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波阵面(波前):波从震源出发,向介质各个方向传播,在某一时刻波到达时间各点所连成的面。
振动图:以不同时刻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平衡位置的距离为纵坐标,可以画出某一质点的震动情况,这种波剖面:以质点所在空间位置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它平衡位置的距离为纵坐标,这样画出的图叫…振动图与波剖面的区别:1、振动图是研究介质的质点在振动,波剖面是研究振动能量向外传播的情况。
2、振动图是研究某一质点在不同时刻的震动情况。
波剖面:某一时刻的不同质点的振动情况。
地震波类型:纵波(P波):由近而远、膨胀相同的交替过程向外传播形成的波横波(S波):由近及远、质点交错横向振动向外传播形成的波全反射:透射波的射线是沿着界面滑行的,其波前垂直于分界面,这种现象称为全反射现象。
观测系统:地震勘探中,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
地震测线分为纵测线和非纵测线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差别:1、传播方向上的不同,干扰波沿地表附近传播,有效波几乎是从地下垂直传播到地面2、有效波河干扰波的频谱上有差别3、有效波和干扰波经动校正后的剩余时差可能有差别4、有效波和干扰波出现的规律可能有不同组合:是利用干扰波与有效波在传播方向上的差别而提出的压制干扰波的方法。
组合检波及组合效应:利用干扰波与有效波的传播方向不同和统计效应来压制干扰波的一种有效方法。
主要面波,声波等低速度规则干扰波及无规则的随机干扰。
方法:将多个检波器串联或并联在一起接收地震波。
称为地震组合检波,也可对多个震源同时激发构成一个震源,称为震源组合时距曲线:在地震勘探中,在地面激发,沿地震测线布置检波器接收,研究地震波有激发开始,到达各检波器的时间和各检波器距震源之间水平距离之间的关系。
水平界面的共炮点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方程的特点:1、反射界面越深,即法线深度h越大,则视速度越大(出射角越小),斜率变小,曲线越来越缓2、同一反射界面的时距曲线来说,随x增大,出射角越大,视速度越小,斜率变大,曲线越来越陡平均速度Vav:用波在垂直层面的方向旅行的总时间除这组底层的总厚度。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06 结论与展望
CHAPTER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面临诸多挑战,如复杂地 质构造、低信噪比、多解性等。
对策
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如高分辨率成像、多分 量地震数据处理、深度学习等,提高资料解 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未来发展方向与技术革新
发展方向
未来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 叉融合,加强地球物理、地质学、计算机科 学等多领域合作,共同推进地震勘探资料解 释技术的发展。
总结词
数据整理是预处理的第一步,主要任务是检查数据完整性,剔除异常值和缺失值,并对 数据进行分类和排序。格式转换则是将原始数据转换成统一格式,以便后续处理和分析。
详细描述
在进行地震勘探资料解释之前,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确保数据完整、准确。这一步骤包括 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对缺失值和异常值进行处理。根据数据的类型和特性,将数据分类并排序,以便
地震勘探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领域,为地 质学家和工程师提供重要的地质资料,帮助确定地下资源的 分布和储量。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意义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是将地震波测量数据转化为地质信 息的关键环节,是地震勘探工作的核心。
解释结果对于地质勘探、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 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矿产资源开发、油气田勘探、
通过对比不同地震记录的层位信息,确定地下岩层的空间位置和分布范围。
详细描述
