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与新生儿科联合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工作简报

合集下载

上级部门给幼儿园小朋友筛查视力简报

上级部门给幼儿园小朋友筛查视力简报

上级部门给幼儿园小朋友筛查视力简报各位亲爱的小朋友,今天我们要来聊一聊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那就是我们的眼睛!你们知道吗?眼睛可是我们了解这个五彩斑斓世界的窗口哦,没了它,咱们可就像失去了一只翅膀的小鸟,飞不起来了。

想想看,平时咱们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故事,看到窗外的小鸟在欢快地歌唱,或者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时,清清楚楚地看到每一个笑脸,真的是太美好了!所以,今天上级部门特别来给大家进行视力筛查,就是想确保咱们的小眼睛都能健康地看这个大世界,心里是不是暖暖的?在筛查前,大家可能有些小紧张,嘿,别担心哦!这就像是幼儿园里的一次小游戏,简单又有趣。

先给大家说说筛查的流程。

我们会准备一些卡片,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字母和图案,像拼图一样,大家只需要在专门的视力仪器前站好,然后用心去看就行了。

哦,对了,记得要放松,不要把自己紧绷得像个小木板哦!大家都很棒,心里想着:“我能做到!”就能表现得更好。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小朋友会问:“老师,为什么要筛查视力呀?”嘿,这个问题问得好!视力筛查就像是给我们的眼睛做一次体检,帮助我们发现问题。

就像春天里的小草,如果有些小草发黄了,咱们就要及时浇水、施肥,让它们恢复生机。

眼睛也是一样,早发现,早治疗,才能保持清晰的视野,看到更多美好的东西哦!视力检查也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反而是个了解自己身体的机会,心里有数,才能更好地照顾自己。

大家可能还会好奇,筛查之后会发生什么呢?筛查结束后,老师会把结果告诉大家。

假如发现有的小朋友需要戴眼镜,哎呀,那也不是什么坏事。

现在的眼镜可时尚了,像小超人一样,不仅可以帮助看得更清楚,还能让你们的形象更加出众。

谁说戴眼镜就不是小帅哥小美女呢?反而可能会成为什么时尚达人,走在校园的前沿哦!在平时,咱们也要好好保护眼睛。

多看看远处的风景,别一直盯着手机和电视,这样眼睛才不会累。

就像小鸟需要飞翔一样,咱们的眼睛也需要放松。

大家记得多吃些对眼睛好的食物,比如胡萝卜和绿色蔬菜。

【健康育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应及早筛查

【健康育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应及早筛查

【健康育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应及早筛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达10%,医生提醒要及早筛查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眼科的一项调查显示,该院去年筛查的300多名早产儿中有10%患有视网膜病变。

专家指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根本原因是早产和低体重。

体重小于1000克的早产儿发病率为60%-80%,体重小于1500克的早产儿发病率为20%-40%。

高浓度吸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去年8月,高先生两口子喜添男丁,夫妻俩为了这宝贝儿子倾注了不少心血。

虽说孩子早产了2个月,但经过家人的悉心照顾,孩子被养得白白胖胖的,特别招人喜欢。

但不知为什么,去年10月,高先生发现孩子的眼睛有点不对劲,右眼出现红肿,于是带孩子来厦门检查。

接诊的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眼科副主任医师熊永强发现,孩子已经出现了视网膜严重病变,由于没有及时接受筛查和治疗,最终导致孩子失明了。

■ 调查结果早产儿发病率达10%高先生儿子的情况并非独一无二。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眼科发表了一项调查。

在医院去年筛查的300名早产儿中,有31人患有视网膜病变,发病率约为10%。

其中8名病情严重的本地早产儿及时得到治疗,视力得以挽救。

然而,其他两名来自其他地方的儿童在去医院检查时错过了最佳治疗期,导致终生失明。

熊永强表示,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和新生儿抢救、监护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早产儿得以存活下来,因此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婴儿也将越来越多。

世界卫生组织“视力2021项目”已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认定为高、中水平收入国家的重要致盲因素之一。

■ 疾病的根本原因早产和低体重熊永强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病因更为复杂,根本原因是早产和低体重。

体重小于1000克的早产儿发病率为60%-80%,体重小于1500克的早产儿发病率为20%-40%。

高浓度吸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还有许多影响因素,如遗传、感染、酸中毒和贫血。

熊永强解释,正常分娩的新生儿,一般在妈妈怀孕后40周出生,此时婴儿眼睛内各种结构已基本发育成熟。

新生儿病房早产儿眼底筛查的护理配合

新生儿病房早产儿眼底筛查的护理配合

新生儿病房早产儿眼底筛查的护理配合摘要:总结100例早产儿眼底筛查护理配合体会。

配合要点有检查前准备、检查中护理、检查后护理及预防感染等。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病率高、危害大,是儿童致盲主要原因,做好ROP筛查前后护理配合工作,能有效防范呛奶、窒息、感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主题词】早产儿;眼底筛查;视网膜病;护理随着我国围产医学水平的提高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普遍建立,早产儿的存活率逐年上升,但与之相伴的疾病也逐年增多,ROP就是其中之一[1]。

