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震勘探中几种主要地震波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新方法

地震勘探新方法

地震勘探新方法地震勘探是一种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规律来探测地下地质构造的方法。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勘探领域也在不断创新,出现了许多新的方法和技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震勘探新方法:1. 三维地震勘探:三维地震勘探是一种基于二维地震勘探的技术,通过在地下布置多个检波器,可以获取地下的三维数据,能够更加准确地探测地下地质构造。

2. 折射波勘探:折射波勘探是一种利用折射波传播特性进行地震勘探的方法。

通过在地面上布置地震仪,可以接收折射波并分析其传播规律,从而确定地下地质构造。

3. 反射波勘探:反射波勘探是一种利用反射波传播特性进行地震勘探的方法。

通过在地面上布置地震仪,可以接收反射波并分析其传播规律,从而确定地下地质构造。

4. 共聚焦点源勘探:共聚焦点源勘探是一种利用共聚焦点源进行地震勘探的方法。

通过在地面上布置多个震源,可以产生共聚焦点源,并接收和分析反射波和折射波的传播规律,从而确定地下地质构造。

5. 多分量地震勘探:多分量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多分量检波器进行地震勘探的方法。

通过在地下布置多个分量检波器,可以同时接收多个方向的地震波,从而更加准确地探测地下地质构造。

6. 宽频带地震勘探:宽频带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宽频带地震仪进行地震勘探的方法。

通过使用宽频带地震仪,可以获取更宽频带的地震信号,从而更加准确地探测地下地质构造。

7. 井中地震勘探:井中地震勘探是一种将地震仪放置在钻孔中的地震勘探方法。

通过在钻孔中放置地震仪,可以获取更加准确的地震数据,从而更加准确地探测地下地质构造。

总之,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勘探领域也在不断创新,出现了许多新的方法和技术。

这些新方法和技术在提高探测精度、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地震波的传播及其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地震波的传播及其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地震波的传播及其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地震波是指地震时发生的产生震动的波形,具有很高的能量,可以在地球的内部和表面传播。

地震波是地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对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震预报和防灾减灾有重要的意义。

一、地震波的类型及传播规律地震波可以分为P波、S波和表面波三种类型。

其中,P波是最快传播的波,可以穿透固体、液体和气体,它是一种纵波,具有压缩和折射的特点;S波是次快传播的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它是一种横波,具有扭曲的特点;表面波是传播速度最慢的波,只能沿着表面扩散,它包括瑞利波和洛仑兹波两种类型。

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地球内部的材质和结构、地震波源的位置和规模、地表的形态和地下水的分布等多个因素。

因此,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折射、反射、衍射等现象,导致波形发生变形和衰减。

二、地震波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特性,使其具有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地震波在地质灾害中的三个应用案例。

1.地震波在地震预警中的应用地震波在地震预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很快,而地震波的类型和传播规律也能提供给我们关于地震源的许多信息。

利用地震波的这些特点,可以建立地震预警系统。

地震预警系统主要根据P波和S波的到达时间,预测地震的强度和震中位置。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有用的时间窗口,使得地区内的公众和相关机构在地震发生前,争取更多的时间进行避难和应急处理。

2.地震波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利用地震波,可以对地下地质结构进行勘探。

这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地下水勘探和矿产资源勘探中非常重要。

地震勘探使用的地震波通常是由地震仪器产生的低强度震动。

利用测量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速度和振幅的变化,可以描绘地下地质的轮廓,判断不同地质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等。

这对于勘探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中、确定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留存情况以及判断水土不稳定地带的稳定性等都具有很大的帮助。

3.地震波在地质灾害评估中的应用地震波在地质灾害评估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等特性,来研究地下岩层结构和物理性质,提高对于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预测准确度和及时性。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地震勘探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规律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本文将介绍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探测方法、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地质解释技术、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和地震勘探仪器设备等方面。

1.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是指地震发生时产生的波动,包括纵波和横波。

纵波是压缩波,在地壳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以扭动的方式传播。

当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时,遇到不同密度的岩层会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等现象,这些现象是地震勘探的基础。

2.地震波探测方法地震波探测方法包括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

折射波法是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的速度和时间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反射波法是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壳中反射回来的信号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地震勘探的精度和分辨率。