层位对比法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时差信息,对不同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和 对比,确定地下岩层的空间位置和分布范围,为地质构造和油气藏的勘探提供通过分析地震波的各种属性,如振幅、频率、相位等,推断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特征。
更好地进行后续分析。同时,为了便于处理和分析,需要将原始数据转换成统一的格式。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1、地震勘探:以岩矿石间的弹性差异为基础,通过接受和研究地质体(构造或矿体等)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的弹性波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存在状态(产状、埋深、规模等)的一种物探方法。
P12、工程地震勘探;是一种研究人工震源(如机械敲击、可控震源、爆破等)所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岩层、土壤或其他介质中传播来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方法。
P23、塑性形变:人工激震后,岩石附近发生破碎,介质产生的变化是塑性变形。
P74、弹性变形:远离震源的介质质点会发生振动,发生体积和形状的变化,但由于受到的作用力极小,且作用时间极短,随着外力的消失而消失,岩层的这种随外力消失而恢复原形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5、振动图:在波传播的某一特定距离上,该质点位移u随时间t变化规律的图形称振动图形。
P126、波剖面/波剖面图:若在某一确定的时刻t,位移u随距离x变化关系的图形称波剖面。
(即以观测点与震源O的距离x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u为纵坐标作图)7、波动: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振动和波动的关系就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波有一定的速率,波的频率等于震源的频率。
P138、等相位面:在某一时刻,相同相位状态的质点所连成的面(显然,波前面和波尾面都是等相位面)P149、视速度定理:地震波是沿射线方向传播的,我们观测它时,只有和射线方向一致才能测得其真实速度v。
其他任意方向所得的速度为视速度v。
P15 10、地震界面:地震波传播时波速变化的界面或波阻抗不同的界面,即弹性性质不同岩层之间的分界面。
P1811、地质界面:岩性不同的界面。
12、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波前得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也叫几何地震学。
P2013、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它的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的变化。
14、地震波的类型:纵波(p波、膨缩波、疏密波、压缩波)、横波(剪切波、s波)、面波(Rayleigh波Love波)15、波速关系:V p<V s<V r P2216、界面产生反射的条件:当P1V1≠P1V1时,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
地震勘探工程布置方案

地震勘探工程布置方案一、前言地震勘探是地球科学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
它利用地震波在不同地质层中传播的规律,通过地震仪器在地表和井下测定地震波的传播时间和能量,从而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
地震勘探在地质勘探、地质灾害预测和地下资源勘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地震勘探工程中,合理的布置方案是确保工程质量和勘探效果的关键所在。
二、地震勘探工程的基本原理地震勘探是通过在地表或井下放置地震仪器,监测人工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中传播的过程,从而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一种方法。
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速度和方向与地下介质的性质有关,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可以推断地下结构的分布和性质,为地质勘探和资源开发提供重要信息。
地震勘探工程主要包括勘探测线的布置、地震波发射和接收设备的设置、数据的采集和处理等步骤。
合理的布置方案可以提高勘探的效率和精度,降低勘探成本,保证工程质量。
