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

合集下载

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

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

随着我国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Rre unit,NICU)的普遍建立,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曾在发达国家早期就已出现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在我国的发病有上升趋势。

ROP 严重时可导致失明,是目前儿童盲的首位原因,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ROP 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早产、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有关,用氧是抢救的重要措施,又是致病的常见危险因素。

出生孕周和体重愈小,发生率愈高。

2004 年卫生部颁布了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积极推动了我国早产儿救治和ROP 防治的工作进程,但目前ROP 的防治任务仍十分严峻。

ROP 最早出现在矫正胎龄(出生孕周+ 出生后周数)32 周,早期筛查和正确治疗可以阻止病变的发展。

为进一步解决这一严重影响早产儿生存质量的问题,做好ROP 的防治工作,减少ROP 致盲率,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重新修订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供临床应用。

一、疾病定义、分区和分期、专业术语1.定义:ROP 是发生在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眼部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疾病。

2.病变分区:按发生部位分为3 个区(图1):I 区是以视乳头中央为中心,视乳头中央到黄斑中心凹距离的2 倍为半径画圆;U 区以视乳头中央为中心,视乳头中央到鼻侧锯齿缘为半径画圆,除去I 区之后的环状区域;Ⅱ区以外剩余的部位为Ⅲ区。

早期病变越靠近后极部(I 区),进展的风险性越大。

3.病变分期:病变按严重程度分为5 期(图2-7):(1)1 期:约发生在矫正胎龄34 周,在眼底视网膜颞侧周边有血管区与无血管区之间出现分界线;(2)2 期: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5 周(32~40 周),眼底分界线隆起呈嵴样改变;(3)3 期: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6 周(32~43 周),眼底分界线的嵴样病变上出现视网膜血管扩张增殖,伴随纤维组织增殖;阈值前病变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6 周,阈值病变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7 周;(4)4 期:由于纤维血管增殖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先起于周边,逐渐向后极部发展;此期根据黄斑有无脱离又分为A 和B,4A 期无黄斑脱离,4B 期黄斑脱离;(5)5 期:视网膜发生全脱离(大约在出生后10 周)。

早产儿用氧指南

早产儿用氧指南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修订版)前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主要见于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一种以视网膜血管异常增殖为特点的眼底疾病,目前仍是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是一种可防治的疾病,合理用氧可显著减少ROP的发生,而及时的筛查和治疗则对预防ROP 致盲至关重要。

为此,国家卫生部于2004年特制订颁布了《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对于规范我国的早产儿用氧和ROP防治,降低ROP发生率和致盲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过,该指南颁布至今已9年,国内外对早产儿氧疗目标值、辅助通气指征、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ROP的适宜筛查对象、最佳筛查及治疗时机、治疗方法等方面的认识均有较多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更新。

ROP国际分类标准(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ICROP)于2005年进行了首次修订,美国儿科学会(AAP)也于2013年对美国ROP筛查指南进行了修订。

我国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曾于2010年和2012年2次委托本会组织了早产儿用氧和ROP防治现状的检查,并组织专家结合检查结果和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对2004年版《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进行了修订,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

1早产儿治疗用氧1.1给氧指征临床上有呼吸窘迫的表现,吸入空气时动脉氧分压[pa(O2)]<50 mmHg(1 mmHg=0.133 kPa)或经皮氧饱和度(TcSO2)<85%者。

治疗的理想目标是维持pa(O2)在50~80 mmHg,或TcSO2在88%~93%,TcSO2不宜高于95%。

1.2氧疗及呼吸支持方式1.2.1头罩吸氧或改良鼻导管吸氧头罩吸氧或改良鼻导管吸氧用于有轻度呼吸窘迫的患儿。

给氧体积分数视病情需要而定,初始氧体积分数不宜高于400 mL/L,10~20 min后根据pa(O2)和TcSO2调整。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修订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修订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修订)引言早产儿是指在妊娠期未满37周的胎儿。

