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课件第三章第四讲同义词的辨析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同义词

古代汉语同义词

矜、伐: • 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 與汝爭功《尚書·大禹謨》(偽孔傳:自 賢曰矜,自功曰伐。)
• 偽孔傳:自賢曰矜,自功曰伐。
• • •
• •
宾、客: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詩·小雅·鹿鳴) 賓至如歸 (左襄三十一)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 (史記·魏公子傳) 人、民 法、律: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時也 (呂氏春秋·察今) 師出以律失之凶也 (周易·師卦)
③ • 秦孝公„„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 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賈誼《過秦論》)
• 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 (戰國策·趙四) • 人主之子也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恃無功之尊 無勞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況人臣乎 (同上) •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 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史记· 廉蔺列传)
c.同训。 •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 落、權輿,始也。” 《爾雅·釋詁》 • “排,擠也”,“抵,擠也”,“摧,擠 也”。 《說文》
五、辨析同义词的注意方面 1、注意同义词使用时“求异”与“存同” 的差别 “对文/言则异,散文/散言则通”、 “浑言/统言不别,析言/别言则别” • 《毛詩· 序》“情發于聲聲成文謂之音” • 孔穎達疏:此言聲成文謂之音則聲與音 別樂記注雜比曰音單出曰聲記又雲審聲 以知音審 • 音以知樂則聲音樂三者不同矣以聲變乃 成音音和乃成樂故別為二名對文則別散 則可以通
死、亡: •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荀子·禮論) • 死生存亡窮達貧富 (莊子·德棄符)
④察源 朋、友:
• 同師曰朋同志為友 (鄭玄《周禮·地官·大司徒》注)
止、次:
• 當斬左止者笞五百 (漢書·刑法志) • 舟止從其所鍥者入水求之 (呂氏春秋·察今) • 師退次於召陵 (左僖十四) • 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戰) • 又間令吳廣之次近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 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 (史記·陳涉世家)

古代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
做的叫模,用金屬做的叫範(一說用竹子做的叫範)。 (2)所指物體部位不同。 [股——肱]都是身體的一部分,股指大腿,肱指手臂。 [身——體]都可泛指人的身體,但“身”指從頸到股的部分;“體”指兩手兩 脚。
(3)動作行為的方式與情態不同。 [商——賈]都指做生意的人。“商”指運貨販賣的生意人,“賈”指囤積營利 的生意人,所以有“行商坐賈”的說法。 [提——攜]都指用手握物運物,但方式不同,“攜則相並,提則有高下”(段 玉裁語),所以“提撥”“攜手”中的“提”“攜”是不能互換的。 (4)詞義範圍大小不同。 [法——律]都有法律,法令的意思,但所指範圍不一樣,法指法則、制度,範 圍大;律,範圍小,多指具體的刑法條文。 [告——訴]都有“告知”的意思,但“告”是一般的告知,而“訴”特指所說 痛苦或者說冤屈,範圍小。 (5)詞義輕重、程度不同。 [飢——餓]一般情況下是相通的。對言時有別:飢指一般的餓,餓指一點東西
都沒吃,嚴重饑餓。 [盟——誓]都有“誓”的意思,但詞義輕重不同,《周禮》鄭玄注:“大事曰 盟,小事曰誓。”
2.從語法功能上辨析 [之——其]பைடு நூலகம்能做第三人稱代詞,與現代漢語的“他”或“它”相當。但“之” 只能用作賓語,“其”只用作定語或主謂詞組中的主語。 [恥——辱]用作名詞時是同義詞,但當他們用作及物動詞時,意義不同;“恥”
携手共进,齐创精品工程
Thank You
世界触手可及
二、同義詞的類型
1.本義和本義相同的同義詞
[樹——藝] 上古同義,本義都是種植。《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食之粟,伯 夷之所樹與?”《詩經·唐風·鴇羽》“不能藝黍稷。”《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 穀。”“樹、藝”可以連用。
2.本義和引申義相同的同義詞
[封——疆]“疆”的本義是疆界、界限。“封”的本義是用手培土種植樹木。 因邊界往往要聚土植樹為標誌,“封”就引申指疆界,《左傳·僖公十三年》“既 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杜注:“封,疆也。”《戰國策·燕策》“國之有封疆, 猶家之有垣牆。”“封疆”同義連用。

词汇文化—同义词和同源词(古代汉语课件)

词汇文化—同义词和同源词(古代汉语课件)

