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CBD步行环境质量量化评价——以广州珠江新城和深圳福田中心区为例

合集下载

CBD

CBD

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其概念最早产生于1923年的美国,当时定义为“商业会聚之处”。

随后,CBD的内容不断发展丰富,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枢。

一般而言,CBD高度集中了城市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作为城市的核心,应具备金融、贸易、服务、展览、咨询等多种功能,并配以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

世界上比较出名的城市CBD有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巴黎拉德方斯、东京新宿、香港中环等等。

地理简介CBD是一个国际大都会的名片,具有超强的跨区甚至跨国的经济辐射力,如纽约曼哈顿、伦敦金融城、巴黎拉德方斯、东京新宿、香港中环、深圳福田CBD等。

中央商务区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象征与标志,是城市的功能核心,是城市经济、科技、文化的密集区,一般均位于城市的黄金地带。

集中了大量的金融、商贸、文化、服务以及大量的商务办公和酒店、公寓等设施。

具有最完善的交通、通信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环境,有大量的公司、金融机构、企业财团在这里开展各种商务活动。

例如,悉尼设有悉尼商业中心区,香港的商业中心区位于中环和尖沙咀。

美加等地称商业中心区为“Downtown”(城市商业区;闹区),因为过去的住宅区都在山上,而商店街都在山下。

而日本和韩国称中心商务区为“都心”或“繁华街”。

CBD大多设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主要核心地区,区内有各种一流的建筑和完善的公共设施,例如甲级商业大厦、大型购物中心、政府及公共机构、康乐文娱设施等。

此外,区内的交通可达度极高,公路干线、铁路、港口、机场均设于区域周边的便利位置,市民在各区间往来极为方便。

CBD占地面积一般在3至5平方公里,有的甚至更大,其总建筑面积少则五六百万平方米,多则上千万平方米,CBD既是一个城市的功能核心,也是现代化大都市的一个重要标志,其中心地价往往远远高于CBD周边地区。

国内公共空间垂直绿化案例

国内公共空间垂直绿化案例

国内公共空间垂直绿化案例垂直绿化是指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利用墙面、立柱等垂直表面进行绿化,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增加城市绿色景观的一种方式。

下面列举国内的一些垂直绿化案例。

1. 北京国贸CBD绿色墙北京国贸CBD绿色墙是中国最早的垂直绿化项目之一。

该项目利用建筑外墙面积约5000平方米,通过垂直绿化技术,将建筑墙面覆盖绿植,形成一个独特的绿色景观。

这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改善了空气质量。

2. 上海外滩17号上海外滩17号是一座历史建筑,通过垂直绿化将建筑墙面绿化,打造了一个独特的绿色景观。

垂直绿化不仅美化了建筑外观,还提供了一个休闲空间,增加了城市绿化覆盖率。

3. 广州珠江新城太古汇广州珠江新城太古汇是一座大型商业综合体,通过垂直绿化将建筑外墙面绿化,营造了一个绿色的商业环境。

垂直绿化不仅美化了建筑,还为商业区提供了一个舒适的休闲空间。

4. 成都IFS国际金融中心成都IFS国际金融中心是成都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通过垂直绿化将建筑外墙面绿化,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垂直绿化不仅提高了建筑的绿化覆盖率,还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

5. 深圳华润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深圳华润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通过垂直绿化将建筑外墙面绿化,打造了一个绿色的办公环境。

垂直绿化不仅美化了建筑外观,还改善了室内空气质量,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

6. 杭州博文公馆杭州博文公馆是一座高档住宅小区,通过垂直绿化将建筑外墙面绿化,营造了一个绿色的居住环境。

垂直绿化不仅美化了小区环境,还提供了一个休闲空间,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7. 武汉江汉路步行街武汉江汉路步行街通过垂直绿化将建筑外墙面绿化,打造了一个绿色的商业街区。

垂直绿化不仅美化了街区环境,还提供了一个休闲空间,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8. 南京新街口IFC购物中心南京新街口IFC购物中心通过垂直绿化将建筑外墙面绿化,营造了一个绿色的购物环境。