3.数据采集技术数据采集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野外数据采集和室内数据采集。

野外数据采集是在野外布置观测系统,通过激发地震波并记录地震信号来进行数据采集。

室内数据采集则是在室内通过计算机系统对野外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4.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预处理、增益控制、滤波、叠加、偏移、反演等步骤。

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平滑处理等;增益控制包括调整信号的幅度和相位;滤波包括去除高频噪声和低频干扰;叠加是指将多个地震信号进行叠加,以提高信号的信噪比;偏移是指将反射回来的信号进行移动,以纠正地震信号的偏移;反演是指将地震信号转换为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如速度、密度等。

5.地质解释技术地质解释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和储层解释等方面。

构造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岩层的构造特征和形态;地层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岩层的年代、沉积环境和地层组合;储层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油气储层的性质和特征。

多波及横波地震勘探方法原理

多波及横波地震勘探方法原理
波) (1)纵波:从地震波动力学中已知,地震波在弹 性介质中会产生两种波,一种是在介质中质点振动 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纵波(, 其传播速度
一、多波勘探的基本原理 (一)地震波的种类及特点
(2)横波:另一种是介质中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传 播的方向相互垂直的横波,其传播速度为
一、多波勘探的基本原理 (一)地震波的种类及特点
横波,即SV波,这种波到达地面为SV波,所以接收方向与纯SV波 一样。P—SV波,入射、反射路径不对称,速度也不相同,所以 处理、识别都有一定难度,但由于它产生容易,不需特别装置, 且可以提取出纵、横波速度、所以勘探中使用也较多。同时也产 生透射的纵波和横波。

SV-P波:如当入射为SV横波时,反射波可以为横波,也可
一、基本原理 • 层复合速度:可用两个等效层来表示。 • 将一个厚度为h的层等分为二,则得厚度 相等(h/2)速度不同的两个层。波在第 一层以纵波Vp速度传播,在第二层以横 波Vp速度传播。这样就可把解决单层中 非对称射线问题变为了两层介质对称的 射线问题了。这时就可以利用均方根速 度(V )的公式得出复合速度的表达式
一、多波勘探的基本原理
• (一)地震波的种类及特点
• (3)转换波:当入射波为P 波或SV波时,就可产生同类的反射 波(P-P、SV-SV波)和透射波,也可产生不同类的反射波和 透射波,称为转换波(p-SV、SV-P),如图(7-4-1)所示。

P-SV波:如当入射为纵波时,反射波可以为纵波P波和反射
第五讲: 多波及横波地震勘探
常规地震勘探是利用单一的纵波进行勘 探(如纵波勘探--利用P波;横波勘探 --利用S波)。 多波勘探是指不仅利用纵波、还利用 横波、转换波进行勘探,以提供有关地 质、油气藏更多的信息,解决单一纵波 勘探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如:P、P- SV联合;P、P-SV、SH联合;P、SH联合)一、基本ຫໍສະໝຸດ 理Vv t

地震勘探中的常见地震干扰波及压制方法

地震勘探中的常见地震干扰波及压制方法

地震勘探中的常见地震干扰波及压制方法论文提要在地震勘探中激发地震波时,由于激发、接收条件,自然环境和地表条件的影响,我们所采集到的地震数据中,既有有效波也有干扰波。

根据干扰波的物理特征、形成机理和形态,常把地震数据上的噪声分为规则噪声和随机噪声两大类。

规则噪声具有明显的运动学特征 ,如:面波、线性干扰、平行折射、声波、多次波干扰等,可以根据其运动学特征选择针对性的衰减方法;随机噪声是一种无规律的噪音,如:自然界风吹草动所产生的猝发脉冲、野值等。

为了提高地震勘探的精度,完成在各种复杂地区的勘探任务,使地震资料能更真实地反映地下的地质情况,如何突出有效波,压制干扰波就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通过暑假的实践,本论文中针对地震勘探中的常见地震干扰波进行总结、分类、衰减,并在国产软件GRISYS平台上,针对不同的干扰波进行分析,总结针对不同噪音的衰减方法。

正文一、规则干扰波规则干扰波是指有一定的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

例如面波、声波、线性干扰波、多次波等。

下面就规则干扰波中的面波、声波、多次波和50Hz交流电干扰进行介绍。

(一)面波图1 面波的形成机理及实际地震记录上的面波从震源发出的波动分为两种: 一种是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称为纵波。

另一种是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称为横波。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远离震源的地方这两种波动就分开,纵波先到,横波次之。