ROP因其终末期表现曾被称为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是一种发育性血管增殖性病变,多发生于视网膜血管化不完全的早产儿。

仅次于皮质盲,ROP是美国儿童期致盲的最常见原因[2]。

CRY0-R0P小组研究显示,BW<750g、750~999g、1000~1250g早产儿R0P发生率分别为90%、78.2%、46.9%;胎龄≤27周、28~31周、≥32周早产儿R0P发生率分别为83.4%、55.3%、29.5%[3]。

西安地区2009年报道筛查的572例37周以下早产儿中,ROP发生率高达41.9%[4]。

说明视网膜发育成熟度与胎龄及体重密切相关。

眼科广域成像系统(型号:SW-8000)采用光学成像方法对散瞳后的新生儿眼底进行高分辨率的实时彩色摄像,能够及时发现早产儿视网膜早期病变,便于及时诊断治疗。

本院2022年购进一台SW-8000,是目前宿迁地区唯一一家能够进行早产儿ROP筛查的医院。

由于早产儿胎龄小、体重轻、病情相对复杂,进行ROP筛查时需抱离暖箱,筛查期间可能会发生生命体征变化、溢乳呛奶甚至窒息,发生管道意外滑脱等不良事件,配合做好ROP筛查前后护理工作,防止不良事件及院内感染的发生非常重要。

参照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修订版)中ROP筛查标准,对出生胎龄≤34周早产儿和出生体质量﹤2000g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或有用氧史早产儿,达到纠正胎龄后行ROP早期筛查(首次眼底检查时间应按出生胎龄不同而有所区别,见表1),现对早产新生儿眼底筛查时相关护理配合要点进行汇报。

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

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

随着我国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 atal in te nsive cRre unit,NICU )的普遍建立,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曾在发达国家早期就已出现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 )在我国的发病有上升趋势。

ROP严重时可导致失明,是目前儿童盲的首位原因,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ROP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早产、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有关,用氧是抢救的重要措施,又是致病的常见危险因素。

出生孕周和体重愈小,发生率愈高。

2004年卫生部颁布了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积极推动了我国早产儿救治和ROP防治的工作进程,但目前ROP的防治任务仍十分严峻。

ROP最早出现在矫正胎龄(出生孕周+出生后周数)32周,早期筛查和正确治疗可以阻止病变的发展。

为进一步解决这一严重影响早产儿生存质量的问题,做好ROP的防治工作,减少ROP致盲率,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重新修订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供临床应用。

一、疾病定义、分区和分期、专业术语1.定义:ROP是发生在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眼部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疾病。

2•病变分区:按发生部位分为3个区(图1): I区是以视乳头中央为中心,视乳头中央到黄斑中心凹距离的2倍为半径画圆;U区以视乳头中央为中心,视乳头中央到鼻侧锯齿缘为半径画圆,除去I区之后的环状区域;n区以外剩余的部位为川区。

早期病变越靠近后极部(I 区),进展的风险性越大。

右駆左眼E1 K.・1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病变分区示意3•病变分期:病变按严重程度分为5期(图2-7 ):(1)1期:约发生在矫正胎龄34周,在眼底视网膜颞侧周边有血管区与无血管区之间出现分界线;(2)2期: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5周(32~40周),眼底分界线隆起呈嵴样改变;(3)3期: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6周(32~43周),眼底分界线的嵴样病变上出现视网膜血管扩张增殖,伴随纤维组织增殖;阈值前病变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6周,阈值病变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7周;(4)4期:由于纤维血管增殖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先起于周边,逐渐向后极部发展;此期根据黄斑有无脱离又分为A和B,4A期无黄斑脱离,4B期黄斑脱离;(5)5期:视网膜发生全脱离(大约在出生后10周)。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的护理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的护理

Nu s ng o e i op t f pr m a ur t c e ni g r i f r t n a hy o e t iy s r e n
CH EN i — o X u r ng , 1 N G X 0 Yan, A N G W Yah ho — ng , ta1 e .
观察患儿病情; 查后做好随诊指导。有效的护理配合对 R 检 OP的 筛 查 及 随 访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关 键 词 : 网膜 病 变 ; 产 儿 ; 理 视 早 护
中图分类号 :741R 7.2 R 7. ; 4 3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18 4 ( 0 0 0 — 2 00 l7 —3 82 1 )20 1—2

