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最新版】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最新筛查指南

Ⅲ期(ROP Ⅲ )
临床分期
Ⅳ期
由于纤维血管增殖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先起于周边,逐渐 向后极部发展; Ⅳa期无黄斑脱离, Ⅳb期黄斑脱离;
Retinal Detachment
Ⅳa期(ROP Ⅳa期)
extrafoveal
Ⅳb期(ROP Ⅳb期)
foveal
临床分期
Ⅴ期
视网膜全脱离(大约在出生后10周),常成漏斗型。此期有关 反结缔组织增生和机化膜形成,导致晶状体后纤维膜。病变晚期前 房变浅或消失,可继发青光眼、角膜变性、眼球萎缩等。
3.贫血和输血 4.代谢性酸中毒:持续时间越长,新生血管形成的发生率越高。 5.呼吸暂停:反复呼吸暂停早产儿ROP发生率越高。 6.感染: 7.PaO2过低:可致视网膜血管收缩,导致视网膜血管缺血。 8.基因差异及种族
发病机制
视网膜血管正常发育过程
视网膜由2个血管床提供营养: 外周-脉络膜循环(GA20周发育完成) 内侧-视网膜循环(GA20周开始发育—早期无血管)
早产儿视网膜病
(retinopHale Waihona Puke thy of prematurity)
2020/7/14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ROP)
是发生在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眼部视网膜血管增生性 疾病。
是未成熟的视网膜血管在发育过程中出现新生血管和 纤维增生所致的病变,多见于低出生体重、低孕周的早 产儿,可导致视力下降、视网膜脱离甚至失明,是早产 儿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同时也是目前儿童致盲的首位原 因。1
纤维化增生侵入玻璃体致渗出、出血、 挛缩,随之导致视网膜褶和剥离、黄斑异 位和瘢痕化、视力急剧下降。
临床表现
分区
Ⅰ区是以视乳头中央为中心, 视乳头中央到黄斑中心凹距 离的2倍为半径画圆;
【健康育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应及早筛查

【健康育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应及早筛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达10%,医生提醒要及早筛查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眼科的一项调查显示,该院去年筛查的300多名早产儿中有10%患有视网膜病变。
专家指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根本原因是早产和低体重。
体重小于1000克的早产儿发病率为60%-80%,体重小于1500克的早产儿发病率为20%-40%。
高浓度吸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去年8月,高先生两口子喜添男丁,夫妻俩为了这宝贝儿子倾注了不少心血。
虽说孩子早产了2个月,但经过家人的悉心照顾,孩子被养得白白胖胖的,特别招人喜欢。
但不知为什么,去年10月,高先生发现孩子的眼睛有点不对劲,右眼出现红肿,于是带孩子来厦门检查。
接诊的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眼科副主任医师熊永强发现,孩子已经出现了视网膜严重病变,由于没有及时接受筛查和治疗,最终导致孩子失明了。
■ 调查结果早产儿发病率达10%高先生儿子的情况并非独一无二。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眼科发表了一项调查。
在医院去年筛查的300名早产儿中,有31人患有视网膜病变,发病率约为10%。
其中8名病情严重的本地早产儿及时得到治疗,视力得以挽救。
然而,其他两名来自其他地方的儿童在去医院检查时错过了最佳治疗期,导致终生失明。
熊永强表示,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和新生儿抢救、监护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早产儿得以存活下来,因此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婴儿也将越来越多。
世界卫生组织“视力2021项目”已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认定为高、中水平收入国家的重要致盲因素之一。
■ 疾病的根本原因早产和低体重熊永强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病因更为复杂,根本原因是早产和低体重。
体重小于1000克的早产儿发病率为60%-80%,体重小于1500克的早产儿发病率为20%-40%。
高浓度吸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还有许多影响因素,如遗传、感染、酸中毒和贫血。
熊永强解释,正常分娩的新生儿,一般在妈妈怀孕后40周出生,此时婴儿眼睛内各种结构已基本发育成熟。
育儿知识-吸氧早产儿莫忘筛查眼病

吸氧早产儿莫忘筛查眼病'新生儿需要吸氧的以早产儿居多,而过度吸氧容易导致视网膜病变,家长在避免氧气治疗副作用的同时,要及时给吸过氧的宝宝筛查眼底,积极监测防止视网膜病变。
吸氧副作用不可忽视出出生后需要吸氧救助的通常为早产儿和低体重婴儿,早产儿因血管发育不完全而出现呼吸窘迫,需要人工给氧,这已成为抢救早产儿生命的常规手段。
不过氧气在救命的同时也有其副作用,因为婴儿正在发育的血管对氧气很敏感,长时间高流量、高浓度的氧气会使不成熟的视网膜血管内皮损伤、阻塞,引起一系列眼底血管增殖性病变甚至失明以及肺损伤等副作用。
早产儿吸氧并发视网膜病变(ROU)的几率为15%至30%,虽然并非完全因吸氧引起,但家长一定要引起警惕,要提醒医生检测吸氧的浓度和时间。
出生4周及时检查专家指出,氧气对于抢救新生儿生命作用关键,所以其使用不可避免。
对于有过吸氧治疗史的新生儿,家长要尽早带孩子到眼科进行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视网膜病变。
出生体重在1500克以下或胎龄在28周以内的婴儿、体重及胎龄正常,但出生后接受过吸氧的婴儿,都应该及时进行视网膜检查。
