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并立的政权2、了解赵匡胤、耶律阿保机、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历史功绩。
3、分析宋辽、宋西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设计辽、西夏、北宋建立简表,学习使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
2、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及统治措施、与北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2、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讨论问题,以感知历史,获得新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掌握本课基本历史知识点。
3史料解读法:多媒体展示音像或文字资料,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概括,得出正确结论,理解历史知识。
4、图表法:利用表格,简单直观的学习历史知识。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一的学生,经过了上个学期的历史学习,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归纳、分析、判断的方法和初步的历史学习能力。
因而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图表法,比较法,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认识和理解问题。
但因为年龄及学习时间的限制,形象思维和感性认知任占主导,分析问题难免缺乏深度。
对相关史料解读教师要注意引导,从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教材分析:《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主要讲述辽、西夏与北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西夏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评价澶渊之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
你们想知道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吗? 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呢?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
二、探究新知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找出契丹族兴起的原因?教师分析:①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②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③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归纳西夏民族的概况?教师分析: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合作探究:列表归纳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教师分析:合作探究: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教师分析: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教师讲解:公元1004 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
但辽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渊之盟;党项族建立西夏;宋夏间的战与和。
知道北宋建立的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设计辽和西夏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北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辽和西夏这两个少数民族与宋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重点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契丹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重点难点】正确认识辽和西夏、北宋的关系;如何评价檀渊之盟,宋、西夏和战?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表格、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
(展示《北宋建立形势图》)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当时与之并立的政权还有北方的辽、西北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
你们想知道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吗?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二、讲授新课(一)崛起与并立1.契丹的兴起与政权建立(1)、多媒体出示诗歌“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1)请问这首诗歌描写的是哪一少数民族?(2)诗中描写的是怎样的生活情景?(预计效果,学生回答:契丹;游牧、狩猎)(2)、展示图片和文字材料,介绍契丹族的活动区域与契丹族起源的神话传说故事。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识读《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识读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族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出示《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
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
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契丹族和党项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探究新知一、契丹族与党项族(一)契丹族【教师活动】出示《契丹的兴起示意图》,讲述契丹族的兴起。
【学生活动】观察示意图,知道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
契丹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教师活动】出示辽建立的相关知识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掌握辽建立的基本史实。
【教师活动】介绍耶律阿保机及其统治措施。
【学生活动】了解耶律阿保机任用汉人韩延徽为相,改革契丹的风俗习惯和规章制度,发展农业生产,修建城池,创造契丹文字,不断推动契丹的封建化进程。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契丹文字》《契丹货币》,引导学生观察契丹文字和货币,并与汉族文字与货币进行比较。
【学生活动】认识契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
(二)党项族【教师活动】出示《党项族的崛起与西夏的建立形势图》,讲述党项族的兴起时间及地理位置。
党项族是古代羌族的一支,原生活在四川、甘肃、青海一带。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哪些;
技能目标:知道这些政权兴起的历史原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辩证的看待北宋对待辽与西夏的政策;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与北宋同时代的政权有哪些吗?它们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辽的建立:
师:课件出示辽国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辽为什么能兴起并建立政权?它与北宋的关系如何?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三、西夏的建立:
师:课件出示西夏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西夏是谁建立的?它与北宋的关系如何?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进行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的建立与兴衰、西夏的建立与衰落以及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衰落、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掌握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我国辽、宋、夏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议,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视频等,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和理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讲授法: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基本面貌,认识国家分裂、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对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一定认识。
但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并立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清国家关系,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认识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基本面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分裂、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2.难点:国家分裂、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基本史实。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国家关系,探讨历史事件。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的图片、地图等。
3.学生活动材料: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运用多媒体展示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国家并立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教学设计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及其并立时期的历史背景。
a.并立时期的民族关系对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b.你认为哪个政权在这一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为什么?
4.思维导图:绘制一张关于辽、西夏、北宋并立时期的思维导图,内容包括政权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等方面,要求结构清晰、内容全面。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本关于辽、西夏、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书籍或文章,并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2.讨论过程: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分享与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提问。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a.简述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建立过程。
b.分析并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其对各个政权的影响。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空观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明确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并立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生在史料分析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史料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3.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c.列举北宋在这一时期采取的外交政策和军事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重难点:
教学重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哪些少数民族政权?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如何?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
一、辽西夏少数民族政权
[播放视频辽西夏政权的建立及与宋的关系]
设问:通过观看视频,你获得了哪些历史信息?(学生发挥)
教师概括:通过视频我们知道了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西夏和辽,结合书籍
讲解:1.北魏时,契丹族就同中原地区来往密切.唐朝末年,不少汉人来到契丹境内(思考什么原因造成的),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与汉人的不断交往,促进了契丹族社会的发展,也为阿保机以后统一契丹各部创造了条件。
契丹国发展壮大对我国北方地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2.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经过长期的发展,到唐末五代时,成为西北地区一股强大的势力。
元昊和阿保机一样,既是本民族的杰出领袖,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
西夏的建立和发展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有重要意义,
【过渡】:辽,西夏,北宋这三个政权间的关系如何呢?
