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药师考试复习笔记——药剂学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流变学基础药物制剂的稳定性药物制剂的设计

合集下载

第十章 药物微粒分散系的理论基础

第十章 药物微粒分散系的理论基础

第十章药物微粒分散系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微粒分散系的种类药物微粒分散系包括混悬液(Suspension)、溶胶(Sol)、乳剂(Emulsion)、多层乳剂(Multiple emulsion)、亚微乳剂(Submicronized emulsion)、微乳剂(Microemulsion)、脂质体(Liposome)、微囊(Microcapsale)、毫微囊(Mano capsale)、微球剂(Microsphere)等。

一、溶胶二、缔合胶体三、囊泡与脂质体囊泡(Vesicls)脂质体(liposomes)脂质体一般按其大小与结构特性分为小单室脂质体(Small unilamellarvesicles,SUV);中等单室脂质体(intermediate-sized unilamellar vesicles,IUV);多室脂质体(multilamellar vesicles,MLV)。

四、亚微乳与微乳(一)亚微乳1.亚微乳 乳剂中分散液滴大小在100nm~1000nm之间的乳剂称为亚微乳(submicronized emulson)。

2.亚微乳的组成 由油相、水相、乳化剂和调渗剂组成。

3.亚微乳的形成理论(二)微乳1.微乳 乳剂中分散微粒大小介于50nm~100nm,透明或半透明液体的乳剂称为微乳(micronized emulsion)。

可作为一种理想的新型药物释放体系。

2.微乳的组成 由油、水、乳化剂和辅助剂四种组分组成。

3.微乳的形成机理对其形成有以下几种观点:(1)Schulman观点:认为在微乳形成过程中,表面活性剂可以使油-水界面张力下降,加入辅助剂后使界面张力进一步降低,甚至降为负值,界面张力下降起着重要作用。

此为负表面张力学说。

(2)Adamson观点:不同意界面张力学说,他认为是由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或胶束膨胀。

如同将油增溶于水介质中而形成微乳。

(3)Friberg将微乳视为胶束或反胶束溶液。

执业药师考试药剂学学习笔记总结

执业药师考试药剂学学习笔记总结

药剂学学习笔记第1章绪论一、概念:药剂学:是研究药物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制剂:将药物制成适合临床需要并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制剂。

药物制剂的特点:处方成熟、工艺规范、制剂稳定、疗效确切、质量标准可行。

方剂:按医生处方为某一患者调制的,并明确指明用法和用量的药剂称为方剂。

调剂学:研究方剂调制技术、理论和应用的科学。

二、药剂学的分支学科:物理药学:是应用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手段研究药剂学中各种剂型性质的科学。

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剂型和生理因素与药效间的科学。

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经时过程。

三、药物剂型:适合于患者需要的给药方式。

重要性:1、剂型可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2、剂型能调节药物的作用速度3、改变剂型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4、某些剂型有靶向作用5、剂型可直接影响药效第2章药物制剂的基础理论第一节药物溶解度和溶解速度一、影响溶解度因素:1、药物的极性和晶格引力2、溶剂的极性3、温度4、药物的晶形5、粒子大小6、加入第三种物质二、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1、制成可溶性盐2、引入亲水基团3、加入助溶剂:形成可溶性络合物4、使用混合溶剂:潜溶剂(与水分子形成氢键)5、加入增溶剂:表面活性剂(1)、同系物C链长,增溶大(2)、分子量大,增溶小(3)、加入顺序(4)用量、配比第二节流变学简介流变学:研究物体变形和流动的科技交流科学。

牛顿液体:一般为低分子的纯液体或稀溶液,在一定温度下,牛顿液体的粘度η是一个常数,它只是温度的函数,粘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

非牛顿液体:1、塑性流动:有致流值2、假塑性流动:无致流值3、胀性流动:曲线通过原点4、触变流动:触变性,有滞后现象第三节粉体学一、粉体学:研究具有各种形状的粒子集合体的性质的科学。

二、粒子径测定方法:1、光学显微镜法2、筛分法3、库尔特计数法4、沉降法5、比表面积法三、比表面积的测定:1、吸附法(BET法)2、透过法3、折射法四、粉体的流动性:用休止角、流出速度和内磨擦系数衡量。

