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评课稿

合集下载

观潮说课稿语文说课评课

观潮说课稿语文说课评课

观潮说课稿--语文说课评课[说教材]《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文章思路清楚,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酷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育留意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说同窗]四年级的同窗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终究有限,对文中描画的钱塘江大潮的宏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协助理解。

[说目标]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同窗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烧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同窗念书的热情,提高同窗品味文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式,培育留意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彭湃的气势。

[说教学]同窗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同窗自读自悟、自学探讨为基础,让同窗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气氛中学习。

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协助同窗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同窗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同窗去深切地感受。

因此,我的优秀教案如下: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和壮观。

3、请同窗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运用电教媒体,让同窗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彭湃雄壮的气势,同窗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同窗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同窗理解文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课文脉络超级清楚,同窗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通过创设情境,让同窗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

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假设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小学语文四年上册《观潮》评课稿 共四套 观课

小学语文四年上册《观潮》评课稿  共四套  观课

《观潮》评课稿(一)今天我们在教研组李组长的带领下,听了王老师的《观潮》教学,感触颇多。

他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准确的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能够适时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值得我学习。

下面就课堂观察到的几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浅薄看法:一、在第一课时中有一个目标是:理解“笼罩、水天相接”等词语的意思,绝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查阅工具书或上网知道的,而老师的引领也就是这些方法,《课标》在中年级段明确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所以,我建议要具体词语具体对待,有些词语完全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例如学生都不理解的“若隐若现”。

二、第一课时王老师提出的朗读目标是:我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而学生的课上的第一次展示读,老师的要求就是:顶天立地的读----读出气势。

这显然与本课要达成的目标不符。

建议老师把要求降低,出示的问题要有指向性。

三、第一课时王老师先后两次让学生谈谈钱塘江大潮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并要求用文中的词句。

而目标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钱塘江大潮给我留下的印象,这里的问题承载的教学目标就不明确,建议老师对问题进行修改。

四、第二课时问题探究一: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将潮水的变化展现出来的?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对应的目标是:我能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两个学生很容易的说出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和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看似达成了教学目标,但总觉的太容易了。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是《课标》对高年级段提出的要求,问什么四年级的学生能轻而易举的说出答案,而且几乎没有老师的引导,很显然这是一个假的问题。

建议老师的问题在简单些,可以让学生在文中勾出表示时间或方位的词语,这样更简单些。

《观潮》评课稿(二)听了王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个人浅薄的看法:《观潮》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本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先容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异景"的钱塘江大潮。

观潮评课记录范文

观潮评课记录范文

观潮评课记录范文时间:xxxx年x月x日地点:xx中学本次观潮评课的主题是《语文教学中的课堂互动》。

评课教师是学校优秀语文教师李老师,观潮教师是区教育局语文主任王老师。

参加观潮活动的有本校语文教师和来自周边学校的语文教师们。

首先,李老师介绍了自己的教学设计。

本课时主要内容是讲解古文《观翠》,通过讲解古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思维方式。

课堂开始,李老师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她用一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让学生们试着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并从中串联到课堂内容上来。

这个提问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为接下来的课程内容做好了铺垫。

随后,李老师开始对《观翠》进行解读。

她先给学生们阅读全文,在学生熟悉内容后,她针对重点篇章进行解读。

她从文言文中的词语、句型和修辞手法等多个角度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到古文中的妙处和美感。

在讲解过程中,李老师不仅注重学生的理解和细腻的感受,还通过课堂互动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她鼓励学生们就文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讨论,不仅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本,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观潮教师王老师在评价过程中认为,李老师的课堂互动设计很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

她在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增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王老师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他认为,李老师在提问环节中可以更加深入,引导学生们根据个人感受和理解展开更广泛的讨论。

此外,王老师认为李老师可以适时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总结起来,本次观潮评课活动中,李老师的教学设计得到了肯定,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建议。

通过观潮评课这种形式,教师们可以互相借鉴经验,提升教学水平,给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观潮评课稿

观潮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画家乡》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认识“宽、虾”等12个生字。

会写“贝、原”等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4.鼓励学生用笔画出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书写。