目间接 检 眼镜 结合 眼底 成 像 系统 进 行 眼底 筛 查 、 访 。 结 果 2 7例 早 产 儿 中 , 3 随 8 有 0例 发 生 R OP, 生 率 为 1 4 。 结 论 发 0 5 R P发 病 率 高 , 加 强 宣教 、 时 筛 查 、 期 发 现 、 O 应 及 早 早期 治 疗 。检 查 前 做 好 各 项 准 备 工作 , 分 散 瞳 ; 查 时 固 定 好 患儿 头 部 , 充 检 密切
sc n io lsl u ig e a n t n,o ag o o nfl w- pg ia c fe x miain Efe t ec mp in eo u sn si o dt nco eyd rn x miai d o dj bi ol u ud n ea tre a n to . fci o l c fn r ig i m— i o o v a
p t ntt ora o RO P c e ni nd f l w- p. s r e ng a olo u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与护理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与护理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与护理作者:刘业春来源:《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年第11期刘业春摘要目的:分析并评价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筛查过程及护理对策。

方法:对我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接受检查的275例早产儿采用双目间接检眼镜联合眼底成像系统开展眼底筛查。

结果:查出ROP患儿29例,占10.55%。

29例中有13例(44.83%)为ROP 1期,15例(51.72%)为ROP 2期,1例(3.45%)为ROP 3期。

本组患儿仅见2例结膜下轻微出血病例,未见低体温、眼部感染及眼心反射患儿。

结论:针对ROP患儿应强化宣教、仔细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在检查前做好充分准备,确保充分散瞳;检查过程中将其头部固定妥当,严密观察患儿病情;检查结束后进行随诊指导。

正确的护理配合对ROP患儿的筛查与随访至关重要。

关键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护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3.11.032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属于一种增殖性的视网膜病变,该病主要表现为未血管化的视网膜缺血、新生血管产生,纤维增殖以及视网膜脱落等特征,可致患儿失明等各类严重并发症[1],是目前全球儿童致盲的主要诱因,占全部致盲儿童的6%~18%[2]。

随着近年来医疗与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早产儿、低体重儿的抢救成功率也随之上升,因此,ROP的发病率也出现升高的趋势。

我院对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275例早产儿实施ROP筛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早产儿275例,男150例,女125例。

胎龄27~35周,平均(32.4±4.1)周。

早产儿出生体质量在950~2200 g,平均(1556±572)g。

其中单胎267例,双胎8例。

1.2 筛查方法通过眼科医师诊断后需实施眼底检查的患儿,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进行散瞳后,使用盐酸奥布卡因对患儿眼表面实施麻醉,采用小儿开睑器进行开睑,以双目间接检眼镜与巩膜压迫器加压分别检查眼底及周围视网膜。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初步筛查及分析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初步筛查及分析

571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初步筛查及分析谢兵,蔡善君,蒋模(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贵州遵义563000)[关键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中图分类号]R77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2715(2010)06-0571-02[收稿日期]2010-06-12[基金项目]遵义医学院中青年资金,项目编号:F-188[作者简介]谢兵(1975—),男,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眼底病。

[通迅作者]蔡善君(1966—),男,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玻璃体视网膜病。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又称未成熟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 P ),是发生于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视网膜血管异常发育和纤维增生的病变,是全世界范围内早产儿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

早期筛查和及时发现病变,发现病变后早期进行手术干预,可以有效避免早产儿致盲,挽救患儿视力。

我们对2006年以来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的31例患儿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自2006年来,我院眼科对来我院就诊或临床会诊的早产儿共31例(62眼)进行ROP 筛查,其中男23例,女8例;单胞胎14例,双胞胎14例,三胞胎3例;出生时体重800~2250g ,平均体重(1525±252)g ;孕周27~36周,平均孕周(31.5±0.27)周;吸氧时间1~30d ,平均吸氧时间(15.5±0.32)天;ROP 筛查时矫正胎龄34~40周,平均矫正胎龄(37±0.28)周。

本组病例筛查纳入标准:①出生体重<2000g 或胎龄<34周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②出生体重虽≥2000g ,但病情危重曾经接受机械通气或持续气道正压辅助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 es-sure ,CPAP )、吸氧时间较长(≥3天)的新生儿,或合并全身性疾病,如新生儿窒息、肺支气管发育不良、呼吸窘迫综合症、高胆红素血症、高碳酸血症、颅内出血等,可适当扩大筛查范围。

我国发布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

我国发布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

我国发布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随着我国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Rre unit,NICU)的普遍建立,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曾在发达国家早期就已出现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在我国的发病有上升趋势。