主管药师考试重点: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

主管药师考试重点: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

主管药师考试重点: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主管药师考试重点: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导语:在主管药师的考试中,关于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的相关知识你知道多少?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相关考试内容,需要的小伙伴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节概述分散体系(disperse system)是一种或几种物质高度分散在某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disperse phase),而连续的介质称为分散介质(disperse medium)。

分散体系按分散相粒子的直径大小可分为小分子真溶液(直径<10-9m)、胶体分散体系(直径在10-7~10-9m范围)和粗分散体系(直径>10-7m)。

粗分散体系的微粒给药系统包括混悬剂、乳剂、微囊、微球等。

它们的粒径在500nm~100um范围内。

胶体分散体系的微粒给药系统包括纳米微乳、脂质体、纳米粒、纳米囊、纳米胶束等。

它们的粒径全都小于1000nm。

将微粒直径在10-9~10-4m范围的分散相统称为微粒,由微粒构成的分散体系则统称为微粒分散体系。

微粒分散体系的特殊性能:①微粒分散体系首先是多相体系,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存在着相界面,因而会出现大量的表面现象;②随分散相微粒直径的减少,微粒比表面积显著增大,使微粒具有相对较高的表面自由能,所以它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因此,微粒分散体系具有容易絮凝、聚结、沉降的趋势,③粒径更小的分散体系(胶体分散体系)还具有明显的布朗运动、丁铎尔现象、电泳等性质。

微粒分散体系在药剂学的重要意义:①由于粒径小,有助于提高药物的溶解速度及溶解度,有利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②有利于提高药物微粒在分散介质中的分散性与稳定性;③具有不同大小的微粒分散体系在体内分布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如一定大小的微粒给药后容易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④微囊、微球等微粒分散体系一般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可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减少剂量,降低毒副作用;⑤还可以改善药物在体内外的稳定性。

2020年初级药师考试《相关知识》讲义:药剂学绪论

2020年初级药师考试《相关知识》讲义:药剂学绪论

2020年初级药师考试《相关知识》讲义药剂学——绪论要点:1.基本术语和概念2.药物剂型与DDS3.辅料在药剂中的应用4.微粒分散系的主要性质与特点(详见液体药剂)5.药典与药品标准简介6.制剂设计的基础一、药剂学的概念和任务1.药剂学: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

①基本任务:将药物制成适于临床应用的剂型,能批量生产,制剂安全、有效、稳定。

②具体任务:研究/开发-基本理论、新剂型、新技术、新辅料、中药新剂型、生物技术药物制剂、新机械新设备技术、辅料、设备——制备优质制剂三大支柱!2.剂型、制剂、制剂学药物剂型:根据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药物制剂:各剂型中的具体药品命名原则:制剂名=药物通用名+剂型名制剂学:研究制剂理论和制备工艺3.药剂学的分支学科药物制剂(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合理应用)工业药剂学:生产物理药剂学:物理化学原理、方法药用高分子材料学:高分子材料生物药剂学: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药物动力学-应用数学方法-药效临床药剂学:以患者为对象二、药物剂型与DDS(一)药物剂型的重要性1.改变作用性质:硫酸镁口服泻下,静滴镇静2.改变作用速度:注射、吸入急救,丸剂、缓控释、植入长效3.改变毒副作用:氨茶碱治疗哮喘,其栓剂消除心跳加快副作用;缓控释制剂避免血药浓度峰谷现象4.产生靶向:脂质体、微球、微囊→肝、脾5.影响疗效:制备工艺不同,影响药物释放药物剂型的重要性变性人(对应改变作用性质)开变速车(对应改变作用速度)为了稳定降了档(对应改变毒副作用)爸爸(对应产生靶向)看见笑哈哈(对应提高了疗效)(二)剂型的分类1.按给药途径分类特点:与临床使用密切相关2.按分散系统分类特点:便于应用物理化学原理阐明制剂特征溶液型、胶体溶液型、乳剂型、混悬型气体分散型、微粒分散型、固体分散型3.按形态分类——制备工艺相近液体:溶解、分散固体:粉碎、混合半固体:熔化、研和气体4.按制法分类浸出、无菌(三)药物的传递系统(DDS)①药物的治疗作用与血药浓度有关,过高中毒过低无效②药物应浓集于病灶,癌症、炎症③血压等有节律性变化的疾病,脉冲给药,择时给药④透皮吸收制剂、黏膜给药制剂(口腔、鼻腔、肺部)⑤生物技术药物(多肽、蛋白质)注射给药→研究鼻腔、口服、直肠、口腔、透皮等给药研究目的:以适宜的剂型和给药方式,用最小的剂量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药剂学流变学基础