垂直绿化不仅美化了购物中心,还改善了室内空气质量,提高了顾客的购物体验。

广州城市新轴线系列空间调查——珠江新城

广州城市新轴线系列空间调查——珠江新城

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调研背景 (1)1.2调研范围 (1)1.3调研方法 (1)1. 4 CBD专题研究 (2)1.4.1 CBD概念理解 (2)1.4.2 CBD类型 (2)1.4.3 CBD结构布局 (2)第二章调研内容 (3)2.1用地性质 (3)2.1.1规划历史与对比 (3)2.1.2珠江新城规划检讨 (4)2.1.3现状用地构成 (5)2.1.4分析 (5)2.2空间形态结构 (6)2.2.1空间形态布局 (6)2.2.2天际轮廓 (8)2.3建筑现状 (10)2.3.1建筑质量分析 (10)2.3.2建筑高度分析 (10)2.3.3建筑风貌分析 (11)2.3.4综合评价 (11)2.4交通分析 (12)2.4.1轨道交通系统分析 (12)2.4.2车行系统分析 (13)2.4.3人行系统分析 (13)2.5.公共空间体系 (14)2.5.1公共空间结构 (14)2.5.2公共空间类型 (15)2.5.3公共空间尺度 (16)2.5.4行为活动 (16)2.5.5地下公共空间 (18)2.5.6小结 (18)2.6景观、视线及绿化植被分析 (19)2.6.1景观分析 (19)2.6.2视线分析 (20)2.6.3绿化植被 (21)2.7公共服务设施 (22)第三章综合评价 (23)附件广州市花城广场植物应用情况详表第一章调研背景1.1调研背景作为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三大综合性门户城市之一、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广州正在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迈进,一个强有力的城市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广州新城市中心——珠江新城规划》明确了北起燕岭公园,南至海珠区的全长12公里的广州城市新中轴范围。

新中轴线贯穿火车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新电视塔,南至珠江后航道的海心沙岛,以新电视塔为界分为南、北段,东至以林和中路-体育东路-冼村路向东拓展200米,西至林和西路-体育西路-华夏路向西拓展200米,总用地面积5.88平方公里。

广深考察报告

广深考察报告

摘要这次我们的考察对象主要是广州与深圳的各大博物馆、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具有设计前沿的地方进行考察学习。

就艺术多元化方向,本专业毕业后的相关分支的具体分化,我们逐步参观了各个相关的博物馆、美术馆、商业街等。

关键词:设计,前沿,多元化目录1 考察目的与意义 (1)1.1考察目的 (1)2 考察内容 (2)2.1陈家祠 (2)2.2 TIT创意园 (2)2.3 上下九步行街 (2)2.4 宝墨园…………………………………………………………………………2.5 广州美院 (3)2.6 广东省博物馆 (4)2.7 红砖厂 (4)2.8 清晖园 (5)2.9 南风古灶 (5)2.10 唯美陶瓷馆 (5)2.11 可园………………………………………………………………2.12 大梅沙海滨 (6)2.13 深圳博物馆 (7)2.14 大芬美术馆 (7)3 结束语 (8)1 考察目的与意义1.1考察目的与意义通过艺术考察,打开我们的思路,挖掘创作潜力,寻找创作灵感,加深对美术这一领域的认识。

2 考察内容2.1 陈家祠21世纪以来,陈氏书院以“古祠流芳”之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与著名的旅游景点。

2.2 TIT创意园TIT创意园的前身是建于1956年的广州纺织机械厂,广州纺织工贸集团积极响应广州市政府“退二进三”政策,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以巨资投入打造一个以服装、服饰为主题,产业多元化整合,集时尚、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研发、发布、展示功能为一体的创意产业平台。

园区由品牌设计区、跨界创意区、商业文化区、展示发布区、配套服务区、休闲红酒区等等功能板块组成,致力于打造一个由设计研发、流行趋势发布、新品展销、品牌推介等功能紧密结合的服装产业资源整合平台。