一、同义词
3.词义褒贬感情不同
周、比——这两个词都有“与人亲密”之义,但 “周”是褒义词,“比”是贬义词。“周”的本 义是“密也”,引申为“亲密”,表示人与人的 关系;“比”的本义是“密也”,从二人会意, 专指人与人的关系亲近。《论语·为政》:“君子 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一、同义词
4.词义轻重程度不同
同源词(又叫“同源字”)是指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 相近或相通,出于同一语源的一组词。
同源词是“声近义通”词。一般来说,确定同源词必须注意三个条件:
① 这些词的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 也就是说,有语音上的联系。读 音相近主要是指这些词具有双声、 叠韵关系。
② 这些词的意义相 同、相近或相关, 也就是说,有语义 上的联系。
一、同义词
(二)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1.词义所指对象的差异
商、贾(gǔ)——这两个词都指做买卖的行为和做买卖的人,但 所指对象并不完全相同。“商”指往来行商,“贾”指设店售货。 《说文》:“贾,坐售卖也。”由于所指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古 代有“行商坐贾”之说。
一、同义词
2.行为方式状态不同
哭、泣——这两个词都指“哭”,但是其方式状态不同。“哭” 指有声的哭,《说文》:“哭,哀声也。”《论语·先进》: “颜渊死,子哭之恸。”。““泣”一般指无声或低声的哭, 《说文》:“泣,无声出涕曰泣。”一、同Leabharlann 词6.使用条件和语法功能不同
适 、 往 —— 这 两 个 词 都 有 “ 到 ” 、 “ 去 ” 之 义 , 但 “适”一般用作及物动词,后面带宾语,如《诗经·郑 风·缁衣》:“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往”则用作不及物动词,如《周易·系辞下》:“寒 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

同义词及其辨析课件

同义词及其辨析课件

——《触龙说赵太后》
2、辨析同义词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今
注释,更好的使用工具书。 《说文解字》舟,船也。见,视也。宫,室也。

《尔雅》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
Hale Waihona Puke 3、辨析同义词的差异有助于深入掌握古代汉语
词汇,有助于提高文言文教学水平。 《礼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2、所表程度的轻重不同 知识 《史记· 项羽本纪》:“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 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老子》:“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饥 饿 《韩非子· 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淮南子· 说山训》:“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3、所表范围广狭不同 人民

《左传· 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赦之以劝事君者。” 《国语· 越语上》:“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 2、甲词引申义与乙词本义相同的同义词 《诗经· 魏风· 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足。” 3、引申义相同的同义词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乘白马而过关。” 《汉书· 食货志下》“错刀,以黄金错其文,曰‘一刀值五 千’。”

《荀子· 非相》:“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
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论语· 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 之。”

听 倾耳聆波澜。(谢灵运《登池上楼》) 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 劝学》)
(二)感情色彩的差别


杀 诛 弑
《史记· 项羽本纪》:“项伯杀人,臣活之。” 《韩非子· 难三》:“有罪者必诛。” 《左传· 宣公二年》:“赵盾弑其君。”

同义词及其辨析

同义词及其辨析

又如“吃东西”这个概念,上古用“食”来表 又如“吃东西”这个概念,上古用“ 示 《孟子 梁惠王上》:“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上》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汉魏间出现新词“吃”,《世说新语任 汉魏间出现新词“ 世说新 任 诞》:“闻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吃。” 闻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吃。 这样,旧词“食”与新词“吃” 这样,旧词“ 与新词“ 便构成了一组同义词。 便构成了一组同义词。
“回”与“返”,在上古,“回”表示旋转 回 在上古, 说文》 转也。”“返 表示返回, 《说文》:“回,转也。”“返”表示返回, 说文》 还也。 《说文》:“返,还也。” 荀子致士 致士》 水深而回。 如《荀子 致士》:“水深而回。” 韩非子喻老 喻老》 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 《韩非子 喻老》:“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 之。” 大约在隋唐时代,“回”有了返回的意思 大约在隋唐时代, 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 如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于是“回”和“返”便构成了同义词。 于是“ 便构成了同义词。
(一)新词产生形成的同义词
同一个概念,古代用一个词来表示,后 代改变了说法,产生了一个新词,这就 形成了古今同义词。 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对汉代人来说, 先秦是古,汉是今; 对唐代人来说,汉是古, 唐是今。
如“坚硬”这个概念,上古用“坚”和“刚” 坚硬”这个概念,上古用“ 来表示 如《庄子 天下》:“坚则毁矣,锐则挫矣。” 庄子天下 天下》 坚则毁矣,锐则挫矣。 《诗经 大雅 丞民》:“柔则茹之,刚则吐 诗经大雅 丞民》 大雅丞民 柔则茹之, 之。” 大约汉魏间出现新词“硬” 大约汉魏间出现新词“ 如皮日休《龟赋》:“硬骨残形知几秋。” 如皮日休《龟赋》 硬骨残形知几秋。 这样,旧词“坚”、“刚”和新词“硬”便构 这样,旧词“ 和新词“ 成了一组同义词。 成了一组同义词。