药剂学流变学基础

交点
屈服值: 引起塑性液
体流动的最
低切变应力
S0(致流值)
S<S0时,形成向上弯曲的曲线——弹性形变,不流动 S>S0时,剪切速度D和剪切应力呈直线关系——流动
精品课件
塑性液体的流动公式:D=(S-S0)/pl pl ——塑性粘度
在制剂中表现为塑性流动的剂型有: 浓度较高的乳剂、混悬剂、单糖浆、涂S 剂 在其它材料中表现: 油漆、牙膏、泥浆等
精品课件
塑性流体的结构变化示意图
产生原因:体系中粒子受到范德华力或氢键作 用在静置状态下形成立体网络结构,要使体系 流动,就要破坏这些网状结构。
精品课件
(二)假塑性流动(pseudoplastic flow)
D
流动公式:D=Sn/a
a——表观粘度
剪切力增大,
粘度下降,
0
S
液体变稀
没屈服值;过原点的凹形曲线
粒径:
粒径较大时,在同样的平均粒径条件下,粒 度分布范围广的系统粘度低 连续相粘度: ✓切变速度 ——粘度 (液滴间距离增大) ✓乳化剂类型、浓度
精品课件
(三)流变学在半固体制剂中的应用
❖ 半固体制剂的处方组成发生变化时可改变其流 变性质
❖ 外界因素(如温度等)也对半固体制剂的流变 性质有影响
❖ 具有适宜的粘度是半固体制剂的处方设计和制 备工艺过程优化的关键
润滑作用相应减小,流动阻力增大,表观粘度随
之上升。
精品课件
a=Sn/D
在制剂中表现为胀性流动的剂型为: 含有大量固体微粒的高浓度混悬剂如50%淀粉
混悬剂、糊剂、淀粉、滑石粉等 在其它材料中有:
涂料、颜料等
精品课件
三、触变流动(thixotropic flow)

药剂学:药物微粒分散体系的基础理论

药剂学:药物微粒分散体系的基础理论
V-微粒沉降速度;r-微粒半径; ρ1、ρ2-分别为微粒和分散介 质密度;-分散介质粘度; g-重力加速度常数。
三、微粒分散系的光学性质
当一束光照射到微粒分散系时,可以出现光的吸
(二)沉降——Stokes’定律
• 粒径 较 大 的 微 粒 受 重力作 用 ,静 置 时 会 自 然 沉降 , 其沉降速度服从 Stokes ’ 定律: (4-11)
r愈大,微粒和分散介 质的密度差愈大,分散 介质的粘度愈小,粒子 的沉降速度愈大。
2r 2 ( 1 2 ) g V 9
– 小分子真溶液(<10-9m;<1nm) – 胶体分散体系(10-7~10-9m;1~100nm) – 粗分散体系(>10-7m;>100nm) • 微粒:直径在10-9~10-4m的微粒,其构成的分散体系统称为 微粒分散体系。如微米与纳米级大小的各种给药载体/系统。
微粒分散体系的特殊性能:
①多相体系:
微球表面形态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y of ADM-GMS(阿霉素明胶微球)

微球橙红色,形态圆整、均匀,微球表面可见孔 隙,部分微球表面有药物或载体材料结晶。
2.激光散射法——动态光散射法
• 对于溶液,散射光强度、散射角大小与溶液的性质、溶质 分子量、分子尺寸及分子形态、入射光的波长等有关,对 于直径很小的微粒,雷利(瑞利)散射公式:
微粒大小与体内分布
< 50nm 的微粒能够穿透肝脏内皮, 通过毛细血管末梢或
淋巴传递进入骨髓组织。
静脉注射、腹腔注射0.1~3.0m的微粒能很快被单核吞噬 细胞系统吞噬,浓集于巨噬细胞丰富的肝脏和脾脏等部位。 人肺毛细血管直径为2m,>2m的粒子被肺毛细血管滞 留下来,<2m的微粒则通过肺而到达肝、脾等部位。 。 注射> 50m 的微粒,可使微粒分别被 截留在肠、肾等相 应部位。

