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民俗文化旅游的SWOT分析_陈瑶
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现状与使用及开发思考

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现状与使用及开发思考引言广西是中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
民俗旅游是指以民俗文化为特色、以民俗活动为内容的旅游形式。
在广西,具有独特魅力的民俗文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的关注。
本文将就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现状与使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关于开发思考。
1. 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现状1.1 民俗文化特色广西地处南部边陲,拥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包括壮族、苗族、侗族等。
不同民族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包括语言、服饰、音乐、舞蹈、手工艺品等。
这些特色使得广西在民俗旅游领域具有独特优势。
1.2 民俗活动与节庆广西的民俗活动和节庆丰富多样,每年都有大量的民俗活动吸引游客。
例如,壮族的“三月三”、侗族的“火把节”、苗族的“龙船节”等。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展示了当地的传统文化,还给游客带来了独特的体验。
1.3 民俗村落与民宿广西的民俗村落是民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村落保存着传统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成为游客了解当地民俗文化的窗口。
此外,越来越多的民宿在民俗村落中兴起,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亲密的体验和住宿选择。
2. 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使用2.1 旅游景点开放广西的民俗旅游景点常年向游客开放,提供观光、体验等服务。
例如,阳朔的西街、龙胜的鼓楼、桂林的漓江等。
这些景点不仅展示了广西的民俗文化,还创造了经济效益。
2.2 民俗文化表演广西的民俗文化表演是民俗旅游的重要一环。
游客可以欣赏到各个民族的演出,包括歌舞、音乐、戏剧等。
这些表演不仅满足了游客对于文化体验的需求,也对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3 民宿体验广西的民俗村落中兴起的民宿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亲密的体验。
游客可以在村落中租住当地民居,与当地居民共同生活。
这种体验使游客更加融入当地的民俗文化,深刻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方式。
3. 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思考3.1 加强保护与传承广西的民俗旅游资源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加强保护与传承。
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
基于SWOT 模型的广西民俗旅游发展态势研究

摘要: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具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民俗旅游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热点。
本文通过SWOT方法对广西民俗旅游开发进行分析,丰富广西民俗旅游发展有关研究。
关键词:广西民俗旅游;SWOT民俗即源于民间的风俗,是指同一民族国家或地区多个民族的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创造并享有的、在社会和日常生活中得以世代传承的一种生活文化模式和社会生活文化。
民俗主要来源于普罗大众的社会和日常生活,因满足某种生活的需要,经过一定历史年代的长久流传和经过时间的漫长沉淀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在人们的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一种集体文化习俗。
它的内容和主体由过去所形成,属于各个民族之间薪火相传的文化。
与这些来自于民间的各种服装、建筑、饮食、节庆、礼仪式等与其相关的各种风俗习惯、民俗传统艺术、民俗传统工艺等都是属于民俗的重要元素和组成部分。
这些与民间的风俗、习俗、礼俗密切相关的各种旅游文化资源都是可以发展成为民间旅游吸引海内外各地游客的重要旅游文化资源。
民俗旅游指的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族传统风俗、习俗、礼俗文化活动为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独特的国家地域性文化特点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性。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文旅结合的特点和趋势愈发明确,游客参加民俗旅游不仅为了获得民俗文化审美的享受和休闲体验,更是为了满足人们追求高层次的民俗文化和对旅游的感知。
另外民俗旅游是让人们可以离开惯常的居住地,以异域的民俗事项为主要的观赏旅游内容,除了满足中国民众的求新求异旅游心理的需求外,还能进一步达到满足其他游客获得民俗文化体验和知识的旅游的需求和目的。
因此,民俗旅游受到越来越多中国民众的喜爱和青睐,在我国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中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和内涵之一。
广西民俗旅游是一个以壮族为主要少数民族的多民族传统文化聚居的民俗旅游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主要居住着汉族以及壮、苗、瑶、回、侗、毛南、京、彝、水等12个少数民族,浓厚的民俗风情和文化是充分体现广西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广西也是目前我国的十二个民俗旅游开发大省之一,有着极具民族特色、风格多样的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和丰富的旅游民俗文化资源。