2.3 上下九步行街上下九步行街地处广州市荔湾区(俗称西关)的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之间,是广州市三大传统繁荣商业中心之一。

城市设计典型案例

城市设计典型案例

城市设计典型案例一、上海外滩建筑群上海外滩建筑群是一组以新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为主的建筑群,它们沿着上海黄浦江的外滩一侧排列,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

这些建筑代表着上海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是城市设计的典范。

二、深圳福田CBD深圳福田CBD是深圳市中心的一个现代化商业区,其城市设计注重空间开放性和景观形象。

该区域拥有高密度的建筑群,同时设有多个开放式绿地和广场,为市民提供了充足的公共空间和休闲场所。

三、杭州西湖景区杭州西湖景区是中国著名的湖泊风景区之一,其城市设计注重保护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

该景区通过合理的交通规划和设施布局,实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为游客提供了优美的旅游体验。

四、苏州古典园林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其城市设计注重空间层次和景观意境。

这些园林以水景为主,配合山石、花木等元素,营造出幽静、雅致的氛围,是城市设计中融合自然与人文的典范。

五、西安大雁塔周边规划西安大雁塔周边规划通过合理的交通规划和设施布局,实现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的有机结合。

该区域以大雁塔为核心,周围设有博物馆、商业街区等设施,同时保留了原有的古建筑群和绿化景观,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空间。

六、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是一个以明城墙为主题的公园,其城市设计注重历史保护与景观塑造。

该公园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和景观规划,将城墙遗址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为市民提供了了解南京历史和文化的好去处。

七、成都宽窄巷子成都宽窄巷子是一组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古建筑群,其城市设计注重保护传统风貌和人文环境。

该区域通过修缮和改造原有建筑,形成了以餐饮、购物、文化体验为主的特色商业街区,同时保留了原有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

八、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要场馆所在地,其城市设计注重功能性与景观性的结合。

该区域拥有众多体育场馆和设施,同时设有大型绿地、水景和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和运动场所。

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发展与评价

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发展与评价

Urban design development evaluation of Zhujiang New Town Core Area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发展与评价文_吴桂宁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授胡凯雯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研究生何力宇 广州零号建筑设计公司 建筑师珠江新城核心区是广州市近年建成的CBD区,是全市经济发展的引擎和最重要的城市标志之一,其设计与建设实践对国内众多大规模、高密集程度的城市核心区建设具有典型意义。

本文系统梳理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对各阶段工作的成果特点、联系和变化进行评析,并对其进行了总体评价。

珠江新城核心区(又称广州新中轴珠江新城段)占地1.4km2,经过20余年的建设目前已经基本成型并获得普遍好评,作为广州经济发展的引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广州市全市土地面积7434km2,珠江新城核心区占全市面积的0.013%,据统计2015年全市GDP总值为1.8万亿,珠江新城核心区GDP总值990亿, GDP总值占比为5.5%;同时它还是重要的城市标志,被誉为广州市的城市客厅。

珠江新城核心区建设启动以来,进行了多次的城市设计探索研究。

通过对其城市设计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我们可以理清其发展的连续性、各阶段的特点、联系和变化情况,为后续的反馈完善提供依据;同时作为广州同时期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总结其过程中的得失可以对广州未来的城市设计及管理实践提供借鉴;对国内众多大规模、高密集程度的城市核心区规划建设也具有参考价值。

珠江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的发展经历了起步探索、检讨调整、深化实施、逐步完善等四个阶段。

图6 广州规划院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段城市设计方案总图图7 同济大学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段城市设计方案总图图8 华南理工大学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段城市设计总图图9 华南理工大学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段城市设计模型年)珠江新城概念性规划方案设计(1992年)1992年7-8月,广州市规划局委托美国托马斯规划服务公司、香港梁栢涛规划师建筑师事务所、广州市规划院等三家单位进行“广州珠江新城概念性规划方案竞赛”,经专家评审后,托马斯公司方案胜出,其方案基本确定了珠江新城规划的总体构架。