而检查的时间为出生后4周,或从母亲怀孕后32周时开始检查,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和筛查婴儿的视网膜病变并及时治疗。
一定要去正规的眼科找有资质的医生,他们用间接眼底镜或眼底数码相机可以捕捉到婴儿是否视网膜病变。
通常来说,病变早期若在视网膜的有血管区和无血管区之间出现“分界线”,则是婴儿发生视网膜病变的临床体征。
治疗时机切勿错过虽然得到了及时筛查,但如果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窗”,婴儿也可能永远生活在黑暗中。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病程通常分为五期,在第一期、第二期时,病变有一部分可自愈;到第四期则很严重,虽然可进行手术治疗,但效果不好。
如果发展到第五期,则有极大的危险终身失明。
因此,在病程一至三期时,是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最佳时间段,尤其第三期是治疗的关键期。
需要提醒家长的是,从三期到四期病情变化非常快,只有短短的数天,加上婴儿的眼睛从外面看来没有异常,因此很容易错过。
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

随着我国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 atal in te nsive cRre unit,NICU )的普遍建立,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曾在发达国家早期就已出现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 )在我国的发病有上升趋势。
ROP严重时可导致失明,是目前儿童盲的首位原因,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ROP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早产、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有关,用氧是抢救的重要措施,又是致病的常见危险因素。
出生孕周和体重愈小,发生率愈高。
2004年卫生部颁布了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积极推动了我国早产儿救治和ROP防治的工作进程,但目前ROP的防治任务仍十分严峻。
ROP最早出现在矫正胎龄(出生孕周+出生后周数)32周,早期筛查和正确治疗可以阻止病变的发展。
为进一步解决这一严重影响早产儿生存质量的问题,做好ROP的防治工作,减少ROP致盲率,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重新修订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供临床应用。
一、疾病定义、分区和分期、专业术语1.定义:ROP是发生在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眼部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疾病。
2•病变分区:按发生部位分为3个区(图1): I区是以视乳头中央为中心,视乳头中央到黄斑中心凹距离的2倍为半径画圆;U区以视乳头中央为中心,视乳头中央到鼻侧锯齿缘为半径画圆,除去I区之后的环状区域;n区以外剩余的部位为川区。
早期病变越靠近后极部(I 区),进展的风险性越大。
右駆左眼E1 K.・1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病变分区示意3•病变分期:病变按严重程度分为5期(图2-7 ):(1)1期:约发生在矫正胎龄34周,在眼底视网膜颞侧周边有血管区与无血管区之间出现分界线;(2)2期: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5周(32~40周),眼底分界线隆起呈嵴样改变;(3)3期: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6周(32~43周),眼底分界线的嵴样病变上出现视网膜血管扩张增殖,伴随纤维组织增殖;阈值前病变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6周,阈值病变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7周;(4)4期:由于纤维血管增殖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先起于周边,逐渐向后极部发展;此期根据黄斑有无脱离又分为A和B,4A期无黄斑脱离,4B期黄斑脱离;(5)5期:视网膜发生全脱离(大约在出生后10周)。
早产儿用氧和视网膜病

早产儿用氧和视网膜病
叶鸿瑁
【期刊名称】《医学研究杂志》
【年(卷),期】2005(034)003
【摘要】叶鸿瑁,1962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1989年赴美国布法罗儿童医院进修。
现任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儿科杂志副总编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研究方向为新生儿疾病及新生儿危重症急救。
【总页数】3页(P10-12)
【作者】叶鸿瑁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2
【相关文献】
1.《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修订版)解读 [J], 李秋平;张国明;封志纯
2.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修订版) [J], 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
3.早产儿治疗用氧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J], 苏艳兰;陈均;欧小燕
4.外源性补充胰岛素生长因子对氧诱导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干预效果 [J], 李晓香;李