第一篇 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 第四章 微粒分散体系

第一篇 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 第四章 微粒分散体系
四、空缺稳定理论
高分子未吸附于微粒表面时,在表面 的浓度低于体系溶液中的浓度,形成负吸 附,使微粒表面形成一种空缺表面层,在 这种体系中使胶体分散体系稳定的理论称 空缺稳定理论。
第三节 微粒分散体系物理稳定性相关理论
五、微粒聚结动力学 微粒>1μm不稳定(聚沉速度相对快) (一)快聚结 ΦT=0时势垒为0 ,一经碰撞就聚结,聚结速 度由碰撞速率决定,碰撞速率由布朗运动决定即 由扩散速度决定。 快聚结速度与微粒大小无关,受温度和介质 黏度影响。
分散体系,在侧面可观察到明显的乳光(散射光的 宏观表现)。本质是粒子对光的散射。低分子溶液 则是以透射光为主,无乳光。
第二节 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
三、微粒分散体系的电学性质 1.电泳:如将电极插入微粒体系溶液中,通以电 流,则微粒可向阴极或阳极移动,这种在电场作 用下微粒的定向一定成为电泳。微粒大小与移动 速度成反比。
第二节 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
一、微粒分散体系的动力学性质
1. Brown运动 1827年Brown在显微镜下发现,微粒
( < 100nm以下)在不停地不规则的运 动,将此现象命名为Brown 运动。
爱因斯坦根据分子运动论导出Brown运
动与粒子的半径、介质的黏度、温度有关。
第二节 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
第三节 微粒分散体系物理稳定性相关理论
三、空间稳定理论 空间稳定效应的存在总势能: ΦT= ΦA +ΦR+ Φs Φs:空间稳定效应产生的排斥能,微粒
很近时趋于无穷大,故第一极小处不可能发 生聚沉,聚结多表现为较远距离上的絮凝。 空间稳定作用受电解质影响小。
第三节 微粒分散体系物理稳定性相关理论
第三节 微粒分散体系物理稳定性相关理论 三、空间稳定理论

(完整版)药剂学第四章药物微粒分散体系

(完整版)药剂学第四章药物微粒分散体系

第四章药物微粒分散体系一、概念与名词解释1.分散体系2.扩散双电层模型3.DLVO理论4.临界聚沉状态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1.药物微粒分散系是热力学稳定体系,动力学不稳定体系。

( )2.药物微粒分散系是动力学稳定体系,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 )3.药物微粒分散系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动力学不稳定体系。

( )4.微粒的大小与体内分布无关。

( )5.布朗运动可以提高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而重力产生的沉降降低微粒分散体系的稳定性。

( )6.分子热运动产生的布朗运动和重力产生的沉降,两者降低微粒分散体系的稳定性。

( ) 7.微粒表面具有扩散双电层。

双电层的厚度越大,则相互排斥的作用力就越大,微粒就越稳定。

( )8.微粒表面具有扩散双电层。

双电层的厚度越小,则相互排斥的作用力就越大,微粒就越稳定。

( )9.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使微粒表面的ζ升高,静电排斥力阻碍了微粒之间的碰撞聚集,这个过程称为反絮凝。

( )10.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使微粒表面的ζ升高,静电排斥力阻碍了微粒之间的碰撞聚集,这个过程称为絮凝。

( )11.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中和微粒表面的电荷,降低双电层的厚度,使微粒间的斥力下降。

( )12.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中和微粒表面的电荷,降低双电层的厚度,使微粒表面的ζ上升。

( )13.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中和微粒表面的电荷,降低双电层的厚度,使微粒表面的ζ降低,会出现反絮凝现象。

( )14.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中和微粒表面的电荷,降低双电层的厚度,使微粒间的斥力下降,出现絮凝状态。