三、地震勘探工程布置方案的设计要点1. 勘探区域的选择在进行地震勘探工程的布置方案设计时,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勘探区域。
选择勘探区域需要考虑地下介质的性质、勘探的目的和需求、勘探的可行性以及勘探成本等因素。
根据不同的勘探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勘探区域,如地质构造勘探、地下水资源勘探、地震灾害监测等。
2. 勘探测线的布置勘探测线的布置是地震勘探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根据勘探区域的地质构造、勘探深度和勘探精度的要求,需要合理布置勘探测线。
一般情况下,勘探测线的布置应使得地震波在地下尽可能地覆盖整个勘探区域,以获取较为完整的地下结构信息。
同时,勘探测线的间距和长度也需要根据勘探的深度和需求进行调整。
3. 发射和接收设备的设置地震勘探的发射和接收设备的设置直接影响到勘探数据的采集质量。
合理设置发射和接收设备可以提高勘探数据的精度和准确性。
在设置发射和接收设备时,需要考虑地下介质的性质、勘探深度和勘探精度等因素。
同时,还需要考虑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保证勘探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震勘探原理》§4-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3精选全文完整版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五)多次覆盖采集参数选择
室内处理方法:水平叠加
CMP R
对于水平层状介质,假如分别在点O1 ,O2 ,…,On激发,则 可分别在对应的S1 ,S2 ,…,Sn各点接收到来自地下反射界面 上同一反射点R的反射波(R为CRP或CDP)。若对n次激发得
到的R点的各道反射波进行动静校正,使其相位一致,然
后叠加起来,便获得了共反射点R的n次叠加记录。
❖ 4.3.2.2 综合平面法 D
O1 45
M
O2
R1
R2
O1单边放炮,offset = 0, O1O2之间布置检波器接收
1 R1R2 2 O1O2Leabharlann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 4.3.2.2 综合平面法 D
O1 45
M
O2
R1
R2
R3
O1 、O2双边放炮,offset = 0, O1O2之间布置检波器接收
§4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
shot1 shot2 shot3 shot4
offset = 2⊿x ⊿shot = 2⊿x
n =12
statio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hannel
1
5
9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叫作地震勘探。
地震子波爆炸产生的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尖脉冲,这一尖脉冲造成破坏圈、塑性带,最后使离震源较远的介质产生弹性形变,形成地震波,地震波向外传播一定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成为一个具有2-3个相位(极值)、延续时间60-100毫秒的地震波,称为地震子波。
时距曲线表示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旅行时间t,同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水平距离x之间的关系曲线。
正常时差水平界面时,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同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旅行时之差。
(这是由于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动校正动校正(NMO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间中减去正常时差 t,得到x/2处的t0时间。
这一过程叫正常时差校正,或称动校正。
倾角时差定义一:去掉炮检距的影响,纯粹由于界面存在倾角而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差,称为倾角时差。
定义二:也可以说是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视速度当波的传播方向与观测方向不一致时,观测到的速度并不是波前的真实速度V,而是视速度Va。
滑行波当下介质大于上介质的波速时,透射角大于入射角。