2.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并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图、课文插图2.字卡、词卡3.图画纸、彩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它像什么?(像一只高昂着头的雄鸡)你能够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乡吗?2.让学生上来在地图上找一找自己的家乡,并说一说自己的家乡。

3.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五位小朋友,他们很爱自己的家乡。

并把他们的家乡画下来,他们的家乡可美了,你们想看看吗?板书课题(24画家乡)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请大家边看插图边听老师朗读课文。

想一想,这五个小朋友分别来自哪里?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检查学生认识生字的情况。

(1)把生字娃娃的帽子去掉,自由认读。

(2)下面我们玩“捡贝壳”的游戏吧。

(课件)生字娃娃躲到贝壳下面去了,谁读对了,贝壳就是你的啦! (开火车认读)生字:宽脚捡壳按虾原奔密楼匹市(3)齐读生字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1.指名读课文,说一说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初步感知课文后,说说你打算先到谁的家乡去。

就选择到她(他)的家乡去,美美地多读几遍,等会儿展示给大家。

3.精读第二段,指导感悟(1)看样子,大多数小朋友都想先到美丽的海边走一走,那我们就先到涛涛的家乡去吧!(出示第一幅图)瞧,这就是涛涛的家乡。

说一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想知道涛涛是怎样夸自己的家乡吗?(自由读第二段)(2)“涛涛的家乡在海边。

”他画的海是怎样的?(宽)。

(3)涛涛画的图上还有什么?(鱼和虾)哪里看出鱼和虾很多?指导朗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评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评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评课稿一、引言本文评述的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中的一篇作品,题为《观潮》。

本文旨在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和评价,对该篇作品的教学价值、文学特点以及适用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二、课文概述《观潮》是一篇以观察大自然为主题的散文,通过描写作者在海边观潮的经历,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课文包括了富有感染力的描写,生动的细节,以及表达内心感受的语言,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体验。

三、教学目标学习完《观潮》这篇课文后,学生将能够: 1. 掌握一些关于海潮的基本知识和表达方式; 2. 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力和感受力,通过细节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五、教学内容分析1. 课文分段解析本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段落: #### 段落一描写了作者在海边观潮的背景和目的,以及他对海潮的神奇之处的描述。

段落二通过具体细致的描写,揭示了海潮的变化和力量,以及对海潮声音的描述。

段落三描写了作者在观潮时的一些感受和心理变化。

段落四总结了整篇文章,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语言特点分析课文运用了丰富的插入语、形容词和比喻,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文字简洁明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容易理解和接受。

3.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通过对课文中描写的细节进行分析和理解,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同时,学生还需要理解作者通过词语和句子的选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六、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篇文章,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细读法:通过师生共同朗读课文,学生需要仔细阅读课文,并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重要的词汇和句子。

《观潮》评课稿文本

《观潮》评课稿文本

《观潮》评课稿◆您此刻正在阅读的《观潮》评课稿文章内容由采集!本站将为您供应更多的精选教课资源!《观潮》评课稿何老师执教的自主式语文讲堂教课模式研究课《观潮》,惹起了热情反应,收到了较好的教课成效。

这堂课之所以上得这样成功,主若是教者做到了以下几点:一、较好地表现了自主式语文讲堂教课模式的构造程序。

总览何老师教课的全过程,能够清楚地看出五个环节,即创建情形、出示目标、学生自学、师生商讨、练习迁徙。

学习由创建情形开始,这个教课步骤主若是惹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欲念。

出示教课目的主若是为了指导教课策略选择和指导学生的学习,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预期要达到的目标上。

创建情形和出示目标是学习的动力过程。

在教课目的的指导下,在原有知识的指导下,学生以自己特有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教材,而后师生共同研究议论,达成教课目的。

这是教课目的的达成过程。

练习,特别是变式条件下的练习,能够使观点和规则等形式的命题知识,转变为以产生式系统表征的储藏的技术,一旦条件知足,技术便能自动激活:供应技术运用的情境,可促使迁徙。

