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之欧阳家百创编
怎么样知道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怎么样知道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一、什么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种出现在早产儿身上的疾病。
在孕期前后28周出生的宝宝,特别是身体非常不成熟的早产婴儿,在发育和生长过程中,视网膜没有完全成熟。
如果早产儿出生后经过一段时间,视网膜的血管没有完全成熟和发育,那么视网膜周围的组织就因缺乏营养和氧气而受到损伤,从而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二、表现及诊断1. 表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早期可以表现为未成熟的视网膜上出现白色或灰色的斑块,以及细小的血管发育异常。
如果病变进一步加重,视网膜的血管可以损坏,导致血液渗出,引起疤痕形成。
这些疤痕可能会引起严重的视觉障碍和瞎眼。
2. 诊断通常情况下,为了诊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医生会使用一种称为视网膜镜的仪器来观察眼底部的情况,以检查是否有病变。
这种检查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要对小孩子进行多次反复的检查,以诊断是否有病变,建议家长们要耐心等待。
三、治疗方法1. 常规观察法对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早期病变较轻的患者而言,医生们可能会选择通过常规观察来治疗,通常情况下每1-2个星期进行一次检查,以确定病变是否有加重或者痊愈的迹象。
如果在观察过程中病变情况逐渐加重,则需要从早期病变转向更积极的治疗方案。
2. 激光治疗对于病变较为严重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而言,医生可能会采用激光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通常情况下需要在医院进行,激光能够减轻病变严重性和改善血管发育情况。
四、注意事项1. 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对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而言,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因为它很容易引起视力障碍甚至瞎眼,因此需要及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2. 定期检查为了更好的预防和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建议孩子出生后1-2个月内就要及时到医院检查眼部,如果没有问题,则每3-4个月进行一次眼部检查,并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3. 合理的喂养对于早产儿,需要进行更为细致、合理的喂养,增强孩子体内营养和免疫功能,从而减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抵御病变的程度。
怎么样知道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怎么样知道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一、什么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种出现在早产儿身上的疾病。
在孕期前后28周出生的宝宝,特别是身体非常不成熟的早产婴儿,在发育和生长过程中,视网膜没有完全成熟。
如果早产儿出生后经过一段时间,视网膜的血管没有完全成熟和发育,那么视网膜周围的组织就因缺乏营养和氧气而受到损伤,从而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二、表现及诊断1. 表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早期可以表现为未成熟的视网膜上出现白色或灰色的斑块,以及细小的血管发育异常。
如果病变进一步加重,视网膜的血管可以损坏,导致血液渗出,引起疤痕形成。
这些疤痕可能会引起严重的视觉障碍和瞎眼。
2. 诊断通常情况下,为了诊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医生会使用一种称为视网膜镜的仪器来观察眼底部的情况,以检查是否有病变。
这种检查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要对小孩子进行多次反复的检查,以诊断是否有病变,建议家长们要耐心等待。
三、治疗方法1. 常规观察法对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早期病变较轻的患者而言,医生们可能会选择通过常规观察来治疗,通常情况下每1-2个星期进行一次检查,以确定病变是否有加重或者痊愈的迹象。
如果在观察过程中病变情况逐渐加重,则需要从早期病变转向更积极的治疗方案。
2. 激光治疗对于病变较为严重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而言,医生可能会采用激光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通常情况下需要在医院进行,激光能够减轻病变严重性和改善血管发育情况。
四、注意事项1. 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对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而言,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因为它很容易引起视力障碍甚至瞎眼,因此需要及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2. 定期检查为了更好的预防和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建议孩子出生后1-2个月内就要及时到医院检查眼部,如果没有问题,则每3-4个月进行一次眼部检查,并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3. 合理的喂养对于早产儿,需要进行更为细致、合理的喂养,增强孩子体内营养和免疫功能,从而减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抵御病变的程度。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的护理及配合分析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的护理及配合分析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分析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方法与护理配合方法。