GCBD21——珠江新城规划检讨总说明2002

GCBD21——珠江新城规划检讨总说明2002

GCBD21——珠江新城规划检讨研究报告项目名称:珠江新城规划检讨项目编号:99规设指036项目委托:广州市城市规划局项目编制: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证书:城市规划甲级0200033号主管院长:李萍萍高级规划师总工程师:李颖高级规划师项目审定:李萍萍院长项目审核:李颖总规划师项目初审:王鹰翅室副主任项目负责:袁奇峰副总规划师项目助理:王媛高级规划师设计人员:袁奇峰高级规划师王媛高级规划师谢向辉建筑师刘浩助理建筑师黎明助理建筑师肖蕾研究生蔡菲实习生莫宁实习生王斌斌实习生郑莉实习生吴诗蛮实习生黄利剑实习生刘小敏实习生夏文婷秘书技术指导:王蒙徽局长潘安博士段险峰高级规划师余英博士胡显文规划师郭昊羽建筑师谢恒亮规划师王巍规划师黄珍规划师赵红红教授吴桂宁副教授编制时间:2002年8月15日目录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章建设目标的重新确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一、广州CBD建设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1 珠江新城选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2 新城规划构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二、珠江新城规划管理和开发建设面临的新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1现实情况发生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2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办公设施需求减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3 城市土地供应失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3.1全市土地供应失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3.2农村土地扰乱市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三、GCBD21:一种城市发展战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1 “GCBD21”战略缘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1.1开发管理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1.2 GCBD21战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2 “GCBD21”规模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3.2.1规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3.2.2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3.3“GCBD21”构成初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第二章开发建设回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一、开发现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1土地开发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2土地收益被拖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1.3 区内项目建设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 评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二、土地供给与CBD定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三、农民与农村土地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3.1 “城中村”的农民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3.2 “城中村”的土地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四、用地规划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4.1土地使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4.1.1商务办公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4.1.2住宅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4.2公共服务设施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五、道路交通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1 外围交通现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2 道路系统规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六、城市设计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6.1缺乏城市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6.2空间景观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第三章整体空间架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一、城市设计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1.1总体空间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1.2 总体空间脉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1.3 总体天际轮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二、城市设计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2.1 公共空间体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2.2 公共空间街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2.3 公共空间界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2.6 区域入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2.7 区域边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三、道路交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3.1外部交通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3.2外部道路网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3.3主要立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3.4内部道路分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3.5 道路交叉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3.6 步行系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3.7 轨道交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3.8公共汽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四、绿化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五、街区开发与用地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5.1 A街区(商务/行政办公街区)城市设计导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5.2 B街区(金融办公街区)城市设计导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5.3 C街区(冼村街区)城市设计导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5.4 D街区(综合高层居住街区)城市设计导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5.5 E街区(高层居住街区)城市设计导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5.6 F街区(商业贸易街区)城市设计导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5.7 G、H1区(商业/居住街区)城市设计导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5.8 H2、H3街区(珠江公园及东南侧综合街区)城市设计导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5.9 I街区(居住/商务办公街区)城市设计导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5.10 J街区(文化娱乐/商务办公区)城市设计导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5.10 J街区(文化娱乐/商务办公区)城市设计导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5.11 K区街及L街区西部(猎德村及西北侧居住街区)城市设计导则 ___________________ 615.12 L N1-N6街区(沿江高级居住街区)城市设计导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5.14 M3 M4 M5 N3街区(谭村及北部居住街区)城市设计导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附录一:城市设计的实施机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一、管理模式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二、全过程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2.1 专家委员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2.2开发公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三、建立平衡利益机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3.1建立利益平衡基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3.2运用税收调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3.3组合开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四、建立形态实现机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4.1开发权转移(TD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4.2 建立绿化专项基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 附录二:公众调查总结报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一、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二、就广州市开展城市规划公众展示的群众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三、对本次珠江新城规划展示工作的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四、对珠江新城规划方案的意见和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 附录三:公众展示社会意见调查统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4附录四:关于珠江新城天河区、沙河镇及各村留地调整的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1、天河区、沙河镇及各村村留地基本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2、规划调整对区、镇及各村留地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3、对区、镇及各村留地调整的原则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概述为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广州市委、市政府于1992年决定建设广州新城市中心――珠江新城。