第四节同义词和同源词

第四节同义词和同源词

第四节同义词和同源词同义词和同源词是古代汉语中两种常见的词汇现象。

掌握同义词和同源词的概念,了解同义词的辨析和同源词的判断方法,对于读懂古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本节中,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同义词1 什么是同义词同义词是指语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同义词的本质特性,就是“有同有异”,即在其指称意义(概念意义、理性意义)或附加意义(语意轻重、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学习同义词,我们既要明其“同”,更要求其“异”。

例如:饥、饿——这两个词都有“吃不饱”、“肚子饿”之义,《说文》:“饥,饿也。

”“饿,饥也。

”但两者在“馁”(不饱)的程度上,却有不同。

《正字通》:“饿,饥甚。

”“饥”是一般的吃不饱,“饿”是完全没有食物吃。

例如,《韩非子·饰邪》:“语曰:‘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左传·宣公二年》:“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贫、穷——这两个词都有“贫穷”之义。

“贫”的本义是缺少钱财,《说文》:“贫,财分少也。

”“穷”的本义是“极”、“尽”,常用以指仕途不得志。

“贫”的反面是“富”,“穷”的反面是“达”。

“穷”的引申义是“贫穷”、“穷困”,与“贫”同义。

但“穷”在程度上高于“贫”。

《左传·昭公四年》:“分贫振穷。

”孔颖达疏:“大体贫穷相类,细言穷困于贫。

贫者家少财货,穷谓全无生业。

”《荀子·大略》:“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贫,至无有者穷。

” 等等。

2 怎样辨析同义词辨析同义词,主要是分清它们之间的“同”、“异”情况,特别要紧扣“异”字,搞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辨析同义词的方法很多,下面,我们介绍六种最常用的方法:(1) 搞清词义所指对象的差异。

商、贾(gǔ)——这两个词都指做买卖的行为和做买卖的人,但所指对象并不完全相同。

第四节 同义词和同义词的辨析

第四节 同义词和同义词的辨析

• (三)探求本源分析法: • 这种分析法,是追溯同义词不同的 本义和根词,从而确定它们之间特 点的不同和指向的不同。如果一时 找不到本义和根词,就系联它们的 引申义列和同源词,以展示其特点。 例如:
• (1)“迁”和 “徙”(移动、迁 移) • 两个词在很多地方都能互相置换, 唯有“迁官”与“徙官”意思不同。 “迁官”是提职,“徙官”是一般 的调职。
• 《说文》说:“迁,登也。”本义 是往高处挪动。 • 《诗经· 小雅· 伐木》:“出自幽谷, 迁于乔木。” • 乔迁
• (2)“潜”和“间” (悄悄地, 秘密地) • “随风潜入夜” 杜甫《春夜喜 雨》 •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 《鲁仲连义不帝秦》
• “潜”本义是“藏在水底”,引申 为“隐蔽”、“埋藏”义,再引申 为“秘密”义,它的特点是掩藏。 • “间”的本义是“缝隙”,引申为 “隔离”,“秘密”义是由“隔离” 引申来的,它的特点是隔开众人, 单与一个人说,或只有少数人知道, 大家不知道。
• • • •
“贫”和“穷” (匮乏): “贫” ——“富” “穷” ——“通”、“达” 《庄子· 德弃符》:“死生存亡, 穷达贫富。”
• (3)“坚”、“刚”、“强” (牢固 ) • “坚”专指土一类的东西,硬而不 易碎叫“坚”,它的反义词是 “脆”。 • “刚”专指金属一类的东西,韧而 富有弹性叫“刚”,它的反义词是 “柔”。
• “视”:近看 “望”:远看
• (二)对立意义分析法 • 这种分析法,是用不同的反义词来 辨别同义词的差异。每一个词都要 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跟一个与它意义 相对立的词构成反义词,用不同的 反义词可以衬托出同义词不同的特 点。
• (1)“精”和“纯”(不羼杂质 ) • “纯”——“杂” • “精” ——“粗”、“糙”、“粝” • 可见,“精”的特点在细巧,不在 纯真。