由于早产儿的肺功能不健全,他们通常需要额外的氧气供应来维持呼吸。

然而,过度或不足的氧气供应都可能对早产儿的视网膜造成损害,从而导致视网膜病变。

本指南旨在提供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的指导,帮助医生们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氧气治疗原则1.个体化治疗:根据早产儿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氧气供应。

2.动态监测:对早产儿的氧气供应进行动态监测,随时调整氧浓度,以满足患儿的需求。

3.避免高浓度氧气治疗:尽量避免给早产儿高浓度氧气治疗,以减少可能的视网膜病变风险。

4.补充氧气时机:根据早产儿的氧饱和度进行补充氧气,保持在90%-95%的范围内。

5.适时减少氧气供应:一旦早产儿的氧饱和度稳定在90%以上,逐渐减少氧气供应。

视网膜病变预防和治疗1.早期筛查:早产儿出生后4-6周进行眼底检查,以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的征兆。

2.定期随访:对于有视网膜病变征兆的早产儿,应定期进行随访,密切监测病情的发展。

3.个体化治疗:根据早产儿的视网膜病变程度和眼底血管发育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4.光凝治疗:对于有严重视网膜病变的早产儿,可考虑进行光凝治疗,以阻止病变的进一步恶化。

5.家庭教育:向早产儿的家长提供必要的教育,告知他们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风险和预防措施,以保障早产儿的眼健康。

注意事项1.团队合作: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需要一个多学科的团队合作,包括儿科医生、眼科医生、呼吸治疗师等。

2.患者家属沟通:与早产儿的家长积极沟通,解答他们对治疗和预后的疑问,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3.随访和追踪:对早产儿的治疗过程进行随访和追踪,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并发症和损害。

4.知情同意:在进行治疗之前,应与早产儿的家长充分沟通,取得知情同意,并解释可能的风险和预期效果。

结论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一个多学科的团队合作,以确保治疗方案的科学合理和早产儿的视网膜健康。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最新版】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最新版】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为指导医务人员规范开展早产儿、低体重新生儿抢救及相关诊疗工作,降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提高早产儿、低体重新生儿生存质量,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组织儿科学、围产医学、新生儿重症监护、眼科等专业的专家,就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拟定了《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供医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遵照执行。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早产儿、低体重新生儿的抢救存活率不断提高,许多在原有医疗条件下难以成活的早产儿、低体重新生儿得以存活。

但是,一些由于早产儿器官发育不全和医疗救治措施干预引发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已成为高收入国家儿童致盲的首位原因。

这一问题引起国内外医疗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卫生部要求,在《指南》执行过程中,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对医务人员进行早产儿抢救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的预防、诊断、治疗方面的培训,重点加强对产科、儿科和眼科专业医务人员的培训,使其能够按照《指南》要求,正确应用早产儿抢救措施,早期识别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降低致盲率。

医疗机构之间要建立转诊制度。

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要提高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认识,加强对早产儿的随诊,要及时指引早产儿到具备诊治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诊断或治疗。

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执行《指南》有关情况的指导和监督,重点加强对产科、儿科和眼科医务人员掌握《指南》情况及医疗机构落实转诊制度等情况的监督检查。

二○○四年四月二十七日附件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近10余年来,随着我国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的普遍建立,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经抢救存活率明显提高,一些曾在发达国家出现的问题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等在我国的发病有上升趋势。

早产儿视网膜病预防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

早产儿视网膜病预防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

早产儿视网膜病预防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一种可预防的视网膜血管异常增生相关的致盲性眼病,其受多因素影响,不规范氧疗、低胎龄和低出生体重是导致具有视力威胁ROP的主要高危因素。

此外,炎症、感染、营养不良、贫血、酸碱失衡、早产儿并发症等也是发生ROP 的危险因素。

这些因素均可作为预防或治疗ROP的相关靶点。

2008年法国研究人员偶然发现,普萘洛尔可成功调控婴儿血管瘤的生长并促进其消退。

2015年普萘洛尔被提出作为ROP的一种早期预防方法以及现有ROP 的一种治疗选择。

本共识针对这些内容,明确ROP的临床预防管理策略。

2004年,新生儿科和眼科专家组制订了《早产儿治疗用氧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1 ]。