广州城市中心变迁史

广州城市中心变迁史

⼴州城市中⼼变迁史翻看⽼照⽚,不禁感慨,⾃改⾰开放以来,⼴州在'三年⼀⼩变,五年⼀⼤变'的⼝号下,变化如此之快!曾经'不到南⽅⼤厦,不算到了⼴州'的城市地标,到后来的北京路步⾏街、天河路商圈,再到如今的珠江新城、⽩云新城……城市中⼼的变迁,见证着⼴州城市的发展。

⼴州城市中⼼由⽼城区⼀直变迁到新城区,由西往东经历30年发展,终于在2004年底确⽴了天河区将成新城市中⼼分区的规划。

随后经过10年的努⼒,在亚运会带动下,区位配套建设不断的完善,⼴州打造的⾸个新城—珠江新城已经崛起成为⼴州城的繁华核⼼。

南⽅⼤厦亦盛极⼀时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州⼈对外都流⾏说这样⼀句话:'不到南⽅⼤厦,不算到了⼴州。

'可见在沿江西路上的南⽅⼤厦,是⼴州当时的标志,⼈民南路、⼗三⾏商圈是当时⼴州城市最为中⼼的地区。

事实上,1978年改⾰开放起始期,⼴州城区⾯积还不⾜50平⽅公⾥。

上下九⼀鸣惊⼈北京路步⾏街渐⼊佳境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州,北京路、上下九路等商业街与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样,成为最繁华商业区的代名词。

许多⼈以为北京路是⼴州第⼀条步⾏街,其实不然,第⼀条步⾏街是上下九。

1995年,上下九正式设⽴为步⾏街,从此带来了'另⼀种兴旺'。

正式成为步⾏街后的上下九,通过管理形式上的变化……⼴州⽼⼀代CBD环市东成⾼端消费地标环市东商圈是上世纪80年代倾⼒打造的CBD。

作为⼴州的⽼牌CBD,环市东路⾃改⾰开放之后,形成⼴州市最早的中央商务区。

⽚内涵盖⽩云宾馆、世贸中⼼、友谊商店、好世界、花园酒店、合银⼴场等⾼档写字楼和酒店,经过数⼗年发展,环市东路的总部经济分布已渐成规模。

天河城风光⽆限天河路商圈烈⽕烹油随着⼴州市'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城市空间发展布局构想逐步实施,⽼城区作为商业中⼼的传统地位已经受到冲击和削弱,昔⽇繁华的商业街区⽇渐萎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6城市CBD步行环境质量量化评价——以广州珠江新城和深圳福田中心区为例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Walking Accessibility in CBD—A Case Study of Zhujiang New Town in Guangzhou and Futian Center in Shenzhen摘 要:选取广州珠江新城和深圳福田中心区进行调查与研究,从效率与舒适2个维度,构建CBD步行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及对比分析,评价结果显示福田中心区步行效率较高,珠江新城步行舒适度较好。

结合使用者满意度调查,分析对比评价结果,得出影响CBD步行环境质量的3个主要空间形态因素:园林绿化结构、公共交通布局、路网街区形态。

关 键 词:风景园林;CBD;步行环境质量;量化研究;广州珠江新城;深圳福田中心区文章编号:1000-6664(2016)08-0046-06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6-01-05; 修回日期:2016-03-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中微观尺度评价的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定量研究”(编号513781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宜居环境的整体建筑学研究”(编号51278108)共同资助Abstract: This paper chooses Zhujiang New Town in Guangzhou and Futian Center in Shenzhen as examples to investigate and study. The appraisal target system of CBD pedestrian environment quality is built from two dimensions of efficiency and comfort. Indicator data has been analyzed and contrasted by dimensionless way.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walking efficiency of Futian Center is higher and the pedestrian comfort of Zhujiang New Town is better. By combining with the user satisfaction survey, analyzing and contrasting the evaluation results, it have been concluded that three major space-form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CBD walking environment are the landscape structure, public transport layout, and network block form.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BD; walking environment quality; quantitative study; Zhujiang New Town in Guangzhou; Futian Center in Shenzhen城市CBD建筑林立,人流密集,交通复杂,对于建设强度以及机动车动静态交通的普遍关注,往往使CBD的步行环境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