丽华;李秋平
5.不同用氧浓度及用氧时间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J], 赖美华;刘海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修订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修订)引言早产儿是指在妊娠期未满37周的胎儿。
由于早产儿的肺功能不健全,他们通常需要额外的氧气供应来维持呼吸。
然而,过度或不足的氧气供应都可能对早产儿的视网膜造成损害,从而导致视网膜病变。
本指南旨在提供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的指导,帮助医生们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氧气治疗原则1.个体化治疗:根据早产儿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氧气供应。
2.动态监测:对早产儿的氧气供应进行动态监测,随时调整氧浓度,以满足患儿的需求。
3.避免高浓度氧气治疗:尽量避免给早产儿高浓度氧气治疗,以减少可能的视网膜病变风险。
4.补充氧气时机:根据早产儿的氧饱和度进行补充氧气,保持在90%-95%的范围内。
5.适时减少氧气供应:一旦早产儿的氧饱和度稳定在90%以上,逐渐减少氧气供应。
视网膜病变预防和治疗1.早期筛查:早产儿出生后4-6周进行眼底检查,以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的征兆。
2.定期随访:对于有视网膜病变征兆的早产儿,应定期进行随访,密切监测病情的发展。
3.个体化治疗:根据早产儿的视网膜病变程度和眼底血管发育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4.光凝治疗:对于有严重视网膜病变的早产儿,可考虑进行光凝治疗,以阻止病变的进一步恶化。
5.家庭教育:向早产儿的家长提供必要的教育,告知他们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风险和预防措施,以保障早产儿的眼健康。
注意事项1.团队合作: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需要一个多学科的团队合作,包括儿科医生、眼科医生、呼吸治疗师等。
2.患者家属沟通:与早产儿的家长积极沟通,解答他们对治疗和预后的疑问,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3.随访和追踪:对早产儿的治疗过程进行随访和追踪,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并发症和损害。
4.知情同意:在进行治疗之前,应与早产儿的家长充分沟通,取得知情同意,并解释可能的风险和预期效果。
结论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一个多学科的团队合作,以确保治疗方案的科学合理和早产儿的视网膜健康。
早产儿视网膜病预防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

早产儿视网膜病预防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一种可预防的视网膜血管异常增生相关的致盲性眼病,其受多因素影响,不规范氧疗、低胎龄和低出生体重是导致具有视力威胁ROP的主要高危因素。
此外,炎症、感染、营养不良、贫血、酸碱失衡、早产儿并发症等也是发生ROP 的危险因素。
这些因素均可作为预防或治疗ROP的相关靶点。
2008年法国研究人员偶然发现,普萘洛尔可成功调控婴儿血管瘤的生长并促进其消退。
2015年普萘洛尔被提出作为ROP的一种早期预防方法以及现有ROP 的一种治疗选择。
本共识针对这些内容,明确ROP的临床预防管理策略。
2004年,新生儿科和眼科专家组制订了《早产儿治疗用氧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1 ]。
2013年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分会专家组对其进行了修订,发布了《早产儿治疗用氧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修订版)》[2 ]。
2014年和2023年眼科专家组分别制订了《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2014年)》[3 ]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分类和治疗专家共识(2023年)》[4 ],明确了ROP的筛查、诊断和治疗,但是对于ROP的临床综合预防措施尚无共识意见。
为降低严重ROP的发生率,减少早产儿童视力受损和失明的风险,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规范预防ROP的临床措施。
因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组织新生儿科和眼科专家,针对我国ROP临床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共同制订了早产儿视网膜病预防管理专家共识(2024)(简称本共识),明确了ROP的临床预防管理方向。
一、共识制定方法本共识按照卫生保健实践指南的报告条目、遵照《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的标准指南制订方法及流程进行制订[5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成立ROP预防管理专家共识制订小组,2024年3月新生儿科和眼科专家对ROP预防面临的现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广泛征求各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国内外的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历时4个月制订本共识。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和治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和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ROP )是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性疾病,也是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