加入的电解质叫絮凝剂。

( )15.絮凝剂是使微粒表面的ζ降低到引力稍大于排斥力,引起微粒分散体系中的微粒形成絮凝状态的电解质。

( )16.絮凝剂是使微粒表面的ζ升高,使排斥力大于吸引力,引起微粒分散体系中的微粒形成絮凝状态的电解质。

( )17.反絮凝剂是使微粒表面的ζ升高,使到排斥力大于吸引力,引起微粒分散体系中的微粒形成絮凝状态的电解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药剂学 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流变学基础、药物制剂的稳定性、药物制剂的设计
一、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
1.概述
概念:一种或多种物质高度分散在某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
小分子真溶液(直径<10-9m )
微粒分散体系 分类 胶体分散体系(直径在10-7 ~10-9m 范围):主要包括纳米微乳、脂质体、纳米粒、纳米囊、纳米胶束等,他们的粒径全都小于1000nm
粗分散体系(直径>10-7m ):主要包括混悬剂、乳剂、微囊、微球,他们的微粒在500~100μm 范围内
微粒:10-9 ~10-4m 范围的分散相统称微粒
多相体系,出现大量的表面现象
微粒分散体系特殊的性能 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粒径更小的分散体系还有明显的布朗运动、丁铎尔现象、电泳现象性质
有助于提高药物的溶解速度及溶解度,有利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有利于提高药物微粒在分散介质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在体内分布上有一定的选择性
一般具有缓释作用
2.微粒分散系的主要性质与特点
单分散体系:微粒大小完全均一的体系
多分散体系:微粒大小不均一的体系
微粒粒径表示方法:几何学粒径、比表面粒径、有效粒径
测定方法:光学显微镜法、电子显微镜法、激光散射法、库尔特计数法、Stokes 沉降法、吸附法
小于50nm 的微粒能够穿透肝脏内皮,通过毛细血管末梢通过淋巴传递进入骨髓组织
静脉注射、腹腔注射~μm 的微粒分散体系能很快被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所吞噬,最终多数药物微粒浓集于肝脏和脾脏等部位
7~12μm 的微粒,由于大部分不能通过肺的毛细血管,结果被肺部机械性的滤取,肺是静脉注射给药后的第一个能贮留的靶位
若注射大于50μm 的微粒指肠系膜动脉、门静脉、肝动脉或肾动脉,可使微粒分别被截留在肠、肝、肾等相应部位
微粒的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是微粒扩散的微观基础,而扩散现象又是布朗运动的宏观表现
纳米体系:丁铎尔现象
微粒的光学性质 粗分散体系:反射光为主,不能观察到丁铎尔现象
低分子的真溶液:透射光为主,不能观察到丁铎尔现象
微粒分散体系在药剂学中的意义 微粒大小与测定方法 微粒大小与体内分布
2
电泳
微粒的双电层结构:吸附层、扩散层
布朗运动
重力产生的沉降:服从Stokes定律V=
絮凝与反絮凝
二、流变学基础
剪切应力与剪切速度是表征体系流变性质的两个基本参数
牛顿流动纯液体和多数低分子溶液在层流条件下的剪切应力S与剪切速度D成正比。

公式:D=
塑性流动:浓度较高的乳剂、混悬剂、单糖浆、涂剂等
假塑性流动:甲基纤维素、西黄蓍胶、海藻酸钠等链状高分子的1%水溶液
胀性流动
触变流动: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液或某种软膏剂
三、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1.概述
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目的和意义:稳定性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确定药物制剂使用期限的主要依据。

化学稳定性
稳定性物理稳定性
生物学稳定性
反应级数是用来阐明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度影响的大小
零级反应:反应速度与反应物浓度无关,而受其他因素影响(如反应物的溶解度、光化反应)C=C0-kt 微粒的电学性质
2r2(ρ1—ρ2)g

微粒分散体系的动力学稳定性
S
η
非牛顿流动
kt
k k 化学动力学基础
3
一级反应:反应速度与反应物的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lgC =﹣ +lg C 0 半衰期= 有效期=
2.制剂中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
酯类:水解生成醇和酸,易水解药物如盐酸普利卡因、盐酸丁卡因、盐酸可卡因、溴丙胺太林、硫酸阿托品、氢溴酸后马托品等
酰胺类:水解生成酸和胺,易水解的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巴比妥类、利多卡因、对乙酰氨基酚等
酚类:具有酚羟基,如肾上腺素、左旋多巴、吗啡、阿扑吗啡、水杨酸钠等易氧化变色
烯醇类:维生素C 、芳胺类、吡唑酮类、噻嗪类
异构化
聚合
脱羧
3.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
pH 的影响
广义酸碱催化
溶剂的影响
溶剂的影响:在水中很不稳定的药物,可采用乙醇、丙二醇、甘油等极性小,即介电常数较低的溶剂,或在水中加入适量的非水溶剂可以延缓药物的水解。