基于SWOT分析的广西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化战略导向

基于SWOT分析的广西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化战略导向摘要:广西民族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机遇下,存在资金匮乏、人才流失、同业竞争等劣势和威胁,据此提出在重视手工艺非遗传承与创意延伸的前提下,依托旅游业、打造民族品牌、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的建议。
广西是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手工艺品,成为八桂人民的谋生手段和文明载体,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和传承,不仅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还将丰富“文化广西”建设内容和形式,彰显建设内涵与魅力。
一、广西民族传统手工艺资源现状广西除汉族外世居着壮、苗、瑶、侗、毛南、仫佬、回、京、彝、水、仡佬、布依等12个少数民族,呈现各民族交错杂居的格局形态,积累了大量的手工艺品。
(一)优势与劣势1、战略区位优越。
广西是全国唯一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是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中国连接东盟各国的桥头堡,形成了对外开放、对内集聚的经济格局与合作机制。
2、原材料充足。
广西拥有丰富的矿产、水能、动植物以及海洋资源,因其湿润气候和充沛年降雨量,产生了大量制作手工艺所需的原材料,如织锦、竹编、贝雕、蜡染等都是取自可再生的天然原材料。
3、劳动力丰富。
广西农村人口约占总常住人口的60%,绝大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农闲之时依靠手艺贴补家用,因此广西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化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4、法律政策缺失。
现有政策和法律法规过于笼统,都是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的宏观部署,本身不具备操作性,又无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地方性法规与之相配套;主客体认识模糊,部门和机构设置不全,责权不明。
5、资金匮乏。
由于政策不全面,一些金融措施如信贷补贴、税收减免等未落到实处,政府转移支付对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力度不够,亦没有自上而下制定相应的专项优惠措施,导致传统手工艺产业化出现融资困难、捉襟见肘的局面。
6、人才流失。
一方面,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是身体技艺,绝大部分是纯手工制作,传习难度较大、习练周期长,同时受到市场环境的冲击,导致一些工艺人才不再从事手工艺创作而另谋高就;另一方面,手工艺中小企业缺乏创意设计、研发以及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使得传统手工艺企业难以维持生存现状。
旅游文化开发的SWOT分析

旅游文化开发的SWOT分析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以及传承和弘扬地方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旅游文化开发进行 SWOT 分析,能够全面了解其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提供依据。
一、优势(Strengths)1、丰富的文化资源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文化资源。
从古老的历史遗迹、传统的民俗风情到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精湛的手工艺,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
例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兵马俑展现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云南的傣族泼水节、广西的壮族歌圩节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2、强大的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旅游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
越来越多的人渴望通过旅游来体验不同的文化,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这为旅游文化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3、政策支持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旅游文化开发的政策。
例如,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提供税收优惠、鼓励旅游创新等,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4、促进经济增长旅游文化开发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等,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同时,旅游收入还可以用于文化保护和传承,形成良性循环。
二、劣势(Weaknesses)1、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在旅游文化开发过程中,一些地方仅仅注重表面的形式,而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
导致游客无法真正领略到文化的精髓,影响了旅游体验的质量。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旅游景区的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给游客的出行和生活带来不便。
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旅游景点,道路崎岖、住宿条件简陋,制约了旅游文化的发展。