方法:本次研究的调查时间段为2018年3月-2019年3月,调查研究对象为我院接生的100例早产儿,对全部患儿实施视网膜的早期筛查与护理,观察分析筛查与护理结果。
结果: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为10.00%。
结论:早产儿及时接受视网膜病变筛查,可及时掌握患儿的疾病情况,在检查中接受有效的护理,可有效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关键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护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定义为没有血管化的视网膜因为缺血、血管新生、纤维增生以及视网膜脱落等原因而导致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1],病情严重会造成患儿失明。
现在人们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越来越重视,临床中也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来促使该病治愈率提高,本次研究主要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与其护理进行探究,下文将叙述详细研究内容和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调查时间段为2018年3月-2019年3月,调查研究对象为我院接生的100例早产儿,其中包含有55例男性患儿,剩余45例为女性患儿,患儿胎龄所处范围为29-36周,胎龄平均值为(33.12±4.26)周。
1.2方法对全部早产儿都进行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
患儿在出生后2周就需要进行眼底检查,在患儿眼睛内滴加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生产企业:北京双鹤现代医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1021793),对患者实施眼部麻醉处理,开睑后对患儿眼底与视网膜进行仔细检查,然后运用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拍摄患儿的眼底状况。
患儿在检查时的护理措施有:(1)筛查前准备。
护理人员在进行筛查前先准备贝复舒、复方托吡卡胺与盐酸奥步卡因等药物,提前准备好巩膜压迫器与开睑器等器材。
检查时始终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发生交叉感染,检查时务必保持动作的轻柔。
护理人员将一些急救物品与急救器械放置在检查室内,以备不时之需。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与护理

作者单位:410013 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刘业春:女,本科,护师·专科护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与护理刘业春摘 要 目的:分析并评价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筛查过程及护理对策。
方法:对我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接受检查的275例早产儿采用双目间接检眼镜联合眼底成像系统开展眼底筛查。
结果:查出ROP 患儿29例,占10.55%。
29例中有13例(44.83%)为ROP 1期,15例(51.72%)为ROP 2期,1例(3.45%)为ROP 3期。
本组患儿仅见2例结膜下轻微出血病例,未见低体温、眼部感染及眼心反射患儿。
结论:针对ROP 患儿应强化宣教、仔细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在检查前做好充分准备,确保充分散瞳;检查过程中将其头部固定妥当,严密观察患儿病情;检查结束后进行随诊指导。
正确的护理配合对ROP 患儿的筛查与随访至关重要。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护理对策 doi :10.3969/j.issn.1672-9676.2013.11.032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属于一种增殖性的视网膜病变,该病主要表现为未血管化的视网膜缺血、新生血管产生,纤维增殖以及视网膜脱落等特征,可致患儿失明等各类严重并发症[1],是目前全球儿童致盲的主要诱因,占全部致盲儿童的6%~18%[2]。
随着近年来医疗与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早产儿、低体重儿的抢救成功率也随之上升,因此,ROP 的发病率也出现升高的趋势。
我院对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275例早产儿实施ROP 筛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早产儿275例,男150例,女125例。
胎龄27~35周,平均(32.4±4.1)周。
早产儿出生体质量在950~2200g,平均(1556±572)g。
其中单胎267例,双胎8例。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

随着我国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普遍建立,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曾在发达国家早期就已出现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在我国的发病有上升趋势。
ROP严重时可导致失明,是目前儿童盲的首位原因,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ROP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早产、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有关,用氧是抢救的重要措施,又是致病的常见危险因素。
出生孕周和体重愈小,发生率愈高。
2004年卫生部颁布了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积极推动了我国早产儿救治和ROP防治的工作进程,但目前ROP的防治任务仍十分严峻。