古汉语课件第三章第四讲同义词的辨析

古汉语课件第三章第四讲同义词的辨析
⑶《战国策·中山策》高诱注:“丽,美 也。”《淮南子·说林训》高诱注:“佳, 美也。”“丽”“佳”同训为“美”。
2020/7/10
11
确定同义词除上述四种主要方法以外, 有时还可以利用互文见义相训、异文交叉相 训、同义连用相训的方法。例如:
⑴林中不卖薪,湖上不鬻鱼。《淮南子·齐俗 训》
⑵商贾错于路,诸侯交于道。(《盐铁论·通 力》)
2020/7/10
38
⑴饥而欲食,寒而欲暖。《荀子·荣辱》 ⑵家有常业,虽饥不饿。《韩非子·饰邪》 ⑶宁一月饥,无一旬饿。《淮南子·说山训》 ⑷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论语·季氏》
2020/7/10
39
2、疾 病
“疾”和“病”,都有生病的意思,是 同义词。但词义表达程度有深浅之别。 《说文》:“疾,病也。”又“病,疾 加也。”可见“疾”指一般的病,“病” 指重病。例如:
⑴舟 船
《方言》:“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 东谓之舟。”后来这两个方言词都进入 共同语,成了同义词。
2020/7/10
27
⑵迎 逢 逆
《方言》:“逢、逆,迎也。自关而 西或曰迎,或曰逢,自关而东曰逆。” 《礼记·中庸》:“送往迎来。”古乐府 《相逢行》:“相逢狭路间。”《春 秋·庄公二十四年》:“公如齐逆女。” 其中的“迎”“逢”“逆”均含有“迎 接”义,成为同义词。“迎”为通语。
2020/7/10
35
⑵偃 僵
“偃”和“僵”本义都指“仰倒”,
是同义词。《说文》:“僵,偃也。” 又“偃,僵也。”段玉裁注:“僵谓仰 倒。”《诗·小雅·北山》:“或息偃在床, 或不已于行。”《吕氏春秋·贵卒》: “管仲扌于 弓射公子小白,中钩,鲍
叔御公子小白僵。”注:“御,犹使也。 僵,犹偃也。”“鲍叔御公子小白僵” 即鲍叔使公子小白仰倒以避矢。这些材 料,说明“偃”和“僵”是本义相同的 同义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一、同义词的产生
汉语词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 和形成了大量的同义词。探求它们的历 史来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辨析之。同 义词产生的途径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词义的历史演变而形成的同义词
有些同义词原本不同义,后来随着词 汇的历史发展,词义的引申、兹生变化, 成了同义词。这是古汉语同义词形成的 主要途径。例如:
2020/7/10
18
由“惰”向“缓慢”引申,《广 雅·释诂》:“慢,缓也。”汉魏之际, “慢”已有“缓慢”义了。至此,“徐” 和“慢”在“缓慢”义上成了一组同义 词。如图:
徐:安行(本义)→缓慢(引申义)
慢:怠慢(本义)→缓慢(引申义
2020/7/10
19
⑶屦 履
屦(jù)是名词,是由麻、葛、丝等 质料制成的鞋。《齐晋鞍之战》:“郄 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履”是动词, 本义是踩。《诗·小雅》:“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魏风·葛 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中的 “屦”“履”有明显的区分,不能互换。
2020/7/10
15
⑴卑 贱
“卑”的词义原为“低下”,与“高” 相对。如《礼记·中庸》:“譬如登高必 自卑。”“卑”用如本义。后来,“卑” 引申为“低贱”,《国语·晋语》:“秦、 晋,匹也,何以卑我?”注:“卑,贱 也。”“何以卑我?”即“为什么把我 们晋国看得低贱?”“贱”的词义原是 “价格低”,与“贵”相对。《说文》: “贱,贾少也。”《汉书·食货志》: “贵则卖之,贱则买之。”白居易《卖 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贱” 用如本义。
2020/7/10
7
1、直训,即用一个同义词来直接训释另
一个词。例如:
⑴逆,迎也。增,益也。髦,俊也。 (《尔雅·释言》)
⑵实,富也。供,设也。骇,惊也。 (《说文》)
⑶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 传·隐公元年》)杜注:“毙,踣也。姑, 且也。”
2020/7/10
8