当入射角达到临界角θC,时透射角达到90度,这时波沿界面滑行,称滑行波折射波由于两种介质是密接的,为了满足边界条件,滑行波的传播引起了上层介质的扰动,在第一种介质中要激发出新的波动,即地震折射波。
随机干扰对地震数据产生无规则的干扰,特点是无方向性,相位变化无规律。
主要形式有1)地面的微震;2)仪器接收或处理过程中的噪音;3)激发产生的不规则干扰,例如次生的干扰波,如不均匀体散射等。
多次波指一些往来于分界面之间几次反射的波,这种波称为多次反射波,简称多次波。
地震组合把多个检波器接收到的信号作为一个输出地震道,或者用多个震源同时激发构成一个总的震源,前者称为检波器组合,后者称为震源组合。
地震勘探

• 两者速度的比值为:
设某一时刻波前面的面积为S,总能量为E,单位面积上的能 量为e,则有 能量e与
A
2 成反比
式中,c为与E有关的常数。 当地下介质不均匀时,波前面不是半球面,但随着R的增大, A仍然减小。
(2)地层吸收
• 由于地层并非理想的弹性介质,在波的传播过程中,质点间 的摩擦力消耗振动能量,使振幅减小--地层吸收。地震波 按负指数规律变化
2、地震波的频谱特征 地震波是人工激发的振动,具有连续的频谱: A( f ) 振幅谱曲线
1
0.707
0
f1
f0
f2
f
f --称为主频,地震波的能量集中在该频率 0
附近。
Δf = f 2 - f1
--频带的宽度。各种不同类型地震波 的能量主要分布频带范围不同。
• 当工作中使用的震源不同,或下伏岩层的深度和 厚度不同时,也会引起地震波频谱的变化,如用 大炸药量激发的地震波比小炸药量的地震波或锤 击等机械震源激发的地震波频段要低;下伏岩层 深度越深,厚度越大,其反射信号的频段也往往 越低。 大量观测分析表明,各种类型的地震波其频带范 围是不同的,如面波的主频较低,反射波的主频 相对较高,工业干扰集中在50HZ附近等。所以, 对震波作频谱分析,可了解各种类型地震波的频 谱特征,为各种类型地震波的识别和数字滤波提 供依据。 频谱分析是地震勘探中重要的常用的数据处 理方法之一。
第三节 地震波的类型及传播特征
一、地震波的类型 地震波:体波:在介质整个体积内传播。 纵波(P波);横波(S波) 面波:沿介质的自由表面或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传播。 瑞利波;勒夫波 1、P波(压缩波):由介质的体积变形引起,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震动方 向一致。当P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会形成间隔出现的压缩带和稀疏带-- 压缩波。(弹簧的振动)
地震勘探的工作流程

地震勘探的工作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地震勘探的工作流程解析地震勘探,作为一种重要的地质探测技术,主要用于寻找地下油气资源、矿产以及进行地质构造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勘探试题库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学制:四年本科学时数:80石家庄经济学院勘查技术学院2001年2月一、判断题(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 ,每题1分)1.视速度小于等于真速度。
()2.平均速度大于等于均方根速度。
()3.倾斜入射的纵波产生转换波。
()4.倾斜界面情况下,折射波上倾方向接收时的视速度等于下倾方向的视速度。
()5.纵波和横波都是线性极化波。
()6.倾斜反射界面的视倾角大于真倾角。
()7.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长度同它的频带宽度成正比。
()8.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就是波前面的传播速度。
()9.折射波时距曲线是通过原点的直线,视速度等于界面速度。
()10.法线入射的纵波产生转换波。
()11.由于大地滤波作用,使激发的短脉冲的频率变低。
()12.瑞雷面波是线性极化波。
()13.倾斜反射界面的视倾角小于真倾角。
()14.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介质质点的振动速度。
()15.沿地层倾向布置地震测线,倾斜反射界面的射线平面与地面垂直。
()16.n个检波器组合后,有效波的振幅是未组合前单个检波器输出振幅的n 倍。
()17如果叠加速度大于有效波的真速度,动校正后有效波的同相轴与初至波的同相轴方向一致。
()18.水平叠加法的统计效应优于组合法。
()19.折射波的形成条件是地下存在波阻抗界面。
()20.对水平多层介质,叠加速度是均方根速度。
()21.对水平叠加法,偏移距增大,分辨率提高。
()22.地震测线任意观测点处的反射界面视深度和法线深度小于或等于真深度。
()23.倾斜反射界面情况下,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极小点位于界面的上倾方向。
()24.从各个方向的测线观测到的时距曲线极小点位置,一般可以确定反射界面的大致倾向。