二、辽、西夏与北宋的交往
从五个方面展示北宋、西夏、辽的经济文化交往的成果,采取讨论自由发挥的形式,完全由学生总结概括,老师只是稍加点拨即可。
(一)文字
出示西夏契丹文字图片,设问,看到这幅图片的直观感受?(和汉字很像)
西夏文字,又称“国书”,模仿汉字创造而成,形体方正,笔画复杂。
但是汉字在西夏是十分流行的。
契丹原本没有文字,耶律阿保机利用汉人创造契丹文字。
契丹文字的字形是采用汉字行书、楷书的偏旁拼凑而成,其结构、文法以及读法完全不同于汉语。
(二)货币
活动: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圆形方孔货币,发给学生观察,然后出示西夏契丹货币图片,让学生说出外形特点。
(三)农业生产工具
出示图片:请大家观察这幅图,你是否见过类似的?
注释:此壁画来自于我国甘肃省的榆林窟.榆林窟现存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开凿的洞窟。
第25窟壁画:两头健壮的耕牛,牛头后顶着横置木杆,一人在后奋力推着深深插入土中的犁头。
这种二牛一人的直辕犁的耕作方式,在西北农村一直沿用到今天。
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夏地区已经学会耕作技术,改变了游牧骑射的生活方式。
(视频)(四)城市布局
材料:1008年,北宋使臣路振出使辽国,回国后撰写《乘轺(读摇)录》献给宋真宗,此书记述他在辽国的见闻,其中提到1007年修建的辽中京,总体布局“状如京师(北宋汴京)”
(五)榷市
举例:枸杞,产自宁夏
北宋与辽、西夏边境一直有商业往来。
交界处开设的贸易场所,被称为“榷场”。
榷场贸易迅速发展,北宋生产的稻米、茶叶、丝织品、瓷器、漆器,辽的马、牛、羊、骆驼,西夏的毡毯、药材等,都在这里进行交易。
设问:通过以上材料,同学们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北宋与西夏、辽经济文化交往频繁。
【过渡】那经济文化交流的方式有哪些呢?
【总结】除了和平交往之外,暴力冲突也会传播,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北宋与辽,西夏的和平交往与暴力冲突。
三、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
1、大家看下这块地方,被称为幽云十六州。
这块地方相当于今天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一带。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将领石敬瑭,为了当皇帝,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以换取契丹兵力。
设问:幽云十六州有多重要?你能根据地图指出吗?
此地扼守长城,成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而契丹人拥有了幽云十六州,就可以铁骑
南下,一路南下攻打宋朝。
【过渡】北宋的皇帝你们一样了解它的战略地位,但是,他们最终有没有把这中原最后的屏障收回呢?
2、宋太祖时期暂时与辽保持友好关系。
太宗时,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预夺回失地,均遭失败,使北宋产生了畏辽心理,于是采取防御政策。
在抗辽过程中,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好多名将不惧生死,留下千古英名,比如被称为杨无敌的杨业及其子孙。
杨家事迹,在南宋以后,被编演成“杨家将”的戏曲评书,在民间广泛流传。
设问:结合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为什么太宗时期惨遭失败?宋代的重文轻武政策。
【过渡】这种政策导致北宋军事实力弱,而另一方面辽国不断壮大,不时南下骚扰,给北宋带来巨大军事压力,宋真宗时,辽军一路打到了黄河北岸边的澶州。
(看地图,澶州的重要性)
3、澶州之战
小小军事家:你是当时的统治者,你会怎么办?(学生讨论)
那真实情况如何?我们来一起看看。
【学生表演情景剧】
公元1004年,辽圣宗,萧太后率20万军队大举南下,遭到沿途北宋军民抵抗,只攻下少数城池,但因为北宋政府没有统一部署和指挥,各城孤军作战,于是契丹乘虚而入,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消息传到开封,朝廷惊慌失措。
4、澶渊之盟
正如几位同学表演的一样,北宋在获胜的情况下,竟然双方化干戈为玉帛,接受了屈辱的条件,同辽达成和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辽宋间暂时和平。
【过渡】:那北宋与西夏的关系如何呢?
5、北宋与西夏和战
到宋仁宗时期,仁宗让百姓休养生息,宋朝经济繁荣,还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但是西北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却在这时称帝。
宋朝上下愤怒,于是仁宗派兵捉拿李元昊。
李元昊大军与宋对战,三年时间里,双方交战无数,宋朝虽然屡战屡败,但是西夏方面也损耗很大,不想继续再打下去,双方都有意和谈。
于是辽国从中牵线,北宋与西夏开始和谈,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夏取消帝号,向宋称臣,宋册封其为国主,宋每年赐给西夏银、绢、茶。
------史称‘庆历新政’
6、设问:北宋与辽,与西夏的关系是怎么变化的?由战到和
设问: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
双方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人民反对战争;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
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破坏了双方的正常贸易,严重影响人民日常生活;
7、评价澶渊之盟,宋夏和议
设问:宋与辽、西夏采取给钱换和平的方式到底好不好呢?
评价:澶渊之盟、宋夏和议是辽宋、西夏宋之间长期对峙、势均力敌的产物。
一方面,它暂时增强了辽国、西夏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对北宋而言,它使一个屈辱的合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但这种以“岁币”换和平的方式,也是北宋获得了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
如果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宋夏和议结束了长期的战争局面,维持了双方长久的和平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是符合广大人民愿望和历史发展趋势的。
总结:三个政权,有战也有和,但和为主流,在碰撞与和平中走向融合,历史的车轮碾到今天,我们的祖国仍然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个民族平等发展,共同繁荣,一起缔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