有数据显示,大约 20%-50% 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可能出现 ROP ,其中 4%-19% 为严重 ROP 。
那么 ROP 如何进行筛查诊断和治疗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ROP )是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 于 32 周的早产儿,随着胎龄的减少, ROP 的严重程度也明 显增加。
有数据显示,大约 20%-50% 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可 视网膜病变的病因 参与 ROP 的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可能由于未完全血管化 的视网膜对氧暴露产生血管收缩和增殖引起。
ROP 分为两个 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早产儿出生后, 视网膜血管生长停止; 随后在胎龄 32 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标志着第二阶段 开始。
尽管早产是 ROP 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他可能的临床 危险因素还包括,出生后生长缓慢、高压氧疗、浓缩红细胞 输注、脓毒症等。
目前,临床已经发展了多种方法预防胎龄 < 32周的早产儿的ROP ,但具体效果尚不清楚。
视网膜病变的筛查 当前的指南推荐根据出生孕周和出生体重确定筛查标准: 性疾病, 也是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
ROP 主要发生在胎龄小能出现 ROP ,其中4%-19% 为严重 ROP 。
(1)对出生体重视网膜病变的诊断按照病变的严重程度,一般将ROP 分为5 期,根据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吸氧(非必需)的病史,以及病变早期在视网膜的有血管区和无血管区之间出现分界线是ROP 的临床特有体征。
分界处增生性病变,视网膜血管走行异常,以及不同程度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应考虑ROP 的诊断。
但应注意与其他的视网膜病变相鉴别。
出生后营养干预母乳喂养可以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迟发型脓毒症,母乳中含有多种抗氧化因子能够预防ROP ,但母乳喂养的实际作用效果一直存在争议。
最新的meta 分析认为,母乳喂养并不能降低任一期的ROP 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
为指导医务人员规范开展早产儿、低体重新生儿抢救及相关诊疗工作,降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提高早产儿、低体重新生儿生存质量,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组织儿科学、围产医学、新生儿重症监护、眼科等专业的专家,就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拟定了《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供医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遵照执行。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早产儿、低体重新生儿的抢救存活率不断提高,许多在原有医疗条件下难以成活的早产儿、低体重新生儿得以存活。
但是,一些由于早产儿器官发育不全和医疗救治措施干预引发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已成为高收入国家儿童致盲的首位原因。
这一问题引起国内外医疗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卫生部要求,在《指南》执行过程中,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对医务人员进行早产儿抢救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的预防、诊断、治疗方面的培训,重点加强对产科、儿科和眼科专业医务人员的培训,使其能够按照《指南》要求,正确应用早产儿抢救措施,早期识别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降低致盲率。
医疗机构之间要
建立转诊制度。
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要提高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认识,加强对早产儿的随诊,要及时指引早产儿到具备诊治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诊断或治疗。
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执行《指南》有关情况的指导和监督,重点加强对产科、儿科和眼科医务人员掌握《指南》情况及医疗机构落实转诊制度等情况的监督检查。
二○○四年四月二十七日
附件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