因此纵波又称P波,横波又称S波。

在没有边界的均匀无限介质中,只能有P波和S波存在,它们可以在三维空间中向任何方向传播,所以叫做体波。

但地球是有限的,有边界的,在界面附近,体波衍生出另一种形式的波,它们只能沿着界面传播,只要离开界面即很快衰减,这种波称为面波。

面波实际上是体波在地表衍生而成的次生波, 面波是一种很强并广泛存在的规则干扰波 ,在炮集上呈线性分布 ,其特征为低频、低速且振动延续时间长 ,严重影响中深层有效反射 ,大大降低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如图1所示。

地震地震波

地震地震波

地震烈度划分
6度:器皿倾倒,房屋 轻微损坏
3度:少数人有感,仪 器能记录到
4-5度:睡觉的人会惊 醒,吊灯摆动
7-8度:房屋破坏,地面 裂缝
9-10度:桥梁、水坝损坏、 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的破坏
影响烈度的因素
震级 震源深度 震中距 场地条件 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程度
建筑物质量
发生地震的时间
地震的分布规律
环太平洋地震带 欧亚地震带
海岭地震带
1995-2001年全球4级以上地震震中分布图
世界地震带分布图
黄色标识区域为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蓝色标识区域为大陆断裂地震带 绿色标识区域为大洋海岭地震带
中国地震分布带
西南地区地震分布图
气象异常
天晴日暖,碧空晴净,忽 见黑云如缕,宛如长蛇,横亘 空际,久而不散,势必地震。
——《隆地
气鼓荡,如鼎内沸水膨涨。
地震观测
地震仪:地震仪是观测地震所引起的
地面振动的仪器,主要是利用惯性原
理和弹性原理来记录地震引起的地面
运动。
地震的观测
候 风 地 动 仪
地震矩M 0 AD

:剪切强度
A:滑动部分断层面面积 D:断层两盘滑动距离
矩震级: M w log M 0 / 1.5 a
a:常数
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 “里氏震级”。
里氏震级被定义为︰一台标准地震仪,在距离震中100公里 处所记录的最大振幅A(以微米计)的对数值︰
这一证据表明,这场悲 剧是当潜艇在水面上时 艇上的一枚鱼雷意外引 起的,随即在深部发生 了几枚鱼雷爆炸。
离美国世界贸易中心34公里的地 震台,记录了911事件的全部时间 进程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勘探方法教程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勘探方法教程

石油勘探中的地震勘探方法教程地震勘探是石油勘探中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它通过利用地震波在地壳内的传播特性,以及地下地质构造对地震波传播产生的影响,来获取地下岩层的信息,进而推断出可能存在石油或天然气的区域。

下面将介绍地震勘探中的常用方法和技术。

一、地震波概述在地震勘探中,地震波是实施勘探的基础。

地震波通常包括水平振动的横波(S波)和纵波(P波)。

P波是沿着传播方向的压缩波,而S波是沿着传播方向的横波。

这些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速度和路径受到地下岩石的物理特性和地形的影响。

二、地震勘探常用方法1. 反射地震勘探反射地震勘探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地质勘探方法之一。

在这种方法中,地震波首先通过震源产生,沿着地下岩层传播,一旦遇到不同密度或声阻抗的地层边界,部分地震波将会发生反射,并返回地面,被接收器记录下来。

通过分析这些反射波的特征,可以推断出地层的分布、地下构造的特征以及可能存在的石油或天然气的区域。

2. 折射地震勘探折射地震勘探是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岩石中的折射和绕射特性,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情况和存在石油或天然气的可能性。

这种方法常用于地下岩石有复杂构造或存在倾斜的情况下。

3. 井下地震勘探井下地震勘探是将地震勘探的装置和设备安装在已经钻完的井中,通过在井中产生震源和接收地震信号,来获取地层的地震数据。

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已经钻井的油田或天然气田中,可以提高勘探的精度和准确性。

三、地震勘探的流程与技术1. 设计地震勘探的参数和布局在地震勘探中,需要首先根据勘探区域的地质构造和特点,确定合理的震源能量、接收器位置和工作频率等参数。

根据地下岩层的深度和目标层位,确定最佳的分辨率和有效侧向范围。

然后根据布局参数设计合理的勘探网格。

2. 数据采集与处理在地震勘探中,通过在地面或井下布设的接收器阵列,采集到的地震数据需要经过专业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噪声的剔除和数据质量的检测,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地震波传播规律探测地下构造和地质信息的方法。