3、旅游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不强,存在宰客、欺骗游客等不良现象,损害了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此外,旅游信息咨询、导游服务等方面也存在不足,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南宁市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

南宁市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南宁市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南宁市的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探讨南宁市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以期推动南宁市旅游业与文化事业共同发展,促进南宁市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一、南宁市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1.旅游资源丰富南宁市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
南宁市境内有许多风景名胜,如青山绿水的南湖公园、古色古香的青秀山、壮乡风情的大明宫等,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2.文化资源丰富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壮族、汉族、苗族等多个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景观。
南宁市以壮族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多种民族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3.旅游与文化发展不平衡南宁市的旅游业和文化事业之间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旅游业发展相对较快,但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旅游景点多,但局部地带有文化味道不浓烈;文化传统深厚,但在当今社会里已显得有些过时。
这种不平衡发展现象,不利于南宁市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进一步推进。
二、南宁市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1.加大对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为推动南宁市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需要加大对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
一方面,在保护自然景观的前提下,积极开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目的地,提升旅游资源的品质和数量,增加旅游业的吸引力。
应加大对南宁市的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工作,深化对南宁市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民俗习惯等方面的研究,丰富城市文化内容,使之更贴近游客的消费需求和文化消费的目的。
积极推广南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南宁市的文化软实力。
2.加强旅游业与文化事业的互动交流加强旅游业与文化事业的互动交流是推动南宁市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入驻中小型旅游景区的SWOT分析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入驻中小型旅游景区的SWOT分析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体育活动。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型景区开始关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旅游景区中的入驻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通过SWOT分析,探讨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入驻中小型旅游景区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一、优势1. 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拥有多样化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这为中小型旅游景区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支持。
2. 独特的体育项目和表演形式: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壮族的攀岩、苗族的芦笙舞、侗族的高跷舞等,这些体育项目和表演形式可以为中小型景区增添新的特色和亮点。
3. 文化交流与体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融合了民族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游客可以通过参与这些体育活动来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风貌,增强文化交流与体验的感受。
二、劣势1. 专业性要求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为特定民族的传统活动,对于操作者和进行者的技能和经验要求较高,中小型景区可能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进行教学和表演。
2. 传承困难: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影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面临着困难,很多传统技艺和活动已经失传或者面临失传的危险,这对于景区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3. 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和物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常需要较大的场地和设备,同时进行者的服饰和音乐等方面也需要较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这对于中小型景区的经营和管理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成本。