()25.沿走向观测时,反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位置随倾斜界面的倾角加大和埋深加深而偏离爆炸点越远。
()26.倾斜反射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面等时线的地面投影为同心圆系,其圆心位于爆炸点处。
()27.倾斜界面的共中心点道集的反射点离散,倾向方向离散距最大,走向方向离散距为零。
()28.反射波时距曲线上爆炸点两边任意两点的时差可当作倾角时差,计算界面倾角。
()29.凹界面的曲率半径小于其埋深时,可产生回转波,回转波分布范围随界面埋深增加而加大。
()30.仅在均匀介质时,射线与波前面正交。
()二、名词解释:同相轴波前面频谱分析卓越周期观测系统垂直叠加水平叠加脉冲响应频率响应伪门现象共反射点道集横向分辨率频谱速度陷阱临界角波剖面波的球面扩散波形图剪切模量泊松比杨氏模量频散视速度时间场地震子波均方根速度相遇观测系统调谐效应数据解编叠加速度谱垂向分辨率三、简答题:1.震源激发的地震纵波与横波在无限理想弹性介质中传播的特点有何异同?2.从反射波和折射波形成的机制,分析反射波和折射波形成的条件是什么?3.地震波在薄层介质中传播的动力学特点如何?4.为什么说大地对地震波有滤波作用?5.波前、波尾、等时面这三个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6.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7.为什么地震波沿射线方向传播的能量最集中?8.什么叫视速度定理?9.什么叫大地滤波作用?10.瑞雷面波的波前面形状?11.什么叫地震波的透射损失?12.地震波遇到断层破碎带,其动力学特征会发生什么变化?13.反射波时距曲线有哪些特点?14.具有相同t0时间的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与一次反射波时距曲线有何异同之处?15.为什么检波器组合能压制干扰波?16.影响水平叠加效果的因素有哪些?17.引起动校正拉伸畸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8.什么叫野外一次静校正?什么叫剩余静校正?19.静校正中静的含义是什么?20.对地震道进行频率滤波需进行什么样的数学运算?21.对地震记录进行频谱分析需进行什么数学运算?22.对于倾角较大的折射界面,能不能用截距时间t0法解得界面速度和法线深度?为什么?23.t0、差数时距曲线法应用的的条件是什么?利用θ(x)曲线斜率的变化来推断折射层岩性变化的依据是什么?用这种方法解释弯曲界面时,为什么会使它的起伏变的平缓?24.利用折射波法探测基岩面埋深、含水层厚度及断层破碎带位置的物理基础是什么?25.什么是褶积运算?什么是相关运算?试将它们做一对比。
26.为什么要进形偏移处理?偏移剖面与常规水平叠加剖面相比,有什么特点?27.什么是滤波器的脉冲响应?什么是频率响应?它们各有哪些同义词?28.什么叫地表一致性条件,在什么情况下此条件不成立?29.为什么说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不是地质剖面简单的映象?30.影响地震波振幅强弱的因素有哪些?振幅信息在地震资料解释中有什么用途?31.地震地层解释的物理实质及地质含义是什么?32.在时间剖面对比中,为什么闭合差不能超过半个相位?33.在地震资料中都蕴藏着哪些信息?用地震资料能解决哪些地质问题?34.当测线与反射界面倾向间的夹角α由00 →900时,射线平面上界面倾角如何变化?35.如何由波速计算地基的固有周期?36.试说明振动图与波剖面的区别?(文字描述和图形)37.什么是瑞雷面波的频散现象?38.目前地震勘探提高信噪比有那几种方法,各方法压制干扰的依据是什么?各压制何种主要干扰波?39.何谓动校正?写出计算水平界面动校正量的基本公式和近似公式;动校正有什么用途?40.什么叫射线平面?它与地面间的关系?41.什么叫零相位滤波器?42.当地面和地下反射界面为平面时,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处的视速度为多少?43.褶积运算的物理实质是什么?四、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相邻共反射点叠加输出道的间隔是道间距()倍。
2.反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在速度一定时,界面越深,曲线越()。
3.当临界角i与界面视倾角ϕx之和()900时,在下倾方向能接收到折射波。
4.不考虑其它损失,反射系数与透射系数之和等于()。
5.绕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位置位于()正上方。
6.设倾斜反射界面的倾角为ϕ,法向深度是h, 则时距曲线向上倾方向的偏移距离是()。
7.在流体介质中,横波的传播速度为()。
8.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
9.倾斜界面的共中心点道集的反射点()。