ROP严重时可导致失明,是目前儿童盲的首位原因,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ROP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早产、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有关,用氧是抢救的重要措施,又是致病的常见危险因素。

出生孕周和体重愈小,发生率愈高。

2004年卫生部颁布了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积极推动了我国早产儿救治和ROP防治的工作进程,但目前ROP的防治任务仍十分严峻。

ROP最早出现在矫正胎龄(出生孕周+出生后周数)32周,早期筛查和正确治疗可以阻止病变的发展。

为进一步解决这一严重影响早产儿生存质量的问题,做好ROP的防治工作,减少ROP致盲率,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重新修订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供临床应用。

一、疾病定义、分区和分期、专业术语1.定义:ROP是发生在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眼部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疾病。

2.病变分区:按发生部位分为3个区(图1):I区是以视乳头中央为中心,视乳头中央到黄斑中心凹距离的2倍为半径画圆;U区以视乳头中央为中心,视乳头中央到鼻侧锯齿缘为半径画圆,除去I区之后的环状区域;Ⅱ区以外剩余的部位为Ⅲ区。

早期病变越靠近后极部(I区),进展的风险性越大。

3.病变分期:病变按严重程度分为 5 期(图2-7):(1)1 期:约发生在矫正胎龄34 周,在眼底视网膜颞侧周边有血管区与无血管区之间出现分界线;(2)2 期: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5 周(32~40 周),眼底分界线隆起呈嵴样改变;(3)3 期: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6 周(32~43 周),眼底分界线的嵴样病变上出现视网膜血管扩张增殖,伴随纤维组织增殖;阈值前病变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6 周,阈值病变平均发生于矫正胎龄37 周;(4)4 期:由于纤维血管增殖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先起于周边,逐渐向后极部发展;此期根据黄斑有无脱离又分为A 和B,4A 期无黄斑脱离,4B 期黄斑脱离;(5)5 期:视网膜发生全脱离(大约在出生后10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科与新生儿科联合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工作简报
我院于2006年2月成立新生儿科,随着新生儿科业务迅速发展,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需求很多。

根据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强调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早在2006年3月我院眼科张坚医生首先主动承担起新生儿科联合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工作。

截止2008年7月的二年四个月间,共筛查早产儿近1000人次,出生体重700-2500克,胎龄28周—34周,吸氧浓度最高40%/16小时。

共筛查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期疑似病例15人,确诊先天性白内障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是视网膜出血7例。

随访时间最长1年所有疑似病例均排除。

这是国内、乃至国际所设定的理想早产儿低体重儿的理想目标!
眼科与新生儿科已制订出计划进一步密切合作,在筛查的基础上开展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填补西北地区这方面的空白,并加入国内协作项目单位。

通过2年的观察发现随着新生儿监护治疗手段的提高和早产儿存活比例的上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越来越为产科、新生儿科医生重视,与眼科医生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

新生儿科张琴主任带着对每一例抢救成功的新生儿的由衷欣慰,对前来商讨进一步协同开展科研工作的眼科石一宁主任说道,“视觉启智,在新生儿科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从出生到六岁以前,宝宝的视觉发展经历着不同的变化,刚出生时虽然对光会有反应,但视线模糊,眼睛发育并不完全,视觉结构、视神经尚未成熟,视力只有成人的1/30,只能看清楚约20公分距离的事物,大约就是妈妈抱着吃奶的距离。

宝宝的视觉能力随着年龄逐渐进步,到了1岁,宝宝的视力进展为0.1~0.3左右,已经能灵活运用双眼。

从1岁开始,宝宝进入建立立体空间感的黄金时期,他在看得更清晰的基础上,开始对远近、前后、左右等立体空间有了更多的认识,再加上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宝宝可以进一步认知周围世界。

宝宝的视力发展一直到6岁才趋于稳定,视力水平达0.8-1.0,基本达到成人水准。


张琴主任在她的讲座中热切的讲到,“什么是视敏度,简单的说,视敏度就是视力,是指辨别物或物象细微差别的能力。

能在视力表上比别的同年龄孩子往下多看清一行符号,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这说明这孩子视敏度高人一筹,设想一下,人的感觉系统进入大脑的信息总量,其中视觉占83%,而视敏度高的孩子每天摄入大脑的信息,量既广,而质更高-----更清晰、更准确。

他们打通大脑思路,促使大脑细胞增长出树突、轴突,促使脑神经髓鞘化,日积月累,这孩子非聪明不可! 视觉与空间智能、与思维、与语言,视觉的黑白期(半岁前)、彩色期(半岁到一岁)、立体期(1-3岁)、空间期(3-6岁),……”
眼科张坚,石一宁,罗静娜
新生儿科张琴
2008-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