它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特性,通过测量地震波的传播时间、速度和振幅等参数,推断地下结构和岩性的分布。

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工程勘察和地质灾害预测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反射、折射、透射和散射等现象。

当地震波从一个介质传播到另一个介质时,由于介质性质的不同,地震波传播的方向和速度都会发生变化,这就导致了地震波的反射、折射和透射。

地震勘探中常用的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两种。

纵波是指地震波沿着传播方向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动,它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是指地震波沿着传播方向的振动方向垂直于传播方向的波动,它的传播速度较慢。

在地震勘探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用来推断地下介质的物理性质。

地震勘探常用的方法包括地面地震勘探和井下地震勘探。

地面地震勘探是在地表布设地震仪器,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情况来推断地下构造。

地面地震勘探常用的方法有地震反射法和地震折射法。

地震反射法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发生反射的现象,通过测量地震波的反射时间和振幅来推断地下构造的分布和形态。

地震折射法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发生折射的现象,通过测量地震波的折射角度和折射时间来推断地下构造的性质和分布。

井下地震勘探是在钻井过程中进行的地震勘探,它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地下图像。

井下地震勘探常用的方法有井下地震反射法和井下地震折射法。

井下地震反射法是在钻井井筒内布设地震仪器,通过测量地震波在井筒壁上反射的时间和振幅来推断地下构造的分布和形态。

井下地震折射法是利用地震波在井筒内和地下介质之间发生折射的现象,通过测量地震波的折射角度和折射时间来推断地下构造的性质和分布。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现象,通过测量地震波的传播时间、速度和振幅等参数来推断地下构造和岩性的分布。

地震勘探常用的方法有地面地震勘探和井下地震勘探,它们可以提供有关地下构造、岩性和地质灾害的重要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地震勘探中的几种主要地震波论文提要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方法。

也可以理解为就是利用地震子波从地下地层界面反射回地面时带回来的旅行时间和形状变化的信息,用以推断地下的底层构造和岩性。

地震勘探在勘探已有的各种物探方法中,是最有效地方法。

在地震勘探中用炸药激发时,一声炮响之后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地震波。

按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震动的方向来区分,可以纵波和横波;根据波动所能传播的空间范围而言,地震波又可以分为体波和面波;按照波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路径的特点,又可以把地震波分为直达波、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等等。

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中除了能产生来自地层界面有用的反射波外,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干扰波。

因此,我们要更好的了解各种波的产生、特点、用途,等等。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地震勘探中产生的地震波。

正文一、反射波(一)反射波的形成1、几何地震学的观点当炸药在井中爆炸激发地震波时,在雷管引爆几百微妙之内爆炸便完成了,在接近爆炸点的压强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尖脉冲,爆炸脉冲向外传播,压强逐渐减少,地层开始产生弹性形变,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继续传播,由于介质对高频的吸收,地震波信号减小。

当波入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当上层介质波阻抗与下层介质波阻抗不等时,弹性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上层介质波阻抗与下层介质波阻抗差别越大,反射波越强——反射波条件),一部分波回到第一种介质中,这就是所谓的反射波。

如图所示2、物理地震学观点地震波从震源出发以球面波的方式向下传播,到达反射界面S,S可以就看成有许多小面积元△S组成,当△S的大小线变接近地震波的波长时(地震波的波长一般是70米——100米),每个这样的小面积元都可以看成一个绕射体,根据惠更斯原理,把每个小面积元看作一个新的点震源,从新震源发出的一系列球面子波想四面八方传播,对地面上某个接收点P来说,他所收到的反射波就是来自S面上的每个小面积元产生的绕射波在P 点叠加的结果。

具体说,就是将这些小面积元产生的绕射波按传播路径差在时间上错开并考虑能量的大小后,一个个叠加起来,作为在P点接收到的反射波。

也就是说,在P 点接收到的波动的能量并不是来自反射界面的某一点,而是来自界面上的所有点。

(二)反射波特点1、反射波在水平界面上的特点1)入射线、反射线、法线位于入射面内(入射线和法线所确定的平面垂直于分界面,这个平面叫做入射面);入射线、反射线位于法线两测。

2)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3)射线平面垂直界面也垂直地面。

2、反射波在倾斜界面上的特点由于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褶皱、挠曲在断层附近的逆牵引现象以及古潜山的凹凸不平的顶面等会形成一些弯曲界面。