2013年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分会专家组对其进行了修订,发布了《早产儿治疗用氧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修订版)》[2 ]。

2014年和2023年眼科专家组分别制订了《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2014年)》[3 ]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分类和治疗专家共识(2023年)》[4 ],明确了ROP的筛查、诊断和治疗,但是对于ROP的临床综合预防措施尚无共识意见。

为降低严重ROP的发生率,减少早产儿童视力受损和失明的风险,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规范预防ROP的临床措施。

因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组织新生儿科和眼科专家,针对我国ROP临床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共同制订了早产儿视网膜病预防管理专家共识(2024)(简称本共识),明确了ROP的临床预防管理方向。

一、共识制定方法本共识按照卫生保健实践指南的报告条目、遵照《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的标准指南制订方法及流程进行制订[5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成立ROP预防管理专家共识制订小组,2024年3月新生儿科和眼科专家对ROP预防面临的现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广泛征求各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国内外的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历时4个月制订本共识。

最新新生儿氧疗和早产儿视网膜病PPT课件

最新新生儿氧疗和早产儿视网膜病PPT课件

发病机制
Normal immature retina
Brian W. Fleck and Neil McIntosh.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ecent Developments NeoReviews,Jan 2009;10.
Normal mature retina
新生儿氧疗和早产儿视网膜 病
历史
1940s 低出生体重儿 早产儿 常规给氧 1950s 早期 危重新生儿 低出生体重儿 早产
儿 非限制性的给氧 1940-1950s ROP 被认识,发病率逐渐升高 1950s-1960s 给氧被限制在40%以下,ROP的
发病率下降,但新生儿死亡率明显上升, 其他后遗症(脑瘫、认知障碍…)升高 1960s至今
Thomas, Speer, J Perinatol 2007, Neonatology 2008; Geary et al, Pediatrics 2008; Birenbaum et al, Pediatrics 2009
策略 如何减轻气道和肺组织的炎症
● 维生素A ● 地塞米松和其它糖皮质激素目前不被推荐
Thomas, Speer, J Perinatol 2007, Neonatology 2008; Geary et al, Pediatrics 2008; Birenbaum et al, Pediatrics 2009
策略 如何减轻气道和肺组织的炎症
● 正确处理败血症和肺部感染 ● 早期给予营养支持,热卡150kcal/kg/day以 上, 补充氨基酸 ● 适当限液,保证尿量>1ml/kg/小时,尿钠 140-145mEq/L。开始给予60ml/kg/日液体, 逐渐增加至130-150ml /kg/日 ● 咖啡因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和治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和治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和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ROP )是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性疾病,也是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

有数据显示,大约 20%-50% 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可能出现 ROP ,其中 4%-19% 为严重 ROP 。

那么 ROP 如何进行筛查诊断和治疗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ROP )是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 于 32 周的早产儿,随着胎龄的减少, ROP 的严重程度也明 显增加。

有数据显示,大约 20%-50% 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可 视网膜病变的病因 参与 ROP 的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可能由于未完全血管化 的视网膜对氧暴露产生血管收缩和增殖引起。

ROP 分为两个 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早产儿出生后, 视网膜血管生长停止; 随后在胎龄 32 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标志着第二阶段 开始。

尽管早产是 ROP 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他可能的临床 危险因素还包括,出生后生长缓慢、高压氧疗、浓缩红细胞 输注、脓毒症等。

目前,临床已经发展了多种方法预防胎龄 < 32周的早产儿的ROP ,但具体效果尚不清楚。

视网膜病变的筛查 当前的指南推荐根据出生孕周和出生体重确定筛查标准: 性疾病, 也是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

ROP 主要发生在胎龄小能出现 ROP ,其中4%-19% 为严重 ROP 。

(1)对出生体重视网膜病变的诊断按照病变的严重程度,一般将ROP 分为5 期,根据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吸氧(非必需)的病史,以及病变早期在视网膜的有血管区和无血管区之间出现分界线是ROP 的临床特有体征。

分界处增生性病变,视网膜血管走行异常,以及不同程度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应考虑ROP 的诊断。