2、互训,即用同义词来相互训释。例如: ⑴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尔雅·释宫》) ⑵追,逐也;逐,追也。(《说文》) ⑶罗谓之离,离谓之罗。(《方言》)
2020/7/10
20
战国以后,动词的“履”才引申为名 词“鞋”义。如《史记·留侯世家》“孺 子下取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买履者。”中的“履”均用作引 申义。如图:
屦:麻鞋(本义)
履:踩、践(本义)→鞋(引申义)
2020/7/10
21
⑷贼 盗
《说文》:“贼,败也。”本义是败坏、伤 害。又“盗,私利也。”本义是偷窃。《孟 子·梁惠王下》:“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 谓之残。”《左传·文公十八年》:“窃贿 为盗。”后来“贼”也用以指盗窃之人,于 是与“盗”成为同义词,并逐渐形成同义词 连用的双音节词“盗贼。”如图:
同义词的辨析
2020/7/10
1
苏州园林欣赏
2020/7/10
4
内容导入
什么是同义词
什么是同义词,学术界的理解并不完 全一致,因而下的定义也不完全相同。 目前,通行的定义是:意义相同或相近 的词就是同义词。但就古汉语来说,同 义词多数是意义有同有异的,意义完全 相同的等义词,严格上来说是没有的。 例如“杀”和“弑”概念意义相同,但 色彩意义有别。
2020/7/10
9
3、递训,即同义词递次为训。例如: ⑴遭,遇也;遇,逢也。(《说文》)
⑵速,征也;征,召也。(《尔雅·释言》) ⑶论,议也;议,语也;语,说也。
(《说文》)
2020/7/10
10
4、同训,即用一个词训释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同义词。例如:
⑴扶,佐也;辅,佐也。(《说文》)
⑵初、哉、首、基、祖、元、胎、俶 (chù)、落,始也。(《尔雅·释诂 上》)
2020/7/10
12
⑶楚国之举,恒在少者《左传·文公元所》 楚国之举,常在少者。《史记·楚世家》
⑷会梁孝王卒。《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会梁孝王薨。(《汉书·司马相如传》)
⑸仓廪实而知礼节。(《管子·牧民》)
2020/7/10
13
苏州园林欣赏
2020/7/10
2020/7/10
6
如何确定同义词
古汉语历史悠久,同义词现象普遍。
所以确定一对词或一组词是不是同义词, 要有一定的客观依据,不能主观臆断。 《尔雅》可以说是一部同义词典,书中 大部分是把古典作品中运用的许多同义 词一条一条地归纳起来,与“据形系联” 的《说文》、“同音类聚”的《广韵》 形成“形、音、义”的三足鼎立。古书 注释、字书、《尔雅》一类训诂书是确 定同义词的一种客观依据。一般符合下 列情况之一的,可看作是古汉语同义词。
慢,但本义不同。《说文》:“徐,安 行也。”《孟子·告子下》:“徐行后长 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 弟。”“徐”与“疾”相对,“徐”有 缓慢的意思,以《说文》的“安行”为 本义,则“缓慢”已是引申义了。《说 文》:“慢,惰也。”《周易·系辞》 “上慢下暴”中的“慢”用如本义。《释 名》:“过时而不葬曰慢。”
2020/7/10
5
《说文》:“杀,戮也。”“弑,臣杀
君也。”又如“黎民”和“黔首”都表 “百姓”,但存在地域和时间上的差异。 《说文》:“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 周谓之黎民。”所以,古汉语同义词是 指同一词类中意义同中有异的一组词。 “同中有异”的“同”,是确立同义词 的依据;“同中有异”的“异”是辨析 同义词的重点。
⑶《战国策·中山策》高诱注:“丽,美 也。”《淮南子·说林训》高诱注:“佳, 美也。”“丽”“佳”同训为“美”。
2020/7/10
11
确定同义词除上述四种主要方法以外, 有时还可以利用互文见义相训、异文交叉相 训、同义连用相训的方法。例如:
⑴林中不卖薪,湖上不鬻鱼。《淮南子·齐俗 训》
⑵商贾错于路,诸侯交于道。(《盐铁论·通 力》)
2020/7/10
16
“价低”为贱,所以“贱”也引申为“低 贱”。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今布衣虽贱,犹足以方此。”“贱” 用引申义。这样“卑”和“贱”便发展 成了同义词。如图
卑:低下(本义)→低贱(引申义)
贱:价低(本义)→低贱(引申义)
2020/7/10
17
⑵徐 慢
古汉语中“徐”和“慢”都表示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