城市CBD步行环境涉及功能、空间、景观、设施等方面,其设计的复杂性使得营造良好的步行环境具有相当的难度。

城市步行环境的研究一直以来偏重定性研究,多从具体的微观角度切入,对城市步行环境展开分析,缺乏对城市步行环境的整体认识。

因此对城市步行环境空间的量化研究和行人感受的实证研究有助于将空间形态客观数据和环境质量主观感受形成联系,找出二者的内在关联。

城市CBD的步行环境质量主要体现在高效性和舒适性这2个本源维度上,本研究的意义即在于从这2个方面全面客观地分析与评价城市CBD步行环境质量,同时建构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CBD空间形态优化以及步行环境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

1 相关研究综述国内外关于城市步行环境质量定量研究主要集中在4个金 俊 / JIN Jun 齐 康 / QI Kang 张 曼 / ZHANG Man 乔培森 / QIAO Pei-sen方面。

一是大数据背景下宏观层面影响城市步行的相关要素研究。

运用大数据下的相关性原则将公共步行生活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持续性的量化监控,得出区域、经济、气候、空气质量等因素对于城市步行活动变化相关性的结论,通过步行指数初步评价城市整体的步行环境质量。

二是街区空间模式与步行交通相关性的研究。

国外学者提出了融合型街道网格设想,研究结果显示步行与小汽车驾驶模式相关的网络密度即步行与驾驶出行的连接度越高,人们步行出行的意愿也越高,同时降低驾车出行的数量,说明步行环境质量与机动车交通布局存在较大关联[1]。

这对于本研究中步行环境定量分析的空间形态指标建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是微观层面,城市空间形态定量分析与城市景观主观感受的关联性研究。

如城市形态与城市外部空间微气候之间的关联性研究揭示了城市空间形态与步行的物理舒适性的定量相关性;基于城市步行空间情感感受的研究,从步行心理舒适性层面通过空间-情感-情境的思路对于步行空间感受进行定量化研究。

四是运用系统论、类型学等方法对于步行空间形态与主观感受47图1 广州珠江新城图2 广州珠江新城用地规划(引自《珠江新城规划检讨》)图3 深圳福田中心区[2]图4 深圳福田中心区用地规划(深圳市规划局提供)230 100 200 400m48表1 步行环境评价指标计算方法表2 步行环境指标评价体系 注:①以300m半径(步行5min)为单个公交站点辐射范围,重叠部分不累计。

②以600m半径(步行10min)为单个地铁站辐射范围,重叠部分不累计。

③该指标测算范围为公共区域内的步行道路,包括人行道。

④式中,J ——街区连通度;j ——单个街区连通度;N ——街区数。

单个街区连通度取值:将每个地块近似为一个矩形,则有4个相邻地块,如和相邻地块没有直接步行联系,则连通度为0,和相邻1个地块有直接步行联系,则连通度为1;以此类推,最大值为4。

⑤除了同层大于400m的连续步行专用道路外,街区步行道路计算方法为:将每个街区地块近似为一个矩形,取街区相邻2条人行道长度之和,定义大于400m为有效的连续步行道路长度。

(通常,愉快的不受机动车路口干扰的连续步行距离约为400m,而城市步行中走街区相邻2条边的情况较普遍。

)⑥冬暖夏热地区,夏季外部空间遮阴率对步行舒适度影响较大。

式中,R ——外部空间遮阴率;S ——总用地面积;S 1——建筑基底面积;S 2——与公共步行系统联系的开放屋面面积;S 3——底层架空开放面积;S 4——外部空间乔木投影面积;S 5——夏至日14:00日照分析计算外部空间阴影区面积,忽略与乔木投影重合面积。