但应注意与其他的视网膜病变相鉴别。

出生后营养干预母乳喂养可以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迟发型脓毒症,母乳中含有多种抗氧化因子能够预防ROP ,但母乳喂养的实际作用效果一直存在争议。

最新的meta 分析认为,母乳喂养并不能降低任一期的ROP 风险。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

生坚』b整盘盘垫盟生!且墨堑鲞璺!翘£蜘』墅遮堑,!!也迪望垫塑:!堂堂。

盟!:!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专家组近10余年来,随着我国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NICU)的普遍建立,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经抢救存活率明显提高,一些曾在发达国家出现的问题如早产儿视阿膜病变(refnopathyofprematu6ty,ROP)、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hnonarydyspl8.sia,BPD)等在我国的发病有上升趋势。

ROP是发生在早产儿的眼部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其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早产、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有密切关系,用氧是抢救的重要措施,又是致病的常见原闲。

胎龄、体重愈小,发生率愈高。

随着我时新生儿抢救水平的提高,使原来不能成活的早产儿存活F来,ROP的发牛率也相应增加。

在发达国家,ROP是小儿致盲的主要眼疾,最早出现在矫i哪台龄(孕周+出生后周数)32周,阚值病变大约出现在矫正胎龄37周,早期筛盎和治疗町以阻止病变的发展。

为解决这一严重影响早产儿生存质虽的问题,做好ROP的防治工作,尽量减少ROP的发生,中华医学台特制定《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供临床应用。

早产儿治疗用氧一、给氧指征临床上有呼吸窘迫的表现,在吸人空气时,动脉氧分压(Pat):)<50mmHg(1mnlHg=0.133kPa)或经皮氧饱和度(‘lkso:)<85%者。

治疗的目标是维持P“0250—80lnmHg,或TcS0290%~95%。

二、氧疗及呼吸支持方式1.头罩吸氧或改良鼻导管吸氧:用于有轻度呼吸窘迫的患儿。

给氧浓度视病情需要『『|i定,开始时可试用40%左右的氧.10~20rain后根据Pa02或TcS02调整。

如需长时问吸人高浓度氧(>40%)才能维持PaO:稳定时,应考虑采用辅助呼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我国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普遍建立,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曾在发达国家早期就已出现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在我国的发病有上升趋势。

ROP严重时可导致失明,是目前儿童盲的首位原因,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ROP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早产、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有关,用氧是抢救的重要措施,又是致病的常见危险因素。

出生孕周和体重愈小,发生率愈高。

2004年卫生部颁布了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积极推动了我国早产儿救治和ROP防治的工作进程,但目前ROP的防治任务仍十分严峻。

ROP最早出现在矫正胎龄(出生孕周+ 出生后周数)32周,早期筛查和正确治疗可以阻止病变的发展。

为进一步解决这一严重影响早产儿生存质量的问题,做好ROP的防治工作,减少ROP致盲率,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重新修订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供临床应用。

一、疾病定义、分区和分期、专业术语
1.定义:ROP是发生在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眼部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疾病。

2.病变分区:按发生部位分为3个区(图1):
Ⅰ区是以视乳头中央为巾心,视乳头中央到黄斑中心凹距离的2倍为半径画圆;
Ⅱ区以视乳头巾央为中心,视乳头巾央到鼻侧锯齿缘为半径画圆,除去Ⅰ区之后的环状区域;
Ⅱ区以外剩余的部位为Ⅲ区。

早期病变越靠近后极部(Ⅰ区),进展的风险性越大。

3.病变分期:病变按严重程度分为5期(图2~7):
(1)1期:约发生在矫正胎龄34周,在眼底视网膜颞侧周边有血管区与无血管区之间出现分界线;
图2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期眼底像
(2)2期: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5周(32-40周),眼底分界线隆起呈嵴样改变;
图3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2期眼底像,可见分界线隆起呈嵴状
(3)3期: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6周(32-43周),眼底分界线的嵴样病变上出现视网膜血管扩张增殖,伴随纤维组织增殖;阈值前病变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6周,阈值病变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7周;
图4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3期眼底像,可见嵴上出现新生血管
(4)4期:由于纤维血管增殖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先起于周边,逐渐向后极部发展;此期根据黄斑有无脱离又分为A和B,4A期无黄斑脱离,4B期黄斑脱离;
图5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4A期眼底像,可见周边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图6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4B期眼底像,为图5患儿3周后,可见周边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
(5)5期:视网膜发生全脱离(大约在出生后10周)。