10.倾斜反射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其极小点位于()正上方。
11.对某一地震记录道而言,深浅层反射波有()动校正量。
12.对某一地震记录道而言,深浅层反射波有()静校正量。
13.数字滤波中的伪门现象是由于对脉冲响应h(t) ( )造成的。
14.数字滤波中的吉普斯现象是由于对脉冲响应h(t) ( )造成的。
15.炮检距无穷大时的射线速度等于水平层状介质中()层的速度。
16.在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炮检距不十分大时的叠加速度就是()速度。
17.一般来说,反滤波在提高纵向分辨率的同时,会()信噪比。
18.要提高地震勘探的分辨率,可()地震工作频率。
并同时()频带宽度。
19.弯曲界面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是()。
20.当凹向界面的曲率半径小于埋深时,会产生()波。
21.反射波振幅的横向变化,通常反应岩相的()变化。
22.最小平方反滤波的作用是()。
23.静校正的目的是()。
24.反射波时距曲线以()为其渐近线。
25.当无穿透现象时,通一界面的追逐时距曲线()。
26.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相邻共反射点的间隔是道间距的()倍。
27.在折射波的盲区内,()接收到折射波。
28.当遇断层破碎带时,地震波的振幅会变()。
29.激发点位于断点在地面的投影点处时,所观测的相同深度界面上的反射波时距曲线与绕射波时距曲线的斜率在()相同。
30.相同激发点,同一倾斜反射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沿倾向方向观测)的极小点与反射波时距曲面的极小点在()重合。
31.单边激发多次覆盖观测系统获得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正常一次反射波同相轴时间递增方向与初至波同相轴时间递增方向相同,则说明提供的叠加速度()。
32.设上层波速位v=1000m/s,下层波速为2000m/s,由它们形成的折射波的临界角是()。
33.断桩、离析桩、扩径桩及缩径桩的时间域判别依据是什么?34.反射波法测桩原理是什么?35.什么叫卓越周期?36.常时微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是什么?37.常时微动资料主要用来解决什么问题?38.瞬态瑞雷波法与稳态瑞雷波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39.瞬态瑞雷波法的主要成果图件是什么?40.瑞雷波的传播特点是什么?41.瞬态瑞雷波法常用来解决什么样的地质问题?五、计算题和绘图题:1.若脉冲g1(t)的谱为G1(f),而脉冲g2(t)=g2(at),a为常数,试求g2(t)的谱G2(f),并分析其结果的物理意义。
2.一个以α=300出射的反射波的视周期T*=40ms,视波长λ*=250m。
试计算期视频率f*和介质中的波速v.当视周期不变,出射角变为200时,f*、k*、λ*和v*有无变化?若有变化,应当变为多少?3.界面两侧介质的纵波速度v1=2000m/s,v2=3000m/s,泊松比σ1=0.3;σ2=0.25。
当入射纵波以入射角200从v1介质中射向界面时,计算反射横波RS,透射纵波TP和透射横波TS的传播方向。
4.一个数列是{1,2,3},另一个是{3,2,1},写出它们之间进行褶积运算的结果。
5.设t01,t02,t03分别为0.6,1.0,1.5(秒);vσ1 ,vσ2 ,vσ3分别为2500,3000,3400(米/秒),试用Dix公式算出三层的层速度v1 ,v2 ,v3 。
6.地震波的频率为25H z,波速v=1000m/s,试问应用理论公式可以分辨出多薄的地层?实际应用时可分辨出多薄的地层?7.设信号的最高截止频率为250H z,如何确定采样间隔,才能使离散的信号不失真。
8.当测线与反射界面倾向间的夹角由00~900时,射线平面上界面倾角ϕx 如何变化?9.计算R2以上地层的平均速度和均方根速度。
h1=6m v1=2000m/sR1h2=9m v2=3000m/sR 210. 假设地下有两种介质,v 1=1000m/s ,ρ1=0.5克/厘米3,v 2=2000m/s, ρ2=1.0克/厘米3,这两种介质被一个埋深为50米的水平界面分开, (1) 界面的反射系数为多少?(2) 折射波的盲区范围有多大?临界角是多少度?(3) 如果沿地面传播的面波速度为v=500米/秒,试绘出面波的时距曲线,并计算面波的视速度是多少?11. 根据下图,计算s 1 , s 2 点处R 界面反射的时距曲线的动校正量。
t(s)1.0 t 0o x(m)1800m v=3600m/s12.波沿射线传播速度为v ,下述情况时,平面波入射到测线x 的视速度为何?ª x 60 ª x 45 ª x 30 ª x v v v v v13.指出如图所示组合检波系统检波器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