ROP最早出现在矫正胎龄(出生孕周+ 出生后周数)32周,早期筛查和正确治疗可以阻止病变的发展。
为进一步解决这一严重影响早产儿生存质量的问题,做好ROP的防治工作,减少ROP致盲率,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重新修订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供临床应用。
一、疾病定义、分区和分期、专业术语1.定义:ROP是发生在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眼部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疾病。
2.病变分区:按发生部位分为3个区(图1):Ⅰ区是以视乳头中央为巾心,视乳头中央到黄斑中心凹距离的2倍为半径画圆;Ⅱ区以视乳头巾央为中心,视乳头巾央到鼻侧锯齿缘为半径画圆,除去Ⅰ区之后的环状区域;Ⅱ区以外剩余的部位为Ⅲ区。
早期病变越靠近后极部(Ⅰ区),进展的风险性越大。
3.病变分期:病变按严重程度分为5期(图2~7):(1)1期:约发生在矫正胎龄34周,在眼底视网膜颞侧周边有血管区与无血管区之间出现分界线;图2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期眼底像(2)2期: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5周(32-40周),眼底分界线隆起呈嵴样改变;图3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2期眼底像,可见分界线隆起呈嵴状(3)3期: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6周(32-43周),眼底分界线的嵴样病变上出现视网膜血管扩张增殖,伴随纤维组织增殖;阈值前病变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6周,阈值病变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7周;图4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3期眼底像,可见嵴上出现新生血管(4)4期:由于纤维血管增殖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先起于周边,逐渐向后极部发展;此期根据黄斑有无脱离又分为A和B,4A期无黄斑脱离,4B期黄斑脱离;图5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4A期眼底像,可见周边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图6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4B期眼底像,为图5患儿3周后,可见周边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5)5期:视网膜发生全脱离(大约在出生后10周)。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和治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和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ROP )是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性疾病,也是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
有数据显示,大约 20%-50% 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可能出现 ROP ,其中 4%-19% 为严重 ROP 。
那么 ROP 如何进行筛查诊断和治疗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ROP )是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 于 32 周的早产儿,随着胎龄的减少, ROP 的严重程度也明 显增加。
有数据显示,大约 20%-50% 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可 视网膜病变的病因 参与 ROP 的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可能由于未完全血管化 的视网膜对氧暴露产生血管收缩和增殖引起。
ROP 分为两个 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早产儿出生后, 视网膜血管生长停止; 随后在胎龄 32 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标志着第二阶段 开始。
尽管早产是 ROP 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他可能的临床 危险因素还包括,出生后生长缓慢、高压氧疗、浓缩红细胞 输注、脓毒症等。
目前,临床已经发展了多种方法预防胎龄 < 32周的早产儿的ROP ,但具体效果尚不清楚。
视网膜病变的筛查 当前的指南推荐根据出生孕周和出生体重确定筛查标准: 性疾病, 也是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
ROP 主要发生在胎龄小能出现 ROP ,其中4%-19% 为严重 ROP 。
(1)对出生体重视网膜病变的诊断按照病变的严重程度,一般将ROP 分为5 期,根据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吸氧(非必需)的病史,以及病变早期在视网膜的有血管区和无血管区之间出现分界线是ROP 的临床特有体征。
分界处增生性病变,视网膜血管走行异常,以及不同程度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应考虑ROP 的诊断。
但应注意与其他的视网膜病变相鉴别。
出生后营养干预母乳喂养可以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迟发型脓毒症,母乳中含有多种抗氧化因子能够预防ROP ,但母乳喂养的实际作用效果一直存在争议。
最新的meta 分析认为,母乳喂养并不能降低任一期的ROP 风险。
我国发布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

我国发布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随着我国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Rre unit,NICU)的普遍建立,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曾在发达国家早期就已出现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在我国的发病有上升趋势。
