培养等。
四、教育法学教育法学是研究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的学科。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掌握教育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
其中包括:1. 教育法学的基本概念:教育法学的定义、特征和研究对象。
311教育学2024考试大纲

311教育学2024考试大纲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教育的本质、原理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
对于准备参加311教育学2024考试的考生来说,了解考试大纲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311教育学2024考试大纲进行详细解读,帮助考生制定复习计划。
一、考试大纲概述311教育学2024考试大纲是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包括考试的科目、考试的目的、考试的内容和考试的要求等。
考试大纲旨在评价考生对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考试科目311教育学2024考试包括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和教育实践等内容。
考试科目的设置旨在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对教育学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对教育实践的理解。
三、考试目的311教育学2024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对教育学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考察其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通过考试,评价考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才选拔提供参考。
四、考试内容311教育学2024考试的内容包括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学的学科基础、教育实践的原则和方法等。
具体内容如下:1.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学的定义、教育目标与任务、教育的功能和原则、教育的社会背景等。
2. 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包括教育学的学科体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教育学的发展历程等。
3. 教育实践的原则和方法:包括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教育实践的方法和技巧、教育实践的评价和改进等。
五、考试要求311教育学2024考试的要求是考生需要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学科基础,理解教育实践的原则和方法。
具体要求如下:1. 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能够运用教育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 理解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历程,能够分析教育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3. 熟悉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具备教育实践的能力和技巧。
4. 具备对教育实践进行评价和改进的能力,能够提出有效的教育改革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Ⅰ.考查目标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约100分中外教育史约100分教育心理学约40分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
第I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
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辨析题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Ⅲ.考查范围教育学原理【考查目标】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3.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见《教育学》“第一章教育的概念”部分1.“教育”定义的类型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见《教育概论》“第一章第三节”1.教育的结构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教育的功能见《教育学基础》“第二章教育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
(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见《教育学》“第一章第一节”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见《教育学基础》“第一章第二节”1.生物起源说2.心理起源说3.劳动起源说(五)教育的发展见《教育学》“第一章第三节”1.古代教育的特征2.近代教育的特征3.现代教育的特征三、教育与社会发展见《教育学》“第三章”;又见《教育概论》“第二、三章”(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4.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5.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三)教育的社会功能l.教育的经济功能2.教育的政治功能3.教育的文化功能4.教育的科技功能5.教育的人口功能(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现代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见《教育学》“第二章”;又见《教育概论》“第四、五章”(—)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平衡性。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l.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内发论与外铄论;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2.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3.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见《教育学》“第四章”;又见《教育学基础》“第三章”;《现代教育论》“第五章”(一)教育目的l.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2.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内在目的论,外在目的论;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适应生活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4.我国的教育目的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目标1.培养目标的概念培养目标的定义;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2.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六、教育制度见《教育学》“第五章”;又见《教育学基础》“第四章” (—)教育制度的概念(二)学校教育制度1.学制的概念与要素2.学制确立的依据3.各级学校系统4.各类学校系统5.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1951年的学制;1958年的学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
(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七、课程见《教育学》“第六章”;又见《教育学基础》“第六章”(一)课程与课程理论1.课程的概念课程的定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二)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三)课程编制1.泰勒原理2.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3.课程日标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的来源;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4.课程的范围与结构5.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取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6.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含义;课程评价的模式与功能;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
(四)课程改革1.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囚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学生发展。
2.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八、教学见《教育学》“第七、八、九、十章”;又见《教育学基础》“第七章”(一)教学概述l.教学的概念教学的定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
2.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二)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1.教学理论概述学习理论及其与教学理论的关系;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关系;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三)教学过程1.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2.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3.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的模式。
(四)教学模式1.教学模式概述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学模式的结构。
2.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3.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五)教学原则1.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2.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六)教学组织形式1.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2.班级授课制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七)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演示法;练习法;参观法:自学辅导法(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考评。
(九)教学评价及其改革1.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2.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3.学业成就评价4.教学评价的改革九、德育见《教育学》“第十一、十二章”;又见《现代教育论》“第九章”(一)德育概述1.德育概念2.德育任务(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l.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2.《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大纲》(三)德育过程1.德育过程的要素2.德育过程的规律(四)德育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知行统一;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五)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情感陶冶;实践锻炼;自我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
(六)德育途径直接的道德教学;间接的道德教育。
(七)德育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集体教育模式。
十、教师与学生见《教育学》“第十九章”;又见《教育学基础》“第九、十章”及《博仁教育考研辅导内部资料一》(一)教师1.教育的概念与类别2.教育职业的产生与发展3.教师的地位与作用4.教师劳动的特点5.教师的专业素养6.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7.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二)学生1.学生及学生观2.学生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学生群体的作用。
3.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三)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学生中心论;教师中心论。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
中外教育史【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中国古代教育(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见《简明中国教育史》“第一章”1.学校萌芽的传说2.两周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
3.“六艺”教育(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见《简明中国教育史》“第二章”;又见《中国教育史》“第二、三章”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2.齐国的稷下学宫3.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
4.孟轲的教育思想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5.荀况的教育思想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
6.墨家的教育思想“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培养目标;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7.道家的教育思想“法自然”与教育作用;“逍遥”的人格理想;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8.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诗书与“以法为教”;禁私学与“以吏为师”9.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大学》;《中庸》;《学记》;《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