⑦有一定规模并与城市步行系统相联系的可供行人停留休憩的开放空间可视为公共活动空间。

⑧以300m半径(步行5min)为辐射范围,开敞空间以边界为基准向外辐射,非开敞空间以入口为基准向外辐射,重叠部分不累计。

⑨使用数码相机的鱼眼镜头模式,采取路口人行道交叉点开放空间点位现场拍摄鱼眼数码照片的方式,成果显示该点的建筑遮蔽物轮廓线在一个圆形的平面上,然后将拍摄的彩色影像处理成黑白图像,黑色为遮蔽天空的建筑、建构物以及树木、景观小品等;白色为无遮拦的天空,进而可以计算白色部分的比例关系,即天空可视域的状况。

⑩有辨识度建筑的道路为可辨识道路。

有辨识度的建筑的特点包括:功能特殊、高度特殊、造型特殊、位置特殊。

进行初步的系统研究对比,通过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分析其相关性。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研究尝试在宏观外部条件趋同的前提下,从高效性和舒适性2个本源维度建立衡量城市步行环境质量的整体全面的空间形态指标体系,并通过定量分析评价的方法揭示其内在的关联性。

2 研究方法本文选取典型CBD案例,考虑行人的活动特点,结合城市步行系统分析,构建能够表征步行环境质量的空间形态指标体系,以获得初步的定量数据。

再根据使用者满意度调查获得对CBD步行环境质量的直观评价,与拟定的指标体系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影响CBD 步行环境质量的关键空间形态要素,并提出CBD步行环境空间的优化策略。

2.1 案例选择选取“广州珠江新城”和“深圳福田中心区”为研究对象的原因,主要是基于两者在宏观层面上地理位置接近、气候条件相似、土地等级相同的因素,故而步行环境感受的差异受中微观层面的空间形态影响较大。

广州珠江新城位于广州市天河、越秀和海珠三区的交接处,北起黄埔大道,南邻珠江,西至广州大道,东抵华南快速干线,用地面积619hm 2。

核心区围绕城市新轴线对称布置,中间的“宝瓶状”广场设置绿化和景观,周围环绕高层写字楼,核心区南端设置东西二塔、四大公建等地标性建筑,轴线的尽端是海心沙广场,与著名的广州塔“小蛮腰”隔江而望(图1)。

整个西区以商务办公为主,有少量的居住和配套服务设施;东区以居住为主,包含珠江公园、跑马场等休闲娱乐设施(图2)。

深圳福田中心区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北枕莲花山,由红荔路、新洲路、彩田路、滨河大道4条城市干道围合而成,总用地面积413hm 2。

南北向中轴线自莲花山起到最南端的会展中心,长达2.3km,形成了气势宏伟的空间序列。

商务写字楼沿轴线两侧建设,中心区的居住和公共设施分散于四角。

中心区以深南大道为界,分为南区和北区,南区为商务中心,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和一批高低错落的商务写字楼;北区为行政、文化中心,包含深圳市民中心和音乐49图5 步行环境指标对比结果图6 福田中心区步行环境 图7 珠江新城步行环境表3使用者满意度调查结果厅、图书馆、少年宫等文化建筑(图3)。

为避免遮挡莲花山景观,北区建筑以多层为主;南区作为商务中心,高楼林立,中心区形成了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2](图4)。

2.2 构建步行环境指标体系城市CBD内步行人员类型复杂,人流量大;步行与公共交通转换频率高;步行方式和目的比较复杂,需要兼顾步行的高效率与舒适性。

针对这些特点将CBD步行环境评价指标分为效率指标和舒适指标共14项,其中效率指标包括步行空间本身的形态指标和与步行最具关联性的公共交通布局指标。

舒适指标则包含物理舒适与心理舒适2个方面(表1)。

2.3 使用者满意度调查为了验证本文城市CBD步行环境指标体系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针对上述2个CBD案例使用POE法(使用后评价法)展开使用者满意度调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