近10余年来,随着我国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的普遍建立,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经抢救存活率明显提高,一些曾在发达国家出现的问题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等在我国的发病有上升趋势。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以下称ROP)是发生在早产儿的眼部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其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早产、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有密切关系,用氧是抢救的重要措施,又是致病的常见原因。
胎龄、体重愈小,发生率愈高。
随着我国新生儿
抢救水平的提高,使原来不能成活的早产儿存活下来,ROP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
在发达国家,ROP是小儿致盲的主要眼疾,最早出现在矫正胎龄(孕周+出生后周数)32周,阈值病变大约出现在矫正胎龄37周,早期筛查和治疗可以阻止病变的发展。
为解决这一严重影响早产儿生存质量的问题,做好ROP的防治工作,尽量减少ROP的发生,中华医学会特制定《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供临床应用。
早产儿治疗用氧
一、给氧指征
临床上有呼吸窘迫的表现,在吸入空气时,动脉氧分压(PaO2)<50>或经皮氧饱和度(TcSO2)者。
治疗的目标是维持PaO2 50~80mmHg,或TcSO2 90%~95%。
二、氧疗及呼吸支持方式
1.头罩吸氧或改良鼻导管吸氧:用于有轻度呼吸窘迫的患儿。
给氧浓度视病情需要而定,开始时可试用40%左右的氧,10~20分钟后根据PaO2或TcSO2调整。
如需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40%)才能维持
PaO2稳定时,应考虑采用辅助呼吸。
2.鼻塞持续气道正压给氧(nCPAP):早期应用可减少机械通气的需求。
压力2~150pxH2O,流量3~5L/min。
要应用装有空气、氧气混合器的CPAP装置,以便调整氧浓度,避免纯氧吸入。
3.机械通气:当临床上表现重度呼吸窘迫,吸入氧浓度(FiO2)>0.5时,PaO2<50mmhg、PCO2 >60mmHg或有其他机械通气指征时需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三、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氧疗指征,对临床上无紫绀、无呼吸窘迫、PaO2或TcSO2正常者不必吸氧。
对早产儿呼吸暂停主要针对病因治疗,必要时间断吸氧。
2.在氧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FiO2、PaO2或TcSO2。
在不同的呼吸支持水平,都应以最低的氧浓度维持PaO2 50~80 mmHg,TcSO2 90~95%。
在机械通气时,当患儿病情好转、血气改善后,及时降低FiO2。
调整氧浓度应逐步进行,以免波动过大。
3.如患儿对氧浓度需求高,长时间吸氧仍无改善,应积极查找病
因,重新调整治疗方案,给以相应治疗。
4.对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用氧时,一定要告知家长早产儿血管不成熟的特点、早产儿用氧的必要性和可能的危害性。
5.凡是经过氧疗,符合眼科筛查标准的早产儿,应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34周时进行眼科ROP筛查,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6.进行早产儿氧疗必须具备相应的监测条件,如氧浓度测定仪,血气分析仪或经皮氧饱和度测定仪等,如不具备氧疗监测条件,应转到具备条件的医院治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诊断和现阶段筛查标准
一、临床体征
1. ROP的发生部位分为3个区:1区是以视盘为中心,视盘中心到黄斑中心凹距离的2倍为半径画圆;2区以视盘为中心,视盘中心到鼻侧锯齿缘为半径画圆;2区以外剩余的部位为3区。
早期病变越靠后,进展的危险性越大。
2.病变严重程度分为5期:1期约发生在矫正胎龄34周,在眼底
视网膜颞侧周边有血管区与无血管区之间出现分界线;2期平均发生在35周(32~40周),眼底分界线隆起呈脊样改变;3期发生在平均36周(32~43周),眼底分界线的脊上发生视网膜血管扩张增殖,伴随纤维组织增殖;阈值前病变发生在平均36周,阈值病变发生在平均37周;4期由于纤维血管增殖发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先起于周边,逐渐向后极部发展;此期据黄斑有无脱离又分为A和B,A无黄斑脱离;B 黄斑脱离。
5期视网膜发生全脱离(大约在出生后10周)。
“Plus”病指后极部视网膜血管扩张、迂曲,存在“Plus”病时病变分期的期数旁写“+”,如3期+。
“阈值前ROP”,表示病变将迅速进展,需缩短复查间隔,密切观察病情,包括:1区的任何病变,2区的2期+,3期,3期+。
阈值病变包括:1区和2区的3期+相邻病变连续达5个钟点,或累积达8个钟点,是必须治疗的病变。
3.病变晚期前房变浅或消失,可继发青光眼、角膜变性。
二、诊断要点
病史:早产儿和低体重儿;
临床表现:病变早期在视网膜的有血管区和无血管区之间出现分界线是ROP临床特有体征。
分界处增生性病变,视网膜血管走行异常,以及不同程度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和晚期改变,应考虑ROP诊断。
三、筛查标准
1.对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开始进行眼底病变筛查,随诊直至周边视网膜血管化;
2.对于患有严重疾病的早产儿筛查范围可适当扩大;
3.首次检查应在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开始。
检查时由有足够经验和相关知识的眼科医生进行。
四、治疗原则
1.对3区的1期、2期病变定期随诊;
2.对阈值前病变(1区的任何病变,2区的2期+,3期,3期+)密切观察病情;
3.对阈值病变(1区和2区的3期+病变连续达5个钟点,或累积达8个钟点)行间接眼底镜下光凝或冷凝治疗;
4.对4期和5期病变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S>5期病变可以进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