ROP严重时可导致失明,是目前儿童盲的首位原因,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ROP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早产、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有关,用氧是抢救的重要措施,又是致病的常见危险因素。
出生孕周和体重愈小,发生率愈高。
2004年卫生部颁布了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积极推动了我国早产儿救治和ROP防治的工作进程,但目前ROP的防治任务仍十分严峻。
ROP最早出现在矫正胎龄(出生孕周+出生后周数)32周,早期筛查和正确治疗可以阻止病变的发展。
为进一步解决这一严重影响早产儿生存质量的问题,做好ROP的防治工作,减少ROP致盲率,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重新修订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供临床应用。
一、疾病定义、分区和分期、专业术语1.定义:ROP是发生在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眼部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疾病。
2.病变分区:按发生部位分为3个区(图1):I区是以视乳头中央为中心,视乳头中央到黄斑中心凹距离的2倍为半径画圆;U区以视乳头中央为中心,视乳头中央到鼻侧锯齿缘为半径画圆,除去I区之后的环状区域;Ⅱ区以外剩余的部位为Ⅲ区。
早期病变越靠近后极部(I区),进展的风险性越大。
3.病变分期:病变按严重程度分为 5 期(图2-7):(1)1 期:约发生在矫正胎龄34 周,在眼底视网膜颞侧周边有血管区与无血管区之间出现分界线;(2)2 期: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5 周(32~40 周),眼底分界线隆起呈嵴样改变;(3)3 期: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6 周(32~43 周),眼底分界线的嵴样病变上出现视网膜血管扩张增殖,伴随纤维组织增殖;阈值前病变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6 周,阈值病变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7 周;(4)4 期:由于纤维血管增殖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先起于周边,逐渐向后极部发展;此期根据黄斑有无脱离又分为A 和B,4A 期无黄斑脱离,4B 期黄斑脱离;(5)5 期:视网膜发生全脱离(大约在出生后10周)。
新生儿疾病筛查之欧阳家百创编

新生儿疾病筛查知识问答欧阳家百(2021.03.07)一、为什么要做新生儿疾病筛查?在众多貌似正常的新生婴儿中,实际上有个别患有导致呆傻,甚至夭折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这些疾病无法在出生以前检查出来,但一旦出现临床表现,宝宝的生长发育尤其是智力发育会受到不可逆的损害,将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已明确规定将新生儿疾病筛查列为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主要项目之一。
二、如何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宝宝出生72小时后以及充分哺乳6次以上,采四滴足跟血,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检测。
因为各种原因没有采血的宝宝,家长应遵医嘱按期带宝宝回出生的医院进行采血检查。
三、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安全性、有效性?医护人员严格消毒后,用一次性采血器在宝宝足跟内侧或外侧采少许末梢血,这个部分没有重要的神经和大血管,不会对宝宝产生不利的影响,通过新生儿疾病筛查,可95%以上的患儿,由于多种原因仍有极少一部分患儿不能检出,仍需定期到妇幼保健机构进行常规健康检查,以保障宝宝的正常生长发育。
四、筛查的疾病可以治疗吗?筛查的疾病都是可以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家长如果收到了复查通知,要尽快带宝宝到指定医院进行复查、确诊,以避免疾病性伤残。
五、所有新生儿都要做新生儿疾病筛查吗?是的,包括所有看起来正常的宝宝和家族中没有任何遗传病史的宝宝,都需要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大多数患有先天性、遗传代谢疾病的新生儿来自父母都正常的家庭。
出生时看起来正常,不易被早期发现。
六、新生儿疾病筛查都筛查哪些疾病?我院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病种共有30种,其中包括国家规定的四种基本筛查病种: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和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另外是运用串联质谱技术进行的26种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
苯丙酮尿症:苯丙酮尿症(Pku)是由于患儿体内缺乏一种酶,不能正常代谢苯丙酸,使异常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而损伤大脑及神经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
(2014)》
欧阳家百(2021.03.07)
来源:中华眼科杂志2014年12月第50卷第12期
作者: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
随着我国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普遍建立,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曾在发达国家早期就已出现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在我国的发病有上升趋势。
ROP严重时可导致失明,是目前儿童盲的首位原因,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ROP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早产、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有关,用氧是抢救的重要措施,又是致病的常见危险因素。