弯曲界面的反射波具有一些同平面界面反射不同的特点。

弯曲界面又可以分为凹界面和凸界面两类。

1)凸界面反射波特点①在水平叠加剖面上出现范围比实际构造宽②凸界面反射波与两翼较平界面发生干涉③背斜埋藏越深,凸界面反射波出现范围越大④凸界面有能量发散作用2)凹界面反射波特点凹界面可以用圆周一部分表示,设圆的曲率半径为R,界面深度为H①当R>H时,圆心在地面上在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同相轴下凹,范围比界面范围窄,也叫收敛作用。

如下所示②当R=H时,圆心位于地面上O点,除O点外,在其他点自激自收都接受不到反射波,所以反射线都聚焦于O点。

如下图所示③当R<H时,圆心在地面以下会形成回转波,凹界面出现一条向上凸的同相轴,并且反射点与观测点的关系是回转的。

如下图所示(三)地震勘探中反射法反射法地震勘探最早起源于1913年前后R.费森登的工作,但当时的技术尚未达到能够实际应用的水平。

1921年,J.C.卡彻将反射法地震勘探投入实际应用,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首次记录到人工地震产生的清晰的反射波。

1930年,通过反射法地震勘探工作,在该地区发现了3个油田。

从此,反射法进入了工业应用的阶段。

反射法利用反射波的波形记录的地震勘探方法。

地震波在其传播过程中遇到介质性质不同的岩层界面时,一部分能量被反射,一部分能量透过界面而继续传播(下图)。

如两种介质中地震波速度分别为v1与v2,则入射角θ1 ,反射角θ姈和折射角θ2将遵从斯涅耳定律:反射波与透射波之能量分配与介质的波阻抗Z(介质密度与波速的乘积)有关。

波由介质1入射时,反射波与入射波的振幅比称为反射系数q,公式为在垂直入射情形下有反射波的强度受反射系数影响,在噪声背景相当强的条件下,通常只有具有较大反射系数的反射界面才能被检测识别。

地下每个波阻抗变化的界面,如地层面、不整合面、断层面等都可产生反射波。

在地表面接收来自不同界面的反射波,可详细查明地下岩层的分层结构及其几何形态。

反射波的到达时间与反射面的深度有关,据此可查明地层埋藏深度及其起伏。

随着检波点至震源距离(炮检距)的增大,同一界面的反射波走时按双曲线关系变化,据此可确定反射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

反射波振幅与反射系数有关,据此可推算地下波阻抗的变化,进而对地层岩性做出预测。

反射法勘探采用的最大炮检距一般不超过最深目的层的深度。

除记录到反射波信号之外,常可记录到沿地表传播的面波、浅层折射波以及各种杂乱振动波。

这些与目的层无关的波对反射波信号形成干扰,称为噪声。

使噪声衰减的主要方法是采用组合检波,即用多个检波器的组合代替单个检波器,有时还需用组合震源代替单个震源,此外还需在地震数据处理中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反射波在返回地面的过程中遇到界面再度反射,因而在地面可记录到经过多次反射的地震波。

如地层中具有较大反射系数的界面,可能产生较强振幅的多次反射波,形成干扰。

反射法观测广泛采用多次覆盖技术。

连续地相应改变震源与检波点在排列中所在位置,在水平界面情形下,可使地震波总在同一反射点被反射返回地面,反射点在炮检距中心点的正下方。

具有共同中心反射点的相应各记录道组成共中心点道集,它是地震数据处理时所采用的基本道集形式,称为CDP道集。

多次覆盖技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除CDP道集之外,视数据处理或解释之需要,还可采用具有共同检波点的共检波点道集、具有共同炮点的共炮点道集、具有相同炮检距的共炮检距道集等不同的道集形式。

采用多次覆盖技术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削弱这类多次波干扰,同时尚需采用特殊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使多次反射进一步削弱。