这是技术习得的主要过程。

以上五环式的教课构造程序,是自主式语文讲堂教课模式的典型构造程序。

所以能够说,何老师执教的这堂课较好地表现了自主式语文讲堂教课模式的构造第1 页程序。

二、较好地表现了自主式语文讲堂教课模式的精华。

构造程序不过模式的外壳,其实不是精华。

模式的精华是其指导思想、自主式语文讲堂教课模式的指导思想是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充足尊敬、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以主体教育培育拥有主体性的人的教育思想。

对这类指导思想,何老师掌握得很正确,在教课中表现得很充足,这可从以下几方面看出:1、创建了快乐和睦的教课环境。

整个教课过程中,师生之间同等、民主。

教师老是以鼓舞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去探究、去发现,而后完整同等地沟通,民主地商讨,教师没有一丝居高临下,讲堂里充满着欢乐和睦的氛围。

这里没有责备,这里没有白脸,这里没有责备,有的不过鼓舞。

《观潮》评课稿(3月18日)

《观潮》评课稿(3月18日)

《观潮》评课稿(3月18日)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聆听了向琳老师执教的《观潮》一课,下面我就这节课,《观潮》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整节课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学习活动扎实有效,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教-学-评”一体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夯实基础知识,提升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下面我进行一个简单的评析,不到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一、师生配合默契,运用顺学而导。

向老师紧紧抓q“作者在观潮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展开教学,注重文章结构上的特点,突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这一难点。

师生配合默契,语言训练有效,学生在课堂上心智得到了开启,情愫得到放飞。

二、问题的设置富有张力。

学生在勾画圈点、小组交流、读中感悟等教学方法中解决问题,向老师的引导到位,评价十分有效,课堂“一时激起千层浪”,课堂中向老师尽情的挥洒自己的才情与灵性,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与鼓励下,满怀兴趣和探究热情主动参与智慧性、挑战性的学习活动。

三、层层递进地指导学生去朗读、去背诵。

向老师由“作者是怎么写的”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将阅读的关注点引向作者的写作特点、表达方式,水到渠成地将阅读理解感悟和方法习得盘点融合衔接了起来。

接下来的字词盘点更是注重了从学生的错误中来,到真实的语文实践中去。

四、顺学而导、依学定教。

向老师的课堂无论是在课堂设计、教学方法、向老师评价,还是在落实核心素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培养方面,都有非常多的亮点值得学习,也解决了很多向老师特别是年轻向老师线上教学的困惑。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钱塘大潮成为天下奇观,可从“奇”字入手,“奇”由“大”“可”组成,可从潮水形态之大,声音之大,气势之大展开教学。

以上琐碎之言权当抛砖引玉,如有不妥之处,请向老师多多包涵,也敬请大家指正,谢谢大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观潮》评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观潮》评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观潮》评课稿引言《观潮》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青少年童年的回忆,以及对潮水的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本评课稿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评述,以期帮助教师在教学《观潮》时有所借鉴与启发。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具体目标如下:1.学习掌握文学作品《观潮》的主题与情感表达;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能够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细节内容;3.培养学生对潮水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与价值;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个人观点;5.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观潮》的主题与情感表达;2.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细节内容;3.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潮水现象的能力;4.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准确表达观点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观潮》中潮水的隐喻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2.培养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细节内容的能力;3.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课采用如下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式教学法:通过教师的学生示范和引导,培养学生对文章主题和情感的理解能力;2.问题导向教学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刺激学生思考,《观潮》中潮水现象的内涵和人生的意义与价值;3.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4.写作训练法: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5.课堂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幅潮水涌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潮水的观察和感知,激发学生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潮》评课稿
《观潮》一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今天听了王爱芳老师上的这篇课文,受益匪浅。

王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

一、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首先王老师在屏幕上出示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人们在大堤上等潮来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

二、读中感悟,感受大潮的气势。

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出精彩来,并跟同桌说说自己喜欢读的理由。

这就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如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读,并分组读,一层一层,仿佛大潮就在身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生也读的很好,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

三、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学生通过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老师就问潮水真的像作者描写
得那样吗?想不想亲眼看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然后放录像,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气势的雄伟和壮观。

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给录象配解说词,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大昌希望小学
王斌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