出生孕周和体重愈小,发生率愈高。
2004年卫生部颁布了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积极推动了我国早产儿救治和ROP防治的工作进程,但目前ROP的防治任务仍十分严峻。
ROP最早出现在矫正胎龄(出生孕周+ 出生后周数)32周,早期筛查和正确治疗可以阻止病变的发展。
为进一步解决这一严重影响早产儿生存质量的问题,做好ROP的防治工
作,减少ROP致盲率,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重新修订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供临床应用。
一、疾病定义、分区和分期、专业术语
1.定义:ROP是发生在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眼部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疾病。
2.病变分区:按发生部位分为3个区(图1):
Ⅰ区是以视乳头中央为中心,视乳头中央到黄斑中心凹距离的2
倍为半径画圆;
Ⅱ区以视乳头中央为中心,视乳头中央到鼻侧锯齿缘为半径画圆,除去Ⅰ区之后的环状区域;
Ⅱ区以外剩余的部位为Ⅲ区。
早期病变越靠近后极部(Ⅰ区),进展的风险性越大。
3.病变分期:病变按严重程度分为5期(图2~7):
(1) 1期:约发生在矫正胎龄34周,在眼底视网膜颞侧周边有血管区与无血管区之间出现分界线;
图2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期眼底像
(2) 2期: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5周(32-40周),眼底分界线隆起呈嵴样改变;
图3早产儿视网膜病变2期眼底像,
可见分界线隆起呈嵴状
(3) 3期: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6周(32-43周),眼底分界线的嵴样病变上出现视网膜血管扩张增殖,伴随纤维组织增殖;阈值前病变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6周,阈值病变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7周;
图4早产儿视网膜病变3期眼底像,
可见嵴上出现新生血管
(4) 4期:由于纤维血管增殖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先起于周边,逐渐向后极部发展;此期根据黄斑有无脱离又分为A和B,4A期无黄斑脱离,4B期黄斑脱离;
图5早产儿视网膜病变4A期眼底像,
可见周边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图6早产儿视
网膜病变4B期眼
底像,为图5患
儿3周后,可见
周边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
(5) 5期:视网膜发生全脱离(大约在出生后10周)。
病变晚期前房变浅或消失,可继发青光眼、角膜变性、眼球萎缩等。
图7早产儿视网膜病变5期眼底像,可见视网膜全脱离
4.专业术语
(1)附加病变(plus disease):指后极部至少2个象限出现视网膜血管扩张、迂曲,严重的附加病变还包括虹膜血管充血或扩张(图8)、瞳孔散大困难(瞳孔强直),玻璃体可有混浊。
附加病变提示活动期病变的严重性。
存在附加病变时用“+”表示,在病变分期的期数旁加写“+”,如3期+;
图8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附加病变)
眼部外观,可见虹膜新生血管
(2)阈值病变(threshold disease):Ⅰ区或Ⅱ区的3期+,相邻病变连续至少达5个钟点,或累积达8个钟点,是必须治疗的病变。
阈值病变平均发生在矫正胎龄37周;
(3)阈值前病变(pre-threshold disease):指存在明显ROP病变但尚未达到阈值病变的严重程度,分为“1型阈值前病变”和“2型阈值前病变”。
1型阈值前病变包括Ⅰ区伴有附加病变的任何一期病变、Ⅰ区不伴附加病变的3期病变、Ⅱ区的2期+或3期+病变(图9);
2型阈值前病变包括Ⅰ区不伴附加病变的1期或2期病变,Ⅱ区不伴附加病变的3期病变。
阈值前病变平均发生在矫正胎龄36周;图9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I型阈值前病变)
右眼眼底像,可见Ⅱ区2+病变
(4)急进型后极部ROP(aggressive posterior ROP,AP-ROP):发生在后极部,通常位于Ⅰ区,进展迅速、常累及4个象限,病变平坦,嵴可不明显,血管短路不仅发生于视网膜有血管和无血管交界处,也可发生于视网膜内;病变可不按典型的1至3期的发展规律进展,严重的“附加病变”,曾称为“Rush”病,常发生在极低体重的早产儿(图10)。
图10急进型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眼底像
二、筛查指南
2004年的指南颁布后,我国ROP有所控制,但出生体重和孕周尚无本质改善,故新的筛查标准仍维持2004年的标准。
1.出生孕周和出生体重的筛查标准:
(1)对出生体重<2000g,或出生孕周<32周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进行眼底病变筛查,随诊直至周边视网膜血管化;
(2)对患有严重疾病或有明确较长时间吸氧史,儿科医师认为比较高危的患者可适当扩大筛查范围。
2.筛查起始时间:首次检查应在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1~32周开始。
3.干预时间:确诊阈值病变或Ⅰ型阈值前病变后,应尽可能在72h内接受治疗,无治疗条件要迅速转诊。
4.筛查人员要求:检查由有足够经验和相关知识的眼科医师进行。
5.筛查方法:检查时要适当散大瞳孔,推荐使用间接检眼镜进行检查,也可用广角眼底照相机筛查。
检查可以联合巩膜压迫法进行,至少检查2次。
6.筛查间隔期:
(1)Ⅰ区无ROP,1期或2期ROP每周检查1次;
(2)Ⅰ区退行ROP,可以1~2周检查1次;
(3)Ⅱ区2期或3期病变,可以每周检查1次;
(4)Ⅱ区1期病变,可以1~2周检查1次;
(5)Ⅱ区1期或无ROP,或Ⅲ区1期、2期,可以2~3周随诊。
7.终止检查的条件:
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即可终止随诊:
(1)视网膜血管化(鼻侧已达锯齿缘,颞侧距锯齿缘1个视乳头直径);
(2)矫正胎龄45周,无阈值前病变或阈值病变,视网膜血管已发育到Ⅲ区;
(3)视网膜病变退行。
通讯作者:黎晓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视觉损伤与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