反射法可利用纵波反射和横波反射。

岩石孔隙含有不同流体成分,岩层的纵波速度便不相同,从而使纵波反射系数发生变化。

当所含流体为气体时,岩层的纵波速度显著减小,含气层顶面与底面的反射系数绝对值往往很大,形成局部的振幅异常,这是出现“亮点”的物理基础。

横波速度与岩层孔隙所含流体无关,流体性质变化时,横波振幅并不发生相应变化。

但当岩石本身性质出现横向变化时,则纵波与横波反射振幅均出现相应变化。

因而,联合应用纵波与横波,可对振幅变化的原因做出可靠判断,进而做出可靠的地质解释。

地层的特征是否可被观察到,取决于与地震波波长相比它们的大小。

地震波波速一般随深度增加而增大,高频成分随深度增加而迅速衰减,从而频率变低,因此波长一般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波长限制了地震分辨能力,深层特征必须比浅层特征大许多,才能产生类似的地震显示。

如各反射界面彼此十分靠近,则相邻界面的反射往往合成一个波组,反射信号不易分辨,需采用特殊数据处理方法来提高分辨率。

二、绕射波(一)绕射波的产生几何地震学的观点认为: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地层岩性的突变点(如地层尖灭点、断层的断棱、不整合面的突起点等),这些点就会成为新的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向四周传播,这种波动在地震勘探中称为绕射波。

最常见的是断棱绕射和不整合面上的突起点的绕射。

(二) 绕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1绕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

2绕射波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点的正上方;X极小=d;T极小=1/V()3绕射波与反射波在X=2d处相切。

4绕射波时间是绕射波从炮点到绕射点来回传播的时间。

5绕射波时距曲线较相同T反射波时距曲线弯曲。

6两炮点上绕射波T时间等于两炮记录互换时间2倍。

(三)地震绕射波的识别和利用1.地震绕射波的识别①利用绕射波在水平叠加剖面上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点,识别绕射波。

②利用绕射波时距曲线上的时间值,用画反射界面的方法画剖面,如果是绕射波,则几个圆弧交与一点,对断棱绕射波一般在侧线与断棱不正交的情况下,画剖面的圆弧,不交与一点,交成一个小三角形,但应注意在画剖面时必须采用极小点的T所对应的平均速度,这是与画反射界面不同的。

③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计算一套绕射波理论时距曲线量板,然后把实测的绕射波时距曲线与理论时距曲线比较,这样来鉴别绕射波和确定绕射点的深度。

2.地震绕射波的利用在水平叠加剖面上,绕射波是显示的较清楚的,为利用绕射波来识别断层,确定断点提供了有利条件。

用地震勘探方法研究古潜山顶面的绕射波,一般比较发育,因此正确的识别和解释绕射波和其他异常波对研究古潜山也是很重要的。

在入侵体沿边或礁块沿边,绕射波也会大量出现,从宏观上反映了侵入体的边界,若经过偏移叠加,则绕射波收敛,侵入体边界更清晰。

在凹凸不平的不整合面上,如某些侵蚀面,会产生明显的绕射波,经偏移叠加后,也会收敛,是不整合面的起伏及其形态十分清晰。

三、多次波(一)多次波的产生当反射波传播到地面时,由于地面与空气的分界面(这个面称为自由表面)是一个波阻抗差别很明显的界面,所以是一个良好的反射面,反射波又可能从这个界面反射向下传播,当遇到反射界面时,又可以再次发生反射波返回地面……于是就形成了多次反射波。

在我国各探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多次波,如苏北地区、五门地区和济阳凹陷的某些地区多次波非常严重,一般多次波还包括多次反射波和反射——折射波、折射——反射波和绕射——反射波,等等。

(二)多次波的类型产生多次反射波要有良好的反射界面,因为一般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较小,一次反射波的强度比较弱,经过多次反射后,多次波就会很微弱了。

只有在反射系数较大的反射界面上发生的多次反射波才比较强,且能被记录下来,属于这类界面得有基岩面、不整合面、火成岩(如玄武岩)和其他强反射界面(如石膏岩、岩盐、石灰岩等)。

多次波的类型一般分为下面几种:1)全程多次波在某一深层界面发生反射的波在地面又发生反射向下在同一界面发生反射,来回多次,又称简单多次波。

如图所示2)短程多次波地震波从某一深部界面反射回来,再在地面向下反射,然后又在某一较浅的界面发生反射,又称局部多次波。

如图所示3)微屈多次波在几个界面上发生多次反射,多次反射的路径是不对称的,或在一个薄层内受到多次波。

如图所示4)虚反射进行井中爆炸激发时,激发能量的一部分向上传播,遇到地面再反射向下,这个波称为虚反射。

它与直接由激发点向下传播的地震波相差一个延迟时间,这个时间等于波从井底到地面的双程传播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