三、机会1. 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为中小型景区增添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玩和体验,带动景区的发展和提升。
2. 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通过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帮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南宁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南宁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通过对南宁旅游业的SWOT分析,较全面的认识了南宁旅游市场的现状和未来,提出了南宁旅游业的发展策略,对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南宁旅游业的整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南宁;旅游业;SWOT分析;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17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1-0023-03一、前言旅游业是南宁的重要产业之一。
南宁旅游资源较丰富,并在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后,产业规模急剧扩张,然而随着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仍旧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故认清自己,把握机会,迎接挑战。
提升市场竞争力便是当前非常迫切的工作。
本文正是利用SWOT分析方法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南宁旅游业的SWoT分析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一种常见的战略规划研究分析技术。
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各种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及对策等。
其中s为优势(Strength),w为劣势(Weakness),0为机会(Opportunity),T为威胁(Threat)。
区域旅游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代表区域旅游发展的内部条件,机会和威胁代表区域发展所面I临的外部环境,通过对南宁旅游内外部条件或环境的全面分析,制定出更加有效地开发战略和营销手段来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
(一)南宁市旅游业发展优势1.旅游产品优势。
经过多年开发和建设,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都市风光“一日游”、武鸣“壮乡风情游”、“横县茉莉花节”、青秀山、大明山、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南宁国际旅游美食节等旅游产品,以这些产品为依托,绿城揽胜游、边关风情游、八桂精华游、中越跨国游等旅游线路也基本形成。
同时,以南宁市壮乡绿城商务会展旅游区为中心,向北到大桂林山水文化旅游区、向南到环北部湾海滨跨国旅游区,这一贯通广西的黄金旅游线正在形成,南宁作为全区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逐渐显现,作为旅游集散中心的地位日益突出。
南宁市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

南宁市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南宁市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底蕴。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兴盛,南宁市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已成为当前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南宁市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现状入手,分析其融合发展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推动南宁市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健康发展。
一、南宁市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现状南宁市地处中国南部,气候温暖,风景优美,是中国优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自然风光秀美,如青山绿水、碧海蓝天,广西民族风情浓郁,形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
南宁市还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包括壮族、汉族、苗族、瑶族等多民族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
这些旅游和文化资源为南宁市的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南宁市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充分,部分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其次是旅游景区与文化场馆之间的融合发展不够紧密,旅游产品多却缺乏文化内涵。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程度不高,文化产品设计创新不足。
城市旅游文化环境亟待提升,城市旅游设施的完善度有待加强。
1. 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南宁市可加大对旅游资源的整合,打造出更具特色和辨识度的旅游线路和产品。