病变晚期前房变浅或消失,可继发青光眼、角膜变性、眼球萎缩等。

图7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5期眼底像,可见视网膜全脱离
4.专业术语
(1)附加病变(plus disease):指后极部至少2个象限出现视网膜血管扩张、迂曲,严重的附加病变还包括虹膜血管充血或扩张(图8)、瞳孔散大困难(瞳孔强直),玻璃体可有混浊。

附加病变提示活动期病变的严重性。

存在附加病变时用“+”表示,在病变分期的期数旁加写“+”,如3期+;
图8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附加病变)眼部外观,可见虹膜新生血管
(2)阈值病变(threshold disease):Ⅰ区或Ⅱ区的3期+,相邻病变连续至少达5个钟点,或累积达8个钟点,是必须治疗的病变。

阈值病变平均发生在矫正胎龄37周;
(3)阈值前病变(pre-threshold disease):指存在明显ROP病变但尚未达到阈值病变的严重程度,分为“1型阈值前病变”和“2型阈值前病变”。

1型阈值前病变包括Ⅰ区伴有附加病变的任何一期病变、Ⅰ区不伴附加病变的3期病变、Ⅱ区的2期+或3期+病变(图9);2型阈值前病变包括Ⅰ区不伴附加病
变的1期或2期病变,Ⅱ区不伴附加病变的3期病变。

阈值前病变平均发生在矫正胎龄36周;
图9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I型阈值前病变)右眼眼底像,可见Ⅱ区2+病变
(4)急进型后极部ROP(aggressive posterior ROP,AP-ROP):发生在后极部,通常位于Ⅰ区,进展迅速、常累及4个象限,病变平坦,嵴可不明显,血管短路不仅发生于视网膜有血管和无血管交界处,也可发生于视网膜内;病变可不按典型的1至3期的发展规律进展,严重的“附加病变”,曾称为“Rush”病,常发生在极低体重的早产儿(图10)。

图10 急进型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眼底像
二、筛查指南
2004年的指南颁布后,我国ROP有所控制,但出生体重和孕周尚无本质改善,故新的筛查标准仍维持2004年的标准。

1.出生孕周和出生体重的筛查标准:
(1)对出生体重<2000g,或出生孕周<32周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进行眼底病变筛查,随诊直至周边视网膜血管化;
(2)对患有严重疾病或有明确较长时间吸氧史,儿科医师认为比较高危的患者可适当扩大筛查范围。

2.筛查起始时间:首次检查应在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1~32周开始。

3.干预时间:确诊阈值病变或Ⅰ型阈值前病变后,应尽可能在72h内接受治疗,无治疗条件要迅速转诊。

4.筛查人员要求:检查由有足够经验和相关知识的眼科医师进行。

5.筛查方法:检查时要适当散大瞳孔,推荐使用间接检眼镜进行检查,也可用广角眼底照相机筛查。

检查可以联合巩膜压迫法进行,至少检查2次。

6.筛查间隔期:
(1)Ⅰ区无ROP,1期或2期ROP每周检查1次;
(2)Ⅰ区退行ROP,可以1~2周检查1次;
(3)Ⅱ区2期或3期病变,可以每周检查1次;
(4)Ⅱ区1期病变,可以1~2周检查1次;
(5)Ⅱ区1期或无ROP,或Ⅲ区1期、2期,可以2~3周随诊。

7.终止检查的条件: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即可终止随诊:
(1)视网膜血管化(鼻侧已达锯齿缘,颞侧距锯齿缘1个视乳头直径);
(2)矫正胎龄45周,无阈值前病变或阈值病变,视网膜血管已发育到Ⅲ区;
(3)视网膜病变退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