相同电荷离子间的反应,离子强度增大,反应速度增大
离子强度的影响 相反电荷离子间的反应,离子强度增大,反应速度降低
若药物是中性分子,离子强度增加对反应速度没有影响
一下易水解的药物,加入表面活性剂可使稳定性增加,因为表面活性剂达到CMC 时,由于胶束的“屏障”作用,可使药物稳定性提高。

有时表面活性剂会加快药物的降解,如聚山梨酯80使维生素D3稳定性下降
处方中赋形剂和附加剂
温度
水解 氧化 加入表面活性处方因素
4
光线 配液时使用新鲜煮沸放冷的注射用水 空气(氧)的影响 在溶液中和容器空间通入惰性气体 环境因素 为防止易氧化物的自动氧化,在制剂中必须加入抗氧化剂 金属离子的影响:微量金属离子对自动氧化反应有显著催化作用,可加入螯合剂 湿度和水分的影响
包装材料的影响
药物制剂稳定化的其他方法:改进剂型与生产工艺、制成稳定的衍生物
临界相对湿度(CRH )越小越易吸湿。

4.固体制剂的吸湿 几种水溶性药物混合后,其吸湿性约等于各药物CRH 的乘积,即CRH AB =CRH A ×CRH B
水不溶性药物混合的吸湿性具有加和性
5.药物稳定性的试验方法 强光照射试验
影响因素试验:供试品可以 一批原料药进行 高温试验
高湿度试验
Arrhenius 指数定律
长期试验:供试品要求三批,按市售包装
四、药物制剂的设计
1.概述
药物的设计贯穿于制剂研发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对处方前工作包括理化性质、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由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和治疗需要,结合各项临床前研究工作,确定给药的最佳途径,并综合各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剂型
根据所确定的剂型特点,选择合适于该剂型的辅料或添加剂,通过各种测定方法考察制剂的各项指标,采用实验设计优化法对处方和制备工艺进行优选
在胃肠道中吸收良好
避免胃肠道的刺激作用
口服给药 克服首过效应
具有良好的外部特征
用于偏酸性溶液:焦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 用于偏碱性溶液: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
油溶性抗氧化剂: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BHA )、二丁甲苯酚(BHT )、维E 协同剂:显著增强抗氧化剂的效果,如酒石酸、枸橼酸、磷酸
水溶性抗氧化剂 加速试验
5
适用于特殊用药人群
给药途径和剂型的确定 注射给药 皮肤或黏膜部位给药:与皮肤有良好亲和性、铺展性或黏着性,在治疗期间不因皮肤的伸缩、外界因素的影响以及衣物的摩 制剂设计的基础 而脱落,无明显的皮肤刺激性,不影响人体汗腺、皮脂腺的正常分泌及毛孔的正常功能
眼、鼻腔、口腔、耳道、直肠等黏膜或腔道部位给药:一般要容量小、剂量小、刺激性小
药物的理化性质及给药途径和剂型的确定:溶解度、稳定性
2.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 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稳定性、顺应性
3.制剂的剂型与药物的吸收
口服:固体制剂中药物吸收的速度主要受药物的溶出过程及跨膜转运过程的限制。

跨膜转运跟药物分子量、脂/水溶性、药物的浓度等有关。

药物溶出速度的快慢排列:缓控释制剂<包衣片<片剂<胶囊剂<散剂
液体制剂与吸收:静脉注射不存在吸收过程,对于口服制剂,其生物利用度大于固体制剂
皮肤、黏膜给药与吸收:药物穿透生物膜的被动扩散,与药物的脂溶性有密切关系,一般用油/水分配系数衡量药物的脂溶性。

肺泡表面的药物吸收迅速,远大于透皮吸收
4.制剂的评价与生物利用度
毒理学评价
药效学评价
药物动力学与生物利用度:在18~24名健康志愿者中进行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5.药物制剂处方设计前工作
获取新药的相关理化参数
测定其动力学特征
测定与处方有关的物理性质
测定新药与普通辅料间的相互作用
文献检索 溶解度和pKa
分配系数:用正丁醇测定
药物理化性质测定 熔点和多晶型
吸湿性
粉体学性质
稳定性研究
6.新药制剂的研究与申报 处方、制备工艺、辅料等
稳定性试验
溶出度或释放度试验
固体制剂与药物吸收 任务 申报内容
生物利用度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