对一些自然景点和历史文化遗迹进行合理的保护和开发,提高其吸引力和知名度。
可推动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打造出更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2. 强化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南宁市可加大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挖掘力度,将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打造出具有本土特色和鲜明文化气息的旅游产品。
通过文化活动、表演、展览等形式,向游客展示南宁的本土文化魅力。
3.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南宁市可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鼓励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可以依托本地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打造出具有南宁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提高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 大 众 化 消 费 的 新 阶 段 。旅 游 已 经 从 社 会 时 尚 发 展 成 为 社 会 生 活, 旅游支出在社会公众消费支出所占的比例也不断提高, 旅 游 已 经 成 为 我 国 居 民 的 重 要 生 活 方 式 之 一 。国 际 民 俗 文 化 旅 游 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不断升温, 居民生活水平 不断改善, 假日不断增多, 人们出游去体验异质文化、放松身心 的 愿 望 和 要 求 越 来 越 强 烈 。这 些 都 将 为 南 宁 民 俗 旅 游 的 进 一 步 开发提供机遇。 3.2 政策的重视
南宁具有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例如, 顶蛳山
贝丘遗址, 1997 年发掘出一千多件史前人类使用过的生活用 具和生产工具, 包括石器、骨器、蚌器和当时人类遗弃的水类动 物 、牛 、鹿 、象 等 动 物 的 骨 骸 , 并 且 在 顶 蛳 山 发 现 了 标 志 人 类 文 明的石锛和杆栏式建筑, 以及奇特的屈姿葬葬俗, 被评为全国 文化内涵丰富的史前人类生活贝丘遗址, 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 五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2007 年 9 月 第 9 期( 总第 106 期)
广西轻工业
GUANGXI JOURNAL OF LIGHT INDUSTRY
经济与管理
南宁民俗文化旅游的 SWOT 分析
陈瑶
(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
【摘 要】 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 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 打造民俗
目前南宁市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 尤其是旅游资源 的利用流于表面化和随大流, 缺乏独特的文化底蕴。旅游业是 以特色取胜的产业。根据旅游资源的普查, 南宁市拥有众多文 化 独 特 的 旅 游 资 源 , 如 壮 民 族 风 情 、顶 蛳 山 贝 丘 遗 址 、大 明 山 、 扬美古镇等。但这些体现南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 而且潜力巨 大 的 旅 游 资 源 至 今 仍 没 有 得 到 有 效 的 开 发 。南 宁 的 民 俗 旅 游 景 点的开发, 多处于自然状态, 局限于原有的物质载体范围,并且由 于产品单一, 旅游空间容量小, 旅游活动少, 游客停留时间短暂。 很多旅游产品都是一日或半日游,可参与性的活动不多见。而缺 乏可参与性无疑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了。
随着南宁的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境内旅游热潮的兴起,以 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影响不断扩大, 选择来南宁旅游, 体验异 质 文 化 的 游 客 与 日 俱 增 。南 宁 作 为 广 西 旅 游 及 东 南 亚 跨 国 旅 游 集散地的功能地位已逐步显现 , 以商务、会展、购物为目标的客 源市场不断扩大。2006 年, 南宁市全年接待入境游客超 10 万 人次, 接待国内游客超 1800 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在广西率先突 破百亿。从南宁稳步增长的游客数量可以看出, 发展南宁的民 俗旅游是有广阔的市场和客源基础的。
【中 图 分 类 号】 F59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3- 2673(2007)09- 0115- 02
近年来,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对中国传统民族、民 俗文化的重新认识与重视, 旅游业迎来一个新的增长点— ——民 俗文化旅游。所谓民俗是指一个民族地区的人们, 在文艺、语 言 、信 仰 、服 饰 、饮 食 、居 住 、娱 乐 、节 庆 、婚 恋 、生 丧 、交 通 以 及 生 产等方面, 民间所特有, 并广泛流行的爱好、风尚、传统和禁忌。 而 民 俗 文 化 旅 游 则 是 指 人 们 以 观 赏 、了 解 、领 略 、参 与 风 土 人 情 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动。民俗作为无形文化资源, 在现代旅游 中的价值正日益展现出来, 民俗文化旅游目前已成为最具吸引 力的旅游项目之一。
顶蛳山贝丘遗址, 南宁市惟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 内 涵 、意 义 和 科 学 价 值 完 全 可 以 和 西 安 半 坡 遗 址 博 物 馆 , 长 江 下 游 的 河 姆 渡 文 化 博 物 馆 相 媲 美 。建 立 起 以 顶 蛳 山 贝 丘 遗 址 为 轴心的文化旅游点, 对提升南宁市历史文化品位, 建设文化南宁, 促进南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至今遗 址保护总体规划仍未出台, 影响了这一旅游景点的深入开发。
又如中山路位于南宁新城区外滩附近, 是一条保留最完 整 、规 模 最 大 、最 热 闹 的 老 街 , 这 里 有 许 多 清 末 、民 国 时 期 的 古 建筑。每一个到南宁来的人要品尝南宁美食, 首选就是中山路。 命名已有 81 年的中山路是历史沿袭下来的美食夜市街, 不仅 南宁人都懂, 在全区甚至全国也小有名气。目前中山路夜市依 然红火, 但骑楼老化、电线线路复杂、食品卫生状况堪忧等问题 却困扰着它。 2.3 部分旅游资源可开发性不高
上林大明山地区有着丰富的龙母文化资源, 流传着别具特 色的壮族文化习俗; 宾阳的炮龙节、马山的壮族三声部民歌、武 鸣的壮族三月三歌圩, 都是南宁极富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 而 且 借 壮 族“ 三 月 三 ”歌 圩 为 原 型 的 南 宁 民 歌 艺 术 节 以 打 造 新 民 歌、弘扬民族文化、扩大中外文化交流的办节宗旨, 经过几年的 发展已成为南宁市的一个城市品牌。扬美古镇始建于宋代, 至 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是南宁市明清古建筑保留得最为完整的 地方, 现有二百多处; 黄氏家族民居是南宁市清朝建筑物中保 护提最完好的一处古建筑群, 从中清朝建筑的特点可见一斑, 具有较高的人文景观价值。 1.3 市场优势
1 旅游开发优势( S)
1.1 南宁的区位优势 南 宁 市 是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的 首 府 , 处 于 中 国 华 南 、西 南 和
东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 是环北部湾沿岸的重要经济中心, 具 有 得 天 独 厚 的 区 位 优 势 和 地 缘 优 势 。南 宁 具 有“ 两 近 两 沿 ”的 特 点。“两近”: 一是近海, 距钦州港、防城港、北海港等港口最远的 也就 204 公里; 二是近边, 距中越边境的东兴市、凭祥市不超过 230 公里。“两沿”: 一是沿线, 湘桂、黔桂、黎湛和南昆铁路在南 宁交汇, 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 二是沿江, 邕江是西江的 支流, 而西江又是珠江的干流, 西江二期整治工程完工后, 1000 吨级内河船舶可以从南宁直达港澳。据此, 南宁成为广西旅游 网络体系的重要核心节点, 是广西南部旅游的中心, 也是中国 连 接 东 盟 的 重 要 的 陆 路 接 合 部 , 客 观 上 具 有 南 联 北 引 、东 西 辐 射的旅游集散地功能。 1.2 资源优势
南宁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不仅要体现壮乡的民族特色, 还 应在开发中关注南宁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 凸显城市的文 化底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南宁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近现代 重要史迹、名人故居也不少。如共青团南宁地委旧址( 原为清朝 右 江 镇 总 兵 马 盛 治 的 祠 堂“ 回 春 阁 ”) 、中 共 广 西 省 第 二 次 代 表 大 会 旧 址 、雷 沛 鸿 故 居 、梁 烈 亚 故 居 、孔 庙 、邕 江 防 洪 古 堤 、新 会 书 院 、粤 东 会 馆 、安 徽 会 馆 等 等 。它 们 是 南 宁 不 可 再 生 的 文 化 资 源, 也是南宁市城市亮点的一个潜在优势。但作为旅游资源它 们分散在南宁的各大街小巷, 规模也小, 从民俗资源旅游开发 可 行 性 来 说 , 其 可 观 性 、可 娱 性 和 可 参 与 性 等 条 件 并 不 是 很 充 分。它们的零星分布使得彼此之间相对比较孤立, 难以开发成 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品位旅游线路产品, 旅游资源和产品 的整合提升力度不够强。
2 旅游开发劣势( W)
2.1 缺乏旅游精品 南宁的旅游资源中并没有闻名世界的世界文化遗产, 虽然
旅游产品很多, 但缺乏高品位的旅游精品, 从市区到周边地区 都 缺 乏 稳 定 的 旅 游 热 线 , 只 有 市 区 的 青 秀 山 和 动 物 园 、郊 区 的 伊 岭 岩 、周 边 地 区 的 德 天 瀑 布 拥 有 较 稳 定 的 客 源 , 而 大 量 的 景 点远远达不到其旅游阈值。以体验民风民俗的旅游景点来说, 景区、景点级别相对偏低, 规模较小, 景点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
为突出“壮乡首府、绿城生态、会展商务”三大旅游主题 , 重 点打造旅游吸引物及以旅游吸引物为核心依托的旅游景区点, 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拳头旅游产品, 南宁市政府提出要深度开发 壮 乡 文 化 风 情 旅 游 产 品 , 重 点 开 发 建 设 广 西 民 族 博 物 馆 、广 西 少 数 民 族 生 态 博 物 馆 、刘 三 姐 剧 场 、东 南 亚 美 食 街 、南 宁 国 际 民 歌艺术节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突出地域的文化、饮 食、旅游商品特色、展示壮乡民俗风情文化, 丰富旅游产品文化 内涵。 3.3 区域经济合作的 域 合 作 战 略 的 推 进 和 中 国— ——东 盟 自 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 中国— ——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 南宁以及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框架的逐步构建, 为南宁 旅游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尤其是从 2004 年起, 中国—东盟博览会每年秋天在南宁 举 办 。中 国 — 东 盟 博 览 会 是 伴 随 着 中 国 大 力 推 进 中 国 — 东 盟 自 由贸易区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成果, 是连接中国与东盟国家之 间 关 系 的 一 座 桥 梁 , 更 是 中 国 与 东 盟 国 家 之 间 进 行 经 济 、社 会 和文化交往的一个平台。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 不仅提升 了南宁的知名度, 更带动了南宁与东盟区域旅游的发展。2005 年南宁入境旅游前 10 名的客源国中, 有 4 个是东盟国家, 越南 排 在 第 一 位 。作 为 每 年 举 办 一 次 的 中 国 — 东 盟 博 览 会 的 举 办 地 南宁市, 将发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城市的作用, 有条件 建 设 成 为 面 向 东 盟 国 家 、西 南 经 济 圈 和 华 南 经 济 圈 的 区 域 性 国 际化的旅游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